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改元正光,随后大赦天下。随后佛教和道教的头面人物被以庆祝的理由召唤到京城洛阳,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佛教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很幼稚对不对?现在的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王室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摩尼佛。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之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不但信奉的人越来越多,还同中国的道教、儒学合流,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十个汉传佛教派别。

图1 北魏 皇帝礼佛图

参与这次会议的双方代表是清通观道士姜斌和融觉寺和尚昙谟最。会议一开始,孝明帝就问:老子和佛陀到底是不是同时代的人。道士姜斌先回答: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到西域,佛经里的佛陀不过是老子的侍从。所以佛陀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是老子侍从?按这个推论下去佛教的创出人就是老子,佛教也就成了道教分支。

和尚昙谟最听完自然一百个不服,问道士姜斌:老子出西域传佛教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道士说,我这里有本书叫《老子开天经》,书里面就是这么记载的。和尚又说,我这里也有两本书,《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里面却说在佛陀涅槃四百二十五年之后老子才出生,中间差了四百多年,老子怎么做佛陀的师傅?

孝明帝听完,命道士姜斌拿出《老子开天经》让大臣审阅。经过一百多个大臣的校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伪书,根本不值得采信。道士姜斌拿着伪书蒙皇帝,自然犯了欺君之罪,好在对面的和尚慈悲为怀,苦苦劝说孝明帝。姜斌这才逃过一死。实际上,和尚昙谟最搬出的证据《周书异记》和《汉法本内传》两本书也是伪作。最后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

图2 北魏佛造像拓片

为何古人会固执的认为佛教是老子入西域创立的呢?这其实是佛教自己挖下的坑。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东汉汉明帝梦中看见一个金人来到了他的宫殿。经过大臣指点,他派人出使西域寻找佛陀。这些出使的大臣不负众望,不但从西域把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接了回来,还用白马驼回大量的经书。两位高僧到来之后被汉明帝兴高采烈的安置在了鸿胪寺。鸿胪寺是国家的办公场所,两位高僧总住官府也不是个事,于是汉明帝又下令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白马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西域驮经书回来的白马,寺则来自僧人最先下榻的鸿胪寺。寺本是官府名,从此之后才慢慢成了僧人活动场所的统称。

图3 佛教图

虽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是佛教想在中国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国人的信任问题,当时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学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经十分完备,凭什么信奉外来的佛教、供奉西方的佛陀?

同时,佛教的中许多含义是当时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空”。《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大般若经》里也有“十八空”的概念。“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也有许多佛教徒弄不清,更别说文化程度不高的古人。恰好我们的道家常说“无”,《道德经》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于是很多人就直接把道家“无”的概念套在了佛教的“空”上。

图4 《老子化胡经》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经卷

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指的是宇宙诸物的虚无,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起,也由因缘而灭,这就是“空”。而道家的“无”指的却是类似万物本源的混沌状态。这里面涉及的哲学问题当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自然更不是古人能弄懂的。同时僧人清心寡欲,和道士的作风派头类似,于是不少信奉佛教的人把佛陀和老子放在一起供奉。佛陀和老子什么区别?管他呢,上香就完了。

一方面是本地人对外来佛教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在普通人的眼里佛教和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佛教信徒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宗教本土化,于是将机就计,借着《史记》中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编造了一个老子化为胡人创立佛教的故事。

老子化胡的故事在中国传开之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既然佛道同源,那信佛就是信道,供奉佛陀就是供奉老子。看不懂佛经?没关系,参照《道德经》就行了。

图5 《老子八十一化图說》清末民国间刻本

虽然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发展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的事。而此时的佛教已经靠老子化胡说立稳了脚跟。

所以事情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就十分诡异,先是佛教傍着道家的大腿传播,而由道家衍生出的道教在看到佛教势头太盛之后又想拿老子化胡的传说压佛教一头。真是应了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

虽然被道士姜斌当作证据的《老子开天经》当场就被证伪,但是佛、道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直到明朝依然有人相信老子化胡的传说。崆峒山老君楼中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其中从二十七化开始老子就进入了西域,在图中老子不光度化了佛教发源地的国王和王子,还做了《光明经》、《涅槃经》等多部经书。

文:刘不成

参考文献:《心经》《大般若经》《道德经》《高僧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佳贡献者
2

“老子化胡”的传说与《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据传为西晋祭酒王浮著,其实是王浮的编造。他身为祭酒,或许是五斗米道系统的道士。据说王浮与当时-些名僧辩论“道”的优劣,每每大败而归。王浮恼怒之余,便编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

胡者,此指外国也。如“胡人”、“胡椒”、“胡桃”等。而老子化胡之“胡”,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化胡说的出现,是巧妙地利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说法。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说法的并不是西晋的王浮,而是在东汉末年襄楷时的某些人,不过极为简略:延熹九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襄楷传》)

浮屠,又作“浮图”、“佛图”,是梵文的译音,一指“佛陀”,即“佛”,又指佛塔。上文为前意。说明当时已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的传说,并且当时把老子与浮屠同样作为神加以礼拜。

在《后汉书·襄楷传》中,尚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三国魏·鱼豢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到西晋时,道士王浮将以上说法进一步发展,编出了一部大书《老子化胡经》。据站在佛教立场的梁朝和尚僧佑说:昔祖(法师)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

老子不止化了一个“胡”

《老子化胡经》本为佛道之争的产物,佛道二教对此争个不亦乐乎,断断续续争论了一千年,直到元朝才结束。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展,后来又发现另一外来宗教——摩尼教也掺和了进来。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本为波斯古代宗教。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人摩尼(又译“牟尼”、“末摩尼”)所创立。在现今世界中,它已经没有什么信徒了。

下图福建省晋江市著名的摩尼教遗迹:草庵。

公元3到15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摩尼教曾在亚洲、非洲及欧洲的许多地区流行,曾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所到之处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的宗教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摩尼教崇拜四大尊严,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摩尼教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二宗,指光明和黑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宣称在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各拥有自己的王国;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与黑暗势力进行着长期抗争;后际时,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下图新疆高昌遗址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赞美诗。

摩尼教大约在6、7世纪时传入新疆地区。武则天时,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到长安,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教。

法国学者伯希和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经文:

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国苏邻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转大¥#Fa伦。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人,令知本际。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众生,皆由此度。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气将兴,我法当盛,西方圣像,衣彩自然,来入中洲,是效也。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齐,同归于我。

3

看了回答,已经非常全面。

简而答之:化胡,就是教化胡人。胡,指西域至南亚一代。古有东夷南蛮北戎西胡之称。

老子化胡:老子在涵谷关留下(道德经)后,骑牛西去,从此杳无音信,不知所踪。后人根据只言片语,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传授释迦牟尼以教化当地人。

无法考证,只能当神话传说。

4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真看了下面已经回答的内容,感觉说得层次性不够清晰,给人一种懵懂的感觉,这里笔者班门弄斧一下,谈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不当之处,期待你的留言点评。

一.一句谎言千古劫,史上最大同人战争

老子化胡说的出现,是借用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说法。

通俗地讲,到了东汉末年,张道陵、张角等人创立了原始道教。道教吸收了先秦道家思想,并将老子奉为创始人。此时的道教是一个新兴宗教,而佛教则已经站稳了脚跟。道教为了跟佛教抢客户、争市场,便利用了佛教徒创造的“老子化胡”传说。

西晋有个道士叫做王浮,他改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中写道,老子出生在商代,并一直活到了周代。当时的天子是周昭王,老子西出函谷关,并把守卫函谷关的官吏尹喜收为徒弟。老子出关以后就到了西域,他在西域创建佛教,被人尊称为清净佛。后来在周桓王的时代,老子派弟子尹喜到天竺投生为一个小国的王子,即乔达摩·悉达多。后来悉达多出家,在天竺宣传老子的思想,教化胡人。

王浮的目的很简单,他伪造《老子化胡经》是想证明佛教比道教低一辈,道教的地位比佛教高,道教才是最正宗的

“老子化胡”的传说虽然是佛教先创造的,但是当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后,佛教徒们自然不希望让自己的教主释迦牟尼成为老子的弟子。所以佛教徒开始反驳“老子化胡”的故事。

为攻击《老子化胡经》,确立释迦牟尼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徒们编出了“三圣东来”的故事,不仅打击道教,还把儒家也牵扯进来了。佛教徒们说:释迦牟尼为了教化震旦人(中国人),派了自己三个弟子来到东方,其中摩诃迦叶转生成老子,儒童菩萨转生成孔子,光净菩萨转生成颜回,他们分别创立了道教与儒教。因此,佛教徒说,儒教和道教都是佛陀弟子建立的,佛教的地位最为崇高。

老子不止化了一个“胡”。胡者,此指外国也。如“胡人”、“胡椒”、“胡桃”等。而老子化胡之“胡”,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自此以后,佛教徒与道教徒们围绕着《老子化胡经》吵了上千年,一直没有结果。后来到了元朝,官方两次组织佛教与道教人士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由于元朝统治者信奉佛教,这两场辩论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道教在两次辩论中都败给了佛教,所以元朝皇帝下令焚烧天下道经,贬低佛教的《老子化胡经》自然首当其冲被烧掉了,这部经从此鲜有人知。

不过老子化胡的故事却依旧在民间流传。多亏《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由着作者发挥。若是按照真实历史上道、释两家撕得那么凶残,太上老君敢当着观音面提这个事儿,观音怕是直接就翻脸一瓶子砸过去了。

二.为什么说老子化胡就是一个谎言?

1、 双方不可能为对方师。

虽然没有确定的时间点,但是基本确定老子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彼此没有任何关系和来往,且老子西行之时估计是70有余,而释迦牟尼一生未入东土,谈何说做对方师。

2、 现实结果对比

老子出关主要是去秦国,或许还有蜀国。在当时乃至老子之后几十年中,秦国和蜀国在整个中国算是比较偏远,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而两百年之后的秦国是天下一极,灭六国,平天下;中华历史祖先功绩,愚公移山,沧海桑田,大禹治水,有扈氏造房屋,有巢氏在树上建造房屋,伏羲氏驯化动物,燧人氏人工取火,女娲氏定制婚姻,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文明,照亮民族照亮世人;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代造就刘邦可以从草根到千古帝王。

反观印度,直到今天,印度的种姓制度今天仍旧积极发挥负面作用;内部还是割据形式,未形成高度统一的国家;印度新德里在全球被誉为强奸之都,其他经济文化方面也是相当落后;而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千年以前就在印度几乎消失。今天的印度佛教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反流过去的。

3、 老子没必要去印度

地理遥远,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语言文字不通。老子作为有着历史使命感的史官,不去想办法平定天下,却跑到一个文明体系完全不同的地方传道,于情于理都是解释不通的。

所以,不仅老子没有去印度点播释迦牟尼,老子之后的门徒也应该没有去印度影响佛教。最多是后期两种文明的零星交流。

三.不是老子化胡”而是“老子化戎”。

近年来研究表明,老子西行的目的就是教化西方,而这个西方不是胡而是戎,也就是当时的秦国,蜀国一带。也就是说真实的历史不是“老子化胡”而是“老子化戎”。

老子本人为安徽涡阳人,靠现在的安徽北部,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然西行,他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答案,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测的原因是:西方代表着终结,而东方则代表着希望和重生。他要结束战乱,带来和平。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生息繁衍几千年,虽遭受各种天灾人祸,其文明却能薪火相传。而每次历经劫难之时,当时太史则以华夏文明传承为使命,择君而侍。但在春秋之末,天下战乱几百年,神州大地各个诸侯国没有一个能像之前那样可以继任天子之职。老子之时又恰逢王子朝之乱。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结束语

道教的哲理在先秦原本已有很好的发展,到了魏晋之世,也还能兴起玄学热潮,但是,自佛教势力大盛后,才智之士转而投入佛教阵营者甚多,入道教者渐少;遂使道教哲理方面的论述日渐式微,只能以术法见长,逐渐形成了术多而学少。

相反的,为什么佛教一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因为它在中国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就是佛教那些传教士看到《易经》坤卦上有一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教士兴奋不已呀,哎哟,我们佛教就是讲这个的,叫因果啊,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既报!所以佛教一下子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是天道。因果,要信因果,种下善因必有善果。佛教一下子普及开了,然后通过中国再传到了朝鲜、日本,然后全世界。其实,真正的全世界上的佛教是中国化的佛教。

5

老子(此处指老聃)为我国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眼见周王室衰微,故而出关西行,从此不知所踪。但是后来却出现了一种老子化胡说,即认为:老子出关以后到了印度教化百姓,并化身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或者说释迦牟尼为老子的学徒。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后汉书·襄楷传》的记载。东汉大臣襄楷在给汉桓帝的一封奏折中写道:“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文中提到的“浮屠”是佛陀(Buddha)的另一种翻译,在梵语中本来指的是“觉悟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在领悟到佛法以后,便以此自称。

《三国志·魏志》裴注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亦记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这里与《后汉书》的记载稍有出入,《后汉书·襄楷传》认为老子就是浮屠,而《魏略·西戎传》认为浮屠是老子的学生。而魏晋之交皇甫谧的《高士传》中除了提到老子化身为浮屠以外,还增加了“教胡王”一说,也就是教化胡人。

到了西晋中期,道士王浮将老子化胡说推至巅峰,他创作了一卷《老子化胡经》,不过该经早已失传。今日流传下来的《老子化胡经》乃是盗名的伪作。

老子化胡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传说。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佛道两教的教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皆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种根本性的大法则,领悟和顺从这种大法则可以超越生死;其次,这种大法则是语言无法描述的,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佛教说:“法本法无法”;再次,佛道两教皆鄙视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提倡清心寡欲和远离社会的生活方式;最后,虽然是一种歪曲的认知,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封建统治者把佛教误当成是和黄老之学一样的一种养生修仙方术。所以,一些人就认为佛道两教有共同的渊源。其实佛教源于古印度神秘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最晚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发展至成熟的阶段了,而老子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人。故而佛教根本不可能是由老子创立的。

第二,古代中国一直自诩为天朝大国,认为自己是文化的输出国。佛教的传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了这种观念。故而一些人需要借助老子化胡说来重整天朝大国信念。这种说法将作为佛教输入国的中国重新转变成了输出国,恢复了文化自信。

第三,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了竞争。梁代僧人释慧皎在《高僧传·晋长安帛远》记载:“昔祖(指帛远)平素之日与浮(即王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嗔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这段记载很明确的指出了王浮重提老子化胡说的意义在于贬低佛教,抬高道教。

6

“老子化胡”这件事,是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之间扯皮的一个特别大的公案。这场公案从魏晋时期,道士王浮编写《老子化胡经》这样一部道教的经书开始。到元朝忽必烈时期,忽必烈组织了一场国家层面的佛教、道教大辩论,最终忽必烈判定道教全面失败结束,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

(忽必烈与藏佛首领八思巴)

这一场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争辩,根本的目的,其实是利益之争。

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是宗教。所有宗教,其所提倡的,都是对现世幸福生活的放弃。

道教提倡的,是在活着的时候,通过炼丹、导气、打坐等修炼,平地飞升,变成神仙。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平地飞升,实际上就是放弃身体的重量。只有放弃了身体,放弃了身体的重量,这个人才能飞腾起来。而当一个人放弃了身体的重量以后,他的精神就会变得格外强大,或者说意念变得格外强大。在道教中,就表现为这个人具有高强的法力,比世间那种本来就吹嘘得很离谱的武功,又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佛教提倡的也是放弃现世幸福。不过,他们不是像道教那样,让人在活着的时候,放弃身体的重量,只让灵魂飞升。而是让人去世以后实现灵魂飞升。在佛教看来,人活着的时候放弃身体重量是很难的。而死了(涅槃)以后,人的肉体也就烂了,也就是说,是彻底消灭肉体。这样一来,精神及意念也就彻底解放了。当然了,佛教与道教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精神因此具有强大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说的法术高强。

既然道教和佛教,都是放弃现世幸福生活的,为什么却说他们在争夺现世的利益呢?

这实际上就是整个宗教的一个矛盾。所有的宗教,一边主张放弃现世,一边努力争夺现世。只不过,宗教所争夺的现世,和世俗生活中所争夺的现世不一样。世俗所争夺的现世,是江山天下、不世之功、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等等。而宗教所争夺的现世,则主要是信徒。只有信徒越多,这门宗教才能发展壮大。与争夺信徒配套的,还有争夺宗教场所、宗教地位、宗教产业等等。比如说某个宗教的信徒越多,其庙宇或者道观就会越多,庙产也会越多。而要能实现这一点,最好就是能够得到国家支持。如果皇帝把某种宗教制定为国教,这种宗教自然能够在全国普及开来,获得数量庞大的信徒及庙产等等。

也正是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道教和佛教发生了这场长达千年的争斗。

(老子画像)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由于其提倡“小国寡民”“出世归隐”等等思想,因此符合宗教精神。再加上老子的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力巨大的学术,与儒家并驾齐驱。而道家在春秋末期及战国、西汉早期,又成功与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嫁接在一起,成为黄老学说。而且这种黄老学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一直占据着西汉学说的统治地位。因此,道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正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东汉末年的时候,道教才奉老子为鼻祖,产生了道教。

当然了,所有宗教还是一种解释世界起源的方式,道教也不例外。因此,道教虽然奉老子为鼻祖,但不可能认为道教是从老子开始的,必然要说道教是在宇宙起源开始时就开始了,甚至道教的祖宗像盘古一样开创了世界。

道教产生后,吸纳了数不清的信徒,甚至直接产生了后来的黄巾军起义。但是,也就是东汉末年的时候,达摩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佛教(当然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达摩并非最早的)。

(佛教人物雕像)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其教理的严密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立刻在中国吸引了一大批拥趸者。而这必然引起本土宗教道教的不满。为了争夺信徒等利益,因此在这种时候,《老子化胡经》这样的著作就产生了。

“老字化胡”这种说法,本来是伪学说,为什么却能够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文明在历史上,长期以自己是正统文明自居。中国人认为,周边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孕育而成的。自然,佛教也是道教孕育而成的。

在这场千年争斗的过程中,虽然佛教也曾经占据过上风,但总体来说,道教是一直居于压倒性优势的。尤其是在唐朝把道教定为国教以后,道教的压倒性优势更明显。而在这样的时间里,《老子化胡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直到后来,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入主中原,佛教才翻了身。

之所以佛教在忽必烈入主中原的时候翻身,一是因为忽必烈在进攻大理的时候,曾拜藏传佛教首领八思巴为师傅,八思巴成为元朝国师。二是因为蒙古人本来就是中原人认为的胡人。也就是这样,忽必烈组织了一场国家层面的道教、佛教大辩论,最后判定道教失败,然后不但毁掉《老子化胡经》等各种道教经典,还强迫道教徒剃发,变成佛教徒,道教的道观改为庙宇。

也就是说,在国家领袖的强行干预下,这场持续千年的争斗才宣告结束。

(参考资料:《老子化胡经》《元史》《后汉书》等)

7

东汉时,有一个叫襄楷的学者,这位大佬好学博古,特别擅长天文、阴阳之术。最大的爱好就是给皇帝上疏,阐述他根据星象变化来预测人事政治的凶吉。汉桓帝时,他曾上疏言所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出自《后汉书·襄楷传》)

这就是见诸史料最早的“老子化胡”说。襄楷这么说,并没有贬佛的意思,而是针对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也就是佛道两教并祠的意思。

襄楷的话,“或言”十分值得注意,这说明“老子化胡说”并非他的原创,他也是听别人说的。那么这到底是谁说的呢?

汉人自然不会持有这样的论调,毕竟从老子生活的时代东周春秋到西汉,都没有这种说法,那么为什么偏偏到了东汉就出现了呢?谁会把老子“胡化”,想来大概只有从外面而来的胡人宗教佛教咯。佛教在公元前后正式传入中国,而随着汉明帝(汉朝第二位皇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佛教才开始在中土世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

但这个过程,是经历数百年时间的,东汉时,佛教还没有魏晋南北朝后那么具有影响力。从西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原腹地的佛教徒们,很显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被华夏传统文化即主体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的包围,这些传教徒们能不能在中土汉地立住跟脚,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一个与华夏文化的接触点,进而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

那么选择一个在华夏文化中具有影响力,又不是很容易能够考察的人物,给他“胡化”一下,不失为一个很完美的接触方案。那么选谁呢?

黄帝、周公、孔子似乎都可以选,但问题这几位大佬的史迹是可靠的,是很难自圆其说的,而老子一生得事迹很难考察,缥缈地很,还留下了“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的传闻,这不就正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象么?

同时,老子在这里,所代表的的并非道教,而是代表的整个华夏文化,老子化胡说这个佛教与华夏文化接触点,其实并不仅仅在于给佛教在中土合法化,而还在于创造出这种说法的人,给予了一种潜在的姿态,即一种好看的臣服。老子是华夏人,去了夷狄,成为浮屠(佛陀),这说明我们佛教其实也算是中土的啊。(当然佛教徒是不会这么直白说的,只是一种很隐晦的暗指,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而已)

当然这是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那么道教徒们又是怎么看待“老子化胡”说的呢?

佛教自汉末传入以来,越来越对道教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于是道教徒们开始杜撰扬道抑佛的道经,当初为了让中国人便于接受佛教的、出自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现在变成了道教徒、为了对抗外来佛教而贬低佛教历史地位的“老子化胡”说。

《老子西升经》开篇就说:“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自汉代黄老道神化老子以来,其神化方式由此在谶纬、异象之外专门另辟史迹新途。《西升经》后来成为了楼观道的主要景点,其道派以尹喜为祖师,力主“老子化胡”说。而后来的《老子化胡经》也成为了楼观道的主要经典。

道家门,特别是早起的楼观道,他们大力提倡“老子化胡说”,除了对抗佛教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老子神化为最高神,万千神佛,老子第一。

所以说,“老子化胡说”的出现,其实是宗教徒们为了传教而来,后来越演越烈则是因佛道之争而起,至于老子化胡,这本身就是伪说,最后为了宗教需要变成了“史实”。

8

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否则,道教就在九界,彻底失势,沦为三流势力了。

第一,本来,封神榜,就是昊天大帝,向道教三派人教、阐教和截教要点儿人,为自己所用。三教也商量好了,准备出些人头,为昊天服务。

第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仅次于昊天大帝的第二神族女娲娘娘,却以人王纣王轻薄她为名,要求人界也改朝换代。

这任务,就复杂了。

第三,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弟子太少,没办法,不得不坑通天教主,但通天教主被坑得太惨,火大了。两位师兄,打不过他,只好请来了西方教二圣接引准提。

这一请,结果,把道教根基动摇了,截教损失一半,人教本来就没人,阐教加上跑到西方教的损失四分之一。

这时,昊天上帝,开始倾向于扶持接引和准提。

没办法,失去昊天上帝的青睐,很快会在神话世界时边缘化,也将再也得不到资源,太上老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只好西出函谷关,而且,开始收徒玄都大法师、铁拐李和度厄真人。

太上老君带着多宝道人到了西方教后,联合佛派大拿阿弥陀佛、药师佛,以及投奔到西方教的原截教、阐教中人,向接引和准提发动了进攻,最终,成功了。接引投降了,准提被打得境界下跌到大罗金仙高阶,成为了准提菩萨。

当然,太上老君损失也惨重,自己原来和通天教主大战时,因动用一气化三清跌落到混元大罗金仙低阶,彻底回不去了。截教新秀蚊道人,也被准提打死转世重修,重生为妖界金蝉子,拜入如来佛祖名下。

这一战,西方教被改组为佛教,由燃灯道人(燃灯古佛)、多宝道人(如来佛祖)和惧留孙(东来佛主)实际控制,尊阿弥陀佛为东方教主,药师佛为西方教主的格局。

经此一役,再加上被封神的截教和阐教中人,开始为昊天大帝正经服务。因此,道教重归昊天大帝势力核心。

所以,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也就是改组西方教为佛教,是必须的,没有这一步,道教就完了。

9

刀叔观点:道教典籍从来没有记载过这段话,很有可能是佛教于汉代东传时,为了接地气的一个谎言。

老子化胡是指中国老子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的传说。根据老子化胡说,佛教其实亦源出老子,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徒弟。

《西游记》原著有这样一段话:

“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很多人都说其实这不过是西游记里贬低佛教的方式,但严格来讲的话化胡为佛这句话并不是道家的人提出来的,而是佛教传入之初,为了便于传播和被人接受,就说自己的教义是老子西出函谷所受!

初期的佛教来中原传教不易,胡僧所说的佛教“八正道”,中国人根本就不信,常被称为“胡说八道”“胡说”“胡诌白挒”“胡扯”等,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接受佛教的那些思想,所以常依附于黄老之学而行。佛教刚开始是承认《老子化胡经》的,并且现在还收录在佛教的《大藏经》,但后来佛教借助五胡乱华的时机在中原立稳脚后就开始猛烈的抨击《老子化胡经》。

道教徒们神话老子,大致始自创教时的东汉。那时五斗米教的教主在《老子想尔注》里就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老子化胡为佛被后世的史书所记录,能翻阅到最早记载此事的,是《三国志》。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南朝宋齐之际,道士顾欢作《夷夏论》大体是说夷夏异俗,佛教不能全形守礼、是西戊之俗,绝恶之学,不可以信仰;并进而指出,汉族人有自己的礼制风俗,为什么要模仿外国?又有萧齐道士假托张融名义作《三破论》,攻击佛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云云。

南北朝时期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便也开始开展了......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10

所谓的“老子化胡”,指的是道家祖师爷老子先生,骑着青牛踏出函谷关,游历天竺、西域、尼泊尔等外族胡人之地传授道家学说,实行“人道主义”教育的历史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提到过“老子化胡”的传说,但司马迁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实性,并用一句“莫知其所终”,来表明“老子化胡”只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

那么“老子化胡”这个传说从何而起,又因何而起呢?

佛教自汉朝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化大国,从诸子百家到汉儒风华,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精神食粮和精神信仰。

因此外来的佛教很难被当时的中国人所接受,当时就有众多的文人公开反对佛教思想,抨击佛教思想是对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颠覆,加入佛教便是背叛道教。

佛教徒为了使佛教思想能够融入中国文化,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利用中国人对传统道教的信仰,编造出了“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如此一来,佛道便成为了一家,佛道之间从相互竞争,走向了共存共荣,很长一段时间里,佛教与道教都是“黄老共祠”。

道士王浮甚至编写出了一本名为《老子化胡经》的经书,经书中说老子的化身曾经前往西方,教化西方异族,并创立了摩尼教、佛教等以佛教思想为宗旨的西方宗教。《老子化胡经》成为了道教正统、道教优于佛教的有力佐证。

唐朝时期,日渐壮大的佛教欲推翻“化胡为佛”的说法,由此引起了佛道两家的激烈冲突。道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传播度最广的宗教,唐、宋、明三朝的君主均信仰道教,因此在佛道两家的斗争中,道教一直处于上风。

武则天还曾降下圣旨,立道教为百家正统。并命令佛教不许随意篡改、抹削“老君化胡”之事。但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这两部书,也有关于“老子化胡为佛”的记载,可见“老子化胡”之说已经是一个争论许久普遍性问题。

其实佛教与道教之间并无高低之分,佛家讲究“万法皆空”,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佛道两家的中心思想,皆是劝说世人放下争斗之心,让思想回归自然。

所以佛便是道,道便是佛。纵然理论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老子化胡为佛”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并不重要。

正所谓:“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重要的是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思想洗礼与信仰之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