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政府为啥感觉爱用贪官?

清政府为啥感觉爱用贪官?

2020-10-18 23:31阅读(64)

清政府为啥感觉爱用贪官?:这个问题有点以偏概全。不但是清政府的皇帝爱用贪官,历朝历代的皇帝某种程度上都爱用贪官,他们和清官之间平衡着微妙的关系,维:-爱

1

这个问题有点以偏概全。不但是清政府的皇帝爱用贪官,历朝历代的皇帝某种程度上都爱用贪官,他们和清官之间平衡着微妙的关系,维系着皇权统治。这是因为:

1.皇帝就是封建皇权的最大贪官

在封建皇权社会里,历代统治者一面大力惩贪,一面树立清官的形象,但事与愿违,翻遍二十四史,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解决贪污腐败问题。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因为贪污腐败的总根子是皇帝,没有人敢揭发他而已。不过敢于揭发皇帝的也不能说没有,明代海瑞就曾经骂过嘉靖皇帝:“天下人早就看您不顺眼了”,结果差点被杀头。晋武帝司马炎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耻的开国君主了。有一次司马炎问大臣刘毅:“爱卿,你看寡人和前朝哪位皇帝相似”?刘毅为人刚正,便答道“陛下与东汉的桓、灵二帝非常相似”。司马炎脸色陡变,悻悻地问:“寡人平定吴国,统一天下,功比天高,你竟然把我比做桓帝、灵帝两个昏君,是何道理”?刘毅冷冷一笑:“桓帝、灵帝之所以是昏君,因为他们卖官鬻爵,陛下不也在这样做吗?何况,桓、灵二帝卖官,钱交国库,而陛下卖官,钱入私囊,可见,陛下连桓、灵二帝还不如呢”!司马炎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刘毅推出午门斩首,幸有百官求情,刘毅才免于一死。

人们对权力的争夺,在本质上是对金钱的争夺:谁的权力大,就可以占有更多的金钱。特别是在皇权社会里,那些专制帝王垄断了全国的最高权力,富有四海,全国的金钱都成了他的“一己之私”。所以,刘邦称帝后,得意洋洋地问父亲刘太公:“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一个人只要坐上龙椅,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成了他的产业,他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封建皇权社会,统治者总是活得很滋润,因为全国的人财物都是他的私有财产,而且谁也不敢提出异议,皇帝一方面大张旗鼓整治贪官污吏,奖励清官,另一方面又大肆挥霍,挥金如土。上行则下效,既然皇帝带头奢侈、下属们自然变着法儿贪赃受贿,廉政又从何说起?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指出“玄烨、弘历数次南巡,强勒报效,数若恒沙,己居尧、舜、周公之美名,而使佞幸小人间接以行其聚敛”。 在皇权国家里,吏治腐败可以说是一个难以医治的“痼疾”。对这种贪污腐败之风,人们莫不切齿痛恨。可是,端坐于金字塔顶端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贪污群体。皇家的排场、奢侈与权威,对下层官员构成一种致命的威胁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否则项羽与刘邦不会在看到始皇帝的仪仗后,一个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一个悄悄地立志“大丈夫生当如此也”。总之,皇家集团的存在,恰好构成了贪官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的贪官惩而不绝,前赴后继,皇家的威仪效应起到了绝对的示范作用。

2.皇权专制者喜用贪官

有一次,名士如耳去游说卫嗣公。卫嗣公见了如耳后既高兴、又叹气。左右大臣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起用如耳为丞相呢?卫嗣公却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人用百金之马,而不用千金之鹿,是因为马能够为人所用,而鹿不能为人所用!如耳虽有大才,当个丞相当然不在话下,但他胸怀大志,心不在卫国,我怎么能重用他呢”?

中国封建皇权传统的用人标准是,不求有才,但求为我所用。任用听话的易于控制的下属是领导者选用官员的第一标准。独裁者眼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听话的工具,一种就是不听话的敌人。在独裁统治下,需要的不是官场敌人,而是绝对听话的工具。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消磨臣下的野心和贬损臣下的威名,某些专制帝王不惜听任官僚们贪污腐败、骄奢淫逸,这是他们对付臣下的一件“秘密武器” 。与君臣关系类似的是,大小官吏可以支配民众,民众却不能制约官吏。在等级分明的权力金字塔中,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是一条基本原则,在皇权时代,普通民众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在各级官府和大小官吏面前永远低人一等,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所以,官吏们只要巴结好上司,让上级满意,就可以对下为所欲为。

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贪污腐化的人,更让专制帝王放心,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驾驭,个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些人都有“前科”,有把柄捏在皇帝手里,皇帝可以随时抓住他们的“小辫子”处置他们。你以为乾隆皇帝当时不知道和珅贪污吗?心知肚明的,他对纪晓岚暗喻对和珅的管理之道就是:由他贪点,这样的人好控制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王翦带兵60万前去攻打楚国,临行前向秦王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秦王政说:赶紧走吧,将军您还担心贫穷吗?王翦回说:给大王做将军,不是每个人都能封侯的,乘着大王相信我,我就赶紧给俺子孙要求点产业吧!此话一出,“始皇大笑”。有人认为他太贪了,王翦说:“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难道让秦王怀疑我吗”?偶尔贪污一下,反而是在向上级表忠心。总之,要让领导知道自己胸无大志,只图个吃喝,领导才好放心。

无独有偶。《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高祖刘邦在前线灭英布的时候,后方仅靠萧何一人。萧何把后方的政治军事做得非常好,全力安抚百姓,甚至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佐军。刘邦反而不放心了,“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一门客对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在关中这么多年,深得民心,现在皇上又多次派人打探您的动静,是担心您会功高震主啊!您为什么不收点贿赂,广放高利贷,多买点田地,以贬低自己的声望”?“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刘邦放了心,笑道:“原来相国(指萧何)也喜欢占小便宜”!

3.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封建皇权统治者对贪腐形为深恶痛绝,并不一定是想根除;拥有惩贪法和监察制度,并不一定是法治社会。明代朱元璋制定了完备的反贪制度,采取了冷峻严酷的惩贪手段,进行了内涵丰富的廉政教育,也出现个别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可是,贪腐形为就是“前腐后继”制止不住。

在封建社会,皇权高于一切,皇帝是国家的拥有者,拥有最高的监察和决策权。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对百官的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和谏议院,但这些监察官不过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整个监察过程,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因此,皇帝的态度对于监察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宋代是台谏两院官员较好发挥职能的时期,读宋史,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或家属亲人犯法而被弹劾倒台,但一名官员是否该下台,往往取决于皇帝的态度。中国历史上的贪官如严嵩、和珅的倒台,都不是因为贪污,而是因为在皇帝那里失去宠信,此时就有人来弹劾,皇帝顺势下一个诏书,就算大快人心事了。所以,贪官是否倒台,取决于皇帝的态度,监查官只是奉命行事是点火药的,但火种在皇帝那里。中国历史上贪官污吏多如牛毛,为什么有人被整治,有人被保护?关键看在帝国政府支撑他的靠山——或皇帝,或权臣,是否还在支持他。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上边没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了。政治上不用你了,就用经济问题整你。普天之下,又有几个没有经济问题的官员?某种程度上说,皇帝压根儿也没把经济问题当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官员的提拔与任免,一般取决于上级的态度。一个只唯上不唯下的官僚体制,官员的权力不受社会民众的制约,只要有牢固的关系网,只要把上级伺候好,就能官运亨通,其贪污腐败自然在情理之中。所谓树倒猢狲散,只要树不倒,猴子们就乐得乘凉摘果子。

自私贪婪是人的本性,贪官则是发扬了人的本性。人一旦有了权力,而且不受约束,就没有了你我观念,见什么东西都以为是他的。专制体制为当权者滥用职权提供了保障,贪污腐败是皇权国家体制的“副产品”,反过来说,一个国家贪官肆虐,必然是其制度存在问题。只要权力不受到有效遏制,贪官就会不断涌现。

4.清官治国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清官治国,尽管能安定百姓,但有可能对皇帝构成威胁。历史上能威胁皇帝的,多是清官。因为只有清官,才会建立超过皇帝本人的威望和权力。对于独裁者来说,清官治国,不仅费心费力,而且危机重重。一是清官干出政绩,清官的威信就会如日中天;二是因为清官的道德标准高,独裁者不能为所欲为。所以,清官治国,虽然腐败问题很少,但是政权稳定性就可能构成威胁。

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贪官,一则,贪官不得人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二则,一旦国家出现危机,可以拿贪官平息民愤。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初期的大臣,多是清官。他们因为清廉和有能力,所以才具有革命的号召力。可是,一旦革命胜利,清官就会对皇帝构成威胁。这也是每个朝代初期“路线斗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代之后,皇帝为了绝对权威,往往重新拾起“贪官治国”的法宝。

贪官维系着国家,腐败维系着独裁。只有官员都去搞钱,才能避免统治者内部的权争。高层级官员更在乎低层级官吏是否“犯上”,而不在意他是否公正廉明,所谓“不怕官贪,就怕官反”。如果一个官员不贪不赌不抽不好色,领导必然觉得难以控制,同僚必然心生忌惮,下级或有求于他的人更会觉得他难以攀附,甚至说不近人情。孤立之余反而难以自处。为什么不人贪亦贪呢?众人皆贪我独清,没有点儿跟自己过不去的勇气是不行的。

尽管贪官治国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场稳定,但是,“贪官治国”控制不好,也会出现官员过分贪婪,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官逼民反。不过,只要官场不造反,尽管出现一些官逼民反,只要皇帝出面,加大反腐力度,杀几个过分的贪官,民愤也就平息了。使用贪官治国,导致为官必贪。所以,人们的“清官情结”、“好皇帝情结”才会成为情结。

英国政治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贪官治国,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社会进入超稳定状态,任何改革努力都会被既得利益集团所剿灭。当一种制度与体制进入超稳定状态, 最高统治者也会无可奈何,宋徽宗后期,明朝后期都是这个样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烂下去,直到改朝换代。

2

这么问有点不准确,相信历朝历代贤明君主没有人是爱用贪官的,清朝也不例外,至于我们会在影视剧里会看到一些贪官被重用,深得皇帝信赖,我认为无非有两种原因:其一.这是帝王权术的体现;其二.贪官虽贪,但也有过人之处,表现特别突出。

首先,帝王权术的体现

英明的君主往往也是权谋高手,猜忌心重,他们最擅长制衡之术,既利用清流制约贪官,同样也利用贪官制约清流,防止任何一方坐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玩弄权术的老手,他利用刘伯温的浙东党制约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党,待到刘伯温一死,朝中再也无人制约李善长,胡惟庸时,朱元璋便对他们动手了。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应该对剧中嘉靖皇帝说的这么句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水灌溉了两岸数省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的田地。” 其意即不能只用清流,而罢黜贪官。

其次. 贪官也有过人之处

题主说的清朝爱用贪官,就拿乾隆皇帝和和珅来说吧,乾隆皇帝为什么重用和珅,和珅绝不是影视剧所演的不学无术之徒,反而非常有能力,据记载,有一次乾隆平定了西北叛乱,非常高兴,便派人做了副画,紧接着便问谁可以为这幅画题诗,放眼整个朝堂,竟然无一人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题诗要用满蒙汉等四种语言,能同时掌握四种语言的还真不多,然而和珅恰恰就是会这四种语言的人,你说厉害不厉害,除此之外,和珅极其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他做的事处处能让乾隆满意,能不被重用吗?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谢谢邀请。

3

我觉得题主你的感觉是错误的。并非清朝爱用贪官,而是历朝历代都有贪官。皇帝用人的标准不在于贪与不贪,而在于是否为我所用,或者说投其所好。

先谈谈清朝的贪官们

说起清朝的贪官,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和珅。和珅不仅是个贪官,其实还是个乾隆身边的干将,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办事能积极强,是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并不像电视剧里戏说的那般愚蠢,被刘罗锅或者纪晓岚耍的团团转。家境贫困的他自幼饱读诗书,励精图治,终于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善于理财,是乾隆皇帝的钱匣子;精通蒙、藏、回、满等多种文字语言,是出色的外交家;洞悉皇帝心理,是皇帝的生活的好玩伴……他后来大权独揽,身兼户部、吏部、兵部、军机处多个要职。为什么乾隆如此重用,不是因为他是贪官,而是他可以出色地完成乾隆交代的各项任务。譬如千叟宴、为西藏活佛建宫殿等,除了和珅,其他人根本无法完成。至于贪污这事,他也是私下里干的。即使皇帝略知一二,也不会过分追究,毕竟皇乾隆也不知道这哥们弄了那么多钱,还搞副业做生意。

除了和珅,清朝还有一些贪官,比较有名的还有康熙年间的纳兰明珠、索额图,咸丰、光绪年间的爱新觉罗奕劻等,他们其实都是有着较强办事能力的,所以才能得到重用,才有机会贪污。

贪官是怎么形成的?

贪官并非天生,也是后天随着地位权力的提高,而逐渐转变的。所以,刚开始做小吏时谨小慎微、麻溜办事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有机会升迁,当然拜门子,托关系,找靠山这样的工作也是要做的。贪官形成在于制度上的缺失,让他们权力过大,有了贪污受贿的土壤。

皇帝与贪官的微妙关系

之所以会有清政府喜欢任用贪官的感觉,还要分析下皇帝和官吏的微妙关系。皇帝能够行使权力,其实是需要很多人帮衬支持的。这些大臣为皇帝办事尽心尽力,私底下瞒着皇帝做点手脚收收黑钱,也是仗着皇帝的宠幸。即便皇帝知道实情,很多情况下为了让他继续为自己办事,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不太过分,影响到国家根基,或者涉嫌图谋不轨。毕竟皇帝也是人,需要享受,身边都是一些明如镜清如水的谏臣,日子想必也不好过,除非个个都像雍正那么热爱工作。而贪官们都是人精,自然知道如何讨主子欢心,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位置。

4

不管哪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爱用无能的贪官。

大多数时候,皇帝爱用的都是能给他解决问题的人。

一个有能力的贪官,往往喜欢琢磨人、琢磨事,琢磨钱。把人琢磨透了,事情摆平了,皇帝能不喜欢吗?至于贪官搞得那点钱,皇帝想收回来,不就一句话的事嘛,拉完磨再杀驴也不晚!

当然,对于又贪又无能的官吏,帝王们绝对零容忍。毕竟社会风纪的败坏也是糟糕的事,保持政治清明才是有为君王的梦想。

相比贪官污吏,有些时候,无能的皇帝更怕清廉的名臣宿将,特别是带兵的封疆大吏,为何?这些能臣廉吏更易获得人心,万一有异心,岂不是一呼百应,后果不堪设想。用没有野心的贪官,朝廷顶多损失点银两,总比失去江山要好吧。

浅见莫笑,望君指教。

5

贪官用着放心,对皇帝忠心,而且贪官家就像皇帝的银行,皇帝多会缺钱,安个罪名,连本带利全取回来了。


不只是清朝皇帝喜欢用贪官,古代很多皇帝都喜欢,官员不贪婪皇帝不放心。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军队讨伐英布,多次派人询问相国萧何在长安做什么。

萧何从刘邦起兵时就追随刘邦,对汉高祖可谓忠心耿耿,刘邦在前线征战,他在后方筹措粮草,由于经费不足,他就把自己家的家产变卖,充作军费。有门客听说刘邦打听萧何的事,对萧相国说:“你离死不远了!”萧何吓了一跳,问:“何出此言?”门客说:“你位居相国,廉洁奉公,名声超过了皇帝,刘邦会放心你吗?这就是他屡次打探你消息的原因。”

萧何听后,吓出一身汗,于是开始巧取豪夺,大量购置田产,老百姓开始骂他了。刘邦的使者汇报说:“萧相国贪财爱物,民怨载道。”刘邦听后反而长舒了一口气。


皇帝为何喜欢臣子贪婪呢?其实是一种 权术。古代皇帝虽然一言九鼎,但是政府机制运转需要臣子们的支持。怎么赢得大臣支持,激发臣子们的忠诚,强化稳固的皇权呢?皇帝除了运用权术和暴力之外,巧妙地利用人贪婪的本性,对下面的臣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动摇皇权,就允许贪污存在。


另外贪官用起来放心,他只专注于财,反而不觊觎皇帝的权力。贪官的本性是贪婪的,当他们能不断的得到利益,就会认为皇帝可以给他提供更多利益,于是处处维护皇帝的权威。

从本质上看,是皇帝利用贪污腐败购买官僚集团的支持和忠诚,由此巩固皇权,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过于强调清正廉洁了,断了官员的财路,反而会使大臣离心离德。


但是这个贪污是要有度的,如果过分的放纵,就会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这个度很难把握,由于人性的贪婪,上行下效,贪赃枉法的事情泛滥,影响到国家安定,这也是古代朝代更迭频繁的主要原因。


一旦贪腐之风大起,皇帝就会使出撒手锏,利用手中的权利,严厉地打击歪风,把流失的钱收回来。

明朝时,皇帝查抄宠臣严嵩家产,《天水冰山录》记载,共查抄:金1万多两,银200多万两,各式金银器皿、玉器、首饰、家具和珍贵字画、书籍上千件,房屋宅基地57所,田地山塘2万多亩,新旧衣服近3千件,布匹近2万匹,零碎段绢5万多块等,严嵩一辈子贪污的财产,全部还给了皇帝。

明朝皇帝查抄财产上了瘾,觉得是个来钱的好办法,后来给张居正随便安了个罪名,查抄了张居正家庭和他学生的家……


和珅是清朝最大的贪官,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和珅精明强干,在朝廷里也是不可或缺的能臣,乾隆爷并不急着动他。


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皇帝弘历寿终正寝,一直为弘历所宠爱的和珅也迎来了他的末日。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抄没家产。从和府抄出: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每个重一百两的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940万两,金银碗碟、脸盆、痰盂无数,其中有一个重二十六斤的金宝塔,还有祖母绿、翡翠西瓜、水晶缸、珊瑚树、古玩、字画等稀世珍宝,数也数不清。和珅在各地的房地产,光契约就装了五大箱。此外,在北长街会计司胡同、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周围、通县、涿州等地,也都有和珅的大量房地产。还有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座。其家产总值约合白银10亿两。相当于清朝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家产,相当于乾隆爷给嘉庆帝送的一份大礼。

因此,贪官其实是皇帝的银行,钱暂时存在府上,皇帝多会想用了,连本带利,甚至小命,一起偿还。

6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1、并不只是清政府爱用贪官,而是在历朝历代都有贪官,这和时代的发展,人性的丑恶,历史的局限性是密不可分的。

清朝官员一家人

2、大家都听说下面这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句话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意思是:担任三年“清廉”的知府,至少也可以捞到十万两白银。表现了当时贪官污吏成风的黑暗现实。上图为一名清朝官员的一家人,大家可以看出,这么大一家子,按照当时清朝官员的俸禄,能养活的了么?更不了要说,官员还需要上下打点,维持自己的关系,哪点俸禄是远远不够的!似乎也只有“贪”这条路可以走了。

3、另外这些年电视上满屏都是大辫子的清宫电视剧、电影,大家看的多了,尤其是从二月河的《康熙》、《雍正》、《乾隆》看到,那时的清朝吏治败坏,瞒天过海,不仅从老百姓身上大力搜刮,甚至想着法子去套取国库的银子。能的黄河发一次大水,国库里面只有不到50万两白银,清廷居然拨不出银子去赈灾。

4、大家看这一类电视剧多了,再加上清政府尤其是清朝后期腐败的吏治,有许多大贪官,例如和珅,就给大家留下“清政府爱用贪官”这种印象了,也见怪不怪了。

7

实际上从明朝开始就爱用贪官,而且几乎是无官不贪,甚至于一些在我们印象里应该属于正面角色的人都是家财万贯的官中富豪。这主要是因为,当国家的蛋糕做大以后,官员凭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和几乎没有制衡监督的权力,很容易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内增加自己的收入。这和贪污实际上有一定距离,但是内核大致相同,属于灰色地带。到了清代,和珅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的银钱来源细细追查起来可能很多都不是贪污犯罪得来,很多应该都是疏通关节,上下打点的谢礼。和珅很聪明,他不会火中取栗,只会选择一些非常保险的事情进行纳贿。

比如说明代扳倒了严嵩的徐阶,他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明代末年,各国库亏空崇祯皇帝主张让大臣募捐,最终不过寥寥之数。但是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用严刑拷问百官压榨钱财,最后竟然高达数千万两,由此可知国家的败亡不是一日达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就已经有了先兆。

8

另类君解题^_^

确切而言,应该是皇帝爱用贪官。不过这个话题貌似生动形象接地气,实则是个很复杂的、耐人寻味的政治考量。

和贪官相对的是廉吏,然而历朝历代“廉吏”虽然都有,却通常只是作为王朝的“吉祥物”或“形象大使”存在的,例如海瑞,名满天下,年富力强的时候饱受排挤,有时候连住宿都成问题,根本没有啥像样的作为,年老体衰后官至二品,却没有一天手握权柄,自始至终都是个“死跑龙套的”。

再譬如包拯,尽管是开封府尹,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委书记,但华丽丽的“龙图阁大学士”是赝品,北宋没有龙图阁大学士的存在,《宋史》中也没有包拯的特列传记(包拯存在的印证是【宋史·列传七十五】),而且时人也没有和他交好的,终其一生,包拯都只是个官僚,和其他同侪的区别仅只是没有欺压百姓,做事秉公守法而已,政绩方面也乏善可陈。

有后人附会说包拯是范仲淹的小弟,其实不然,范仲淹为相多年,锐意革新,他和包拯的交集非常有限,尽管有记载说他和包拯诗文相交,互饮宴,然而在当时范仲淹日理万机,不可能和包拯频繁喝酒撸串,正是记载中说范仲淹改革失败后,包拯仗义执言为他“褒扬如初”,是包拯的人格写照,而非话语权和执行力。

现在回到本题目,清政府爱用贪官是因为正政府的腐败,所谓沆瀣一气,物以类聚。

事实上,皇帝之所以喜欢贪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贪官能办事儿,而且不会墨守成规。

例如乾隆最喜欢的和珅,此人精通六国语言,而且擅长理财,通常接洽外国使团、赈济灾民的事情交给他,总能措置裕如,至于贪污受贿这种小事,对皇帝来说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微不足道之事。这个case有点小。

和贪官相比,廉吏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例如唐太宗若喜欢美女,近侍太监和武则天会“酌情考虑,妥善安排”,但魏征就不会,不仅不会,他还会“劝谏”并上纲上线,将喜欢美女和夏桀殷纣隋炀帝糅合到一块儿跟李世民掰扯掰扯。

嘉靖帝喜欢炼丹修道,严嵩能曲意迎合,但夏言杨廷和沈炼“不懂事”,总是劝阻,给皇帝添堵,但严嵩能“恪承上意”并写青词帮嘉靖帝祭天通神,这当然会让皇帝作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人事安排。

再譬如说接洽外国使团和赈济灾民的事情,如果换成海瑞或包拯的话,他们是不擅长揣摩世道人心的直男,很可能把事情搞砸。

综上所述,皇帝就喜欢贪官了,确切来说皇帝喜欢的是贪官的办事能力和擅长揣摩上意的特点,而非喜欢他们贪污。

就题主所说的清朝,封建社会发展到这一时期,早已行将就木,就像茅坑里只能孕育出蛆虫苍蝇一样,因为这里才是他们的发祥地和乐园。

9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宋都御史。

提起清政府三个字,我们总能想到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等词汇,总能想到清朝末期发生的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那么清政府是不是总爱贪官呢?我想应该不能一语避其它,但清朝贪官的嘴脸总能第一个就在想象中蹦出来~如果真要说爱用贪官的话,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清政府吏治荒废,不能够很好的做好防腐败斗争。

二是贪腐官员被荣华富贵迷了眼,只知享受却忘了自己是一方土地的父母官,还有一些非科举考试得官者本来就是想着银两去的。

三是清朝当朝着有时总是顺风耳,吹不得逆风,这就给一些贪腐的官吏有机可乘。

10

这话错了,皇帝肯定是爱清官


贪官者,历来为史书所不齿,满清诸帝都是饱览诗书的人,他们懂得王朝的风气如何匡正,贪官的威力有多强大,会招致多大的民愤,因此没有皇帝愿意自己的官员是个贪官,这就像没有一个皇帝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昏君,一样的道理


既然如此,为何满清后期还有那麽多的大贪官?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官员不会自己揭露自己贪官的身份,就算是再受宠爱权力再大如和珅一般,他也没有在乾隆帝面前说自己今天贪污多少,明天挪用多少,再说有些贪官确实有能力,就说和珅吧,一人兼任满清数十个重要官职而且把事情都办的妥妥贴贴,皇帝省心,用久之后习惯了,自然就会容忍一些该员的小贪小污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