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比较好说。就是在清朝那儿创业待遇更好,工资更高,更有发展前景,所以很多原明军将士在成为清朝的汉八旗之后,才会如此卖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便宜事,你想让人家给你干活卖命,你就得真金白银的给别人,你给不起,就别怪别人跳槽。尤其是军人,他们为国效力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都准备随时随地为国牺牲了,再没有优厚的待遇说得过去吗?

不得不说清廷在立国初期对军功是非常重视的,至少这个政权是没有重文轻武的倾向的,只要你为其实打实的效力,不管是哪个民族出身都是前途可期,这一点比当时江河日下的明朝好多了。而那些原明军将士在投奔清朝这待遇比在明朝那会的时候高了好几个档次,八旗这个创业平台对他们来说当然更香。那么下面就虚话不说,直接摆史实。

就比如说孔有德、耿精忠两位,在吴桥兵变失败走投无路后,不得已投降皇太极,皇太极表示,虽然我和这两位还没见过面(当然此前还是通过信的),但是孔爱卿和耿爱卿千里来投,我太激动了,必须高规格隆重接待,在酒足饭饱后,速速发给2000匹马给其部众使用,顺便告知了一下两人,等收拾收拾再来见我,“尔等身皆劳顿,宜暂休息,从容来见”

《清太宗实录·卷十四》:三贝勒设大宴,饗有德、仲明及其部众,遂以上所发马二千匹,给与有德、仲明等乘之。

六月,孔有德、耿仲明两人率部抵达沈阳,皇太极率诸贝勒出沈阳德盛门10里迎接,并以最高规格的熊抱之礼接见。可以说,孔、耿两人一上岸就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当然礼仪规格再怎么高这些都是虚的,还有实的,两人投靠皇太极不到一年(此前两人已经参加了攻克旅顺的战役),皇太极就决定给孔、耿二人各修豪华别墅一套,以彰显他们的VIP身份。耿仲明甚至表示,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已经很宽敞了,大汗不需要另外再建,被皇太极明确拒绝,我给你的东西,你不拿着也不行。附图。

而且皇太极还让孔、耿二人统领旧部,下放部队任免官将的大权,所谓“察其功之大小,用印给札”,甚至连战功证明敕书都让孔有德、耿仲明直接发放,其手下不能跳过孔有德,单独申请,这等于将其部所属的人事权完全下放,这种信任可谓是毫无保留的。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降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所属副将以下各官奏言:“臣等来归有功之人,恳赐敕书”,汗曰:“尔等来归时,我曾谓各官升降,惟听都元帅、总兵官之意。今若给敕书,是背前言矣。”

一个给你高待遇、对你无限信任、并敢于放权给你的领导,手下的员工只要稍微有一点良心,都是一万个舍不得。有时候就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想想被隔壁崇祯坑死的孙传庭、卢象升、陈新甲,给皇太极这样的老板打工是不是还挺好的

何况皇太极时期为了争取辽东汉人对他的支持,也为了瓦解关宁军,决定一改父亲努尔哈赤的屠戮政策,实行“恩养”政策。这就汉人在八旗这个集团里面的地位。

就比如说在天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召开会议,为了安抚长山、石城二岛两地4000余口来降汉民百姓,命诸大臣出粮养民,并让八贝勒率先出粮4000石以为百官富人表率。附图。

在大凌河战役之后,皇太极对城内汉人和祖家军核心人物均做妥善安置,对大凌河归降辽将给予优厚待遇,按官职分给仆人和牲畜。附图。

除此之外,还解决归降明军的单身问题,给以妻室,让其成家。附图。

由于皇太极的政策向汉军倾斜力度太大,以致于让部分满洲八旗贵族相当不满。就比如说多罗贝勒罗洛宏就大有怨言。当然,事后皇太极暴怒,将罗洛宏革去贝勒爵。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又向布善车尔布言: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三人,肥马华屋,而我之兵马,何读赢瘦等语。布善车尔布应云:昔太祖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大章京者矣,至于宗室,今有为官者,有为公者,时势颠倒等语。

这些政策为了争取明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增强了清政权的向心力,待遇跟上了,汉八旗自然全心全意的为新生的清廷效忠了,基本就别指望人家仅仅顶着一个汉族的身份就去帮助朱家一姓的天下了。

当然,明末明廷对军人群体的不重视,甚至矮化,也起到了衬托作用。就比如说万历二十三年发生的蓟镇兵变事件就集中体现了明廷的其军队视如草芥。

当时,明廷在征调戚家军入朝作战的时候,许诺给戚家军发放双倍饷银,即一年43两,注意这43两并不是只针对南兵,是外派军队的普遍待遇,比如说刘綎的川兵也是按此标准发放的。附图。

而戚家军投入作战后,也堪称勇猛,朝鲜史料就提到平壤战役“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又有“南兵进攻密德牡丹峰土窟,其军力战,死伤尤多,游击亦中铁丸”,不管怎么说,也是对得起这工资。

可是,明廷却干脆欠饷不发,逼得南军只能非法讨薪,最后被大明将领王保率部歼灭数百人(《李朝实录》为南兵此次被杀3300余人),强力镇压,事后还说此次是兵变,往南兵身上泼脏水。明廷欠饷出尔反尔在前,杀人污蔑在后,这无耻操作能不让军人寒心。

当然欠饷是老毛病了,宋应昌就曾经向内阁首辅王锡爵反应,平壤之战后的万历二十一年二月,那些有斩首之功的军人奖励未曾发放,希望内阁留意,尽快促进事情解决,当然王锡爵当年五月就退休了,恐怕不能为解决这事提供太大帮助。

《经略复国要编·卷六》:平壤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矣。

努尔哈赤、皇太极评:“我大明操作真是666。”

至于八旗军待遇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就比如说明代的辽东士兵工资水平就极其低微,李化龙在万历二十年前后巡抚辽东,就指出明朝辽东军士工资只有4钱银子,所谓“月食用四钱之军,皆穷疲单弱”,戴旭稍微好的家丁也只有8钱银子。附图。

关键是这个工资一直没有往上涨,熊廷弼在万历三十七年的按辽的时候就提到,辽东军士普通士兵的月饷只有4钱,部分士兵只有2钱5分。附图。

而八旗军的待遇比明军可高多了,八旗的精锐骁骑每月工资就有3两,比明军内部的精锐之士选锋家丁的每月8钱工资还高3倍多,至于亲军更有每月4两银子的工资,待遇最差的步军也是1两5钱,比普通明军工资3倍多一点。附图。

至于士兵战死抚恤,明朝一不小心又被清廷甩开了,根据《经略复国要编》上的说法,万历援朝之战指挥(武官正四品)发的抚恤为10两银子,千总(武官正六品)的抚恤为8两银子,把总(武官正七品)为5两银子,普通士兵为3两银子。附图。

而八旗军在国初的待遇,光是旗人任护军的抚恤银就有200两,未披甲炮手130两,甲兵150两,汉人家奴临时充当甲兵战死的为100两。至于高级将官战死,抚恤金更高,一等副将抚恤金就有820两之多,次等副将各减10两,二等、三等副将分别为810两和800两。这个待遇也是明廷不能比的。

更何况明廷在崇祯年间内忧外患,财政修建枯竭,即便是普通士兵饷银也是拖欠数月或十几个月,更不要说给死去的士兵发抚恤了。

其实清廷的套路似乎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似乎不大有变化,只要能给自己效力的个人或组织,在没有尾大不掉的情况下,一般都勇于给效力者分更大的蛋糕,不仅是汉军八旗,还有像回族那些伯克一样的,像额敏和卓帮助清廷打击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几年之内从贝子到多罗贝勒再到郡王,简直就是坐着火箭上升的。清廷的厚待让额敏和卓非常感动,表示“我受圣恩厚,必舍身力战”(这句话说完之后,乾隆直接发银千两赏赐),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每每亲冒矢石,身先士卒,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汉八旗为何为清廷效力,首先就是他们受到了皇太极的厚待,其次工资水平也比明军高,当然皇太极也确实是个英主,至少不会像崇祯就喜欢甩锅对吧!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明经世文编》、《国榷》、《经略复国要编》、《圣武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大清会典》、《熊廷弼集》、《回疆通志》

最佳贡献者
2

老论@论史 写的已经很全面了,作为一个辽东半岛的坐地户,我来补充一下。

其实辽东汉人对满洲大汗的态度存在一个变化得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反抗到认同,继而是效忠。这就需要从努尔哈齐和皇太极这对父子以及八旗制度说起。

八旗制度在军事上属于公民兵制度,在政治上属于贵族共和制度,这个制度的起始点就包含两类群体:归附努尔哈齐的满洲人和归附努尔哈齐的非满洲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八旗早期的公民就是满洲人以及少量的蒙古人、辽东汉人和高丽人;而贵族就是爱新觉罗宗室以及各路将领。

所以八旗制度首先要保障的就是贵族和旗人的经济权益,这样才能保证贵族和旗人对大汗的效忠。因此在努尔哈齐席卷辽东之后,作为非公民的辽东汉人自然成为公民的剥削对象,努尔哈齐的目的就是汉人通过劳动来供养旗丁。尤其是当时赶上了小冰河时期,全球性粮食减产,所以努尔哈齐不剥削汉人这种非公民也不行,毕竟满洲人的死活才最重要。

因此这也让辽东汉人发起了规模非常大的反抗运动,小则投毒、打闷棍,大则集体叛逃至明朝控制区,所以努尔哈齐的八旗子弟疲于奔命,镇压境内汉人的反抗。

这也和努尔哈齐对自己的定位有关,努尔哈齐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满洲大汗,所以他没有改变贵族共和这一满洲传统,而且在后期极力维护贵族共和制度,搞出个四大贝勒轮值国政,先不说奇葩,反正给皇太极添了不少麻烦。

但是皇太极就不一样,皇太极要的不是满洲大汗而是天下共主,可谓野心勃勃。所以皇太极继位之后就着手进行君主专制改革,先是解放了大量汉人奴隶当中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授予其官职,组建了清朝最早的一批文官团队。

范文程九十这帮人中的典型代表,他在抚顺城破后被掳为奴,也算是吉人天相,等到了皇太极继位并且幸运的通过考试,成为清朝文官的鼻祖。最后成为皇太极的心腹谋士,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范文程也死心塌地的效忠皇太极。

皇太极之所以会提拔汉族知识分子,根本目的就是制衡满洲贵族,完成清朝从贵族共和到君主专制的转型。而这些成为文官的知识分子也乐意为皇太极效忠,除了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之外,也有一展所长的目的。换句话说,这帮人和皇太极是绑在一起的。

而且皇太极还大量解放奴隶中的普通汉人,计丁授田,令其平时种地生产,战时披甲当差,也就是授予其公民的身份。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汉军旗分,这帮汉人组成的部队以黑旗为号,后来又分为两旗。直到越来越多的汉人加入之后,皇太极下令组建八旗汉军,并把不少编在满洲旗分下的汉人转入八旗汉军。而且八旗汉军的官职不能世袭,全凭大汗定夺(实际上后来满洲八旗的官职也不能世袭了,就连王爷都成了光杆司令),这看似对汉人不公平,但是皇太极有两点考虑,一是削弱满洲贵族,尤其是爱新觉罗亲贵的实力;二是靠汉人也要凭功劳吃饭,干得好多大的职位都有。所以这其实是对汉人是有好处的,毕竟得给人家一个奋斗的目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辽东汉人都编入八旗,相当多的汉人依然属于非公民的身份,但是这又如何呢,公民和非公民的差距已经很小,毕竟你不用在战场上卖命。不过你卖命也是值得的,满洲大汗不仅不克扣军饷,还远高于明军,可以和满洲人一样,根据战功分享战利品甚至提高社会地位,各种福利待遇都有,你死了也不用担心老婆孩子出去要饭,而且满洲大汗还给单身狗找媳妇。话说,忠诚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有这样的领导谁不拼命。

当然这也和皇太极的政策有关,皇太极对汉人是怀柔,让汉人放弃对其抵制的态度,使其为满洲大汗效力。而且皇太极基本也达到了目标,因为汉人对皇太极的态度已经逐渐从反抗转向了认同,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人对皇太极的态度已经从认同转向忠诚。

所以1644年清朝大举入关,留守盛京的部队基本上就是汉军,而且未入旗的汉人也没有趁机暴动。所以清军后方安定,能够放下心来入关。而且清朝两百多年,给爱新觉罗氏守卫盛京以及守卫黑龙江、吉林的主力都是汉军,话说要没有皇太极当年的怀柔还真没有这个效果。

全文完

3

很简单,满人给军饷!打了胜仗有赏赐!

我们来看明末军队的两件事!

1. 欠饷军队被屠杀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从朝鲜打赢了胜仗的戚家军回到了驻地石门寨。

此由于朝廷欠饷了很久,戚家军家庭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之中。饥寒交迫的戚家军忍无可忍,集合起来向蓟州镇总兵讨薪。

蓟州总兵王保,趁机以“倡乱”的借口对戚家军进行屠杀。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南兵已唯唯听命”。“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神宗实录》记载: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而《两朝平攘录》则说“(一)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则是“杀三千三百余口”。

在万历二十三年的冬天,发生了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

戚继光时期为什么戚家军战斗力高?因为高薪!

戚继光在义乌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

相比之下,其他的士兵军饷很低。《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

到崇祯年间,灾难频仍,战乱不断,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起兵称汗,建立后金,反抗明朝,攻占割据辽东,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2.欠饷军队哗变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猛烈进攻辽东,朝廷调集山东兵北上救援。

巡抚孙元化孙元化令孔有德和千总李应元率部从陆路绕行渤海湾奔赴辽东前线。

孔有德率军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平民,遭到抵抗后发生哗变,史称吴桥兵变。

明朝派兵镇压后,孔有德率部渡海投降后金。皇太极大喜,出郊十里迎接,因孔部掌握了当时先进的火炮技术,使得原本火炮力量不强的满洲人此后大大增强火炮武力,在火器开始超过明军。明军在辽东的战局愈发不可收拾。

明军上前线,拼死拼活的打仗,结果欠饷,一家老小饥寒交迫,但如果投降了满人,吃得饱穿得暖,打了胜仗有赏。

任何一个正常的军队都知道怎么选择?


我们这样比喻,你在一家公司,上班拖欠薪水,还隔三差五的被老板打骂,甚至要杀了你,你还会在这个公司做事吗?

而另一个公司不仅按时发工资,还有季度奖、年底十三薪、项目分红,让你去你去不去?

在饿肚子面前,谈什么都是假的虚的!

这个朝廷都要让你一家老小饿死了,还要对讨薪的你大打出手甚至要杀了你,这个朝廷还值得你去保卫它吗?

4

说白了,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和奴隶制度搞传销一样,越早加入进来地位越高,等级越高,掠夺获得的赏赐越多。越后面加入的越是韭菜,等级越低。
八旗子弟不用种田,全靠赏和剥削老百姓。敢于反抗的全咔嚓了,剃发易服催残尊严,敢反抗杀,留下的基本上都是些能忍的,懦弱的基因,利于满清的奴役统治。文字狱禁锢思想,让你愚昧,麻木,愚蠢,顺从。
满清的百姓哪叫生活啊,顶多叫苟活。




5

手段很多,当然也和当时的大背景有关(晚明几个政权玩的实在太过火,老百姓宁可接受异族统治,也不愿意……)

关于汉八旗为什么愿意替满族打仗,在这里说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那就是著名的“抬旗之荣”

“抬旗”,就是原本你是汉人,被编入了汉八旗,但由于你功勋卓著,就可以按照“抬旗”制度,将你升级到满八旗,甚至是最为尊贵的“上三旗”

如果功劳实在太大,一个汉人被抬仅次于“镶黄旗”的“正黄旗”也不是不可能(典型的就是田文镜)

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在后金南下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知道虽然当时明朝败退到南京成立了南明,但就史可法的江北四镇的兵力总数过百万,在人数上碾压总人口只有二十来万的后金

所以如果没有汉八旗,以及后来投降后金的明朝降兵外,后金南下灭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汉八旗的弟兄们都知道,只要我打仗打的好,那个满族人是真的愿意跟自己分江山的(后来的三藩之乱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你就会发现,在后金灭南明的过程中,往西边打的那支军队正是吴三桂,而往南打的军队则是孔友德和耿仲明

最后吴三桂和耿仲明还封了王,这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非皇族和番邦封王的,也就这一次

所以说到底,汉八旗愿意拼了命帮着后金打自己人,主要原因就是后金给足了回报

从抬旗到封王,这对当时的汉族人来说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吸引力太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灭南明的主力部队,几乎都是汉八旗和明降兵了

6

超额利润利益以及不从者的轻快见阎王

7

我家宗谱就这样。

8

满人八旗概念弄清楚再提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