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推崇他的人,说他是开天辟地的千古帝王;憎恨他的人,说他是臭名昭著的封建暴君。


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以前我被这种片面观点,带到沟里去了。后来随着阅读的不断累积,思考问题角度发生转变,发现秦始皇被严重误解与抹黑。


历史上,很多学者,把秦始皇修驰道,筑长城、盖阿房宫、建骊山墓,统统粗暴地归纳于暴政。

在现在看来,秦始皇不就是搞了几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基建工程嘛,至于要说成暴政吗?这种伟大的创业精神,不正是我们华夏子孙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吗?在当前全球大环境里,中国不正是需要这种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吗?


特么把秦始皇和暴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不是逻辑上的混乱,就是学术上的丫鬟思维。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1、修驰道

修驰道,通俗地讲,就是修国道,修高速公路。


过去秦国境内,有几条省道就够了,现在全国都统一了,连一条像样的国道都没有,这肯定不行。秦始皇是大战略家,当然知道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硬道理,更懂得交通便利对国防军事的深层意义。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下令将原秦国境内的马路,同六国境内旧马路连接起来。以咸阳为中心,扩建九条高速公路,譬如咸阳至广东线、咸阳至云南线、咸阳至四川线、咸阳至甘肃线、咸阳至内蒙线、咸阳至河北线、咸阳至山东线等,奠定秦国主要交通干道路网。


据《汉书》记载,驰道宽50步(约55米左右),马车在驰道上驾驶,半天时间可以跑二百多里,也就说相当于时速30多里。驰道设计很科学,中间宽三丈(约7米左右),专供秦始皇出差使用,两边供老百姓使用,每隔几米就有种树和路标。

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绝对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可惜历史没有这么宣传,就是简单粗暴地说劳民伤财修建驰道,专供秦始皇巡游。这样说是不是很无耻?把秦始皇想得那么低俗与狭隘。

事实上呢,秦始皇修建驰道,和现在我们修高速公路、修建高铁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其意义都是极大改善了秦国交通情况,方便了老百姓出行,加快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顺便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当然,这种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没有挖掘机、推土机年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秦国人民群众,为此付出了无数血汗,甚至是生命,值得华夏子孙敬畏。熟知中国历史的毛主席,从大历史角度思考,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得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经典论述。


而历史上,有些学者把秦始皇修驰道,简单归咎于暴政工程的观点,客说好听点是过于片面狭隘,说难听点是猪油蒙心。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伟大的付出,哪里会有灿烂的成绩?

华夏子孙,毕竟长于开拓创新,短于偷盗抢劫。

驰道示意图

2、扩建长城

关于秦始皇修长城,存在几个严重的误解。


吐槽最多的是长城征调民工,滥用民力,结果只是个摆设,没有什么屁用,北方狄戎照样侵犯中原地区。历史上的长城,真的有这么多原罪?还是它被人为地曲解?我们不妨来捋一捋。


误解一:滥用民力问题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河套地区与甘肃省黄河以南)。为了稳固军事成果,在此筑建了34个县城,并把内地问题青年,全部迁到这里来居住。出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秦始皇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

来看两段既枯燥又生动的史料:

《史记·蒙恬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为了佐证历史的误解,我只好硬着头皮引用史料。


从这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秦始皇修建长城,施工人员以军队、犯罪分子、民工为主,并不是只有民工。并且要注意到,罪犯人群当中,包括违纪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在大秦,不为老百姓好好服务的公务员,被人举报查实后,直接派来长城工地体验生活。


至于历史桥段中的,孟姜女哭长城,纯粹是一个段子,和秦始皇修长城没有半毛钱关系。明朝学者冯梦龙,在其所著《东周列国志》中作了澄清,孟姜女哭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长城,并不是蒙将军修的万里长城。也不知道是那个奇葩,把这个段子用来调侃长城,污蔑民族英雄秦始皇。

综上述说,史书上说修长城是滥用民力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纯属喷子行为。

误解二:长城无用论

秦始皇修筑长城,目地是为秦国构建立体战略防御体系,扩大了秦国战略纵深,属于秦朝重点国防军事工程。


先来看看长城几个流弊的特性:


一是,建筑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二是,建筑设计理念,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原则,非常科学;


三是,长城并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还有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是非常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


四是,东西跨度上万里,地形勘测技术,蕴藏科学的地理学知识。整个长城分布线,基本和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吻合,把游牧区与农耕区完美隔开。

当年大秦帝国修建长城,和现在美国搞导弹防御系统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蒙恬30万大军属于“矛”,而万里长城则属于“盾”,矛盾攻防结合,威慑匈奴,从此不敢南下。如果没有长城,狄戎可以全天候24小时侵扰中原地区,大秦帝国岂不是提前成了中东地区?


在历史上,除了汉人政权修缮长城之外,北魏、北齐和金朝等游牧民族,突破长城之后,为了稳固政权,也不断加固修缮长城。为什么游牧政权也热衷搞基建?道理很简单,他们又不是沙雕,在长年累月“爬”长城的过程中,看到长城巨大的实用的军事价值。

说了正面案例,再来讲讲反面案例。


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北宋,因为北宋政权无能,一直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没有长城做屏障,失去了战略纵深,其结果就是被狄夷按在地下反复摩擦,契丹与女真侵扰中原地区,跟我们在家里,从客厅走厨房一样自由。


至于长城在历史上,屡次被狄戎突破的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技术层面的失误。世界上永远没有挡不住的矛,也没有攻不破的盾。不能因为“盾”能攻得破,就彻底否定“盾”的积极作用。


综上述说,长城军事价值很大,扩大战略纵深,有效阻挡了狄戎的侵扰,并非某些公知所说的,没有半点用处。

误解三:长城封闭论

长城封闭论,这个观点更为弱智。


就像现在很多无良公知,在网络上吐槽毛泽东时代,搞封闭锁国一样白痴。汉人修缮长城,并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使然,充分说明汉人热爱和平,重视国防战略防御。最少在当时,长城有效震慑了北方匈奴,大大提高了国防安全系数,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


你家盖了个别墅,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为了防备外面野狗野猫自由进入,糟蹋家里花园,于是在别墅外围修建一堵围墙。修建围墙,难道就表示你要自我封闭吗?这就能说明你从此不参加社交活动骂?这就代表你以后不出门工作吗?显然不是,你只是有点安全意识,喜欢安居乐业罢了。很多人竟然用近乎弱智的思维,去理解汉人修建的长城,实在是可笑可悲。


关于秦始皇修长城,及后人对长城的误解,就讲到这里了。

3、盖阿房宫、建骊山墓

再来谈谈秦始皇另外两大基建项目。


说起盖阿房宫、建骊山墓,很多人认为,这是秦始皇滥用民力、推行暴政的最真实案例。他们在《史记》找到确凿证据: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很多专家会说,你看看秦始皇,仅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70万刑徒和奴隶,可见秦朝的严刑峻法多苛刻,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多离谱。


其实,误解就出在“隐宫”“徒刑”四个字。


很多人望文生义,把“隐宫”误解为受过宫刑的人,又把“徒刑”误解为刑徒。实际上,“隐宫”指隐官,即宫中的官员;而“徒刑”是指士兵和囚犯,并非单指囚犯。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这句话正确解释是:抽调宫中的官员,征派部分军队和战俘、囚犯,总计70万人,分别修建骊山墓和阿房宫,并非全是普通的老百姓。

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盖阿房宫、建骊山墓,充分说明秦始皇在合理利用劳动力与社会资源。让囚犯参加劳动改造,是秦始皇伟大发明,到现在中国在使用,全世界都在运用。


另外,需要说明秦始皇时期,民工给政府做事,并不是全是义务劳动。再义务徭役之外,多出的工时,属于有价劳动,政府是需要给民工发工资的。


我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有真实史料做支撑。为了预防杠精说我瞎编,我只好又引用一下史料:

《秦律·司马》:“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其令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

因犯罪需要花钱赎罪以及欠政府债务的,法律判决时间到期后需要审问,如果无力缴纳款项,从当日起可以通过劳役抵偿债务,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由官府给予饭食的,每天抵偿六钱。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秦国,没有历史讹传的那么残暴。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这两大基建项目还没有竣工,秦始皇就驾崩了。


后面的工程是秦二世完成的,准确地说是老狐狸赵高完成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没有管理好工程进度与民工待遇问题,导致后面问题重重,激化了矛盾。《史记》有记载: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

司马迁同志写完这句话气不过,还接着大骂秦二世是“人头畜鸣”。说胡亥是长着人头出生,说话却像畜牲一样。司马迁,对胡亥也是恨铁不成钢啊,这不是气急了,怎么会在文中爆粗口呢?

总之,把阿房宫与骊山墓,粗鄙地说成是秦始皇的暴政,有失公允。尤其是阿房宫,它建成后属于中央办公机构,只不过奢华了点。

如果要这样讲,希腊雅典的神殿,是不是也是暴政的产物?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不是也是暴政的结晶?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与伦敦塔,是不是也是暴政的证据?

当然,秦始皇着手开建的骊山墓工程,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没有给秦国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只是单纯地满足秦始皇个人需求,这也是历史学者,认定秦始皇推行暴政的缘故之一。

4、功过是非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要把他放在大历史框架中去思考,从华夏民族繁衍与华夏文明传承的角度去思辨。

如果仅仅按着流俗的历史观,去分析他一个政策的好坏,一道政令的褒贬,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就是典型的丫鬟思维,永远看不懂他的雄才大略,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戚戚怨怨的丫鬟之见。

我们来简单梳理秦始皇几大历史功绩:


拓展了华夏民族生存空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宽了华夏子孙的生存空间,为华夏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广袤土地,就没有足够的资源繁衍后代;没有广阔空间,在军事上就没有战略纵深,没有战略纵深就没有战略迂回空间。这些基本因素,都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时间成为世界灯塔的基础。


促进华夏文明持续发展。

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马路车轨、统一文字语言、统一国家礼仪等,这些历代史学家与官方媒体都肯定的业绩,大家都比较熟知,就不用多解释了。我只说一句话,这些动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统一文字语言,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从而保证了华夏文明得于薪火相传。

根植华夏子孙大一统思想。


秦始皇在先祖的基础上,奋发图强,把区域性小国,经略成区域性强国,最后灭掉六国,统一华夏,成为世界性大国。最关键的是,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废除了容易滋生军阀割据的分封制,推行了更符合治理模式的郡县制。让大一统思想,从此根植于华夏子孙灵魂,绵远流长二千年,才有今日中国之局面。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欧洲完全不同,中国虽然广袤,但各种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对于农耕型社会,土地是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小国林立必定导致战争不止,生灵涂炭,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大一统局面更有利中国发展。


秦始皇执政期间,还开挖了灵渠,把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连通,进而盘活了整个国家的水上交通线。这种事情,不仅功在秦朝,还功在千秋,直到今天还在运转,滋养一代又一代人。

1975年,湖北云梦县境内出土大量秦简,包括著名的《秦朝十八律》在内,一举打破秦国只搞专制不搞法制的历史讹传。


因为这部秦律,涉及到秦国民生、吏治、徭役、手工业、军户等方面,非常详细与系统,很多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最典型的法律条款,对秦朝公务员公车私用、民间放高利贷、男女婚外情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历史给秦律定义是过于苛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过于严厉与死板,缺少人性化的一面。如果“昆山龙哥案件”,放在秦朝的话,当事人估计就要受委屈,要去工地搬砖赎罪。


加上秦律很细致,细致到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有法可依。这样有个好处,也有坏处,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犯罪分子”。这也是秦律过于严厉的副作用,后来被持续放大,成为秦始皇推行暴政的铁证。


总的来说,秦始皇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很多人用丫鬟思维去解读秦始皇,所以他看到尽是哀怨与家暴。对秦始皇的千秋大业,历史大功绩,却视而不见。我们要知道,很多伟大的举措与政策,需要时间与空间去验证。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名人,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

汉朝名臣主父偃说秦始皇“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朝理财名臣桑弘羊认为秦始皇“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唐太宗李世民说秦始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认为“废除分封制,以天下为公,是从秦朝开始的。”

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写到“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天下黑秦始皇久矣,源于汉朝学者搞了太多秦始皇黑材料。

动机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抹黑秦始皇,从理论上推翻郡县制的科学性,为开历史倒车的分封制找到理论支撑。事实证明,分封制是历史垃圾,郡县制才是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百年之后,英明神武的汉武帝,搞推恩令,逐步恢复了秦制,才使大汉帝国事业走上康庄大道。


最后,借用毛主席一句话来结束文章: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情的是秦始皇……

最佳贡献者
2

秦王嬴政铲除了吕不韦等敌对势力之后,便依据李斯计谋,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为了统一六国,他受谏逐客书影响,拓展了用人思路,下令不受地域限制,广招文武良才,魏国贤士尉缭子就是趁此机会自魏投秦的!李斯向秦王嬴政分析赵国良将虽多但并不和睦,又介绍了燕赵两国的互相长期攻伐戒备的情形,并献上先攻伐赵国,再灭韩国,韩赵即下,再灭燕次伐楚,最后吞并齐国的计策!历经10年征战,终于一统天下!嬴政先封李斯为廷尉,后封为丞相!他嫌秦王称号不足以彰显其丰功伟绩,就以三皇五帝采取其尊讳,自称始皇帝!又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为了促进战后的大政统一,社会安定与农业发展,李斯建议嬴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与朝廷各级官员服饰!嬴政全部采纳了其建议。但是嬴政为争权利诛杀生母赵姬与其异母弟,又派人鸩死吕不韦,并灭其三族!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修造长城与骊山陵墓,工地周围白骨累累,史记说他鹰目豺声,胸窄背驼,所以说衣中加衬以矫正体形!他的功过参半,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山河空锁祖龙居,竹帛烟焚帝业虚,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項原来不读书!

3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正月,赵都邯郸降生了一个男婴,其父为秦国质子,在赵国做人质,是时任秦王(昭襄王)之孙,秦国太子柱之庶子---公子异人,母赵姬。因出生于正月,所以被起名为“政”,出身于秦国王族,赢姓秦氏(或赵氏),故全名“嬴政”。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婴儿,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政出生时,正逢秦赵长平大战结束,赵国大败,主将赵括身死,赵军主力四十六万被坑杀。秦军挟大胜之威直驱邯郸,欲一举灭赵。赵国以老将廉颇率军,顽强抗击秦军。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共赴国难,秦军在邯郸城下陷入苦战,两年不能下邯郸。

危急存亡之时,赵国联络魏、楚、韩等诸侯,合纵抗秦,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十二月,魏信陵君魏无忌,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率领联军,于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并出城反击。内外夹击之下,强弩之末的秦军大败,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另二万余秦军被围,无法脱身,只好降赵,邯郸之战以联军大胜结束。秦军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皆被收复。

秦赵交恶大环境之下,作为质子的异人被赵人冷遇过甚。出行车马及日常用度无一得丰裕,生活困窘,失意之极。在万分落魄之时,遇见卫国商人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就此发生,不再详述。总之,异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并在吕不韦支持下,异人奉承礼敬太子柱宠姬华阳夫人,从而被立为太子柱的嗣子,之后在诸国之间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长平之败,秦军大举来攻,赵孝成王既怒且恼,在无法直接报复秦军的情况下,赵王把满腔怒火发泄到尚在赵国做质子的异人头上,欲杀之泄愤!紧急关头,吕不韦与异人以重金贿赂守城官员,连夜逃奔城外秦军大营,躲过杀身之祸。

仓惶之下,年仅两岁的政与其母赵姬未来得及跟随逃走,被留在邯郸,面对赵国的怒火。幸好赵姬娘家为赵国豪富,各方打点之下,赵姬母子被隐藏起来,躲过了赵王的报复,得以活命。

异人逃回秦国后,因华阳夫人为楚人,为讨其欢心,便改名为“子楚”,正式成为华阳夫人义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柱嗣位,即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得报的赵国,为结好秦国,主动送还了太子子楚的妻、子。赵姬与九岁的政,历经近七年的提心吊胆后,才得以回归故国。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在按制为父守孝一年期满后,孝文王正式登上秦王之位,不料三天后即突然暴薨。子楚从而更上一层楼,嗣位秦王,即庄襄王。他立刻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参与国政。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终于实现。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在祖父昭襄王灭周,废周赧王为周公的基础上,庄襄王攻灭周最后的遗留----东周国(非东周朝,由西周国分裂而来,昭襄王灭西周国时幸存),彻底抹去周室在世间的最后遗存。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薨。不过短短四年,秦王的大位从曾祖父传到了曾孙之手-----时年十三岁的政,被立为秦王,从而将“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当时,又有谁会知道这个小小的少年,会是结束五百年纷争的天命之子呢?!

???秦王政初立,年纪幼小,国政皆由相邦文信侯吕不韦掌控,并尊其为“仲父”。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二十二岁的秦王于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正式亲政。其母赵太后的情人假宦官嫪毐,害怕秦王亲政后不利于自己,便发动叛乱,秦王政早先布置好好三伏兵,打败叛军。嫪毐单人而逃,并被擒获。?处以车裂,曝尸示众;?赵太后被软禁于雍城萯阳宫;。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免吕不韦相职,放逐于巴蜀。吕不韦知道无法挽回局面,乃饮毒酒自杀。?秦王政至此全部掌握秦国军政大权。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十八年(前229年)秦灭赵,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回军途中灭代;二十六年(前221年),最后的山东诸侯,齐国投降。至此,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段历史,诸多史书记载煌煌,精彩纷呈,于此不再详述)。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诸臣以秦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王号不足以显其功业,乃以三皇五帝之“皇”、“帝”,合二为一,上尊号“皇帝”,秦王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号称始皇帝!

始皇帝继续奉行孝公变法以来,商君法家之术,加强君主权力,削弱贵族权势,提拔由平民身份以军功而兴起的新兴势力。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分封制,以郡县制为中央治理地方官制,统一全国货币,以秦半两为正式货币,统一度、量、衡,使各国原有纷乱不堪的标准得以归一,尤其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标准(民间为简化了的隶书),使得全天下人得以使用相同的文字,大大增强了相互的交融和了解,不再以旧诸侯国界为对立面,中国自秦之所以没有再现分裂,即使有特定时段的分裂,也会最终统一。这与始皇帝的“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人自此开始,二千多年里,都毫不迟疑地认为,凡是遵循以上制度的,都是一个国家的子民,亘古不变。

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帝发大军五十万,以屠睢、任嚣、赵佗等为将,南征百越(今两广地区),并于始皇三十年至三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中国第一条运河---沟通湘江于漓江的灵渠。至始皇三十四年(前214年),秦军平定岭南,使岭南历史上第一次纳入了中国版图,并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

战国末期混战中,诸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致使北疆匈奴经常往来袭掠。秦统一天下,匈奴对秦的威胁,始皇帝自然无法容忍。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前214年—前213年)间,始皇命蒙恬为将,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大破之,获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等地),设立九原郡(内蒙古包头),修筑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秦长城。史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匈奴势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

始皇帝奋六世余威,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五百年的乱世。又规整制度,“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使得全天下民众得以相同的方式生活,从而使得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使得华夏民族与诸少数民族开展融合,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作用。中国也得以第一次以一个整体的国家形象屹立在天地之间。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五十岁的政,于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邢台)。身后之事,无数的历史文献及艺术作品已经演绎了无数次,不再深入详解。政生前,“自为始皇帝,后后继者沿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他不会知道,自己建立的大帝国,在他身后,只存在了仅仅三年,后继也勉强只到三世,且宗族也被屠戮殆尽。

始皇帝不过在位三十七年,统一天下后的秦,也仅仅只统治天下十五年。但是,始皇帝所建立的统治模式,却在之后的历史延续中被一代代的后世帝王继承并延续下去,中国绵延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其主要的设计者和身体力行的推广者,即是始皇帝。其影响力之大,是后世任何一位帝王不可比拟的。即使世界历史上来看,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君主有许多,但他们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力,同始皇帝来比较,也是无法比拟的。中国王朝的中央集权思想及传统忠君思想之下,皇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帝王对于本国的影响力。中国人一直占据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可以看做对于世界的重要影响力。始皇帝对于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China,亦是由“秦”读音转变而来。

龙,是中国皇帝的专属神话,是对人君的称呼,““祖,始也;龙,人君像。”?,始皇帝尊称祖龙,实至名归。

后世由于儒家正统思想,及始皇帝“焚书坑儒”,且秦二世而亡,后世人对于他多有诋毁贬损,但“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 2019年7月27日 作于五溪家中

?







4

对于历史人物来言。秦始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性非常大的一个皇帝。暴政,昏君,自负,迷性,贪图享乐。这是网络上和部分史书上对他的描述。其他的先暂且不说,我们就从他的幼年开始说起。秦始皇出生在韩国。十三岁登基(公元前247年)由于年纪尚小,不能亲政(当时秦国的法律是君王20岁亲政)而秦始皇22岁时才亲政。他13岁登基的时候是她母亲托付当时的丞相 吕不韦 代理朝纲所以 吕不韦 其实是当时秦朝的实际统治者,对嬴政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的。不知道大家了解不,秦太后和吕不韦有一腿,后来吕不韦又介绍 嫪毐 给秦太后,秦太后还为其生有两子,具体 吕不韦 和秦太后的歼情什么时候开始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吕不韦能当丞相是有秦太后的功劳的。也就是老秦王在为的时候。逆承篡权。欺上瞒下。生母不洁,与臣为奸。屈辱不止,寝食诛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事谁能忍?而且还是一个一国之君,要说嬴政对这些事浑然不知!不可能。一个能统一天下的人,他聪明的程度你是你我能想象的,嬴政22岁前的秦朝内部还算平静,那么他说明他一直在忍。据说,嬴政不喜欢与人交谈。就喜欢看书,个人认为一个一边读书,一边受打击的人,才是最恐怖的人,且野心特别大,他连她母亲都不会相信,那肯定也不容易相信其他人。一个有屈辱的人随时随地都在算计,不轻易暴露弱点。在亲政之前嬴政一共遭受过两次暗杀!亲政后一次。统一天下后两次。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所以秦始皇一定是一个性格严谨,思想周密,及其铭感!的一个人,这些性极有可能在他小的时候就有了。22岁时找准机会,挑拨吕不韦 和 嫪毐 将其逐一击破,分尸 嫪毐 ,腰斩 吕不韦 亲手摔死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兄弟,也就是 嫪毐 与秦太后 所生的两个孩子,将皇太后锁在后宫的一间房子里,令其一世不得踏门,不得探视。亲政后短短9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军用粮食储备翻了十倍不止,神不知鬼不觉的征兵100万。悄无声息的拿下韩国,挑拨离间赵、魏两个然后拿下赵国。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下三国,据说开始打楚国的时候。齐国才得到消息,一个30几岁的皇帝。昏君?.....一个30几岁的皇帝。亲政十余载的皇帝解决了254年的战国格局.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在政治问题上 秦始皇 最大的败笔就是给老百姓的赋税太重,和没有立太子。前面说过秦始皇不容易相信任何人,就算是他的儿子,而且当时的扶苏在天下的名声是特别火的,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快感还没有过去。他容不下有人影响他的威严。所以他远离扶苏。功高爱顺言,这是人的弱点,居功之傲。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至于焚书坑儒,就算是真的,那也有一定的原因。多个名族要更快的融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只是一个基础,而思想上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秦始皇听李斯的一法治国出发点是好的。朝廷既然要宣传一种思想那就一定对对其他的思想有锁打压。信仰的重要性我就不说了。而并非听信蚕言昏庸无道!而且他还那么勤政,汉承秦制大家一个的知道是什么意思。秦始皇虽然算不上爱民。但第一次管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和经验。也不算太荒唐。历史业内人士有这样一句话,中内外任何人想研究中国历史都得先从 始皇帝 开始。个人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以上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和历史。欢迎留言补充!读者朋友生活愉快! 老实人!话少!通宵达旦,望诸君点赞!关注!谢谢!

5

姓名: 赵政(正、祖龙等)。生卒年份: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在位时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共37年,出身:皇子出身,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秦昭襄王的重孙、秦庄襄王(仅在位3年)的儿子。如何上位:在吕不韦的扶持下,13岁继承其父王位,正常上位。如何死的:病死于巡视途中。帝号含义:始皇帝,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结合三皇五帝的称号而成,而始,就是第一、开始的意思,中国第一个皇帝,而且要从一开始,不断往下传承的皇帝。从这个帝号同样也体现出秦始皇的狂妄自信,好像他们家族的人都有这个性格。年号含义:还没有开始使用年号。主要辅助大臣:吕不韦、李斯、尉缭;将军王翦、王贲、李信、蒙武等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统一六国:这是在秦始皇手中完成的最显著的功绩之一,虽然他的祖先们已经为此奋斗了一百多年,秦始皇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举完成了这次创举。这对秦国来说是最大的功绩,开疆拓土、八方来朝、天下一统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功勋。从同一六国开始,他开创了很多的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建立一个全所未有的秦帝国。

北驱匈奴、南收百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依然没有放慢征伐的脚步,也不知道是军人集团还是其他贵族集团推动了这个决策。刚刚建立大秦帝国没多久,在六国远未臣服、郡县制的控制力远没完善的情况下,竟然发30万精兵攻打匈奴、发兵50万攻打南方百越各族。这两次大规模战争的结果是中原第一次征服南方,岭南等大片土地纳入版图。但攻打匈奴的成效却比较差,只对匈奴进行驱逐和造成一定的打击,解除了短期内的危机和匈奴的骚扰。

修长城:其实这是对匈奴及其他北方民族的高度防范性造成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发现匈奴等草原民族没有办法像百越那样,要么消灭,要么臣服。才逼迫修筑大规模修筑长城。长城修筑成本高、修筑时间长,但修好后却能起到极大防御效果。能有效的减轻后来的军事开支和压力,能有效减轻朝廷的负担。对威慑草原民族、稳定国内局势,是有很好的效果。但这两个战场,耗费时间太长,军队离开中原地区太久、资源耗费严重,也为后来崩溃埋下了伏笔。

修运河:运河对物资运输的效率是由极大的提升作用的,但这些运河,很多被称为渠,最大的用处还是改善大量土地的灌溉效率,成倍的提升了土地的产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农业最主要的作用提供充足的粮食,强盛国力,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对历史的影响:

带来和平:虽然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被屠杀的人数可能超过200万,这是不可否认的悲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秦始皇的努力,用以战止战的方式,给陷入三百年战争的天下人带来了和平的曙光。让普通人过上了真正的和平的生活,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其他六国人,在统一后都终于不用再面对战争。可惜和平时间并不长,难道真的是当时的人们不喜欢和平?

完善推广郡县制:这是管理中国土地两千年的制度,秦始皇单凭这一个制度就可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后来所有的皇帝和王朝,都是在秦始皇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没有人脱离过这种体制。凭借这个体制,中国人口从几千万发展到四亿,国土面积发展到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传承了几千年没有消亡的文明古国。

虽说秦始皇不是创始人,但他也出了大力,将这种制度推广到全国。而且在其完成统一大业后,面临着国内无数的要求恢复分封制的压力,他都没有退缩。这也是秦国后来快速崩溃的祸根之一。所以,对推广郡县制,秦始皇的有极大的功劳的。

实行帝制中央集权制度:这是继承秦昭襄王的强化王权的政策发展而来的。这个思想正式确立了两千年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制度、政治关系及结构。好坏无法评估,但结果却是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年,为后来越来越完善郡县制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无论是哪个阶层,官僚、豪族、贵族等,都没能撼动这个制度。也正是因为整个制度,限制了中国往西方民主科学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说法也只是或许而已)。最宽容的时候,也就是宋朝皇帝被迫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而已。是相对的共同,其实就是皇家对士大夫这些打工仔比较宽容而已。其实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不宽容也不行,儒家知识分子很可能跑到辽国、金国去,所以只能分权共享利益。

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其实这是必行之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统一政府后,各地之间与中央朝廷的税收、文书、通信、法律、军队等,所有的政务和军事都必须要统一。这就涉及到文字、度量等方面的标准化问题,否则政府无法运行。所以说这事必行之事,并不是秦始皇多么伟大、聪明想到这些。

泰山封禅:这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创举,自从有了第一次的泰山封禅,明确的将皇权置于天意之下。成为了对皇权最高的监管力量之一。秦始皇估计是为了稳定六国民心,宣扬浩荡君威,所以才大张旗鼓的进行泰山封禅,以提高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但却没想到在后来的皇帝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特别是后来经过汉朝儒家知识分子的改良,成为天人感等学说后,算是对中央集权、天子传说加了一道锁,是对皇权的制约。后来的皇帝,多少人把这个事情当成是最高荣耀和位置奋斗不已,也为自己的行为做了限制,减少无制约的权力的危害。

完善法律:法律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无论法律的本质和精神如何,对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来说,法律的作用都是无可代替的。没有法律就是没有机构稳定的社会、国家,更加没有社会的展和繁荣。

秦始皇的法律意识是郡县制的基础,但我认为绝对不是秦始皇的污点,而其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和遗产。秦始皇完善的法律,不但成为汉朝治国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没有完善法律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而秦始皇作为开创中国全面法治的第一人,竟然被污蔑为酷法治国,暴君,也是够可笑的。

秦始皇时期的法律文件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症式》等,包含《田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徭律》《司空》《军爵律》《传食律》《效律》《属邦》《尉律》《游士律》《盗捕律》《牛羊课》等等。这些法律案现代人的看法,就是一些政务的操作流程、人们的行为规范标准和社会准则以及一些惩罚标准而已。并不全是什么所谓的酷法,导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严刑峻法。

正是因为了这些法律和操作规程,才有了中央集权政府管理庞大帝国的基本规则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所谓法律的支撑,偌大的帝国该如何运作、政府如何运转、税收如何收取、罪犯如何惩罚?难道以贵族的说法为法律的社会,会比这种成文法的社会会更好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什么一到秦始皇就变成了污点,变成暴君的标志呢?

生平:秦始皇十三岁登上王位,同样受制于太后及权臣吕不韦的制约,甚至要称吕不韦为仲父,可见当时王权还是不够集中,不够威严,法律也不是很严苛。否则吕不韦可能要被诛九族,而不是自杀。皇帝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从上位到掌权,可能之间存在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登上皇位并不能说明多大的能耐。能掌权、能铲除对手,能推行政策、能得善终,才算是成功。

二十二岁开始亲政,随即铲除太后、吕不韦的专权团伙,驱逐历吕不韦、软禁太后。并启用李斯、尉缭等能人,全面深化变法。包括继续打击国内贵族集团,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法律和郡县制、发展农业和军事技术。

然后先后歼灭六国,在其39岁时完成统一,登上人生最高峰,也是历史的最高峰。这个过程对秦始皇来说,相信亲政前的时间才是最艰难的时间,不但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性命和位置,还要想办法壮大自己。亲政夺权成功后,那些对外的战争、国内的政治和管理,都是在其先祖,特别是秦昭襄王的遗产上进行改善提升即可。或许挑战并不是那么高,而且他还有识人之能,笼络启用的一批大臣和将军,为统一大业的进行匹配了大量的人才。

秦始皇估计有十八到二十个儿子,赢姓家族子弟,从结果来看,成才的没有。到了秦始皇的下一代就基因突变了,再也没有那种高超的政治手腕、能征善战的能力了。一下子就从虎狼之国变成绵羊之国一样,没有任何血气和才能。或许这是秦始皇最失败的地方,是儿子太多还是工作太忙,导致了这么失败的教育。这次失败的成本可是整个天下,整个大秦帝国。有时候,打天下没有教育后代来得重要,对秦始皇非常中肯的评价,我觉得是最到位的、实际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6

对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嬴政,我们后人大多是崇拜,因为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可惜的是这个统一王朝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原名嬴政,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母亲赵姬。13岁时即王位,吕不韦辅政,22岁时亲政,除吕不韦、嫪毐等人,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统一王朝,自称始皇帝。

今天我们对秦始皇的功过有一定的认知,也能公正的对他进行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同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征用大量人力修筑长城,修建灵渠等。后来的秦始皇幻想长生不老,派遣术士寻仙问药,对人民残暴苛政。公元前210年,一代天骄秦始皇病死在东巡的路上沙丘(今河北邢台)。由于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因此有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秦王赢政亲政后,重用尉缭和李斯等一批有才华的人,公元前221,在他39岁时灭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大秦。在政治上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在文化领域,统一并简化了文字,为中国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历经二世,也有说是三世(包括子婴),只有短短的15年。但秦始皇的大统,开启了封建帝制国家的统一模式,而且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止。秦始皇是中国封建历史帝制的开山鼻祖,历史意义相当深远。从这一点上说,以后的任何封建帝王也无法同他相比,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基本上都在20%左右,世界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说秦始皇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也是相当耀眼的。

我个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是: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的巨人。他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制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大秦,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文化上统一了文字等,这些都不过是他理政的一些举措,有积极的意义。但秦始皇好大喜功,对人民横征暴敛,残暴荒淫,焚书坑儒虽然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的行为也还是不被后人认可。秦始皇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统一了六国,秦始皇也是渺小的,他的渺小体现在他也不过是一个凡人。





7

谢谢邀请!

客观的评价一下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

秦始皇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也是一个给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精神物质财富的遗产家!

他留下补修筑的万里长城,贯通南北的水运的灵渠,书同文车同轨统一的度量衡,路通天下的直道和统一集中央管理制度的郡县制,是至今受益看的见用的着还要继续应用的宝贵财富。

万里长城是古代先人留下的劳动智慧!

万里长征是当代先烈留下的精神信仰!

至于秦始皇暴的一面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必须必要的铁腕治理须要,铲除六国遗留的乱七八糟的对社会不利的东西是应该的。秦的失国是原六国的残渣造谣惑众到处起义天下大乱,这也恰恰反应了秦世皇善的一面,没有追杀六国权贵弟子造成失国祸根。

我们要坚信历代开国帝王为天下百姓和政权的长治久安图谋,客观的说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帝王千古一帝!

8

感谢邀请,老陈为您解答!

秦始皇是一位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拥有超前意识和打破常规的伟大皇帝;老陈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车同文书同轨

说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书同文”是说统一字的法,“车同轨”是说统一车轴的宽度,就是统一道路的宽度;这无疑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要知道在秦朝之前各个诸侯国各有封地说的话不一样,写的文字不一样,虽然都是在周朝的统治下,但是从不称呼为自己是周人,楚人、鲁人、齐国人等等,正因为有了秦始皇的打破常规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人,这在当时实行这种政策是非常有压力的,也正因为如此后世才会将秦始皇称为暴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老陈才会称秦始皇为伟大的皇帝,从此处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个具有超前眼光的人!

第二点原因: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这一点更是为中国大团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处也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位具有大决心的人;

第三点原因:修万里长城,建筑灵渠沟通水洗

从这三件事来说,秦始皇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任何事情都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甚至老陈觉得秦始皇有一些人格上的偏执,不过这依然阻挡不了他成为伟人的脚步,所以老陈认为秦始皇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具有一定的人格缺陷的人!

9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他修筑长城,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修订律法;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定土地为私有;修建驰道,沟通水路;统一文字,统治思想;统一六国,北伐匈奴,经略百越。无愧于千古一帝!

但他同时,又徵敛无度,赋税奇重;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箝制思想,焚书坑儒!这又是他暴君的写照!

千百年来多少人对他评价,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称赞他千古一帝!

在我看来,他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若没有他,我们现在可能和欧洲一样,分裂为很多小的国家;各自为政,战乱不断。但他完成天下一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铁与血的统一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流血。

他确是暴君,但更是千古一帝!

10

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双面君王。他首先是千古一帝,但他更是一个暴君。

一、为什么他是一个伟大的千古一帝?

中国自夏朝开始才有了王朝的概念,但是真正把古代中国合为一体的是开始于嬴政。夏朝只是一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而且史学界根本没办法详细考证;而商朝属于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但如果不是殷墟的发掘,殷商也会成为传说;到了西周,周武王伐纣,确立了分封制,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但有个很大的弊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诸侯国日益强大,诸侯不知有天子,臣民心中只有诸侯国而没有周天子,如果没有秦始皇一同中国,那现在的欧洲小国林立就是中国的下场。

秦始皇的这几项举措,确保了帝国的传承: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直接听命于皇帝,中央大于地方,诸侯就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国家能保持安定。

2.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利用小篆统一文字,避免了现在欧洲几十种语言的尴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字的统一方便交流,北方人听不懂广东话,但是我们用汉字就可以交流。

3.开疆拓土,奠定汉地基础。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开拓南方,第一次把广东等地区纳入中国领土。秦始皇把七国合一,改变了诸侯国连年交战的混乱局面,给天下带来和平。修筑长城,保护汉地不受侵略。

4.不杀功臣,心胸宽广。历史上凡是功高盖主的臣子,大部分只有一死,刘邦、杨坚、朱元璋这些有作为的皇帝都逃不了杀功臣的噩梦。但秦始皇在位39年,不杀功臣。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八个字是彪炳千古的伟大形象。此后几千年,所有有理想的君王都希望和始皇帝一样统一天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秦始皇告诉后世,你们想做一个伟大皇帝,必须沿着他的轨迹才行。

二、但他更是一个暴君

始皇帝很伟大,但他也是个暴君。他能让功臣善终,但对于天下百姓却不仁慈。修筑长城虽然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但过于操劳,致使民怨四起。修皇陵更是死伤无数。孟姜女哭长城就诉说着秦皇的暴虐。此外,张良在古博浪沙刺杀秦皇失败,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从这些事情看,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也是很招人恨的。

马克思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而秦始皇也是如此。秦始皇嬴政创万世基业,政治才能一流,是所有帝王所追求的偶像,然而他残暴嗜杀是大家说唾弃的。这就是米君的观点。

我是米君说史,欢迎大家关注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