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得分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火炮差距已经非常大,英法已经使用了线膛炮。
双方的差距主要是:
第一,射程差距很大。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敌我都是用滑膛炮,射程差别有限,充其量是略有差距。
英军的火炮虽然可以在满清火炮射程之外开火,但很多时候为了提高精度还是进入双方射程内。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同。
资料中这么写:
在大炮的射击距离来看,清军前装滑膛大炮的射程并不远,并且无法进行灵活地调整。而英法联军所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与拿破仑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射击距离。清军的火炮技术从18世纪以来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制造的“神威将军”大炮,其最大射程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远,也就是3里。
而英法联军的火炮射程则远的多。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沽村与炮台的距离为3里远,但联军的炮弹任然可以“飞至村庄”。据记载,英法联军的炮艇距离炮台大约为700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联军火炮的有效射程至少为4里。
因为两者火炮射程的不同,英法联军利用清军大炮的漏洞,就可以攻击到清军,而清军却无法瞄准敌军。
“十三日早,敌船四五艘齐至,迭互开炮,我炮力不能及远,敌炮中台上,栏石皆碎飞起,守兵受伤甚众。”
第二,精度差距很大。
满清和英法的炮战中,基本都是刚刚开始,就被敌人炮火准确压制。
这是因为,英法火炮的精度远远高于满清。
在第三次大沽之战中,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一公里的距离内进行炮战,清军与联军互相发射炮弹,但是清军大炮的命中率实在是太低了。参加此次战斗的法国士兵夏尔就曾在日记中描述了清军的火炮:
炮弹打的一点也不准,只是在我们的大炮上空上掠过,并且落在远达五百公尺之遥的参谋部和还要更远的我军步兵之间。
满清火炮精度差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加工技术很烂。英法军队曾经检查过缴获的火炮,发现满清火炮炮弹和炮膛不匹配,有着不小的差距,有的竟超过炮膛内径的十分之一。
这种炮弹经度差是必然。
第三,威力相差很大。
威力差距明显,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清好不容易有一两发炮弹击中敌舰,只能造成小的破洞,轻微伤而已。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大量使用先进的开花弹,差距就更大了。
资料中这么写:
清军大炮“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仅止一二空(洞)。”
清军威力最大的万斤大炮,所发射的炮弹对联军军舰伤害是非常小的,这点有点像后来甲午战争,实心的炮弹无法炸毁军舰。
而联军的炮弹则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较为现代化的榴弹与散弹。在此次战斗中,英法联军就是使用榴弹摧毁了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军的榴弹重量很大,重的有“六七十斤,空心铁子约厚寸许,计众六十余斤”。这种较重的榴弹炮对于清军的工事简直就是一种“无敌”的存在,据记载:
北炮台三合土顶被轰揭去,南炮台大石镶砌塌卸小半,炮墙无不碎裂。
要知道,这个北炮台的三合土顶厚度达到半米厚度,在满清看来是坚不可摧的。
第四,射速差距很明显。
火炮的射速非常重要,精度、射程、威力差不多,谁能够射出的炮弹多,谁就会获胜。
相反,如果己方火炮性能较差,但射速较快,也能弥补一些缺陷。
然而,满清火炮射速很慢。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火炮差距还不是太大,林则徐就私下告诉友人,洋人的火炮射速快,就像满清军队放排枪一样。
而满清火炮射速慢,几分钟才能射1发,连射几发以后因为火药质量差,还需要清理炮膛才能继续炮击。
双方火炮差距很大,以至于很多炮战都是单方面屠杀。
双方很多战役互相炮击一二百发,结果是满清炮台被摧毁,上千官兵伤亡惨重,被迫逃窜。
而英法联军伤亡几人甚至0伤亡,轻松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