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可以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正史就好比现在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要事,而野史就好比是自媒体根据某些事情自由剪辑拼凑的。正史是史官(史学家)对历史的详实的记载,史官这个官职是长久以来,在封建制度下积累了一定的公信力的。虽然只要是和人相关的事情就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相对于杂散的野史而言,正史的可信度肯定是要远远高于野史。而且正史的史官是长期的在皇帝及政要周边的,所以对于他们当时发生的事情,肯定是要远远的比在其他地方道听途书或者妄自揣测出来的野史更详细。也正是因为野史很多是道听途说,所以很多的野史本身就足以令人推敲,可能人物、时间、地点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如一些几万个宋军被几百个元军追着打这种,如谁谁谁单枪匹马的杀出几万人的包围这种,很明显就已经是被文学改造过的了,即便不看正史的记载,也能知道是假的。



有的野史的产生本来有的就存在一定的目的性的,如雍正帝篡改遗诏抢皇位的野史,一般人看来,这种事情也不无可能,按“无风不起浪”的思维,岂不是有可能?实际上了解一下清朝的文字就知道,当时“十四子”改成“于四子”几乎就不太可能,因为当时用的是“於”字,而且清朝的圣旨还是汉、满双字体的,即便是改了汉字,满文也很难改写,除非他真的再写一份遗诏,所以这极有可能是当时雍正的政敌或后世不喜欢雍正的人,对他人物形象的重新刻画。这些野史的出处大多是出自于古代的一些小说、话本之类的文学作品,而且古代的书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尤其是史书,话本、戏剧这类的通俗类文化传播的媒介,更另大多数人熟悉,传来传去就变成“三人成虎”了,追根究底有些野史它们本来就是戏剧轶事。


但对于一些本来就缺少正史记载的事情而言,野史或许就成为了重用的研究历史的途径了,因为随着考古发现证实,部分野史极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它们为什么没有被正史记载或和正史记载的存在偏差呢?这就极有可能是史官主观的行为,或者史官自己都不清楚,因为史官的一些记载也仅仅是靠着道听途说而已,所谓的“闻风而奏”就说明如此。最近几年被证实的野史中,张献忠沉银的传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清朝的《蜀碧》记载了张献忠沉银的事情,一直以来该书不算是正史列为杂史,也因为张献忠沉银传说一直以来没有考古发现证实,也曾一度被认为是野史传说,直到真正发掘出文物,证实了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也让人们逐渐相信某些正史以外文献记载的事件可能是真的。所以野史未必全是轶事,正史也未必全是真实。



※※※※※END※※※※※

最佳贡献者
2

这大抵是一种习惯性的偏见。在认知方面,每个人都有各自成见,基于大家从小就被灌输教育的某种观念,比如来自教科书,大部分人很容易形成唯教科书至上的思维惯性,乃至思想固化。了解正史多一些的人,基于以上思维惯性加上个人喜好,就很容易下意识的觉得野史是奇闻轶事了。


正史也好,野史也罢,都是人类意识的产品。不同在于正史由官方修纂,为统治阶级服务,有强烈明显的国家意志和民族情绪色彩,由于官方认定并颁布全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野史大体由私家编纂,诉求目的各有不同,也带有明显的作者见解和情绪表达,由于不受官方认可,仅部分流传于民间,不具有权威影响力。

正史、野史,两者是相对而言,并不是所谓的正史一定真,野史必定假。诚然,正史是由官方修纂,可以动用的资源不是私家团体,乃至个人所能相比的。自然在资料收集上有着来源广,一手素材多的优势,而野史大多是个人所见所闻,或者作者通过其他有限渠道获知,甚至是道听途说,极少数为迎合民间受众瞎编乱造,这也决定了野史整体上给人的感观是奇闻轶事多。

在历史大事件走向线上,正史和野史一样,都是相对严肃的,几乎不会有什么记载错误。关键在于事件细节的描述,由于各自目的不同,都会选择性的挑选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资料,来进行阐述。在这点上,正史尤其更为明显,强烈的政治色彩表露无遗。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翻遍二十四史,对于前朝的灭亡更是千篇一律,大体无非都是昏君当道、群臣腐败、不得人心之类的套话,几千年来莫不如是,毫无新意。

然而,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演变,有其自然规律不假,但绝不是正史里表述的如此简单粗暴、机械教条化的一概而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王朝的衰亡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和不可确定的偶然性等诸多因素综合所致。或许大多王朝灭亡都有着上述套话的原因,但恐怕不是所有的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正是部分正史里为了统治需要,而刻意隐瞒了事件真相,取而代之以符合自己利益的表述一笔带过。

而在这方面,有些野史可能有所描述,尽管有些为躲避文字狱等政治迫害,不得不采用了较为隐晦的方式来暗示表达。不过,只要你仔细阅读思考,再与正史等其他相关资料一比对印证,不难发现其中奥秘。下面讲个我个人的往事,来形容描述这个问题,事情较长,不想看的,可以跳过忽略这段,直接拉到后面看结论。

小时候,老宅子院墙边有一颗水蜜桃树,每年都会结果,但数量不多,好在果子较大。每当果树成熟时候,我和弟弟都会去摘,由于果树很高,又几乎没有什么枝干,仅容一人上树,每次我都能抢先上树。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们又去了摘桃子,依旧又是我先上了树。待到树上,却发现只剩下最后一个桃子了,树顶上那个桃子又大大红,一看就知道很多水分,肯定好甜,可我没有立刻动手,因为突然来了一群马蜂,狠毒的那种。

我们一直都忙于摘桃子,竟然没有发现隔壁不远的桑树上长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小时候家里穷,那个时代也没什么零食,能够慰籍的也就是家中所种那几棵果树了。桃子的诱惑对于嘴馋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弟弟见我不动手,一直催促。我说来了一群马蜂,我在要想办法引开或者赶走先,弟弟说,那你赶紧赶啊,我那时心里想,这是我亲弟弟嘛,叫我赤手空拳去肉搏一群马蜂?

我打算回去搞点烟熏的材料来驱赶,弟弟等待不急,冲着我喊道,不行就下来,换我上。你这是不要命了,这可是马蜂啊,这样去搞会弄死人的!我也没好气的回应他。在弟弟的连续催促下,我实在没办法,谁让我是他哥呢,只好深呼一口气,迅速爬到合适位置,伸出右手去摘。

谁知指尖刚碰到桃子,就掉了下去,被有所准备和眼尖的弟弟张开双手,接个正着。往常我在树上摘,也有熟透了的桃子往下掉,他也早已练就一套捡漏本事,这次更是拿了桃子就飞奔往家里跑了。而我却惨了,桃子没摘到,却被马蜂叮了好几口,还直接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满头是包,连裸露的手脚也被叮得红肿起来。

所幸命大,赶巧王游医这几天来给奶奶会诊,还留在家中。王游医是县中医院的资深老中医,退休了仍四处走动,尤其喜欢下乡,帮人诊脉治病,奶奶的哮喘多亏了他,才渐渐好了起来。我能活到现在,也是受益于他。我原本以为是弟弟告知,才让家人找到我的,没想到竟不是,他不仅一个吃掉了整个桃子,还硬说是他自己摘的,而我是眼红他,想要抢桃子才被马蜂叮了。

我不知道是家中长辈听信了弟弟所说,还是他们心里知道实情却出于某种考虑,抑或是更加宠爱弟弟,不管我怎么嘶声裂肺的解释,他们都一概不以理会,反而劝说我要听话,你是老大就应该让着弟弟,怎么还能跟弟弟抢呢,我愤怒地说我没有抢,可他们只是当我无理取闹,并用大人的口气教训道,再不听话就滚出去!

当时年幼,我脾气又冲,自小就受不得委屈,更何况是这种诬蔑,我更是无法忍受,心里很是埋怨家人的不可理喻,明明是我挨叮被摔去摘桃子,怎么反倒我成了个抢人东西的贼呢。我自认行的端,坐得正,没干亏心事,一气之下,愤然离家,找个地方躲了起来。原以为我的离家出走,会让他们回心转意,没想到等了很久,也没见有人来找我。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天都黑了。那一刻,我很是失望,心里难受的哭了起来,但又不敢让他们听到,只得小声抽泣着,心里想着,怕是死了他们也不会再关心了,反正他们有了弟弟,自然也过得下去。这样胡思乱想着,越想越伤心,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看见了一支火把,还有那微弱火光照映的那张脸,竟然是大伯母,她眼中噙着泪光。我以为又要被责骂一番了,没想到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我饿不饿,冷不冷,说完将她的外套披在我身上,接着问我能不能自己走,我情不自禁的又开始抽泣了。我知道大伯母一条腿因生育留下了后遗症,走路有点瘸,我擦了一把,也分不清是鼻涕还是眼泪,说自己能走。

说是离家出走,其实我一直躲在院墙外的柴火垛里,并未远离。也不知道是坐着久了,腿有些麻了,走回去的时候,竟也和大伯母一样,一路瘸着。见我寻了回来,父母自是脸色极为难看,怒气不止,又连喝骂了几句。吃晚饭时,他们才发现我不见了,原以为我是使小孩子脾气,不过是闹闹而已,过会就会自己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里寻了几次后,便心安理得的吃饭了。

直到夜深了,还不见我的身影,他们才慌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发动全家人里里外外找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时候,慌了神的家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深夜里家中闹出这么大动静,早已被左邻右舍察觉,纷纷过来询问情况。下一瞬间,小小的村落到处都是手举火把,呼喊我名字的村民,而我却因为睡了过去,毫无知觉。

我大概是凌晨一两点的时候被找到发现的,之前住在我家左边的邻居告诉大家,他看见我们兄弟俩在摘桃子,是我爬到树上去摘桃子,桃子太熟了,没抓住,掉下来被弟弟接住拿走了。他的这番话,据说让父母很难堪,脸色很不好,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只是说我太淘气,竟惹是生非,让大家也跟着操心,很对不住大家。

其他人有没有信,我不知道。即使没有人相信,我也觉得正常,因为那个邻居很穷,家中又没有什么背景,脾气跟我一样,也很暴躁,平时又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存在感很低,他向来说话没份量,在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人相信。可我仍然感激他,因为他说的是真的,尽管没有帮到什么忙。

跟父母的冷脸色相比,奶奶当着我的面,指责了父母几句,又好言宽慰我,说奶奶知道你没抢,是你自己去摘,但是呢,桃子只有一个,现在被你弟弟吃掉了,奶奶也没有本事,不能现在变一个出来给你吃,等明儿去集市上买几个回来,大家都有份,就不用争吵了。我说并不在意桃子让弟弟吃了,可是大家这么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指责别人偷抢,冤枉好人,我不能忍受,也受不了。

这事已然过了几十年,但却已然深深刻在我心里,时不时还能想起来。所幸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弟俩也长大成人了,各自安家立业了,时不时回到老家相聚,毕竟是一家人,也没人再提及这段往事,而经历过那件事的知情人,也都走的差不多了,到了另一个称之为极乐世界的地方开启一段新生活,但愿那个世界充满美满幸福,再无悲欢离合。

好了,往事讲完了。假使我弟弟是官方,那么对这个事件的修纂恐怕就是,他冒着被马蜂叮的风险去摘桃子,桃子是他摘的,而我是去抢桃子的,桃子没抢到,活该!因为我是坏人,而弟弟吃了桃子,理所当然的,描绘的画面可能是弟弟赶走了马蜂,又打败了抢食的哥哥,最后以光辉形象站在闪光灯下,将桃子收归囊中,大口吃了。然后,这个事件以这个版本最快的速度公布天下,全国发行。假如还有强制性阅读要求的话,那各位想想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而如果我家那个邻居也编纂一本书,说的也是这件事情。不同的是,他把所看到的实情讲了出来,要是被我弟弟知道了,要是狠毒一点,那个邻居跟那本书都会被毁尸灭迹,不会有面世的机会。要是邻居聪明一点,将这个事件写得隐晦,不容易察觉,又或者留下多份,在我弟弟去世很多年之后,连他的后辈也不管这档子事情时,得以重现天日,流传于民间,可能大部分人也不过是当作奇闻轶事,一笑了之罢了。

有没有发现,关于事件的结果,弟弟所代表的官方正史和邻居的野史,都是讲弟弟吃了桃子,可内容的细节南辕北辙,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同样是弟弟吃桃子,正史除了结果是真的,内容细节确是编的,而邻居的野史所说却是真的。

综上所述,正史和野史在大事件走向线上大多是保持一致的,可涉及具体内容细节方面处理上,因各自所诉求利益不同,可能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某些正史,请注意并不代表全部,可能由于统治者开明程度不同,编修内容真实会较多,但只是相对,并非绝对。那么,同样的在野史这边,也是这个道理,某些野史或许虚假较多,而某些却相当真实。

读历史,正史和野史结合着看,相互比对印证,至于如何解读,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对与错,需自我分辨,没有必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观点,尊重也是一种美德,对于别人不认可自己的观点,无需指责他人,你只需保留自己看法即可。

3

唐朝陆龟蒙在《奉酬袭美苦雨见寄》中的说道:“自爱垂名野史中,宁论抱困荒城侧。”

可见在唐朝已经有了野史的名字,而且唐朝也有很多以野史命名的著作,如《野史甘露记》、《大和野史》。唐朝以后,以野史命名的著作就更加多了,如宋朝的《江南野史》、清朝的《南明野史》等。

但是其实,不是所有的野史都会以“野史”命名,大部分野史的命名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野”字,如宋朝的《百川学海》,元朝的《说郛》,清朝的《明季稗史》。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野史的几个特点。

(1)所记的史料多出于闻见

《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野史的史料相对正史来说,缺乏严谨的考究,多来源于口碑相传,道听途见。

在还没文字的时期,那时的史料大多都是各个部族的长老口口相授,这种通过听闻得来的事实,越传也就越跟事实有点偏离并加上了些传奇色彩,可以说是“还没文字记录的野史”。

有了文字以后,人民为了怀念先古圣贤,也会将这些道听途说的见闻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野史了。

到了殷商以后,已经有了官方设置的史官,但是由于官方所著的史料大多是给帝王看的,主要记录一些军国大事和朝廷变故,以及一些总结的历史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普及到民间,因此民间这些野史传闻还是非常多,人民会将自己亲自所见或者道听途说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作留念。

(2)记事较少忌讳

正史一般由官方指定,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立场,因此记录的史实也会有忌讳,而野史就丰富多了,各种宫廷秘史,帝王将相,奇闻异事都可以记录。

由于野史比较自由,大多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日记,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较少忌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写,不用受太多的束缚,因此可以从各个方面记录,而这样也更能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反应历朝历代的国事、军事、人物轶事、婚姻情况、风土民情等。

(3)体裁不局限

正史一般为纪传体或者编年体,到了乾隆年间,在编辑《四库全书总目》的时候,确定了以纪传体为正史,并诏定了《史记》到《明史》等24部史书为正史,私人不可以擅自修改增加,这可以说是官方对正史所作的一次权威性的界定。

而野史因为是民间所作,体裁就不受局限了,多种多样,散文、诗歌、杂录,甚至小说的形式都有。

(4)作者多非史官

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清野史笔记概述》说道,“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 学士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一可以说是稗乘杂家。”

可以看出,正史与野史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是否官修,一般由官方指定并受帝王承认的史书即为正史,而民间自己所著的史书即为野史。

在先秦时代,民间的野史已经开始发展了,由于官方记录的正史涉及的范围比较少,因此很多诸子百家都会自己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一些朝廷趣事、名人轶事,因为这些都没被官方承认指定,因此只能算在野史的范畴之内。

此后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野史存在,因为那些官方的史书大多是史官听从君王之意而做,装腔作势,写一些歌颂君王的事迹,因此为民间的一些文人墨客所不屑,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见解,将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

野史能够佐证正史吗

(1)野史与正史内容上的区别

野史跟正史在内容上有很多的区别,主要为以下两点。

野史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涉及面较广

上面我们说过,正史主要为帝王服务,记载的内容都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记载的内容也大多为朝廷的大事,而野史就不同了,野史记录者经常会如《搜神记》所说,“缀片言于残阙 , 访行事于故老”,将上到朝廷,下到民间百姓的各种事情都记录下来,包括剑客侠事、绿林豪杰、文人轶事、帝王爱好等等多方多面,内容比正史更加丰富多彩,涉及面也更加广。

野史更加趣味性

野史不像正史那样严肃,在内容上记录了很多趣事,因此也更加有趣味性。这也是野史为何会在民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野史记录了很多名人趣味,帝妃秘史,不仅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而且也能让人读了感到趣味,成为茶余饭后与人交谈的话题,而且这种趣味的史料也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

(2)野史对正史的佐证

野史能够佐证正史吗?有一些野史是可以佐证正史的。

对一些帝王避讳的事情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正史对一些帝王负面的事情总是记录寥寥数笔,不会过多描述,使得我们无法详细地了解事情的原委与真实性,而此时民间野史的存在就刚好补了这一缺憾,可以对这些帝王避讳的正史起到一定佐证的作用。

比如唐玄宗这个复杂又有点荒唐的帝王,正史中对其荒唐的部分记录较少而且隐晦,而《开天传信记》、《开元天宝遗事》等这些野史,就大量记录了唐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和后期的荒唐事情,像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而自己沉迷于酒色等事情,这些正史都是不敢过多描写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帝王避讳的事情上,正史大多一笔带过,此时野史对于正史是有一定的佐证作用,可以让人更加详细多方面了解事情的原委。

在一些记录不完善的历史上,野史对于正史的佐证

有一些正史在一些历史上记录缺乏,特别在先秦时期更多,而此时这些野史就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时的野史不只是佐证正史,更是作为正史的一些参考依据。

在殷商之前,还没正式的史官,因此史料来源大多是野史记录,口头相传 ,连《史记》中也是对于殷商之前的记载也大多是来自野史的记载,因此其实在历史上,是先有野史,才有正史。

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策》,从一些方面来说,也可以算是野史,然而在正史记录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它们都成为研究春秋战国非常重要的事实依据,是对正史的佐证和补充。

再往上说,正史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无疑也是来自野史的记录和一些民间传说。

因此,在一些记录不完善的历史上,野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史是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野史在一些情况上是可以佐证正史的,当然也是个别的,也是需要逐一甄别的,有的野史真实性比较高,而有的野史受太多的个人因素影响和口头相传的失实,会有一些错误的存在,所以野史佐证正史只能说存在一小部分而已。

4

这个怎说呢,关于这一点我一直信奉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首先我们看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正史由官府主持编写,具有政府权威性。

2、野史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

二、编写时间不同

1、正史通常由下一个朝代修订。

2、野史是当代所编,虽然显得粗鄙,但部分内容具有原始性、真实性。

三、考证不同

1、正史是指以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正史可以考证,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

2、野史,没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传下来,没有书可以考证。简单的讲,野史所说之事,是否真实在历史上发生,还待定,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四、趣味性不同

1、野史的趣味性大于真实性,娱乐性大于严肃性。

2、正史则是注重真实性,以理服人,以信服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史官宁肯掉脑袋也不愿按照统治者的意思篡改历史,这就是正史的价值。

因为正史的可考证性远远大于野史的可考证性,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存在让研究正史的人觉得野史是轶事。

正史虽可证,千古事谁验,野史是轶事,谁能辨真假。

5

因为野史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创作欲的产物,出于传播的目的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奇奇怪怪的幻想从而增加趣味性或神秘性。但是人们在创作这些幻想时并没有经过反复严谨的推理,被稍微认真考据一下就会显得很滑稽,没有真实性。

我想起一个比较套娃的说法:某野史称被奉为正史的《史记》其实只是野史,根本不是正史。

尽管野史有很多滑稽的笑料在里面,但如果你只捧着一本《史记》而全方位地贬低一切非官方认可的野史的话那你就显得太蠢了。野史也是史,读野史可以说是在看历史的另一面,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是可以与正史相互印证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最好的读史观应该是:可以把正史和野史都当作故事看,但所有资料的真实性一定要靠自己分析。

6

谢邀。

首先,正史是各朝代史官所写,也就是官家文章。而野史多为民间所记,大多有所夸张或者是前朝的史书遗本。所以,仅仅读过一个官方版本的历史——正史的人,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除了正史之外其他的都是故事、轶事。

其次,除了前朝遗留的史书之外,民间流传的历史都不免有过度夸张的存在。鲁迅曾经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姓崇拜怪力乱神。所以,就会出现甲听到的故事是某某斩杀百人,在他跟别人说的时候就有可能变成了千人万人。这样就使一些野史读起来就会让人觉得不可信,也就只能当故事听听,一笑了之。

此外,历史的修订都是为了维护官方的统治所修订的,所以就会在史书中潜移默化地灌输“我一定是对的,其他的野史都是胡扯”这一思想。所以,只看了正史,这样一个片面历史方面的人,也就会被这种思想所洗脑,也会跟着认为野史不为真。

7

因为许多野史离谱,或者说根本不靠谱!

8

看正史的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看正史的人觉得野史是某种“杜撰”,是民间的道听途说,是民间对历史的美好愿景。

理论上来说, 看正史是对真相的追溯,而追求历史的真相是对现在或未来是有借鉴意义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社会结构等等都是人类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发展着。符合百姓大众的,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不能以“野史”为参照,必须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供后人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史也好,野史也罢,都是文化财富,是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当中不可忘怀的精神瑰宝。

不知是谁说过,“能向后看多远,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既文化,文化有国界,但也无国界,无论如何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唉!感觉笔者这个说法太无聊苍白了。我还是看“西游记”好了,里面妖魔鬼怪什么都有,好玩极了。而“大唐西域记”估计读起来恐怕就晦涩难懂了。

9

举个例子

你觉得小说《三国演义》讲的是历史吗?

华雄是被二爷温酒斩的?文丑表示,二爷斩了颜良顺带手收拾我了?火烧博望坡的时候,是建安七年,武侯不是还在山里种地吗,连这功劳也不给我刘大耳?武侯跳个大神真的能招来东风?……

读《三国志》就是图一乐,了解历史还得看《三国演义》!

10

正史一般由官根据皇帝的要求编制的,也就是跟现在的事业单位一样有编制的,虽然正史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但是比野史更加可靠。野史就是就是老百信看的里面添加了很多能有引起别人兴趣的奇闻趣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就像现在的我小说一样,所以野史有时荒诞不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