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个伪命题,其实明军有几次机会可以击败清军,或者最次也能够制衡清军。

首先在明金战争第一阶段,即努尔哈赤和大明的辽东争夺战。一开始大明因为军备废弛、训练疏漏、军饷欠缺,所以基本上是被后金压着打。熊廷弼经略辽东之后,开始构建广宁防线,试图以堡垒固守战来拖垮后金。事实证明,熊廷弼对于游牧渔猎帝国的了解程度很深,因为生产力低下,后金只能通过劫掠的方式获得物资,但是早期金军缺乏攻城武器,所以大明使用堡垒战就非常有成效。熊廷弼在任期间,努尔哈赤一直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辽东的经济有复苏之像,时辽东军民感叹“数十万生灵皆熊廷弼一人所留”。但是随后的党争使得熊廷弼被撸下了岗位,接着明军野战失利,努尔哈赤相继攻下整个辽东,大明第一阶段全面失败确实因为内斗造成的。

第二阶段是孙承宗开始构建关锦防线到袁崇焕定罪被杀截止。起先大明在孙承宗的指挥下开始在辽东采用稳扎稳打的推塔战术,试图一路推到沈阳。同是训练强军,以保证野战不会处于劣势。然而城堡修到大凌河之后,因为金军的阻挠和明政府国库的不济,这一计划只能被迫中断,关锦防线从进攻模式转入防守模式,而袁崇焕在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中也意识到明军若想战胜金军,必须擅长打野战才行,于是对于关宁军的训练,袁崇焕将重点从步车转为精骑路线,这一举措使得明末第一精锐——关宁铁骑诞生了,并且人数从原来的1万人扩张到了5万人,其实力之强,足以让清军不敢肆意妄为。随着军队的建成,袁崇焕决定对后金实施战略包围,即明军从锦州和皮岛同时出兵,形成钳形攻势,然后联合蒙古察哈尔部和部分科尔沁部(林丹汗)以及朝鲜对后金进行战略性包围,最后把后金一口吃掉,从而解决大明边患。但是再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袁崇焕太过冒进,以至于皇太极抢夺了大明给察哈尔的支援粮草并成功的度过了1627年灾难般的冬天,然后在1628年将周围威胁一一化解,并打通了通往关内的第二条路线,使得关锦防线的性价比被大打折扣。可以说第二阶段从战略角度来考虑,明军已经输了,输在了统筹不力上。

第三阶段就是从孔有德叛逃后金之后开始,一直到松锦大战结束,其间明金(明清)战争进入了白热化,为了稳住辽东局势,朱由检多次调派明末的几位军事大才诸如孙承宗、卢象升、曹变蛟、洪承畴之辈,然而皇帝本人却是个拿不定主意的人,不愿意提大臣抗住压力,还经常刚愎自用,就使得孙承宗有才用不出、卢象升打仗却不能指挥全军而至最终敌众我寡被迫战死、曹变蛟、洪承畴被催战而丧失战争主动权最后兵败一个被杀一个投降。可以说第三阶段,大明军队在这些个大员的指挥下都有战胜清军的机会,但是好牌让崇祯皇帝给搅和黄了。可以说第三阶段明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大明皇帝的“业余”插手上(当然明军的质量大体上是跟清军差不少的)。

所以说,不是明军一定打不过清军,而是浪费了各种机会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明军自身的衰败。

明朝的兵力,账面上对清军是压倒优势,但发展到明末年间,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其实也十分稀缺。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战役前,明军调集的四路大军,以当时明朝御史周师旦的话说,这些军队的操练都是“袭其形似”,而且其中五千多火铳手,之前竟从没操练过火器。为什么后金能崛起,关键一条,就是明朝在为自己昏聩的战备水平买单。

而待到后金变成了清朝,明王朝的军事家底,却是越发惨淡。比如崇祯年间的名将卢象升,他在视察山西边境的军队后,就在给崇祯皇帝的奏折里语出惊人:“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裤者,有少鞋袜着,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这还是明朝边境,用于作战的精锐部队,竟都到了穿单衣的地步。

而且当时明朝军制的怪胎“家丁制度”,更给明朝的衰败军备补刀,在明朝军界喝兵血吃空饷成风的背景下,军将们往往克扣军饷,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打造自己的心腹“家丁”,大多数的士兵,则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增订晚明史籍考》里记载,明朝军队一万人的军饷,其中四千多人的军饷会被克扣,用于贿赂官员和养家丁。等于是一万人军队,用着六千人的钱粮,饥寒交迫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而且只克扣四千多人军饷,都算是明末“良心军队”。

虽说很多学者都认为,明军打不过清军,是因为陷入内忧外患,苦于双线作战,但以明末军队的整体水平来说,别说是双线作战,应付哪一条单线,都是相当吃力。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崇祯皇帝低能的指挥水平。

虽然明末的军队,已经腐败严重。但是在崇祯年间时,崇祯皇帝也曾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对军队大力整顿。对比看来,崇祯年间的明朝边军,战斗力也一度大幅度提升。在与农民军的作战里,经过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整顿过的明朝军队,对农民军也一度形成绝对优势。兵力极少的官军,都经常痛击数倍于自己的农民军。甚至在对清朝八旗的作战里,明军也一度焕然重振,许多英雄部队,都曾打出过漂亮仗。

比如明末的松锦大战战场上,面对几乎倾国而来的清军,集中十三万边军主力的明军,开始也打的可圈可点。明军一度痛击清军悍将济尔哈朗,抢占乳峰山高地,把清太宗皇太极都急的流鼻血。整个战略的主动权,一度牢牢捏在明朝手里。哪怕后来战局逆转,曹变蛟将军率领的明军主力,还在陷入重围时发起逆袭,险些要了清太宗皇太极的命。当时清军里的朝鲜使臣们,就曾生动记录了明军浴血死战的壮烈场景,每一个片段都激动人心。

但如此战力焕发的明军,为何依然不能取得一场胜利?因为当朝的崇祯皇帝,毫无大局观念,前线刚刚取得进展,他就忙不迭的瞎指挥,迫使明军更改作战计划,结果自乱阵脚陷入了清军的埋伏,活活把计划中的大捷变成了惨败。明军最后的十三万老底部队,几乎一次性赔光。大明朝亡国的丧钟,就此敲响。

一个积弊已久,且统治者毫无战略眼光与胸襟的王朝,军队的战败,看似意外,其实正常。

参考资料:《国榷》《明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

这句话说的过于绝对了,双方有胜有负,不过一般都是明军败多胜少。其实,明军还是有几场战争打得非常出色,给予清军毁灭性打击,曾数次影响了天下战局。明清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入关前,一个是入关后。



一、入关前的明清战争(6场)

1618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正式对明王朝宣战,一直持续到1683年的明郑政权灭亡,一共进行了65年。这里的战场主要在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辽东战场的殊死拼搏。

抚顺之战(1618):双方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是后金对明朝的攻击战,共持续两轮,以后金大获全胜结束,明军方面阵亡两万余人,数十名守将阵亡。

萨尔浒之战(1619.2-4):这是明军对后金一次主动出击战,意在消灭后金势力,报抚顺之仇。出动李如柏、杜松、刘綎、马林等四位名将,并且联合朝鲜国军,共9万人讨伐,杜松、刘綎阵亡,损失大小将领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而且都是明军精锐之师。



广宁之战(1622):标志着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此前明清双方互有胜负,但明军一路败退。王化贞、熊廷弼在指挥上意见不和,导致明军大败,丧失了辽沈地区的控制,两位将帅先后被朝廷处死。

宁远大战(1626.1):这是明军为数不多的胜利之战。清军方面努尔哈赤率领六万铁骑进攻宁远,明军主将袁崇焕指挥明军抗敌。此战努尔哈赤重伤而死,士兵折损1.7万人。



松锦之战(1639-1642):明清双方投入十余万大军,是明清双方最后关键性一战。这场战争持续三年,明军方面总司令洪承畴指挥八路总兵,八路总兵或是战死,或是被俘,洪承畴降清,明军被歼5万余人,此战标志着辽东防御体系崩溃。

山海关之战(1644.4):这是大顺军李自成与明朝降军吴三桂部和多尔衮部决战。李自成部10万人,吴三桂部5万余人,多尔衮部10万人,最终在明清联合夹击下,大顺军大败,退回北京。这场标志着清军正式入关。



二、入关后的明清战争(11场)

潼关之战(1644.10—1645.5):这场战争主要是清军对大顺军的围剿,从陕西打到湖北。清军方面出动了豪华阵容,清军六王(多铎、豪格、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兵分三路,占领潼关,打开西安门户。大顺军连败连退,连败13场,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牺牲,大顺政权灭亡。

清灭南明之战(1645.3-5):这场战争主要目的是清军覆灭南京的弘光政权。多铎部扬州之战解决南明史可法部,史可法兵败身亡。阿济格部解决武昌的左良玉部,武昌明军投降清军。5月,南京城破,弘光帝被抓处决,南明灭亡。



江阴保卫战(1645):这场战争是清军入关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也是明朝方面最悲壮的一战。江阴人民守城81天,死伤15万人,遭到清军屠城。清军方面,三位亲王督战,24万大军围城,结果亲王折损3位(博洛、尼堪、孔有德)大将折损18位,士兵折损7.5万余人,这场战争重挫清军锐气,推动了各地抗清斗争。

凤凰山之战(1646.7-12):这场战争是清军对大西军张献忠的围剿之战。张献忠部出动50万大军,张献忠牺牲,大西军损失惨重。同时,遭到南明军的攻击,大西军丢失四川。



永历北伐之战(1652.4-8):这场战争由朱朝宗发动,兵分三路,共计24万人马。5月收复湖南省,8月收复广西全境,全歼孔有德部十余万广西清军,逼死亲王孔有德父子。

衡州之战(1652.11): 这场战争是清军对永历政权正式讨伐。明将李定国率部全歼亲王尼堪部3万余人,亲王尼堪被杀,贝子等数十位将佐被杀。这场战争对于清军来说,损失惨重。



重庆之战(1652.8-9):这场战争是永历政权北路军的战果,在刘文秀指挥下,连败吴三桂部,8月重庆之战,清军十余名主将被斩,歼灭清军2万余人。

周家铺之战(1653.3):这场战争是永历北伐战争关键一战,标志着永历政权北伐失败。永历方面朱朝宗指挥十万大军,清军方面贝勒吞齐率军十余万,最终以朱朝宗损失过半而告终。



清灭永历之战(1657.11—1662.9):清军趁永历政权内部两度火并内讧,组织三路大军进攻南明。1658年5月攻克贵州全省,12月永历帝逃亡缅甸。1659年2月,李定国在磨盘山之战伏击清军,清军主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部被击毙。1661年12月,永历帝被清军俘虏。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政权彻底灭亡。

郑成功北伐之战(1659.5):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与南明张煌言部合力北伐。定海之战,歼灭清军所有海上力量。1659年,克镇江,7月包围南京。张煌言部进军徽州,清廷震惊。由于郑成功贻误一月战机,被清军四路大军击败,张煌言部在舟山被清军歼灭。此战标志着南明政权彻底丧失了光复汉族领地的机遇。


厦门之战(1660.5): 郑成功与清军主将达素在厦门一场大战,此战歼灭清军达素部水师4万余人。

澎湖海战(1683.7—10):此战标志着台湾被清王朝收复,也标志着南明军最后的失败。

三、明清战争,明方失败的原因

1、将帅配合问题:将帅不和,号令不明,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有的输于防范意识,有的是志大才疏,有的是保存实力等等。比如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最为典型代表。

2、明朝政治问题:明朝经过党争之后,政治上已经腐朽不堪,大臣们眼里只有自身利益,而没有国家利益。多年辽东战争拖垮了明朝财政,内部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如过江之鲫。内外战争同时进行,明朝的国力已经消耗殆尽。



3、叛徒投敌问题:随着辽东战场明军失利,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范文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批明军高级将领成为了清军的中坚力量,更是清军南下的急先锋,为清军攻城略地,张榜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带路党,凭借清军落后的制度和意识,不可能攻下整个中国。

4、内斗不停问题:从南明弘光政权内斗,给予清军可乘之机。再到永历政权内斗,导致收复的长江以南地区的战果损失殆尽。可以说,南明诸路政权都有复兴可能,大多因为内斗而终。

总而言之,明军并不比清军弱,而是死于内斗。先是王朝与起义军斗,再是政权内部将帅斗,都给予了清军以可乘之机。

4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明代的官员俸禄一直都是很低的,高薪养廉的事情在大明是没有的,因为工资太低,那么自然就得找其他办法。官员们如果只依靠国家工资,那是很难生活下去的,人就是自私的,毕竟海瑞那类青天老爷实在罕见。海瑞大人在淳安当县长的时候,一年的俸禄才三十两,这点钱他不仅要养活一家老小,还得养着县城的衙役,这明显是不够的。

(海瑞)

偏偏海瑞是个大清官,所以家徒四壁也很正常。大明重文轻武,和宋朝类似,文官的俸禄比武官要高,自太祖开国六公爵之后,武将的地位逐渐下降。慢慢武将沦为不入流、大老粗之类。权力更是如此,封疆大吏都是文官就职,例如嘉靖的浙直总督胡宗宪、隆庆的蓟辽总督谭纶,都是文官挂武职,很是威风。

(胡宗宪)

不过当大头兵的俸禄就更低了,基本上也就十几两,到了明末就更加不堪,有的时候无钱可发,在袁崇焕任蓟辽督师之前,甚至还经常发生士兵哗变。士兵为国家打仗,这本就不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加上还不给钱,那么自然要闹事了。大明的主要边防重地有四个,分别是宣府、大同、蓟州、辽东,不论哪个皇帝在位,出问题都会出在这几个地方。

(宁远之战)

明末的时候蒙古已经消停了,而辽东就开始乱了,女真各部族被努尔哈赤统一,李成梁犯下了一大过错,最终导致的大明的灭亡。那么为何后金仅仅十万军兵,却能击败国土广阔的大明,在万历朝鲜战争,日本出兵三十万都被大明击退,而努尔哈赤、皇太极却屡屡在辽东击败明军,让明军甚是狼狈。

原本辽东地区的明军战斗力很强的,在李成梁在职期间,女真、蒙古各族都是被明军压着打的,李成梁不仅仅善于带兵,还很会搞钱。李成梁明白单靠朝廷的粮饷是无法维计的,他便把土地分给军兵,虽然当兵的没有什么军饷,却有着不少土地,这些土地主自然就不会缺钱了,加上李成梁奖罚分明,这帮辽东铁骑几乎无人可挡。

(辽东铁骑)

到了天启、崇祯年间,辽东的局势陡变,女真统一,开始大肆入侵辽东,甚至还占领了沈阳,成了满清的都城。这一切都跟钱有关系,军屯是大明的军管制度,让士兵在无战可打的时候,去种地,这样就能军队的粮食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太祖时期的军屯制度变了样。

很多将领、富绅开始霸占士兵土地,接着克扣士兵粮饷,到了明末已经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军队经常出现哗变,朝廷也无钱可派,军官贪墨横行,士兵在前方奋战,后方不发军饷,那么必然是失败的结局。其次朝廷内斗不断,阉党和东林党的派系内斗,让辽东屡屡换帅,造成军心不稳,这样更打不了胜仗。

(努尔哈赤)

满清是刚刚创立的政权,根基也同样不稳固,所以军队数量才特别少,但有一点是明军比不了的,就是满清每次入侵辽东地区,便让军兵大肆抢掠一番。很多时候这些钱财物资是谁抢到就是谁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八旗军兵的战斗积极性,也是因为如此,满清的战斗力才如此之强。

八旗军兵都是马上重骑兵,骑战步战都很强,除了关宁铁骑基本上没有对手。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都是最强的,内部也相对团结。对比下大明就不同了,内忧外患之下还有朝廷内讧,这样的军兵也就很难打胜仗了。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明神宗实录》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5

士兵缺饷,缺乏训练。满清兵饿着肚子,入关劫掠,战斗积极性高。


6

应该说是一个有富贵病的还病的挺严重的人与一个没文化但一身肌肉??的人,在一个环境比较冷的时间段打了那么一架。然后就是大家都懂的情景。??

7

简单两个字

没钱

8

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朝经历百年军备废弛贪污盛行,加上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兵力去对抗农民军,国库空虚。其次是少数民族的优点就是骑马射箭,武力强大。并且不需要大量的粮草打仗,减轻了战争的成本。而明朝多以步兵为主,并且训练不足,再看君主崇祯帝多疑性格对武将的不信任和滥杀。导致明朝虽有名将却依然失败。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9

第一一个王朝到后期自然战斗力不行了,第二双方处于战略僵持,互有胜负。第三麻烦静夜史以后再不要此类弱智问题,占用资源

10

窝里斗。内耗不已。只有不停添乱绊脚的,没有雪里送炭的。每当形势稳定并开始好转的时候,文官系统就一涌而上,生怕被人抢了功劳。

对明朝而言,后金只是一个出血口,如果不是反复无常的决策和总是贸然的决战,后金的问题是要不了大明的命的。后金充其量20万人口,而已。

真正要命的事情,财政危机,是大旱灾的情况下,每亩土地还要上缴二两银子的赋税,而这块地张居正时期只是核定下了每亩产出五钱银子的产出。甘陕河南河北几百万,没吃没喝还要得不到赈济。社会不能安定,流民起而反抗,从此内乱不已。癌从中生,不亡没有天理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