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唐朝宰相李林甫,玄宗朝中的宠臣,他对玄宗唯命是从,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极力阻止群臣的意见上述,掩蔽玄宗的耳目。他认为,臣子就像天子仪仗中的马,马如果顺从便罢了,如敢擅自嘶鸣,就该拖出马群。总之,不服从的臣子就该排斥掉。因此他憎恨贤才,排拒有能力的人。由于他对部下的态度阴险,对皇上言词谄媚。所以,他被人在背后被评为,口中之言甜如蜜,腹中之计利如剑。他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握大权,蔽塞言路,排贤斥才,扰乱纲纪。他接替张九龄,揽居相位,专政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实在是唐玄宗用人不妥,导致唐朝由兴转衰,这就是唐朝的悲哀!??????


最佳贡献者
2

李林甫的血管里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他游走在大唐的官场,后来进了宰相班子。不过,我觉得“德不配位”这个词语用在他身上比较合适。

宰相是重臣,才华智慧要过硬,心术要正,人品更不能出问题。但是李林甫的官德实在不咋样,他基本上使用的是手腕。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当时,唐玄宗想加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宰相张九龄认为这件事情不大妥当,提出了不同看法,惹得李隆基有些不大高兴。按说宰相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的,张九龄坦陈自己的意见是职责所在,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李林甫却利用这件事情私下在唐玄宗跟前煽风点火,说皇帝想用谁用谁。李隆基不加思索,直接把张九龄给免了。李林甫成功登上宰相位置。

在宰相的位置上,李林甫不断排除异己。他对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韦坚先扬后抑,而后暗中搜集证据,给皇帝乱出主意,把韦坚打了下去。他以太子李亨有夺位的想法为借口,干掉了一大批对自己不利的人物。比如前宰相李适之等。他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状,免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职。他挑拨王鉷与杨慎矜之间的关系,让王鉷给杨慎矜下了个图谋恢复隋朝的套子,玄宗大怒,杨慎矜最后被杀了。

李林甫口蜜腹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专捡皇帝高兴的说。他举荐安思顺接任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为后来的朝政突变埋下了祸根。

张九龄曾经给玄宗当面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那时候,玄宗听不进去。等唐玄宗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烟火烧得正猛。他仓皇逃跑到了成都,一脸凄凉地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当说到李林甫时,玄宗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当然,李林甫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品输了什么就都输了。

3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739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

4

有名的口蜜腹剑者即是此人,道貌岸然伪君子,见利忘义真小人。两面人李林甫在坏人里面也开了历史先河,所谓盛唐都毁在这些小人手里。类此人等历代不绝,也是我中华一特产。

5

在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被塑造成一位阴狠狡黠、嗜权如命的奸臣形象,敢于铲除一切阻挡他篡权害国之人,真可谓恶贯满盈、罪孽滔天。其实,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正是唐玄宗朝的权相李林甫。那么,李林甫是如何发迹的?他最终落得怎样的结局?


李林甫小字哥奴,因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故世人称呼他为“十郎”(剧中称“林九郎”有误)。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曾祖父李叔良(长平王)是唐高祖的族弟,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至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伯父李思训则是名垂千古的大画家,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推为山水画“北宗”鼻祖。



李林甫年轻时生性浮浪、不学无术,很是被时人瞧不起,好在舅父姜皎(唐玄宗的心腹,官至秘书监)很喜欢他,并帮助其打通各种“关节”,才使得李林甫踏上仕途。等到姜皎因罪被杀后,李林甫又攀上武惠妃、高力士这两个“高枝”,由此非但没有获罪,反而一路升迁,最终竟当上宰相(中书令,俗称“右相”),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9年时间,直到病死。


李林甫拜相期间,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正因为李林甫权势熏天、恶贯满盈,所以很多朝臣都对他恨之入骨,当然,也不乏有想将他扳倒并取而代之者,尤其以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表现得最为明显。



杨国忠入朝之初,李林甫因觉得他才学浅薄,并没有对其太在意,但随着后者的地位不断攀升,才深感危机来临,并决定压抑他的升迁速度。当时,杨国忠与王鉷同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职务,结果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后,李林甫却把心腹王鉷推荐上去,并授意他监察、弹劾杨国忠的不法行为,由是让后者恨之入骨。


天宝十一载(752年),王鉷的弟弟王焊与同僚邢縡图谋作乱,准备杀死宰相陈希烈及重臣杨国忠等人,但计划尚未实施便被告发。唐玄宗闻讯后无比震怒,下令由杨国忠、陈希烈共同审讯此案,结果杨国忠却趁机诬告王鉷、李林甫,宣称二人也参与其事。最终,王焊、邢縡被杖杀,王鉷被赐自尽,李林甫虽未获罪,却也因此被皇帝疏远。



对于这个结果,李林甫当然不肯“认栽”,为了能扳倒杨国忠,便在暗中不断地寻找机会。可巧,就在当年十月,南诏国大举入侵剑南(今四川),由于杨国忠此时仍兼任着剑南节度使的职务,所以李林甫便向皇帝奏请,建议让杨国忠领军出战。由于职责所系,唐玄宗找不到拒绝李林甫的理由,所以便下诏照此执行。


按照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杨国忠如果不能战胜南诏,则有失职之罪,他可以以此为由进行弹劾;如果杨国忠侥幸取胜,他则可以以防范南诏再度入侵为由,说服皇帝将其长期留在蜀地。但让李林甫没想到的是,南诏战事还没有结束,唐玄宗便在杨贵妃的恳求下,将杨国忠召回朝,并进拜他为御史大夫。


唐玄宗的一套“组合拳”将李林甫打晕,后者自知大势已去,再无力扳倒杨国忠(由此可以推测,此时唐玄宗已有罢黜李林甫,改由杨国忠为相的想法)。受此沉重打击,李林甫忧愤成疾,很快便发展到卧病不起的程度。唐玄宗闻讯后,便派杨国忠代自己去探视,并向李林甫询问有何遗言。



看着拜倒在床下的杨国忠,行将就木的李林甫的心头充满痛苦与恐惧,于是近乎哀求似的跟他讲到:“老夫死期已近,将来杨公一定会继任宰相,请您在处理国事时务必慎之又慎,不辜负圣人重托。老夫先前得罪过杨公,请您不要怀恨在心,我死之后,还请杨公帮助照顾老夫的子孙。”说完,李林甫涕泪横流,而杨国忠听完后则是汗流满面,口中连称不敢。


当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死,终年71岁,然而还没等他下葬,便遭到杨国忠疯狂地报复。原来在次年初,刚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便诬告李林甫勾结叛将阿布思同谋造反,并胁迫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为自己作证。唐玄宗闻讯后下令有司审理此案,官员们秉承杨国忠的意指,一致认为确有此事。



被蒙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职,抄没其家产,诸子及党羽皆被罢官、除名,并远流荒蛮之地。事后,唐玄宗又下令将李林甫的棺木劈开,挖出其口中所含的明珠,并剥下他身穿的金紫朝服,然后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李林甫一生作恶多端,死后遭遇如此羞辱,也算是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6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曾经专门查阅过相关史料,简单来说,李林甫作为“千古奸相”,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不仅以一人之力带坏整个官场,甚至还将一个盛世带入深渊。关于李林甫的生平经历和所作所为,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接替张九龄成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长达19年间,给后世留下不少“为官心得”。他经常对朝中大臣发表过著名的“马料论”,原话是“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意思是说,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你们没见过那些仪仗马吗?它们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马料,要是叫一声反而就被废弃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此番高论后,深以为然,果然都乖乖当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从此玄宗一朝几乎再无谏诤之臣。

▲唐三彩釉陶马

后世许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殊不知李林甫并非在给百官传授官场经验,而是警告威胁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够在玄宗朝独断朝纲,是因为他能想方设法地使群臣噤声,以此欺瞒唐玄宗李隆基。说起来,李林甫混迹于官场主要靠两种手段,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上,李林甫善于揣测圣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须伺候好当朝皇帝。于是他时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称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衽席”。李林甫在将宫中太监、御婢收买妥当后,每有奏请之事,这些眼线都会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态度,皇帝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准时机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离不开勤劳理政的李林甫了。

▲唐玄宗、杨贵妃剧照

对下,李林甫无非就是赏罚并重。身为宰相,李林甫把持着选才、用才大权,他用人眼光极为独特,不看其德能政绩,只看是否对他忠心不二。对于正直敢言、不愿同流合污之士,李林甫会想办法将其铲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时,他就住进去闭门谢客,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接替者。等他结束“闭关”时,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霉了。比如张九龄、李适之等贤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与诛杀的。

▲唐代官员塑像

在实现上下通吃后,李林甫毫无疑问地攫取了极大权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载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连基本的答辩能力都不具备。李林甫掌权后,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为此他不惜任用番将——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本来是以节制为主,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并派汉臣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防止番将坐大。李林甫为对抗政敌,便向唐玄宗进谗,诋毁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建议其重用番将。于是,唐玄宗下诏将安禄山、哥舒翰等番将擢为大将,并把边地兵权拱手送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果,险些葬送了整个唐王朝。

▲安禄山剧照

成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言“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裴士淹于是反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听后默然不答。事实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诈小人,但却对其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但罪魁祸首自然还要属贪图享乐的“唐明皇”。

参考文献:

《新唐书·李林甫传》

7

提起李林甫,大家都知道他一个口蜜腹剑的小人,而“口蜜腹剑”这个词就是因他而来。他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在位期间大权独握,祸乱朝纲,重用胡将安禄山,正是由于有了他的独揽朝政,才是唐玄宗李隆基腾出时间来与杨贵妃等夜夜笙歌,沉湎与美女酒色之中,而引发了安史之乱等一些祸害国家的事情所以,李林甫被公认为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关于李林甫,身为一朝宰相应该是一个才学满腹的人物,却经常弄错了字。一次是,李林甫在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看到有“杕杜”二字。李林甫不认识“杕”字,便问身边的一个官员:“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 这个人没有告诉他,便闹了一个大笑话,后来这个事传出去,大人便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以讥讽他才疏学浅。

说李林甫是一代奸臣一点也没冤枉他,她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把百官 与玄宗隔绝起来。他自己一边巴结惠妃,讨好唐玄宗,从取得的唐明皇的信任;一边自己私自惩处敢于直谏的清正官员,从而大量提拔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排挤并打压能力比他强的官员,甚至还污蔑陷害太子,可以他整人的手段非常阴险。

关于他整人的事情有很多传闻,据说: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他每次要构陷加害某个大臣的时候,都要在这个月堂中,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以想出最完美的中伤陷害他人之法。等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习惯后,便会观察到他的表情变化:如果他一脸不悦样子从月堂中走出来,就证明陷害他人之奸计,还没构想成熟;反之,如果他高兴地从那里走出来,那就意味着奸计已经成熟,被构陷的人肯定要家破人亡。可见他的手段伎俩用得是多么的出神入化。

李林甫晚年妻妾成群,荒淫无度,也更加的嚣张跋扈,还多次与杨国忠合作,他二人多次陷害朝中正直的大臣,还几次都想谋害掉太子,差点就使唐明皇的江山彻底灭亡。据说杨国忠与李林甫相抗,还得小心翼翼的,而不敢正面得罪他。直到李林甫年老病死,杨国忠才当上了宰相。但是,李林甫死后,却被杨国忠反噬,大揭其罪行,并使他遭遇了开棺降职之谴,这也算是他罪有应得吧。

8

谢邀,李林甫的为人并没有什么争议,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一代权奸。“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这则典故的主人公正是李林甫。

不过题主既然有此一问,我想并非是想听人赘述此人生平,阿谀奉承,妒贤忌能,党同伐异,残害忠良。这是自古奸臣的常规操作,没有什么特别或是新颖之处。只是人们习惯性的将社会发展的倒退归责于奸臣,这是片面的。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应该是封建独权的弊端,责任在主不在臣。


古来权奸

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张昌宗、李林甫、杨国忠、严嵩、魏忠贤、和珅。

前四位是主弱臣强,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控了朝政,而后面的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帝王的恩宠和放纵。有人说他们自有可恨之处,靠溜须奉迎上位,但我却说他们中有的是一等一的能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稳定了朝政:


李林甫独揽朝政十九年,严嵩掌控朝堂十九年,魏忠贤只手遮天六年,和珅左右朝政二十余年。这几个人有很多共同的特质,通过满足皇帝的喜好而得以重任,利欲熏心,权倾朝野,却也有着自己的规矩,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他们的规矩下朝堂被评价为“乌云蔽日”,却能稳定十几二十年,在他们下台后几乎都混乱无序,由盛转衰。(严嵩除外,因为严嵩之后明朝气数未尽,出现了续命之臣张居正)。

投主所好

再看看他们几人的主子,唐明皇后期骄奢淫逸,嘉靖帝沉迷修道,朱由校是一个好木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皇帝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置天下于不顾,有人说乾隆帝是明君,然而他于其他皇帝并没所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的爱好比别人的高雅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忠奸难辩,忠言逆耳不被采纳,于是这几位老兄就有了上位的机会,并且各个能力出众,将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你说他们排除异己,那忠臣难道就不因政见不合而攻击政敌?你说他们贪得无厌,那清官当道就能海晏河清?你说他们阿谀奉承,那心直口快就让人所有人顺心?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在封建君主任性的专权形势下,认清形势的人才能立足。无尽的抗争并不一定比一时的顺从有利。

不是为奸臣洗白,从道德上讲,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奸佞权臣活该遗臭万年。只是从政治上讲,问题的本质并不在这里,权力是不纯粹的,因此接触到权力的人也不可能纯粹。

权力游戏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滋生了权力,人们以为自己因为能力和欲望而掌控权力,其实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被权力所控制,不能自拔。多少人为了它粉身碎骨,多少人为它拼的头破血流。什么明君贤主,什么暴君昏君,都是为权力所支配而已。

李林甫,不过是为权力服务,为君主和权力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锅。他只是投君主的喜好,同时用自己的方法巩固自己手中那点点可怜的权力而已,只是方法不为人所齿罢了。

9

李林甫出身大唐宗室,位居宰相,却不以社稷兴衰为念,百般讨好玄宗,贿结后宫,不进忠言,欺压贤臣,排挤人才,使朝政昏暗,官吏腐败,开元盛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走向衰落。

宗室身份为相,李林甫能敢搞阴谋诡计去陷害太子,说明这老混蛋奸的毫无良心,坏的没有底线。唐明皇李隆基晚年不慎,错用李林甫,危及朝廷,苦害贤才,祸引安史之乱!……

唐明皇终未失明,倘若听任李林甫害死太子李亨,大唐命运可想而知。

北宋宰相司马光批判李林甫是唐朝的罪魁祸首!这个评论说法是正确的。

10

口蜜服剑的奸相一李林甫

唐朝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唐玄宗励精图治虚心采纳意见,任用了一批比较贤能有才能的官吏,使开元盯逞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生活安定。取得了这些政绩,唐玄宗开始飘飘然起来,贪图享受懒理国政,特别是任用一批奸臣比如李林甫,杨国忠等,这些奸诈无比,独揽朝政的宰相给唐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把唐朝拖入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可以说这是唐朝走向灭亡的前奏。

李林甫是一个阴险狡诈毒辣的小人。表面上满口甜言蜜语与人和善,一副厚道的样子,实际上他总是时时刻刻总想暗算别人,尤其是那些得罪过他的人,不投靠他的人,或者才能比他高的人。因此当时人们涚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四字成语,口蜜腹剑由此引申而来,形容那些嘴上说好话实际办坏事的人。

李林甫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想提拔一个叫肃炅的人,有一次肃炅的给大臣严挺之读文件,把伏腊读成了伏猎,严挺之嘲讽了他,就这样和李林结下了仇。有个地方官犯了点错,要押到京城来审判,严挺之以为这太过了,还设法营救他,李林甫乘机唐玄宗前说了严挺之很多坏话,并说这个地方官是张九齢推荐的,唐玄宗一气之下削了张九龄的权,这样朝廷大权就归李林甫了。

对那些没有过失的大臣,李林甫也想法引诱他们犯错误。与李林甫同时作宰相的李适之,比李林甫有才能,李怕他和自己争权,也想方设法害他。有一次李林甫给他说,华山有金矿,要是开采出来,朝廷就更富足了。可皇上并不知道这事啊。过两天李适之向唐玄宗奏事把这事说了。后唐玄宗问李林甫,华山是否真有金矿。李林甫说,这事我早听说了,本来要早奏明皇上的,但是那地方是皇家的根本所在,有王气,在那儿开采,就会坏了王气,动摇了皇家的根本,金子再多也不能开采啊,这样一来唐玄宗就李适之不信任了,李适之听说后,知道自己上了李林甫当,怕李林甫再加陷害就主动辞职了,李林甫再给他加了别的罪名,把他贬到很远地方,第二年李林甫派人把他儿子也杀害,李适之也服毒自杀了。

李林甫独揽朝政大权后,给朝臣讲,朝廷仪仗队的马匹吃着三品的草料,享受很高的待遇,但是只要叫一声,立马就把它拉出去了,淘汰了。他说的意思大家很清楚,所以从此以后大臣们再也不敢说半个不字了。

被李林甫陷害的大臣不是几个而是一枇,李林甫罪恶也不是陷害大臣一条,凡是唐玄宗看上的人,李林甫总是想方设法不让唐玄宗得到,比如唐玄宗看过杜甫的诗觉得不错,让李林甫去考试,从此亳无消息。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把李林甫的罪恶归纳为四条:第一,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第二,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第三,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第四,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司马光看李林甫确实很到位。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罪恶累累,把个唐朝搞得乱七八糟,结果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一厥不振,在此后一百伍拾年里一直处于动乱之中。

唐朝走向消亡主要是唐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李林甫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官吏用好官吏始终是封建王朝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