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国策之一,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本身,因此无法废除。

我们站在后世几千年且开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下知道分封制有弊端,分到最后封无可封,可是对于三千多前的周朝来说,分封制是最好的国策,没有之一。



要想知道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必须得了解周朝是如何灭商建国的。

严格说来,周灭商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战,周文王在位期间,周国力尚小,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无法与强大的商朝相比,周文王本人还被商纣王囚禁过,周使用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才换回周文王的自由,周文王回来后,表面上装作纵情酒色,实际上暗中发展,到周武王时期,渐渐强大起来。



周武王时期,暗中联络了一些对商朝不满的诸侯和商王室成员,乘商朝的主力部队东征东夷之际,发兵攻打商朝都城朝歌,商朝被周突然袭击,匆忙组织大量的奴隶军队作战,可是这些奴隶军队对商没有忠诚度可言,于牧野一战,大量投降临阵倒戈,商军战败,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换句话说,商朝的灭亡 ,实际上是一次斩首行动,周消灭了商王朝的政权中枢,但商王朝分散在东边的军队,和各地支持商朝的诸侯都是毫发无损,这个时候,周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周在当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诸侯国,周灭商类似于项羽、刘邦灭亡秦朝时的状态,但又有所不同,为了稳定天下局势,周朝统治者选择了分封,不仅分封灭商的有功之臣和诸侯,同时分封支持周朝的商王室成员,包括分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同时派遣周王室成员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监管武庚。

灭亡前朝还分封前朝末代国君的儿子为王,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唯有周朝了吧!正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尤其是对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分封,稳定了一大批商朝遗民,包括原商纣王东征的部分军队及支持商的诸侯国,稳定了整个天下的局势。



周武王灭商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赫赫有名的周公辅政,不久便爆发了三监与武庚的叛乱,周公率军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而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及礼仪制度,与分封制一起成为维系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基础。

分封制就是由天子分封土地给诸候,诸候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国”,然后诸候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诸侯分封的土地来建立“家族”,然后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给自已属下的“士”,士是最低的统治阶层,不能再继续分封了,诸候建立的是“国”,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来就是“国家”



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组成的统治阶层是周朝的统治基础,等级森严,世代相传,而这个统治阶层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分封制,一级封一级,天子只管诸候,不管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和士,同样的道理,诸侯只管卿大夫,也不管卿大夫下面的士。这种一级管一级的模式,很类似现在的管理,不管军队中的管理,还是企业中的管理,在当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咋一看,这么分封下去,哪有那么多的土地来封呢?于是周公就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天子、诸候、卿大夫到最低级的士,他们去世后,其土地、财产、官职、爵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它的儿子只能获得很小的一部分权益,这叫嫡长子继承制,奠定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继承制度。



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就不可能乱封,分封制按制度进行分封,在周朝分封之初,人少地多,土地比较好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历史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分封出去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到最后周天子封无可封,连周天子自已都没有土地了,只能待在封臣的土地上。

但分封制却无法废除,废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自身,如何废除?天下诸侯不群起而攻之吗?到头来,周朝还是灭亡



周朝灭亡有分封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室自身的衰弱,虽然分封出去有众多的诸侯国,但还不是有诸候国越来越强大,土地越来越多,不能一昧的分封,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让周王室强大起来,如果周王室强大,就不存在封无可封的情况。

最佳贡献者
2

周王室之所以要实行分封制,其实是迫不得已。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彼封建者,亘古圣王尧、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柳宗元说封建制(分封制)始于尧、禹、汤之时,这是错误的认识。殷商及以前,国家的构成更像是部落联盟或是方国联盟;直到周朝时才创造出了分封这一形势。周人创造出分封制,同时结合宗法制,使得周比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更接近一个完整的国家。

虽然柳宗元对于分封制的起源认识错误,但他所说封建制(分封制)的出现是形势所迫,却是极为正确的结论。

西周建国之初,曾经有过两次分封。首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东征之后,分封对象主要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如黄帝、尧、舜、禹、商汤等等的后裔。此时,强大的殷商刚刚倒下,周人地位还未稳固,所以为拉拢天下人,才会分封古时帝王之后,以展示周人的仁德。周人自身也有少数人被分封,但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等少数成员。

首次东征之后不久,周武王就不幸去世。临终前,周武王指定周公旦继承王位。然而,此举引发了三监国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怀疑。在商人遗族的煽动之下,管叔、霍叔、蔡叔三人决心联合纣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监”之乱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但引发了殷商遗族的大叛乱,还进一步诱发了东夷和淮夷的叛乱。整个中原都乱成了一锅粥,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周人所建立的王朝,不到三年就将崩塌。

为了平定“三监之乱”及殷商遗族的反叛,周公旦被迫发起了二次东征。

此次叛乱,涉及今天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等多个地域,范围广阔。周公旦的平叛之路,并不顺利。常常是刚平息了这块地方,别的地方又接着起来暴乱。暴乱不断,让周公旦分身乏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紧急四处救火。所以,史书上说他常常连洗头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得不在“一沐而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能让部下主动替周王室分担平叛责任,周公旦毅然决心启动分封。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这就是说,周公旦所主持的这次分封,是将天下未服之地按人头划分给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励他们用武力去征服和占领这些地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调动起周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能占有这些地方,那这块地方就成了诸侯的独立王国!

分封的回报如此丰厚,“自主创业”的诱惑当然无比巨大!

可以说,分封制的实质,就是周王室把一群饿狼猛虎放出去,替周王室去平叛、抢地盘。从这个角度而言,分封制的出现就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光靠周王室力量,无法征服整个天下;无奈的周王室只能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分担给亲戚和功臣了。所以,才有了“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室”的说法。

因此,为什么周王室要实行分封制?势也——形势所迫,不得不实行。

3

周天子实施的分封制这种政治体制,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说危害很大呢?

(分封诸侯)

其一,分封让周天子的王畿之地越来越少。当初经过分封以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面积就变得很小。这还没完,随着周天子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产生,这种分封还将一次又一次地持续下去。以至于到了最后,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已经剩下不足百里了。

其二,分封让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分封以后,诸侯国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拥有官员的任免权等人事权,同时还拥有财政权。当一个组织自己有兵权,有财权,有人事权的时候,你就基本上把它没办法了。

其三,分封让周天子缺乏自生能力。周天子主要是依靠诸侯对他的上贡来生活。既然是上贡,就有可能仰人鼻息。诸侯要是不上贡,周天子还得去找他要。要不就得大动干戈,出兵去打,很麻烦。而且,周天子因为不事生产,不考虑国计民生,很快就成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在没落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就是因为周天子的那种体制,让他缺乏自生能力。

周天子分封的危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

(无道的商纣王)

既然周天子分封的害处那么多,那么,当初他为什么还要分封呢?

一、周天子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有过承诺。

周国本身只是商朝的一个属国(和后期藩属国的意义不太一样),本身的力量并不大。周朝能够战胜强大的商朝,战胜强大的商纣王,是因为他宣称纣王无道,号召商朝的其他一些属国一起来推翻商纣王。他说商纣王无道,最主要的一点理由,就是商纣王兼并了很多属国的土地。周围的那些属国都觉得周国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家才拥护周国推翻了商朝。

当周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以后,他肯定就得兑现他的承诺。人人有份地,大家共有天下。因此,那些属国肯定就得获取他们的权利。既然属国都可以获取分封的权利,功臣们当然也应该获取相应的权利了。因此周天子就实行了普遍的分封。

二、国土面积变大让周朝出现管理瓶颈。

周朝和商朝比较,国土面积一下子大了许多。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信息也很不通畅。要让周天子对全国进行有效管控,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管控,势必会出现很多动乱。某一个地方爆发了动乱,也许中央知道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再说了,那时候是井田制,奴隶们是被限制在井田上劳作的。要把奴隶们限制在井田上劳作,就必然需要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显然不可能都由中央来安排,中央也不熟悉,因此只能由地方上来决定。

由于有这样一些考虑,因此把国家分封成很多诸侯国,分散管理,显然效果是最好的。

(武王伐纣)

三、成熟的奴隶制决定了分封的实施。

奴隶制和之前的原始部落制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技术非常落后,条件非常艰苦,要求部落的首领必须是强有力的,有大本事的人。他必须带着部落的人亲力亲为,打猎或者采摘,这样部落才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尤其是在商末周初,青铜器大量发展的时候,生产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奴隶主不需要到土地上亲力亲为的种庄稼或者打猎,他们只需要强迫奴隶生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既然局部的生产单元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对于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周天子,当然也需要这种情况。

所以说,周天子只需要把土地分封出去,到时候由诸侯们给他们提供上贡的物品就可以了。

四、周天子有强大的制度作保障。

西周在建立的时候,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保证,这就是周礼。

在周礼的统摄下,所有的人都被框定在这个制度内,从而形成了一个严格的有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而且,这种社会秩序并不是互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卿大夫,不可能成为诸侯;如果你是士,也不可能成为卿大夫。这样一来,上升的空间就极为有限。既然没有了上升空间。所有的人都安分守己,没有必要去和命运抗争了。

如果有人想和命运抗争,改变他自己的阶层,往上升迁。那么,天下有权共同讨伐他。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由此可见,虽然说周朝的分封制度似乎很危险,但是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的西周里,周天子其实是安然无恙。

(参考资料:《周礼》《春秋》)

4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朝的分封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是战争动乱的源泉;但是在周朝建立初期来看,分封制有他的合理性,在当时是较为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行政制度要跟生产力相匹配,当生产力较低时采用分封制较好,当生产力较高时就只能采用郡县制。周王室一直不废除分封制跟王室尊守周礼有关,周礼是周朝治国的根本,尽管运行八百年了,但是没有那一代周天子有勇气将他废除。

夏、商、周三代是古典奴隶社会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经济水平低,那王室统官全国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三代都推行分封制,大诸侯几百里领地,小诸侯几十里领地,诸侯有镇守四方抵御四夷的责任,也有向王室进贡的义务。王室不给诸侯大臣发工资,都是赐给领地,让他们自己经营领地以获得相应的生存物资;诸侯们可以向四夷拓地,却不能向其他诸侯拓地,更不能向王室要地,否则会遭到王室的攻击。

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有三大好处:其一、解决领土扩张问题与边境防守问题;其二、在王室危急之时有诸侯勤王;其三、可以获得诸侯们的进贡而增加财政收入。为了防止诸侯们坐大而威胁王室,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控制诸侯的实力,对于那么较大的诸侯天子经常亲征他们。比如齐国坐大后,周天子将齐哀侯烹杀;徐国坐大后,周穆王联合楚国攻灭徐国;楚国坐大后,周恒王亲征楚国。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尾大不掉了,最终架空王室甚至攻灭王室。

战国时代周王室仅剩下洛阳附近百里领土,为了维护周礼,周考王将全部领土分封给弟弟,建立周公国,周王室寄居在周公国。数十年后周公国的周惠公又将周公国一分为二,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在巩地,建立东周公国,义务是奉养王室;周公国的正统则建立西周公国,国都在王城洛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王国攻入洛阳,西周公国投降,周朝灭亡;公元前249年,秦王国丞相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的东周公国。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朝搞分封制,肯定是有其合理性的。事实上,当时不仅是周天子一家在搞分封,被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以及跟周朝压根没有联系的西方国家也都在推行分封制。分封让大家变强了,而不是变弱了。

一、分封制的优越性

分封制度其实并不是西周首创,商朝就已经有了,只不过规模不大而已;分封制度其实也不是中国独创,西方国家一样有分封,并影响到了现在的西方社会。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国家要不约而同的推行分封制度呢?这里首先要明确——分封制度最初形态是什么?

实际上,分封的原始的形态并不是“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而是“我知道某个地方有一块无主的荒地,但我管不到那个地方,所以我分封一群人给你,然后你带着我分封给你的人,自己出去创业吧。”

西周初期,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武王灭纣后,周朝并没有一统天下。当时周朝统治的范围有限,大量的蛮夷围绕在周王室的周边。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便先将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然后周天子将自己没有能力控制,但又一直很忌惮蛮夷之地分封给了诸侯,让诸侯代表自己去征服那块地方。

人给诸侯了,其它的给不了,诸侯们能不能成功,全看诸侯自己的造化。在这整个分封过程当中,周天子并没有损失什么,顶多就是损失一点人。但这点损失和回报相比,根本不算是事。因为诸侯一旦创业成功,在蛮夷之地立下了脚跟,就能成为周王室的重要盟国,可以替王室抵御蛮夷入侵。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大集团对新兴行业领域的投资。投对了,就能掌握先机,而且还能得到分红。投错了,顶多就是损失点钱。风险当然也有,但是跟高额回报相比,那点风险根本不算事。



二、分封制与诸侯国

作为被周天子分封到各地的诸侯,他们一方面是周天子的册封臣子,一方面也是被他们所册封卿大夫的主公。各诸侯国并不是分封制的终点,而是分封制度的中转站。诸侯国在其内部也有分封制。

比如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楚国为什么那么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两国也实行了分封制度。受晋、楚国君分封的卿大夫也在创业,把晋、楚的地盘越打越打。

之所以周王室、诸侯国都在搞分封,就如前面所言:当中央政府因为生产力、交通、信息传递以及治理能力的欠缺,无法对所辖土地进行直接有效管理的时候,才会迫不得已的把中央的管理权分出去。在当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决策层以方便对地方的治理

这种分封的好处很明显,最典型的好处就是当中央受到外敌威胁时,被分封的诸侯或卿大夫可以对中央予以支持。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各诸侯国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分封制的受益者。

三、诸侯国的改革

分封制度在西周时期是合理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分封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中央政府衰落,地方出现强势人物的时候,地方诸侯、卿大夫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侯创业成功,反超了周天子;卿大夫创业成功,反超了诸侯。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仅是周天子受诸侯王的欺负,诸侯王也受卿大夫的欺负。比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都是卿大夫下克上,反超了诸侯王的案例。这些例子其实就说明,如果不对分封制进行约束,其风险会渐渐大过效益。

因此,在进入战国时代后,以魏国、秦国为代表的国家,便纷纷开始了变法,寄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政治制度,把分封出去的权力再重新收回来。

改革成功了,自然会变成新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比如秦国;改革不成功,自然会继续沉沦下去,依旧如故,比如楚国。

四、周天子不改革的原因

周朝在设立分封制度之初,伴随分封制还设立了一套限制诸侯的礼法制度。比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贺天子,规制不能超过天子等。在这种礼法制度约束下,诸侯处处受限制。但非常悲催的是,这套约束诸侯的礼法制度对周天子也同样具有约束力。

如果周天子不守礼法,那么诸侯王也一样会不守礼法。于是,礼法制度到后来就变成了悬在周天子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比如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非常想改革,于是他就改革了,收回了很多权力。但是周天子改革,这无疑于是自己埋葬自己。所以最后周厉王弄得王幾大乱,老百姓极度反感周厉王的统治。后来贵族煽动国人暴动,敢走周厉王,才又恢复了祖制。之后继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选择与贵族妥协。不再提改革的事情。

该分封还是要分封,即便王幾之地封完了也依然要分封。毕竟这是祖制。

并且,礼法制度对周天子还有另一个更大的桎梏——就是他不能搞兼并。

春秋时代,各国都在扩张势力。唯独周王室无法通过兼并小国而扩张自己的势力。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所有诸侯的天子。这种至高荣誉导致周王必须要有天子的架子。别人都可以搞兼并,但他不行。直白点说,从来都是父亲给儿子分财产,没有父亲吞并儿子财产的道理。

而对于诸侯国来说,无所谓了。周天子守不守法与他们无关。这套礼法制度又不是诸侯王创立的。所以“礼崩乐坏”之后,诸侯国也就纷纷不再守法。只要能够富国强民,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就怎么改革。

五、综述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分封制在初期,它是合理的。虽然分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代,它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了。但那是后来的事,不能因为后来被淘汰了,就否认它在之前的合理性。

当分封制度不适应时代需求后,不仅仅是周王室,其它诸侯国也一样衰落了。所以各诸侯国才会纷纷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寻求变法强国之道。但由于分封制度是周朝的立国之策。否定分封制就等于否定周王室的天子正统性。所以周王室国土只剩百里,也依然还要坚持搞分封。

6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提到,周天子施行分封制有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第二是开拓疆域。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周王室把宗室子弟或者功臣分封到天下各处为诸侯王,他们虽然在自己的领地上保有很高的自治权,但是也无一例外地对周王室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就包括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每个诸侯王去世之后,他的接班人也都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才能够继位。从这一方面来说,分封制巩固了周王室无可争议的、绝对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分封制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开拓了疆域,这个功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周王室的分封,就不会有秦始皇的统一,也不会有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朝地图基本上都是“简单粗暴”的泡泡图,但是实际情况远远不是这样——每个诸侯国都只是一个“国”,也就是一座城池而已,周边都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即两个诸侯国之间几乎说不上是毗邻的关系。而这些空白区,则居住着大量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与周王室长期为敌的人。分封制的成功就在于周王室以长远的眼光在天下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些火苗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每个诸侯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结果是除了彼此互相吞并之外,更吞并了无数的空白区,而这些空白区都成为名义上周王室的领地,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也都是“天下”的一部分,成为后世帝王的必争之地。

7

为什么要分封?其实很难考证清楚,不过是能分析出一些原因。

第一、周灭商的确是西部羌方的一些支系返回的结果,姜子牙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我们今天看羌系民族很容易发现这些民系历史上有浓厚的农奴制、奴隶制存在。比如藏族,比如彝族,比如受其影响的北方各民族,还有汉族。然而,南方纯内地民系却不是这样,比如苗瑶,他们还保留着氏族内部的会议制结构。云南更典型,同时携带这两种制度的民族交叉存在。就是与羌系有关的是奴隶制,与苗瑶和百濮有关的是会议制。

就是说全面等级制很可能是周代才开始的。周灭商要推行等级制,就得实施分封,否则各族群还是血亲组织组成的话,就不可能有等级制。只有通过分封把血亲组织的建制瓦解了,把人口打散了,才能确立等级秩序。所以周代开始个人才有姓氏,因为之前是血亲组织,每个族群都是一个姓氏,个人没必要有姓氏。

第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周代才瓦解的,有的人可能会说,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有。我想说的是族群意识是自然产物,只要认同自己是其中一分子,就会出现。与有没有这个词没有一毛钱关系。

周代民族意识瓦解,也结束了民族支系间的战争。按《封神榜》就是结束了阐教体系与截教体系间的战争。因为都封神了,相当于在新的体制下实现共和了。所以争斗也就减弱了。这也是为什么姜子牙要把敌方人物也封神的一个原因。周代确实也是这么干的,把前朝、前前朝各方势力都做了分封。如果没有三监之乱,那存在于中国的民系会很多,三监之乱其实就是旧体系的一次反扑,最后失败逃跑了。到了秦始皇时代征伐百越,其实就是阐教体系攻打截教体系。就是说经过周代八百年,这个争斗并没有完全消失。

阐教和截教其实就是尧舜之争的延续,尧舜分别代表了这两个兄弟民系。他们都在各自战胜对方的时候讲对方人发配出去,东北民族、西部民族其实都是农耕后代。只是周人与商人原本是一个体系,都属于帝尧体系。但因为羌人是商代才从中东返回到中国西部,双方因为地理和政治原因也展开了争斗。周代分封了敌对方,可能也有结束民系纷争实现共和的意图。

第三、如果不施行分封,那周人只能继续如商代那帮做盟主,实际控制不了各族群。因为各族群有自己的内部建制。周代像联邦制,商代像邦联制。

周代有一个特殊的诸侯国楚国,他们是秦灭六国时唯一能看到举国有民族情怀的诸侯国。陈胜吴广更像是楚人平民暴动,而非什么农民起义。就是楚人看到了秦朝内乱,认为机会来了,可以恢复楚国了。可见楚国内部可能就有这种血亲结构的组织形式。如果全是等级制、奴隶制,那楚人的家国情怀就莫名其妙了。楚国内部可能就存在邦联制结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不是在说楚存在三个邦联呢?比如苗瑶很可能也是楚人之一。虽然知道羌系与自己有血亲关联,但不愿意等级制,所以最后也男迁了。

8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决定,在周朝生产力不高,因此天子也不能完全掌控整个江山,只能把土地分封出去。

说到周朝的分封制,就离不开土地井田制,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意思就是天下所有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如果谁想要土地只能通过周天子分封,不然就不允许耕种这些土地,哪怕是用钱来买也不行。这就是当时周朝的土地制度。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周朝,土地成为所有人生存的依靠,只有通过耕种才能获得粮食。这与当时的游牧民族不一样,周朝姬姓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主,土地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周天子的兵力始终有限,因此他只能管理自己皇城范围的百姓,再远一点就管不了,但天子始终还是要有自己的威严,分封制就由此诞生。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

  1.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力,名义上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而诸侯只是拥有使用权;
  2. 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号令,协助天子征伐不听话的诸侯;
  3. 诸侯必须按要求上贡,当时有月贡、季贡、年贡和终生贡,主要以周天子的首都为中心,离得越近,上贡的周期就越短,在很远的诸侯国一生只需要来一次就可以;

从分封制的内容来看,所有的要求都是虚的。比如土地使用权,诸侯虽然没有所有权,但已经等于拥有所有权。在分封领域里,诸侯又是把土地继续分封给下面的官员,因为自己实在没有能力管理,这就有点做工程的人把活接下来,然后再分包给其他人,其他人接到活再继续分包下去。

诸侯也只是名义上服从于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管理权。因此当诸侯日益强大,生产力不断提高以后,众多诸侯国就开始失控,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也因此崛起!

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就是:

  • 分封制是承包形式,而且是非常彻底的承包制。把土地给诸侯,只要按时给租金,这片土地里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你的,盈亏自负;

  • 郡县制是聘用制,土地是皇帝的,所有的人和物都是皇帝的,你只是领一份工资,盈亏算皇帝的。

9

一哥“俗人说史记”之——

???????从“群主”、“帮主”到“地主”

——看分封制是原始历史形态延续中的改良

说起西周的分封制国家建设体系,后人多予以诟病,其实是把历史放在一个静止的审查的态度上来看的,把历史放在她原有的长河中,动态地看一些问题,或许会给人以必然的感觉。

对于夏的存在还多有疑问,但从史籍记录的点滴中不难看出其尚未脱离原始部族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史记-夏本纪》载“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看来天下诸侯是早就存在的,是原始形态的一个个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在夏朝正式建立时,“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是各部落认定了启这个共主,当然也有不服气的,“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在商汤兴起之后,“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在殷商后期,“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史记-殷本纪》),也未见分封功臣子侄,包括比干、微子、箕子都未见其有封国,提到分封的有一处,是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皋陶在舜帝时已经是部落首领或者是诸侯了。这样看来,西周以前的夏商时代应该不是分封制或者不完全是分封制,而是原始部落(联盟)形式存在的延续,天子不过是较有实力威信的“群主”罢了。

而西周分封制的建国理念大部分来自周公旦的“尊尊亲亲”,以血缘宗亲姻亲关系来维系国家的内部统治,是“大家天下”下的一个个“小家国”,先看看首次分封的国家,大部分是王室至亲,武王的弟侄们占了大多数,且环卫王室,土地肥沃,五帝、夏、商之后封国多在其先祖活动之处,位尊地薄人稀,且为姬姓诸侯环伺监督,纣王之子武庚一国周边就设管、蔡、后设卫康,虽说太公功高又是武王岳父,封地在齐,北燕西鲁、卫,南边是夷人之地,东边是大海,看来也是有防备的。当然,也保留了一部分当时周王室鞭长莫及的旧诸侯国。此类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是把周天子放到一个“帮主”的地位上,对于不同的区域、国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对王室的经济供给、军队的管理、祭祀的规定、王命的执行力度等等,都是分而治之的。但无论这种分封制如何设计,都是一时之功,难见累世之效,武庚之乱的最得力的伙伴竟然是管、蔡,可见在利益面前亲情的淡薄,人之品性非全是周公啊,有人见利、有人见义、有人见奢,建国、治国理念的不同也注定了周室的衰败是迟早的事。

当然,以秦人确立的郡县制的国家治理体系畅行二千年,是把皇帝设计成全国范围内的“大地主”,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有多大,皇帝的“土地”就有多大,大家伙都是他的长工、雇工,至于军队、行政、经济等等,无一不以皇帝或皇帝集团的意志行事,是高度的统一。

从“群主”到“帮主”到“地主”是进步,也是在历史长河中延续改良、破旧立新式的进步,是每一个时代应有的必须的必然的选择。

?

?




10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周边存在着很多小部落,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北狄、南蛮、东夷和西戎,这些小部落(包括周)经常袭扰商朝,令商朝非常头痛。

周灭商后,在继承商朝的土地与人口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商朝一样的国家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

第一,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后来的郡县制。但是,限于当时的人口、交通、信息传递以及政治结构松散等问题,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如果实行郡县制,即使没有外敌,紧把内政处理好,都会很难。以三国为例,当时魏国最强,却总受蜀国骚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国四面皆敌,不得不分兵防守,以至经常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所以,搞郡县制是行不通的。

第二,既然郡县制行不通,那就只好采取第二种途径:分封制。所谓分封,就是在周天子的周围分出上百个小的诸侯国,赋予诸侯国对境内人口、土地的管理权,允许诸侯国拥有军队、收取赋税,但诸侯国必须拱卫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这就是周朝分封诸侯国的目的。

另外,周朝灭商本来就倚靠了很多部落的力量,说白了周朝就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大家都有股份,现在得了天下,周天子称了王,相当于董事长,那在中央要有部门经理,在地区当然也要有地区经理了,而封的这些诸侯,就相当于股份制公司的地区经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