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的答案是“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特人打倒,马拉特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马克思的答案言简意赅,印度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是其沦为殖民地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也并非是全部原因。混乱的国家状态只是为英国轻易征服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英国在征服过程中的种种手段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来说印度的混乱状态。17世纪下半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出现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和封建主反叛,并都带有反对宗教压迫的内容。18世纪初,莫卧儿朝廷依然存在,但实际管辖范围越来越小。18世纪上半期,许多封建国家在不同地区彼此无休止地征战,争夺领土、资源和地区霸权。印度的内乱对西北方邻国伊朗、阿富汗统治者是个极大诱惑。1738 年, 伊朗国王纳狄尔沙率5万大军入侵印度, 10年后,阿富汗国王阿赫迈德沙·阿卜达利又步纳狄尔沙后尘大举入侵。1748 年起的10多年中,阿富汗军队先后12次侵入。兵祸连年的印度遭此反复洗劫,国穷财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印度的割据势力互相削弱,这种形势正好为英国侵略印度提供了便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其次,来说英国殖民者的手段。在征服孟加拉时,英国通过收买莫卧儿帝国的将军米尔·贾法尔,在普拉西战争中大获全胜。孟加拉被征服使英国人武力征服印度的第一步旗开得胜,但封建王公们依然在那里你争我夺,互相厮杀。当这些王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他们已没有回天之力。当时,南印三国抗英同盟抵抗坚决,英国鉴于三国联盟中迈索尔反英最坚决,就对另两国施展拉拢手腕。当1780年三国反英军事行动开始后,英国人把贡土尔县交还海德拉巴, 首先使之脱离联盟。又同马拉特联盟中的朋斯拉单独媾和,给了他一笔钱,使他也停止了军事行动。三国同盟瓦解是个转折点,从此,英国征服全印的大门就敞开了。英国人在征服的过程中,不断使用金钱收买、政治许诺等手段,瓦解印度人的抵抗,加上英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最终使庞大的印度沦为殖民地。(沦为殖民地后的印度军队)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推荐优质论文与大家共赏

论印度被英国殖民征服的内在原因: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卓著。

然而,在近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活动的开展,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印度。在最初的近两个半世纪里,西方殖民势力仅仅盘踞在沿海地带的少数据点里,很难为所欲为。但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的短短数十年间,整个印度次大陆都落到英国的统治之下,究其原因发人深思。本文仅从印度自身的角度来探讨导致其被殖民征服的原因。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殖民扩张政策是其外在原因、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是其内在原因。但是,把两个国家作为对等的历史主体,首先从两国实力消长变化的对比上分析原因,会更具说服力。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莫卧儿王朝的实力与英国相比,差距并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印度不少工业部门的工艺水平超过英国;在两国的贸易中,印度处于出超地位;在生产力发展和人均收入方面,差距尚不显著。因此,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次大陆主要是谋取自由经商和贸易特权等商业利益以及取得小块居留地。然而,两个国家在社会发展潜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内在差异性,这包括社会结构的差异性、中央政权强弱的差异性、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以及土地所有制的不同。由于以上差异,英国社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实力迅猛增长,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而印度资本主义萌芽举步维艰,经济发展受到种种制约,且长期战乱、分裂割据更削弱了印度的实力。

在18世纪中期以后,英印实力对比发生了实质变化。英国对印度则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达到征服印度的目的。这就注定了印度被征服的命运。 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为英国的殖民征服提供契机,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日趋衰落的莫卧儿朝廷缺乏凝聚力。

这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金银的流入,极大刺激了封建主的贪欲和奢侈腐化,导致了军事采邑制度的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了莫卧儿帝国的经济基础。皇室内部的帝位之争,严重削弱了皇室的势力。莫卧儿中央与各地封建主的矛盾不断加深,封建分离倾向越来越严重。

第二,莫儿帝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失误加速其衰败进程。

对内,莫卧儿朝廷歧视非穆斯林、迫害非逊尼派的穆斯林,激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破坏了印度的稳定和统一。为解决军事采邑制度的危机,穷兵黩武、内战频仍。奥朗则布的宗教迫害和战争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却促成经济进一步衰落,军事组织崩溃,进一步激化了印穆矛盾。其次,莫卧儿王朝对外妥协退让,给予东印度公司自由贸易、货物免税、建立永久性商埠、内河通行以及收税、铸币、驻兵、领事裁判等种种特权,使英国殖民势力渗透到莫卧儿帝国的财政、军事、司法等领域。

第三,两次来自西北的外族入侵,特别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加速了摇摇欲坠的莫卧儿帝国的瓦解,破灭了马拉塔取代莫卧儿、重建印度帝国的希望,更便利了英国殖民者在孟加拉地区确立殖民统治。

在英国进行军事征服的过程中,印度王公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制约了联合抗英。那时,印度各王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者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而仅把它看作印度诸多邦国之一。印度各王公一方面为了扩张领地互相敌视、不断征战;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与英结盟、借英伐邻。印度王公的利己主义使他们政治上鼠目寸光,很难实现真正的联合抵抗。东印度公司也成功地利用了各王公间的矛盾,分化瓦解,阻止联合,并唆使他们相互厮杀。这在南印地区的马拉塔联盟、迈索尔和海德拉巴之间以及马拉塔联盟内部最为典型。在这同时,为了保住其既得利益或获取更多利益,各土邦王国的内部上层集团,完全置民族、国家的利益而不顾,在面临英国军事征服时,不光彩地充当了殖民者的内应。这常常使英军在危机时刻化险为夷、不断取胜,从而不断拓展征服区域,并最终完成了对次大陆的征服。

以上主要从印度政治上层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印度被殖民征服的内在直接原因。然而,印度社会具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即村社、种姓、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印度社会的封闭、滞后以及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种姓与种姓的对立,导致了印度深陷于政治上分裂、经济上停滞、精神上麻木的状态,这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在根本原因。

总之,印度之所以被英国征服,就莫卧儿王朝本身而言,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封建分裂性,使十八世纪印度的实力急剧下降,显得极为脆弱,极易受到攻击而缺乏自卫能力。印度社会固有的内在对立性、排斥性和隔离性,却是招致莫卧儿帝国灭亡和印度最终被殖民征服的深层原因。

3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按照当时印度国内那种四分五裂的状况,沦为殖民地是早晚的事,区别在于沦为谁的殖民地。最后,在一帮欧洲强盗的竞争中,英国胜出,成了印度的宗主国,英女王成了印度的女王。英国人挺嘚瑟的,还把一艘“声望”级战列舰命名为“印度女皇号”,其实这个女皇指的就是他们的伊丽莎白女王,因为她也是印度的女皇。

一、最早到印度的不是英国人

最早从海上到印度的是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他在1498年进行探险,带着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港口卡利库特。达·伽马是一个探险家、航海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开通了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航线。他又是一个骄横跋扈,狂暴凶残的人,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他最早到达印度,但印度最后并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一方面与葡萄牙的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达·伽马和在印度的葡萄牙人狂暴凶残有关。最后,达·伽马就死在了印度的卡利库特。

第一次看到从海上来的外国人,着实把印度人吓了一跳。印度小国林立,根本对海上经济没有概念。当时的马拉巴尔这个地方的国王热情友好地接待了达·伽马,允许他以后来经商。达·伽马从印度运回了大批丝绸、香料、象牙和宝石等,赚翻了。1502年,达·伽马再次来到印度,这一次就不是文质彬彬地做生意了,而是发挥海盗的本能,在海上抢商船、在陆地抢地盘。他们要把别的力量赶出印度,尤其是阿拉伯人。

葡萄牙人在印度抢了许多地盘,到16世纪中叶还控制了锡兰岛,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于是,他们在此任命了总督,更加疯狂地排挤外来力量,还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他们到处拆毁印度教寺庙,他们把污物和猪肉堵上阿拉伯人的嘴,把印度婆罗门的耳朵割掉,缝上狗耳朵,对于反抗者,他们或者砍去四肢,或者直接剁碎。

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都来分一杯羹

荷兰人其实也是很早就在印度做生意,他们真的就是在老老实实地做生意,因为国力不强吗,没法像葡萄牙这么高调。17世纪初,荷兰的尼德兰革命成功,荷兰的工商业和航运业飞速发展,荷兰也成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国力也超过了葡萄牙。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雄心勃勃地要垄断东方贸易。这个东印度公司实际就是国家的一个抢劫集团,他们被授权宣战、签约、占领土地、修筑要塞等。残暴地葡萄牙人在印度名声太臭了,荷兰人很轻松就从他们手里抢到许多地盘,葡萄牙逐渐被赶出了印度。

法国人、英国人也来了,他们的实力可比葡萄牙和荷兰强。1664年,法国政府一下子在印度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两个公司,这架势就是要一口吞下印度;英国人当然不会落后,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英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给予他们在东方的贸易垄断权,还有“修筑要塞、建立军队、对非基督教民族宣战、媾和以及统治所征服的殖民地等政治和军事特权”等等一堆权力。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范围可不止在东方,他们在印度东海岸、西海岸和孟加拉、比哈尔建立许多的商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列强所谓的公司、所谓的生意,背后都是国家行为。他们嘴里的贸易就是在抢劫。这些欧洲国家内部也矛盾不断,为了独霸生意,也争斗不休。荷兰就是被英国打出印度的。能统治印度贸易的到是把世纪中期,只有英法两国了。为了利益最大化,英国人毫不客气地驱逐法国。1758年,他们通过三次卡尔那提克战争打败法国,彻底把法国排除出印度,留下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做生意,想控制印度,哪怕一个小港口都办不到。

一家独大的英国公司开始征服印度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一家独大,这时的印度是莫卧儿王朝后期,基本就是个空壳子,国内都是些地方王公贵族的小国,他们每一个小国都不是东印度公司的对手。就这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南征北战、东打西伐,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注意,这时是“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严格来讲,不是英国的国家行为。

东印度公司牛得不得了,他给那些小国订规矩,比如他们不准莫卧儿王朝最后的皇帝称“皇帝”,不准小国的国王称“国王”;他们改了小王国接班规定,比如有些印度小国王没有子女,可以用亲近家族的子女继位,但“东印度公司”不准。东印度公司在小国内部拉一派达一派,扶植傀儡进行统治。这时的印度要多惨有多惨,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英属印度”,由东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另一部分为“印度土邦”,他们数量众多,由公司间接统治。总之,一切都由英国人说了算,英国人在印度是没有法律能管的。1774年10月,东印度公司给印度任命了一个“全印总督”瓦伦·哈斯丁斯,从此,“印度土邦”也由英国人直接统治。

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提出一个关于印度的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是:

(一)、英国在印度的领土由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共同管理;

(二)英国政府成立管理局,批准、审阅一切关于印度的文件;

(三)管理局对印度的管理高于东印度公司董事会;

(四)国王有权召回董事会任命的总督。

这个法案有意思的说出了“英国在印度的领土”,司马昭之心。从此,印度真的就是英国政府在管理了。

“暴脾气”的印度人反抗了

英国人在印度挺狠的,那些印度的土邦小王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普通的印度人更是视如草芥。印度人吧,本来性格挺佛系的,被种姓制教育的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以至于英国人在任何事上都为所欲为。但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终于,出事了。1857年5月,因为英国军官命令 印度籍穆斯林士兵咬用牛油或猪油浸过的火药纸,激起了兵变,这场兵变席卷了大半个印度。

这些起义的人来到了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的住所,呼喊着他的名字,请他领导这次起义。巴哈杜尔·沙二世虽然是帖木儿的后代,但已经没有他祖先的铁血杀气,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喜欢风月的诗人,写的诗还不错。软弱无力的末代皇帝提心吊胆地答应了起义者的要求,成为起义者的领袖。在皇帝的号召下,更多的人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这时出现了两个有名的实权人物,一个是“章西女王”,一个是“那那·萨希布的王公”。他们也是被英国人逼的太久,连王位继承权都说了不算。英国人在印度的军力不是太多,一开始被起义的印度军队打死不少。后来,英国人加强了力量,把本来到去中国的英国军队转移到印度,还调派了大量印度的锡克教军队。英国的军队人数不差、武器先进、组织严密,很快印度的起义被镇压下来。英国人对印度人的屠杀开始了,他们把能够找到的印度人都集中起来成批屠杀,穆斯林被缝进猪皮里然后吊死,他们甚至直接把人绑在炮口上轰成碎片。

1858年6月17日,章西女王战死;那那王公不知所终,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见过他。9月20日,莫卧儿王朝的老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英国军官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当着他的面处死了。老皇帝写了一首诗:

我的心在这片被掠夺的土地上永无安息,

谁又能在这徒劳的世界上心满意足?

······

站在鲜花束上,夜莺在歌唱,

在我的心中的花园,却布满了荆棘。

我祈祷长命百岁,却只有四天生命,

两天在欲望中度过,两天在等待中消磨。

······

最后,英国人到底还不不敢杀了老皇帝,一气之下把他赶到缅甸去了。随着老皇帝的离去,全印度的统治权转到英国女王那里。

女王亲自上场了

印度的起义让英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一个公司去治理一个国家是没法维持好的事,于是,英国女王决定自己兼任印度的女皇。再通过女王授权,印度的统治权合法转移到了英国议会。

为了照顾印度王公的面子,任命总督时,不再是以前那样由东印度公司胡乱派人,而是由女王任命总督,还给总督一个“副王”的头衔。英国的维多利亚终于成为了印度女皇,在欧洲,这是绝无仅有的。

4

我是我讲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被英国殖民将近三百年。以至于现在印度的官方语言都成了英语。那么印度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而且一个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又众多的国家为何能被英国殖民统治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殖民地的?

早在印度被欧洲人发现以后,英国人就想占领印度,但是当时的印度莫卧尔王朝实力还很强,这就使英国人不敢轻易占领印度。

印度内乱,英国机会来了

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印度莫卧儿王朝突然陷入分裂之中,各地的封建势力割据。到了18世纪中期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强,这就为英国进入印度提供了打好的机会。

所以这时的英国没有了顾及,直接殖民了印度。并且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专门打理印度事务。把印度的麻棉等资源运回英国。

分而治之,挑拨离间

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挑拨印度人民之间的关系。

更可恶的是英国人直接利用民族矛盾招募雇佣军让印度各个民族之间打起来,让印度人自相残杀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也为二战后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埋下了伏笔。

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

当时的印度在人口数量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印度长期种姓制度高种姓人拥户英国殖民者统治,低种姓人由于长期的被奴役已经丧失了反抗精神。

这更加助长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印度仅有的几次反抗运动也都以失败告终。

而且印度人的这种不反抗精神直接持续到了二战末期。当时的甘地还是打着“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反对殖民统治。

要不是当时英国二战后实力下降和碍于当时的国际形式印度现在可能还被英国人统治着呢?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但现在的印度提起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仅不对殖民者感到憎恨,竟然还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感恩戴德。不禁让人感慨印度真是个奇葩的国度。

文|我讲历史|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创作不易你得关注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5

既有偶然也有必然,还有一个东印度公司。

先说偶然性。17世纪末,统治印度的莫卧儿帝国逐步走向分崩离析,各地土邦逐渐获得了独立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势力此时阴错阳差的进入印度次大陆。之所以说“阴错阳差”,因为这个时代可不像今天,人类的地理知识有限,欧洲船队的航行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开到哪算哪”,哥伦布先生不就至死都以为自己去的是印度么?英国人到了印度次大陆,一开始也没有彻底征服那片广大土地的想法,更多的是从事麻棉等原料供应的商业活动,这个过程中,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

再说必然性。英国人在印度的经营活动,长期是通过收买各地土邦王公等手段从事商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次大陆内部的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完全呈现在英国人面前,他们很快认识到,所谓的“印度国”,原来和欧洲大陆一样,是四分五裂的。印度毕竟不是中国,他本就是各自为政,雅利安人、蒙古人等外族都能轻易统治那片土地,为什么英国人不能?蒙古人带来的伊斯兰教本就与本土的印度教有着激烈的冲突,各个土邦之间更是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从而矛盾重重。因此现实,东印度公司的逐步蚕食策略又有谁能抵抗?

最后说一下,在统治印度的过程中,特别是19世纪以后,印度也爆发过多次反英起义,但与我们教科书中描述的“民族觉醒” 不一样,印度各地的反抗大多是因为宗教冲突,来自欧洲的英国人很难理解印度教的“高深”教法,特别是印度教残酷的种姓制,更让英国人摇头。但印度人也很有意思,你统治他、剥削他没问题,但不能动他的种姓制。直到今天,种姓制都是印度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只要英国人触碰这一软肋,印度人都会激烈反抗。所以英国人在统治中也慢慢学会了尊重现实。但印度教徒的种姓原则,和倡导众生平等的伊斯兰教完全不同,两教派的冲突,至今无解。

6

这还得从十八世纪的普拉西战役说起。

十八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渐退出印度,而英国和法国也同时进入印度。由于此时英、法之间一直在欧洲互掐(英法百年战争),在印度也爆发了激烈冲突。

此时,印度出现了一个勇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德拉。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这位年仅27岁的孟加拉贵族,一上台就向英国人发起了进攻,率军攻入了英国的一个据点威廉堡,并杀死了留在据点里的英国人。

英国怎堪忍受这种耻辱,当即组织了1200人的远征军,由英国著名军事家克莱武率领,抵达印度,随后又在当地招募了两千多人的雇佣军。

双方最终在普拉西展开决战,西拉杰的军队有7万之众,而且拥有法国支持的50多门火炮以及数十名法国炮手,而英军不到4000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西拉杰的战斗部署是先用火炮猛烈轰击英军,然后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战英军,最后让自己的伯父米尔·贾法亲王,率15000骑兵在关键时刻给予英军致命一击。

战斗刚开始时,跟西拉杰部署的一样,英军被猛烈的炮火打得节节败退,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西拉杰的火炮失灵,但他以为英军的火炮也同样失灵,于是亲自率领主力开始向英军冲锋。

但英军作为一支近代化军队,部队训练有素,早就做好了准备,将火炮全部用帆布盖上,使其未受到损害。因此,西拉杰的部队一冲锋就暴露在了英军的炮火中,伤亡惨重。双方陷入胶着,英军凭借火炮优势开始反击,西拉杰的部队开始退却。

而此时,作为战役的决定性力量米尔·贾法亲王率领的15000骑兵进入战场,这位被西拉杰寄予厚望的伯父,看到本方军队处于劣势,本来要率领骑兵向英军发起突袭的他,竟然临阵倒戈,调转方向,向自己的侄子发起了冲锋。

这个载入战争史册的一幕,让西拉杰看得瞠目结舌。

结果,西拉杰的部队被击溃,除一部分溃逃外,大部被俘,西拉杰也战败被杀。

原来,在这一决定印度历史的关键性战役中,米尔·贾法亲王在战役之前就被克莱武重金贿赂,作为内应,他率领的“决定性力量”在战斗中一直犹豫观望,在本方部队即将溃退之际,看准时机的他,毅然向自己的侄子发动了致命一击,为英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此战过后,在英国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进,数十年间便将整个印度纳入其殖民地领域之内。

印度人不善战,这大家都知道,但这种临阵倒戈,看到自己国家的军队快支撑不住时,选择“补上一刀”,这也确实是太无耻了!

这些年来,印度人一直在跟中国人较劲,好像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真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

所谓“国无防不立”,印度人要想跟中国平起平坐,还是先学学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吧。

7

简单说吧。用领先对方的军事装备,军事力量打开国门(印度也算不上国,到处土邦),然后划出自己的地盘,进而经济渗透,当做原料地和商品倾销地,伴随着铁路延伸,经济领土不断扩大。。。这过程中对各个土邦,采用拉拢,分化,分而治之。。。政治上给予保留特权和部分经济利益。不听话的用军事手段予以打击。文化教育上则输出英语。。。

8

由于此时英、法之间一直在欧洲互掐(英法百年战争),在印度也爆发了激烈冲突。

此时,印度出现了一个勇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德拉。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这位年仅27岁的孟加拉贵族,一上台就向英国人发起了进攻,率军攻入了英国的一个据点威廉堡,并杀死了留在据点里的英国人。

英国怎堪忍受这种耻辱,当即组织了1200人的远征军,由英国著名军事家克莱武率领,抵达印度,随后又在当地招募了两千多人的雇佣军。

双方最终在普拉西展开决战,西拉杰的军队有7万之众,而且拥有法国支持的50多门火炮以及数十名法国炮手,而英军不到4000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西拉杰的战斗部署是先用火炮猛烈轰击英军,然后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战英军,最后让自己的伯父米尔·贾法亲王,率15000骑兵在关键时刻给予英军致命一击。

战斗刚开始时,跟西拉杰部署的一样,英军被猛烈的炮火打得节节败退,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西拉杰的火炮失灵,但他以为英军的火炮也同样失灵,于是亲自率领主力开始向英军冲锋。

但英军作为一支近代化军队,部队训练有素,早就做好了准备,将火炮全部用帆布盖上,使其未受到损害。因此,西拉杰的部队一冲锋就暴露在了英军的炮火中,伤亡惨重。双方陷入胶着,英军凭借火炮优势开始反击,西拉杰的部队开始退却。

而此时,作为战役的决定性力量米尔·贾法亲王率领的15000骑兵进入战场,这位被西拉杰寄予厚望的伯父,看到本方军队处于劣势,本来要率领骑兵向英军发起突袭的他,竟然临阵倒戈,调转方向,向自己的侄子发起了冲锋。

这个载入战争史册的一幕,让西拉杰看得瞠目结舌。

结果,西拉杰的部队被击溃,除一部分溃逃外,大部被俘,西拉杰也战败被杀。

原来,在这一决定印度历史的关键性战役中,米尔·贾法亲王在战役之前就被克莱武重金贿赂,作为内应,他率领的“决定性力量”在战斗中一直犹豫观望,在本方部队即将溃退之际,看准时机的他,毅然向自己的侄子发动了致命一击,为英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此战过后,在英国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进,数十年间便将整个印度纳入其殖民地领域之内。

9

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盯上了南亚次大陆这片富饶的土地可以讲随便撤粒种子就能长出东西的地方谁不想拥有呢。但是英国也饱受了这片土地人民的长期抗争上到君主下到百姓。南亚次大陆的香料木材都是上等的,是英国为了掠夺和占有的初衷。

10

最早的印度原住民是雅利安人的奴隶,后来莫卧儿人来了又做莫卧儿人的奴隶。都是做人的奴隶,英国的文明程度还比莫卧儿人高的多,而且大英帝国还给印度人送去了个相对统一的帝国,何乐而不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