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浩被诛灭九族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修史内容犯忌

崔浩三朝元老,长期掌握权力,自以为是。最致命点是在续修史书中,对一些犯忌讳的记载没有进行修饰或处理,记载犯忌讳的内容是崔浩被杀的最根本原因。

二.用错人做错事

崔浩修史中重用闵湛和郗标,导致做错事,后果不可收拾,直接造成被杀。《国记》修撰完成后,闵湛和郗标出于私心建议崔浩将新撰写的《国记》镌刻于石碑上,让天下人都可以看到。崔浩既然也同意了,让人将《国记》全部刻在石碑上并立于郊天坛东。汉人看了石碑上的内容,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但是,鲜卑人看到了石碑上的忌讳内容,立马向太武帝报告,于是太武帝大恕下旨将崔浩满门抄斩,即著名的“国史之狱”。

三.得罪鲜卑贵族

崔浩企图按照汉族的传统思想,重新调整氏族的尊卑,得罪了大部分鲜卑贵族是崔浩被杀灭族的一个主要原因。公元431年,崔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其表弟卢玄劝阻他“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意做这件事的人,能有几人!请你要三思。”但是崔浩没有听进去,此举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从此走到鲜卑贵族的对立。

四.被疑怀有私心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向太子推荐多个自已的人做郡守,太子不同意,但是崔浩却力争到底,并如其所愿。事后太武帝得知很是不快,怀疑崔浩有私心,想独揽朝纲,到处安插自已人。此事后,太武帝心里疑其怀有私心,有了杀他的想法。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有许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最后因为一件事,不能让领导满意,从而招来杀身之祸,而崔浩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崔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谋士、大臣,为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宠臣。他的父亲崔宏官至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崔浩是崔宏的长子,二十岁就参加工作,因字写得好,被拓跋珪选为身边侍臣。

拓跋嗣即位后,崔浩因为办事能力强,深得拓跋嗣宠幸和倚重。

虽然能力很强,但崔浩为人恃才傲物,依靠拓跋嗣的宠信,经常在皇帝面前,指责其他北魏高官大臣,许多大臣对他都有意见和不满。

拓跋焘继位后,有很多人说崔浩的坏话,但拓跋焘没有听这些人的话,仍然信任他。

在以后北魏攻灭胡夏、平定北凉、北伐柔然等众多大事面前,崔浩给拓跋焘出了许多谋略,这一切显示出崔浩卓越的战略眼光,北魏道武帝拓跋焘因此对其愈发信任和推崇。

崔浩信奉道教,他想让天下人都信奉道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说服皇帝拓跋焘,让其先皈依了道教。

在崔浩的鼓动下,拓跋焘开始灭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灭僧毁佛,但太子拓跋晃推崇佛教,对拓跋焘的灭佛运动产生抵触,并由此与崔浩等人结怨。

崔浩自恃聪明有才,加上拓跋焘的宠信,常常专制朝政。他的这一举动,引起太子拓跋晃的不满,对崔浩的怨言越来越大。

拓跋焘晚年,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彰显自己的功绩,公元439年十二月,拓跋焘命崔浩监秘书事,和高允等人一起修撰北魏国史《国记》,还特别交代崔浩,一定要从实记录。

《国记》修撰完毕后,有人建议将所撰国史刻到石碑上,而崔浩做了一辈子的官,不知怎么的,竟在这个时候,犯起了糊涂,居然采纳了这些人的意见,在平城郊外祭坛的东边,花了三百多万钱,刻石立碑,有百步平方(约为17000平米)。

崔浩领导编撰的国史,关于皇帝的各种事情,都完整的记录下来,一些不好的事情、言语都记得详详细细,没有一点修饰和避讳。

石碑立在大路旁边,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说什么的都有,成了人们茶后饭余闲谈的段子。

鲜卑人看了都很气愤,集体找拓跋焘反映情况,控诉崔浩的不对。拓跋焘非常恼火,为了平息大家的愤怒,他决定把崔浩处死。

公元450年七月,拓跋焘下令,将清河崔氏全族及崔浩同宗之人不论血缘远近,全部处死。

在押往刑场的路上,数十个押送他的卫士,在他头上撒尿侮辱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对他不满。

一个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跟前的红人,就看不起所有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领导不生气,是因为你有用,领导生了气,你有用也不用你了。

3

首先,感谢你的邀请,我来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崔浩,字伯渊,南北朝时北魏政治家、军事家。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辅佐拓跋焘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重开丝绸之路,官拜太常卿,司徒,封东郡公。可是,就这样一位曾深受皇帝信任的柱国重臣最终却落得个诛灭九族的下场,真是让人既感到哀伤,又感到惊异。

崔浩为什么会遭此大难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肆灭佛,朝野非议。

崔浩笃信道教,排斥佛教,并且在镇压起义中,曾亲见僧侣藏匿武器,于是便唆使太武帝灭佛。可是灭佛的手段过于残忍,焚烧寺院,捣毁佛像,“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大臣寇谦之曾劝告他不要杀僧过多,可是崔浩不听,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导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2.崇尚汉家文化,忽视鲜卑贵族的想法。

崔浩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卢玄劝阻他说:“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意做这件事的人,能有几人!请你要三思。” 崔浩却没有听从他的忠言,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3.致命之祸,国史之狱。

太延五年,太武帝拓跋焘命崔浩等人续修国史,叮嘱崔浩修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本来拓跋焘修国史的目的是给皇室后代看的,可是国史修完后,参与修史的闵湛、郗标为献媚崔浩,建议他将《国记》刻于石碑上,以彰直笔。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可是《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刻到石碑上每日供人阅读,很快就招来了议论。鲜卑贵族看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后来拓跋焘一怒之下便将崔浩诛灭九族。

总之,崔浩因得到皇帝的赏识,骄傲自得,不听劝告,大肆宣扬汉家文化,不重视鲜卑贵族的文化和感受,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即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4

公元450年,北魏第一谋臣崔浩被灭族,死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

崔浩被判刑,是他编修北魏国史时,写了鲜卑不堪的历史。北魏皇帝拓跋焘看了极为生气,下令将他捉捕入狱,史称“国史之狱”。

若单看这场事件,可能会认为崔浩只是意外获罪,罪不致死。事实上,“国史之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

崔浩是一位出身北方的汉人,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汉文化而非鲜卑文化。汉人论史著书,都是用客观的笔法来写客观的事实,但是鲜卑并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当崔浩把鲜卑凶残的一面,毫无避讳地写出来时,鲜卑人认为崔浩的行为完全是在“揭短”。不仅拓跋焘难以忍受,其他鲜卑人也极为愤慨。

“国史之狱”爆发后,给北方汉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不仅在高位的崔浩丢失了地位,《北史》、《魏书》中记载,连北方其他最大的几个汉人世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与河东柳氏都受到了牵连。

崔浩

不过,一开始崔浩为什么要编国史呢?

当时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统一,对自己的战功志得意满,希望有人能够把自己的丰功伟业记载下来,于是提出编修魏史的想法。

崔浩是其中最为合适的一个人选。

他熟读汉典,对史书的编纂方式了若指掌。此外,拓跋焘对他极为信任。崔浩曾为战事出谋划策,认为应该发兵征讨胡夏,再先后攻下柔然与北凉。拓跋焘排除众议采纳之后,果然相继收伏各地胡人,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拓跋焘让由崔浩来编撰国史。

崔浩自己也希望能如司马迁一般,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于是欣然接下了任务,带领一批汉族官员投入编纂工作。

不过,接下任务的同时,麻烦也就来到了崔浩的身边。

拓跋焘让崔浩编史书,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崔浩歌功诵德,记下他个人的战绩。但对史书有高规格要求的崔浩,老老实实按照自己对史书的理解来编写,并且遵守拓跋焘“务必实录”的要求,把鲜卑历史上不堪的过往都写了进去。这就是崔浩犯下的错误。

但真正让他送命的不仅仅是这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皇帝拓跋焘身上。

崔浩虽未领会皇帝的意思,但是一部国史在颁行全国以前,还得呈给圣上过目,有问题的话,及时删去可能都还来得及,罪不至死。

但偏偏拓跋焘秉着对崔浩的信任,并没有详细审视过崔浩编纂的国史,还命人将国史刻在石碑上,立于道上,引得所有鲜卑人前来围观,鲜卑贵族便趁机在拓跋焘面前参一笔,让拓跋焘一怒之下“办”了崔浩。

为什么鲜卑贵族要致崔浩于死地呢?

因为崔浩曾经惹怒鲜卑贵族。

原本鲜卑贵族,包括太子拓跋晃,都信奉佛教。可是拓跋焘一次征战时,落脚长安寺庙,意外发现一座寺庙囤积大量钱财与美女,以供僧人淫乐,一怒之下,下令灭佛。这就是著名的“太武灭佛”的故事。在拓跋焘身侧的崔浩,更因大力推广自身信仰的道教学说,影响拓跋焘奉道排佛的举措。

此外,崔浩为了想要提升北方汉人世族的地位,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让北方世族人才成为北魏高官,进一步惹怒了鲜卑贵族。

于是,鲜卑贵族乐见崔浩获罪入狱,惨遭诛族。

拓跋焘

“国史之狱”爆发后,唯一免于死罪的修史汉官,是中书侍郎高允。

高允曾是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太子想在此次危机中救下高允,不料耿直的高允,不愿意把所有罪责都丢给崔浩。高允这一举动,反而获得了拓跋焘赏识,拓跋焘于是免了高允死罪,表示若非高允,此次牵连的人数恐怕更多。

国史之狱激起的胡汉矛盾,对北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直到北魏孝文帝之后才获得改善。

5

白马公崔浩是个奇人,奇在哪,看看史书怎么记载的:“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魏书》)。也就是说他博览群书,将各家学问融会贯通,而且精通阴阳,他就是个奇才、全才。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即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清河崔氏也是世代做高官,其先祖在分别曹魏,后赵,后燕都做过高官。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崔浩的白马公是袭他父亲的爵位。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天道幽远,极难把握,但崔浩先生仰观天象,俯察人世,总能根据天象征兆,准确预测国家局势,着实令人叹服。

我们举两个例子。

公元418年(泰常三年),彗星出天河口,进入太微,这是国家灭亡的异象。魏明帝拓跋嗣对术数深信不疑,急忙召诸儒术士问道:“而今天下未统一,四方对峙,灾兆之应,将在哪个国家?朕很是害怕,大家尽量说来,不要隐瞒什么。”众人都推举崔浩应对。崔浩先分析了国内稳定的大好形势,他说:“大凡灾异的产生,都是由人而起。人若没有过失,妖异之象不会出现“”国家之中主尊臣卑,上下有序,百民没有异心。"然后有引经据典说:“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与今天相同。南边的晋朝主弱臣强,累世遭到欺凌,故而桓玄逼夺,刘裕握权。彗孛,为恶气所生,是应了晋将灭而刘裕篡权的征兆。”众人无人能说出与崔浩不同的话来。公元420年(泰常五年),刘裕果然废了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当时拓跋嗣听说这事后,召来崔浩,对他说:”往年你说彗星的卜占应验了,朕今天才信天道。“

其实,分析天道离不开人事,既要精通天道,还要人情通达,必须两者结合,而崔浩正是把握准了这一点。北魏明帝时代,东晋帝国已岌岌可危,权臣刘裕篡位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其实,早在一年前刘裕北伐,崔浩与明帝分析局势的时候已经指出:刘裕如果平定后秦,必定要取代晋帝,自己做皇帝。崔浩把天象与天下局势结合起来,果然得到了应验。

北魏太武帝始光年间,一次御前会议上,群臣讨论征伐胡夏。大家都认为这是件难事,只有崔浩说:“往年以来,荧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并都形成钩己之状,这就预卜了秦的灭亡。而且今年五星一齐出于东方,这是有利于西伐的征兆,天应人和,时机到齐了,不可失去这个机会啊。”拓跋焘于是命令奚斤等人出击蒲板一带,自己亲率轻骑奇袭胡夏,大胜而归。一年后,太武帝拓跋焘再次征讨,一鼓作气歼灭了胡夏皇帝赫连昌的主力,占领了国都统万城。崔浩的语言,有一次得到了神奇地应验。

崔浩智商超高,但情商却在关键时候缺位,他依仗皇帝的欣赏和信任,做了不少得罪鲜卑贵族的事,最终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其中有两件最为突出。其一是禁佛。崔浩笃通道教,对佛教有着天然的排斥。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因此他借此机会主张废佛。他鼓动太武帝拓跋焘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开展灭佛行动。有人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要知道,北魏大量鲜卑贵族信奉佛教,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北魏时期鲜卑贵族开凿的,崔浩鼓动灭佛,等于灭了他们的信仰,鲜卑人能不对他恨之入骨吗?

其二是大整流品。崔浩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在公元431年(神麚三年)九月时,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资治通鉴》)。流品代表门第高低,门第越高的家族就越尊贵。但这只是汉族人的事,假如按照崔浩的思路去明辨姓族,鲜卑族肯定是不入流的,地位低下。但别忘了,当时是鲜卑族掌握政权,他们拥有高高在上的政治特权,但在汉族所谓的门第中,他们却是地位低贱的末流。那些鲜卑人能忍吗?

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太延五年,拓跋焘命崔浩主持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名叫《国书》。而崔浩又把《国书》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还营造了一个《国书》碑林。 由于《国书》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并于太平真君十一年诛杀崔浩。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整个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

对于崔浩之死,“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关键在于鲜卑贵族与崔浩背后代表的汉族高门第的矛盾,即北魏汉化过程中汉人与鲜卑贵族的利益权势之争,崔浩只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自东汉以来的几百年间,中原的世家大族,一直拥有极大的政治特权,“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无疑是在恢复和加强这种特权,这是鲜卑人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说,崔浩的宿命,或者北方大族的宿命,在他大整流品时就已经注定。

崔浩精通天道,但终究没有参透自己的命运。




6

北魏中期,政权平稳,刘宋北伐频次自武帝、文帝后渐疏。鲜卑贵族对汉族门阀猜忌渐生,矛盾日益尖锐是导致崔浩悲剧直接的真正原因。

而让崔浩致命导火索则是所谓“国史之狱”。崔浩受命牵头续修国史。崔在书中毫不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这东西拓跋焘本意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参与编写的闵湛,郗标两人为了奉承崔浩,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彰显秉笔直书。这样一来,却把鲜卑人以往的落后习俗公开在世人面前。

这个做法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们。发迹后的鲜卑贵族自然不希望某些糗事、秽史公诸于众。

太武帝拓跋焘接到鲜卑贵族们告状后,命令将崔浩以及写书的秘书郎吏们一并收捕治罪。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崔浩被送往城南刑场杀头,一路上,数十名军士往他的头上便潺,其形状惨不忍睹。由此也可知,胡汉之隙根深蒂固,纵崔氏有大功于魏,终不免有主奴之分。


7

崔浩因何被诛灭九族,后世有人认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也有人认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最主要原因,还是在社会阶级方面。崔浩的才干与权力,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这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和谮毁,最后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8

崔浩、出生于清河崔氏,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是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过程中的重要谋士。官至司徒,被后世称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和前秦丞相王猛、后赵石勒谋士张宾同列)。

崔浩之死可以参照历史上的两个人物的结局来分析,一个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另一个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大学士解缙。

司马迁写了一部《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编撰的过程中肯定要尊重历史事实,但也正是因为他本身耿直的性格,在汉将军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上不顾汉武帝的情面,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惹怒上司被处以宫刑。在这里可以看出编著史书不光要尊重历史事实还要权衡当权者的决定;

解缙、明朝时期的大学士,官至内阁首辅,明成祖朱棣时期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这样的大才子肯定会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于不和礼仪的事他坚决反对,他这人智商肯定不低,但是情商太差,不懂得收敛,最后被活活冻死于雪地,享年46岁。

从司马迁和解缙的事情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写史这份工作不好干,一方面你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你还要照顾到当权者的想法,不能一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处理。

崔浩人生的鼎盛时期是处于太武帝拓跋焘统治的时候,太武帝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在崔浩等人的辅佐下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北方,饮马长江。骑兵的闪电攻击战术被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失为一代雄主。但是在执政后期执法严苛,诛戮过多,最后被中常氏宗爱所杀。北魏太武帝时期发生的灭佛事件主要人物是拓跋焘、崔浩。也可以看作是“佛道之争”,在那个时代大环境都信奉佛教的情况下,灭佛的行为无疑为自己树立敌人,皇帝作为当权者尚且不用怕,但是崔浩是逃不掉啊!肯定会有众多的政敌诋毁他。

在修著《国史》中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竟劝其刻史于石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被捕后也承认自己受贿,最终被太武帝所杀,诛灭九族,死得很是屈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崔浩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自己的傲骨,“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社会阶级的问题,皇帝尚且不能多做决断,臣子如何能为之!所以崔浩之死实为自己的性格所害,得罪了宗教贵族,必定不为世所容。而修著《国史》就是导火索。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焘所宠任,专制朝权。一个臣子还要和继承者争宠,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摸清自己的角色,落下这个结局也实属必然。

参照司马迁、、崔浩、解缙的事件可以看出,做人一定要学得变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不能做,在权力面前,历史也是可以商量的。但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性格才铸就了他们的人物形象,被历史所铭记。

9

崔浩出身自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崔浩十分有才华,他经历了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虽然崔浩是汉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依旧受到重用,也为朝廷的汉化做了巨大的贡献。

并且每一朝都受到器重,他鞠躬尽瘁为朝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巨大的功劳是他的保命符,但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催命符。

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崔浩70岁的时候,太武帝朱灭了他们清河崔氏九族,甚至还牵连到其他汉人士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等。

其实他这样的结局也不是很令人吃惊,毕竟他所处的北魏是鲜卑族。 那个时代正是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汉族在异族的统治下怎么可能拥有太高的地位?即使拥有了很高地位也会引得统治者的心计和猜疑。

而且崔浩深受皇帝的倚重,皇帝本来就对他是有太极,他偏偏还不知收敛。在续修国史的时候,他把鲜卑人的历史和习俗统统写出来,说实话,以前的种种也都能忍。但是这种把自己的一些落后的历史通通昭告天下的做法,说实话谁也忍不了啊。

而且在异族朝廷,汉族本来就式微,那么多的鲜卑贵族们向皇帝告状,皇帝也就顺水推舟将崔浩斩首示众。“国史之狱”让一直高高在上的崔浩和清河崔氏完全诛灭了。

这只是一个直接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是汉族,在异族朝廷掌握了太大的权势,实在是催命符。




10

南北朝一代名臣崔浩为北魏出谋划策灭胡夏、除北凉、破柔然,立下赫赫功勋贡献巨大,且才华优秀。可惜也因卓越才华被同僚陷害,遭君王猜忌,含冤被杀还被诛灭了九族。可怜一位才能卓越、功勋显赫的北魏重臣,终落悲惨结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