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

2020-10-20 15:02阅读(64)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就是美国人思维的最好表现。为什么拯救瑞恩?不是因为瑞恩本身有什么重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美国人思维的最好表现。

为什么拯救瑞恩?不是因为瑞恩本身有什么重要,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然而,仅仅因为他们兄弟4人一同参军,3个哥哥全部战死,所以瑞恩成为独苗。

美国人虽没有中国那种强烈的传宗接代概念,也很讲究给妈妈留下一个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1942年的苏立文法案发出来。

什么是苏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社会被震惊了,无数青年要求参军。

依阿华州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托马斯·苏利文有5个孩子,全是男孩。

这兄弟5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海军。

兄弟中,大哥乔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经在海军服役,根据法律是可以申请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于爱国热情,苏利文5兄弟全部参加了海军。

为了照顾弟弟,苏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军舰服役,被批准。

于是,1942年2月苏利文兄弟全部成为轻巡洋舰朱诺号的水兵。朱诺号成为美国海军中唯一一艘拥有五兄弟的舰艇。

当时苏利文5兄弟参军的壮举,也被媒体广泛称赞,成为美国人民保卫祖国的象征。

谁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间,朱诺号被日本潜艇伊-19号偷袭,被击中2枚鱼雷。

轻型巡洋舰装甲薄弱,顿时沉没,5兄弟全部牺牲。

苏利文5兄弟的遇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当时媒体报道他们的父亲接到阵亡通知时的场面。

1943年1月12日,托马斯·苏利文正准备去上班,三名海军军官敲开了他的家门 。

托马斯·苏利文顿时感到双腿发软,勉强坐倒在一张椅子上。

1个军官脱下了帽子,说:我有一些关于您孩子的消息。

托马斯·苏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战死了,但还强行保持冷静:我知道了。是哪一个?

3个军官面面相觑了一会,谁都不愿意开口。

最终,军衔最高的军官说: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个。

听完这句话,托马斯·苏利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觉。

这件事对于美国民众的震撼极大。美国人愿意为国家牺牲,但真的需要牺牲所有的孩子吗?

美国社会是强调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但前提是国家也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国家,人民才认为他值得捍卫。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思考多日,默认海军执行一项政策。

苏立文法案规定:禁止长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员在同一舰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个家庭的两名或更多儿子牺牲,仅存的孩子如在海军或海岸警卫队服役(非危险性海外职务除外),经其本人或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国本土;

那么,大兵瑞恩其实就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作为最高指挥官马歇尔,他只是执行苏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个哥哥一样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个队员,只是执行军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后,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这看起来很荒谬,为了1个人死了7个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们8人只是执行命令,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马歇尔当然明白救援小分队可能会死亡多人,但他也是执行苏立文法案,为的是鼓舞军民的士气,最终获得战争。

如果瑞恩也战死,短短几天内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惨剧。这会动摇美国民众的战斗热情。

大家都在做份内的事。

站在这个立场,瑞恩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

无论是米勒还是马歇尔救得并不仅仅是瑞恩这个人,而是维持美国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苏立文法案本身则是基于人道主义,是为了维护每个参加美国家庭。

所以,真正伟大的是制定苏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经历,只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2

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原型人物是尼兰德四兄弟,三个挂了,就剩一个娃,然后军方就把他调回来了,真实故事非常无聊且枯燥。

但很明显 枯燥的现实是不可能搬上荧幕的,所以需要艺术化加工,所以就拍成了八个人去救一个人的故事。

艺术化加工之后就展现出了一种价值观,类似于美军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至少得给雷恩家留个独苗,为了让詹姆斯瑞恩回家,为了给其他三兄弟一个交代,给雷恩老太太一个交代,牺牲八个人是可以承受的代价。

所以说,为啥美帝的意识形态被那么多西方国家认可呢,因为他们太会玩宣传了 尤其是好莱坞的文化输出太猛了,咱们这点上真的大劣。

所以说,文化部宣传部能不能放宽点限度啊?什么脖子以下不能描写,血腥暴力一刀切的,被条条框框限制的文化创作怎么可能走出去嘛,不走出去怎么和美帝拼文化影响力啊

3

战争本来就是大官的胆,小兵的血。

说的就是“残酷”二字,但大官却总想沽名钓誉,把残酷的战争披上仁义道德的外衣。

于是当大官听到瑞恩兄弟四人已经战死三人时,便大手一挥下达了:“瑞恩不能再战死,给我把瑞恩找回来!”的命令,以显视自己仁慈。

但他下命令时根本就不知道瑞恩目前什么状况?

如今在什么位置?

他也用不着知道,因为他的每道命令都有小兵流血来付诸实施。

于是也就有了付出八条生命去营救瑞恩的事情,也就有了《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

4

这是一种超越战争、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他母亲共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死在战争中,这对一个母亲是很大的打击。瑞恩是最小一个,也被派往前线作战。

当美军司令部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不让这位母亲失去最后一个孩子,决定派小分队深入德军前线拯救瑞恩。小分队穿越枪林弹火,以牺牲多名战士的代价,找到瑞恩,并把他带回母亲身边。

此片反映后,这一人道主义的主题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成为永恒的经典。

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很多,如前几年在中国播放的《血战钢锯岭》,还有前段时间上映的中国电影《烈火英雄》。救火自然责任重大,但电影也好,真实事件也好,把保护救火人员生命在内的人的生命始终放在第一位。

这是文明和进步的最好体现!

5


《拯救大兵瑞恩》是1998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颠覆人们视觉感知的一部战争巨片,该电影由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为序,以瑞恩家里的四个亲兄弟中的三位哥哥战死在二战不同的战场为引,展开营救四兄弟中可能还幸存着的101空降师的老四詹姆斯.瑞恩为剧。

冰雹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令人震撼的战争片,但并不在于它开篇近10分钟的登陆真实血腥的场面,也不在于整个剧中8人营救队所展开的多次场面火爆、身临其境的战斗场面,而是一个个细节的展示是如此的细腻和丰富,战争的悲惨和带来的无限的痛苦令人压抑但却深思。

用8个人的生命去挽救一个士兵,这也是战争中无奈的抉择,在冰雹看来这更透露出了血腥里的人性。

一个家庭里独身的母亲一个一个的送四个儿子加入到了那个正义的血腥的战场中,面对一次接到三个儿子阵亡的通知书时,剧中所描写的那位孤独的、无助的老人瘫坐在屋门口的镜头令人叹息,伟大是什么?此刻就是诠释!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将军才亲自发出了不惜代价也要找回那个四兄弟中可能还活着的最小的弟弟,这是战争中的人性,这更是对于一个为正义事业做出无法描述的牺牲的母亲唯一的安慰,或许这才是影片的主题。

战争和血腥向来纠缠在一起,但是血腥下的人性才是最珍贵的,才是人类抹点痛苦、有胆量活下去的真谛!!!!!!

6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于1998年,故事剧情是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除了小儿子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两周内均已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八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寻找生死未卜的小儿子,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影片一上映就引起辩论狂热,八人换一个究竟值不值?连影片中导演都加了这句台词,充满戏谑!

答案就是电影所要讲述的主题,人性!

人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就是人性,人不能作为工具衡量,在战争中八人的效率肯定高于一个人,但是把人当为工具了,是违背社会伦理的,人伦等价值理性是无法量化的,正是基于这些不可评判的价值理性,才有了人独有的荣誉责任信念。生命不可以具象化,用大于等于符号来比较的。

四个儿子仅存一个了,此时的瑞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兵,拯救他是提现人性的光辉,从某种程度上,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对待士兵的态度,救他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是为了让更多的士兵放心地去打仗。

然而这只是一部“以八救一”的电影,还要考虑到导演电影艺术效果的装饰……





7

军方为了保住为国尽忠的瑞恩家族的最后一支独苗,由参谋长直接下令,不惜代价前去营救云云,这不单单是去救一个士兵的问题。

瑞恩作为一个普通士兵或许价值有限,但作为一个国家战争象征,一个爱国英雄家庭,一个我爱国国也爱我的展现,其象征意义重大。

瑞恩四兄弟俨然已经是当时美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的标杆,人家瑞恩一家能把四个孩子都送到战场,你有啥舍不得呢。而拯救唯一幸存的瑞恩,则是美国政府兑现“要把每一个士兵带回去”承诺的活广告。所以这些象征意义非常大,把瑞恩带回来价值不可估量。

这也不是八条命和一条命哪个更值钱的问题,而是要给基层官兵传达出一个信号:军队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友!

看似是八个人拯救一个人,其实是拯救希望,一个母亲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这种做法是值得的,但是如果换到现实中,就不值得了。没有哪支军队会采取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出于对八条人命和一条人命谁更有价值的考量,因为现实中如果需要通知某个前线的士兵回家,统帅部只会下达命令到他所属的部队,然后让他所在的部队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我们也拍了一部网剧,剧名叫《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真是瞎了这么好的题材。

群众戏称为“拯救大兵耿恭”。我们是7000救13。

这场火线救援发生在公元75年,完全具备一部战争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还有各种千钧一发、绝地反击、将计就计……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绝望中的希望。

那个时候,通讯极其不便,反对派救兵的一帮人说,咱们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被匈奴重重围困,等到咱们援兵赶到的时候,他们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

此时高官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

所以,不管何时何地,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8

宋朝有个姑娘,母亲病逝之后,被贪财的叔叔卖给了一个老光棍。

姑娘也是贞烈,无奈之下,决定杀死老光棍。

一天夜里,她就手起刀落——砍断了老光棍一根手指。

姑娘敢作敢当,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本来案情清晰,谋杀亲夫依律当绞刑。

但其中回旋余地颇多,比如按新律罪不至死,婚姻本身不合法,案犯主动投案自首等等。

知县判死刑,

知州许遵改了判,

上报到大理寺审刑院,还是认为该判死刑。

许遵继续上诉到刑部,

刑部同样认为该判死刑,

许遵坚持阿云不该死,

御史台上奏弹劾许遵,徐遵建议把案件拿到到翰林院讨论。

之后,这个案子皇帝、宰相、刑部、御史台、中书省,翰林院,枢密院……全都参合了进来。

为了救一个普通的姑娘,皇帝宰相和数百名高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最后姑娘终于被救了下来,众多高官因此被贬,丢了饭碗。

这就是著名的阿云案。

阿云的命本身并不重要。

但是阿云案牵扯到旧例和新法,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立场问题。

牵扯到两个官僚集团的利益。

这才是大人物们的动机。

瑞恩(虽然是虚构的)和阿云一样。

救下瑞恩可以换更多的战争捐款,能赚大钱,那就去救那个小兵。

如果总统不想打仗,耽误赚大钱,那就把总统杀了。

在利益集团面前,总统和小兵都是一条贱命。

9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至今已过二十年了,但我每一次回看,都更加对这部电影心生敬意。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重塑的那段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二战场景,真实、震憾、残酷得让人不忍直视,而他对战争吞噬人性的思考,则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影片中,派搜救部队冒险穿越德军固守区,去拯救大兵瑞恩,这是美军参谋长直接下达的命令。

曾有幕僚反对,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大海捞针,更是让搜救队去送死。但考虑到两年前苏利文五兄弟阵亡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参谋长认为就象林肯信件所说的那样,对失去三个儿子的瑞恩母亲的任何安慰言辞都“薄弱无力”、“无法安抚她的悲伤”,除非,把最后一个儿子从战场上,活着带回家。

接到这个任务的,是刚刚在奥马哈抢滩战役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米勒上尉和他的战友们。那是一场人间炼狱般的战斗,士兵们从登陆舰仓门打开的一瞬间,就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扫射之中,顿时血肉横飞、残肢断腿,海面也被血水所染红。

所以,当果断坚毅的米勒上尉、忠诚可靠的霍瓦特中士、神勇狙击手杰克森、永不放弃的医疗兵韦德、勇敢顽强的莱宾、梅利西和卡帕佐,这些一次又一次,从血腥惨烈的战役中幸存的老兵,再加上菜鸟厄本(翻译员),要冒着极大危险去拯救一名陌生的大兵,不仅是他们自己,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也会疑虑,以八命换一命,到底值不值得?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争论,一直贯穿着整个营救过程。

心直口快的莱宾,在行动伊始就率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我们每人都有母亲,难道我们就该死吗”;沉稳的杰克森则认为这个任务浪费了宝贵的军事资源,自己神枪手的天赋应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米勒上尉理解队员们的牢骚。多年来与弟兄们一起出生入死,每当下属牺牲,米勒上尉最心痛,他总是以牺牲可以拯救十倍、数十倍的生命来安慰自己,而这次大家涉险却只为救一个人。虽然服从命令是天职,但他的内心何尝不充满着困惑和矛盾,“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

卡帕佐因救助小女孩被德军狙击手杀害;楼洞里,救援队与近在咫尺的德军举枪对峙,幸被其他战友搭救;误认的“瑞恩”懦弱地表示“想回家”;幸存飞行员忿然吐槽,造成22名士兵死亡的坠机事件,只是因为有人为保护1名副指挥官,私自在机舱焊接钢板致负荷过重……

渐渐地,队员们对营救瑞恩这份“苦差”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起来,终于,在摧毁德军机枪台行动中,韦德中弹、呼唤着“妈妈”凄惨死去,米勒上尉却不同意处死德军战俘来泄愤的争执中,彻底爆发了出来。

在莱宾和霍瓦特剑拔弩张、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米勒上尉说出了自己让大家一直猜测的身世,有效地化解了内讧。

原来,战场上足智多谋、身先士卒的米勒上尉,参战前竟是一名温文尔雅的老师,血腥残酷的战争让他身心受创、改变了很多,“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而营救瑞恩,是血腥的杀戮中,唯一饱含人性的任务,米勒相信它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瑞恩在兰姆勒执行重要的守桥任务,这是麦德里特河上仅剩的两座大桥之一,是盟军与德军的必争之地。战斗持续得很惨烈,指挥官阵亡了,就以下士充当指挥,以为数不多的兵力与装备,准备战至最后。

然而,瑞恩却出乎意料地拒绝米勒上尉带他离开战场,他坚持在援军到达之前,绝不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绝不离弃战友。

我相信救援队众人都在暗自佩服这个有血性、不怕牺牲的好男儿,所以他们最后也都留了下来,决定“一起为团聚战斗”。

这是一场敌众我寡、非常艰难的战斗。守桥美军以仅有的几挺机枪、两支火箭筒、十多枚手榴弹和地雷、加上小手枪和自制的“粘附式炸弹”,来抵御拥有两辆虎式坦克、两辆装甲车、重机枪、五十多名步兵的德国部队。

米勒上尉部署给力,美军将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吸引到大街上,设置各种路障展开夹击,有效地分散了敌人,让他们无法集结。

“粘附式炸弹”炸瘫了一辆虎式坦克,里面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自制的燃烧弹和火箭筒又各打爆了一辆装甲车;战士们在战壕、楼房里移动攻击敌人;钟楼和移动位的狙击、机枪点组成交叉火力网……这些战术有效的抑制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中,米勒上尉严令瑞恩留在自己身边,随时保护他;就连之前成见最深的莱宾,在看到坦克炮口对准瑞恩时,也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下瑞恩,将他压在自己身下……如果说之前瑞恩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现在,瑞恩是他们共同抗敌的战友。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实力的悬殊让美军渐渐难以抵挡德军的猛烈攻势。

重型机枪的火力让美军损失惨重;虎式坦克不仅将杰克森二人所在的钟楼一举轰掉,更势如破竹般地将阵线不断推近,米勒等人只有弃战壕而逃;霍瓦特多处受伤,仍坚持断后,最后伤重而亡;机枪手梅利西打光了所有子弹,与闯入的德兵匕首相搏,他眼睁睁地看着锋刃渐渐刺入自己的心脏,那样的绝望让人窒息;而承担输送弹药任务的厄本,却早已吓瘫在室外的楼梯上……

退回大桥最后防线的米勒、瑞恩和莱宾,在虎式坦克的炮轰中,已无力完成最后炸桥的任务。米勒上尉被枪击倒下,仍徒劳地、不放弃地举枪射向坦克……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美军的战机来了,增援部队也来了。

“别辜负大家”,这是米勒上尉去逝前留给瑞恩的最后一句话,它也鞭策着瑞恩尽力活好自己的人生,一辈子做个好人。

10

8条生命换一条生命这个问题是不对的,生命不是交易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谁也不能说谁替谁活下去。也许这就是米勒上尉说最好他能做个医生的原因。拯救的不是瑞恩是对亲人的愧疚,拯救的是在战中人们失去的心。他们是魔鬼,也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