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赵匡胤(927一976)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亨年三百一十九年的一个朝代,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但这都是后世对于历史的总结,对于身处分隔朝代界线的赵匡胤并非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拿之前汉朝,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来做考量,而是要以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现实情况来分折,认识。

赵匡胤去世时是在公元976年,当时中原分裂局面并没有结束,还有钱俶的吴越国,陈洪进割据的漳,泉二州以及太原,北汉等,这些都要去收复,那么谁是最亲近的又是最有能力完成这些未竟的事业呢?显然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聪颖而不群,博览好学,和其兄一样都是文武全才,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赵光义积极拥立兄长称帝,被封为殿前都检点,开封府尹,晋王,为大宋的统一进程立有汗马功劳,在军中威望甚高,继续完成统一事业,赵光义是首当人选,没有其二。

兄弟俩一母所生,手足情深,赵匡胤从小就对赵光义文武教习,疼爱备至,做皇帝后还经常过问其弟的身体状况,看到光义肠胃不好,亲自为弟灼艾针灸。平时纠正弟弟的走路的姿式,要求龙行虎步,告诉他怎样在仪容,形态上做到为人君的样子,这其实已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态度。

据史料记载,有个“金匮之盟”,说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宫,口述遗言,由赵普记录,命太祖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这个我认为不能当真,杜太后即不可能那么武断,也不可能算准赵匡胤一定死在光义之前,再说也没那个权力,毕竟不是后来垂帘听政的那个太后,但在平时和儿子一起拉家长时候确实说过,“我们这个皇位是从孤儿寡母中得来的,以后传位一定要传给有实力的人,千万不要像后周那个样子”,后面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了,赵匡胤也当着母亲表示,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从历史上来看,赵匡胤确实没有传位给儿子的迹象,在位16年,如果要传位给儿子,早就应有所准备,可他连给儿子封个王都没有封,更别说立太子了,长子赵德昭早以成年,只做了个使相,并无实权,次子赵德芳更是年幼,直到赵匡胤快去世时,赵德芳才出阁,封了个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至于为什么会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我想,一个是因为和传统观念的父死子继的原则相悖,另一个依据《湘山野录》里“烛影斧声”的故事,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己经说过了,那是相对于稳定的朝代而言,对于五代十国这种混乱时期己经无效了,想想五代53年,更替了十多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有几个能安亨终年,皇帝不是被推翻,就是义子继位,为什么义子继位?还不是有实力,能力强,才收为义子的吗?所以这时的赵匡胤要找的继位人,一定是有实力,有能力的,交给兄弟比起交给义子来,那不知要亲近多少倍?再一个“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病重,召弟弟赵光义进宫,两人晚上对饮,有人在窗外模糊看到,赵光义起身向后退,有躲避之状,赵匡胤拿着玉斧向前,并有玉斧戳地之声,还有赵匡胤在说“好为之,好为之”,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离奇死去,然后接着就是赵光义继位。明白地说就是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即而篡夺了皇位。这个我们当故事听听还可以,作为证据却有点牵强附会了,先不说皇宫又不是农舍,随便由人来回走动,就说说《湘山野录》,那是宋神宗年间僧人文莹所写的,离开事发之时也将近百年了,怎么可能了解的如此详细?显然是凭空捏造的,不能作为史实依据。

纵观赵匡胤一生,征战东西,黄袍加身,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上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吸取前朝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收其精兵,削夺兵权,削弱相权,采取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在举措上实行“强干弱支”,使国家呈现和平安定局面,然后制度上厚禄养廉,整顿科举,知人善任,重视文化建设,作为其本人,有着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宽厚,好学不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如此完美的人生,难到会仅仅在传位上失策吗?其实他的传位恰恰是最完美的。

谢谢阅读

最佳贡献者
2


答:提这样的问题,估计赵匡胤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难道没听说过“烛光斧影”的故事吗?

赵匡胤十有八九就是弟弟赵光义杀害的,那皇位直接就是赵光义篡夺过来的。

当然,赵光义绝对不会宣布说人是自己杀的,皇位是自己篡夺过来的。

那么,他是怎么样向世人交待这两件事的?

很简单:哥哥赵匡胤是得了暴病病死的,皇位是哥哥赵匡胤传给我的。

但是,只要是谎话,就必然有漏洞,就必然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想那赵匡胤一向身强力壮,死前几个时辰还吃嘛嘛香,活蹦乱跳,没有丝毫生病的迹象;而且,从“发病”到死亡,也没有任何一个御医来得及诊治或救治,似乎,只有中毒才能解释得清楚。

排除掉食物中毒的可能,那么,就是有人下毒了。

而赵匡胤死前,一直陪着他的,就只有他的弟弟赵光义。

可别忘了,赵光义是个下毒高手,南唐李后主,就是中了赵光义的“牵机药”暴毙的。

赵光义虽然口口声声说哥哥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但一直拿不出得力证据。

而是等他登位后六年,根基已固,才由宰相赵普抖搂出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

赵普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太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了,自知不久于人世,召我(赵普)入宫,让我做证人,对太祖说:“你能得天下,就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年幼!如果周世宗的儿子已经成年,天下岂能为你所得?为保我朝国运长久,你死后当传位给你弟弟。国有长君,万民之福。”太祖满口答应,说:“母亲大人说得太对了,我同意按您说的做!”太后于让我取笔墨写成誓书,藏于金匮内,命谨慎小心的宫人好生保管。

补充一句,赵普原是赵匡胤的老人,也是红人,赵光义一上台,他就过气了,直到公布了这个“金匮之盟”,才重新焕发第二春,再次大红大紫。

不用说,他是和赵光义达成了某项交易。

话说回来,这个“金匮之盟”不在赵光义继位之日宣布,而在六年之后才公布,情理上就不通。

而且,赵匡胤称帝那年(公元960年),才35岁,正是来啊,快活啊,人生还有大把时光。他的儿子赵德昭当时也已经11岁了,只要赵匡胤不是那个时候死,活上个三五年,赵德昭也长大成人了,根本不可能出现后周六岁幼主继位的情形,杜太后说那种话,是病糊了还是怎的?

实际上,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也已经二十六岁了!

现在很多人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就担心自己的儿子年幼,看不住江山。

看看,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

还有更荒唐的说法,说后周郭威时代,他任柴荣做了开封尹,后来就把帝位传给了柴荣。

那么,赵匡胤即位后,任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尹,就是想将帝位传给赵光义了。

但是,五代之中,从储君到登位,曾担任过开封尹的,就只有柴荣一个,能说明什么问题?

而赵光义之后,北宋名臣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人都曾担任过开封尹,难道,这些人也是要做储君的征兆?

真是可笑至极。

比较反常的是:按照成例,新君继位后,都要等到第二年才更改年号。可是,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赵光义则于十月二十一日正式登基称帝,当年十二月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改为“太平兴国”,连一个月也等不了,他是害怕什么呢?

最此地无银的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就迫死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又离奇死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整,斥往房州,不久离世。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可能发现了其中可怖的阴谋,深受刺激,精神失常。

一句话,赵光义的皇位来历不明。

3

这个问题的“问法”是在误导回答者,历史上宋太宗确实接着宋太祖做了皇帝,但却不是宋太祖“传位”给他的,这一点正史中记载得非常清楚,976年十月,宋太祖死后,太祖的皇后“宋皇后”是让宦官王继恩去召太祖的儿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但王继思“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等到王继恩带着晋王赵光义到了宫中时,宋皇后还在问“德芳来耶?”王继恩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到赵光义的第一个反应是“谔然”,然后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哪里是“传位”的节奏呢,分明是“篡位”嘛。

事后,太宗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弄了个著名的“金匮之盟”出来,说的是杜太后在临死前,让太祖传位给太宗,并让赵普记录太后的遗言,参加者是杜太后、太祖,太宗和赵普,但这个所谓太后遗言,是赵普在太宗当了皇帝后才拿出来的,此时四个当事人中,太后和太祖已死,真正的死无对证,赵普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后,就重次回朝作了宰相,可见这是他和太宗的一个交易,不足为信。

此外,宋代官方史书里,还有记载了一些太祖有意无意的表现出要传位太宗的言行,但这些言行都经不起推推敲,研究者发现,宋代官方的关于太祖的历史——《宋太祖实录》,在太宗和真宗时代,共修订过“四次”,太宗甚至亲自提笔修改,显然是为了要掩盖真相。

太祖和太宗两兄弟可以说一起创业,建国之初,太祖的儿子们都还小,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兄弟,那时两兄弟一起干事业,关系自然很好,所以太祖当了皇帝后,立即提拔太宗做了开封尹,不久又加封晋王,全面主持京城工作,这样太宗就形成了以开封府为中心的个人势力。这个过程是慢慢来的,并且随着太祖的儿子们的长大,太祖与太宗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太祖当然是想传位给儿子的,但到太祖晚年,太祖已发现太宗在朝廷内外,笼络了大批的重要人物,加上掌握着京城开封的军政大权,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仅次于太祖的“实力”。对此,太祖也没有办法,如果过分地打压太宗,可能导致兄弟公开反目。太祖晚年想迁都“洛阳”,就是想削弱太宗在朝中的权势,做了十多年开封尹的太宗,开封就是他的老巢,如果迁都洛阳,太宗就会失去这个政治优势,所以太宗坚决反对迁都。

太祖晚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不立“太子”,不明确表示皇位继承人,这样,既给自己培养儿子接班提供了机会,又给太宗提供“机会”,让太宗不致于觉得没有希望而铤而走险。但人算不如天算,太祖“五十岁”就死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儿子上台,最后太宗依靠“实力”成功地获得了皇位。

4

赵匡胤之所以把皇位传给弟弟是因为,他不想后周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后周的创始人是郭威,因为没有后代就让自己的妻侄柴荣继承了帝位,柴荣也是一代英主,在位期间多次背击北汉和契丹,南下征讨南唐和后蜀,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惜天不遂人愿,柴荣英年早逝,年仅38岁。

他的儿子柴宗训幼年继位,是为周恭帝,主弱臣强,这才给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机会,所以赵氏一家对小孩子当皇帝非常忌讳,毕竟自己就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柴氏天下,难保这个悲剧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另外晋王赵光义从小跟在哥哥身边历练,在禁军中素有威望,朝廷大事都能应付自如,早早就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作为储君培养了。

所以杜太后临终前就跟赵匡胤说了:“你百年以后得把皇位传给弟弟光义,光义百年之后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德昭”,这样就能保证老赵家的江山不被人抢走,此约是为《金匮之盟》,这个事当时还让宰相赵普做了一个公正。

历史上虽然没找到这个原文,但是《宋史》和《资治通鉴》都是认可这个说法的,大飞哥认为此约应该为真,从当时的情况看,德昭年幼,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确实能使权利的交接做到平稳的过度,即使自己死后,国家也未发生动乱,避免了江山易主,使赵家天下延续了300余年。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5

这次我们玩一次倒叙,先辟谣再说事。


第三、赵德芳不是宋皇后的儿子!赵德芳不是宋皇后的儿子!赵德芳不是宋皇后的儿子!


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赵匡胤一共有三个皇后,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


宋皇后是968年成为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的,而这一年,后来的八大王,正史里的秦王赵德芳(959年出生)已经九岁了,肯定不是宋皇后的儿子。


目前史料记载赵匡胤第一个皇后贺皇后死于958年,而第二任王皇后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宋皇后又不可能是赵德芳的生母,这就意味着赵德芳在封建礼法里是庶出!庶出!庶出!他不是皇后的儿子!不是皇后的儿子!不是皇后的儿子!


而赵德昭不但是宋太祖的长子,更是贺皇后所生。所以赵德昭按照封建礼法是宋太祖的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子!


为什么我要强调三遍?不是我水字数,而是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野史说宋皇后在宋太祖驾崩后让太监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言下之意是想让赵德芳继位,但是大家看了我上面强调了三遍的东西就能明白:


宋皇后这是在嘬死啊,她才是心怀不轨想做武则天


大家想一想,就算宋太祖死前后悔了要传位给亲儿子,那也是传位给26岁,岳父是北宋重臣王溥的嫡长子赵德昭啊,怎么会传位给庶出,年仅17岁的赵德芳?


赵德芳真要是进宫了,别说赵光义放不过他,就是他哥哥赵德昭也放不过他啊。


无论任何理由,都没有赵德芳可以继承赵匡胤皇位的理由。


赵德芳在宋太祖死时才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七品官而已;赵德昭则已经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二品高官了。


宋太祖根本没有任何重用赵德芳的迹象,怎么可能临死说要传位给自己这个庶出的儿子?


这只能说明是宋皇后矫诏,她想学武则天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个野史是真的,那么严重违法的不是赵光义,不是太监王继恩,而是赵匡胤的宋皇后!


第二、五代十国“兄终弟及”情况很普遍


后梁朱温认可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义子,而非那十来个亲儿子。


后晋石敬瑭为了当皇帝连“儿皇帝”都愿意做,但是他死的时候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侄子,没有传自己亲儿子;而石重贵继位后也把自己堂弟列为第一继承人,而非自己的孩子。


后周郭威在有血亲(外甥)存在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了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柴荣。


十国里南汉创始人刘隐死前把静海节度使、南海王的职位都传给了自己弟弟刘岩,也就是后来的南汉高祖刘岩。刘隐死前可是有好几个亲儿子存在的。


十国里的楚国太祖马殷死前留下遗诏,要求之后的楚王是“兄弟相继”,也就是说不准把楚王位置传给孙子,之后几十年楚国虽然内乱,但是所有人都遵守了这一规定。


吴越、南平都出现过“兄终弟及”的情况。


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很简单,乱世幼子是保不住江山社稷的,必须要有长君。


前面说了石敬瑭后悔了,临死前想传位给自己亲儿子,结果被所有文武大臣反对,反对的原因就是石敬瑭亲儿子太小了,只有2、3岁,根本守不住江山。而石重贵当时快30岁了,而且自幼长在军中,可以驾驭军队。所以最后妥协的结果是石重贵还是按照原计划继位,但是把石敬瑭亲儿子列为自己皇位继承人。


第一、赵光义是皇位第一继承人


赵光义就是赵匡胤合法皇位继承人,不传给他传给谁?


从晚唐一直到赵光义继位为止好,中原王朝有接近一百年没有立过太子。但是不立太子不代表法定继承人没有相对明确的职务。在这100多年不立太子的时间里,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太子的标志。


后晋出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以及宋太宗赵匡胤他们继位前的职务都是亲王+开封尹。


而另一个有利的旁证是当石敬瑭在生命最后一刻想反悔,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想传给自己两岁亲儿子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免去了石重贵河南尹(开封尹)职务。而石重贵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石敬瑭亲儿子为开封尹,并封亲王,这说明石重贵明确把自己这个堂弟当做皇位继承人。


这变相证明了开封尹+亲王就是当时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配。


而宋太祖为了进一步体现赵光义第一继承人的地位,违反了“皇子出阁读书即封王”(《宋史,太祖本纪》)的惯例,没有封自己26岁的长子赵德昭亲王爵位。


赵德昭郡王还是宋太宗继位后给封的。

6

你扔一枚硬币在地上,

有多大可能硬币会立住,

赵匡胤就有多大可能愿意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一点都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

赵匡胤不是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兼晋王了吗?

对,依照五代以来的惯例,

储君的象征,就是这两个官职和王位。

可惜,赵匡胤这么做,只不过是想用一个混蛋踢走另一个混蛋。

另一个捣蛋鬼,就是赵普。

试问,一个有心要一统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雄主,

又怎么会容忍自己手下有一个独相存在呢?

既然分宰相之权也阻止不了赵普的一系列妄自尊大的行为,

那就把自家弟弟扶起来遏制赵普好了。

赵光义尾大不掉,让赵匡胤在洛阳丢了脸

赵匡胤眼看赵光义势大,使出了绝招,

迁都!

我把你在开封府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

但是,赵匡胤真没想到。

赵光义当着群臣,跪在他面前,轻轻的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赵光义这话,是读书读傻了?

不知道契丹人的骑兵在平原地区纵横自如以致开封无险可守?

在德不在险?要不,把开封的城墙拆了算了,反正在德不在险!

可是,就这五个字,愣是让赵匡胤没了话说,迁都,就此作罢。

因为,他听懂了,

什么德?无非就是,人心已在晋王赵光义一方了,

赵匡胤,动不了他了!

张匡胤没认输,他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发兵讨伐北汉,打算灭此朝食!

私底下的原因,则是借此事要再次在臣民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

以便他接下来要处理赵光义的时候,能够没有掣肘。

第二,张匡胤从洛阳回到开封,一月内三次到访四弟赵光美家。

很显然,开封府但凡有点头脑的臣僚,都知道,官家这是要把自家四弟捧起来了。

捧来干啥?

还用问吗?

再加上,赵匡胤让赵德昭迎接进京的吴越王钱俶(音:处),让赵德芳主持宴会,都是为了让儿子们走上政治舞台。

但,赵匡胤还是小看了自家的弟弟赵光义,

所以,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对,就是上面那行字,也没说有啥病。

而赵光义登基,也就一行字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辽史》更干脆,更直接:赵炅自立。

赵匡胤,从来没想过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可是,他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弟弟杀掉,

可惜,赵光义,不是这么想的。

7

谢谢邀请。

赵匡胤:北宋太祖皇帝,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9日,字元朗,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猝死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力交瘁的职业:有为之君成天忧国忧民,操劳国事,累!无道昏君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也累!

最引发后人猜测与兴趣的是:赵匡胤死了,有儿子,而且是聪明睿智,健康无恙,却无缘帝位,兄弟赵光义却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龙椅!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的!而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相较于什么“金匮之盟”,后来人更相信阴谋论!

赵匡胤驾崩时,儿子们皆已成年,不存在孤儿寡母被人欺的事实

我们来看看,赵匡胤驾崩后,儿子们的具体情况:

1、长子赵德秀:生于后周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卒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赵德秀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滕王。

2、次子赵德昭:亦生于公元951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赵德芳兄,初授贵州防御史,太宗时累迁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因受太宗训斥,自刎。

3、三子赵德林:赵德林史书记载早夭。

4、四子赵德芳:宋太宗继位后被封为兴元尹。生于959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

我们可以看出,在赵光义即位时,他的四个侄子除了一个早夭外,其他三个皆已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就是按照当代社会的标准,他们也是成年人了!这跟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可不一样(当年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时,柴荣的儿子只有7岁)。

而赵匡胤的儿子们在父皇驾崩、叔叔即位后不久就全部死亡!为什么?这很明显是被赵光义除掉了!

只有非法即位,心中有鬼,忐忑不安,才会对侄子们痛下杀手,而且是杀戮殆尽!就如同三百多年的唐太宗一样!

赵匡胤出身官宦世家,母亲亦是大家闺秀

赵匡胤家族从父亲起向上数三辈,皆是官僚,可以说是官宦世家,而这样的家族,肯定是寻找对等的世家大族联姻!赵匡胤的母亲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她怎么可能会冒然改变已实行了两千多年的“父死子继”的社会传统?



改变即位传统,对于王朝江山的危害是有多大,杜太后心如明镜,绝不会提什么“金匮之盟”!

很明显,那个距今一千多年的北宋皇位继承人赵光义,使用了下作的手段,夺取了北宋政权!即使他没有杀哥哥赵匡胤,也肯定是在兄长暴崩后,利用自己的实力,武力压制侄子,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

8

这个问题本身提得不太严谨。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了,唯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赵光义“京兆尹、晋王”这样一个五代时期的“潜规则”。所以我觉得应该这样问:赵匡胤死后,为什么继位的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呢?

那么,赵匡胤死后,为什么继位的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赵匡胤的死。

赵匡胤死得突然、死得疑点重重,至少是死在他自己意料之外。

”冬十月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这是《宋史》关于赵匡胤去世的记载,没有说原因,没有记录谁在旁边,没有说传位给谁,就是谁都不知道就“殡于殿西阶”。我们来看看光义的死是怎么记载的:“三月癸巳,追班于万岁殿,宣诏令皇太子柩前即位。是日崩,年五十九”。觉得自己不行了,临终前要儿子“柩前即位”。所以,我一直认为赵匡胤死得突然,死得蹊跷。所谓“烛影斧声”,可以信其真,不展开讲,后续会弄一篇长文论述一下。

死得突然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处理身后事,或者本身光义就是让他没有时间处理,因为赵匡胤在那种情况下暴毙,除了光义,别人是不敢继位的,继位了也坐不稳。这个情况德昭、德芳心里有数。赵匡胤死在统一大业将要完成前夕,就是说在他死前,统一都是最大的政治追求,对于接班人培养,估计他也考虑提上议事日程了,这个从封光义晋王同时封了德昭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我相信,培养儿子,逐步削弱光义,是他的下一步重点工作,但来不及了,因为光义也感觉到了威胁,先下手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光义坐大,尾大不掉。

赵匡胤得位,被光义和下级裹挟的成分可能大过自己的意愿,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赵光义有拥戴首功,赵匡胤做任何事都不得不顾忌这个弟弟的感受。另一方面,对于所谓“金匮之盟”里杜老太太说的“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这种顾虑,赵匡胤始终是有的,他的皇位来得太容易了,并且见过太多类似的事件,所以他害怕“国无长君”,加上光义本身也很出色,就一直把弟弟作为自己出现意外情况的代替者,直到回过头来想培养自己儿子,发现光义已经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了。所以这个时候,赵匡胤应该是有计划的,只要有几年时间,光义的势力就会被他削弱、釜底抽薪。会不会杀他,无从知道,也许结果还是“烛影斧声”,毕竟光义刚刚感到压力就付诸行动了,也许哥哥比弟弟更仁慈一些吧。

第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对弟弟心存幻想。

一个幻想是就算自己不测,弟弟也许会拥立自己的侄子并匡卫大宋江山。还一个幻想就是哪怕光义继位了,也会按照“国有长君”的想法传承下去,会好好对待他的侄子们。也许是赵匡胤天真了,也许是我天真了吧,赵匡胤只是没有腾出手来。

因为这些原因,赵匡胤只好在“烛影斧声”中对弟弟说“好为之、好为之”了。我认为“好为之、好为之”的意思就是“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

唉!有什么办法呢?总好过叔侄厮杀或为他人做嫁吧。

当然,也不排除他非常欣赏这个弟弟,不徇私情,以江山社稷为重,硬是要传给弟弟。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9

不论从正史看,还是从野史看,赵匡胤都没有把皇位传给弟弟。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只有赵普和光义两个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关于赵匡胤生前说过,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弟弟的记载。因为赵光义后来已经当了皇帝,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必然会拿出来大书特书。

所谓的国无长君,其实也是一种谬论,因为赵匡胤的长子已经成年了。

撇开这些不说,赵光义的个人能力要远低于自己的哥哥。

新年快乐,宋史不太熟悉,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10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并不是谁继位就是传位给他,包括赵匡胤,李世民,朱棣虽说是有作为的皇帝,但是都得位不正,都是用了手段甚至谋反才上位的,不过他们上位的过程都动静太大尤其是朱棣,恐怕天下皆知,所以要改史书也难,不过赵光义就容易多了,从赵匡胤死到他继位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并且完全在宫廷之中,具体发生过什么真不好说,所以要掩盖点什么就容易多了,所以史书对此事的记载几乎是空白,除了野史《续湘山野录》留下斧声烛影的疑问,“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则是正史对赵匡胤之死的唯一记载。



再来说赵二合法继承的可能性,他上位后搬出个什么金匮玉盟,想借杜太后之口说明他是合法继位,但是那些说辞明眼人一看便知真伪,其中有这么一段:杜太后对赵匡胤说,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皇帝太小被夺了位,所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了,要兄终弟及,你死了传你弟弟光义,光义在传廷美,这时你儿子已经成人了,廷美在传回给你儿子,这样就总是成年君王,可保江山太平。所以有了金匮玉盟。这段话看似合情合理,但是仔细一想,柴荣是因为仅仅39岁就驾崩所以不得已幼主继位,主少国疑才被篡位,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35岁,正值壮年,有母亲咒自己儿子早死的吗?而且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25岁,完全是成人了,且金匮之盟在赵二登基五年后才由赵普提出,既有此盟继位之初就该拿出来证明自己才是。所以这套说辞看似有理,实际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从赵二登基之后一系列行动看,更是可疑,迫不及待改年号,对待赵匡胤的皇后极其不尊重,其死后都不允许与太祖合葬,一个接一个把所谓金匮玉盟中提到的继位人清除。还有一点也是很好的旁证,那就是北宋亡了之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以无子为由立太祖七世孙赵昚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从此宋朝又回到太祖一脉,其实无子之类都是借口,难道你们赵二家族男丁都死绝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他自己的后人也认为他得位不正才遭了报应,因此才还国于太祖后人!



综上所述根本不存在传位于赵光义,赵二根本就是个弑兄篡位的小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