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的大凌河就是现在的凌海市,在锦州东部,是锦州的重要屏蔽。明朝要掌控关外,必须守住锦州,这就使大凌河有了战略地位。

在后金(满清来自后金)崛起初期,明中央没有当回事。后来明朝主动出击,与之掰了几次手腕,都没有掰赢。这才发现后金力量不容小觑。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建议下,明朝开始以守为攻。于是加固城池,修建众多的堡垒,充分利用火力优势对抗后金军的进攻。这正中了皇太极的软肋,所以,他不能坐视大明城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了打破明朝的战略布置,皇太极发起了大凌河之战。

1631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出黑山、经广宁,从正面赶向大凌河城。同时,他命令贝勒德格勒、岳托、阿济格率领两万人铁蹄,经义州、进驻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

这个时候,明朝大凌河防线已经多次被后金军摧毁。明军开始在原有根基上修复加固以发挥其作用。当时,守大凌河城的明军将领是祖大寿,他紧锣密鼓地修筑防线还不到半个月,城墙雉堞还没有修完,后金军便兵临城下了。祖大寿只好退住城内,关闭城门,坚守待机。
皇太极围而不攻,却命将士环城深挖了四道壕沟,还筑起一道高达一丈多的厚厚的土墙,将大凌河城围得铁桶一般。祖大寿在城墙上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祖大寿慌了,此时城内粮草已所剩无几。他接下来组织了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万般无奈,只好固守待援。


祖大寿在明末,与何可纲、赵率教合称“辽东三杰”,皇太极很欣赏他。围城进行了十多天后,皇太极便开始劝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半个月后,松山方面派来两千多人增援,很快就被皇太极击退。第一次增援劳而无功。
8月26日,大明总兵吴襄、宋伟率领六千兵马从锦州方面赶来救援,被阿济格当头一棒,打懵了,第二次也失败了。吴襄、宋伟并不甘心,不久二人再次引兵来援,趁着浓烟,皇太极身边的二百多亲兵杀向了明朝大军,匪夷所思的,明军竟然被杀的溃不成军,随后,后金大部队赶到,六千明军损失惨重,只好 逃回。
大凌河城在被围一个多月后,粮草已尽。开始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守城的三万多人已饿死一万多人,形势异常严峻。


9月24日,明朝四万多援军姗姗来迟,在距大凌河十五里处与后金兵发生了遭遇战,明朝监军道张春下令用火炮轰炸后金精锐骑兵。八旗兵冲杀几次都不能靠近明军,吃了大亏,缓缓后退。明朝胜利在望了,出人意料的是,后金军突然推出了红衣大炮,待明军进入有效射程后,四十门大炮开火,明军阵营大乱。与此同时,皇太极率军冲了上来。明军被杀的节节败退,张春见势不好,灵机一动,使用火攻,后金军被大火逼了回去。
皇太极并没有气馁,在后续作战中,他利用盾车向前逐步推进,弓箭手在盾车之后不断向明军放箭的战术,削弱了明军火器犀利的优势。明军对盾车毫无办法,随着盾车逐步靠近方阵,明军军心动摇,阵型溃散。张春扼制不住溃逃,自己也开始跑了。


皇太极早在明军的撤退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大都选择了投降,张春及其手下三十余名将领大都被生擒,吴襄和宋伟仅领几十人逃脱,明军的四万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几乎全军覆没了。从此,朝廷再也无力派援军到大凌河。
城外杀声震天,大凌河城中却死寂沉沉,不是城内军民不懂得里应外合。而是没有饭吃,他们已经丧失了战争力。第四次增援失败后,城内军民又苦撑了十天。10月7日,在大凌河被围近三个月后,皇太极再次致书劝降祖大寿,祖大寿见大势已去,10月28日,打开城门,率众,归顺后金,大凌河之战正式结束。

这次战役摧毁了明朝在关外抗击清军的主力部队“关宁铁骑”,使明军在关外的精锐丧失殆尽,为将来后金军南下提前清除了劲敌。大凌河城中剩余的一万多精兵也被后金收编,壮大了后金军的力量,为金军入关创造了条件。

最佳贡献者
2

大凌河之战是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

在战争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

此次战役中明军在关外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即“关宁铁骑”,被彻底摧毁。究其原因,首先出现了指挥上的失误,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但任主帅,一直遥控指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导致这次战役没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和指挥,再加上前线远程射手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反被后金军的弓箭手所压制。其次,由于明朝后期士兵粮饷不足,长期发不出粮饷,加上袁崇焕被杀,士气低落。第三,军队的火器质量已大大降低,虽然拥有先进的制造水平,但由于军队腐败,各级将领克扣军费,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用在武器生产上,制造出来的武器十分低劣,致使很多武器中看不中用。

“关宁铁骑”的覆灭,使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为后金扫清关外明军势力,进入关内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凌河城中剩余的一万多精兵也被收编,又壮大了后金军的实力,自此,后金军入关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3

战斗不咋地,祖大寿被逼着投降


皇太极自北京城下挥师东归后,明朝为强化宁远、锦州防线,距锦州四十五里筑大凌河城。由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军一万三千人镇守。皇太极当然决不允许明军加固防线,就在大凌河城筑尚未完全加固时,他就亲自带领满洲八旗和蒙古兵共八万余人,来到大凌河城周边,共扎营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环城挖掘壕沟四道,其中- -道宽深各丈余,一道宽五尺、深七尺五寸;还在壕沟边筑丈余高墙,把大凌河城围困得水泄不通。


皇太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严令各旗坚守营垒,不得放一兵一卒出城。他自己则每天高坐城南山冈,注视城内动静。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势在必取。祖大寿、何可纲的部队也是明朝精锐。祖大寿家族是辽东世家,盘根错节,权势显赫,祖氏家兵是可明在关外的重要支柱。皇太极懂得,如果取得祖大导及其子弟的归附,非常有利于他在辽东政权的巩固,所以自包围后,就多次设法招降。祖大寿等多次派军出城骚扰,皇太极也只是采取赶回去策略,而不主动发起进攻。

大凌河城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也多次从松山、锦州派军前来解救。皇太极坚持围城打援,还曾亲自来到第一线,一次是为断绝锦州明军对大凌河增援,他带二百亲兵脱离主力到小凌河侦察,突然与出锦州城的六千明兵相遇,皇太极毫不惊惧,率兵飞马过河,直冲明兵,明兵不知所措,掉头逃窜,皇太极直追至城下。


又有一次皇太极听得明军马步四万前来解大凌河城围,亲率两翼骑兵直冲敌营,明军挡不住,纷纷逃窜;皇太极又预先在其回路处设伏,致使四万明军几乎覆没。此次战役后,明朝再也派不出援军。

大凌河外援断绝,在围困至两个月时,军粮已尽,成百上千人饿死,城中先杀工役而食,后又杀兵丁为人肉,只有高级官员还有剩米勉强维持。皇太极从围城开始,就写信给祖大寿劝降,他连写了三封,词句非常恳切,但祖大寿担心降后被杀。皇太极又写信说明,说从前太祖(努尔哈赤)杀人实有其事,现在我们再也不妄杀一人,一律加以收养,我愿与你肝胆相照,苦乐与共。


祖大寿开始仍没有理睬,又拖了一个月,城内已出现兵民相食的窘境,他才派儿子祖可法为人质,出城献降。祖可法刚进敌帐,要下跪施拜,济尔哈朗、岳托当即起立扶住,不让他下跪,两人并回拜以满族的抱见礼。还说:“前次我们对垒是仇敌,现在讲和就是兄弟,何必跪拜?”又问,“你们死守空城是何意?”

祖可法说:“因为怕屠杀降人,所以迟疑。”岳托再次重申这是过去的事,与今汗无关。这样经过往来谈判,祖大寿决定投降,当时在场的只有何可纲坚决反对投降,祖大寿将其逮捕,架出城外,当着后金将士的面斩首。何可纲从容不迫,也不说话,含笑而死。


当晚,祖大寿出降,皇太极派诸贝勒出营一里迎接,自已出幄外迎接,不让祖大寿下跪,而以抱见礼款待,请他先人幄,祖谦让,两人并肩进幄,皇太极却却非常大度,表示不改初衷,耐心等待了他十余年,使祖极还亲自捧金卮酌酒与祖,赏赐自己穿用的黑狐帽、貂裘等。祖大寿感激流涕,但他表示妻子留在锦州,请求回去设计智取锦州,皇太极当即同意。但祖大寿一去不归。

皇太极仍厚待祖可法等祖氏子弟,十年后,祖大寿在锦州城破时再次投降,被押解到盛京。当时许多大臣要求处死他,但皇太极没有听从意见,祖大寿深为感动,终于诚心诚意归顺。

4

明末的大凌河之战对于后金和明朝都非常重要。这也是一场双方军事体制的对比之战。此战明朝丧失战略进攻权,关外成为后金天下。大凌河之战中,明朝关外的关宁军损失惨重,但是没有被完全歼灭。祖大寿率领的一万多关宁军直到弹尽粮绝失去突围希望才最终投降。

大凌河之战是一场比较经典的围城战。皇太极最大限度把后金军队的机动性和骑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史书记载,此战皇太极有五万兵马,其中一部分是蒙古军。分两路南下,切断了锦州和大凌河城的联系。而大凌河城的驻守兵力是13800人,由辽东三杰之一的祖大寿统领。不过大凌河城在被皇太极围困时,还没有百分百抢修好。但明军守城优势明显,皇太极便只围不打,逼迫守军投降。

明朝方面,前后分兵支援大凌河城。此战意义重大,但是明朝的指挥中枢似乎感受不到战争的重要性。老将孙承宗作为军事指挥,并没有亲自去到关外,而是做远程指挥,这在信息传递上就落后于皇太极。明朝支援大凌河的兵力总计54000人。但却是分批支援的!正好被皇太极抓住时间间隔逐个击破。毕竟明军的野战能力明显不如后金。

明军的损失可以从支援情况看出。大凌河从崇祯四年的农历八月六被围,初次增援是在农历八月十六,松山2000守军赶来后被皇太极击溃。第二次增援是农历八月二十六,锦州方向有约6000人来支援,皇太极派一部将锦州援兵击败。第三次增援,锦州的6000兵力摸进皇太极大军附近,双方哨探相互发现,皇太极用二百后金骑兵击溃锦州援兵6000。随后皇太极设计,假扮明军增援到来,引诱祖大寿开门出城,关宁守军发现有诈随即拼死抵抗,只会祖大寿闭门不出。

直到农历九月二十四,第四次增援才到来。明朝方面由张春带领着40000大军才最终赶来。这里面的明军野战还是打不过后金。明军野战能力退化严重,利用古老的车营阵法配合火器和弓箭射杀后金兵。后金兵不甘示弱,拖出红会大炮还击。明军火器本应优于后金,但是在多年交战中,后金已经掌握了火器技术,双方此时在火器上差距不大,但兵员素质差距很大。明军被红衣大炮轰击后造成混乱,随即被后金骑兵冲击,当场混乱。而统帅张春却无法阻止士兵溃逃。更遗憾地是,祖大寿的13800大凌河城守军也没有出城进行前后夹击,最终明军第四次增援失败,再无增援。祖大寿最后出城投降,所部被皇太极收编。

明军损失惨重表现在最具战斗力的关宁军——祖大寿的大凌河城守军被收编。明军失去了一只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在记载的记录中,明军阵亡加投降的损失接近30000人左右。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增援的锦州守军,火器部队基本覆没,损失5000人之众。松山守军被击溃,损失亦不大,千人以内,第四次增援的四万人中,有14000人直接损失掉了。祖大寿的守军战死3000,归降后金的有大致11000人。所以明军前后损失了大约约30000人,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关外的关宁军精锐力量。

大凌河之战中,明军分批支援的表现就非常奇怪,然而明朝却对大凌河之战准备不足,主帅并没有在前线,得不到第一手真实信息,增援也显得比较急切,使得皇太极有机可乘,逐个击破。

5

这次战役摧毁了关外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即所谓的“关宁铁骑”,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当后金军队入城接收大凌河城清点人数时,城中的三万多人仅剩下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三十二匹。按推论,饿死的和被吃的应主要是手无寸铁的民夫,这一万多人大部分应是将士,这一万余人被收编,壮大了后金军队的实力。

在战争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