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京城群情激愤,举国声讨,首先站出来的是京城的高官,并不是康有为等人,他只不过欺世盗名,忽悠了大众。


所谓的“公车”是汉代的官衙称谓,是指以车马接送举人进京赶考,后来多指举人。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这样描述公车上书这件事的:康有为在获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邀约1200多举人到松筠庵集会之后,连夜起草了长达14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了“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张,他反对18省1300多人联名上书,5月2日各地举人排着一里多长的队伍向都察院递交上书,但都察院以皇帝已在条约上盖玺而拒绝接收,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却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许干政”的禁令等等。

好多的历史教材在描写公车上书都是引用康有为撰写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一书,其实并非是都察院拒收,而是康有为根本就没有呈上去。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自己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到手的功名就要取消,在权衡利益得失后他临阵退缩了,中了进士的康有为终于在京城混了个小小的六品官,那些公车上书的所谓政治主张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而最早起来反对《马关条约》不是举人,而是大批现职官员,有台湾巡抚唐景崧,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及其他官员600多人,显然各级官员才是上书的主力军,刚参加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的举人也被调动起爱国热情,纷纷上书,按照清朝规定,举人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康有为最多是个积极参与者,他也只征集到80多举人的签名,而另一个举人陈景华却联合了280人共同签名。从4月30日一直到5月8日,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举人的上书,因此康有为所说的都察院拒收是不成立的。

尽管公车上书不是康有为组织的,但他却是获利最大的,他这个人会经营,懂得营销策略,三个月后康有为在上海《申报》连续刊登广告,以两毛大洋的价格出售他写的《公车上书记》,到了第七天他干脆打一折以两分的价格抛售,尽管赔本,但他却赚足了人气,人们都知道了是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混淆视听管他是否属实,从而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1898年光绪发布诏书实行新政,五天后,光绪正式接见了康有为,安排他在总理事务衙门工作,仍然是个六品官,这也是仅有的一次接见。

那些历史书上、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光绪与康有为促膝谈心、共商国是的场景,没有任何史实上的根据,最早在朝廷上呼吁变法的是监察御史杨深秀,而具体执行的是在军机处任职的四个章京:杨瑞、刘光弟、谭嗣同、林旭,他们都被光绪授予四品衔,代皇上草拟新政的诏书,康有为只是一个六品的小官,显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用,更谈不上维新的领袖。

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是有私心的,他呼吁光绪帝维新变法的专门机构,由他及弟子梁启超、谭嗣同来掌管,但一直没有得到光绪的重视;康有为认为没能得到主持维新的权力是光绪无权,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捣鬼,所以他要替光绪帝把权力夺回来,因此他就酝酿一场连光绪都不知道的政变,他让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来个围园杀后。

另外康有为还在英国人李提摩太的建议下,恳请光绪聘请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并且提出建立“中美英日合邦”的卖国大计,这一切都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处死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康有为妻妾成群)


极力主张策划政变的康有为在天津塘沽静观事态,他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政变成功,他可以风光返京,抢占胜利果实,如果失败,他能迅速逃走,会有人替他死,真乃小人也。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康有为手持假的衣袋诏在海外招摇撞骗,让人以为他就是光绪特派到海外搬兵救驾的钦差大臣,他甚至还把这个假密旨刊登在全世界的中文日报上,这让光绪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个假密诏彻底破坏了光绪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让慈禧永远也不会原谅关系,关系被软禁起来,直至死去。


康有为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蹭热度,只是后来某些人把他圣人化了。

最佳贡献者
2

1895年“公车上书”的发起人是广东、湖南两省的举人,最后由在京的18省应试举人1300多人共同商议,一致推举康有为执笔起草“万言书”上呈皇帝,请求皇帝拒绝批准《马关条约》。



其时,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重要的鼓吹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而声名大震,被世人视为出类拔萃的新式人物。


大家一致推举康有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康有为早在1888年时,就利用到北京应试的机会,写过一篇《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改革主张,劝光绪帝及早变法图强。尽管这篇惊人的宏论被主考官徐桐扣压,康有为因此而被斥为“狂生”,取消了录取资格,但他的胆识才学却从此为世人所知晓。


受众人之托,康有为仅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就拟好了长达14000字的上光绪皇帝书。全体举人一起签名,上交清政府官员。



“万言书”要求光绪皇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维新救国的纲领意见。


这次上书,虽然再次被大臣们扣押,未达光绪之手,但是,知识分子集体上书请愿,在清王朝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冲破了清朝有关“士子干政”的禁令,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这份“万言书”不胫而走,辗转传抄,广泛传播,不仅轰动了整个京师,而且影响及于全国。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标志,是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公车上书》虽未成功,但康有为却在此次应试中考中进士,授职工部主事。有了这一官职,他上书就可能到达皇帝之手。



同年6月,康有为写了《上清帝第三书》,请皇上“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宇。”


这次上书果然成功,光绪皇帝阅后“极嘉许”,并知道了康有为其人。不久,康有为又写了《上清帝第四书》,再次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他以一介布衣的资格,几次伏阙上书,这种救国为己任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尽管他幻想依靠皇帝在不根本触动封建社会本质的情况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但他是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对亡国的惨祸忧心如焚,置功名利禄、身家性命于不顾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救国纲领的,这种举动本身就应予充分肯定。

3

虽然历史书上写的是,事实上不是康有为,是冒用别人的名义。

4

康有为沽名钓誉之辈

5

康,梁是主要发起人,还有当年赶考的其他学子,共同上的书。

6

康梁更多意义上是帝党的一杆枪,是帝后之争的扩大表现...如果真的单纯看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我觉着影响更大的是谭嗣同,他的家世和学识在当时候的学子中影响很大...

7

好像跟他关系不大!他主要是借此蹭热度,在海外骗捐款的,连合皇帝的合影都是假的??圣旨也是伪造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