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魏国所有皇帝里,我认为魏明帝曹睿是最厉害的一人。下面我举些事例说明。

第一,曹睿是秦皇、汉武之类的皇帝

曹睿早年比较坎坷,生母甄氏被父亲魏文帝赐死,他被郭皇后收养。可以说,他的处境是很难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故而他少年老成,不过问政治,不与任何文武大臣来往,明哲保身。在魏文帝临死前,才指定曹睿为太子。因此,曹睿刚登基时,文武大臣对这个皇帝毫不了解。

曹睿登基后,首个接见的人是侍中刘晔。刘晔是著名的谋臣,他入宫与新皇帝谈了一天。出宫后,大臣们纷纷前来打听他对新皇帝的印象。刘晔对曹睿的评价是:是秦皇、汉武一类的雄君,只是才能略不及。

事实证明,刘晔的看法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第二,曹睿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

曹睿刚登基,孙权便迫不及待发动进攻,兵临江夏郡。当时魏国大臣纷纷要求新皇帝出兵救援江夏。曹睿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令所有大臣耳目一新,他判断说:孙权的东吴军队以水战见长,可是他却弃船而走陆路,可见是想趁我们不备发动突袭。兵法说,进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两倍,孙权兵力不足,不会在江夏久留。

果不其然,孙权攻打江夏不下,不敢恋战,不久后引兵而去。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睿在分析敌情上,确实非常高明。

第三,确定防御诸葛亮北伐的基本战略方针

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后,魏明帝曹睿听从孙资的建议,确定对蜀作战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就是:以防守代替进攻。把兵力布置在重要的战略据点,凭险而守,虽不足以反击,防御绰绰有余。以不变应万变,把蜀国军队拖垮,魏国就能日益强盛,形成绝对的优势。

诸葛亮兵出祁山后,关中震动。这时曹睿非常冷静、从容,他自信地说:“诸葛亮本来有险峻山地为依托,现在却自投罗网,犯了兵家之忌,这次定要击破诸葛亮。”于是他派遣张郃率五万人马驰援陇右。果然张郃不负所望,在街亭大败蜀军。当时魏国国力远强于蜀国,面对弱国进攻,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反客为主,进攻蜀国。但是曹睿却能站在战略高度,看到蜀军北伐的种种弱弱,以守代攻,把蜀国拖垮,这是相当有远见的。

第四,知人善任,重用司马懿

曹睿在用人上可谓知人善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重用司马懿。

在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虽然官运亨通,但是却没有亲自指挥大军、独当一面的机会。是曹睿慧眼识英雄,把司马懿这把锋利的刀用在战场上,从此,司马懿有了宽广的表演舞台。司马懿一亮相,就千里奔袭孟达,打得非常漂亮,堪称三国史上一个经典战例。公元230年,由于曹真去世,曹睿把司马懿调到西线,嘱咐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为了打败诸葛亮,皇帝曹睿下发一诏书给司马懿,指示说:“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又不能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等他们撤走时,再去追击,这乃是全胜之道。”

曹睿的军事见解,实不在司马懿之下。我想,如果曹睿亲自带兵打仗,或许也是一代名将。

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曹睿的确是个非常出色的皇帝。他雄才伟略,有独立且高超的见解,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知人善任,目光宏远,堪比秦皇、汉武。

最佳贡献者
2

魏明帝魏叡,字元仲,曹操的孙子,曹丕的长子,与曹操,曹丕合称(魏氏三祖),但他的文采不及曹操和其父曹丕,他23岁即位,在位13年,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汉阳,享年34岁,正是大好年华,可惜英年早逝,因为他的托孤不当,导至朝政动荡。历史的评价,在位其间,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其间也做了不少正事,迎宗庙,禁浮华,严型法,控中枢,修宫室。可以说他的主政,让当时的国力达到了巅峰。他还是个军事奇才,能一眼看透数百米外的局势。可惜他终究是个打仗英勇,治国无方,有勇无谋的黄帝!??????




3

当然厉害了,如果他不死,司马懿也不敢造反!

三国时期最强的一股势力当属曹魏,曹氏最强三代执政者中,唯独曹叡最受争议,那么最真实的他应该是什么样呢?

如果客观的评价这个人,那么他的身上有能力出众的地方,也有饱受诟病的恶习。

首先是说他的恶习,后人对此人的大多数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他的那些不好的习惯上面。
历史记载说这个君主非常好色,相信这也是有一定遗传基础的,毕竟当年的曹操可是在这方面被颇多诟病。当时的曹叡在自己后宫中布置了一千多位妃子,这些人有一部分是自愿进宫,参加完“选美大赛”以后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可另一部分就是被逼迫的了。

这位君主的“爱美之心”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他在平时就会以给自己的兵士征妻为由,在民间强行征调女子。

如果只是未出阁的女子也就算了,可是这些女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了家室的。这种强拆别人家室来满足自己的做法,一时间让很多人对他不满。

但是曹叡为了掩盖自己的目的,他提出如果对方想赎回妻子,只需要拿相等的价钱来换即可。对于一些大户来说,为了赎回自己的妻子花点钱也就算了,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是根本没有能力用钱赎回妻子的,所以曹叡的这个做法让很多人有了怨言。

另外就是他逼死郭太后的事情。当年曹丕逼杀自己的母亲,曹叡虽然平时表现的没有什么异常,但是在心里却早就想报仇。等到后来取得太子的位置以后,手握大权的他开始逼问太后为何杀其生母,老太后因为无依无靠,面对这样的凌辱也没法再活下去。

最后还有曹叡过于重视个人享受,把自己的宫殿修建的格外奢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消耗,民众也相应的承受了很大压力。所以他的这些缺点都是比较丑恶的。

还有就是这哥们儿有点怪癖,他喜欢穿女人衣服,估计当初司马懿穿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就跟他有关系,毕竟他和司马懿可是好基友。

可如果说他完全是一个昏君,那也不太合适。毕竟在历史的记载中,曹叡还是有过一些成就的。其一是他预想到蜀汉的失败,这个君主对当时的局势非常清楚,当蜀汉倾国出征以后,他就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对方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川蜀素来以天险拒守,抛开这些天然屏障只能得到失败的结果。

其二是与东吴的合肥之战。当时的孙权亲自带兵,大有一举拿下合肥的打算。曹魏这边很多人建议先放弃合肥,不过曹叡告诉众人,合肥、襄阳以及祁山是国家的屏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并且他分析到对方这次虽然摆足了架子,但如果将士固守城防,自己这边也来了亲征支援,孙权一定会撤兵的。最后的发展也如他所料,对方得知曹叡出兵以后就果断撤退了。

其三是辽东之战。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司马懿,他受命为曹魏收复辽东地区。不过军队出征以后就遇到了天气问题,长时间阴雨让形式不怎么乐观。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建议让君主下令撤军。可曹叡却让人准备更多的粮草,做好大军的后勤工作,最后司马懿也得以拿下辽东。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君主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缺点。对于这位君主的评价应该持中性态度,好与坏不可过度偏移,他只不过不是一个完人罢了。

4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魏明帝曹叡的记载较为公允,认为其功过各半,但仍不失为一位有能力的君主。

甄姬之子,继承大统

魏明帝曹睿,字元仲,文帝曹丕的太子。出生后受到曹丕宠爱,常在左右侍奉。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黄初二年被立为齐公,黄初三年为平原王。

因为他的生母甄姬被赐死,所以没有被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黄初七年夏五月,文帝曹丕病重时,才立曹叡为皇太子。十七日,曹叡即皇帝位,发布大赦令。六月十四日,追谥生母甄夫人为文昭皇后。

运筹帷幄,谋算于前

八月,孙权率军进攻江夏郡,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臣们主张派兵救援。曹叡说:“孙权军队习惯水战,他之所以敢离开船发动陆地进攻,是希望通过趁其不备取胜。如今已经与文聘相持不下,进攻所用力量要比防守加倍,所以他最终不敢持久。”

在此之前,曹叡已经派遣大臣去慰劳边境将士,为前线的士兵鼓劲打气,文聘坚守不出,不久孙权果然被迫退走。

重视儒学,任人唯贤

在文化教育方面,曹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下诏说:“尊儒学重教育,这是实行王教的根本,近来负责儒学教育的官员有的不称职,这样怎么能宣扬阐明圣人之道,要用高标准选拔博士,他们的才能要能胜任侍中、常侍的职务。命名各个郡国向朝廷进举人才,要以是否通经学为首要标准。”

对于儒家学说,曹叡十分重视。他曾下诏说:“世间风起的质朴与华丽,是随着教化而变化的。大乱发生以来,儒家经典传播荒废停止,后起之人进身取位,不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这是由于教训引导的不充分,还是因为被推荐任用的人不是以品德著称的缘故呢?现在那些能够通晓一部儒家经典的郎官,具有治理民众的才能,经过博士考试成绩达到优等的,要赶快任用。那些行为浮华不务正道的,全都罢免黜退。”

深通兵法,洞察人心

保塞鲜卑首领步度根和已经反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私下串通,并州刺史毕轨上表说他将出兵以对外威胁轲比能,对内震慑步度根。

曹叡看完奏折后说:“步度根是被轲比能诱惑,心里还有疑惧。如今出兵正好使这两部分人因受惊而合一部,那谈得上什么威震。”因此下诏书让并州刺史毕轨不要这么做,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和曹叡预料的一样。

慎用刑罚,体恤人情

对于刑狱之事,曹叡也十分重视,他常说:刑狱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所以每当遇到审理大案,常常亲自但听讼观旁听。

为了让官员慎用刑罚,曹睿下诏说:“用鞭打作为惩治官员的刑罚,是为了纠正他们的怠慢,而近来却有很多无辜的人因为被鞭打而死,要减轻鞭杖的刑法,把这个诏令写进法令之中。”

以逸待劳,全胜之谋

诸葛亮从斜谷出兵,屯扎在渭水南岸,司马懿率领各军前去抵御。曹睿给司马懿下诏说:“只需要依靠坚固的壁垒防守来挫败诸葛亮的锐气,使他进不能得逞,退又不能和我军作战,停留久了粮食耗尽,抢掠没有收获,就一定会撤走。等他撤了再去追击,以逸待劳,这才是大获全胜的方法。”

孙权兵锋指向合肥新城的时候,曹叡拒绝了满宠撤出合肥新城的守军,把敌人引诱到寿春的做法。曹叡对群臣说道:“合肥新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只需要固守,孙权自然不战而退。”

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曹叡坚定的支持司马懿出兵,在群臣认为公孙渊不可能被击破时,曹叡说:“司马懿能在危险时刻制定应变的谋略,擒杀公孙渊指日可待。”最终全都和曹叡预料的一样。

英年早逝,托孤司马

景初三年春正月初一日,太尉司马懿回到河内郡,曹叡用驿站的快马把他召来,引进卧室内,握着他的手说:“我病的重了,把后事托付给您,希望您与曹爽共同辅佐我年幼的儿子,我能够见到你,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司马懿跪地叩头流泪,当天曹叡在嘉福殿去世,当时年仅三十六岁,二十七日安,葬在高平陵。

有人说曹叡英年早逝是由于其纵欲无度,挥霍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所致。在我看来,曹叡在史书记载中并无丧德之举。至于英年早逝,只有两种可能:一、先天性的遗传性疾病,其父曹丕也很早就去世了;二、被人所害,至于是谁路人皆知。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5

曹叡是个令人叹息的皇帝,他性格多变,善于权谋,又极其精通军事,但是同时生活糜烂、奢靡浪费,死后留下一个政局不稳的朝廷。曹叡厉害吗?很厉害,至少比曹丕厉害的多,如果曹操、曹丕、曹叡排序,我觉得曹叡可以排到第二。那么曹叡有多厉害呢?

首先,曹叡是个大帅哥,这跟电视剧《虎啸龙吟》展现的形象差不多。长发垂地,容姿秀丽,放到现在就是个小鲜肉

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

曹叡由于久不被立为太子,所以先期并没有参与政事,也就不被众人所知。因此当他继位时,不但蜀、吴对他了解甚少,就连魏国的大臣都对他不熟悉。当时魏国满朝大臣都想一睹新皇帝的风采,于是派侍中刘晔前去看望,刘晔出来后对曹叡的评价是:有秦皇汉武之风,但才能不及。

众人侧听,晔既出,问「何如」?晔曰:「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这句话几乎准确的预示了曹叡的能力,有才能但不大,比曹丕强,但不及曹操。由于天下人都不了解曹叡,所以当他继位时天下动荡

曹叡继位第二个月,孙权派兵攻占江夏郡,这时十九岁的曹叡才开始显现他的军事才华。曹叡很淡定的分析道:孙权擅长水战,之所以敢冒险登陆作战完全是趁我们不背,如今他与文聘相持,没有达到预期,不用多长时间就会撤退的。后孙权果然如同曹叡预料,撤军而去。

孙权一击不成,再来第二击,又派诸葛瑾、张霸入侵襄阳,曹叡派司马懿前去平讨,斩杀了张霸。

不但东吴人欺负年幼的曹叡,连魏国自己人也欺负他。曹叡初立,新城太守孟达勾结诸葛亮欲举城投降,曹叡派司马懿日夜兼程,成功击溃孟达,将孟达斩首。在这期间,还有关中的麹英谋反,曹叡派郝昭、鹿磐成功讨伐。

由此可见,天下人在不了解曹叡的时候都想欺负他一把,而曹叡以实际行动向他们表明:我不是好欺负的。对待实力不强的贼寇,曹叡基本上派司马懿等人就地平叛,而对于声势浩大的贼寇,曹叡也不惧,他亲自领兵坐镇。

诸葛亮闻听曹叡新立,也对这个毛头小子不屑一顾,于是率军围祁山,攻占陇右地区,一时之间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三郡响应,天下震动。曹叡镇定自若,派张郃督领先头部队五万人前去平叛,自己亲征走在后面,坐镇长安。没等曹叡到达长安,张郃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后曹叡用曹真、用司马懿、用张郃、用郝昭相继挫败诸葛亮的数次进攻,直至将诸葛亮熬死在五丈原。那么曹叡用什么办法克制诸葛亮呢?

曹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经说过: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也就是说诸葛亮本应该据山自守,现如今舍弃优势出山进攻,只知道进攻,不知道撤退,必然不会胜利。所以曹叡制定的抗蜀国策为: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待对方粮尽而退。当时司马懿急于出战,都因为曹叡派辛毗持节监军而不能实行,而最终的胜利跟曹叡坚定不移的执行防守策略有关。那么曹叡是如何防守东吴进攻呢?

曹叡防守东吴的策略继承于祖父曹操,曹操时期,派曹仁守襄樊,以镇守荆州,派于禁、张辽守合肥,以镇守近在咫尺的东吴。所以曹叡也一样,坚持守襄阳和合肥,以此为点,哪里发生战事,曹叡就亲自领兵支援哪里,依次为基,屡次挫败了东吴的进攻。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

这些是曹叡守的功绩,曹叡还有攻的功绩。公元238年,曹叡派司马懿发兵辽东,镇压公孙渊叛乱。司马懿前去一百天天,攻城一百天,撤军一百天,花费一年时间成功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

因此,曹叡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其父曹丕所不能比的,曹叡虽然年幼,但用曹休镇守东方(淮河北岸),用司马懿镇守南方(荆州),用曹真镇守西方(关中),既达到了将有所命,又收回了朝中的权利,可谓是军事、权谋的顶尖高手。当然曹叡也有令人惋惜的地方,什么方面呢?

曹叡跟曹丕不一样,曹丕基本继承了曹操的喜好,崇尚节俭,但是曹叡却跟他们不一样,曹叡喜欢奢华。曹叡执政时期,相继修建了景福殿、承光殿,修建殿宇期间征用了大量劳力,劳民伤财。还从长安长途运输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致使物件损毁,空劳人力。

曹叡做的最过分的就是征调全国女子用以给士兵配妇,荒唐到什么程度呢?不管这些女子是否出嫁,都在被征调之列。如果谁家妻子或女儿不愿意被征调,那么可以拿钱或者家里的牛马来赎回。而作为皇帝,他先把征调女子中长得有姿色的挑走,用以充斥后宫。剩下长得丑的才配给士兵。这些政令遭到了许多大臣的抵制,纷纷上书劝诫。

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

曹叡临死之时的托孤之举也令人叹息,起初,曹叡托孤于燕王曹宇,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后经中书令刘放、孙资的劝诫,改成以曹爽为大将军,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此举甚是凶险,为什么呢?一个是旁系宗亲,一个是权臣,哪一个都不是善茬。果不其然,曹叡死后,曹爽率先弄权,架空司马懿。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了曹爽。但形势已经不受控制,从此司马家族入主权利中枢,一枝独秀,慢慢的经过三代,逐渐取代曹家势力,最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而这一切的发生,曹叡有很大的责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叡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他既精通军事,又善于权谋,在任期间成功抵挡了来自于诸葛亮和孙权的强势进攻,在守卫国家上有突出的功绩。他在任期间又平定了公孙渊,将辽东纳入版图,因此在进攻上也有功绩。然而曹叡生活糜烂,奢华无度,摈弃了曹操留下来的好传统,使朝廷根基为之震荡。最终在托孤问题上过于草率,终于从他这一代起,曹魏开始走向没落,这不禁让人叹息!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6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我来说说魏明帝曹叡:

一、曹叡的成长经历

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氏本来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曹叡的父亲曹丕对甄氏一见钟情遂纳为妻。可是曹丕后来开始宠爱郭氏,争风吃醋的甄氏被赐死。

曹丕即位后,皇后就是郭氏。母亲的死给曹叡幼小的心灵肯定留下了不小的创伤。有一天,曹叡和父亲曹丕一起狩猎,遇见一只母鹿带着小鹿。曹丕射杀了母鹿,又叫曹叡射小鹿。可是曹叡哭着说:“陛下已经杀了母鹿,我怎么能忍心再杀小鹿呢?”可以想象,曹叡父子间因甄氏之死留下了相当的感情纠葛。曹丕直到临死才终于决定立曹叡为太子。



曹叡二十四岁即位后,马上追谥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又不断向已经成为皇太后的郭氏打听甄氏死时的情况。郭氏惶恐不安,不久郁闷而死,也有人说是被明帝所杀。明帝得知自己的母亲甄氏是被口填糟糠、发裹脸面埋葬的,遂用同样的方法埋葬了郭氏。但是不幸的是,明帝后来也因为宠爱后娶的郭皇后(与文帝的郭皇后无关),把元配的毛皇后杀了。

他虽然憎恨父亲虐待母亲,结果却做出了与父亲同样可悲的事。曹氏父子都宠爱姓郭的皇后,大概也是命运的作弄吧。

二、曹叡的政治优点

曹叡人很聪明,而且沉着果断,一表人才,但因为口吃,所以总是沉默寡言,这大概和他幼时所受的心理创伤不无关系。

曹叡的在位时间与诸葛亮的北伐基本处于同一时期。他冷静指挥以司马懿为首的将军们,冷静对应来自蜀和吴的攻击,没有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



明帝在即位之前,不接交朝臣,不过问政事,曹丕怕他担当不起国家重任来,所以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受遗诏辅政。不久,曹叡把曹真调往关中,把司马懿调到南阳去坐镇,处以方面重任,政由己出。

又用钟繇为太傅,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曹魏的太傅和三公,不亲政事,都没有实权,但钟繇、王朗这些人,在当 时世家大族中“皆一时之俊伟”(《三国志·魏志·钟繇传》),有 其代表性。曹叡对这些代表人物的安排,还是比较得当的。

曹叡即位的第二年蜀相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孙权后来也配合诸葛亮几次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先后用曹真、司马懿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用满宠镇守淮南,防备东吴,坚决执行曹操以来所坚持 的战略防御方针,使敌军进不得战粮尽必退。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针,执行得是比较成功的。

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称王建元绍汉,并引诱鲜卑单于,侵扰魏的北边。曹叡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景初二年三次遣兵伐渊。最后一次讨伐,司马懿担任统帅,带了四万军队,连战连胜斩公孙渊父子,把辽东的广大地区并入了曹魏的版图。

而且当年父亲的竞争对手叔父曹植还活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明帝亲自坐镇长安,就有谣传说明帝战死,曹植将继位。对这些来自内部的各种压力曹叡也都顶住了。

可以说曹叡统治时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

三、曹叡的政治缺点

但是诸葛亮一死,蜀的北伐也随之偃旗息鼓,西方大患解除,明帝的心情一下子松懈下来,开始暴露出他刚愎自用的本性。



首先他不顾长期战乱造成的国力哀竭和人民困穷,开始大规模营造洛阳宫殿御苑。群臣竭力反对,但是曹叡不但不听,反而动员大臣们上御苑筑山工地搬土,这可以说是一个粗暴之举。

曹叡还修缮了许昌和洛阳两地的宫殿,在洛阳建造昭阳太极殿、九龙殿、陵霄阙、芳林园,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成为国家支出的重大压力。

不仅如此,曹叡还在洛阳东面的荥阳、洛阳西面的宜阳一带,圈禁了许多土地来豢养麋鹿,鹿群践踏附近作物,或龁食禾苗,曹叡不准百姓加以伤害。猎禁规定,“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三国志·魏志·高柔传》)。百姓不敢犯禁杀鹿,只能眼看着鹿群把自己辛勤种植起来的作物糟蹋得不像样子。

曹叡还在景初元年(237)改历。按照当时儒家的观点,历有夏、殷、周三朝使用过的三种古历,夏历的正月是现在的阴历的一月,殷历的正月是阴历的十二月,周礼的正月是阴历的十月。他们还对应天地人把这三种历进行区分,称夏历为人统,殷历为地统,周礼为天统,并称三统。他们主张历应该随王朝交替而改变。

这是汉代学者董仲舒以来的儒家主张。因为汉朝用的是夏历人统,所以取代汉朝的魏就应该改用殷历地统,但是文帝时却没有实施,所以到了明帝在位期间才开始付诸实施。这个举措是采取了学者的意见,算不上是曹叡的蛮横,但是以十二月为正月,毕竟给许多事情带来不便。像这样按三统改历的做法,这之前曾有王莽,这之后也只有武则天搞过。

曹叡还耽于内宠,在后宫集中了大量宫女,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对于军人的女儿,凡是嫁给官吏平民的都被强制拆散,重新配给军人,又从中挑选有姿色的都收入后宫,供自己享乐。后宫宫女多至数千人,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他的这些强行政策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



不过,曹叡还没有荒淫到不理政事。大概他也有心,向内外显示一下自己做皇帝的威严,所以在景初元年(237年)命令毋丘俭率兵讨伐自己一直耿耿于怀的辽东公孙渊。,公孙渊与吴一直保持着联系。但是这次出兵因为大雨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当公孙渊自称燕王,露出独立苗头时,曹叡马上于第二年派司马懿率兵扫讨,消灭了公孙渊。但是不幸的是翌年,即景初三年(239)正月一日,曹叡突然死去,年仅三十五岁。曹叡之死,标志着魏国实质上的灭亡。但是他政由己出,大权并没有旁落。

四、曹叡身后的曹魏政权

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明帝的皇子皆早夭,曹芳不是明帝亲生,据说家系不明。这也一直是明帝的一块心病,他在病重时选了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幼小的曹芳。

曹爽是曹氏一族的实权派人物曹真(本姓秦,因与曹操关系好改姓曹)之子。明帝本来打算让曹操之子,与自己从小关系亲密的燕王曹宇辅政曹芳的,但是近臣刘放等人以反对皇族参政为由,进谗言使明帝放弃了起用曹宇的念头,而是推荐曹爽当监护人,又把灭公孙渊后一直驻扎辽东的司马懿紧急召回。这就是以曹爽为中心的曹氏一族和以司马懿为中心的官僚势力争权夺利的开端。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司马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去祭扫高平陵(魏明帝曹叡墓,在洛阳南九十里)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洛阳,迫使永宁宫太后郭氏(曹叡妻)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位,并关闭洛阳各城门。

司马懿还夺据了武库(军器库);派他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列阵阙下;自己又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切断了洛阳和高平陵的交通。然后派人送奏章给少主曹芳,揭举曹爽兄弟的罪恶,要求黜免曹爽兄弟的职位。曹爽进退失据,彷徨无计,最后同意放弃权力,说:“司马公(司马懿)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曹爽封武安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

曹爽兄弟伴随曹芳回到洛阳,就被软禁起来。到了正月初十,曹爽和其弟曹羲、曹训及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以“阴谋反逆”的罪名被斩首,诛及三族(父母、妻子、兄弟)。

经过这次政变,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司马懿手中。然而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斗争在酝酿,在继续发展。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懿擅政。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师擅政。

正始十年,司马懿杀曹爽;嘉平三年,杀扬州刺史(镇寿春)王凌及楚王曹彪(曹操子);嘉平六年,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废魏主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孙);正元二年,杀镇东大将军(镇寿春)毋丘俭;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司马昭又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甘露五年,杀魏主曹髦,立曹奂(曹操孙)。

经过一系列统治阶级内部政治集团的惨酷斗争,历时十五六年(公元249—264年)之久,结果,亲司马氏的一派才把亲曹氏的一派彻底击垮了。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昭为丞相晋王,旋即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皇帝,国号晋,他就是晋武帝。



中原经过五六十年相对安定的局面,实力已超过吴、蜀两国。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先已派兵灭蜀;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又派兵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暂时获得统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7

谢邀回答

正史上,魏明帝曹睿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曹叡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一,曹睿很聪明,有头脑,会因势而为。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常令他在左右。曹叡年幼聪慧,曹操曾惊异地说:“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了。”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曹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帝王相了,要不曹操也不会说“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了。”

可以说曹睿的帝位,也算是曹操提前拟定了!而事实却也如曹操所料。要知道直到曹睿的母亲甄嬛是被曹丕刺死的,在刺死甄嬛那一刻,曹丕是就不想立曹睿为太子的,所以直到曹丕病危之时才立曹睿为太子。

据《魏略》记载,因为郭皇后没有子息,曹丕下诏令曹叡奉养郭皇后。但曹叡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曹叡心怀不满,欲意让另一个嫔妃的儿子曹礼做继承人。曹叡不得已,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天早晚都去向郭皇后问候起居,郭皇后也因自己未生育子女,对他疼爱有加。但曹丕始终对曹叡不满意,因此一直不立曹叡为太子。

从最后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曹睿的隐忍能力,以及曹睿的城府有多深,要知道曹睿的母亲甄宓的死,郭皇后可算是占了一半的功劳呢!即使这样,为了皇位,曹睿依然可以勤谨侍奉郭皇后。

曹叡没登基前不曾交接朝臣,也不过问政事,平日只研读书笈。(明哲保身)即位后,群臣想望风采。过了几天,叡单独召见侍中刘晔,整整谈了一天。刘晔出来后,众人问他对皇帝的观感,刘晔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从这我们则可以看出曹睿的政治手腕有多高明,我自己说我自己好,也许没人能相信,但是如果他人说呢?好过自十个自己!

二,军事才能

新皇帝即为,战乱总是免不了的。

孙权进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坚守。以火攻退吴兵

其次,是西平郡麴英反叛,连杀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曹睿派遣将军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乱,斩杀了麴英。

借着诸葛亮也不消停了,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的前奏,策反新城太守孟达,孟达叛乱,曹睿诏令骠骑将军司马懿讨伐。

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曹叡派曹真、张郃等人拒敌,更是亲往长安压阵。不久,马谡被张郃大破于街亭,蜀军撤退回到汉中。九月,大司马曹休与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开战,魏军败北。

然后诸葛亮就又来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第五次,第六次北伐,可没一次成功的。而且其中还有一次是魏国主动进攻的。

然而终魏明帝一世,蜀吴几乎没有尺寸之功。在此期间,曹叡曾经两次驾幸长安,在前线指挥魏军对蜀作战,一次驾幸寿春,直面孙权的进攻,均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同时曹叡还北击鲜卑,稳定了北方边疆;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与魏国中央分庭抗礼,曹叡派司马懿击败公孙渊,斩其首。这些军事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基础。而曹叡可并非单靠手下的前朝旧臣立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很强的。

要知道,一个将领选人用人的决策,绝对是一场战争的关键因素所在,就如诸葛亮任马谡是一个道理,如果曹睿不会选用人才,又怎可能保证他每一次战争的胜利?所以一个战争的真正胜利者,主要还是要看决策人最后的判断,就如同我们伟大领袖毛爷爷一样,一生没有亲临过战场,可他为什么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不还是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论断呢?我们不也不能因为毛爷爷一生没亲临过战场而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三,政治手腕高明

单单从司马懿身上就能看出来了,《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抗蜀有功,回朝后,直接从大将军转为太尉?别看职位没变,但太尉也就是荣誉职位,毫无实权,而大将军,是掌管国家军事实权的,是军事最高统帅,司马懿按理说抗蜀有功,就算不加封赏也不应该降职吧?

再来看看辽东战事,辽东一打响,曹睿立即又把司马懿召回,让他带兵打仗去。打完回来,又没收兵权,从这事我们足可以看出曹睿在用人方面的手腕有多高明了,司马懿的才能曹睿认可,有用的时候我就用你,没用的时候你就回家养老。对司马懿是同时重用,又同时提防。

在来看239年曹睿兵种期间,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而战功赫赫的司马懿呢?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说白了,清一色的虚职。曹睿知道可以用你司马懿的能力,但绝不能给司马懿实权。虽说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但毕竟实权握在曹爽手里,这也就导致后期曹爽专政的原因了!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曹睿在正史上还是很厉害的一个皇帝的,但皇帝也是人,也是有缺点的,尤其在后期,曹睿大兴土木,耽于享乐。由“断袖”最为有名,这个词就是出自曹睿和董贤同床共枕之时。

8

魏明帝曹叡虽然比不上曹操,但他的能力至少和曹丕是一个等级的。他在政治方面甚至要比曹丕更为出色。用“厉害”这个词语来形容曹叡,没有任何的问题。

曹叡在军政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指挥曹真和司马懿抵御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他的治国方略被广泛认可,无论是文臣还是将都对曹叡的能力表示敬佩。

即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曹叡不光是能力强大,而且他还善于纳谏。无论是哪个阶级,只要是对曹叡有意见,曹叡都会非常的重视。正因如此,在百姓心目当中他有着很高的地位。

即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

如果说其他人的评价可能还有些不客观,那么陆逊身处和曹魏敌对的东吴,他的评价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陆逊基本把曹叡的优点给说了一遍,他说曹叡能选拔忠诚贤良的人才,刑罚适度,而且在民间广施恩慧,就连税赋也是降低了不少。最后他甚至说曹叡比曹操的威胁更大。

即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从陆逊的评价当中,相信大家应该能听到陆逊对于曹叡的认可程度到底有多高。

曹叡的确是个好皇帝。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坚持一生。裴松之对他的评价非常客观,他说曹叡的确是个明君,可惜只是一时的明君。

曹叡在晚年的时候,可能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虽然算不上是一个暴君,但是那时候的他已经没有资格被称为是一个好皇帝了。他逐渐变得荒淫无度,而且他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民间他的口碑下降得非常严重。

如果说曹叡始终是这样,百姓们可能会痛苦,但是不会难以接受,百姓们之所以对他的评价那么差,是因为他从曾经的爱民如子变成了现在的实施暴政。这种对比,让很多人对他无比失望。

曹叡晚年在识人方面非常的差劲。他在死前让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曹爽和司马懿都不是什么好人,曹爽后期的时候直接将自己比作皇帝,而司马懿更狠,他直接篡夺了曹家的江山。

对此,曹叡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毕竟辅政的人员可是曹叡亲自挑选的。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曹叡也是非常的厉害,因为他能同时挑中两个狼子野心之辈,这个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咱们回到问题本身。曹叡的确非常的厉害,但是正因如此,他受到了无数人的称赞,所以在晚年的时候才会变得骄奢淫逸。

虽说这和奸臣的蛊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曹叡本人的意志的确不够坚定,这让很多人惋惜不已。如果曹叡在晚年的时候没有堕落,那么曹魏或许会在他的手里发扬光大。

9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他作为曹操的孙子、曹丕的长子,与父亲和祖父并称为魏氏三祖。魏明帝曹叡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虽然他的文采比不上曹操和曹丕,更不用说与曹植相比。但是他在政治上才能十分突出,他在执政期间成功防御了来自吴、蜀两国的的多次征战,并且平定了鲜卑,魏明帝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在古代,谥号是给死去的后妃、大臣、诸侯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一种评价。谥号能够体现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能够高度概括一个人的一生。而曹叡的谥号是“明”,“明”代表着什么呢?有记载说:“照临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殐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 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己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致常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可见“明”是一个褒扬性的谥号,从“明”字的含义来看,就能看出后人对曹叡的评价有多高了。

曹操为自己的儿子曹丕留下了一番不小的事业,但是曹丕本人在政治上面并不擅长,因此没有对魏国的发展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反而在司马懿的撺掇和诱导下,重用司马懿的亲信,打压与自己亲近的宗亲。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曹氏家族的江山很可能就得拱手让人。幸而,曹叡出现了。

黄初七年(226),曹叡即位之后,迅速开始了攘外安内。蜀国宰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个郡都归了蜀国,对此曹叡发话了:“诸葛亮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曹叡派出亲信率兵抗敌,不久三郡都得到了平定。

其次就是与东吴的合肥战役。当时的孙权大张旗鼓地进军合肥,试图将合肥一举拿下。面对声势浩大的孙权大军,许多大臣提出放弃合肥,唯独曹叡坚持守住合肥。于是,曹叡再次带兵亲征,还没有到,孙权就选择了撤军。

那么安内是什么呢?当时司马懿的权势很盛,几乎已经有充足的能力来掀起一番腥风血雨了。但是司马懿迟迟不敢起兵造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魏明帝对其的利用和压制。

曹叡作为君主来说是十分合格的,他不仅平定了外部的战事,还防止了内部的动乱。陈寿曾经这样评价魏明帝曹叡:“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在曹叡独揽大权之时,刘禅还沉浸在自己的玩乐之中。但是曹叡一生,败就败在他临终托孤时选错了人,司马懿当时虽然痛哭零涕,满口答应,但做出的实际举动却与自己的承诺相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驾崩,年仅三十六岁。

10

曹睿是曹丕的长子,母亲就是后世依附成洛神的甄氏,甄氏原是袁绍儿媳,袁熙的老婆,邺城破后被曹丕收为正妻,婚后感情融洽过一段时间,当上皇帝后曹丕突然赐死甄氏,史书语焉不详,赐死当日,在方技传记有周宣为曹丕解青气冲天的梦,言今天有贵女子冤死,曹丕后悔追回圣旨已来不及。因此,曹睿在母亲死后处境微妙,曹丕对他很是猜忌,这也是很奇怪的事,自己的儿子,猜忌何来?曹睿因曾得到曹操的嘉许,又凭自身韬光养晦的才能,终于被曹丕立为太子,登上皇位。


曹睿谥号明,看他前期的所作所为,确当得起明字。诸葛亮见曹丕已死,认为机会来了,在汉中驻兵练兵屯扎粮草,又用计除去三姓家奴孟达,提兵北伐,魏国震动,曹睿重用曹真张郃,分兵二路拒敌,自己亲至长安督战,突破街亭,诸葛亮只得无功而返。(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五次北伐功败垂成,与曹睿能知人善任分不开,无隙可乘徒呼奈何。见曹魏新主登基,东吴孙权也来摸一下,出兵攻打江夏,太守文聘坚守,朝臣认为应该出兵救援,而曹睿认为东吴军不擅陆战,为患不大,见势不利,不久自走,预料与事实发展一样。


在位期间,曹睿试图大权独揽,摆脱世家和宗室的制肘,除了再次驳回曹植愿意为国效力的请求外,对至亲诸王沿用其父防范策略,只用疏宗远亲如曹真秦朗夏侯尚等,因吴蜀的屡次入侵不得不重用世家豪族人才如司马懿,终于慢慢尾大不掉,成为世家们对抗皇权的标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对外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用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之乱,采纳幽州刺史王雄的建议,派出刺客刺杀鲜卑大人轲比能,使鲜卑再次陷入内乱,无暇他顾。又有倭国女王派来前来称臣朝拜,也算四夷半服。 陆逊曾评价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魏晋世语》记载一则故事,曹睿未当上皇帝时,大臣都很想了解他,求见大都不允,只接见了刘晔,聊了几天。刘晔出来之后,大家问太子怎么样?刘晔评价说跟秦始皇、汉武帝是一类人,只是才能上稍稍不如。可知世人对曹睿的评价较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但自从诸葛亮逝世后,可能大敌失去少了压力,开始荒废政事寻求享乐,爱美女造宫室,搞得人心沸腾,而因儿子早逝,却选用年少的曹芳为太子,更是受到后世史家的诟病,认为其私心过重,导致后来主少国疑,世家代表司马懿乘时而起。

另有一短处便是用人失察,刘放、孙资是世家豪族人物,在曹操时即已为秘书郎,曹丕改秘书为中书,又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曹叡对二人尤为宠任,到最后临终托孤,本来打算托与燕王曹宇和曹休子曹肇,被刘放孙资二人强行阻止,改为曹爽司马懿,以一个无任何战功的远宗,对抗制肘有世家当后盾,历任三朝而又军功卓著的司马懿,失败几乎可以预见。曹睿可谓先明后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