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频繁小震会是大地震前兆吗?

频繁小震会是大地震前兆吗?

2020-10-20 22:01阅读(67)

频繁小震会是大地震前兆吗?一个多月可感地震已经5次了,从来没有这么频繁?:题主描述一个多月已经地震5次了,也没有告诉大家是哪里,本头条号近期写了很多篇关

1

题主描述一个多月已经地震5次了,也没有告诉大家是哪里,本头条号近期写了很多篇关于地震的文章,对地震颇为敏感,每次有震情头条,都会查看一下当地的地质构造,存在着哪些断裂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慢慢地对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知识。

对于题主的反映经常发生地震,笔者猜到了是四川宜宾、内江地区,还有辽宁地区,这两个地区近期地震很多,我们先看四川近期发生了地震。如下表:

上表中,四川宜宾和内江地震很多,近一个月内发生5级以下地震5~6次,那么这么频繁的小地震会是大地震的前兆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在历史上存在过辽宁海城大地震,频繁小震后就是大地震,而且我们成功地并预报出了海城地震,不管是巧合还是科学预报,但事实却是如此,人员伤亡特别小,一位火车司机看到地光后,能判断出这是地震,能把火车刹住停下来,如果没有提前的地震知识都普及,怎么也不会把地震前兆记在心头。

那么四川自贡、内江频繁发生小震,有没有大地震发生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里的地质构造。

上图中自贡、内江周围红颜色一片,密密麻麻无计其数,目测有成千上万次,而且大多发生在最近几十年,从图上来看,圆圈不大,(圆圈大小代表地震大小)多是5级以下地震,可以说这个地区每月平均都会发生5级以下地震,这里的小震成了家常便饭了,可是没有大的破坏性地震,最大一次在自贡市清朝年间1896年02月14日发生了6.02级地震,上世纪威远县发生过3次5级地震,这是近一百多年来,发生了最大的地震了,这么多小地震几乎每月发生,大地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了,应当说这些小地震不是大震的前兆,可以这样理解。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地震发生呢?

从整个四川盆地来说,正处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边缘地带,就目前来看,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表明地应力也在不断地向外释放,也就造成了自页、内江多地震的原因。

四川盆地属于扬子板块,而扬子板块是我们国家唯一与华北克拉通相并存的古陆核构造,大约在30多亿年前就已经形成,这种板块非常稳定,构造基础好,在自贡、内江周围并没有大的断裂带, 图2,只是在早更新世(200万年左右)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几条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上也没有大的地震发生,表现的也不是活跃,所以近100年来,没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上图是辽宁海城附近发生的地震,这些小震非常多,也得在成百上千次了,其中发生了一次大地震,1975年02月04日海城市发生震级 [Ml] 7.38级,但这次大震的发生之前有很小地震,并且做了成功预报。

应当说明的是上图中密密麻麻小地震几乎是这次大地震后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些小地震是海城大地震的余震,而在这次大地震之前只是有为数不多的小地震,这些小地震频繁发生,就是大地震的前兆了,预示着大地震的发生。

而这次大地震与海城断裂带相关,这条断裂带很可怕,形成的年代较新,是距今1万年前形成的,在1975年前并不是很活跃,地震记录次数较少,可是在海城大地震之前突然活跃起来了,有了一些小地震,这意味着要有大地震发生,这就要提高警惕。

对于小地震频繁发生,是否是大地震的前兆呢?既然是构造地震,我们还有从构造去理解,如果是一条全新世或其它年代的断裂带,以前处于“酣睡”之中,突然有了小地震,这可要重点监控了,这有可能是大震的前兆了,反之更新世或全新世的断裂带反复活跃,这些小地震不太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了,这里可能重点区分是大地震后的余震还是大地震前的小震。

地震形成机制还没有搞清,只能从数据统计和地质构造入手做一些粗浅分析,致于地震预报可不是这里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希望大家正确理解地震的发生和一些初步规律。

2

首先回答题主的关切:不一定!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发生机理的研究仍处于相当有限的水平,只能通过一些规律性的数据分析以及地质构造进行趋势性的判断,很难精确的预测地震。

频繁小地震有利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 大地震发生概率将下降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壳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当然,要发生地震,板块构造是基础,能量释放是另一个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频繁发生小规模地震有利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大地震发生的概率。

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大地震前发生多次小地震的情况

当然,人类目前对地震研究还有很多局限性,频繁出现小地震只能说降低大地震发生的概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发生大地震。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发生之前就曾发生多次小规模地震。这种情况属于地壳内部本身积聚了足够的能量,但是由于地壳结构不利于能量释放,没有发生大地震。而小地震的出现破坏了地壳结构,为大地震的发生扫清了障碍,最终引发大地震。

(图:汶川大地震动力学原理)

地震存在时间和空间规律性

目前人类对于地震的预测主要依据时间和空间规律性进行概率性预测。空间规律好理解,就是将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可以发现地震发生较多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形成了全球地震带。通常地震带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要高得多,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属于地震较为频发的国家。

(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

再来说地震的时间规律,通常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重复性。这个其实可以理解为地壳内部能量的积聚是一个相对匀速的过程,一个周期内地震活动频繁,能量被释放得差不多,那么这个地区就会沉寂一段时间,进入沉寂期。一旦能量再次聚集到一定程度,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地震活跃期。在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短也有所不同。我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一个周期大约在300年左右,西部地区在100至200年之间。

(图:中国地震带分布)

(总结:1、小地震有利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大地震发生概率将降低;2、小地震也有可能破坏地壳结构,为大地震创造条件,前提是地壳内部能量足够多。3、人类目前对地震的研究还有很多局限性,很难精准预测地震,只能根据一些粗线条的规律和地质构造做趋势性的预测。)

(点击关注,欢迎评论探讨!)

3

礼太白认为应该说有可能,汶川大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前前后后发生过数次小震,就在512之前,江油的一次小震,有市民关切的询问绵阳日报(也或是绵阳晚报)的民生热线专家,近期会不会有大震,砖家回答:正常的地壳运动,近期不会有大震动,结果第二天512地震来了。(感兴趣的可以查阅2008年5月11日的绵阳报纸)。所以不一定,自然灾害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地震也不好预报,多点防范总是好的。

4

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准确的预测预报地震,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强震前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地震活动异常、地球物理异常(例如重力、地壳形变、地电、地磁、地下流体等)或宏观异常(人类可直接感知到的异常现象),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也据此实现了一些地震的准确预报(但为数不多)。我们也应知道,也并非所有强震前都会出现这些异常现象。你所说的频繁小震,一要确认是构造地震,而非非天然地震,二要看看这些小震相对该地区的背景值真的升高。就算如此,还要进一步考察小震分布是否有序、该地区历史强震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小震活动增强现象,等等。通过深入的异常核实和分析、判据类比,震例分析等,综合得到结论。

但总体来说,不论国内外,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很低,我国地震预测工作方面,一方面积极推进围绕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的观测和研究,一方面也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开展统计和概率预报工作。此外,我国还高度重视关于地震的群测群防工作,鼓励社会发现和科学识别宏观异常,从而多措并举,力争在震前对未来的强震有所察觉和一定程度的预报。

5

四川省频繁小震均集中在宜宾周边,不可不防。建议地震部门要加强监测,制订应急预案。

6

快乐过好你的每一天。按我国的地理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众多的山系就不一一列举。国家只要控制好长江黄河各个水电大坝。以三峡大坝,葛洲坝为主。不是防止被攻击。而是防止自然的灾害。长江顺流,风调雨顺。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同时我们有大神的护卫。小的地震不过是把一些脏东西赶出中国。

7

过往经验,4级地震多次频发可能会有大震,

但近期5级,6级,7级都好几回了,

看不懂啥意思啊。

8

不一定。根据板块学说,地球上的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碰撞导致的构造地震,由于全球各地的板块运动方式、地质构造各不相同,因此地震类型和地震活动性强弱也不同。比如,有的是前-主-余震型,前期有频繁小震,然后发生大的主震,最后是小的余震。有的却是震群型,整个地震序列都是差不多大小的震群,通过频繁小地震不断释放能量,反而不会发生大地震,比如有的大型水库由于蓄水后导致有的地质结构会发生频繁小震。

9

按地震的表现形势划分,有一类地震属前震-主震型,其特点就是小震闹、大震到。1975年海城地震、1995年孟连地震,就属于这类地震,这类地震一般人们都有了警觉,造成的人员伤亡不会太多。1970年通海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却属于主震-余震,人员伤亡比较多,这3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还有双震型、群震型等类型。最终是否会发生大震,取决于是否有大的活动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