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太祖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

朱元璋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这与朱元璋的经历有关,与元朝末年的韩山童起义也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段当和尚的经历。

小时候,朱元璋家里实在太穷,上无片瓦遮风挡雨,身无分文饥寒交迫。朱元璋父母死亡后,安葬的坟地都依靠别人恩赐。

当时,很多人都穷,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只有寺庙里的和尚还能吃饱饭。

看着朱元璋兄弟二人即将饿死,邻居钟大娘心里难受,她想给朱元璋指出一条活路。

钟大娘告诉朱元璋,他的父亲朱五四在皇觉寺许过愿,将朱重八送到寺里给光贤法师当徒弟。

留在家中早迟要饿死,到皇觉寺还可以碰碰运气,也许能够活命。

朱元璋投奔皇觉寺,光贤法师接纳了朱元璋。从此以后,朱元璋过上了暂时有饭吃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天闹饥荒,皇觉寺的米面也断绝了。寺里住持命令小和尚都出去化缘。

年龄不大的朱元璋穿着僧衣,手拿木鱼,背上装有瓦钵的小包袱,开始成为小小游方僧。说白了,朱元璋开始乞讨了。

朱元璋漫无目的的行走乞讨,先到合肥一带,然后,一路向北,最远到达亳州、颖州。

在流浪乞讨中,朱元璋尝尽了人情冷暖、体验了民间疾苦、丰富了阅历经验。

在外乞讨三年,听说红巾军起义声势越来越大,朱元璋彻底改变了心态与理想,他虽然还在为温饱而劳累,但是,他的眼光已经很长远了,他要做一番伟大事业。

在外乞讨三年,朱元璋经历了太多的歧视。当时社会认为,僧人、乞丐是百姓的陌生人,会给百姓带来危险,甚至有人直截了当说:寺庙藏污纳垢,和尚秃驴贼子。

这些民间看法,在朱元璋心里留下了厚重的阴影。

后来,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娶妻生子,并且取了官名,特别是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希望彻底与过去的生活断绝关系。

但是,“出家当和尚、游走讨四方”的经历,在朱元璋内心无法抹掉,而且看见相关的文字,就让朱元璋想起过去的生活,心里就会产生酸痛的滋味。

于是,朱元璋对与自己出身、经历相关的文字十分禁忌,几乎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也因此造成了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韩山童起义就是利用文字挑起民众造反情绪的。

元朝末代宰相伯颜认为,造反的人都是家族人口众多的大姓汉人。他对张、王、李、刘、赵五姓的汉人大肆杀戮。

汉人被屠杀很多,可是,各地起义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伯颜的侄儿脱脱设计害死伯颜,当上了宰相。脱脱上台后,仍然天灾连连。

1343年五月,黄河决口、洪水暴涨、死人无数。脱脱下令征集民工修理黄河。

当时,韩山童领导着一支300人小规模起义军。

一方面,韩山童派遣士兵到处传播民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另一方面,韩山童派人雕凿一个独眼石人,偷偷掩埋到黄陵冈工地的下面。

挖到独眼石人的时候,民工们都非常惊讶。独眼石人被挖出来,应验了民间流传的谚语,将“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预言深深刻进了百姓脑海。

民工把民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与工地上挖出来的“独眼石人”结合起来,坚信上天给百姓发出启示,号召百姓起来造反。

吃不饱饭,却要干着重活,民工们心中充满了对元朝的痛恨,他们把“民谚”与“独眼石人”的事情四处传播,在更多的人心中激起了造反的欲望。

韩山童乘机拉起造反的大旗,很快聚拢了3000多人。

韩山童反元声势快速壮大起来,淮南、淮北等地的民众纷纷投奔而来,韩山童的起义队伍短短几个月中发展到几万人。

韩山童起义队伍的发展壮大,让朱元璋看到了文字的威力、看到了文字对于思想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朱元璋非常善于学习,而且特别能够学以致用。

朱元璋如何利用文字神话自己?

朱元璋出身太低,所以,他总是想着如何抬高自己的出身,他想起来韩山童起义时流传的那首民谣。

但是,照搬韩山童的方式,显示自己太拙劣,于是,他想到用一个更高明的方式来为自己脸上贴金。

想好了一个神话故事的梗概,朱元璋召来御用文人,命令御用文人把自己想好的神话故事写成文章,于是《周颠仙人传》神话故事就诞生了。

周颠是一个具有超人意志的疯癫者,14岁患上癫病,被传说为周大仙。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患有癫病的人都能够与神仙对话、可以知道神的用意。

周大仙是神仙下凡,他能够经得起火烧而不死;50天不吃饭、不喝水,照样精力充沛。

周大仙能够让人起死回生,也能够让人长生不老。

打仗途中,朱元璋落单了、生病了,瘫倒在荒山中。生命垂危之时,周大仙走到他的身边,给朱元璋吃了一粒丹药,朱元璋起死回生,而且精神抖擞,又能够继续领兵打仗。

周大仙最厉害的功夫是能够神机妙算、预测未来。

周大仙能够算到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稳坐江山。

朱元璋编造这个神话故事,目的是告诉世人,朱元璋是天子下凡,大明江山是神仙安排给朱元璋的,任何人不要妄想夺取朱元璋的天下。

朱元璋不仅用文字来神话自己,而且还要禁止、杜绝文字对于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也就是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所制造的文字狱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具有侮辱、讥笑朱元璋的文字

朱元璋出身十分寒微,而朱元璋却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他疑心很重,大臣偶尔因为一两个字,被认为讥笑、嘲讽他的过去,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高启是大诗人,是“吴中四杰”之一。高启写过一首诗《题宫女图》,诗中有两句: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小偷,记恨在心。

洪武六年,即1373年,姑苏太守魏观案发。

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御史张度污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

魏观被斫杀。高启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其中‘龙盘虎踞”一词触怒朱元璋。

朱元璋想起高启曾经的诗句,命令将高启腰斩于南京,截为八段。

朱元璋的文字狱非常凶残。

由于朱元璋当过和尚,凡是与“僧”、“光”、“朱”、“贼”等等谐音、近音的字词,一律必须避讳,否则,就是重罪。

类似的文字狱很多,如下列案件:

1.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来复被斩。

2.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林元亮被斩。

3.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赵伯宁被斩。

4.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林伯璟被斩。

5.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蒋质被斩。

6.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谐音,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蒋镇被斩。

7.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孟清被斩。

8.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吕睿被斩。

9.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贾翥被斩。

10.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林云被斩。

第二类:具有批评、指责朝廷或者明太祖含义的文字

明太祖朱元璋带上禁军护卫,到民间私访。

遇见一座寺庙,朱元璋走近寺庙大门,没有看见一个和尚。

朱元璋有点奇怪,推开大门,进入寺庙看一看,很大的寺庙,里面竟然空无一人。

墙壁上一幅画很引人,画上一个布袋和尚,身上背着一个布袋,旁边密密麻麻有几列文字。

朱元璋靠近壁画一看,发现画上的文字是一首打油诗: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千世界浩瀚无际,布袋和尚却想将这世界收拾起来,全部藏在这布袋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还是有些不同的,有些可以收进去,有些还是不能收,你为什么就要全部收进这布袋之中,不能放宽一些呢?

这首打油诗是用布袋和尚来影射朱元璋,批评他执政期间,太过中央集权,刑罚太过严厉。

朱元璋用手擦了擦墙壁,发现墨迹刚刚才干,显然这诗和画是刚刚作好。一定有人知道他要经过这里,想要讽刺羞辱他。

朱元璋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下令禁军护卫进寺搜查,一定要查到那作画之人。

护卫们没有怠慢,全部进寺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搜查了一遍,却连个人影也没找着。

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烧,这座寺庙很快陷入熊熊大火之中。

也有人传说,禁军在寺中找到了几个和尚,但是没有人招供作画的人是谁。

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烧,将几个和尚与整座寺庙全都化为灰烬。

类似这样因为指责朱元璋,而招致的文字狱,还有下列案件:

1.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张尚礼下狱,死。

2.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陈养浩被投入水中溺死。

3.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卢熊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4.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不能留住贤才,詹希原被斩。

5.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解析为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僧人一初被斩。

6.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千秋”不够“万秋”,是在贬低明太祖,周冕被斩。

7.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吴宪被斩。

8.藩国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维护和加强了皇权统治;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夺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性命;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生硬钳制了文人的思想;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严重阻滞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图片选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流传下来关于朱元璋文字狱的故事多数是假的。不是说朱元璋没有兴起过文字狱,著名的明初文人高启就死于朱元璋文字狱。高启因为不愿做朱元璋的官,不配合朱元璋工作被杀的。不会因为诗文中的“光”“秃”等字而兴起文字狱,现在学者考证因为这些字被杀的人大多和文字狱没关系,有的人还比朱元璋活的久。

3

老朱开国之际重用文臣,引来武将的不满

自古马上得天下者,不可马上治天下,于是就要任用文臣。北宋的老赵就是典例▲老赵剧照

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在开国之初,他重用文臣。文人得了势,结果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心里就不爽了: 自己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凭什么要你们文人来掌权。

武将引经据典说服老朱,你们还是武将吗?

于是就向皇帝进言: 虽然要用文人治天下,但可不能轻易相信他们,否则就会上当。

他们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张九四(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是也)一辈子对文人宠爱有加,总是好房子住着,高薪水拿着,真把他们捧上了天。▲张士诚剧照

可是在他做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文人便替他起名为士诚。”朱元璋很纳闷地说:“这名字挺好啊!”他们反驳道:“不然,张九四是上大当了! 《孟子》一书明明白白地写着:‘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说成:‘士诚,小人也。’这是骂他是小人啊,可是他至死也不懂,真是可怜。”

老朱醍醐灌顶,开始文字狱

朱元璋听到这里默不作声,待回去拿出《孟子》一查,果然有此说法,于是对文人产生疑虑,心想,该规范一下这些不老实的文人了。

▲老朱剧照

说做就做,他开始两手抓: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其实因文字而获罪者古已有之,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宋代苏轼的“乌台诗案”等。这是统治者进行文化规范和统制时常用的手段。毕竟文人的思想最是活跃,能够撼动朝廷基础的新思想不可能出自普通的老百姓,只有文人能为之。因此,统治者往往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来对付他们。

老朱:你这不是瞎作诗吗?

明文字狱始见于洪武七年(1374年)。▲老朱剧照

时苏州知府魏观将新府衙建于张士诚宫殿旧址,高启为其作的《上梁文》中又有“龙盘虎踞”四字,因此触犯朱元璋忌讳而被腰斩。可怜了这位明初的名士。“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首自比高士的《咏梅》从此也成了人间绝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