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二十四岁即位后,马上追谥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又不断向已经成为皇太后的郭氏打听甄氏死时的情况。郭氏惶恐不安,不久郁闷而死,也有人说是被明帝所杀。明帝得知自己的母亲甄氏是被口填糟糠、发裹脸面埋葬的,遂用同样的方法埋葬了郭氏。但是不幸的是,明帝后来也因为宠爱后娶的郭皇后(与文帝的郭皇后无关),把元配的毛皇后杀了。
他虽然憎恨父亲虐待母亲,结果却做出了与父亲同样可悲的事。曹氏父子都宠爱姓郭的皇后,大概也是命运的作弄吧。
二、曹叡的政治优点
曹叡人很聪明,而且沉着果断,一表人才,但因为口吃,所以总是沉默寡言,这大概和他幼时所受的心理创伤不无关系。
曹叡的在位时间与诸葛亮的北伐基本处于同一时期。他冷静指挥以司马懿为首的将军们,冷静对应来自蜀和吴的攻击,没有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
明帝在即位之前,不接交朝臣,不过问政事,曹丕怕他担当不起国家重任来,所以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受遗诏辅政。不久,曹叡把曹真调往关中,把司马懿调到南阳去坐镇,处以方面重任,政由己出。
又用钟繇为太傅,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曹魏的太傅和三公,不亲政事,都没有实权,但钟繇、王朗这些人,在当 时世家大族中“皆一时之俊伟”(《三国志·魏志·钟繇传》),有 其代表性。曹叡对这些代表人物的安排,还是比较得当的。
曹叡即位的第二年蜀相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孙权后来也配合诸葛亮几次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先后用曹真、司马懿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用满宠镇守淮南,防备东吴,坚决执行曹操以来所坚持 的战略防御方针,使敌军进不得战粮尽必退。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针,执行得是比较成功的。
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称王建元绍汉,并引诱鲜卑单于,侵扰魏的北边。曹叡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景初二年三次遣兵伐渊。最后一次讨伐,司马懿担任统帅,带了四万军队,连战连胜斩公孙渊父子,把辽东的广大地区并入了曹魏的版图。
而且当年父亲的竞争对手叔父曹植还活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明帝亲自坐镇长安,就有谣传说明帝战死,曹植将继位。对这些来自内部的各种压力曹叡也都顶住了。
可以说曹叡统治时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
三、曹叡的政治缺点
但是诸葛亮一死,蜀的北伐也随之偃旗息鼓,西方大患解除,明帝的心情一下子松懈下来,开始暴露出他刚愎自用的本性。
首先他不顾长期战乱造成的国力哀竭和人民困穷,开始大规模营造洛阳宫殿御苑。群臣竭力反对,但是曹叡不但不听,反而动员大臣们上御苑筑山工地搬土,这可以说是一个粗暴之举。
曹叡还修缮了许昌和洛阳两地的宫殿,在洛阳建造昭阳太极殿、九龙殿、陵霄阙、芳林园,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成为国家支出的重大压力。
不仅如此,曹叡还在洛阳东面的荥阳、洛阳西面的宜阳一带,圈禁了许多土地来豢养麋鹿,鹿群践踏附近作物,或龁食禾苗,曹叡不准百姓加以伤害。猎禁规定,“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三国志·魏志·高柔传》)。百姓不敢犯禁杀鹿,只能眼看着鹿群把自己辛勤种植起来的作物糟蹋得不像样子。
曹叡还在景初元年(237)改历。按照当时儒家的观点,历有夏、殷、周三朝使用过的三种古历,夏历的正月是现在的阴历的一月,殷历的正月是阴历的十二月,周礼的正月是阴历的十月。他们还对应天地人把这三种历进行区分,称夏历为人统,殷历为地统,周礼为天统,并称三统。他们主张历应该随王朝交替而改变。
这是汉代学者董仲舒以来的儒家主张。因为汉朝用的是夏历人统,所以取代汉朝的魏就应该改用殷历地统,但是文帝时却没有实施,所以到了明帝在位期间才开始付诸实施。这个举措是采取了学者的意见,算不上是曹叡的蛮横,但是以十二月为正月,毕竟给许多事情带来不便。像这样按三统改历的做法,这之前曾有王莽,这之后也只有武则天搞过。
曹叡还耽于内宠,在后宫集中了大量宫女,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对于军人的女儿,凡是嫁给官吏平民的都被强制拆散,重新配给军人,又从中挑选有姿色的都收入后宫,供自己享乐。后宫宫女多至数千人,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他的这些强行政策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
不过,曹叡还没有荒淫到不理政事。大概他也有心,向内外显示一下自己做皇帝的威严,所以在景初元年(237年)命令毋丘俭率兵讨伐自己一直耿耿于怀的辽东公孙渊。,公孙渊与吴一直保持着联系。但是这次出兵因为大雨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当公孙渊自称燕王,露出独立苗头时,曹叡马上于第二年派司马懿率兵扫讨,消灭了公孙渊。但是不幸的是翌年,即景初三年(239)正月一日,曹叡突然死去,年仅三十五岁。曹叡之死,标志着魏国实质上的灭亡。但是他政由己出,大权并没有旁落。
四、曹叡身后的曹魏政权
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明帝的皇子皆早夭,曹芳不是明帝亲生,据说家系不明。这也一直是明帝的一块心病,他在病重时选了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幼小的曹芳。
曹爽是曹氏一族的实权派人物曹真(本姓秦,因与曹操关系好改姓曹)之子。明帝本来打算让曹操之子,与自己从小关系亲密的燕王曹宇辅政曹芳的,但是近臣刘放等人以反对皇族参政为由,进谗言使明帝放弃了起用曹宇的念头,而是推荐曹爽当监护人,又把灭公孙渊后一直驻扎辽东的司马懿紧急召回。这就是以曹爽为中心的曹氏一族和以司马懿为中心的官僚势力争权夺利的开端。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司马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去祭扫高平陵(魏明帝曹叡墓,在洛阳南九十里)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洛阳,迫使永宁宫太后郭氏(曹叡妻)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位,并关闭洛阳各城门。
司马懿还夺据了武库(军器库);派他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列阵阙下;自己又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切断了洛阳和高平陵的交通。然后派人送奏章给少主曹芳,揭举曹爽兄弟的罪恶,要求黜免曹爽兄弟的职位。曹爽进退失据,彷徨无计,最后同意放弃权力,说:“司马公(司马懿)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曹爽封武安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
曹爽兄弟伴随曹芳回到洛阳,就被软禁起来。到了正月初十,曹爽和其弟曹羲、曹训及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以“阴谋反逆”的罪名被斩首,诛及三族(父母、妻子、兄弟)。
经过这次政变,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司马懿手中。然而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斗争在酝酿,在继续发展。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懿擅政。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师擅政。
正始十年,司马懿杀曹爽;嘉平三年,杀扬州刺史(镇寿春)王凌及楚王曹彪(曹操子);嘉平六年,司马师杀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废魏主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曹丕孙);正元二年,杀镇东大将军(镇寿春)毋丘俭;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司马昭又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甘露五年,杀魏主曹髦,立曹奂(曹操孙)。
经过一系列统治阶级内部政治集团的惨酷斗争,历时十五六年(公元249—264年)之久,结果,亲司马氏的一派才把亲曹氏的一派彻底击垮了。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昭为丞相晋王,旋即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皇帝,国号晋,他就是晋武帝。
中原经过五六十年相对安定的局面,实力已超过吴、蜀两国。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先已派兵灭蜀;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又派兵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暂时获得统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