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

2020-10-17 17:31阅读(61)

《晋书》说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小心?晋书中曾经说「(恒)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

1

诸葛亮上朝带众多侍卫自然是为了保护其人身安全。那么问题出来了:曹魏、孙吴也不乏重臣,为什么唯独诸葛亮的安保措施这么面面俱到?一方面是诸葛亮本身的重要性:

第一,蜀汉的官员组成出现了断代,诸葛亮本人出将入相,他一死,找不到足以接替的人。而这样的问题,在曹魏、孙吴都不存在。也就是说,其它两国能扛得住司马懿、陈群、绑昭、诸葛恪等人的死,他们一死还会有后来人;而蜀汉扛不住诸葛亮的死。

第二,诸葛亮是蜀汉这一新生政权的卡里玛斯型领袖,也就是精神核心。蜀汉人少地狭,之所以能建国,最初依靠的是刘备的汉室正统,可是蜀汉刚刚建立,刘备就在夷陵之战后驾崩了。刘备一死,蜀汉众多郡立刻开始叛乱,半个蜀汉立刻变色,是诸葛亮费尽心机重新统一了蜀汉。在这之后,诸葛亮又以汉相自居,重塑了汉室正统的向心力,而刘禅却无力在这一个非常时期成为新的精神核心。诸葛亮一死,“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就很可能立刻沦为空谈。

另一方面,是诸葛亮面临的险境:蜀汉不像曹魏拥有中原、孙吴拥有扬荆交三州,蜀汉只有一个偏远的益州,人少地狭,这意味着诸葛亮要发展人才,必须妥善利用降将,而降将是存在风险源的。之后的费祎,就是被魏国降将在席间刺杀,这件事对蜀汉国本的动摇不用多说,如果被刺杀的诸葛亮,蜀汉未必能挺得过建国前十年。除了降将之外,诸葛亮还要面对着内部的分裂,一方面是彭羕这种有着“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壮志的野心家,一方面是反对北伐的益州官员,他们对诸葛亮恐怕都有刺杀的动机。两方面原因一结合,刘禅自然也愿意给诸葛亮以甲士,因为有诸葛亮才有蜀汉。

当然,在蜀汉已经稳固之后,刘禅对诸葛亮也就有了其它的想法——“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抱怨,也是刘禅自己亲口说的。如果不是蜀汉成立于危难之时,诸葛亮想要有这样的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2

诸葛亮上朝要带一百名侍卫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增显丞相威仪;其二、防止他人行刺;其三、体现国家赏赐。百名侍卫只能在殿外护卫,并不能进入议事大堂,如果刘阿斗要杀诸葛亮,那么就算有一千名侍卫保护也没有用处,毕竟侍卫都是蜀汉的军人而不是诸葛亮私人的武装。诸葛亮受先帝之托,有光复汉室的艰巨任务在身,不独断专权如何能集中蜀国的力量北伐中原呢?独断专权就需要包装,需要仪仗,非诸葛亮一定要用,而做给别人看的。

蜀汉政权原本就弱,以弱击强就需要将弱小者的全部力量集中使用,要集中使用一国之力,则必然要独断专权。能独断专权的人就必须要有极大的权威,权威除了个人威信外,还少不了外物的装饰!百名侍卫护送就是诸葛亮丞相的装饰之物,外人看到丞相出行仪仗非凡,就必然会生出敬畏之心,对丞相的指示就会不打折扣的执行!德国的希特勒、苏联的斯大林都是极权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个人权威十分大,出行都是数万军队护送,仪仗可比诸葛亮大多了!

蜀汉政权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并非铁块一板,大体而言分为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四个集团。元老派代表人物有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氏兄弟;荆州派有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马氏兄弟;东州派有法正、李严、许靖、董和、孟达、董允;益州派有黄权、李恢、马忠、谯周、王平。元老派、荆州派是蜀汉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则是刘、关、张死后的核心人物,故想杀他的人必然有且多,派百名侍卫保护是理所应当的。

人臣功勋自有国家封赏,所谓的国家封赏除了爵位、俸禄外,不可缺少的是出行仪仗!古代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不同身份的人生前死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国家重臣都有官兵护送,像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则特别安排了百名皇家侍卫护送;生前官职越大,则死后坟前栽的树数量越多,树的品种也越高级。商君变法强秦之时,出行有十辆兵车护送,带甲之士一千相随;曹孟德作为大汉丞相待遇更高: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3


诸葛亮为何要带一百名侍卫上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在三国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自幼聪明好学,拨通古今,又能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风唤雨,还能未卜先知,常常自此管仲乐毅。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派关羽守华容道,都是千古佳话。



诸葛亮自从辅佐刘备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蜀汉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为继承刘备的遗志,先后六次北伐中原,胜多败少,司马懿自知不是对手,也只能坚守不战。由于连年操累,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战场,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人臣的楷模。然而如此忠勇可嘉、无往不胜的诸葛亮,为何要在上朝的时候带一百名侍卫,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是否真的带一百名侍卫上朝。诸葛亮在上朝时带侍卫,已经被写入《晋书》中,却有此事,传言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后期,声望越来越高,职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禅感恩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功献,特别批准诸葛亮带一百名甲士上朝,这在当时可是无上的荣耀。即保住了诸葛亮的颜面和地位,也保证了诸葛亮的人身安全。

《晋书》记载:(恒)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温多所废徒,诛庾倩、殷涓、曹秀等。


其次分析诸葛为何要带一百名侍卫上朝。

其一这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诸葛亮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诸葛亮一生征战,只为匡扶汉室,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为蜀国六出祁山,忠心日月可鉴。诸葛亮战功卓著,在当时无人可及,这样的有功之臣,刘禅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封诸葛亮为丞相,还以父称之,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因此刘禅对诸葛亮是极其心腹,刘禅深知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蜀汉天下,因此为了给诸葛亮更高的地位,准许诸葛亮带一百名甲士上朝。这在当时也就是最高荣誉,就好比曹操加九锡,剑履上殿,面君不拜等。最主要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私藏兵器,豢养甲士的,诸葛亮得到此殊荣也是让其他官员羡慕的五体投地啊。


其二诸葛亮位极人臣,人身安全关系蜀国的命运。诸葛亮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蜀国唯独不能缺少诸葛亮,因此诸葛亮的人身安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最主要是当时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反对诸葛亮的,这主要的益州的本土势力,他们主张偏安于一隅,反对北伐劳民伤财,代表人物就是李严。李严为了阻止诸葛亮北伐想尽办法,不惜动用自的女儿,离间刘禅和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在朝堂之上也是有生命之危的。因此刘禅为了保证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人身安全,特允许他带一百名侍卫。


其三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连年北伐,魏蜀之间有很多降将刺客,他们潜伏在军队里和朝堂之上,可以说诸葛亮当时得罪的人也不少,而诸葛亮本人也不会功夫,手无缚鸡之力,需要这一百甲士的保护,只有保证了诸葛亮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证蜀国的安全。最主要是在朝堂之上一百甲士也可以对其他的官员有震慑的作用,让他们不敢轻易反对诸葛亮做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让他在蜀国更有权威,调兵遣将更有动力,也让蜀国的安定有了更多的保障。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带甲士上朝?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4

谢邀请!首先,诸葛亮上朝带侍卫这事,不是诸葛亮谨慎小心,而是刘禅给予诸葛亮的至高荣誉和无限信任,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备临死托孤: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废,让诸葛亮如果看着刘禅不行,就自已当皇帝,并且让刘禅象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这样一来彻底将诸葛亮套住了,否则诸葛亮后来说不定真把刘禅给废了。而刘备同时也套住了他的儿子刘禅,其实刘禅也远非传说中的那么不济,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刘禅也是有自已政治抱负的,可被老爹来这么一下子,也只能事事皆决于诸葛亮了,因此刘禅给了诸葛亮莫大的权力,所有的军事指挥权全交给了他。后期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霸业未竟居然都怪在刘禅身上,这是否是偏见呢?而甲仗百名入殿其实就说刘禅给诸葛亮莫大的权力和信任,否则以诸葛亮的智慧没有刘禅的许可他是万万不会那么做的。个人观点

5

苍茫大地认为:

一、孔明对刘备刘禅十分忠诚。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齐老臣心。我读巜三国志.诸葛亮传》,读到刘备三顾茅庐,我泪如雨下,一是为刘备求贤若渴之心感动,二是想到孔明作为纯正的汉族知识分子,刘备如此礼遇,肯定会感激涕零,呕心沥血以报。读到白帝城托孤,我立马想到孔明命定不会久:蜀汉新立,关羽襄樊战役先胜后败,刘备夷陵再惨败,地盘几乎缩小一半,四海精锐丧失大半,刘备、关羽、张飞丧命,孙权、曹魏如两只恶狼环伺,南方叛乱又起,孔明受刘备托孤之重,感念知遇之恩,扶大厦于将倾,殚精积虑,能久寿乎?综其一生,从未培植自己党羽,死时成都百姓出郭几十里相迎,武侯祠千百年来瞻仰者不断,为什么?为刘备孔明君臣千古奇遇,为孔明的忠诚,千古臣子典范!为报先帝大恩,事必躬亲,五伐中原,命丧五丈原,还要受后代宵小诋毁,真是岂有此理?!

二、孔明带百名护卫绝不是为了摆什么谱,而是防止被刺杀。

孔明知道刘备薨逝后,自己成了蜀国大厦的唯一支柱。蜀汉本偏安一隅,人才缺乏,襄樊、夷陵之战后,人才更见凋零。所以自身的安危关乎国运,而荆州派、益州土著、益州外来派山头林立,利益矛盾客观存在,要想彻底削平山头,还要假以时日,诸葛防卫森严,使反对派无可乘之机,有何不可?后蜀汉大将军费祎,延熙十五年奉诏成立府署,在延熙十六年岁首大宴会,魏国降将郭修在坐。费祎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被郭修亲手杀害,改变了蜀国的历史进程,蒋琬、费祎作为孔明的前后继承人,已经部分修改了孔明的进攻策略,总体对蜀还是进攻型防御,考虑到蜀弱魏强,每次伐魏控制成万人规模,起到战略威胁作用即止,减少了蜀汉百姓的负担。费祎是姜维的领导,费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军事家,他对姜维有约束力,对企图乱政的太监黄皓有震慑力,可以这么说费祎不死,没黄皓什么事了,更没有阎宇当大将军这等笑话!但费祎一被刺杀,蜀国没有一等一的相才,姜维忠勇,堪称军事奇才,但失于不修内政,穷兵黩武,蜀国军民面有菜色,内有太监黄皓乱政,君臣存隙,姜维避祸,蜀汉城门洞开,徒乎奈何?!

三、孔明这等忠臣,尚受后世宵小诋毁,真是没了天理!

孔明开府视事,仪同三司。但从未有篡位野心,从未任用私人。杨仪和孔明关系密切,也是个优秀参谋长,但孔明明察秋亳,发觉此兄心胸狭窄、不能容物,死前推荐蒋琬、费祎接相位。这就是孔明!公忠体国,一代名相,历史已做结论,为何盯着区区百名侍卫,就此下蛆,泼孔明的污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量力!

还是以杜甫的诗句作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

之前翻阅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看到诸葛亮有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的记载。按理说,这样的丰厚的赏赐,必然会记入传记中,流传后世。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在封魏公之前曾受封赏“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有汉以来,恩宠极高。

其一,入朝不趋。古礼,臣见君须趋,即快步走。入朝不趋,即上朝可不用快步走。

其二,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

其三,谒赞不名。古礼,臣拜君时由侍臣唱名。

这三条是一种特殊的礼遇,用来表彰臣子的特殊功勋。

(萧何首开如某某故事的先河)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高规格的待遇,也要向天子下跪,以示臣服。

到这里,几乎已经做到了臣子的极致了。然而,题中的意思,诸葛亮还要有“甲仗百人入殿”,意味着什么?

汉承秦制,王公大臣君前议事都不可携带兵刃,如今不仅可以剑履上殿,还要带着一百甲士上殿。

这是要逼宫吗?

如果因为蜀汉国内政治环境不太稳定,担心会有敌人行刺。在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丞相费祎,在公元253年的岁首大会上,被魏国派遣的刺客郭循在过节时的热闹氛围下,于光天化日刺杀得手。魏国好像特别喜欢用刺客,鲜卑人的首领柯比能就是被魏国的一个刺史派了一个刺客杀死,然后让鲜卑人又乱糟糟地过了150多年才又统一。

因此,蜀汉政权为了保护诸葛亮,特意安排一百甲士护卫,也能说的过去。不过,即使治安不好,从家里到宫殿的路上安排人员护卫也就罢了,上殿还要带着人,是几个意思?

既然都能够混入到宫廷内部,难道就不能混入100甲士之中?既然已经混入到宫殿内部了,那岂不是刺杀皇帝目标更明显?如果蜀汉内部政治需要用诸葛亮高压来弥补裂隙,那么就难以理解李严被罢官之后听闻诸葛亮去世后也郁郁寡欢,于同年去世了。

《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是诸葛亮在朝廷领受的爵位和官职的直接介绍,并没有涉及财帛和特殊礼遇。

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如以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言,虽然句句肺腑,但其中却有很多“诚宜”、“不宜”之类的字词。此时,刘禅已经21岁了,是一个成年皇帝了,可是诸葛亮字里行间虽然赤胆忠心,却没有看到君臣之礼。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八个字如果记录属实,则是如诸葛亮故事。

“(桓)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出自《晋书.桓温传》,背景是桓温刚把皇帝司马奕废为东海王,立司马昱为晋简文帝。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仿照诸葛亮的例子,并赐甲仗百人入殿,赏赐若干云云。

(桓温曾四次北伐建立功勋)

因此在这里,桓温可以带甲士百人入殿应是皇帝特许,因为时局危乱,让桓温依照诸葛亮故事,要其主导政事,共尊王室。桓温掌权后,诛杀了很多政敌。但是由于有王、谢等家族势力存在,桓温至死没有敢篡权。

再回到桓温领的圣旨,内容里还有赐钱很多,达五千万钱,还有数量相当的财帛。我们都知道蜀汉国小力贫,哪儿有那么多钱财?而且诸葛亮不治产业,他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

当时的蜀汉国内特别崇尚俭朴,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蜀汉国内的政治,以“克复中原”为号召,精神奖励远大于物质激励。翻遍《三国志.蜀书》,很少见到有赐钱巨万的。诸葛亮去世后,家无余财。可见,这5000万钱,并不是诸葛亮故事。

(诸葛亮不治余财)

因此,这句话断句,应该是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后面的“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不是用来解释“诸葛亮故事”的,而是单独列出封赏给桓温政治地位的。诸葛亮故事,则是开府治事,即“政由桓氏,祭则寡人”,要桓温不要学王莽、曹操篡权,而是帮着皇帝分忧。这与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说的“皇帝之尊在汝,考掠之威在我”有相同的意思。

曹操只是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就想着要做“周文王”了;桓温有了100甲士,立刻大权在握,诛杀了很多人。

诸葛亮想罢李严的官,还得联络了几十个朝中官员共同上奏,才将其罢免。可见,诸葛亮对于朝廷重大人事布局并不能做到随心所欲,这一百甲士显然没有给诸葛亮带来桓温那样的生杀大权。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一百甲士的故事不是诸葛亮的版权。

7

甲仗多少人跟诸葛亮是否小心谨慎没有半毛钱关系。

此处的甲仗百人,主要显示的是待遇、等级的问题。《晋书》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大司马刘雅升太宰时候,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千兵百骑甲仗百人入殿增班剑六十人,前后鼓吹各二部

这时候再看甲仗百人还算个毛,这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了,待遇级别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等到何无忌督五郡军事时候呢,也给他加甲仗五十人入殿,他这个待遇就比甲仗百人低了。

《南史 徐羡之传》:乃以羡之为丹阳尹,总知留任,甲仗二十人出入。这里呢,徐羡之甲仗二十人,待遇跟上面的相比就更差了。

甲仗百人也好,五十人也罢,其实重点不在这里,是在“诏温依诸葛亮故事”这里,说的是希望他桓温能想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至于甲仗百人入殿,其实就是表面的待遇而已。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8

《晋书》中曾有载:

“(恒)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里面记载了诸葛亮,上朝的时候要带百名侍卫。为何诸葛亮要如此小心?带这么多侍卫?



▲刘禅与诸葛亮(影视剧形象)

原因一:百名侍卫是荣誉的一种

带百名侍卫,不光是为了安全起见,也是一种荣誉,与丹书铁券、黄马褂的意思有点像。

而且,《晋书》中记载的重臣,有这待遇的不止诸葛亮一个。还有扬州刺史安石、大司马刘雅等人。尤其是刘雅,那派头都快赶上皇帝了:

“署其大司马刘雅为太宰,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千兵百骑,甲仗百人入殿,增班剑六十人,前后鼓吹各二部。”

诸葛亮当年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点荣誉还是当得起的。



▲三国形势图

原因二:诸葛亮身份特殊,极为重要

诸葛亮带百名侍卫的时候,已经是刘禅一朝。

此时,刘关张老一辈已经故去,与他齐名的庞统去得更早,诸葛亮还是托孤老臣。

甚至刘备在临终前,还对诸葛亮说,如果感觉刘禅不是那块料,就废了他,诸葛亮可自立为帝,带着大汉走向更好的明天。



▲出师表

可以说,此时的蜀汉靠的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他是核心人物,比皇帝还重要,所以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百名侍卫拱卫不算多。

后来诸葛亮故去,果然蜀汉很快就投降了曹魏,刘禅从蜀汉怀帝也变成了曹魏安乐公,从巴蜀火锅变成了洛阳水席伺候。

原因三:蜀汉政权不稳定,派系林立

今天的巴蜀人杰地灵,美食遍地,到处大长腿的白富美。但当年可不是,李白都到唐朝了,还《蜀道难》。

所以,人才选拔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降将降臣。是不是敌方卧底着实不太好判断,所以刘禅自然给诸葛亮多配一些侍卫,保证安全。



▲蜀汉人物

另外,蜀汉的上层势力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成了四个集团:北方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北方集团随着刘关张等人的先后故去,实力已经衰弱;

荆州集团以诸葛亮、魏延等人为首,属于掌权派;

东州集团以法正、李严等人为首,法正是中书令,李严也是托孤大臣,他们在朝堂同样有巨大的影响力;

益州集团以黄权、谯周为首,在地方和基层有较大的势力。



▲武侯祠

四方势力一直错综复杂,自然对诸葛亮的保护措施要加大。

以上。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9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罢黜李严、训斥刘禅,孔明这个汉相跟曹操有一比哈。诸葛一死,刘禅的种种作为,很说明问题,耐人寻味。

或者设身处地想一想,倘使你是刘禅,感受如何?

10

提到贤臣,十个有九个都能想起诸葛亮,这回画风好像不一样?

《晋书》: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 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 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东晋权臣桓温想先立功、再受九锡,掌握废立之事,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司马昱为帝。甲仗百人入店,既是威仪也起保护作用。

诸葛亮配的上这份威仪,而他的安全也关系到蜀汉的安危。这是理所当然的保护,想想孙策。蜀汉的百姓并非都喜欢诸葛亮,连年征战,户籍微弱的益州支撑起来非常吃力,百姓面有菜色,他们要是对诸葛亮依然非常爱戴显然不太现实。

诸葛亮和桓温还有一点重大不同,他根本没有想废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两个儿子。

如果说举有反心的桓温是想黑诸葛亮,那么再举一个桓温的对手你怎么说?

《晋书》: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谢安,淝水之战的主要功臣,阻挡桓温谋反上位,谢安一直拖延桓温的“九锡”荣誉直到桓温死去。

桓冲是桓温的弟弟,但是他没有对权力过于执着,谢安众望所归的获得大权。虽然桓氏家族极力反对,但是桓冲就是不听。他和谢协同作战,挫败前秦的进攻,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后来虽受到猜忌,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倾向于权臣谋反这一方向,把他定位为忠臣。

对于他们而言,甲仗更是一种荣誉。

诸葛亮的“甲仗”也应该作为一种荣誉而兼做保镖,并非害怕刘禅把他弄死。虽然刘禅对诸葛亮颇有微词,但还不至于到杀死他的地步,诸葛亮也曾严厉拒绝李严建议的受九锡的建议(但是这确实说明政都出于诸葛亮),和桓温则完全不同,和谢安到是可以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