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虽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并不像岳飞那样,被抓进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狄青最后其实是郁闷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根据野史记载,有一次,他们家乡一个绰号“铁罗汉”的小混混横行乡里,与狄青的哥哥狄素发生了冲突,结果狄素失手把他打进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由此,狄青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狄青是个神人。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罪犯进入军队之后,为了进行区分,必须要在脸上刺字。于是,狄青的脸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狄青作战勇敢,于是受到了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青睐。军队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作战英勇的将帅了,两个人非常高兴。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飞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嫉妒和反对。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脸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么高的职位,这是违反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结果,转天启狄青就把这个“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顿,韩琦大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发现狄青手下的将领克扣军饷,就将其斩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为所动。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最终,庞籍说动了仁宗,仁宗决定通过封赏狄青的两个儿子来答谢狄青。不过,后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并不是仁宗意识到狄青的价值,而是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员捕风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诰刘敞跟仁宗说,他发现狄青家夜晚经常发出奇光,这个景象和当年朱温篡唐一摸一样。
其实,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让百姓家点蜡烛,以此防止火灾。结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诉狄青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烧纸祭奠亲人。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来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商议皇位问题,不知怎么又说到了狄青。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后来狄青来到陈州任地方长官,但也只是个挂名,并无实权。仁宗还对他不放心,每个月两次专门派宦官前来探问,其实就是监视。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最佳贡献者
2

狄青之死与岳飞之死是有相同之处,却也并非奸人陷害那么简单,秦桧背后的赵构与欧阳修身后的宋仁宗亦有不同,岳飞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而狄青是以“朝廷疑尔”的名义被贬,两者死亡的直接诱发原因也不同。欧阳修虽然三次上疏贬青,但真正能够代表士大夫集团的倒青领袖是文彦博,而这背后是宋仁宗的破格提拔动了文人集团的奶酪,岳飞案的背后则是赵构军政改革架空家军将领,一个是恩宠过甚导致文臣排挤,一个是削权过急上演的君臣双簧。相比较岳飞的民族大义流芳百世,狄青之死显得更为憋屈。

圈粉宋仁宗、成为全国“偶像”

都说时势造英雄,狄青就是一位时代造就的偶像人物,这一切都是源于西夏李元昊反宋。狄青家境贫寒,贫寒到父母姓甚名谁都没有留下一丝记载,还在十六岁那年替相依为命的哥哥抵罪而刺配入军,如果没有西夏的反叛,他也可能就一辈子呆在禁军大营里,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当李元昊反宋以后,宋朝由于澶渊之盟以后常年休战,军队战斗力急剧下滑,三次大战皆败于西夏,据说损兵折将50余万。狄青就是随着大宋禁军开赴边疆,开始了他的传奇军事生涯。

狄青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由小军官带队杀敌,一路连战连捷,成为宋军整个战争中零星的亮点,四年的时间大小二十五战无一败绩。在朝内的宋仁宗长期得到的军报都是宋军大败,惟独这个狄青偶有捷报传回,这就使宋仁宗产生了好感与好奇,于是就想招见狄青。可正当招见的旨意到达前线,西夏又开始进犯渭州,狄青此时已经是前线宋军的精神依托,故而脱身不得,宋仁宗失落之余,令画师到前线给狄青画了一副肖像图,之后带回京城,将画像挂在皇宫之内以示嘉奖。此事很快在前线和整个宋朝传言开来,这可能也是宋仁宗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狄青就这样被宋仁宗推上神坛。且在宋夏战争结束以后,狄青由一个前线指挥官升级为大宋军队的高级将领。

宋夏战争虽然结束,但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和心理阴影尚在,当广西地方将领侬智高受到交趾攻击后,请求北宋援助,并希望带领壮族部落内附北宋,而北宋朝廷的政策是“保北弃南”,故而直接导致了侬智高的叛乱。这个侬智高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研究的三人作战小队使前来镇压的宋军毫无办法,这个三人作战小队也被后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效仿,可以看做是“鸳鸯阵”的前身。正当其他将领拿侬智高没办法时,又是狄青出兵才平叛了侬智高势力。宋仁宗之前派出一波文臣都平不了侬智高,狄青一到便平息叛乱,因此宋仁宗决定将狄青提拔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枢密使,狄青的命运就由此发生了变化。

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如坐针毡”

“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欧阳修

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如果未涉及核心权利圈,武将在外打仗卖力都会受到文臣赞扬褒奖,欧阳修也是如此,狄青在西夏打仗时没少受欧阳修夸奖。但宋仁宗将枢密院长官的位置赏给狄青,这就损害了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因开国以来,从未有武将担任枢密院正职长官的,权重者也只是加枢密院副使之职。所以宋仁宗的这个人事提拔,对于狄青来说并非好事。有宋一朝讲究“学而优则仕”,狄青只不过是从普通士兵走上来的将领,而在北宋的各大边关,往往也是朝廷派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欧阳修剧照)


文武之间的地位差距还不仅仅表现在职位上,例如狄青担任定州总管时,其上司是进士出生的韩琦,当狄青的老战友焦用带兵路过狄青防区时,狄青就留他逗留一日叙旧。逗留期间,焦用手下士兵向韩琦举报他克扣粮饷,韩琦也不管焦用属于哪个地区管辖,二话不说将其扣押,问罪审查期间,狄青竟然不敢进韩琦的房间,只是在门外大喊“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破口大骂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由此看出,在韩琦眼里,根本没有给狄青留面子,并从心眼里看不起武人,随后还“立青而面诛之”,即当着狄青的面杀了他的老战友。

狄青被任命枢密使后,由于军务耽误了上任时间,枢密院里的同僚白等了几日,便不顾上下级关系,破口大骂“迎一赤老,屡日不至”,而后朝中其他同僚便将枢密院称为“赤枢”,这个赤就是讽刺狄青脸上刺字留下的疤痕。而这里并不是针对他年少为兄抵罪时的刺字,在北宋军制中规定,只要是军人,就要在脸上刺上番号,这与犯罪刺配虽有不同,但北宋军人在士大夫眼里与罪犯无异。就连歌妓在一次宴会中向狄青敬酒,也调侃到“敬斑儿一盏”,可见士兵出身的狄青多么不受待见。

由上述可见,宋仁宗提拔狄青做枢密使,这是文人集团最不愿意接受的地方,他们不容改变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权格局,因而劝贬之声至始至终都未停过。欧阳修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核心人物,劝阻宋仁宗属情理之中,不光是欧阳修,素有铁面正直的包拯也同样劝阻仁宗的任命,但终究未使仁宗动摇。在狄青担任枢密使的四年里,文臣集团多加排挤,亦利用小事情抨击狄青有谋逆之心。有一次狄青在半夜祭奠先人,按照开封城的规定,夜过三更是不允许使用明火的,但宋人祭奠先人往往又是半夜进行,所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报备制度。而狄青此次并未上报,夜间开封城里的望火台发现狄青家中有明火,于是赶紧走程序前往狄青家灭火,结果发现狄青只是祭奠烧纸。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次,那就是朱温起兵之前,家中祭奠先人并未报备,所以这让文人士大夫抓住了把柄,抨击狄青有朱温之志,带头的便是欧阳修、刘敞等人。
(文彦博剧照)

“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才有陈桥之变。”——《野老纪闻》

此事在宋仁宗眼里并未当回事,但狄青却是一位低调的偶像派,他在战西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推上神坛,老百姓对其崇拜至深。狄青在军中虽法令严明,但也非常体恤士兵,获得的封赏往往都分给部下,因此军中口碑极佳。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狄青是一位大帅哥,宋哲宗时期为公主选驸马,规定的颜值标准就是狄青之子狄咏,这是狄青帅气的一个侧面证据。由于狄青对西夏作战时尝尝带着铜面具,因此民间也传言狄青太过帅气,在战场上没有震慑力,故而才戴上面具,颇有兰陵王的风范。这样一位集颜值、能力、品格于一身的偶像,怎能不得民心,不得军情呢?但这也是他最危险的一个方面,宰相文彦博正是抓住此事,以陈桥兵变为典故,劝说仁宗免了狄青之职。
(宋太祖剧照)

就政治环境而言,太祖为立国正名,大肆封赏柴氏后人,又是丹书铁券,又是拜将封侯,为了树立“禅让”之名。所以文彦博以陈桥兵变为劝说的理由,我觉得并非真实,朝臣对此事应当闭口不谈方为明智。但狄青得民心,得军情是现实情况,宋仁宗也不会视而不见,文臣集团由此入手也恰到好处。狄青被免职之后到文彦博处讨说法,文彦博只言六字——“无他,朝廷疑尔。”此话一出,《宋史》记载狄青的反应是两眼呆滞,吓退数步。随后被贬陈州,朝廷每月派使臣“抚慰”两次,这种抚慰无疑是监视狄青的举动,说明仁宗确实担心狄青的群众基础和军中口碑。狄青赴任陈州半年后死去,按照史料记载,他是因“疽发于髭”而死,也就是长了毒疮,但就前后事件联系来看,狄青应该是被朝廷的免职与抚慰活活吓死的。
(赵构、秦桧剧照)

综上,岳飞之死死在民族危亡之际,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宣传,甚至带有不能兴复疆土的遗憾。赵构在淮西兵变之后力图削弱各路家军实力,又有金人以归还生母为议和条件,岳飞坚持抗金事业与赵构心中战略背道而驰,恰巧秦桧是主和派官员,所以秦桧与赵构的君臣双簧直接害死了岳飞。反观狄青,北宋军国大事已定,政治环境偏向于内部治理,并无开疆扩土或抗击外侵的大事,只因文武之间的利益划分,狄青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受到猜忌与监视后,心中竭虑,又因患病在生,故而郁郁而终。与岳飞的轰轰烈烈死于莫须有相比,狄青更加憋屈,且岳飞死后不久得到昭雪,狄青有冤无处喊,一代名将陨落的毫无声息。

参考资料:《宋史》、《三朝北盟会编》、《江邻几杂志》

3

如果题主去问欧阳修,他肯定会很惊讶:“我明明是为了狄青好,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欧阳修的态度:“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于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是离任丞相的待遇),离京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欧阳修是一个老实人,他说出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官要弹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为行伍出身却掌握枢密大权。也就是说,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当枢密使(国防部长)。二是狄青太了解军情和太得人心,尽管他任职三四年且都没出现过什么差错。三是武臣掌管军事,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欧阳修

是的,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观:武将不能有权,有权就会造反,到时候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失败身死,所以为了赵家,为了武将,还是让偶们文人来掌权吧,文人是不会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败将韩琦,因为自己是进士,是文官,就可以无视西夏克星狄青,公然叫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以细故杀狄青旧部焦用

很强大的逻辑是不是,但是不管现代人信不信,赵家和士大夫是信的,于是狄青就成了“莫须有”的第一个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么你就去凉快地方呆着去吧。结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愤懑、忧郁中离世。

所以,欧阳修请贬狄青事件,实际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确导致的,谁让赵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国,得国不正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大将摇身一变北宋开国皇帝

因此,赵匡胤一上台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削去藩镇重将的兵权,派文官指挥军队。还加紧完善确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这一“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专权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形成了鄙视、猜忌武人的风气。狄青被攻击,也正是这一国策所造成的。



和岳飞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击。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就差没说他就是下一个赵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一向由文官担任的枢密使,实际上也体现了其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将

而不得不说的是,欧阳修在狄青没当枢密使之前,是坚定的挺狄派,多次为狄青说话。狄青有点什么过失,都有欧阳修为其转寰的影子。

例如庆历三年公使钱案,范仲淹带头力保,欧阳修帮忙说情:“臣伏见国家兵兴以来五六年,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检点,致误侵使而已……况如青者无三两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钱,于此要人之际,自将青等为贼拘囚,使贼闻之,以为得计……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庆历四年水洛城案,欧阳修依然为狄青说情:“近闻狄青与刘沪等争水洛城事,枷送沪等德顺军。窃以边将不和,用兵大患。况狄青、刘沪等皆是可惜之人,事体须要两全,利害最难处置……国家近年,边兵屡败,常患大将无权。今若沮狄青而释刘沪,则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缘边诸将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诬陷谋反,欧阳修依然试图保全他,建议外放狄青,以避开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可以说欧阳修和其他攻击狄青的士大夫还是不同的,他对有用的武将还是持保护态度,只是狄青当枢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线,众议汹汹,有可能性命难保,欧阳修才提出将其外贬,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耳。所以,欧阳修与秦桧有本质的区别。


要说害死狄青的凶手,实际上不是欧阳修,而是文彦博

至于狄青病死,则既不是欧阳修本意,也不是欧阳修能够预料的,他应该是想着等风头过去还可以让狄青起复(陈州离开封不远)。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势要斩草除根。狄青被罢后,朝中“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实则仍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狄青“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书记载“此文彦博之谋”,可见用心实在狠毒。

4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

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武穆(指岳飞) 者,亦袭(欧阳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书认为,欧阳修之所以弹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为了保护狄青。

比如,《宋史.欧阳修传》是这样记载的:“修(欧阳修) 请出之(指狄青) 于外,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载:“(欧阳修)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奏章有:《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

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

但是,现在我们读欧阳修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很难看得出有什么“回护”之意。

不说别的,单拿一句“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来说,这“国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欧阳修把这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回护”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当然会被吓得半死了。

而当宋仁宗看了欧阳修的奏疏,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压力就更加大了——皇帝这么做,摆明了就是相信了欧阳修的话,怀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狄青郁郁而终了。

不用说,就是被吓死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少人提欧阳修这个害人的行径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欧阳修与狄青并无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触目惊心于唐末五代各藩镇的拥兵自重、威胁中央,见惯了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之类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具有一定正义性的。

二、欧阳修主观上并非要置狄青于死地,而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重现。所以,茅坤等人才会说欧阳修削减狄青的权势,是“爱护”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恶道路。

三、狄青是死于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血腥味不浓,引起关注度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桧。

秦桧陷害岳飞,一方面是要报答金人对他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笔肮脏的交易——“杀(岳)飞始得和议”,即是在落实和贯彻其一贯的投降路线。

还有,秦桧陷害岳飞,施行了残暴的“拉胁”酷刑,还斩杀了张宪、岳云,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慑,影响力巨大。

所以,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补一句,明末袁崇焕赴双岛悍然行凶、残暴杀死边将毛文龙,倒有秦桧杀岳有几分相似。

5

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很难调和。一方面文臣看不惯武将粗枝大叶,不拘细节的作风;另一方面武将不满文臣利用自己的刀笔小技迎合上意,毫无提刀上阵杀敌之力。

宋朝自太祖皇帝开国建邦以来,一直采取“文治”的国策,厚养士人伴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相对应的武将在朝廷的地位日益下降。整个两宋历史上文武之间的斗争,最出名的是秦桧岳飞和欧阳修狄青。虽然都是文臣迫害武将,秦桧却遗臭万年,欧阳修仍不失被后人敬仰。究其原因有三点:

政治时局不同

宋仁宗是北宋开国以来第四位皇帝,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艰苦创业,等到宋仁宗一朝,天下虽然没有完成大一统,但整个政治时局是非常稳定的。再加上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使得仁宗一朝出现“庆历嘉祐之治”。整体上来说,北宋仁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没有大规模的边塞战乱,欧阳修和狄青之间的斗争是政见之争。

南宋高宗由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建立。此时,南宋政权如襁褓中的婴儿,非常脆弱,大有摇摇欲坠之势。靖康之变后,宋朝完全失去对北方的控制,只能偏安南方一隅。此时此刻,秦桧不顾国家安慰大搞特搞朝廷斗争,于南宋政权非常不利,秦桧害死岳飞就等于失去对南宋北部的防御,也等于弃江山社稷、黎民生死于不顾。

秦桧与欧阳修的履历不能比

欧阳修是根正苗红的宋朝赵氏家臣,即使与狄青政见不同,但目的都是出于维护北宋政权的稳定。虽然欧阳修的政治远略不及其文学书法造诣的十分之一,但欧阳修能够做到为人刚正不阿,处事不偏不依。深得当时同僚,和后世学者的尊敬。

秦桧不用多说,压根不值一提。早些年效忠北宋朝廷,靖康之变发生后,跟随徽宗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国。秦桧面对金国人的穷凶极恶,丝毫没有屈服,破口大骂金国野蛮之邦。后来被完颜昌赏识,招为幕僚。偶然得到机会逃回南宋。从此以后的秦桧性情大变,由主战变成求和,而且极力打压朝廷的中的武将。

历史界推测,秦桧携家带口不可能完成南逃。非常有可能是完颜昌故意放秦桧回去,两人在敌国相互有接应。后来完颜昌政治斗争失败打算投靠南宋被抓很有力地验证这条推测。

岳飞与狄青不同

岳飞在南宋时期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是保护中原汉文明的四梁八柱。而且岳飞主战是正确的,宋金之间必须以开战的方式才能保存中原文明的火种。

狄青则不同。虽然狄青是对抗西夏的名将,但是西夏这个国家本身就没有任何政治远略,之所以发动战争就是想讹一点钱。如果倾国家之力攻打西夏是一份赔本的买卖,倒不如给西夏一些钱财,打发他走。金国就不同了,先是灭掉辽国,对于宋朝也是怀着征服的心态。

所以,秦桧是宋朝时期中原汉文明的汉奸,岳飞是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四梁八柱,二人是关于一场民族存亡的斗争;欧阳修和狄青之间则是政治主张的不同,所以历史名气没有前者大。

6

提问者可能是张冠李戴了!排挤掉狄青的是文彦博,论名气还真比不了欧阳修。欧阳修的来头大了去,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其造诣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欧阳修是个刚正不阿,且心胸豁达的人,这也是其一生不怎么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下三烂的事情他真做不出来。而且,欧阳修特别赏识狄青,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许: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文彦博为人怎么样且不说,但肯定会在皇帝面前混的很开。在《三侠五义》或是《白眉大侠》两部小说中,文彦博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都是以积极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说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历史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但在对待狄青这件事上却表现的心胸狭隘,也是很大的败笔,甚至成为其人生的一个污点。

文彦博当时的官职为同平章事,与官居枢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彦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为宋朝文臣骨子里自带三分的优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领兵打仗的将军。一介武夫怎么也能和养尊处优的文人平起平坐呢,这就是文彦博耿耿于怀的关键点。于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迹,仁宗听了又冒出了冷汉。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长达17年,这在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当时的三镇节度使王忠嗣战功显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讲究“出将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落到王忠嗣手中,于是编织了许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结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准备杀掉王忠嗣,幸亏大将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贬外地,不久郁郁而终。

狄青与王忠嗣的命运结局很相似,但文彦博与李林甫和秦桧又有本质的区别。文彦博排挤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秦桧杀害岳飞是为了达到投敌叛国。所以说,文彦博并没有秦桧一样的险恶用心,自然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飞的历史作用也不相同,虽然一生建功无数,但与岳飞并不在一个级别。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乱,当时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并没有得到宋朝的承认,宋朝一直视其为臣民。后来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视其为内乱,狄青不负众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称臣。同样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视作为平定内乱。而岳飞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最终被秦桧陷害致死关乎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题目提到的秦桧陷害岳飞和欧阳修(文彦博)陷害狄青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责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武将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后期的光荣传统,文彦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秦桧杀害岳飞完全由其一手操纵,并积极实施,目的是完成金国下达的任务,赵构只是无奈的接受罢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卖国求荣,秦桧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7

因为岳飞有个孙子叫岳珂,他胡乱编造了虚假的《岳鄂王金陀萃编》和《岳鄂王金陀续编》这两本书。大量的虚假事实裹挟着“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在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下大行其道。而之后的《宋史》记载的岳飞部分便是在它的基础上写就的。而狄青是没有这样的“好孙子”的。如果狄青有这样的“好孙子”的话,其丰功伟绩一定会盖过岳飞很多。毕竟岳飞犯罪了,而狄青没有。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也算是“好事”。如果狄青有个孙子叫狄珂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机会读到欧阳修的优美诗文了。

8

别看都是“自毁长城”的大罪,但秦桧与欧阳修,角色真不同,欧阳修挨骂少,因为“量刑轻”。

先说“秦桧陷害岳飞”,这个靠“挟虏势(金国)以邀君”爬上宰相高位的小丑。秉承金国主子“必杀飞(岳飞)”的指示,将打得金人“此间震恐”的大英雄岳飞下狱害死。这出靠杀民族英雄换“卖国资格”的丑剧里,他就是“男主角”。落得至今被人狠踩猛踹?那是罪有应得!

但同为丑剧,北宋“狄青蒙冤”却还不同。同样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欧阳修,该负多大责任?就得看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狄青:从“宠儿”到“众人推”

在文恬武嬉风气到高潮的北宋仁宗年间,狄青的脱颖而出,堪称异类。

狄青,字汉臣,出身山西汾阳平民家庭。他16岁替兄长顶罪充军,戴着脸上一行“金印”开始戎马生涯。这个当时被称为“贼配军”的身份,理论上一辈子也难出头,但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宋夏战争爆发,敢战的狄青大显身手,又在名相范仲淹的悉心栽培下,读得满腹兵法韬略,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一代良将。

而在当时一度被西夏杀得稀里哗啦的战场上,横空出世的狄青,更成了出鞘神剑:他与西夏大小二十五战,每次都戴着凶恶铜面具冲锋在前,然后就如狂风呼啸般完爆对手,累计“斩捕酋虏万余”,杀得西夏精锐“无敢当者”,就这么打出大宋西线边陲的和平。

如此捷报频传,也叫穷出身的狄青,迅速在大宋政坛蹿红。特别是宋夏战争最艰苦的几年里,面对战争焦头烂额的大宋文臣们,更把忠勇的狄青当做“宠儿”。韩琦庞籍等“政坛精英”们,或是曾对狄青大力提拔,或是不停盛赞狄青的战功。就连欧阳修,也曾对狄青妙笔生花:“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

而皇佑四年(1052)的平定侬智高之战,更让四十四岁的狄青到达人生巅峰:他因战功晋升为枢密使,更红透了汴京城,以至于每次狄青出行,汴京的士兵百姓们都纷纷围观,连道路都常被拥堵。可他这如日中天的人生,也从此陡然扭转。

就是从就任枢密使开始,狄青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对他“力捧”的文臣同僚们,却各个对他变了脸。比如老上级庞籍,就拼命反对他出任枢密使,另一位老上级韩琦,则从此对他阴阳怪气。另外大小文官们,隔三差五就是雪片般奏折送上,全是变着花样骂狄青。这位为国征战近三十年的老军人,竟是转眼间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狄青蒙冤”这场悲剧的序幕,也就此拉开。可是,为什么?

二、文臣们的真实心思

狄青的遭遇,后世也有“聪明人”,找出了各种理由。比如说狄青“武将跋扈”。可事实是:对敌人凶狠无比的狄青,待人接物却谦逊无比。更从不肯虚报战功欺骗朝廷。做人做事做官,都是中国良将的典范,所谓“跋扈”,纯属抹黑。

另一个“理由”,也是流传已久:北宋防范武将,生怕武将得势,重演晚唐五代藩镇祸国的悲剧。所以那些“喊打”狄青的“北宋精英”们,也是“为国为民的苦心”嘛。可问题是,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武将“恃宠而骄”甚至“恃宠而贪”的例子从来不少。那些“北宋精英”们为何视而不见,偏偏逮住谦逊自律的狄青“下嘴”?

而狄青的另一些遭遇,也证明了这些文臣的真实心思:狄青的部下焦用犯了小错,却被韩琦一怒处决。狄青愤然替焦用求情,说焦用为国血战,是好男儿,却只换了韩琦一声冷笑:当兵算好男儿?科场登第才是好男儿。保家卫国的军人,在这些“名臣”眼中,命如草芥。

在枢密使任上,连官职比狄青低的枢密副使王尧臣,都敢当面嘲笑狄青脸上的“金印”。到了狄青担任枢密使的第四年,他家里失了火,就有人说狄青家冒怪光,狄青养条狗,就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长角。天上出现个彗星,就有人说是狄青招来的。愤怒的狄青找宰相文彦博辩解,就换来文彦博冷漠一句:朝廷疑耳——就黑你,不解释!

这悲剧,哪里是什么“防范武将”,就是因为出身低的狄青,动了文臣们的“奶酪”,所以高官们构陷,各级文官跟风,把一位护国英雄,黑到体无完肤。这是“仁宗盛世”时代,北宋政风恶化的缩影。

那欧阳修扮演了什么角色?比起文彦博等“主谋”来,欧阳修确实是个“跟风”的。可他痛骂狄青的几封奏折,却也成了重要补刀:在欧阳修的“飞扬文采”下,汴京闹水灾,就因为狄青是“未萌之患灾”,甚至“唐之朱泚”,就是狄青的“前朝版”。也就是说,只要狄青做枢密使,唐朝“顺天之乱”的战火,就是分分钟的事。简直字字句句,把狄青往死里坑。

“补刀”如此凶狠,狄青还能说什么?只能主动辞去枢密使,黯然贬去陈州。朝中的文臣们却还不罢休,经常派人打探狄青动向,直到次年狄青郁郁而终,才算满意。这个“满意结果”里,欧阳修的角色,恰如民国一位文豪的话:“帮闲的最可恶”。他就是个“帮闲”的。

根子上的病,却还是一个党争恶化,自私到极度短视的北宋政风。狄青去世七十年后,“靖康之耻”前夜的北宋,已只剩了一群连马都不会骑的禁军,和一座即将蒙难的汴京。再也不会有下一个狄青横空出世,解救这场危难——如此大宋,不配拥有那么好的狄青。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宋论》、《武溪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9

历史真相有时全靠一张嘴,你说是黑就是黑,你说是白也可以。秦桧是个大奸臣,是有历史定论的,说他害死了岳飞,大家也没有意见,就算有人说他是替宋高宗背黑锅,那也没有办法,继续背吧!秦桧翻盘的可能性很小。

在北宋仁宗时期有个将领叫狄青,虽说他的名气比岳飞差点,但他立下的战功一点都不比岳飞小,官职也不比岳飞低。狄青从一个少年犯,到后来成为了枢密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出任,狄青一介武夫竟然能坐到这个位置,这与宋仁宗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宋仁宗是个明君。



狄青军事才能不可否认,但让他才能能够充分发挥的,还是得益于他的两个恩人: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个人不但给了他平台,而且还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范仲淹是个圣人,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

狄青做了枢密使以后,反对声此起彼伏。就连他的恩人韩琦也加入了反对的队伍。在反对的队伍中,我们后人惊奇的发现还有大学问家欧阳修,这怎么着都让后人不可理解。可也有不少人为欧阳修辩护,说他是为了狄青好,狄青的被贬和愤懑离世与欧阳修没有任何关系。真相到底怎样?我们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的作为。



清朝有个叫昭梿的人,他是努尔哈赤7世孙,他写了一本叫《啸亭杂录》的书,在书中详细的记录了欧阳修弹劾狄青的细节,诋毁狄青有异心,要谋反。当然我们很难判断,欧阳修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昭梿只是一面之词。

不过我觉得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等文官肯定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宋仁宗面前弹劾过狄青。在这里我主要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欧阳修等人的做法到底是陷害还是保护狄青。



清人昭梿是痛批欧阳修,说欧阳修如此诋毁狄青,哪里是为国爱惜人才呢?狄青在欧阳修等人的陷害下,被贬后忧愤而死,让国家失去栋梁之才,其做法比秦桧诬陷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并说秦桧后来就是效仿了欧阳修。

但在《宋史》里,却是另一番情景,《宋史》称赞欧阳修非但没有陷害狄青,而是尽心保护狄青,就连 《续资治通鉴》也是极力维护欧阳修,在里面有一段话:‘’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如果《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说的是真相,那清人昭梿真是冤枉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狄青真是用心良苦。真相果真如此吗?

狄青是一名武将,靠自己的战功一步步升迁,做点小官可能也没有人在意,但他却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一职,这可了不得,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前无古人。因此这一任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



欧阳修有文化,于是借古论今,重新温习了一下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的事迹后,接二连三的上了《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矛头直指狄青,大有不把狄青拉下台不罢休的势头。在这些奏疏里,欧阳修文采斐然,言辞犀利。通篇都是污蔑陷害之词,主题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每个字都直戳心脏,置狄青于死地。宋仁宗看后也是毛骨悚然,毫不犹豫的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一职,贬到陈州,狄青因此郁闷而死。



欧阳修的做法,被他的门生和后人偷梁换柱,这些道貌岸然的人,想靠他们手中的笔,来欲盖弥彰,为欧阳修漂白,其实真的永远假不了。欧阳修就是陷害狄青,回过头来,还来些大义之说,可笑可叹,欧阳修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后来明朝的东林党人跟欧阳修这帮小人很相似,北宋的灭亡与欧阳修这样的小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10

岳飞蒙冤可谓老幼皆知,但狄青之死却知之甚少。先简单介绍一下狄青。

狄青算得上是两宋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之一。他既是骁勇善战的猛将,也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一生戎马,战功卓著,尽显名将风范。


一、皇帝做推手,一夜成国民网红

狄青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因勇猛善战、战功卓著而大放异彩。四年间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必冲锋在前,打得西夏军望风披靡。他以一人之力,提振了宋军畏敌如虎的萎靡士气。期间又经范仲淹调教,通晓秦汉以来兵法,故屡战屡胜。

“知古今,善兵法,兼文韬武略”,威震西夏,名动朝野。名气之大,连宋仁宗都恨不得马上看到他的模样。后因战事紧张,只好命人“图形以进”。由此“天下始慕畏之”。

宋夏和谈时,狄青已成知名大将。后经仁宗一路擢拔,升任枢密副使,跻身执政大臣之列。


二、皇帝坐等任命,钦点最高武官

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率叛军三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宋军,横扫两广,连下十四州。关键时刻,狄青主动请缨,领兵出征。南下之后,整顿军纪,指挥若定,率兵巧取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一举平定广南战乱,北宋南疆就此化险为夷。

返朝后,仁宗“嘉其忠勇”,想提升为最高武官枢密使。宰相庞籍坚决反对,“争之累日”,仁宗被迫暂时搁置。时隔不久,仁宗突然提出前次狄青“平南之功,赏赐太薄”,仍要任命为枢密使,且“声色俱历”。当庞籍要 “退中书商议”,上曰:“勿往中书,只在殿门议之,朕坐于此以俟!”狄青最终升迁大宋最高军事长官。


三、文官群起攻之,一代将星冤死

首先要更正一点,欧阳修陷害狄青是真,但陷害狄青致死的却另有他人。

狄青被陷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宋专有的抑制武将国策;其次,当时仁宗年事已高,且无子嗣。狄青不仅深得军心,平民也很仰慕。朝野形势与赵匡胤兵变陈桥颇有类似。

有宋一朝,文官集体蔑视武将。尽管狄青已高居枢密使,但因出身行伍,经常被文官同僚蔑称为赤老、赤枢。

当时的汴梁流言四起,异象频现。为消除潜在的兵变,精通历史的他连上三道奏折弹劾。但奏折中多为道听途说、子虚乌有,可谓极尽污蔑之能事。

不过想整倒狄青他的能量还不够。狄青真正的靠山是宋仁宗,皇帝亲自为他遮风挡雨,顶住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攻击。

文彦博和仁宗的终极PK。

仁宗发出最无奈最悲壮的呐喊:“朕知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对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仁宗默然,不再替狄青说话。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文官集团在宋代所受之礼遇,换个朝代,敢如此顶撞皇帝、议论开国皇帝,不死也得扒几层皮。

狄青找文彦博喊冤,文彦博怒斥,没有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了!惊得狄青连退好几步!

大宋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此以“莫须有”获罪,被外放地方。

政治迫害并没有结束,而是变本加厉。为彻底解决狄青,文彦博祭出软刀子,“每月两遣中使抚问”,监视其行。狄青每闻中使来,“惊惧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忧郁而亡。

北宋最耀眼的将星就此陨落!


结论:两位名将死后知名度的差异

由上可见,狄青和岳飞都是著名将领;同在抗击外族侵略时功勋卓著;精忠报国,最后却均遭人诬陷;罪名一样是“莫须有”。这是相同之处。

不同的是,岳飞是被朝廷冤杀,死于抗击金军入侵之时,死于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忠烈千古!

另外,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给予崇高的礼遇。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官方褒奖行为加上民间传颂,无分老幼人尽皆知其冤皆知其忠。这也是岳飞死后之所扬名天下主要原因。

反观狄青则是死于软刀子,死的真冤。手段可谓阴损至极!

诛心之论,即可获罪!欧阳修及文彦博的做法给秦桧开了个好头!

文官集团是始作俑者,自然不会主动掀盖子,自己打自己脸。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心照不宣地隐藏起来。

狄青国之柱石,忠心耿耿,满朝大臣心知肚明;但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大家却配合默契、三缄其口。

然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狄青之死是整个文官集团的耻辱,也是北宋王朝之耻!

可叹狄青,戎马一生,北征南讨,战功卓著,抵御外辱,忠勇卫国,最后却以“莫须有“获罪,死在诽谤猜忌之下,岂不痛乎?!何其悲哉 ?!

各位读者,不知道你怎么看?期待拍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