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之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着手准备北伐。此时的满清王朝虽然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却面临外有革命军大兵压境,内有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逼宫。苟延残喘至2月12日,年仅六岁的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灭亡。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掌握了北方大权并宣布“赞成共和”,然后在帝国主义的授意与支持下向南京政府提出议和的要求。此时的南京政府虽然名义上以孙中山为大总统,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完全由苏、浙、鄂等地方势力及旧官僚操纵,在袁世凯威逼利诱之下,南方政权被迫同意议和。袁世凯进一步提出要竞选大总统并建立北京政府,革命派也节节退让,孙中山被迫于4月1日通电辞职,袁世凯如愿当上大总统并在北京建都。正式开始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中国的序幕。
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不断的向逐渐四分五裂的南方党施压。先是将内阁中担任要职的南方党人一一罢免换上北洋系官员。然后以克扣军饷为手段大量裁撤南方军队。中华民国成立时,全国共有军队98万余人,其中由南方党控制的约45万人,而袁世凯的嫡系北洋军仅有11万人。到了1913年,南方军仅剩10余万,北洋军却增加到20余万。
在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手段的打击下,南方党人才如梦初醒,开始组织力量反击。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于次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此举引起袁世凯的忌惮,于是派人将主持国民党党务的宋教仁暗杀。同时,袁世凯为了镇压随时可能爆发的武装斗争,不顾国内的一片痛骂,公然向欧美国家大量贷款武装北洋军并陈兵长江北岸,罢免由国民党人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担任的安徽、江西、广东三省都督,成立战时内阁,喊出了“武力统一全国”的口号。
在血的教训面前,眼看辛亥革命的果实完全毁于一旦,国民党人完全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彻底丢掉和平的幻想,开展武装斗争。
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南方多省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内部矛盾重重,根本难以统一并有效协调,军事行动很快以失败告终,孙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南方各军阀并未受到削弱,反袁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国家依然处在动荡不安的境地。与此同时,自清末起趁着中国国内进行辛亥革命战争的时候,沙皇俄国就开始以武力策动外蒙古独立,至1913年,又公然指使外蒙伪军进犯内蒙。袁世凯政府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命令驻防山西、绥远、察哈尔、热河等地的驻军发起反击,至当年年底将外蒙伪军全部赶出内蒙,暂时粉碎了外蒙独立的阴谋。但从此之后,中国对外蒙由统治权地位下降为宗主权地位。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袁世凯萌生了以君主立宪制来巩固统治地位,谋求国内稳定。于是,袁世凯趁着欧美列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企图伙同日本图谋复辟帝制的行径。令袁世凯没想到的是,早就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也想利用欧美列强卷入世界大战、亚太成为真空地带的时机迅速拓展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袁世凯靠着引狼入室的办法于1916年元月登上帝位。
袁世凯企图称帝的消息一传出,举国哗然!在流亡日本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号召下,国内多数阶层纷纷举起反对袁世凯的旗帜,南方各省又一次相继宣布独立!就连北洋系的得力干将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也表示反对,并因此被袁世凯免职,北洋系由此埋下了分裂的隐患。
势力雄厚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军政府在国民党人、海外华侨和地方实力派支持下组建护国军,由梁启超发布讨袁檄文,以滇军将领蔡锷为总指挥,以滇桂黔为根据地于1915年12月16日分路向四川、两湖、广东进军,护国战争全面爆发。经过激烈交战,至1916年3月,护国军先后攻入四川、湖南,沉重打击了北洋军。与此同时,在国内反袁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英、俄、日等国也深恐巨大的动乱危及其在华利益,随即改支持袁世凯为反对。绝望之下的袁世凯被迫于3月25日取消帝制。
复辟的取消,并没有让护国军停止进军步伐,同时让本来就暗流涌动的北洋系内部加快了分崩离析的脚步。面对护国军大兵压境的局面,北洋系内的不少军政大员和地方势力撇开被尿毒症折磨的袁世凯,就袁世凯下台问题与南方军阀谈判,如同当年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与南方革命军谈判一样。6月6日,大总统袁世凯终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次日,黎元洪继任总统,并于当月底召开国会,宣布恢复被袁世凯废除的国务院,由段祺瑞担任总理。这样一来,护国战争又在南北妥协的条件下结束。
袁世凯死后,国内民主革命势力和军阀势力的对立与争斗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欧亚帝国主义势力因为失去了袁世凯这个总代表,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开始扶植国内一些地方实力派。以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为首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在欧美和日本的支持下相继崛起。还有在护国战争中崛起的滇系、桂系、川系军阀以及盘踞在山西的晋系和徐州的张勋也都具有一定的实力。而围绕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成为各路军阀的争夺对象。中国真正陷入了“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军阀割据纷争的时代。
乱自上作。1917年3月,总理段祺瑞在日本人授意下逼迫总统黎元洪向协约国集团宣战。这一举动遭到国会的抵制,恼羞成怒的段祺瑞居然以武力逼迫黎元洪企图解散国会。而黎元洪则在国会支持下将段祺瑞免职。遭到免职的段祺瑞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又在天津设立指挥部,继续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府院之争再次引发国内动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恢复《临时约法》为目的宣布拥护黎元洪,并重新联络西南各省军阀准备以武力护法。而以张勋、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却在段祺瑞暗中支持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带兵进京。张勋一进京就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逼总统下台,然后将清废帝溥仪重新拥上皇位,复辟清朝。
刚刚推翻了袁世凯复辟,现在又冒出张勋这么个跳梁小丑。举国上下再度群情激奋,全国各个阶层一致声讨张勋复辟的行径。段祺瑞见赶黎元洪下台的目的已经达到,开始顺应形势的发展将斗争矛头指向张勋。在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打击下,张勋复辟仅仅12天就以失败告终,段祺瑞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掌握实权,冯国璋担任总统,直系军阀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段祺瑞依然坚持袁世凯那套独裁和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领导下再次依靠西南军阀势力以“护法”为旗号发起斗争,护国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的南方各省再一次被战火波及。只可惜南方军阀各怀鬼胎,孙中山空有大元帅名号无实际权力,南北军阀激战10个月后再次实现议和。
在段祺瑞掌权期间,于1919年年底利用俄国十月革命苏俄内战之际以武力收复被沙皇俄国企图以“自治”方式分割出去的外蒙和以谈判方式收复被英国人企图分割出去的西藏,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由于在之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图谋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联合东三省的奉系军阀趁机发动了直皖战争,一举击败皖系军阀,迫使段祺瑞下台。下台后的段祺瑞隐居天津,但并没有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控制了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仍然没有吸取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教训,依然顽固的坚持单纯的武力统一政策。同时因为没有和奉系处理好直皖战争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直奉战争爆发,虽然一度将奉系全部赶出关外,但是双方从此结仇。与此同时,直系军阀策动南方军阀互殴,并将自己系统的杨森、孙传芳、沈鸿英派往四川、福建、广东担任督军。在内部又相继驱逐前总统徐世昌和黎元洪,由直系军阀头子曹锟以贿选的方式担任总统,疯狂镇压工人运动,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
直系军阀的倒行逆施再一次激起全国的动荡。
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0年回到广州,驱逐了桂系军阀陆荣廷和粤系军阀陈炯明,于1923年统一两广并成立大元帅府和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1924年10月,直系军阀内部的得力干将冯玉祥在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策动下倒戈,张作霖同时与在直皖战争中下野的皖系首领段祺瑞以及刚刚在广东建立政权的孙中山联络并建立同盟。随即张作霖率奉军入关,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就在吴佩孚率直军主力在山海关、热河大战奉军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夹击直军主力。腹背受敌的吴佩孚被杀得一败涂地,仓皇率部夺路南逃。张作霖率奉军开进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掌握实际统治权,奉系势力达到鼎盛,曾一度饮马长江。而败逃到湖北的吴佩孚重整旗鼓,并联络割据东南的直系旧部孙传芳共同反奉,至1926年,将奉军势力全部赶出长江流域,控制了中南大部。就在直系势力死灰复燃之际,完成了党政军改组的广州国民政府在苏联各国内工农革命运动支持下开始挥师北伐,直系军阀再次惨遭毁灭性打击,吴佩孚、孙传芳被打垮后相继下野。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随后,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南征,国民革命军随即开始第二次北伐,打垮津浦路沿线的奉军张宗昌部,经河南、山东进入直隶。坐镇北京的张作霖见国民革命军大兵压境,仓皇退回东北。途经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设计暗杀,弥留之际将奉系军政大权交给儿子张学良。
背负国耻家仇的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于1928年底宣布东三省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近2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开始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