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 如何治疗肾炎,

如何治疗肾炎,

2020-10-20 03:15阅读(62)

肾炎不能治愈,病缓慢进展,最终将为尿毒症。治疗应以防治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者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

1

肾炎不能治愈,病缓慢进展,最终将为尿毒症。治疗应以防治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者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一、积极控制高血压减少尿蛋白,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比较重要的因素。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为小于130/80mmHg,尿蛋白的治疗目标应争取减少到1g/d以下。二、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对其食物中的蛋白及磷摄入量进行限制,采取优质的低蛋白饮食。三、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一般不主张积极应用,但是如果患者的肾功能正常,或者是仅轻度的受损,病理类型比较轻而且尿蛋白比较多,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试用,但是无效者则应及时逐步撤去。四、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包括感染、劳累、妊娠以及肾毒性药物的应用。

-

下面是更多关于如何治疗肾炎的问答

如何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患者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慢,少数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持续一年以上辗转成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水肿和肾功能损害等。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有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肉眼或大量镜下血尿,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或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对轻度水肿,蛋白尿较少,血压无显著增高的患者可起床活动,酌情逐渐增加活动量。

二,利尿

水肿显著者应加强利尿,可用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氨苯喋啶或速尿等药物(注意电解质平衡),有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滴注血浆,血浆白蛋白或血浆代用品。

三,降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伴有高血压时,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四,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主要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普通型蛋白尿较多,经其他治疗无效者亦可试用。对已有明显肾功能减退者不宜用或慎用。

五,其它药物治疗

消炎痛

为非特异性消炎药物,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过程。普通型可单独使用,肾病型需与激素合用。

潘生丁

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

六,中医治疗

慢性肾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提高治疗效果。根据辨证论治,普通型大多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肾病型常为脾肾阳虚,宜温阳利水,高血压型均为肝肾阴虚,则宜治以滋肾养阴。

慢性肾炎病程长,千万不要到街头巷尾的小诊所去治疗,用药不恰当,反而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最好是到医院去系统的治疗。

如何治疗肾病?

综合征病情较重,许年人在肾病综合征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理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有严重低蛋白血症、水肿和尽快应该卧床休息,每天给你正确的蛋白质饮食质量,确保病人的卡路里,和血脂高的患者应该有一个低脂饮食,这是最基本的治疗肾病综合症的治疗。

如何治慢性肾炎

肾炎分为好多种有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临床上以慢性肾炎占了绝大多数,治疗目的是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维持肌酐的稳定。中医治疗是不错的选择。

慢性肾炎应该如何治疗,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慢性肾小炎应针对检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对因治制免疫介导炎症、抑制细胞增减轻肾脏硬化,并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合并症为主要目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控制高血压,防止肾功能减退,预防心血管合并症。改善远期预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ACEI或ARB一类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的降压药物,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感染、脱水、劳累、服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等各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各种治疗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谈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肾炎

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由急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病史超过1年以上愈后若干年又出现临床状者,仅占15%~20%。相当数量的慢性肾炎患者起病隐匿,开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肾脏病变却缓慢发展,当感染或劳累后才出现症状,成为慢性肾炎者占50%~70%,这可能与长期、慢性、隐匿的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有关;另外极个别情况是通过非免疫机理产生的,如某些药物、重金属、毒物、放射线、有害气体等的接触,也可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慢性肾炎是内科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其中以青壮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1。本病经常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地破坏肾单位,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各种病因中,慢性肾炎居首位。

炮制中药多途径疗法疗法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新突破,特色纯中药通过调节全身免疫功能,修复肾小球基底膜,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口服、灌肠、药疗、足疗多途径扩散到患者肾脏,以通肾活络、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为途径,以疏通肾脏,激活肾脏功能为目的。促进和改善已经萎缩坏死的肾脏微循环,加速病变肾脏新陈代谢,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收,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药多途径疗法的作用:

炮制中药多途径疗法,是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口服、灌肠、药疗、足疗多途径扩散到患者肾脏,以通肾活络、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为途径,以疏通肾脏,激活肾脏功能为目的。炮制中药多途径疗法能促进和改善已经萎缩坏死肾脏的微循环,加速病变肾脏的新陈代谢,使药物中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收,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肾病专家点评: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类危害巨大、隐匿性很强的肾脏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展慢,病程长,症状可轻可重,基本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其中肾性高血压,尤其难于控制。往往需连用四五种降压药才能有效控制,一旦血压稳定了,仍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

患者在采用石家庄现代中医血液肾病医院独创的炮制中药多途径疗法配合冬虫固肾系列方剂综合治疗后,由于特色中药通过口服、灌肠、药疗、足疗多途径直达肾脏,积聚于肾脏内病灶,形成极高的血药浓度,发挥强大的活血通络,生新修复作用,使肾小球内的有效血液循环趋于正常,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得到迅速修复,肾小球功能也很快恢复正常,因此,患者尿蛋白、尿潜血转阴,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上述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恢复使肾小球球旁器分泌肾素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使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正常调节血压的功能,使患者血压平稳。温馨提示:

如何治疗慢性肾炎?

长期吃药。

慢性肾小球肾炎怎样治疗?

【概述】慢性肾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具有不同发病机理和不同病理改变、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病程长(超过1年),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尿常规等检查查可见红细胞和蛋白。本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虽然急性肾炎可以发展成慢性肾炎,但大多数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就是慢性肾炎的过程。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其病因素复杂,但始终呈现本虚标实。脾肾两虚是其本,脏腑功能低下,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湿、湿热、瘀血等邪气内生为标。正虚反复,易感外邪,外邪侵袭,正气更伤;致病因素产生后,又可影响脾肾。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时夹有瘀血,有时夹有湿热,有时兼有外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用药因人而异,法中有法,各有变通。本病病程长,治疗上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坚持治疗,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良效。

【治疗】1.风水相搏证【主症】头面部先肿,继而累及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但恢复较快,小便不利,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沉,咳嗽胸闷,或咽痛,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浮数。体检呈肾炎面容,血压大多数升高,尿检有蛋白、血尿、管型尿等。【方一】越婢加术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枚。

【功效】宣肺利水。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方解】方中主用麻、石、术三味。麻黄、生姜宣肺祛风,《本草纲目》载:“麻黄散目赤肿痛、水肿风症”,又“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引出营分之邪。”重用石膏以清热除邪,并防麻黄之辛温之弊。苍术、甘草、大枣燥湿健脾利水。药证合拍,用之使肺气宣通,湿热得清,风水自消,而获桴鼓之效。

【按语】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方二】五皮饮【来源】《华氏中藏经》【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9克,姜皮9克,桑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消肿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皮、健脾渗湿;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湿去A不致聚而成水;桑白皮泻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宽张;生姜皮宣胃A以散水,水去A不致溢而为肿,五皮合用,具有A脾利水之功。

【按语】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2.脾虚湿困证【主症】面色萎黄或苍白,腹大胫肿,脘闷腹胀,甚或上泛清水,纳少,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体胖,苔白,脉儒缓。体检双下肢指凹性浮肿,甚者伴有腹水。尿检有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方一】防己黄芪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黄芪15克,防己12克,甘草6克,白术9克。

【功效】健脾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按语】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

3.脾肾阳虚证【主症】全身高度浮肿,甚至胸腹水并见,面色白光白,皮肤发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慢,伴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而润,苔白滑或腻,脉沉迟无力。【方一】实脾饮【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6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附子6克,白茯苓6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

【功效】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互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为臣。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共为佐。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按语】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方二】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茯苓12克,芍药6克,白术6克,生姜10克,炮附子6克。

【功效】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附子辛热,温肾壮阳,散在里之寒水,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寒水,通彻表里,均为臣药;白芍即可和营止痛,又可酸收敛阴,制约生姜、附子辛热伤阴之弊,使阳气归根于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为佐药。

【按语】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技6克,猪苓15克,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6克,(后下),陈皮6克,紫苏梗10克,以运脾利气。

4.气滞水停证【主症】除水肿外,必有胀满较著,胸腹满闷,呼吸急促,四肢肿胀紧迫光亮,小便不利,或有胁痛,舌质暗苔白,脉沉弦。【方一】导水茯苓汤【来源】《普济方》【组成】茯苓12克,泽泻12克,麦冬15克,白术12克,桑白皮12克,紫苏叶9克,槟榔6克,木瓜12克,大腹皮9克,陈皮12克,砂仁6克,木香6克,灯芯草12克。

【功效】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桑白皮清肃肺气,大腹皮、槟榔宽中导滞;陈皮、砂仁、木香、紫苏叶,斡旋中焦气机;茯苓、泽泻,灯草淡渗利水;白术、木瓜燥湿醒脾;麦冬清热养阴,以防利水伤阴。

【按语】通过临床观察,气滞水肿者运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骤增,水肿迅速退。

5.湿热蕴结证【主症】头面与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皮肤或黄,身热汗出,口渴不欲饮水,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尿黄或呈茶色,淋漓涩涌,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三仁汤【来源】《温病条辩》【组成】淡竹叶12克,川朴12克,滑石6克,通草12克,法半夏6克,白寇仁12克,苡仁12克,杏仁6克,车前子30克,白茅根15克。

【功效】清热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气,寇仁芳香化湿畅口,苡仁渗湿导下;配以半夏、川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奏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者。【方二】疏凿饮子【来源】《济生方》【组成】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2克,椒目6克,木通4克,秦艽9克,槟榔10克,茯苓皮15克。

【功效】清热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疹湿,消退水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滞,使气畅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泄。诸药合用,攻里疏表,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分消泛溢之水势,故取“疏凿”之名。

【按语】本方证属水湿壅盛,泛溢表里所致的阳水实证。阳虚水泛者慎用。

6.血瘀停滞证【主症】病程较长,水肿皮肤有赤缕血痕,尿血,皮色苍黯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爪甲青紫,脉涩等。【方一】当归芍药散【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当归15克,川芎18克,赤芍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白术15克,怀牛膝9克,车前子30克。

【功效】活血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调肝活血;以白术健脾运湿,配茯苓、泽渗、车前子泄湿浊,牛膝引药下行,如此肝脾两调,活血利水并进,药后常瘀去,肿消。

【按语】本方可加丹参、红花、三七应用效果较好。

8.阴虚水肿证【主症】水肿口渴,渴不多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不寐,面部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一】猪苓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6克,滑石6克,阿胶15克,怀牛膝9克,车前子15克。

【功效】养阴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猪苓、茯苓甘淡利水;车前子、泽泻咸寒渗泄肾浊;滑石利水道;阿胶滋阴清热;怀牛膝滋补肾精,全方共奏滋阴利水之功效。

【按语】本方可用于水热互结者。

9.脾肾气虚证【主症】面色苍白或淡黄无华,气短倦怠,食少纳差,食入腹胀,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脉沉弱。【方一】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源】《脾胃论》【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15克,柴胡6克,升麻6克,甘草9克,菟丝子12克,山萸肉12克,怀牛膝9克,桑螵蛸15克。

【功效】益气健脾、固肾摄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胃以防补而壅滞;气血同源,气虚易致血虚,故用当归以补血。柴胡、升麻益气升提,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益脾气而无补肾之功,故加菟丝子,怀牛膝滋补肾精;山萸肉、桑螵蛸温肾固摄涩精。

【按语】对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加山药、扁豆、莲子肉、砂仁益气健脾。【方二】归脾汤【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

9.气阴两虚证【主症】全身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小便黄、舌暗红,舌体胖大则有齿痕,脉沉细而数或弦细。【方一】参芪地黄汤【来源】《沈氏尊生书》【组成】人参10克,黄芪15克,生地24克,丹皮9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6克,大枣30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即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健脾,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共扶气阴两虚之本。

【按语】临证时,可加麦冬、五味子。【方二】生脉散【来源】《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服。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按语】药理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