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0-10-20 11:49阅读(62)

必须在全面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

1

必须在全面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下面是更多关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答

现实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作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作为公一名技术干部,尤其是党员技术干部,要高度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当好表率,切实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结合实际地讲,我们每位技术人员都包干有服务车间,要作好服务的表率。应当经常性地下去多看看,多问问,多学学,多掌握现场在工艺执行、

工艺创新、工装设备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车间的难处、理解车间的辛苦、解决车间的困难。不然遇到问题,技术业务不熟悉,我们自己才现学现分析,错误百出,说不到点子上,人家怎么能服你。做为一名党员,一名技术人员,首先要深入基层,做好技术业务的表率。其次,技术工作责任重大,生产任务又非常紧张,大家都很辛苦,可基层车间更辛苦,技术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好服务的表率。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基层车间技术人员、职工长期在生产一线所积累经验和才能。另一方面多一些笑脸,多一些和气,加上正确的技术决定,我们才能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才能使我们的企业不断发展。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民总动员!!!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一要义展,核心是以人,基本要求面协调可持根本方法是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重在用于实践、贵在抓好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才能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本”。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基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肩负着重要职责。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地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1、始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深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与“学”的教科研活动,很抓教学“五认真”工作,校级领导和分管教学的行政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指导课堂教学,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3、抓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特色、艺术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把学校的发展方向转移到学校内涵发展方面,通过国家级科学教育课题的引领,广泛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科技创新能力。

二、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1、实行民主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实现每位教师的人生价值;3、打造优秀教师群体,夯实校本研训,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在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整科学地提出了科学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水文工作者,要认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是从发展的内容上看,注重全面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协调是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注重协调性,既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区域、内外,人与自然等不同方面和群体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是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注重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第二,促进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第三,保持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第五,实行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些都直接涉及水文工作。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水文人为各级政府当好耳目和参谋,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水文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落实好、使用好人才,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这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保证;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这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做到:第一,要改变“官本位”思想,变“官本位”为“人本位”, 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维护职工的主体地位,使全体职工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各项工作。第二,要为每一个职工创造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三,要在各项决策中坚持“以人为本”。决策是领导者和领导机构的基本任务和职责。正确决策是各项事业和工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做到正确决策,就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集中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智慧,坚持“以人为本”。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少数人的利益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二是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和职工的承受程度的关系,促使它们有机结合。如果不顾职工的承受程度,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职工的承受程度,那么,决策就难以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甚至受到抵触。因此,正确的决策只有确保在职工的承受程度之内,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得到职工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得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第四,要把走群众路线与实施人才兴水文战略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关心职工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倾听职工的呼声,对职工反应强烈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一件一件落实;对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予以纠正,认真加以解决。其次,必须把坚持走群众路线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兴水文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问题是关系水文事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两支人才队伍更显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一是加强人才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坚持教育,强化培训。二是加强人才机制建设。重点是改革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强人才结构建设。适应水文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使用结构。四是加强人才环境建设。从改变人才制度入手,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打造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平台。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文工作,必须提高主动创新的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活水源头。搞创新,就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努力掌握其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真正使战略素养、理论修养、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有一个大的解放和飞跃。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是纯粹的发明创造。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创新;将已有的经验做法继承整合,完善深化,也是创新;把棘手的难题解决掉,还是创新。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洪涝灾害频烦、可供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粮食和能源安全堪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文基础工作与这些课题紧密相关。要完善规划,增加投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测报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要强化水文水资源监测,提高水文情报预报技术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水文工作要改革创新,按照硕辅厅长的要求,要坚持做到三个创新,一要坚持思路创新,必须创新水文现代化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中解决一个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以服务促进发展,发展带动服务;二要坚持技术创新,靠技术水平来实现我们的服务,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三要坚持机制创新,采取联合攻关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串行协同服务机制,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贯彻运用于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级阶段,这个阶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物史观与中国新的发展有机结崭新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又一次生动而具体的展现。我们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趋势,着眼于回答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课题,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是由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与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主导的持续的、和谐的物质交换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这样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为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回顾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进程,在每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党都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造性探索,从而形成指导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开拓创新的新鲜经验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行动。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历史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科学发展理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面向整个人类文明的理论特征,吸收借鉴了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上的经验教训。其一,它吸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从二战后到现在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经验教训,反思了这些国家从经济增长发展论到综合发展论、从增长极限论到可持续发展论的理论与实践变化轨迹,吸收借鉴了关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目标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社会与自然必须协调等诸多启示。其二,它吸收借鉴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比较和反思了“拉美模式”及20世纪80—90年代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得出既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积极成果和有益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盲目追随,而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启示。其三,它着眼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既积极融入又坚持独立自主,既扩大开放又立足自主创新。其四,它坚持发展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把发展的要求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发展充分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人类进步应做的贡献。

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

恩格斯在谈到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内容时说过,这一理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直接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和过程”得出的确切结论。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首先必须做到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准确认识”,即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突出;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但农业、社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各项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但体制不完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改革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较多;社会发展出现新局面,但诸如就业、医疗、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经济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等。综合国内国际的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判断,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发展这个主题,是因为新阶段新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我国经济在保持2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难度加大,需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二是发展问题更趋复杂,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三是本世纪头20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因此,在发展问题上,任何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想法和做法,任何骄傲自满、盲目乐观、放松懈怠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有害的,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同样,如果我国现阶段不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不仅无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甚至难以保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我们必须在这样的高度上认识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这条道路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一代一代永续发展。这样的发展道路,既符合现代社会化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切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既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谋发展,又是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贡献。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如何使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真正含义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完全统一的,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地位的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的真正体现和集中表达。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实践任务和理论任务。

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和行动。党中央号召,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际,全面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要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蕴含的科学性、规律性;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总之,要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和坚定不移的贯彻,使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全体人民实践创新的力量。

要在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与巨大力量。掌握理论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解决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保障,等等。要把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作为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要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充实、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既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新观点和新论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鲜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