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什么是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

什么是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

2020-10-18 22:04阅读(70)

什么是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原则上其实并没有“甲类集团军”的称谓,它是对之前“甲种军”番号的沿袭和俗称,并非军方正式编制名词。而在军史上首次正式出

1

原则上其实并没有“甲类集团军”的称谓,它是对之前“甲种军”番号的沿袭和俗称,并非军方正式编制名词。而在军史上首次正式出现甲种军的编制,要追溯到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5年,随着美援武器装备大批到来,重庆军事委员会决定编组“三十四年式甲种军”,用以作为对日反攻的主要突击力量。



当时所谓的“甲种军”,就是借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之成功经验,选择一批战斗力较强的嫡系部队进行升级改造,首批入选的有六个军:第5军、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和第94军,也俗称为“全美械军”。可以发现,这六个军中有两个隶属于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可见老王当时的如日中天。


甲种军倒不是增加多少兵员(但确实很充实),而是以新一军和新六军的编制、配置为参照(毕竟这两个军战果辉煌),重点加强军直属部队的建设和作战单位火力配置。其中军直部队加强到:一个105mm榴弹炮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营、一个兽力输送营,以及军部特务连、搜索连、辎重团等杂七杂八的单位。



如此加强下来的军直属部队兵力即已高达5390人,军辖三师,各师也重点强化了直属部队,包括一个75mm山炮营、一个工兵营以及搜索连、通信连等等,使每师编制人数达到10793人(在抗战末期这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因此,三十四年式甲种军的全军兵力接近38000人,普遍配备了美式冲锋枪、轻机枪和步兵伴随火器。


之所以命名为“甲种军”,还意味着这些部队可以优先得到武器弹药、军需物资和补充兵员,从而维系其战斗力的强力存在。不过后来因为美援武器不足,以及狼多肉少,第二批入选的六个“全美械军”就差点意思了,后来干脆出现了“半美械军”,根本达不到初定的甲种军标准。



当然,此时也就不存在什么更高一级建制的甲种集团军,因为按照惯例,甲种军的名额或者美械武器数量的分配,肯定是各战区各派系“雨露均沾”,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兵团级的优先编制。而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都是不那么正规的,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分类,唯一的区别 ,那就是战斗力和战斗作风了。


直到建国以后,经过正规化建设和不断的演变,到了七大军区和18个步兵军时期,才正式出现了“甲种军”的内部称谓编制,即遴选曾经战绩辉煌和作风优良的部队,承担着作为精锐战略机动力量的任务。当时入选的有七个军,每军各辖三个师(甚至更多)以及若干直属旅,比如第27军、第38军、第54军等等。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还是沿袭军改之前的番号为好,其实在那个时代出现“甲种军”编制更多是一种无奈,即在经费和新式装备数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优先满足若干战备值班部队。比如这七个甲种军中,就包括全军仅有的三个重装军。既然这七个军被定位甲种军,那么其它就是乙种军了,在我军推进合成化的进程中,这些军再升格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但是在完成集团军的改制以后,甲种军的称谓其实已经不复存在,军迷们只是习惯上将由原来甲种军升格而来的集团军再沿称为“甲类集团军”,并不是很准确很专业。尤其是军改以后,原18个集团军再被整合为13个,作战序列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再加之经费和新装备的大为充足,集团军之间的实力区别不再那么明显,也就没什么甲、乙之分了。


2

自从人类有了大规模战争后,各国武装力量便有了编制不同的作战部队。根据时代不同变化,编制也不尽相同,不过,大致可分二类:

一,野战部队(甲类)。即一线作战部队,统称野战军。通常作为战略部队使用,一般以集团军群为战区作战单位,通常用于某一方向或地区。集团军是在集团军群的编制内,受其指挥。任务是在其防区内进行战役作战。一个集团军通常为十二至二十万兵力。由于现代战争的新模式,人力战争逐渐演化为智能战争,集团军的规模大大缩小,大约十万人以内。不过,武器装备更先进,消耗的弹药成倍增长,后勤保障也更加有力。一线部队特点是:装备精良,武器先进,齐装满员。训练有素,文化素质和作战素质高,单兵作战能力強。

二,现役常规部队(乙类)。统称二线作战部队。编制同上。无论在武器装备上,训练补给上,还是作战能力方面,都低于一线部队。它的作战目的,主要是补充和增援一线作战部队,必要时也在开辟的战线上作战。

此外,还有预备役,尽管它未纳入现役之内,但一声号令,它能迅速编入正规军作战。预备役由两类人组成:一个是退伍军人,另一个来自受过军事训练的民兵。

3

甲乙类别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但是当年和现在是有区别的,现在准确叫法应该是简编集团军和重装集团军,先说说所谓甲乙集团军,集团军是从由各个野战军配属了根据战役需要防卫需要而将各个技术兵种重新组合的方式,编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作战单位,而在这种编成之前,各个野战军已经有了甲类的分别,正常情况甲类军的基本编制是由三个步兵师以及军属高炮团,炮兵团,坦克团,工兵团,通讯团,和防化部队,医院等组成,而一个师由三个步兵团,以及师属炮兵团,工兵营,高炮营,通讯营,师医院等,这种形式甲乙类是一样的,区别在各个团下面,甲类部队一个团由三个步兵营组成,一个营由五个连组成,分别是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重机枪)一个炮兵连(迫击炮,无坐力炮),团直属部队有五个连,分别是重炮连(100重迫击炮)无炮连(82无炮连)高机连(14.5高射机枪)侦查连,警卫通讯连,乙类部队团直属连队只有二个连分别是团炮连(迫击炮无坐立炮,高射机枪各一个排),警通连,(警侦排,工兵排,通讯排),乙类团属三个步兵营不变,但是步兵营只有四个连,三个步兵连和迫击炮无坐力炮,重机枪合成的机炮连,甲乙类,野战军的基本架构都一样,只是在各个团属部队下面有区别,至于后面才野战军演变成集团军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多区别,比如甲类集团军增加配有陆航团,团属配有坦克营等等,而现在的集团军已经完全重装化了,并且旅营化了,甲乙类的分别已经不大了。

4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2016年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之前,有总共18个陆军集团军!

当时的集团军分为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为什么会分为两类呢?

当时分甲乙编制是考虑全面战争的需要。全面战争的爆发必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国际形势恶化、战争威胁加大是有阶段有预兆的,在国际政治形势恶化、战争威胁加剧的时候开始动员,民兵、地方部队中逐层动员,补充兵员把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进行几个月的战前强化训练再投入备战。在这种“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形势预估下,保留相当一部分乙种师维持指挥班子和骨干人员,等待战时扩编是有必要的。

还有就是因为每个集团军部队的历史战功和战斗力的不同决定的,当时中央军委将18个集团军部署在不同的作战区域,他们每个集团军又有不同的假想敌和不同的作战任务。当时一共有七个机械化重点建设集团军,分别为38、39、1、16、21、20、42集团军、

像当时中国陆军最厉害的是第38集团军,因为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靠实力打出来的”\"万岁军\"!把它部署在北京军区保卫首都,军部驻地保定,说明当时中央军委对它战斗力的绝对信任!其辖区作战地形为平原地带适合重装部队大兵团机械化作战,所以38集团军为全军重点集团军,装备是全军最为先进的,只要有新装备总是先装备第38集团军,它是重装甲类集团军,兵力能够达到接近10万之众,其综合战力不亚于当时的美国最强的陆军骑兵第一师。

第38集团军编制为五个师,分别是坦克师、机械化师、摩步师、步兵师、炮兵师,三个旅,分别是导弹旅、高炮旅、工兵旅,还有直升机大队,以及防化团、工兵团、通讯团、电子对抗分队等保障部队,编员最多时达10万人,属重装集团军,是全军战备值班部队中配备在主要方向的快速快速反应部队,2-7昼夜可抵达中国任何地方。

而像42集团军则部署在南方,假想敌和作战对象为越南,它的防区和作战地形为亚热带山地丛林地形,重型装备施展不开又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所以为简编轻装集团军,兵力为三四万左右。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16年,新一轮的军事改改之前。

在2016年,中国军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海军和空军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战略火箭军的规模也在扩大。既然这三个军种在扩编,国家对总兵力的要求又有限(200万员额),只能大幅缩减陆军的兵力。我们的陆军现在只有90余万部队,分成了13个集团军。

朱日和沙场大阅兵

2017年4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番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集团军。调整组建新的集团军,是对陆军机动作战部队的整体性重塑,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军事改革之后,13个集团军的兵力更加均衡。

战旗猎猎,英雄部队集体转隶新部队,再做新贡献!

下面介绍一下,新组建的13个合成集团军构成情况:

新组建的合成集团军普遍都是6+6编制,即6个合成作战旅加上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保障、工化6个支援旅。合成旅约5000余人,支援旅2000-3000人,一个集团军约5万人左右。

军改后13个集团军首任领导名字

  第71集团军是以原第12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72集团军是以原第1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73集团军是以原第31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军改后,五大战区分布图

  第74集团军是以原第42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75集团军是以原第41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5个合成作战旅,一个空中突击旅,特战、炮兵、工化、支援、防空6个支援旅

  第76集团军是以原第21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工化、防空陆航、支援等6个支援旅

集团军合成旅的编制示意图


  第77集团军是以原第13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78集团军是以原第16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79集团军是以原第39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80集团军是以原第26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 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继往开来,人民解放军将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

  第81集团军是以原第65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82集团军是以原第38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陆航、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第83集团军是以原第54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特战、炮兵、空中突击旅、防空、支援、工化6个支援旅

军改过后,军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军改后,由师改为旅,指挥更加扁平高效,战斗力大大提升,而且旅级的编成规模与俄军相当,比美军的多 。火力方面,绝不会逊色于美军的旅级规模,且重装旅会强于美军,这也是军改的目的所在!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军改后的集团军和军改前的集团军之间的区别,应该比这之前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直观的认识了。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评论,转发及关注!

5

在全军分甲类军和乙类军的方法实践证明一点也不高明,这次军改纠正了这种做法。分甲类和乙类带有不少人维因素。有的一个集团军七、八万人,有的集团军二万多人,七个甲类集团军的装备、人数差别也不小。什么好装备,先进装备都集中到38、39和54三个集团军里,打仗是靠这三个军就能解决问题?实际是在部队中搞二级分化。是一个很不适合现代战争需要的做法,也是很落后的做法。

6

原来是有甲类和乙类之分,甲类满员近10万人,乙类编制为3-4万人,军队改革后,原来的17个集团军改为13个集团军后,就没有乙类集团军了。现在13个集团军全是满员。

7

其实,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很好理解,也很好区分:

甲类集团军就是在兵员、装备的编制配备上都齐装满员的集团军。比如,某集团军的编制员额是35000人,武器装备的编制数量是90000件(支、辆、套),如果这个集团军全部按编制数量要求配置齐全。那么,这个集团军就是甲类集团军。

乙类集团军就是在兵员、装备的编制配备上在通常情况下都只有三分之二的集团军。比如,某集团军的编制员额是35000人,武器装备的编制数量是90000件(支、辆、套),如果这个集团军实际配备的人员是23450人,武器装备实际装备的数量是60300件(支、辆、套)。那么,这个集团军就是乙类集团军。

需要知道的是,军队分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其主要的原因和考虑:

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如果在平时都将部队编成甲类集团军,显然要增加不少兵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数量。这样一来,就会增加不少军费支出。而将部分集团军编成乙类集团军,则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但整体上不会影响战斗力。




8

集团军起初是为了完成特定战役的任务而临时组建的作战单位,由于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由点连成线的多兵种,多部队的大规模集团军作战成为可能。德军更是开创了由集团军协同作战的闪电战,此后集团军作战被广泛应用。


由于集团军大多数是临时拼凑,在战时基本没有固定的编制,而在平时各部队的轮流换防中,更不可能形成泾渭分明地以装备水平或兵员素质划分的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各国军队的集团军编制都是各兵种,各不同装备组合而成,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缩短,在协同作战时,看似不起眼的装备都可能发挥作用。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这种概念是臆想出来,或者当时只是为了战略忽悠。

而在二战中,日本陆军确实有根据不同作战水平划分的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丙种师团。甲种师团是由经历过日俄战争和一战中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以老带新,是日军作战主力的常备师团。在1925年宇垣裁军后保留的17个常备师团,采用二旅、四步兵团编制,师级单位直辖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此些单位采团级编制),与通信、卫生、野战医院、修械单位等。以日军步兵团满编4千4百人规模计算,一个甲种师团的实战兵力编制会在15,000至20,000人间,加上后勤人员满编会上看2万5千人。后因应日本对英美开战后的兵力不足问题,从1940年到1942年间这些部队接受兵力调整将步兵团抽出作为新建部队的基础战力,甲级师团的四四制也变成三三制。


由于日本在1938年后兵员不足,乙种师团的编制降为三三制,人数约1万到1.3万之间,但是在训练水平和战备状态,武器装备上略逊一筹,大多数是在淞沪会战后增设的,共10个乙种师团。由于乙种师团战斗素质较低,106师团差点在万家岭战役中全军覆没。

相比仍有一定攻防能力的乙种师团,丙种师团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组建,人数大约是1.3万人,但几乎是处于临时抓壮丁的状态,而且缺乏炮兵和骑兵,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和守备任务,和民兵预备役的性质差不多。


而我国也没有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的划分。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把35个陆军步兵军整编成24个合成化的陆军集团军。1998年24个集团军精简为21个集团军。2003年21个陆军集团军缩编为18个集团军。2017年,18个集团军再次精简调整为13个集团军,并启用第71至第83集团军的全新番号。而集团军作为作战单位从1985年后就不分甲乙编制,而85年之前也只有整编军和精编军。整编军是编制满员,装甲摩托化程度高,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简编军是装备参差不齐,作为战争爆发时的第二梯队进行兵源补充,例如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时在云南的第11军就是简编军,战前只下辖31师和32师,在确定第11军参战时,以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编入该军投入战斗。


我军分过甲乙编制的只有陆军师。从1959年开始,师分大中小,到1975年正式分甲乙编制,通常由少将或以上军衔的军官指挥。装甲化程度较高的甲种师主要分布在北部,大约有18000人,有三个五营步兵旅、一个坦克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团。主要用于拱卫京师和防备冷战时期苏军的钢铁洪流南下。

当时乙种师只有9000-10000人。它也有三个旅,但每个旅只有四个营,每个营只有四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支援连,有些乙种师没有附属坦克团。乙种师当时通常在南方,1962年中印之战后,南方局势区域趋于缓和,没想到浓眉大眼的越南在背后捅一刀,让我们猝不及防,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初,还得从民兵和预备役抽调上前线。


而在伊拉克战争后,世界军事强国开始了师改旅的进程,我军甲乙不同编制的师更加不可能存在,现在只有少部分集团军保留了师的编制,大多数是各兵种的精锐部队组成的合成旅,师一级的编制撤销了。这主要是我们有钱之后,加大了对军队建设的投入,我国军费从1985年的191.53亿上升到了2020年的12680亿,军队再也不用以战备状态来划分等级,各个都是精兵强将。

9

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是我国对陆军部队的一种独有的军队等级划分制度,现如今该制度已经终结。所谓的“甲”和“乙”源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天干地支”概念,其中“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们被统称为十天干;“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被统称为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由此可见甲、乙、丙、丁…表示“十天干”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用天干排位为军队划分类别,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当某部队被划分为“甲种”或者“甲类”时,即意味着该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作战水平是一流的,而体现“一流”的方式就是齐装和满员。

比如我国的7大甲类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三十九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二十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它们是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13个集团军中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军改前为18个集团军),人员编制必须保持97%以上在位,武器装备则是最新型、最先进的。

而剩下的其它6集团军就属于“乙类集团军”了,这些部队主要遂行战略支援,说白了就是战略预备队,它们的人员编制只要求不低于70%在位,比如说甲类集团军的满编步兵连兵力为120人,那么乙类集团军的步兵连兵力只要求不低于84人就可以了。

而且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必然是远低于甲类集团军的,曾有读者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部队还没换装95-1式自动步枪?为什么99式和96式两款主战坦克已经量产多年,但是有些部队还是装备老59和老69中型坦克?等等……相信看完这篇文章,所有的疑惑都会烟消云散。

关于什么是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它们之间具体有何区别?使用天干排位为军队划分类别源于何处?等等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铁路机动中的96B型主战坦克,能装备这类新型先进装备的军队必然是等级最高的“甲类集团军”,而那些等级在“乙类”以下的军队则装备较落后的装备,他们的战斗力很一般,通常在战争中作为预备队来使用。

使用“十天干”历法为现代军队划分类别的做法始于日本

“天干地支”历法源于我国古代,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咱们老祖宗用来演算天文学和历法的方法,比如说“戊戌变法”,里面的“戊戌”就是“天干地支”历法,其中“戊”是十天干中排行第5的“箸雍”;“戌”是十二地支中排行第11的“阉茂”。

“箸雍”+“阉茂”的组合在历法中表示农历干支六十甲子中的年份名称,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纪年1989年。

日本自古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小国,于是自唐朝开始便大量派遣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所以汉文化对其影响非常深远,时至今日汉文化已经是成为该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去年刚刚登基的令和天皇,其“令和”年号就出自于东汉张衡的《归田赋》词句——“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而令和天皇的祖爷爷大正天皇的“大正”年号则出自于《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可以说自日本天照大神——神武天皇起,君主的年号无一例外均出自我国古代著作,甚至“天皇”一词也出自我国,而“天照大神”则是出自《山海经》,但是意思却日本人自己意淫出来的。

旧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为天皇,所以军事力量就理所当然地称之为“皇军”,既然最高领导人是“天照大神”,那么“皇军”自然也就是“天照神兵”组成的了,因此日本帝国一些博学多才之士开始向天皇进言——使用天干地支中的十天干来为皇军划分等级。

在使用“十天干”为军队划分等级之前,旧日军的等级划分非常奇葩,比如说战斗力最强悍的天皇禁卫军,它的等级属于一等,天皇赐名“宫”,而代表该等级的字眼却是“挽马”。

在古代战马的价值相当于今天的奔驰、宝马、路虎,而“挽马”的意思就是可以牵着马的人,“挽马”等级的军队相当于人人配备了一辆路虎揽胜,等级之高不言而喻。

二等军队的称谓则为“驮马”,没有天皇赐名,它的意思是赶马车的人,这样的部队只有高级军官配有战马,基础军官和士兵们主要以驾驭马车的方式来为“挽马”部队运送物资给养。

其它的三等军队、四等军队则没有称谓,更不可能有皇上赐名,这些军队大多是老弱病残,战斗力是最弱的。

为了体现正规和正统,日军开始使用十天干为部队划分等级,比如上述中提到的天皇禁卫军,它保留了天皇赐名“宫”,而等级则从“挽马”改为十天干排行第一的“甲”,意思就是“甲字号”军队,而二等、三等、四等军队就分别用“乙”、“丙”、“丁”来表示,这就是“甲种部队”和“乙种部队”的由来。

甲午战争后,我国对日本文化实在太崇拜了,所以派遣了很多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其中就包括军事领域的未来之星们,比如蔡锷、唐继尧、常凯申等人,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学日本,以至于连军队文化都照抄不误,所以我国也开始使用十天干来为部队划分等级。

下图为正在接受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检阅的日军近卫师团,该师团为日军甲种部队的代表,天皇赐名“宫”,由于地位极高,官兵态度极其傲慢,接受清国皇帝检阅也可以不下马,而且经常闹叛乱甚至逼宫,可见“甲字头”真的很不一般。

军队需要划分等级的原因

同样做为国家的武装力量,为什么还要划分等级呢?其实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用“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这样的天干地支历法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人人平等”概念吹得再震天响,人的等级永远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资源分配,争取资源的能力越强,得到的等级就越高。

比如说高考和职场,你的能力越强,你所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多,在这一点上做为国之重器和国之凶器的军队表现得更加直截了当。

比如说共和国武装力量里战斗力天下第一的“万岁军”,该军番号为第38集团军,在朝鲜战争中以一个团的兵力阻挡美军6个师的轮番进攻,为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很显然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和如此顽强的战斗意志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做到的,当这支部队被部署到战场上时,可能还未开战,对方就已经在心里打鼓了,所以它被划分为一等军队是名至实归的,估计没有人不服气。

像这样的一流军队当然会优先装备先进的武器,人员补充也选择最好的官兵,总之国家的优质军事资源都会优先让这类一等部队支配。

而那些战绩稍逊甚至是战绩平平的部队就自然而然地被划分为二等、三等了,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这些部队不但得到的资源会越来越少,甚至将会面对被裁撤的命运。

比如说在百万大裁军前,我国一共有23个集团军编制,除了包括“万岁军”在内的7个甲类军以外,其它16个乙类军。

当大裁军开始以后,那些战绩和战斗力稍逊的乙类军就必然称为裁撤对象,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具有优良传统的老部队,结合国家安全防务的需求,又在这16个乙类军中挑选出11个军和22个师分别整编成6个乙类集团军和武警机动部队(注意,是总参直属的机动武警,不是地方武警,比如武警第72机动师),其余各军全部整编和裁撤。

至此,我国陆军就拥有了7个甲类集团军和11个乙类集团军,在本世纪深度军改中又进行了新一轮整编,将18集团军中的11个乙类集团军整编为6个甲类集团军,所以我国现在已经没有乙类部队了。

原先的7个传统甲类集团军再加上后来整编的6个乙类集团军,一共有13个集团军,全部为甲类集团军,换句话说,我国的天干排位等级划分制度已经终结了,它们的番号分别为第71集团军、72集团军、73集团军、74集团军、75集团军(原13集团军)、76集团军、77集团军、78集团军、79集团军、80集团军、81集团军、82集团军(原38“万岁军”)、83集团军。

下图为描写朝鲜战争之松骨峰阻击战的壁画,38军112师以一个师的兵力阻挡了美军6个师的轮番进攻,美军至今想不明白为何就是无法战胜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所以每当边境有战事,只要这样的“甲类部队”被部署到位,对方很快就会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强大的震慑力是由强悍的战斗力造就的,所以我国现在致力于打造13个具有同等震慑力的“甲类集团军”,不再允许战斗力稍逊的“乙类部队”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是两种等级划分制度下不同等级的陆军集团军部队,甲类集团军相当于军队中的“老大”,具有人员编制满、武器装备齐全、战斗力强悍的特点;乙类集团军则属于军队中的“老二”,人员、装备、战斗力次之。

第二、“甲”、“乙”、“丙”、“丁”……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历法,“甲”是甲子的意思,拥有“万物起始”的的寓意,所以在军队等级划分制度中用来命名水平一流的军队,其他的“乙”以下划分的就是水平二流以下的军队了,万物虽然共生,但是也分为三六九等的等级,军队也不例外。

第三、用“天干地支”历法来为军队划分等级的做法始于旧日本,这样的军队文化和制度在近代被我国引进,并一直沿用到军改以前,如今我国的陆军部队已经没有等级划分制度,所有的陆军集团军均相当于以前的甲类集团军,而乙类集团军的体现只能以武警机动部队继续传承了。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既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国家武装力量上,其中最能活学活用的恐怕不是我国人民,而是以大和民族为代表的外夷,以至于曾经的老师至今还在跟着这个学生学习现代化,其中就包括军事文化。

天干地支历法源于我国几千年前的古代,历来只用于农历纪年,然而该历法却在日本被应用到军队建设中,以侧影“天照大神”文化,我们直到近代才重新拾起,然后用到咱们的军队建设中。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做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在疯狂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似乎已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了?

所以我们现在正从现代化建设到智能化跨越的发展路程中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呢?要不然像“天干地支”这样的传统文化总有彻底丢掉的一天,届时再有人问起什么是“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这样的问题时,恐怕会有人这样回答道:它们相当于NO.1和NO.2!那就贻笑大方了。

下图为“天干地支”历法在道教五行八卦学中的体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等同于封建迷信,只是我们尚未参透里面的智慧而已。

10

集团军是自近代以来新出现的一种军事编制。

随着近代的科技发展,人类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随之带来的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在近代以后的战争,尤其是一战,二战,几乎就是达到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之最。

在几百年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军队作战大型一些也不过数万人,即便是以人口著称的古代中国几十万军队作战的记录也不过。

而一战、二战几乎都有几十万军队的作战规模,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更加是数百万军队的厮杀。

因为战争人数的增加,为了更好的协同作战,所以即出现了一种集团军的军队编制。

一个集团军下辖有多个兵种,比如步兵、装甲兵,通讯兵,炮兵等等兵种,在战争中不同兵种一起协同作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数百万的军队规模,集团军自然也有不少,而且我国集团军曾经分为甲类和乙类。

甲类集团军一般都是满编制的一线军队,他们承担着肩负国防安全的责任,而且在装备上一般来说也是优先于其他集团军的。

乙类集团军,虽然也是集团军,但是他们其实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常规力量,或者说是甲类集团军的补充,因为在战争中,一线部队投入到战斗中以后,这是乙类集团军就需要顶上空缺。

当然,现如今我国已经没有这种称谓上的区别了,一般都是集团军而不再分甲类和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