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0-10-17 17:01阅读(64)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君子者,其泽与日月同辉,其德与地同厚,其志与天同高,其心与宇宙齐,其灵魂博风云,其精神击沧海……。君子者,生虚空广博

1

君子者,其泽与日月同辉,其德与地同厚,其志与天同高,其心与宇宙齐,其灵魂博风云,其精神击沧海……。君子者,生虚空广博之象,造无限之象。

器者,器具、器度;君子不像器具般小样;故:小人具也,君子度也。君子者,尚大器也,大器者宇宙;君子者,尚“形而上之器”,形而上之器者“道”也;“道“也者、宇宙者: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永恒。

无形、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永恒乃“君子之器”。

2

谢谢!“器”是种容器,容器再大也有边圆限制。“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做为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压缩着,止步不前,心胸狭隘。

做为君子必须以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多种有用知识,掌握多种技艺,不但丰富阅历,还能携手共进。

做为君子必须要有大度,必须容纳天下难容之事,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敢为天下先,敢于挑重担,吃亏无怨言,困难冲向前,享受在后边。

做为君子不信馋言,不听谣传,认准目标,奋勇直前;舞台你不蹬永远是观众,眼睛不明亮还当替罪羊,小肚鸡肠心情受伤,心胸宽广方法得当,处世之道善于思量,德能配位逐渐增强。

劝君多献正能量,家和诸事定兴旺。

3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气度非凡,是小人不可比拟的。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无论如何也猜不透君子的度量。“君子不器”中的“不器“,即不是容器。也即君子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容器量。君子心胸广阔,心囊天宇,一般的容器怎么能与之相比呢?这就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

4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当然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要想正确理解这孔子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器”字。

《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为皿,这好理解。“器”的根本属性就是有用者也,这是有形的。

把有形的东西上升抽象成规律,这就是道,是真理,是物质的。反过来,把有形的东西,具体到作为某种实实在在的功能就是器。所以说“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

器具体而有用,人有用,也能称为“成器”;人如果无用,我们就称之“不成器”。有人会说,“君子不器”难道是说君子不成器?这样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如果要心怀天下,就不能象具体的器皿一样,而作用只限于某一领域,用途过于狭窄和单一,而是应该要有理想,有方向,要全面发展,最好要能成为全才。

我想“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在解释“君子不器”的时,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作为君子,不能只有一技之长,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或两门知识,手艺。而当“志”于“道”,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要有信仰,才可能具有驾驭各种事倩的本领和能力。只有这样你具备有相应的才能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同时,君子既然是器物,也就是有形的,有限的。君子就要突破限制,决不能完全像器物一样,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会导致自己的思想和气量的狭隘。君子不器就不能发展成为他人的工具,应该要有自己的主张或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5

“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由于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阐释历来存在诸多争议。

何为君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统治者和贵族。当时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关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与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论及“君子”时,主要是指政治、社会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却没有高位的人。与之相对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会地位而言,一般没有道德上的贬义。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大批虽然“无位”却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与此同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各为其利,战乱四起,贵族阶层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出现了大批虽然“在 位”却 无 道、无 德 的 人。有的人有君子之“位”却无君子之“德”,有的人有君子之“德”却无君子之“位”,“德”、“位”一致的“君子”内涵于是发生了变化,君子一词逐渐由表示统治者或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表示德性修养的有德者。

孔子对“何为君子”这个问题做过阐述。“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

诸! ’“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且能够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感召人,如果君子还能以德治国,使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则更佳。

“君子”最重要是“有德”并能够有恒心躬行道德,这是君子的本分。君子应以“立志”、修身养德为第一要务,至于能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力而为,“不可则止”。如果不顾时势和自身能力去强行“安人”、“安百姓”,会有“降志辱身”的危险。


何为“器”

“器”是一个象形字。“器 , 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器”可以 引申出“器量” 、“才用” 和“器重”含义,进而抽象化为一个哲学术语,指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与无形而抽象的“道”相对应。“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该作何解呢?正因为“器”字包含着有形的、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含义,后人对这句话的解说 大多都是这样: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并不以此为傲,反而以此为贱、为鄙。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孔子少年时家境贫寒,为生活计,可能从事了很多老百姓通常干的“鄙事”,即种田、种菜、医、卜、木工等。然而孔子显然认为君子应非“多能”,因为“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结合孔子对君子、贤人“以德为本”的看法,显然他不认为君子需要精通很多专业知识,修德、致道对君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君子不器”中“器”的还有一种解释,即为“形而下者”。“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与“道”相对,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物质财富,泛指整个凡俗世界。

“君子不器”的解读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任务是在天下有道、国家有道的时候,协助君主治理国家,其施政的重点不在实际的政务,而是匡正人心,即内以高尚的道德素养感召百姓,外以“礼”的约束来保证国家社会在正轨上运行。这里所体现的“君子不器”,除了上述涵义外,还包含了“以德治国”、“仁治”的儒家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时代,各国都把国家富强当做唯一的政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个国家就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滋生尽可能多的人口、拥有强大的军队,于是农家、兵家、法家应运而生。与这些实用的学术相比,孔子倡导“德政”,认为统治者最应当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似乎是最不切实际、最迂腐可笑的。

孔子将“德”、“孔”作为治国之本,并寄重望于一个专门立志修德、弘德的特殊的“君子”群体。孔子发现一个国家不能光有完备的制度,而应由一批有德性的人来执行这套制度。于是,孔子兴‘仁治’之教,提倡寓人治于法治之中,认为应当有一个超拔于琐事和私

利之上,专门涵养德性、倡导道德、自上而下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君子”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实现他的“仁治”理想。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代表,而人文精神则是一全幅的展现,而不能落于一技一艺的,故君子必然是一通儒,而不是一专才。 孔子所谓“君子不器” , 意殆在此而不在彼。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主张多才多艺,不如说是倡导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但不幸的是,前一方面的意思不断受到人为?的强化,而后一方面的含义则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6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最近刚好也在看《论语》。“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也就是论语中的第二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为政篇”并不是谈政治的,“为政”的意义相当于教化,感化,风化,是谈学问的外用的道理。“君子不器”也是涉及到学问的外用,句子表面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领域。


1 “器”的理解

“器”实际说的就是一种器具,一种东西,而某种器具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一种功能的适用而锻造出来。因此可以理解为,单一的某种技能,此技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钻研。“器”就是停留在表面功能的一种东西。

放在现在来讲,就是单一又表面的技能。打个比方说,比如简单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代替你,而你除了会这简单的工作意外,别无长处。假如有一天失业了,你找不到相同的工作岗位就会失去价值,因为你不懂做其他,而在这一方面又没有深入研究,既不是通才也不是领域专家。

就拿Excel应用来说吧,当有人问起你如何应用它的功能的时候。停在“器”的人会说是用来做表格的,做表单的。而“君子不器”则会说,这是一款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最基础的是函数的应用,熟练其高级应用可以解决很多数据上的问题。


2 “君子不器”则需“允文允武”

回到“为政”这个问题上,整篇都在谈“为政”,核心就在学问的外用,学问有很多很多,能够熟练应用的是通才,而深入研究的则是行业专家,停留在单一表面的只能叫“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要成为真正的通才,否则就必然是专才或专家。

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做什么就要会什么。如果成为了某一个定型的人,不知道变通,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的人,就基本上是废品了,于是成了“器”。“不器”则需要“允文允武”,做什么会什么,成为社会的通才。但是“不器“并不是单一地强调成为通才,某一领域的专才或专家也是可以的。

“允文允武”要文时能文,要武时也能武,对文有深入研究,对武有深入研究,或者两者都具备。“君子不器”中的“不器”也是如此理解,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或专家,也可以成为通才,这一类人就是君子。

3 总结:

说到专才与通才的话题,就很容易想到工作与副业的话题。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时30岁你还是领死工资吗?意思就是你除了工作还会做什么呢?其中就会涉及能力与培养新技能的问题,有了新技能就可以去做副业,当然也可以在工作领域深入研究,利用工作的专业技能做副业。那么这样一来,就你可以实现在工作之余去学习技能或从事副业,或者说拓展兴趣爱好。

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深化与提升,但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鼓励拓展多技能领域学习,拥有多个技能,挣钱的路子就多,而自己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即使在没有形成比较专业的技能,但是理财方面的知识必须学习,理财也是一种技能,而且是花费时间最少的。有条件有时间,多读书多学习,拓展多种技能,路子更好走!


文/三钱简文

写作记录阅读,阅读赋予时间价值。

(图片源自网络)

7

很高兴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的一两门手艺,不能只求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这样就要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人道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从而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君子应该心怀天下,能文允武,而不能像器皿一样成为一个定型的人,只限于一种功用。好比轮船只能在水中游行,汽车只能在陆地奔跑,限行其用。很显然,这个君子的境界比那个“大器”更高一个层次,更高一个境界。

朴散则为器。一个人不学习,不动脑,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工具。谢谢!

8

器,指器皿,指工具。

作为一个君子,岂只能当器械器具工具使

用呢?工具的作用实在太小了。那君子可

是心怀大志,心怀天下的人哪!

9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不能像只有一种功能的器具那样孤立地存在。

这句话出自《论语 · 为政篇第二之十二》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在孔子的观念中,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恢弘气度,同时,还应该是德才兼备、博学多能的通才;应该具有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的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孔子认为,只有真正的君子,才有可能肩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这样的人,在处理各种政务时能够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不辱使命。


“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像某种器皿那样只有一种功能,君子应当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仅限于某一个方面。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可以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控大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就像一件器皿,只能发挥一种功能和作用,就会心胸狭窄,行为局促,难以通达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

10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之一,相传他从33岁开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经过老子的开导和点拨,一下子茅塞顿开。

在后来,孔子发奋学习,学识和智慧进一步提升,说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这些见解经过孔子的弟子整理后,被收录在《论语》里。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论语·为政》里边的句子,原文这样说——子曰: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两个词汇的含义,再弄清它们的引申含义,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君子”一词诞生很早,它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被赋予了许多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在早期,“君子”特指青年男子,比如,《诗经》里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后来,当出现国家后,“君子”一词被赋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国君。从“君”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是典型的会意字,从尹,从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来则是“发布治理国家的命令”,这个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权发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称作君子。



再后来,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身为一国之主的君子,面对这些乱象无能无力。孔子看到后痛心疾首,向社会各界大声呼吁:复礼。并重新给“君子”赋予了新的要求。

孔子根据社会上圣人、士、贤者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则,像他们一样,用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君子”赋予了其它含义。



孔子把君子的含义无限扩大,把那些具有伟大人格,高尚道德,渊博学识,深厚修养,杰出智慧的人,称为君子,跟之前那种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况完全不同。

同时,孔子还指出,君子要有担当,时刻要把“修齐治平”看作人生使命,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能引领其他人走向光明。

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里,称得上君子的人,无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并且人格很伟大,跟“圣人”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要达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砺,按照某种规则和方式,不断修炼自己的才华、本领和智慧,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具体形状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用是守恒的,用途也是固定的。

例如,一只桶的容量和作用只能装下一桶水,如果再想多给它装下一碗水,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么也装不下,等于是做了无用功。

孔子根据现实生活里器具的实际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引申为一种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局限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成人之美。



因此,孔子进一步认为,器有形而道无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只有内在规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进而造福同类。

对君子来说,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须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不断磨砺自己,不断嬗变,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跟道家思想里的“无用之用”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都是通过二元辩证法去审视世间万物,来发现事物的价值。任何事物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职能范围,相对来说,它就变成无用的。



孔子用“君子不器”想告诉人们,面对任何事物,不能用简单的有用和无用来衡量它的价值,要根据特定环境分开对待。

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避开“器具”的壁垒,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样,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过早的固定化,要善于突破自我,发掘自我潜能,突破功利色彩,变有限为无限,既能干顶天立地的大事,也能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这样的人,真君子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