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确实值得一读。有些人说书中有错误、作者功底浅,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还有错误呢。几处错误,真的是瑕不掩瑜。作者功底浅,跟史学大家比,肯定有差距,但史学大家写的东西,又有几个人能看得下去。学究气太盛,搞研究的人都不见得去读,我们就没必要死磕这些书了。
一切不考虑读者、不照顾读者的作者,都是在自寻死路。古人可以这么做,现代人就不能这么做。因为古人士大夫服务的是帝王,而现代作家要服务普罗大众。
什么是好书?
主题深刻、研究有料、逻辑顺畅、笔法有创造性,就是好书。不要问能得到什么,先问能不能读下去。好书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在烂书上花时间?读所谓高大上、专深精的书,就是在折磨自己。真有功力的作者,就是量子力学都能给你讲得绘声绘色。而且,所谓什么大家也不会写书,就是拿几个大词在忽悠人。甚至,有些问题,连他们自己都没想清楚。
《明朝那些事》,可以看作是历史通俗畅销书里的一个巅峰。不要看别的,就看销售量就行了。那么多人愿意花钱买,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其能够让人读下去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作者是去认真想问题了,去用心感悟历史了,因为你能看到作者在跟你交流。
另一个是笔法上很有创造性,把历史写得活灵活现,人物塑造得比小说还让人觉得亲切。
至今为止,我还没找到那本历史类书籍能超过它。如果要围绕《明朝那些事》去推荐,我认为你也会喜欢孙皓晖的《大秦帝国》。老教授跑到深山里写了16年,写了500万字,就冲这份执着,他也不会粗制滥造。
起初我看的时候,一开头的文采飞扬就把我吸引了。这个人确实有功力,也有想象力,否则不会有这么好的文采。因为老先生的史料功底比较深厚,所以这本书要比《明朝那些事儿》要厚重的多。言以载道的分量也比较足,从原生文明的形成发展来阐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且,一改过去各种不负责任的黑秦朝,把秦战国到秦帝国的百年历程写得情怀满满、激情荡漾。
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本书不如《明朝那些事》的笔法吸引人。当年明月的笔法更具创造性,就是让人觉得更有意思,很多地方都能让你止不住地笑出来。但是,《大秦帝国》就稍微严肃一点儿了,可能让你激荡一下,但真得笑不出来。这跟两个人的年龄背景有关系,当年明月有点儿网文的路子,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得让人爱看。老教授孙皓晖就过于刻板了,写得一板一眼的。而且,《大秦帝国》后面的章节,明显感觉老先生有些心力不够了,写得有点儿对付。但这是跟前面比、跟自己比,要是跟别的历史小说或历史畅销书比,后边差点儿意思的章节也是碾压级的存在。
所以,《大秦帝国》值得一读。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也可以。但是,史料功底方面,蔡东藩确实是大师;讲故事方面,蔡东藩差点儿意思。简单说,就是书是好书,但读起来不流畅。这有时代的差异,毕竟蔡东藩跟我们相隔太久。
还有没有其他的,如果你要是读小说、读故事,并想在其中有所得到的话。我觉得就这些了。如果你想在思辨层面有所深入,读郭建龙的《中央帝国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以及施展的《枢纽》都可以。你要是喜欢当年明月,而且觉得他还不够深刻,那么这几本书应该够深刻了。
尤其是施展的《枢纽》,是大历史研究方法的精彩呈现,所以视野够开阔、观点有创新。这个作者是工科出身,所以论证逻辑很严密,没有那些太多学究气。关键一点,就是写得还算好看。
其实,我是不怎么喜欢中国作家的,可能是个人偏见,就是感觉国人在做学问方面太浮躁,功底不够扎实,而且视野不够开阔。国外的历史类书籍,最好去看看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即《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人类简史》最好,然后越来越差。这跟电影拍续集一样,第一部最好,续集就越来越差。
虽然作者是个同性恋,但是盖不住才华,而且视角可能更独特一点儿,胸襟也更开放,这个可能是自带的。性取向不同,也许会开出另外一扇窗户。有时候真的就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飞花摘叶皆可杀人,葵花宝典只能属于东方不败。这是玩笑了。
为什么说这几本书好?因为赫拉利是在用当前科学理解来支撑历史研究。人类学、经济学、脑科学以及宗教学,等等这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全都成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所以,能够得出颠覆认知的观点,而逻辑却极为自洽。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文采可以、翻译的笔法更可以。能把外国图书翻译得这么好,必须得感谢林俊宏老师。一些国外比较牛的书,但是到了国内就成了垃圾,因为很多时候就是翻译的问题。比如《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丹尼特写的应该很不错,但就是被首师大几个博士给翻译烂了。还什么青年才俊,我真想一口盐汽水喷死他们。能翻译好就去翻译,翻译不好就留给别人去翻译,让社科院去翻译不行吗?你们非要上,结果就翻译成这德行。凯恩?凯利的《失控》就是东西网的一群爱好者分包翻译的,最后被主导者整合了一下。但是,这个翻译质量都不错。所以,现在的所谓博士,找不到工作,不用同情他们,因为水准都不如深刻一点儿的网民。
简史三部曲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也是跟自己比、跟《人类简史》这个第一本比。就是后边的观点,赫拉利想得还是不够深,打磨得不够精。也许是第一本卖火了,想赶紧捞钱,所以得加快出书的速度。不是他自己想,而是后边的团队和出版商想。所以,好书既需要有才华的人,更需要时间来磨砺。没有时间的磨砺而只靠才华,就真的会差点儿意思。而且,后边的观点,比如神人将会取代智人等,可能站不住脚。至少小编我不这么看。如果神人真能取代智人,那就真有上帝了,逻辑论证上有些问题。
鸟儿的翅膀上要是绑上黄金,也许就真得飞不远了。现在的尤瓦尔?赫拉利,就不如之前锋利了,说的一些观点,只考虑政治正确而不想着怎么去创新。因为有团队了吗,以前单枪匹马闯江湖,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现在是带着一大群人,就真得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了。但是,简史三部曲,真心值得一读。作者的笔法和翻译的笔法,跟《明朝那些事儿》有点儿神似,而且可能更高明。但是,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有些人总是人云亦云地说什么手机上和网上全是零散观点,都是不成系统、不成体系的。所以,一种非常愚蠢的观点就流行开了,就是别在沉迷网络了,多去读几本书吧。这种人就是典型没读过书的。网上的观点或知识,是不是零散、是不是不成系统,得看你这个读者。你要是有系统、有见地,什么零散知识都能被纳入你的体系,然后成为武器。
书里面就有成体系的知识吗?现在有人写书就是拿一个观点,然后拼命凑字,看完这样的一本书,还不如去读篇网文。即便书中真有成体系的知识,到你脑子里也成了零散。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去组织。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做到飞花摘叶皆可杀人。
说这些的目的,是要讲一个读书的方法,就是别把书当回事,读完了还要收藏、还要爱护、还要传家。现在不是古代,古代书少且贵,特别是印刷术之前,书是豪门贵族的奢侈品。但是,现在就没这必要。
曾经一个牛人跟我说,别去读书,因为书太多,你读不过来。他的意思不是让我不学习,而是换一个视角去读书,就把书当成新买的练习册或笔记本,读得下去、读不下去,就在上面划拉,找能跟自己既有知识储备关联上的东西。所以,让你津津有味的书,就认真看,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愉悦。让你感觉一般的书,就扫着看,一页一页地翻,甚至几页十几页的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