1

是什么支撑诸葛亮北伐,是信念。因为亮出身士族,从小跟随叔父,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自喻管仲、乐毅,居住隆中,过着耕读生话,叔父在刘表帐下效力,受其影响,迎娶了刘表的姨侄女,为汉家出力铺平了路途,便能知晓天下大事。在诸葛看来,刘表虽然有能力已老,进入暮年。刘琦年青无势,刘琮尚小,姥爷蔡氐又保守。


刘备从小无父,性格独立,又有志向,和诸葛亮从小无父跟随叔父情况很象,所以在隆中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一谈,志向相投,成为知己,即有名的《隆中对》,亮誓为刘备复兴汉室奋斗一生。刘备对关、张说,我得亮如鱼得水,诸葛亮为我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诸葛亮揭开了复兴汉室的大幕。联孙权,收荆南,援益州,克汉中,取夺一片天地。

在诸葛亮任丞相兼兵马大元帅期间,把国事安排好,有一点机会就开始北伐,复兴汉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告帝遗德,烣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是诸葛亮既定目标。谁也阻档不了。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门徒。继承了丞相的国策,为诸葛亮的理想而奋斗,曾多次北伐。欢迎各位阅读,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打着汉室宗亲和刘皇叔的招牌和各路诸侯争天下,不论走到哪里,“汉贼绝不两立”都不离口,老早就给自己挂起了大忠臣的招牌。

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后,刘备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口号再动听,也掩盖不了自立为帝的事实,更尴尬的是,刘备这个大汉皇帝实际上只拥有三分之一的天下。

不北伐,你让刘备,还有他的儿子刘禅有什么资格和脸面自称大汉皇帝?

3

诸葛孔明从小有抱负,自比"管仲丶乐毅",欲匡扶汉室,建不世之功。

三顾茅庐,诸葛就亮出"隆中对“,欲助刘皇叔效"光武中兴",刘备从汉中进发,另遣一大将从荆州北上,直趋京都,统一天下。

诸葛精兵简政,将弱小蜀国打造了精兵强将,上"出使表",说动刘禅实行北伐统一之策,五伐中原。并培养出姜维,九伐中原。

诸葛为统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诸葛亮并不能确定北伐不能成功,因为前有刘邦集团成功出蜀,且成就帝业,二来诸葛亮使命就是匡扶汉室

当然对于事后诸葛亮的现代历史爱好者都知道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蜀国国力、领土、人口都不及魏国,而且魏国也有各种名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逆天而行,阻碍历史统一进程,这些都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要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就要分析当时的时代原因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北伐信心满满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就结交各种名士,且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由此可见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为了发出自己的名声,为自己寻个好买主

而诸葛亮虽然隐居卧龙岗但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更是对天下有名望之人有所了解,比如曹操、袁绍、孙策、刘表等人,而诸葛亮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合适的主公人选,而就等刘备亲自上门接受自己的考验了,而刘备也确实没让诸葛亮失望,刘备对于人才确实非常尊重,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诸葛亮决定一辈子追随刘备左右

而诸葛亮只所以选择比较弱小的刘备而不选择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曹操,说明诸葛亮打心里看不上曹操,而诸葛亮在前期与曹操交战时总能以少胜多,因此诸葛亮认为曹操在自己面前不足为虑,诸葛亮决定北伐时也是信心满满,完全不惧曹操实力

刘备集团使命就是匡扶汉室还政天子

刘备自起兵以来就怀着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为口号,之后刘备先后跟随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在刘备投靠曹操时发现曹操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贼,而刘备接受汉献帝刘协衣带诏后就逃出曹操掌控,之后刘备就于曹操势不两立

刘备四处奔走打着匡扶汉室消灭曹操还政天子的口号到处招兵买马招揽人才,而前来投靠刘备的自然是跟刘备怀有共同理想目标忠于汉室之人,因此诸葛亮北伐即便毫无成功胜算诸葛亮也不能退缩,因为刘备集团使命就是消灭曹操

白帝城托孤更加坚定诸葛亮北伐意志

公元220年关羽被吕蒙所杀,刘备知道后大怒,欲兴兵伐吴,张飞也着手准备伐吴之事,而就在此时张飞手下范疆、张达深夜潜进张飞营帐将张飞杀害,并将张飞头颅送给东吴孙权,刘备知道后立刻发兵5万攻打东吴

东吴自知求和无用,便硬着头皮抗战,孙权派陆逊抵抗刘备进攻,陆逊坚守不出,待夏天酷暑时刘备将三军大营全部转移到山林中,陆逊使用火攻,刘备全军覆没,逃往白帝城

而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遗嘱,刘备将蜀国交付诸葛亮,诸葛亮不仅要打理蜀国内政还要担负起对外战争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

而光靠刘备集团的使命和诸葛亮的自信这两点还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北伐最重要原因就是忠于刘备,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自认定了刘备为主公肯定死心塌地跟随刘备,而即便刘备已经去死,五虎上将关羽张飞已经去死,荆州已经丢失,隆中对计划已经泡汤,而且后主刘禅天生愚钝,但诸葛亮仍然肩负北伐大任,就是因为诸葛亮要用毕生所学报答刘备

5

支撑诸葛亮北伐的:

1理想:诸葛亮在隆中对时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说诸葛亮的理想目标是成为名相名将。这是诸葛亮的理想,成为一统天下王朝的名相名将。自从公元219年荆州丢了,诸葛亮就知道兴复汉室无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现在天下无变,荆州已失。根本不是北伐的时机。但诸葛亮还有理想,有生之年还是想做些努力。

2报刘备知遇之恩:出师表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托孤之重:刘备临终时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对阿斗讲: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就是对待诸葛亮要对待父亲一样。纵观三国之主托孤辅臣,也只有诸葛亮有这样的待遇。历代以来让新君把辅臣当父亲一样对待的,也是凤毛麟角。

支撑姜维北伐的:

1报诸葛亮知遇之恩,士为知已者死。姜维在魏国不过是天水郡中郎参郡军事。这个官还是因为姜维父亲姜冏战死得来的。魏国实行后是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像姜维这样没有门第的想做高官是不可能的。加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太守不信任自己。诸葛亮任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二十七岁封候,在那年代是非常难得了。像魏延四十多岁才封亭侯,赵云黄忠年过六十才封亭侯。诸葛亮非常欣赏姜维,还亲自教授姜维军事。诸葛亮考察过姜维的才能,认为永南季常诸人都不如姜维。(永南是李朝,蜀中李氏三龙,季常是马良)在诸葛亮时代姜维升:中监军、征西将军、护军。公元263年蜀亡,姜维诱钟会自立。准备杀钟会复国,对阿斗讲:陛下再忍些日子,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蜀亡了还想着复国的,唯姜维尔)

2姜维有远大志向,好立功名。姜维归蜀后,母亲写信令其当归。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远志可以理解成为跟诸葛亮一起赞兴王业,一起兴复汉室。据公元231年诸葛亮废李严表中,蜀汉诸官员联名上表。姜维的排位在第十四位。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后至公元252年。姜维数率偏军西入魏境,对内平定蜀汉境内叛乱。三国志姜维传中讲: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姜维对钱财酒色无欲望,有的只是建功立业。蜀汉官员卻正讲:姜伯约居上将之显位,处群臣之首列,住室简陋,家无余财,侧室无侍妾之欢,后一庭无音乐之娱,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公家所给费用,随时用尽不留。三国演义姜维要北伐,大臣讲要等待时机不宜轻动。姜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虽然是小说,也说出了姜维的真实想法。

3姜维以北伐撑握军权自保。姜维本羁旅讬国。姜维不是蜀汉荆州派也不是东州派更不是益州本土派。而是魏国投降过来的。诸葛亮蒋琬费祎在时,姜维日子还过得好。公元253年这些人都死了。黄皓经常阴谋要废了姜维,夺了军权。

6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能成功,却仍然毅然决然进行北伐,凭借的正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孔明先生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理想奔波,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事迹被后世人争相歌颂,一直都是千百年来优秀士人的信仰,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坚定的信念之外,诸葛亮的北伐是适合当时蜀汉的政治形势的,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不久便去世,蜀汉政权内部的本土势力蠢蠢欲动,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为了调和内部矛盾,一方面依法治蜀,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大举北伐,实行以攻代守的政治策略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可以说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天下人,不管内外事务,总是以身作则,事必躬亲,使蜀国变成了真正的天府之国,最后终于因为劳累而死于五丈原,姜维作为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接替了他的事业。




7

蜀汉北伐基于当时的情况确实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却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存于乱世的一种策略,作为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学生,姜维深受诸葛亮影响,也把“以攻代守”作为了自己掌握兵权之后进行的策略,但是支撑二人坚持北伐的原因却有些不同。

一、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诸葛亮北伐的前提是要掌握蜀汉军政所有的权利,说诸葛亮独权也好,为了蜀汉也罢,但是作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一定是要用机会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其次蜀汉在刘备之后,文武将领人才凋零,尤其是武将,一味的防守偏安一隅,早晚还是要被曹魏吞并,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来,以攻代守就成了诸葛亮的策略,如果北伐的时候在碰到曹魏内乱等意外因素,诸葛亮或许不会成功,但是有扩大地盘的机会。



诸葛亮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杠杆获取最大的收益,有点类似赌博里面以小博大的意思,最后诸葛亮明知北伐会失败,但是自己以攻代守的目的只要实现了,自己的身后名也会有很好的评价,作为三国有名的智者,诸葛亮在这点上看的特别透彻。



二、姜维的北伐

姜维作为曹魏降将,和原来蜀汉内部的荆州帮,益州帮都不起冲突,而且姜维被诸葛亮发现是很有上进心的军事人才,能文能武,所以诸葛亮重点进行培养,尤其在对张裔,费祎的信中也是对姜维赞赏有佳。

此外姜维对汉室忠心,这是蜀汉政权特别愿意看到的,但是姜维和诸葛亮相比还是有些距离,姜维真正掌握兵权是在蒋琬,费祎之后了,作为大将军的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之多,对蜀汉的内耗相当严重。

要知道姜维面临的问题和诸葛亮不一样,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对蜀汉以攻代守的策略理解的还是很透彻的,但是当时蜀汉宦官黄皓专权,多次想要干掉姜维,姜维心里也是着急的。

费祎曾劝过姜维,静待时机变动,但是姜维却认为人生如白驹过隙,大丈夫不能建功立业,人生匆匆而过,有什么意思。



总结: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之多(演义里说九伐中原),目的都是以攻代守,延续蜀汉政权存活时间,不同的是支撑诸葛亮的是自己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生价值实现,以及身后之名的传世,这点上看诸葛亮是成功的,姜维却是为了自保和“以攻代守”之外的建功立业想法,虽然二者殊途同归,但是蜀国毕竟国力匮乏,北伐终究是黄粱一梦,注定失败。

8

对蜀汉来讲,北伐是必然选择。而且北伐未必不会成功,支持诸葛亮和姜维坚持北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先帝遗命

刘备的毕生志愿就是恢复汉室辉煌,以至于在白帝城托孤时和诸葛亮说起“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足可见在他心中对北伐的渴望。

所以为了先帝遗命,也为了继续维持蜀汉的“兴复汉室”的口号,诸葛亮必须北伐。

二、一线机会

蜀汉权力交接之时的国力衰微,曹魏同样也有,特别是张辽、曹仁、曹彰、贾诩等一批名将谋臣的先后落幕,魏国实力也有不小的低落期。

所以这一时期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大都只有张郃与司马懿可与之抗衡,若不是蜀军的粮草屡次出现问题,北伐还真可能伐出个成果来。

三、唯一用武之地

对姜维来讲,作为一个降将,看重他的只有诸葛亮,而诸葛亮继承给他的就是继续北伐。

但是后主刘禅是基本不赞成北伐的,这点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就经常劝他回返就可看出端倪。而姜维的最大价值就是北伐,唯有在战场才能保全自己。

再者后主在宠幸黄皓等人后开始懈怠国政,蜀汉整体实力开始下滑,姜维始终坚持北伐,因为知道魏国南下是必然的事,所以想必是希望以此消耗魏国,最大程度的保全蜀汉吧。

9

国力形势所迫,与信念。

首先是信念:刘备虽是织席贩履之徒,但是也算是帝王之胄,中山靖王之后。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是蜀汉集团的最高行动指南。

为了完成这个大愿,蜀汉集团必须进行北伐。

而在看实际经济情况对比:

诸葛亮的蜀汉集团,虽然占据着有着天府之国称号的川蜀之地,土地肥沃,人民富足,有足够的安民立国之本。但是川蜀的经济产值总量明显不如占据北方青幽并冀四州之地的曹魏集团。

蜀汉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落后于曹魏。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蜀汉集团,每拖延一天,和曹魏的经济差距就越大,胜算就会少一些。

所以诸葛亮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提高国力增长速度,努力拉小与曹魏的差距,努力寻找战机,一旦有机会,就要快速的和曹魏进行战略决战,直取许昌。

如果我们假设,诸葛亮继续休养生息,或者说,偏安一隅,只求自保的话,那就是慢性死亡。

蜀汉与曹魏,东吴的经济差距会越来越大,蜀汉日后将会毫无胜算,只能当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了!

10

谢谢邀请,北伐其实未必不能成功,正如伟大的周星星所说“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汉贼不两立,是蜀汉飘扬的旗帜,是其政权合法性和正统性的理由,既然如此,必须北伐。其次,主动进攻比纯粹防御其实代价要小。第三,铁一般的信仰信念和担当,是支撑诸葛亮和姜维不断进行北伐的动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