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是一位少年英雄,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却这样记载他:“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十几车肉,等他返回时,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将军怎么会这样不体恤下属,有肉还不让手下的士兵吃,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这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本人的,并不是赏赐给手下士兵的。

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这十车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赏赐给他手下的人。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被皇帝知道了,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种赏赐是专门赐给霍去病的,而不是他手下的人,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二,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省的他猜迹自己把肉分给士兵是收买军心。

我们知道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军中很有威望。古代皇帝怕什么,就怕自己手下的将军拥兵自重。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吃,到时候,他手下的人就会对霍去病感恩戴德,进而忘记皇帝的好,皇帝就会怀疑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收买军心,拥兵自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作为臣子的他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疑心,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三,就算他愿意分,但只有数十车酒肉,根本就不够分,相反还会因为分配不均造成军心不稳。

我们知道一支军队出征,肯定不是只有百人,各兵种加起来上上下下至少万人。试想一下,霍去病出征带的人马肯定也得有万人,就算他愿意分,但皇帝的赏赐只有数十车酒肉,也不够万人分啊!虽说这些可以优先分给饥饿的兵士,但其他将士们知道后肯定得有意见吧,那么你剩下的人分是不分。分吧不够,不分吧肯定会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兵士肯定会有想法的,进而影响军心的稳定。想象一下,仗还没开始打,军心就乱了,还怎么打胜仗,打不了胜仗,怎么给皇帝交差,怎么对的起自己的美名,所以他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

第四,不排除司马迁故意这么说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我们现在知道这件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而不是其它地方。这是司马迁写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们不得而知,说不定是他嫉妒霍去病年纪轻轻却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而自己就因为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就受到宫刑,真是不能所比拟。所以这不排除他心生不满,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霍去病宁愿等肉坏掉扔了,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吃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他认为这肉是皇帝赏赐给自己的,如他分给士兵会让汉武帝认为有收买军心的想法,并且会因为分配问题产生动摇军心的可能,另一方面司马迁本人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记》中记述这样一件事来诋毁霍去病的名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最佳贡献者
2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对霍去病传记的末尾评语,完整来说,是:皇帝特别派人给霍去病送去数十车御食,霍去病吃不完,就把多余的米和肉扔掉了,而他手下的士兵,还有饥饿之人。

司马迁没有跟随霍去病从军参战的经历,所以这样的事,显然是听说的。

当然,听说的不一定就是假的。一些参战归来的将士,可能亲眼目睹了此事,感到愤愤不平,在国中议论,于是就传到太史令司马迁的耳朵里,司马迁因此有这样的记录。

但是,就算这样的事是真,霍去病其实也没有问题,更不该被指责!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第一点,皇帝的御食,是赐给霍去病的,而不是赐给全军战士的,若是后者,数十车御食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这个,历代都有类似的规矩。司马懿带兵打辽东,天寒地冻,士兵少衣,这个时候曹魏皇帝赐给司马懿一些衣服,有人就跟司马懿说,皇帝给你那么多衣服,你分给士兵穿不就行了,司马懿说不行,因为这些衣服是皇帝赐给我的,我是人臣,不能把皇帝御赐之物私自送给别人。

司马懿和霍去病,其实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对策也是相似的,那就是绝不能犯糊涂,这是君臣大节上的问题,你今天把食物和衣服送给士兵,其实只能受惠很小一部分人群,而没有受惠的大多数人,就会因此更加愤怒,一样当兵打仗,凭啥他有我没有——保不齐就会有人把这些事说出去。而一旦传到官场之上,总归有对霍去病不满的人,他们就会借这个事情来做文章——收买人心、拿皇帝的恩赐去施恩给部下,这样的罪名,老实说你很难讲清楚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居心,七搞八搞,你便危险了!

而像霍去病这样,让吃不掉的御食臭掉,其实是官场之上最好的抉择。因为食物是皇帝赐给你的,你当然得用敬重皇帝一样的心情对待这些食物,不吃,就这样放着,其实再好不过——因为这表示你忠君爱国,一看到皇帝的御食就充满了力量,不吃都能打败敌军。

这个时候,即便有人发几句牢骚,那也毫无杀伤力。因为普天之下,谁最重要,当然是皇帝重要。你饿几天肚子,难道就不忠君了吗?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士兵的饭食,本来就有专门的军粮供给渠道。士兵吃不饱饭,那是粮官的错,你可以杀掉粮官——但,绝没有说把皇帝御赐食物拿来当军粮遍赐士卒的道理。除非,皇帝本身就有口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样的规则,显然身为史官的司马迁并不清楚,也因为不懂,所以一听到类似议论,就会大发感慨:哎呀将军大餐吃不掉宁愿臭掉也不愿给士兵分享,太不像话了!

事实上,司马迁就是因为不懂官场的规则,所以最终才会因为说错话,而遭宫刑。像这种规则,当然不会一本正经写在朝廷守则上,但当官的,不懂潜规则哪里行呢?

3

汉匈战争期间,汉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他就是霍去病,早年的霍去病就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卫青,由于舅舅的关系,霍去病也早早就投身到了汉匈战场上。

他初次作战就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此后一点点在朝中立足,他多次与匈奴作战,打得匈奴狼狈不堪,之后更是创下了封狼居胥的伟业,这也是无数武将心中梦寐以求的功业,霍去病做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还非常年轻。

他虽然是一个纨绔子弟,但从小就在非常凶险的环境里滚打。匈奴生活在草原上,大面积的草原荒漠,这就是匈奴依靠的天险,虽然汉军有了大量的骑兵,却还是很难适应这种环境。

往往出征的时候,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霍去病在出征的时候,汉武帝为了犒劳他,有一次就让人送来了几十车米肉,霍去病自己没有动,也没有把这些东西与士兵分享,他就选择了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带着面带饥色的士兵出征,等回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已经被放臭了。

霍去病丝毫没有顾忌士兵的感受,他还让饿着肚子的士兵和自己蹴鞠,虽然是在打仗,但霍去病却没有太当回事,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为何霍去病没有吃这些东西呢?

其实他这么做才是最聪明的,霍去病深受皇帝宠爱,这些东西都是皇帝赠送给他的,要是他把这些东西拿来与士兵分享,也无法解决大军的后勤问题,还有一些收买人心的嫌疑,拿皇帝的赏赐收买人心,这对臣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霍去病这个人虽然打仗特别厉害,可他并不像吴起,卫青这些名将一样,与士卒同甘共苦。

霍去病是不怎么体恤士卒的,他对待手下还相当苛刻,后来更是毫不留情就干掉了多年追随自己的李敢。

这就能看出霍去病身上这种纨绔子弟的习性,他有自己的带兵法则,他认为不需要这么做,他只需要带着这些人打胜仗就行,他带兵有功必赏,有过必法,做到法令严苛,跟着他的人能不断打胜仗获得足够的封赏,像李敢这些人,都能因功获得不少的赏赐。

本来大部分人参军就是为了能获得一些封赏,至于上级是否体恤他们,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能打胜仗,自己能得到封赏,这就已经足够了,长官能体恤自然更好,体恤不了也没事。

霍去病能带着他们打胜仗,这就能吸引这些人和他一起征战,霍去病也非常清楚,皇帝的信任是最重要的,自己不能为了和士兵搞好关系,就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猜忌,原本他的权势就非常大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大的危害。

对于皇帝来说,霍去病虽然得到自己的信任,但皇帝心里还是会关注他的举动。起码是不会让霍去病有反叛的可能。霍去病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这么一个不体恤士兵的将军是很难得到将士们的追随的,皇帝对此也就放下了戒备之心。

霍去病作战的时候讲究速战,因此他的行军是不会带太多的辎重,很多时候都是深入对方的内部,不断夺取对方的资源,利用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补给,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死因,霍去病英年早逝,很多人就认为他是在塞外出征的时候,意外感染了瘟疫,他经常会吃匈奴人的东西,患有这类的疾病也是有可能的,在行军中条件较为艰苦,容易让人患病,他的早死很有可能是这层原因。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纵观历史,凡是有大成者,也都必将是毁誉参半的存在,他们既有造福于人类,改变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作用,同时也免不了有人性缺陷的一面,尽管他们有着神的意志,但最终却无奈甘于只有人的肉身,做出一些与崇高的精神理想相悖的事情。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当年的霍去病有如下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简而言之,从字面意思理解,当时汉武帝在霍去病出征之时,给了他10车酒肉,因为嫌弃当时的辎重过于繁杂,所以就将其舍弃了,以至于这些酒肉最终都放臭了,他手下的将士们也没有吃到一口,而且当时部队中的将士们,仍然有十分饥饿之人,就拿他的在外的情况来说,即使因为粮食缺乏,霍去病也不可能让将士们歇着,他还要让精疲力竭的将士们给他修建足球场。

按照我们现如今的固有思维,对于这件事确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霍去病的立场角度来看,我们也会这样做,历史的作用就是如此强大,而且不可更改,假如我们是秦始皇,和他当年所做的决断,其实也会相差无几,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强调自身的能力,反而忽略了对于整个客观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霍去病在当时之所以那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如同原文中所说,霍去病嫌弃这些物资太过于繁重,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知道,霍去病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千古留名,而且要得益于他在当时颇为称奇的闪电战术,历史上虽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但是这一点并不适用于所有军队,尤其是靠速度取胜的战斗之术,显然不可能因为物资拖累住后腿,他们往往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对于行军途中所需要的粮草,基本仅仅携带一小部分,剩余的主要从战败之地所取得。



其次,不知道大家对于饱满思淫欲这件事该如何理解,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与这个故事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但是我们要知道,一般人在吃饱的时候,往往就不会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这一点在战场上尤其重要,人在饱腹之时,也不利于激发自身潜能,吃饱饭对于有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也是一大忌讳,而且出于本能,吃饱饭一般会有乏困之感。

当然,对于那些经常在外征战的士兵,饿肚子其实也是常事,吃太饱反而不会习惯。不然现代的特种军队训练中,为什么会让士兵们在原始森林中体验那种绝地求生的感觉?难道现如今的食物真的满足不了需求吗?显然不是,最主要考察的是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力。



看似是10车酒肉,其实均摊到每个士兵头上也分不了多少,无非就是一顿饱饭的事情,其实也并非是多么严重,有时候我们确实有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嫌疑,当事后诸葛亮人人都在行,有时候面对极端环境极端问题,往往会采取更极端的做法,至于在塞外修建足球场,难道真的是为了霍去病个人的一己私欲吗?



仔细想想也不可能,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蹴鞠还是足球?显然这不可能是一项单人运动,作为需要团队协作的典型运动,霍去病这样做很显然也是为了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体验生活的乐趣,毕竟长期在外行军,这也是相当枯燥无聊的一件事,当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至于没有吃饱肚子就让将士们干活,其实有时候也是迫于无奈之举,而且精神上面的富足往往要比物质上面的充裕更为重要,即使当时不能让将士们吃饱肚子,但是最起码不能让他们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激情与信心。

不知道题主对于这番解释可否满意,也请各位观众老爷们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同时感谢各位粉丝们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点个关注,永不迷路,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奇闻轶事。

5

关于霍去病为何不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分给士兵,自古以来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霍去病不给士兵分食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汉武帝由于霍去病作战有功,给他赏赐了很多的酒和肉,但是霍去病把这些酒肉全部都放在仓库中,直到肉烂了,也没有分给自己的士兵。于是这件事情成为了霍去病一生当中唯一的黑点,不喜欢霍去病的人那这件事情黑他,喜欢的人挺他,于是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再来说世人对这件事情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人们人为霍去病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其理由如下:

第一个理由:这一部分人认为统帅就应该像项羽和李广一样,爱兵如子,和士兵同甘共苦,霍去病一点都不知道疼惜自己的士兵,只管自己的荣华富贵。

第二个理由:霍去病在早期的时候,完全的靠着裙带关系收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没过多长时间便独自领军,在他们眼里,霍去病只是一个关系话,所以不喜欢很正常。

第三个理由:司马迁是由于替李广的后代李陵辩护而遭到了宫刑,可见司马迁和李陵的关系,而且李陵的家族是被霍去病灭掉的,所以司马迁在记载的时候有点感性也是正常的,所以对霍去病有所不满,稍微黑化一下也是可以的。

第二种:人们认为霍去病这样做完全是合适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个理由:霍去病是“闪电战”的鼻祖,霍去病作战不同于其他统帅,其他人是稳扎稳打,而霍去病喜欢千里奔袭,所以注定辎重跟不上,因此霍去病是为了锻炼这些士兵对饥饿的忍耐力。

第二个理由:当时汉朝作战的对象是匈奴,战场不是苍茫的大漠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要想找到敌人并且立马投入战斗不是一般的困难,所以为了锻炼士兵的意志力,霍去病才故意这么做。有肉就是不给吃,让你看着。

第三个原因:记载中说这些东西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并不是犒劳士兵的,所以这些酒肉是霍去病的私人物品,给不给士兵分食都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这件事情,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6

唐代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将,"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位列其中;宋代为古代名将设庙,霍去病依然在这七十二名将之列。由此可见,霍去病能够一战封侯,屡立奇功,绝非一时侥幸。

他就像是一道划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出最绚丽的光芒。

年仅十七岁就率八百铁骑横扫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到二十四岁卒,此时的他己官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齐名。

汉武帝得到他去世的消息,万分悲痛,调集边境五郡的铁甲雄兵,列阵于长安到茂陵的道上,为霍去病送上最后的一程。

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却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说得是有一次霍去病率部出征,汉武帝特意赏赐了数十车的酒肉,以为犒劳三军所用。结果军队到了塞外,这些酒肉都坏掉了,霍去病宁可丢掉也没有分发给战士们食用。而这些战士个个都是脸露饥色。

因此司马迁认为霍去病这是"贵不省士"。少年时期就担任皇帝近臣的霍去病,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不懂得体恤爱惜士兵。

这显然是一个误会。

这说明司马迁根本就不了解霍去病打仗用兵的精髓所在。

霍去病用兵,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快”。匈奴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向以剽悍无敌的铁骑称雄于大漠,要想战胜他们,不仅要克服寒冷干躁的气候,同时也要面临缺粮少水的窘迫。而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要想战而胜之,你就只能比他们更快,否则你所面对的就只能是失败。

而要想比敌人的速度更快,就必须要保证自己的队伍轻装行进。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漫长笨重的后勤补给线,直接取之于敌。

也就是说,霍去病打仗,没有自己的辎重部队,要想喝酒吃肉,不让自己的肚子挨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敌人,击垮他们,否则,你就活该饿死。

所以,霍去病宁可让数十车美酒肉食臭掉坏掉,也不给脸带饥色的战士们食用,绝不是什么贵不省士,不知体恤,而是大战在即,他唯有让他的将士保持一种饥饿感,才能激发出他们身上疯狂的斗志。

众所周知一句话:"饱暖思淫欲”。

霍去病又岂能不知。吃饱的猪只会睡觉,只有饿着的虎狼,才能不知疲倦地奔袭千里。

7

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有自身严苛对待士兵的因素,更有一些暗示和讽刺汉武帝的意思。

霍去病少年成名

霍去病,汉族人,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外戚,最高官职是大司马骠骑大将军。著名的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正因如此,霍去病才得以有更加多的机会表现自己,从而跟他舅舅有得一拼。

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骑兵深入西北大沙漠之中,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大获全胜,于是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两年后,年仅19岁的霍去病担当起了打通河西的重任,河西走廊乃兵家必争之地,一直被匈奴控制着,导致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大多数时间处于真空状态,此次霍去病如果能打败河西的匈奴,那么汉朝对西汉地区的管辖和打击匈奴嚣张气焰具有重要意义。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战术运用,多实行大迂回、大穿插和歼灭战,往往让敌人不知所措。在短短的六天内,霍去病与单于之子在河西展开激战,霍去病孤军深入沙漠腹地,歼敌三万余人,打得匈奴溃不成军,之后汉朝控制了河西,霍去病立下了汗马功劳。

匈奴中也流传着霍去病不可战胜的说法,可见霍去病是多么牛,把匈奴都给打怕了。

霍去病虽然带兵有方,但是并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体恤士兵,有名的事件就是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发给士兵。揣测霍去病这样做的原因,我觉得除了霍去病自身性格以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霍去病对部下十分严格,不懂得体恤士兵

霍去病的打仗能力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了,可是他并不懂得体恤士兵,对待下属非常地严苛,跟随了霍去病多年的李敢也因此被杀了。也因为自己年少成名,身份尊贵,别人都以自己为榜样,内心不免有些目空一切,不愿与自己的士兵接触太近。

霍去病在暗示汉武帝需要解决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

每当出征时,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及时,数量不够,质量不行等等,不知道汉武帝是何用意,汉武帝把数十车酒肉赏赐给霍去病,那让霍去病怎么处理这些酒肉呢?

如果赏赐给士兵,可能被人认为是辜负皇帝的好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士兵;如果不赏赐给士兵,又会被人说成不懂得体恤士兵,想要马儿跑得快,又不让马儿吃草,这算什么好将军。

《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讲的就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数十车酒肉的事。

所以我认为霍去病宁愿让这数十车酒肉臭掉也不给士兵吃,有他的理由,暗示汉武帝,应该多多关心一下前线部队,告诉汉武帝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有困难,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把几十车的酒肉赏赐给霍去病并不能掩盖和解决当前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霍去病将军英年早逝,也让人感到惋惜,他的带兵打仗的能力让人无法反驳,当时有志气的人,都会以“封狼居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可见霍去病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

8

我是芃麦,我来回答。

一代少年英雄、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曾经打的西域几乎不再是匈奴的西域,而是差点成了汉朝的西域。匈奴们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但作为历史上如此成功的将领,却有传言说他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几十车酒肉,放着臭掉,也不给仍有饥色的士兵们吃?这是真的吗?

没错,是真的,而且不仅如此,在士兵们饥饿的同时,霍去病还在军营中玩起了蹴鞠......那这到底为何呢?将领不应该爱戴士兵吗?

骑兵粮食丰富,挨饿的是步兵

当时霍去病远征匈奴,是学习了匈奴人的战斗模式,即养骏马,再进行长途奔袭。

在17岁那年,霍去病就担任票姚校尉,率领着八百训练有素的骑兵,深入大漠之中袭击匈奴,并且两次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所以抗争匈奴,骑兵的重要性是远远要胜于步兵的。

作为军中精锐,而且时不时要进行长途奔袭,骑兵部队自然享有了军中粮食的优先分配权。而有时,如若后方汉朝的补给运输部队,因为天气、地理环境等因素,补给的慢了,或者运输少了。那些较少参与战斗的步兵们,就会挨饿。

所以这里有两个重点:

  • 霍去病不是不爱戴士兵,他只是爱戴那些征匈奴、一起出生入死的主力骑兵。
  • 步兵也不是经常地挨饿,只是在粮食运输有问题时,才会挨饿。

不让汉武帝疑心

所有历朝历代掌握军权的将领们,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太爱戴士兵”。

因为这会使得整支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容易出现就算拿着虎符,士兵们也会再三疑惑,询问将领后才听令,又甚至是只听将领而不听虎符。

这就会让皇帝觉得自己天下之主的地位受到威胁。

于是,将领爱戴士兵的程度就得拿捏得十分精准。而如若因为士兵饥饿,就把皇帝御赐给霍去病本人的酒肉,来分给士兵,就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平衡。

所以,霍去病只能吃不完放着,放臭了就扔了,不能给分给挨饿的士兵。

结语

若不是霍去病24岁就死了,恐怕匈奴在历史上的篇章就不会绵延那么长了。甚至被灭了都完全有可能。

9

司马迁本身就和卫青霍去病代表的卫家有仇,他写卫霍列传的时候本着能黑就黑写的。想想他吹上天的李广真打了什么打胜仗了吗?

数十车酒肉能跟得上大军突击?用脑子想想也知道霍去病那种轻骑突进战术后方的大车肯定是跟不上的。唐太宗当年雀鼠谷之战突进二百余里,搞的只有一只羊可吃。如果此时后方有数十大车的酒肉等回师的时候肯定也是腐坏不可食用。

10

你们领导业绩出众,然后公司发给他一笔奖金。那么,他有啥义务要把这笔钱也分给你?如果分给你,那还分不分给别人?分多分少,都是事儿,那还不如不分,自己全装腰包里。

霍去病也是这个道理。别说数十车酒肉,就是上百车,每次打仗至少万人规模的出征,他能分得过来吗?

再说,汉武帝这个皇帝虽然对大臣不好,但是对出征的将士从来不亏待。大汉国库都花得底儿朝天了,他老人家也要卖官鬻爵,满世界找钱去。所以,但凡打了胜仗归朝,将军能封侯就封侯,士兵能赏赐就赏赐。汉武帝的赏赐才是士兵们关心的。至于霍去病的那数十车酒肉,真心没人在乎。

霍去病为什么不学李广?士兵吃不上饭,李广不吃;士兵喝不上水,李广不喝。但要是真打仗,你是愿意跟着李广还是愿意跟着霍去病。想也不用想,肯定是跟着霍去病。霍去病老打胜仗,打了胜仗、大家立功,然后也就都能拿到朝廷的封赏。李广呢?别说打胜仗分钱了,就是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好说。

将军的主要职责不是爱兵如子,而是能打胜仗。你是爱兵如子了,结果一打仗准是败仗,打了败仗肯定死人,而且经常搞得全军覆没。这种爱兵如子,到底有啥用?

还有就是《史记》这段记载有问题,司马迁的主观色彩太重,具体就是褒扬李广而贬低卫霍。两次河西之战,虽然打了胜仗,但是真心惨烈,匈奴人被歼灭了很多,但是霍去病能在河西之地杀个来回、杀个对穿,而且还能杀回来,也是足够侥幸了。就是这种惨烈的战争,霍去病还可能带数十车酒肉跑来跑去吗?而其他的大战呢?霍去病基本上就是全胜的战绩,缴获匈奴牛羊无数。那么,大汉将士就是一群傻子吗?要么饿着肚子赶着牛羊往回走,要么就是把牛羊全放了也不知道留口吃的。这伙人非要眼巴巴地盯着霍去病的数十车酒肉吗?

再有就是数十车酒肉的问题,霍去病征战都是骑兵大迂回、长途大奔袭,怎么可能还带着汉武帝赐给的几十车酒肉?大军骑马搞闪电迂回,霍去病带着几十车酒肉,而且打完仗还没吃完,硬是给拉了回来。所以,这个历史细节也有问题。

总之,就是不能因为史记记载的这个史实,来标签霍去病的人品。这件事太小,啥也说明不了。而且,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很难取信。还有就是司马迁这个人对霍去病和卫青都有偏见,到底加入了多少主观色彩,真心不好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