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陵事件带给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报任安书》中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可想而知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创伤和痛苦。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所有人都在指责李凌,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因不满朝堂上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极力为李陵辩护,相信李凌肯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而最后当谣言说李陵为匈奴抵抗大汉,汉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最终司马迁被判死刑。而当时的汉朝有两种方法能够减免死刑。司马迁家没有钱就只能接受宫刑。

这件事对司马迁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没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

接受宫刑之后就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成了一个拥有男人外貌却没有男人的能力的不是男人的男人,还是一个像女人一般没有胡须的的男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言: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又有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一个人活在世上,你作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可想而知这个刑法带来的羞辱对他来说有多么的痛苦,而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这个羞辱会伴他一生。

二,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坍塌

古人有,另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那时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他的才华却在他接受宫刑后将不被这个社会所承认。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即“终不可以为荣”所有人都会把你和你的作品看的一钱不值。他曾经所属的文人圈子会将他排除开来。他会成为一个不是文人的文人。

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

三,李陵事件在莫种意义上是成就了司马迁

我们对司马迁成就的认知是从《史记》中获知的。

司马迁始终记着老父对己所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是他苟且偷生的一个重大原因。

司马迁在狱中想到了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等等,顿时思想大彻大悟。就总结出了:“人总会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在经历过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之后,司马迁学会了从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角度看待人世的一切,才有了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司马迁对待历史的认知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认知。不在只是为记录而记录。而是在记录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使事件本身能更丰满。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的评价:“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

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记录《史记》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记传体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闪亮的珠玑,诞生在血肉与岩石的刮擦之间;耀眼的金钻,出现在高温与强压的作用之下。一个人的成就只有在经过生活的锤炼之后才会有大作为。

最佳贡献者
2

汉武帝时期,李陵攻打匈奴失败,并且投降了匈奴。汉武帝知道李陵战败投降后,顿时大怒,朝中无人敢替李陵说好话,此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替李陵辩解。

司马迁的直言给自已带来了的横祸,没多久,汉武帝便将司马迁下狱并处以宫刑。陷入人生低谷的司马迁却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鲁迅将此书称为“史家之绝唱”,可见司马迁成就之高。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非常巨大,司马迁因此受官刑,一方面,身份开始尴尬,不再合群。

由于司马迁受官刑,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男人,因此原来同僚也不可能接受司马迁身份的变化,并逐渐被士大夫的阶层边缘化;古代读书人受儒家熏陶,提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官刑之人很难接纳,司马迁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

司马迁原本是一位官员和读书人,但是,李陵事件后,一切全变了,原来的同僚和读书人群体不再认同司马迁身份,因为司马迁受了官刑。

另一方面,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深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书信中曾写到宫刑后痛苦,如“肠一日而九回”,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

所以,司马迁受宫刑后,身体上的痛苦一直影响其生活。

总之,司马迁接受宫刑后,不但身体痛苦,而且身份尴尬,被迫以另类身份去看待历史,诠释历史,并完成了传世之作《史记》。

3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身体上、身份上和心灵上的伤害和影响,但我认为并不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

我们先来说李陵事件带给司马迁的伤害和影响。

李陵在对匈奴的作战中由于兵败被围,在弹尽粮绝被俘之后,投降了匈奴。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情,结果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并判了死刑。汉朝有两种死刑免除方式,一种是用五十万钱赎罪,一种是选择腐刑。司马迁关小家贫没钱赎罪,只好选择了腐刑(宫刑)。

李陵事件首先带给司马迁身体上的极大伤害。我们对宫刑都有个大体的了解,男人被割去生殖器,就如同成了腐朽的树木,有枝干但无法结果实,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身体缺陷了。

其次,此事件带给司马迁身份上的影响巨大。司马迁出身世代史官之家,虽然官小,但也属于政府官员,再者他是史官,也是个文人。宫刑以后,他不再是男人,不再是士人,也不再是文人。他原先的身份都改变了,这几乎令他无地自容。

再次,此事件带给司马迁心灵上的伤害和影响无以复加。宫刑历来就是对男人的羞辱之刑,这种耻辱是终身的,如影随形,还要羞及先人,影响后人。他曾在给朋友信中说:“故祸莫谮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

至于说李陵事件是否成就了司马迁,我认为此事件并没有成就司马迁。

我们曾从一些励志类书籍中读到说,司马迁由于受了宫刑而发愤编著了伟大的《史记》,似乎实在告诉读者,是宫刑成就了司马迁。其实这种说法是问题的。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据说他家从唐虞到周朝,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就从名师受业,长大又游历各地,在三十八岁正式做了太史令。他父亲在临死前拉住他的手说:“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可见,司马迁是有著作史书的使命的。

他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全心著作《太史公记》(后来被称作《史记》),李陵事件是在公元前99年发生的,这之前他已经将整部书的框架都构建好了,并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他在被判死刑后选择苟活下来是因为他的使命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而不是由于受宫刑而开始著作史书。所以说此事并没有成就司马迁

当然,此事发生后,司马迁势必站在和原来不同地位和角度,去观察历史和生活,会改变他的许多看法,致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对《史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有影响的。

图片选自网络

4

说“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着实有些诡辩。

史记与李陵事件

一、《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记》是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起稿,历经十四年方完成的历史性巨作,其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闻名天下,其作者司马迁也随之闻名天下,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创造了《史记》,而《史记》则成就了司马迁。

二、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被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铁骑围攻,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匈奴所擒。

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朝中群臣也是牵强附会,数落李陵的种种不是。而这时司马迁却上前向汉武帝为李陵求情,说其中必有隐情,汉武帝大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判处司马迁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家中并不富裕,无法选择第一种,而好死不如赖活,司马迁便只好选择了第二种减免方式——接受“腐刑”。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

身体:

说话声音变的“尖锐”、“阴气”,胡须掉落而不再生长,上厕所不便,由一个好端端的男人变成了一个“太监”,你说难受不难受。

心理:

身体上的变化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越是知识渊博、越是有理想信念的人,越难以接受这种现实。司马迁被腐刑后,很少出现在世人眼前,这便是心理上的一种抗拒吧。

事业:

成为了“太监”,在官场上就是被判以死刑,难进寸步,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事业了。

综上,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并非“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

之前我们说过,是《史记》成就了司马迁,司马迁是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而李陵事件发生在公元前99年,在其后。

也就是说,没有李陵事件,司马迁也会撰写《史记》,所以,便谈不上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因为没有“李陵事件”。司马迁还会是司马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5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了什么影响?是成就了司马迁吗?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司马迁原本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不可否认,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引起的转变是巨大的,而正是这前后的变化对司马迁的人生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司马迁,汉武帝时期,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今天我们谈论司马迁的成就,都是源于他的作品《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李陵事件始末

大将军李陵因援军未到,以5000将士对抗匈奴的3万大军,杀了匈奴一万多人后,无力抵抗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让汉武帝大怒,正好司马迁在汉武帝身边伺候。

一是为了宽主子的心,二是觉得李陵可能是诈降,三是认为李陵这么少的兵力,也杀了很多匈奴人,已经超出预期了。

司马迁的好言相劝,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听不进去,反而更觉得颜面扫地,一怒之定了司马迁的诬罔罪,依律当斩,也就相当于死刑。

诬罔罪怎么成了宫刑

在汉朝并不是所有的死刑都一定要死,有些死刑是有替代方案的,而诬罔罪就是其中一种有替代方案的死刑。

一是有钱,10万钱;二是腐刑,也就是宫刑,沦为太监。

显然司马迁家境一般,拿不出这么多钱,想到自己还没有完成的《史记》司马迁选择了遭受宫刑,成为了不是太监的太监

这一变化,对司马迁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 尴尬的身份

宫刑之前,司马迁原本是汉武帝的秘书,帮忙起草掌管文件的,属于士大夫行列。

宫刑之后,他成了不是太监的士大夫,不被当时的士大夫群体所接受,也不再属于正常的男人,身体的残缺也让他成了人们眼中的异类。

尴尬的身份,让他无法再归属于哪一个群体,他成了人群中的特例,一直遭受着异样的对待。

宫刑的实施,身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去了,反而成了社会中最弱势的一员。正是这种身份的落差的转变,让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人们歌颂“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所说】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从高处跌落,体会过下层人的生活,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事物的评判也更客观。

所以人们赞扬“不为五斗米折腰”,司马迁却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让他在后来编写《史记》时,不是单纯的只记载帝王的起居,衣食住行,描述事情发生的始末,还有对发生的事情和行为的带有自身立场的批判和赞美。

【 《史记》中司马迁对秦汉灭立的评价 】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二 一生的屈辱

宫刑的残忍不只是简单的身体伤害,还在于这种残缺要伴随一生,无法改变,这才是残忍所在。

这对本是士大夫的司马迁来说,更是残酷。刚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每天都恍恍惚惚,不知道要干什么,如行尸走肉般。可见其对司马迁的伤害。

就是在后来司马迁从羞愤中走出来,开始发奋图强,开始潜心钻研,一心一意只为编写《史记》。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每每想到自己遭遇宫刑,身上的衣服就马上被冷汗浸透了。

可见,宫刑在司马迁心里留下了多重的阴影。

也正是这无法抹去的屈辱,让司马迁更专注《史记》的编写,对《史记》耗费的心血也越多。

因为这是此生唯一的事业了,自己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就是为了能完成这本书。

只有这本书顺利完成,自己才没有白白忍受这一生的屈辱,自己的活着才有意义。

正是由于司马迁的身残志坚,这本惊世之作才得以流传于世。

【马迁给友人的信中的部分内容】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总结

《史记》在中国史学的地位不可动摇,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还原那段未知的时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如果说,《史记》成就了司马迁,那也是那段特殊的经历和那段特殊经历之后特别的后半生成就了《史记》,才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部史书绝唱。

6

我是聂安东,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汉武帝天汉2年(公元前99年),发生了李陵事件。他率5000人出击匈奴,击杀匈奴万人。后粮尽矢绝,救兵不至,被俘投降。实际上,这件事跟主帅李广利没有救援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当汉武帝征求司马迁对这件事的看法时,司马迁出于对李陵平素的了解,为他做了一些辩解。结果,汉武帝听出了弦外之音,说他是污蔑贰师将军李广利。法吏看风使舵,更加倍给司马迁定下了诬蔑皇上的大罪。

因为无钱赎罪,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这一事业,忍辱负重,接受了给他带来终身身心伤害的宫刑。

受刑以后的心理状态,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真是锥心之痛。

李陵事件之后,给司马迁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汉武帝

首先是对他身份的影响。他从一个士大夫的身份,变为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为世俗社会所鄙视。

其次,是对他的身体生理的影响。从一个健全正常的男人,变成一个被世人所不耻的没有生育能力的大亏之人。对他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第三,是对他的心理和文风的影响。遭遇李陵之祸后,他的心理变得抑郁、愤满和矛盾,从而使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表现出这种抑郁不平之气。

第四,对他从政态度的影响。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但是,他的从政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变成了一个某种程度的不合作者。“”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在回答朋友任安要求他“推贤进士”时,他明确回绝,说这样做与他的内心想法相违背(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

当然,最重要的是,除了这几方面的影响外,是通过自己遭遇的场灾祸,长达4年的牢狱生涯,使他更加深刻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专横残暴的本质,并在史记》中加以揭露批判。这也正是《史记》里最具思想光辉之处

正因为对封建统治者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他冒着生命危险写作《史记》,哪怕当时这本不能面世,哪怕这本书藏之名山,他也要把这书写完。

刘邦

在《高祖本纪》里,司马迁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既没有抹杀刘邦结束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也写了他知人善任、坚韧不拔的优点,但也对他的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猜疑杀害功臣的行为,予以无情揭露。

对当代皇帝汉武帝的暴力统治,进行了更大胆的描写,并流露着十分激愤的情绪。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好大喜功、昏庸残暴、迷信鬼神的皇帝的形象。

在《酷吏列传》里,对汉武帝任用的一群酷吏,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刻画了他们作为统治阶级鹰犬恶魔的狰狞面目。

张汤、杜周办案,巧立名目,不是以法办案,而是看皇上的脸色行事。皇上对犯人的态度,成为他们办案的根据。

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因为立春以后按照法令不能用刑,这个嗜杀成性的刽子手,竟然丧心病狂地叹息说:哎呀,让冬天延长一个月就可以做成我的事情了。作者直接评论道:“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物以类聚,说明这个天子就正是这些草菅人命的酷吏的幕后支持者,深刻无情地揭露鞭挞了汉武帝统治时代的残酷和黑暗。

司马迁不为尊者讳,敢于揭露抨击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皇帝,这在封建社会的史学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韩信

因为痛恨暴政,司马迁还在《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和《陈涉世家》里,对反抗暴政的英雄豪杰给予热情的描绘和赞扬。

另外,由于他有遭受牢狱之灾,无钱赎罪的深切体验,促使他写出了《货殖列传》。对以经济活动改变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商人,也做了正面描述,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很早就观察到了经济生活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虽然这样说,有点儿残酷,但也却是历史事实。

谢谢你读完了文章!

7

没有李玲事件司马迁也会很出色,可是正因为有这个事件,司马迁才变得更出色。为了保李玲,司马迁付出的代价可谓是惨重,但正因为这样,他才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史书上。

8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使其直接获罪,受到宫刑,险些丧命,这事谈不上成就司马迁,因为他写《史记》与李陵没关系,而司马迁的最大成就是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史家绝唱——《史记》。

9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需要从:

一封信,和一句知名的话讲起,

这封信呢,就是,我们的司马迁老爷子,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信;

而那句知名的话呢,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90多年的一天,我们的司马迁老先生,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然后可能就,一个人到:

世界那么大,我相去看看,的那个地方,旅游去了。

自此之后,这个地球上,再也没有他,任何的消息,最后呢,是死了没死,还是什么时候死的,地球人,都不知道。

后来呢,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言论那时,是相当的不自由,因此呢,有些国学大师,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究历史,想找到司马迁老先生的下落,但最后,也只是得出四个字的结论:

一是,无可考证

二是,得道成仙。

所以说,如果你穿越回到,我们的大汉帝国,如果看到,有一个人,跑过来,给你说:

我是司马迁,就是写史记的那个牛人。

那,你也,别奇怪,毕竟,地球人,都不知他的所踪。

但,这个人,首先,必须是太监,否则,那就是,赝品。

那么,司马迁失踪之前,写给朋友的那封信,在我们的史学界,还有文学界,那,都是,大大的有名。

在这封信里,就有那句,著名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因为在我们的司马迁老先生看来呀,没有完成史记,就去死,那就是,死的有些,轻于鸿毛了。

在司马迁失踪几十年之后呢,他的外孙,感觉,这朝廷的老大,还是一个开明的君王。

因此呢,就把自己外公,当年写的史记,拿出来,献给了当时的皇帝。

事实上,开始的名字,叫太史公记,直到后来,才改名叫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史记。

现代的史学家们认为呢,汉宣帝这位小同学呢,肯定是爱学习的,对这本书,进行了删改。

那为什么呢,因为呀,其中有些,让自己看了会脸红的。

事实上,即使你是当年的学霸,你想看这本书,也是不让你看的,就连王公大臣,都不允许,私自翻看。

汉书里曾记载,汉成帝时,有位王爷,想看这本书,事先呢,都要打报告,请示一下,得到了皇帝老子的批准,才可以看,但还不许拍照呢。

到此,该回答你的问题了:

为什么司马迁,要为我们的李陵大将,求情呢?

?

在此你看,司马迁老先生,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为啥,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在老大,汉武帝,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这不是给老大,找不愉快吗?

虽然司马迁老先生,很同情李陵同学,但也不能拿自己的下半身,去为别人说情呀。

事实上,当时的老大,汉武帝,也算一个开明的君主,只是把我们的司马迁老先生,变成了一个太监

在此呢,我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可能是这些原因:

我们的司马迁老先生,

太善良,

太单纯,

太书生。

他欣赏李广,同情李家一门,当时的境遇。

西汉时,士大夫的思想里,还有一些,朴素的民主意识:

那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并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

但是,到了东汉之后,就没有人,敢这么说了。

如果让皇帝老儿听到了,那,是要掉脑袋的呀。

事实上,李陵事件之前,他就在写史记了。

不知我的回答,对你是否有用,多关注吧。

仅供参考吧!

10

首先说说李陵事件带给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对个人影响而言,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从一个完整的男人变成了太监一样的内侍。这在那时的司马迁来说,是比死还要惨痛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哀莫大于心死,丑莫大于宫刑。可以说那时的司马迁是生不如死的。为什么他没有一死了之呢?因为他还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完成。

再说说这件事情是否成就了司马迁。可以肯定的回答,这件事成就了他。因为他的亲身遭遇,直接影响到史记的创作。給史记注入了灵魂和血肉。我们知道,史记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价可谓是惊天动地的。事实上我们读史记,确实能感受到在字里行间太史公那孤愤的情绪和对卑鄙龌龊者的强烈鄙视!在史记里,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是诸侯还是百姓,都在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判断里公平对待。他不会阿附权贵,不会人云亦云。比如对待项羽,他并不因为他没称帝,就不给他列入本纪。比如陈涉,不因为他不是贵族豪门就不列入世家。比如李广,并不因为他没封侯就不为之立传。在他的书里,自由他的一套普世逻辑。从不以世俗之成见或权贵之威权而转移。

读史记,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太史公那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能感受到他对江湖豪杰,名门大咖的无限景仰与崇拜。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无耻君王,下作豪门的无情揭露。史记一书,既有历史著作的务实,又有文学著作的文采,更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太史公在写历史人物,也在写他自己。他的理想,抱负,他的悲惨遭遇,他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的意思是伟大的作者只有在身处逆境,才能接地气感同身受地写出伟大的著作。他的史记又何尝不是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陵事件确实成就了他,成就了伟大的史记。否则我们看到的史记应该是另一番四平八稳的样子。

但是毕竟对司马迁来说,这个成就来的太惨烈了一点。悲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