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状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不参与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州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断然予以拒绝。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平津,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同科进士兼留日同学身份,亲自请他担任伪北平市长。刘春霖当面给以痛斥。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其家,并将刘春霖赶出家门。刘春霖经此打击,身心大受摧残,于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他曾在《六十自述》诗中回顾往事,总结平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位崇高行”。刘春霖能够保持晚节,大义凛然,颇有状元风范。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欢迎来一起讨论。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始于605年的隋朝,于1905年废除,历经1400年,为中国古代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最高荣誉获得者称之为状元。
清光绪40年,即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70大寿特设甲辰恩科,刘春霖被选拔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1905年科举制废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第一人中最后人,只斤四海剩孤身”。
1.状元前身
刘春霖,少时家贫,父亲在府衙当差,勉强能够糊口,母亲身份卑微,是一婢女。主角以后寄养在伯父家中。
8岁的时候上了私塾,刻苦学习,15岁的时候中了秀才,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后来在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得到院长吴汝纶的赏识,成为刘春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吴汝纶其人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能被这样的名人看中,可见当时刘春霖才识的不一般。
之后又中了举人,1903年参加会试落榜,没能一举高中,但是复读了一年,赶上了科举末班车,一举高中成为状元,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文科状元。
2.状元际遇
虽然成为了状元,但却没有享受到状元的荣耀,1905年科举制就被废除了。
随后的人生中,刘春霖先是于1905年同沈钧儒等人一起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1907年回国后,又在资政院当议员。
辛亥革命后,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府的内史,历任直隶教育厅长等职,之后主要在教育方面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28年辞官,赋闲在家,在日本侵华时拒绝汉奸的拉拢,展现了中国人的该有的气节。
刘春霖(1872—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省(今河北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关于刘春霖成为状元,还有点趣闻。
1904年7月,清廷照例举行了殿试,主考大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刘春霖排在第二名。当时内外交困,据说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翻开第二份试卷看到肃宁刘春霖的名字,顿时心情大好:“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清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刘春霖这个状元也没有风光多久。但是他凭着两件事青史留名,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一是坚守气节,在民族危难之际没有卑躬屈膝。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1914年被袁世凯委任以总统内史,每天为袁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其赏读。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名噪一时。
民国17年(1928)刘春霖退隐北平。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刘极为愤慨。1934年农历三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王揖唐(王和刘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百般动员说服,均被刘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资买动和托人说情,才让家人进门,把抄去的财物送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从此,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颇为时人所敬仰。
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一说逝世于1942年),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
二是擅长书法,尤以小楷著名。
刘春霖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小楷为著。其小楷笔力清秀刚劲,堪比印刷体,非常工整漂亮,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其书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据说在刘春霖还没及第之前,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晚清名臣翁同龢看到刘春霖的书法,就直言刘春霖是当科状元。可见刘春霖的书法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了。
刘春霖不但精通小楷,隶书、行书也都写得很不错,从传世的作品来看,隶、真、行、楷皆为所长。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其多件作品。光看他科举试卷上的字体,就足以让很多书法家汗颜。
后来有人称赞刘春霖“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评价实在不低。
虽然中国有着近千年的科举考试,但是状元的人数却寥寥可数。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其人生际遇与其他状元不一般。
1.年青励志
刘春霖出身贫寒,自幼寄养在伯父家,母亲靠当奶妈糊口。正因出身微贱,刘春霖胸怀大志,曾刻制印章“平生志不在温饱”以自勉。
2.科举废除
公元1905年,老天给刘春霖开了一个玩笑,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样刘春霖就变成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了。
3.拒绝联姻
刘春霖丧偶后,王族大臣裕庚爱惜刘春霖的才华,曾一度想把爱女容龄许配给他,并托刘春霖的老师杨士骧做媒。
其实,裕容龄不但出身贵族,而且才华出众,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可是刘春霖却以“门第悬殊太大,实在高攀不起”为由,回绝了这门亲事。
4.初次入仕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随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请了一大批当时有地位的人为他服务,刘春霖便是其中一个。
刘春霖的工作就是给袁世凯写书,由于经常看见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厌倦军阀的丑恶嘴脸,所以刘春霖大感失望,便辞去工作,赋闲在家看书作诗。
5.拒绝为官
抗日战争后,日军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刘春霖的同学王揖唐在满洲政权中担任委员,于是特地上门邀请刘春霖前往伪满洲国任职。
结果刘春霖对这个汉奸破口大骂,王揖唐只好悻悻离开。
6.藏书尽失
后来,刘春霖家里的藏品被人洗劫一空。这些书都是他毕尽一生精力收集而来,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书籍,也包含许多自己的作品。这件事让他十分地郁闷。1944年,刘春霖带着忧郁离开了人世。
总之,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年轻为人励志,年老逢乱世,郁郁而终。虽然是科举状元,却没有那种酸腐之气,拒绝娶贵族之女,做事耿直,不与军阀合流,深知大义,拒绝伪满邀请,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状元!
自隋唐开始到大清朝,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结束,这个制度才消失了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好了是可以入朝为官的,第三名叫“探花”,第二名叫“榜眼”,最耀眼的是第一名:“状元”。中国历史上文状元有654名,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成名天下知。今天说的这位“状元”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叫刘春霖,说起他的这个状元头衔,还颇有点戏剧性。
刘春霖
1904年,科举考试结束后,主考官把排好名次的试卷呈给慈禧太后,又慈禧最后钦定。由于试卷是批阅完的,是按照名次排好的,所以一般第一张就是状元,当慈禧看到第一张的时候,见到卷字流利清晰,文词畅顺华丽,内心喜悦,但是一看到落款,瞬间内心布满阴云,因为此人名叫朱汝珍。一见到这个“珍”字,慈禧就想到了珍妃,珍妃一直去不了慈禧的法眼,最终还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溺死。这个朱汝珍名字不好到罢了,他祖籍还是广东,因为维新派那些头目都是广东的,那些人是慈禧的死敌。就这样,这位朱汝珍因为名字加上祖籍不好,与状元失之交臂了。
慈禧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卷面上那清秀隽丽的小楷字,使慈禧眉宇舒展,尤其看到落款“刘春霖”三个字,更是频频点头。恰巧这一年大旱,慈禧联想到“春霖”即春风化,普降甘霖,加之刘春霖籍贯直隶肃宁,更觉得这个地名符合她盼望肃静安宁的心愿,于是点刘春霖为“头名状元”。就这样,实为榜眼的刘春霖,就因为“名字好听”榜眼变状元!就在刘春霖中状元的第二年,科举考试就废除了,所以刘春霖就成了中国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书法
刘春霖一生还算平稳,晚年的他热心公益。在教育、赈灾方面做了很多贡献。被称为“义士状元”。虽然这个状元是因为名字而得来的,但是他的义举配得上状元这个美名。
人生的际遇总是与时代分不开,最后的状元刘春霖亦是如此。
刘春霖出生于1872,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在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32岁的刘春霖考中了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被派往日本留学,本以为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但没想到的是1909年慈禧和光绪驾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之便是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自己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1914年至1924先后担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并兼高等学堂学监的职务。1927年以后,刘春霖使辞去公职赋闲在家,每日以诗书自慰,研习书法。
赋闲在家的刘春霖并没有忘记对国家的担忧,九一八事变以后,伪满的总理郑孝胥以溥仪名义,邀请刘春霖出山,担任教育部长,但是此时的刘春霖断然拒绝,他认为今时不同往日,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言辞拒绝了郑孝胥的邀请。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占领了北平,此时的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作为曾经的同学,盛情邀请刘春霖担任北平市长,刘春霖给与了严厉的痛斥。一怒之下的王揖唐派兵抄了刘春霖的家,把他赶出了家门,对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此时的心境充满了悲凉,从事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1944年,突发心脏病去世,时年73岁。
刘春霖的书法成就很高,同时博学多才,对古文、金石、史书的研究颇有一番造诣,这也成就了自身。
刘春霖作为最后的状元,并没有丧失古代以来文人的骨气和气节,保全自己的名节,而没有辱没一个状元该有的铮铮铁骨,在这种乱世下,能够保持自己的一身正气,实属不易。
当下,正值全国高考结束之际,等到各省录取分数揭晓的那天,便会产生各地区的高考“状元”,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而“状元”一词,正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朝廷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打从隋朝开始,至光绪年间止,共产生了数百名状元,而刘春霖就是这些人中的最后一人,被人称作“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刘春霖旧照)
那么,这最后的状元郎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刘春霖生于1872年,是河北省肃宁县人,祖上世代为农,家境贫寒。后来,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谋了一份差事,母亲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日子稍有起色。俗话说,家贫出英才,小时候的刘春霖极为懂事,聪明善良,从不贪玩,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苦读诗书上。
1885年,13岁的刘春霖中贡生,然后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1901年,28岁的刘春霖中举人。
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岁寿辰,设考恩科,和正科合并一起,因此录取人数相对要多一些,共计录取了270多名,刘春霖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后的殿试中,刘春霖一举拔得头筹,考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成为了最后一名状元。
据说,刘春霖之所以能高中状元,还得感谢慈禧老佛爷的灵光乍现。在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便按例将考生们的试卷按名次排列,送呈慈禧“钦点”。排在头名的试卷其实并非刘春霖,而是一位名叫朱汝珍的广东才子。此人不但才高八斗,且文词华丽,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更是平添了几分主考官对他的好感。
不过,当时的清廷正值内外交困之际,慈禧一看到广东人,就想到革命党人似乎大多来自广东,顿生厌恶。再一看名儿,还带着一个“珍”字,又和“珍妃”联系起来,不悦之情油然而生,大手一挥,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在了一旁,委屈的朱汝珍最后只能屈居榜眼。
轮到第二份试卷时,慈禧心情顿时神采飞扬了,因为考生的名字叫做“刘春霖”,这不是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吗?看来这就是老天爷赐予我大清的幸运儿了。于是,大笔一挥,刘春霖就幸运地从第二名一跃成为了头名状元。
(慈禧旧照)
刘春霖状元及第的这一年,正值清廷风雨飘摇之际,为了维护其统治,清廷不得不打出改革的幌子,派人外出学习。刘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后一年,就被派往日本,考察学习国外政治,同去的还有同科进士王揖唐等人。
从日本归来后,刘春霖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期间,特地聘请刘春霖为总统府内史,相当于秘书长的职位。不过,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主要为袁世凯装点门面。
其后,在民国大总统走马灯似的轮换中,刘春霖一直都稳居总统府内史一职,同时兼任农事试验场厂长。在1920年和1921年间,刘春霖还分别代表当时的大总统,前往山东曲阜主持“大成节”祭孔仪式。这对刘春霖来说,是极为光耀和荣幸之事儿,也是值得他一辈子炫耀之举。
1928年,刘春霖因对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时局深感失望,将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愤而辞职,隐居在北京的家中,过上了隐士生活。
(溥仪旧照)
1932年,日本人侵占东三省后,成立伪满洲国,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又登上皇位。日本人为了粉饰其侵略行径,曾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出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长,被他一口回绝。事后刘春霖曾痛心地说:“我因一时糊涂,曾参与了张勋复辟的闹剧,一直深感自疚,怎么还能再卖主求荣呢?”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同刘春霖一道留学日本的同科进士王揖唐沦为汉奸,成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此时的王揖唐又想起了刘春霖这块状元招牌,想请他出任伪教育方面的要职,同样被他严词拒绝。
在一再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派出宪兵队抄了刘春霖的家,并把他的家人赶到街上,抢夺了他为数不多的,历年收藏的各种书画珍宝。无家可归的刘春霖只好到处找人说情,在花费重金后,日本人才允许他搬回自己的家,把部分财物归还了他。
自此,心灰意冷的刘春霖闭门谢客,一门心思地钻研诗词,研究训诂、音韵,来往朋友也极为稀少了。
刘春霖身为最后一位状元,可谓博学多才,其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造诣颇深。尤其是在书法上,刘春霖更是自成一体,其小楷字属于馆阁体,清秀挺拔,柔中有刚,方、圆、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刘春霖的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在书法界更是有“大楷学颜、小楷学刘”之说。
晚年的刘春霖体弱多病,1942年1月,他旧病复发,虽请人多方治疗,但仍见效甚微。1月17日,刘春霖在北京老家中溘然而逝。
(参考资料:《清末状元刘春霖》《末科状元刘春霖轶事》)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大家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其人生的基因密码里,有许多"奇遇巧合"所组成,尽管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
一是考取清末我国最后一个状元。
如图是刘春霖当年考试的状元卷。当年。慈禧太后在翻阅翁同龢等大臣选报的状元考卷,首先看到的第一个试卷是广东人朱汝珍的,一看到珍字,太后回想起了很多跟珍妃的纠葛,很犯忌讳,而且当时的革命党"康.梁"二人同为广东人,于是太后大怒扔掉了试卷。
随手翻翻看第二个就是刘春霖的,"春风化雨,雨后春霖"的"霖"字让太后看到了吉祥安康的好兆头,于是最后钦定了状元。这样刘春霖殿试夺得状元。似乎是在编故事,但历史就是这样真实又波谲云诡。
人生机遇的第二个"偶遇"传奇是结婚嫁娶,夺得状元后不久,当时宫里发生了一件难以与外人言的隐秘之事。就是慈禧身边的女官裕容龄因为和大太监小德张相爱,而准备走到一起,纸里包不住火,她的父亲怕女儿因此遭受慈禧太后的惩罚,于是托人物色到当时的状元刘春霖准备成婚,没想到被刘春霖拒绝,回复是"我本寒家,齐大非偶"。言下之意,我一介寒门子弟虽中了状元。但自感配不上尊贵的格格。
第三个传奇具有悲壮的色彩。也充分展现了这位状元的传统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他曾两次拒绝出任日本人的高官厚禄,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一次是1934年农历3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刘春霖的行为得到国人的敬重。
第二次的拒绝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也和刘春霖是同科进士、同窗到日本留学),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百般劝说,均被刘严词拒绝。
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这次这次遭难给刘春霖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直接导致原本就有心脏病的他,在日伪的迫害蹂躏下,几年后撒手人寰。
以上的传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被人们淡忘,而他精美绝伦,为当时从到皇帝大臣,到民间百姓共同赞赏的书法,和他的高洁有气节的文人风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重和敬仰。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他之后科举制度就废除了,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如果不是时代更迭,正处在中华民族战火纷飞的年月,他完全有实力成为一代宗师和文史大家的。
常言"字如其人",仔细欣赏他的书法,还是明显能品味出其为人秉性刚强,品格修养高洁,秀外慧中的大气象。特别是小楷书法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以至当今,能真正超越其上的书法家寥寥无几。
其书法用笔圆融端正,娟秀严谨,用笔一丝不苟。清末民初就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当年,翁同龢见还没有登第的刘春霖的笔墨,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
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
最后说一下人们普遍关心的刘春霖的后代,刘春霖有两个儿子刘式撰和刘式中。有一个女儿刘沅颖,是著名的近代文学名作《玉梨魂》作者徐枕亚之妻。孙子刘大中,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直都在北京市建设部门任职。
1903年,清政府举行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刘春霖也就成为了科举制度下最后的状元。
刘春霖所处的时代,正是除旧布新、纷争不断的大变革时期,他的命运因为状元的身份而更加精彩,他的结局也因时代的局限而令人唏嘘。
出身贫寒,天资聪慧,高中状元
刘春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府衙当差,母亲在知府家里做仆人。小时候的刘春霖天资聪慧且勤奋好学,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学业进步很大。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届殿试,刘春霖被钦点为状元,也就是我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状元及第后,刘春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随后又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辗转漂泊,厌倦官场,辞职归隐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曾隐居过一段时间,后来在袁世凯的邀请下到大总统府担任内史,从事文案工作。1917年12月,曾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之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这段官场的经历,使刘春霖目睹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他在气愤之下于1928年退隐北平。
心系国家,力辞伪职,忧愤而终
刘春霖辞职之后,整日与诗书为伴,他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刘春霖对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极为愤慨。伪满洲国派人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去,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和刘春霖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均被刘春霖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在第二天即派军抄了刘春霖的家,并把全家人赶出家门。此事对刘春霖的打击很大,之后他杜门谢客,在家以诗书自慰。 1944年,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
刘春霖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小楷,书法界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刘春霖,最后的状元,他的人生因时局而浮沉,但是他潜心向学、心系家国的精神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但他状元及第实属偶然,其中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
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
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书法界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光绪三十年(1904)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民国3年至13年(1914年至1924)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
民国9年、10年(1920、1921)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民国17年(1928)退隐北平。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队不战而退,刘极为愤慨。"满洲国"派人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去,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王和刘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百般动员说服,均被刘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从此,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当时颇为人所敬仰。
刘春霖赞助兴学。在本村兴建小学一所,房屋和学校设备均由其资助,并赠匾额一方,上题"铸才炉"悬于门庭。河北省知名人士倡办的北京燕冀中学(分男、女二所),刘春霖曾捐资赠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
民国22年(1933)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数次,计330户、1100多人,费用均由发起人捐献和募集。刘不顾年迈奔走其间,并联系当时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命令各地政府予以协助。
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
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字、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刘春霖在《六十自述》诗中回顾往事,总结平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位崇高行”。刘春霖能够保持晚节,大义凛然,颇有状元风范。
刘春霖的一生是可悲的,作为新科状元,生逢动乱,朝代更迭,抱负而不得施展。最终郁郁而终,但其能够在晚年还能保住节操,在民族大义上,所表现的壮志凌云,着实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