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如果你了解那段详细的历史,可能你也会有其它想法。袁崇焕是怎么由明朝罪臣变成英雄的,在袁崇焕被明朝处死后150年里面他在明朝遗民眼里都是罪人,可是到了乾隆时期为了抹黑明朝,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汉人的合理性,乾隆给袁崇焕平反了,袁崇焕平反的结果就是他由汉人眼里的罪人成了冤死的“岳飞”,明朝皇帝成了杀岳飞自毁长城的无道昏君!我们知道乾隆是什么样的皇帝,是个大规模焚毁汉人历史留下来的书籍,大规模修改明史的清朝皇帝,是个修订《贰臣传》羞辱100多年前为满清效力的汉臣的皇帝,这样的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把他从汉人罪臣塑造成汉人的英雄?袁崇焕是在死后的150年,在乾隆皇帝的主导下,在给满清统治了百年的环境下,成了“岳飞式”的汉人英雄,这样不由得不让人异议!

我们来看看历史,袁崇焕以“五年平辽”的许诺获得了崇祯皇帝以举国之力支持,成为总督辽东军事的大都督,他打造的关宁锦防线和取得“宁远大捷”,“宁锦之战”的胜利值得肯定。当今人对他最大的争议就是矫召杀死军功赫赫同样受赐尚方宝剑的抗清名将毛文龙,导致强悍的东江军镇军队失去军心而散去,部分人甚至投清(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手下),满清后方再无后顾之忧,三个月后竟绕道蒙古,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史称己巳之变。这次事件袁崇焕星夜救援,可是还是下狱身死,作为全权经略辽东的都督,他肯定要负最大责任的,令人叹息的是,当年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罗列了十二条罪名,与袁崇焕自己被处死的十二条罪名,很多罪名都一样!说毛文龙通敌卖国,我是不信的,说袁崇焕通敌卖国我也是不信的,因为他们在明朝都是拥有尚方宝剑,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当时满清就一化外蛮夷,对明朝来说只是一方之患,对明朝没优势,无投清理由。

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是一个悲剧,这跟他们所处的明末环境有关,明朝跟宋朝一样重文轻武,士大夫治天下,导致武将地位地下,文人统兵那是常态,宋朝的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从来都是文官掌权,哪怕是战神狄青最高也是做个无权的副使,狄青还给文臣压的死死的,当年文官韩琦要杀狄青的部下焦用,狄青极力为部下求情,言说焦用是个好男儿,韩琦讥讽道,“状元及第的才是好男儿,焦用一介武夫哪有这个资格”,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杀掉了焦用。而明朝继承宋的传统,明朝的兵部都是文人掌权,文人压制武人,这是朝廷上下的默契,如果你认为袁崇焕是武将哪就错了,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是根正苗红的文人,而毛文龙是大头兵出身,是“武夫”,这也是袁崇焕敢轻易杀毛文龙的所在,因为文人士大夫集团天然维护文人压制“武夫”,“武夫”毛文龙在朝廷是没有根基的,我们可见历史就是这样,袁崇焕私自杀了毛文龙尽管朝野震惊,可是朝廷最后反而下旨褒奖袁崇焕,如果不是满清打到北京城附近,如果不是士大夫集团内部的党争,抗清名将毛文龙算是白死了。明朝军队有很多通病,这些都不应成为杀毛文龙的理由,从袁崇焕和毛文龙被处死的罪状有不少相同可以看出来这些通病在当时所有明朝将领都有!毛文龙的功劳和能力是被普遍肯定的,天启皇帝能够把尚方宝剑赐给一个“武夫”就是最好的证明,证明文官集团也认可了毛文龙的功劳和能力,袁崇焕杀军功显赫的毛文龙,所造成的恶果深远,导致满清无后顾之忧,导致毛文龙手下悍将后来投清,导致明末武将人心惶惶,对朝政失望,为了自保养寇自重,出工不出力,让明朝越陷越深!

历史有很多迷雾有很多争议,清朝乾隆时把150年前被明朝治罪的抗清将领推为汉人的英雄这本身就很诡异!同样诡异的是在全国各地犯下累累屠城历史血债的满清指责四川抗清首领张献忠杀光四川人,这些都很难令人信服的。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关于袁崇焕的负面评价不是近几年才有,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便开始出现了。



后人想象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生前身后的主要负面评价基本就是一下三处:

第一,通使吊奴。宁远大战之后,努尔哈赤突然死去,皇太极登基为后金汗王。此时袁崇焕突然派人前去吊唁,实际上是派人顺便打探虚实,也就是:“努尔哈赤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死了,那又是怎么死的?”

不过袁崇焕的这一单独行动在当时虽然没有被朝廷认为不妥,但却的导致了明朝蒙古盟军的不满和反叛。

第二,敷衍明毅宗,扬言“五年复辽”,之后又公开说自己的话都是给皇帝吃定心丸。 这种所做所为不仅违犯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种君臣之间的根本原则,也可以说是对明毅宗这位少年天子的一种轻视。

第三,也就是被诟病最多的一点,也就是在崇祯二年,袁崇焕于皮岛擅杀毛文龙一事,举措失当。使海上长城毁于自家人之手,令人义愤填膺。

关于这几件事处置的失当,当时袁崇焕的政敌,王在晋就这样指责:

“向使袁崇焕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复叛,夷不叛则西路不可行;不杀岛帅则奴顾巢穴,必不敢长驱而入犯。”

作为袁崇焕的政敌,王在晋的说法不无偏见,但袁崇焕的支持者一般也都回避这几个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 其实王在晋这个评论还只是就事论事。让稍后一些的历史学家张岱那里几乎就没一句关于袁崇焕的好话了。张岱曾经在《石匮书后集》为袁崇焕作传,毫不客气地嘲笑其“五年复辽”纯属痴人说梦,而且最后结果害人害己还不如秦桧:

“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甚至对袁崇焕进行了人身攻击:

“ 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可以说是对袁崇焕最不留情面的评价。

其余历史学家对袁崇焕的记载也多为持中之论。承认其策划并执行的边防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却不包任何希望。总之对袁崇焕评价并不是很高。比如素以公正闻名的史学大家谈迁在《国榷》里论及袁崇焕,除了认为以“通敌论死”不公,也就再无他话。

但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皇太极施反间计,借明毅宗之手杀袁崇焕之说流行于世,从而袁崇焕被清廷塑造成一位“孤忠之臣"。但真正将袁崇焕与天下兴亡联系起来的,则是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和著有武侠小说《碧血剑》的金庸等人。

计斩毛文龙

87版电视剧《袁崇焕》中明毅宗的形象。

3

袁崇焕,大明辽东边防的驻守者,曾被认为是明末仅有的军事天才,而其最终的下场不是战死疆场却是被大明朝廷凌迟处死。许多人都认为袁崇焕之死为千古奇冤,认为其冤其惨堪比岳飞,认为是崇祯帝昏庸所致的悲剧,认为袁崇焕乃国之柱石、长城,只要袁崇焕在满清必不能入关。袁崇焕一死,大明败亡的命运就注定了。崇祯帝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等等。

岳飞虽死,宋还能守半壁江山於江南。而袁崇焕死后十数年,满清就入主整个华夏了,圈地、投充、屠城、剃发等一系列野蛮征服措施使得整个华夏仿佛陷入了人间炼狱中,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再加上袁崇焕有个部将,其家族十几代、三百多年以来一直为袁崇焕守墓,“忠臣义仆”更显其事悲壮忠烈。所以有许多人对袁崇焕之死的感慨甚至多於对岳飞之死的感慨。

然岳飞之死为他人为之,袁崇焕之死多自为之。袁崇焕被处死的最主要的两大罪状;一、擅杀毛文龙。持尚方宝剑的袁崇焕把同样持尚方宝剑的毛文龙杀了,这对崇祯帝来说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在那个时代皇帝想杀一个大臣还要经一定的司法程序呢?即便毛文龙该杀,也要先请示批准,即便毛文龙的存在阻碍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宏伟计划。袁崇焕完全可以将毛文龙缚之京师,由朝廷来定夺其生死。大可不必通过逾越权限、擅杀大将来带给崇祯帝震撼,这似乎只是列代权臣的行事作风,魏忠贤都未敢如此不经任何司法程序就擅杀一个大臣。任何一个皇帝也都不会肯定、默许这种做法,一旦有这样的先例发生,以后就极容易有其他权臣效仿。而皇帝及司法的职权就渐将被僭越。

二、私自议和。如果说赵构给岳飞机会的话,岳飞虽然说未必就能直捣黄龙府,洗荡其巢穴,但恢复些中原失土还是易於达成的。而崇祯帝曾给了袁崇焕机会,要钱给钱、要权放权,袁崇焕却对女真却素手无策。不但“五年复辽”的承诺遥遥无期,女真之患反而愈演愈烈,甚至直接打到北京城下。更别提“五年复辽”的计划一开始就是对崇祯的宽慰与敷衍。崇祯帝长于后宫中,对前方战场情形看得不透彻,难道长期在战场前线的袁崇焕还看得还不透彻吗?不能告之实际情形,一定要以欺瞒加以宽慰吗?的确崇祯帝对辽东前线战事表现出很急切要成果,但这对于刚刚继位不久的年轻君主,面对着自万历三大征以来财政就业已空虚的大明,表现出急切要早日结束辽东战事、中兴大明的希望也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如果袁崇焕一开始就告诉崇祯辽东的实际情况,劝崇祯帝按部就班、慢慢来,以袁崇焕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来恢复辽东,长远看还是很有希望的。而从崇祯帝开始就极为信任袁崇焕的能力来看,崇祯帝未必就不能被袁崇焕说服。

而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结果来看,其造成的后果更为糟糕,使得毛文龙部没了主帅、军心离散、以致背叛投敌,清初被封为藩王的明四大降将,除了吴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可见毛文龙的部队是极有战斗力的。而毛文龙部投降后,不止为后金长驱南下解决了后顾之忧。耿、尚、孔还为后金携带来了大量的攻城重装武器,为后金军队攻城能力的不足打开了局面。而耿、尚、孔还作为后金军队几次大规模入关寇掠中原的向导,在满清入关后,更是作为消灭农民军和南明军的向导与前锋。没有耿、尚、孔的投敌,后金军队的攻势就打不开局面,更不敢深入大明内地来寇掠。

再从“私自议和”来看。“五年复辽”就像一个紧箍咒越来越束缚着袁崇焕的身心头脑。从辽东的实际情形来看,能守住已有领土也属不易,把“复辽”当成短期目标,就有些不切实际了,所以其只有想通过与后金议和来谋取实力恢复的时间以及一些意外的可能。可是虽然起初袁崇焕向崇祯帝提过“以和为旁著”。但是,后来明廷还是否决了议和的提议,如此作为交战状态的双方,前线边防的最高将领却和敌方来往甚密。那么这是“私自议和”还是“通敌谋叛”就很难让人辨明了。就好比中苏对峙时期,如果东北军区最高司令长官平常与苏联军方私下来往甚密,突然有一天,两方几乎差不过时间共同抵达北京城下的话,那谁能辨明他们私下谈的是啥?所以作为前方最高军事将领,对议和如此敏感的话题就必须要获得后方的首肯,并要时刻汇报交谈的内容及进度才是。

至于其它的“市米资敌”的罪状等,这些都是公开违反朝廷的法度,都不是“欲加之罪”。

岳飞被加以“莫须有”之罪名,岳飞撕开衣服,露出后背 “尽忠报国”的刺字,并手书“天理昭昭”的四个大字。岳飞被杀,世人皆骂秦桧弄权误国。而袁崇焕自被下诏狱到被凌迟处死始终没有发一言,北京臣民争食其肉、骂其汉奸,在后来的许多明朝的遗民士大夫的笔下,袁崇焕的形象也都极为不好。这个跟岳飞比起来就云壤之别了。

至于说崇祯帝因为中了离间计才杀的袁崇焕就更显得荒唐了,历史不是小说,“蒋干盗书”使得曹操中了离间计而错杀了蔡瑁、张允。蔡、张二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何而死,曹操杀蔡、张,没有经历任何司法程序,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辨白的机会,仅凭一张未经辨明真伪的通敌信就给杀了。而袁崇焕案却不是如此,是经司法程序的。纵使是中了离间计,起了疑心,也要有证据才可以杀的。而袁崇焕面对那么多罪状指控,一句辨白都没有,因为这些指控都是确确实实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更不是可以推翻的,所以袁崇焕案就绝不是一个冤案。

崇祯帝杀袁崇焕那是对袁崇焕已经失望透顶了,曾经的崇祯帝,少年继位,世事懵懂,很想有所作为,是带有几分英雄崇拜的心理将“辽东之事”全盘托付给其心目中英雄的,而这个英雄却一开始就对其欺瞒,后来不但没有在辽东达到其预期效果,却反而把“辽东之事”搞的越来越糟。

大明也绝不是因为错杀一个袁崇焕而亡国的。事实上,辽东之事,祖大寿、吴三桂等都足以守,要不是后来发生李自成入北京之事,满清也未必就入得了关,站得住根。一个原本前进的国家、企业绝对不会因为一个英雄式人物的离去而走向败亡。而当一个国家机制走向衰亡的时候,一两个英雄式的人物也很难挽救其衰亡的最终命运,对于这些英雄来说也终究是个悲剧,袁崇焕之事也仅是如此。

4

这个问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袁崇焕自己都不会认自己是将领,他是文官,正经的文官出身。

明朝讲以文驭武,袁就是其中的典范人物,此人最大的优点是有胆气,敢担当,而且为人威严庄重,在任宁前道时,旁人蜂拥退回山海关,他坚持在宁远守城,也算是不可多得的胆勇。

而他被人诟病最多的,是几条,一,对崇祯问对的时候夸下海口称五年平辽,事后他又说是随口说说宽皇帝的心罢了,奈何崇祯用一年几百万银子当真了;二,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为东江镇总兵,活辽民数十万,因为他一刀砍死,造成东江内乱,三顺王就是从东江叛逃的;三,擅自议和,袁崇焕一直和后金虚与委蛇,不断书信往来,本身已经超越了他的权限,当然也可能是奉命行事;四,劳而无功,他的主要功绩就是修碉堡向前推进,按照计算,他要修到沈阳,明朝的财政很快就要破产。

整体来说,袁崇焕之死,明朝的证据都是站得住脚的,当然就是太刻薄了,毕竟他也有稳固关宁防线的功劳。

他的孤忠形象建立,得益于乾隆皇帝杜撰的反间计,被金庸碧血剑发挥,就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来说,没那么光辉伟大,但也不是卖国贼。

如果说指出他确实存在的问题是污蔑,那没办法,啥都是污蔑了。

5

不是近期。一直就是,袁崇焕的正面评价都是清朝写的历史中体现的。就好比我们现在写的张学良将军。个人认为袁崇焕谈不上英雄二字,他与岳飞戚继光等有明显区别。首先很多人不知从哪(学到)感受到的历史,明朝是被满人打败的。继而得到一个结论,杀袁崇焕好比杀岳飞是自毁长城。但是首先明朝不是满人打败的,明朝皇帝煤山自缢时东北的满人还是被关宁铁骑看的服服帖帖。其次,前面也提到了,杀了袁崇焕长城是没有倒的,算不上自毁长城。那么再来谈杀他的原因。时间久了我也记不得太多,其一是杀毛文龙将军,好像是这个名字。就好比现在打仗,你是司令。你把另一个战区的司令或者军长给杀掉了。第二,敌人在你眼皮底下走过去直捣京师。这两项足够处死的,我觉得一点不冤。当然还有资敌的问题。回过头来我们看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这牵涉明朝的党派利益。一句话解释就是携匪自重。怎么讲呢?就是本人就是东北人,东北的气候在明朝的科技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打败明军。当然你让明军剿灭他们也是很难,参见萨尔浒战,因为当时东北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你主动出击很难找到对方主力,而后勤又难以维系。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参照美军打阿富汗,正面打阿富汗人一触即溃,但是你就是无法征服,而且消耗大量美金。而携匪自重就是对朝廷夸大其词形容满人的实力这样才能得到朝廷的拨款和重视,对自己和自己的党派是相当有利的。一方面为了自己及其党派私利辽东军饷给朝廷带来极大负担,另一方面当关外的满人遇到天灾,吃不上饭的时候送点粮食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对方饿死了你还怎么携匪自重啊。杀毛文龙就是因为他在东面极大的威胁了满人的生存,你要是真把满人灭了那大家还怎么玩,触怒了很多人的利益自然不顾一切后果,直接来个先斩后奏。否则无法合理解释。而且为了吓唬朝廷,不惜放一波满人直捣京师,来个敲山震虎。谁敢说满人不厉害,就让你们自己见识一下。结果玩大了,直接被杀。试想,如果几十人趁天黑过去你说没看到,那可能是真没看到。几万人通过你的防区你说你没看到,即使真没看到也属于玩忽职守了。而且不要忘了联系当年的自然情况。当年的山海关是一边是山一边是海,不是今天海岸线已经离关口几里地了(5公里?我记不清了),从边上绕过去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袁崇焕谈不上什么民族英雄。只是一个有能力的政客而已。当然,把袁崇焕的尸体放在自家院子建墓,并世代看守袁崇焕墓的亲兵的忠义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6

只要是中华民族公认的英雄,都有被抹黑之列。袁崇焕已经由英雄成为汉奸了,岳飞也会由忠臣转为叛将,文天祥的品行也值得怀疑,于谦肯定是个人渣,霍去病无疑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屠夫。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智慧,真的有必要去侮辱和诽谤我们的英雄吗!


奴尔哈赤起兵以来所向无敌,明无袁督师,还有何人能抵挡后金?督师被冤入狱,还要修书祖大寿救崇祯,这又是何等忠心。督师被冤,让多少忠义之士寒心,耿、尚、洪、祖、吴都是在督师死后才降清的,


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五年复辽,袁崇焕才干一年四个月,怎算渎职。毛文龙通敌的书信犹在,其十二大罪状又有那条是莫须有?


还有我不姓袁,只不过看不惯黑子黑一个南方人,还是帮他们守边关的南方人

7


答:关于袁崇焕的负面评价,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是一直以来都有。

只不过,以《明史》刊行时间为分水岭,此前世人对袁崇焕的负面评价远远多于正面评价——只要想一想袁崇焕被磔,北京市民欢呼鹊跃、大开心怀,并争相到刑场割肉沥血而食的场面,就了然于胸了。

而在《明史》刊行之后,袁崇焕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明史》是官修正史,其权威性和说服力非同小可,可以说,此书一出,对于许多人来说,其他明代史料尽废。

实际上,在清朝统治阶级高压、严酷的文化封杀上,其他明代史料也已是百不存一二了。

则在其后近一百多年时间里,文人学者多是以《明史》、及清人官修的《满文老档》、《清实录》、《东华录》等书为基础,对袁崇焕形象进行锤炼加工,致使袁崇焕英雄形象越发高大完美,从而熠熠生辉。

不过,从一些清朝文字狱劫后残存的资料里,如《三朝辽师录》、《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国榷》、《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东江遗事》、《镇海春秋》、《东江客问》、《石匮书后集》等书对袁崇焕的评价,尚可窥探原貌之一二。

如《爝火录》,该书将袁崇焕与南明大奸臣马士英相提并论,说:“此二人者(指袁崇焕与马士英),诞生一处,同为误国之臣。”

《国榷》的评价则是:“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

《明季北略》甚至把袁崇焕比成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桧,说:“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不过,《石匮书后集》不认可此说,认为毛文龙既不可与岳王爷相比,袁崇焕的才能也比秦桧差得远。书中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幺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那么,《明史》是怎样把已遭到世人唾弃的袁崇焕拉起“封神”的呢?

《清高宗实录》载了乾隆的一段讲话,为:“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有了统治头子这个基调,史官自然要不遗余力地展开造神运动了。

《明史?袁崇焕传》全文只有七八百字,其中最关键的三句为:

一、“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二、“法司坐崇焕谋叛。”

三、“天下冤之。”

第一句所说,就是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杀袁崇焕”的故事了。这则故事,除《明史》之外,还出现在《满文老档》、《清实录》,以及后来所修的《东华录》、《清史稿》等书中,查明朝官方档案和明末清初史家学者的各种史书文献中并无相关记载。

第二句说崇祯朝法司给袁崇焕定罪为“阴谋叛国”,但《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以上罪行,都是欺君擅权罪和渎职罪,并没有“阴谋叛国”这一条。

第三句“天下冤之”四个字,重点突出了乾隆所强调的主题:“主暗政昏”——崇祯是如此昏庸,明朝是如此黑暗,此时不灭,更待何时?!

但随着近代越来越多的明清史料被发掘,一些曾被清朝销毁、封杀的明清史学资料渐渐浮出水面,人们不免对《明史》产生了质疑,尤其对那段“蒋干盗书”式的反间计情节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对袁崇焕研究开始深入,那么,尘封了一百多年的“袁崇焕的负面评价”又被翻出来了。

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是中国人,也是汉人。

我的民族是汉,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自然以汉人自居。

中国历史上大汉、大唐、大宋、大明等等,均是民族的荣耀。

这并非大汉民族主义,而是根植于我们文化的,可以从任何地方看到,甚至是金庸的小说。

对于袁崇焕的评价,从民国开始基本没有变化,尤其是史学家基本统一,认为袁崇焕对大明有很大贡献,是一个民族英雄,被杀属于冤死。

中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包括毛泽东本人,对袁崇焕都是肯定的。

奇怪的是,最近10多年,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却突然出现180度的转弯。网上很多文章大肆攻击袁崇焕,说他是通敌卖国的汉奸。

其实,仔细看看,大体就是三种人这么做:

第一,尚可喜之流的后人。

汉奸后代要为自己祖先洗白,就必须黑袁崇焕。似乎汉奸投降满清,是袁崇焕逼得,甚至说袁崇焕才是汉奸。

第二,满清余孽

这种在北方很多,南方凤毛麟角。主要一些皇满余孽,刻意攻击汉族历史上每一个英雄,人为制造民族冲突。

第三,为博眼球的求名利者

现在社会竞争激励,有些所谓作家、写手为了出名,恨不得写刘邦是白人,秦始皇是外星人,以此来博眼球。

这种人什么奇谈怪论都写得出,但他们心里其实是很清楚真相的。无耻小人而已。

袁崇焕的功劳

第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袁崇焕作为科举出身的文官,本没有任何必要去打仗。即便国家亡了,袁崇焕只要学其他人投降满清,好赖也能混个小官继续当当,没有任何危险。

但袁崇焕却自告奋勇,弃笔从戎,去当年随时可能送命的关外和满清作战。

就这一点,我想看文章的人,绝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现在让你们去混战中叙利亚做维和部队,你们敢去吗?

第二,袁崇焕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在袁崇焕之前,明军在关外几乎不能作战,也几乎没有打赢过,见到清军就闻风而逃。

即便袁崇焕上任后,他的上级也认为关外不可收拾,擅自放弃了锦州,丢弃了大量辎重和难民,当时满清还没有进攻。

在袁崇焕死后,失去关外屏障的大明不堪一击,入关掠夺攻击如无人之境。三次包围首都北京,最难杀到山东济南,前后抢走做奴隶的汉人就高达100万(当时满清人口才几十万)。

而正是因为袁崇焕坚守关外,连续取得宁远、宁锦、广渠门三次战役的胜利,拱卫了大明北方长达5年之久。

这完全是力挽狂澜,在几乎不可能情况下做出的奇迹。

也许这三战就军事上来说,也并非特别辉煌的胜利,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最好最好的结局了。

第三,袁崇焕和满清勾结毫无证据

从古至今,没有任何能够拿出证据,甚至连满清自己也不承认。

和满清勾结是无稽之谈。

将满清故意放进关内杀到北京,更是无稽之谈中的无稽之谈。

谁都知道袁崇焕的责任就是拱卫北京,满清杀到北京,袁崇焕就是死罪。

况且,既然放进来,为什么在广渠门拼命,袁崇焕甚至自己都去肉搏了,差点被砍死?

袁崇焕头脑有问题?

其实,袁崇焕是死于常见的明朝内部政治斗争以及崇祯特有的多疑症。


第四,袁崇焕是个优秀军人,但并非救世主

客观来说,袁崇焕是个优秀军人,打仗还是比较擅长的,也能用人,战略比较厉害,但他不是救世主。

他首先不是优秀政治家,不懂得政治的基本要素,从而多次被北京朝廷陷害,曾经多次辞职还被撤职,最后还惨死。

其次,他不是张居正这种可以挽救国家的栋梁。大明痼疾200年,只有张居正这种超人才能挽回一二,多延迟几十年生命。袁崇焕则没有这种才能,只是单纯的军人,他只能从军事上尽量组织满清进攻。从开始到袁崇焕被杀,他的部队其实还是大大弱于满清军的,只能尽力而为。客观来说,就算袁崇焕不死,大明顶多推迟10年灭亡而已。


总之,袁崇焕是民族英雄没有什么好说的。

最低程度,袁崇焕不惜一切扼守关外5年,清军不能进掠夺100万奴隶,也不能大肆屠杀抢掠。

在当时的关内老百姓眼中,袁崇焕就是伟人。

9

当今有人对袁崇焕的负面争议,其实无非采用的是崇祯皇帝及一些谗臣主张凌迟处死袁崇焕之由,而南宋赵构、秦桧处死岳飞之时,亦岂无由也?

这其实就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好象我们看杨桃,站的角度不同,看的形状都不一样,历史的真相很难说清楚,也说不清楚。

像《崇祯实录》《明季北略》《国榷》等史料都无反间计一说,反间计出自《明史》《明通鉴》《东华录》等 清朝修的《明史》对袁崇焕大加赞赏,什么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等等等~而一些私人史料中却完全否决袁崇焕。



让我们来客观地看看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万历十二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其父袁子鹏,承祖业,常乘船顺溯东西两江,往来广西梧州等地经商,后在藤县定居。袁崇焕幼年时随家人迁居藤县,先后在平南、滕县“县学”读书。“初应童子试”,“十四公车,强半在外。”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委派福建邵武县任县令。   

朝廷时值魏忠贤等结党营私、专权跋扈,残杀异己,致上下腐败堕落,朝野一片黑暗,大明已是衰象毕露。万历四十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攻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国门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焕千里迢迢来京朝觐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人,题请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启帝采纳侯恂等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上书朝廷,主动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受命后,出镇山海关,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当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仅一万守军(实际参战者不过数千人)的宁远时,却身被重伤,大败而归,不久郁郁死去。此明军与清军长期交战中首获胜利,袁崇焕被授辽东巡抚。次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锦州、宁远,结果亦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因又获“宁锦大捷”,被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自此,袁崇焕之名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汉奸高鸿中建议,率军绕过袁崇焕辽东驻防,直抵北京城下。袁获悉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十余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并亲披甲胄临阵督战;那些饥寒疲惫的战士竟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击退清兵,保住京师。但在决战胜利后,这些饥寒疲惫又添创伤的士兵却被拒之城外。十日后,有两个被俘太监自清营逃回京城,上奏了清军首领故意设计的称袁崇焕为“内应”的谣传。一些贪官奸党之徒随之踊跃,大进谗言。昏庸的崇祯皇帝也果然中计,籍口召以商榷粮晌事宜,独将袁将军一人“筐吊入城”,抓捕下狱。其实,袁崇焕当初对自己的结局何尝未有预料!他曾对崇祯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而当时,崇祯亦曾亲口抚慰道:“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奈何崇祯终而无信,到头来还是听信谗言,误判“臣谋”,且自顾虚荣而将忠臣治罪。八个月后将袁“磔刑于市,传首九边”。   

当初,京城百姓亦听信官方称袁崇焕为“内奸”一说,行刑时竟曝现惨绝人寰一幕──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明·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也有一段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今人阅此,何其一句“惨烈”说得!   而这位被称作“卖国求荣”“大奸大恶”的袁崇焕,临刑前却面无惧色,口占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以愚生平阅历,还未曾耳闻古今中外哪位“卖国求荣”“大奸大恶”之人,临刑前竟如此慷慨坦荡,大义凛然,还仍存有耿耿担念疆土之心!   

当今有人对袁崇焕的负面争议,其实无非采用的是崇祯皇帝及一些谗臣主张凌迟处死袁崇焕之由,而南宋赵构、秦桧处死岳飞之时,亦岂无由也?当年,面临清军南侵之猖獗,明军每战必败,满朝文武已无人再敢问津边城之职。此时,唯独袁崇焕请缨并亲身驻守宁远,且屡战屡胜,因而致使清军始终未能突破其辽东防地。袁崇焕卫国保边,处心积虑,曾自谓道:“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请问:历史上哪位大奸歹忒、卖国求荣者,敢主动问职于兵刃交锋之城,求荣于生死难卜之地?何故竟有如此一位卖国近十年者,而终使敌军未能得边城寸土?  

 在朝廷处置袁崇焕之时,有位布衣之士叫程本直的,曾上《白冤疏》并请求与袁将军同死,请听此人对袁崇焕是如何评价的吧──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世上竟有如此“卖国求荣”之人,岂不怪哉至极吗!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迄今不辍。   至于袁崇焕诛杀皮岛都督毛文龙一事的反面争议,明显承袭了明朝权宦的论调。认为杀了毛文龙,造成清军失去牵制,以致窜犯京畿。皮岛远在朝鲜一线,况且毛文龙军队懒散“疲劣”,其对以沈阳一带为大本营的清军来说,究竟有何牵制作用?山东总兵杨国栋曾列其罪:“设文龙于海外,原为牵制(清军)不敢西向也,(清军)数次过河,屡犯宁锦,全不知觉,牵制安在?!”就连参与迫害袁崇焕的王永光,也不得不承认:“以牵奴者而牵于奴,文龙伎俩已穷。”此人骄横跋扈、冒领兵饷,冒捷献俘,蛰居孤岛八年而未有收复寸土之功,就连当时朝鲜的史料都有记载:“(李)廷龟曰:(毛)都督不修兵器,不炼军士,少无讨虏之意,一不交战,而谓之十八大捷;仅获六胡,而谓之六万级,其所奏闻天朝,无非皆欺罔之言也。”还有一次虚报战功“献浮十二人,而稚儿童女居其八”,袁化中力请释放,并责备毛文龙“叙功之滥”,结果“被拷死狱中”。到底毛文龙治军如何?其入据镇江之初,即遭后金还击,“斩游击刘某及兵千五百级,文龙仅以身免。”但文龙匿败不报,被登莱通判王一宁告发,由于毛文龙“媚魏忠贤为奥援”,结果王一宁反被诬陷,逮治论死。天启三年六月,柳公亮从毛文龙营中回来,向朝鲜国王李倧汇报:“以其兵力观之,似无剿胡之势。张晚去时结阵以见之,而军皆疲劣。虽或见小利而动,恐难举大事耳。”有史料记载,毛文龙两万余人,却冒领二十万人兵饷,“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入权宦囊中”。这也难怪朝廷众多权宦那么袒护于他,一朝被杀,即断了财路,能不对杀其者切齿痛恨哉?!再有,崇祯皇帝也曾明确指出:毛文龙“通夷有迹”,这又作何解释?俗语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人们都是从各种不同资料中读到袁崇焕的,只要心术放正,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当今还有人极尽人身攻击之能事,干脆借用当年谗臣秽语,称袁崇焕身材矮小猥琐,一如猴子。岂不知当初那位题请破格擢用袁崇焕的御史,是如何在天启皇帝面前“具疏奏言”的?好好领略一下,何谓“英风伟略”?   我有幸阅得如上史料便已心知肚明,无暇再考究流言蜚语还曾说过什么,难道当年乱臣贼子等无良之辈评语,更有信于此乎?处死袁崇焕前后,为其昭雪事宜四处奔走者大有人在,然而明亡也速,终未能如愿。我想,如果岳飞死后,恰南宋速亡,那么,当今争议岳飞之人,岂不更有甚于争议袁崇焕者?   

大明崇祯自毁栋梁,重现南宋“风波亭”一幕,以致人人自危,再无勇将可出,最终难逃亡国之命运。可笑崇祯死前,兀自悲叹: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安得岳飞者用之!   

直至一百五十五年后的乾隆年间,乾隆披露了《清世宗实录》中所记载的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真相,并为袁崇焕正名昭雪。袁将军有灵当为之感叹,此番昭雪竟来自敌国之君!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因朋友事由约请,过兴城重瞻袁将军巨塑,不免旧感重题,特以《过宁远城瞻袁崇焕将军雕塑》一诗纪之:   

临危受命唯君勇,砥柱辽东半宇倾。豹略精操数千士,孤城敢挡十万兵。  何期忠烈凌迟死,困惑皇天审度明。故址袁公雕塑在,行人过此痛瞻听。

10

对于袁崇焕主持辽东的对金战略,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的确是造成了战局的“恶化”。袁崇焕的“疑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说大话五年复辽,崇祯对袁崇焕期望越大,失望和仇恨也就越大

在赶赴辽东前,袁崇焕与崇祯有过一番“平台诏对”,当着皇帝的面他许下了五年时间全面收复辽东失地、将后金打回部落状态的豪言壮语,胸怀中兴大明王朝志向的崇祯十分开心。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在明眼人看来完全是一张“空头支票”,就连他自己在事后也表示这只是一句安慰崇祯期许的话,只有天真的崇祯一个人当局者迷。偏偏没过多久,皇太极的八旗骑兵就绕道袁崇焕重兵防守的宁远、锦州、山海关防线,从蒙古草原一线突入到北京一带,搞得敏感的崇祯焦头烂额。恰恰此时,又传出袁崇焕勾结皇太极谋夺北京城的传言,使得崇祯很有上袁崇焕当受骗的感觉,失望和仇恨满怀于心胸。

计斩毛文龙,“破坏”辽东整体对金军事战略

从袁崇焕的角度来看,他握有尚方宝剑,奉命主持辽东所有对金方略,毛文龙不听指挥招呼,斩了他统一辽东军事指挥权也是理所应当。这里有个明末军事格局变化大背景,在剿杀农民起义军和关外满清政权的过程中,明朝中央政府或多或少下放了一些军事权利,孙承宗提出“以辽人守辽土”,虽然构筑起了关宁铁骑在宁锦一带的防线、扭转了明军野战挨打的局面,但也造就了毛文龙、吴三桂等一大批辽东“军阀”,国家武装趋于私人化。但跟满清八旗比起来,毛文龙问题也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原本通过毛文龙、朝鲜、关宁铁骑、蒙古黄金家族林丹汗的战略包围,满清政权整体是处在不利的一方,但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军事行动客观上破坏了“满清包围网”。

私下与后金议和,和皇太极互通使者

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宁远大战,盛传努尔哈赤在战役中被明军架在城头上的红衣大炮击伤、不治身亡,袁崇焕以吊丧为名,派出使者到后金打探努尔哈赤的死因。这件事被明朝御史获悉,弹劾袁崇焕私下与皇太极议和,违背崇祯武力消灭后金政权的国策。二、皇太极绕道蒙古,从喜峰口一线突入到京畿腹地,绕着北京城烧杀掳掠了一圈后扬长而去。御史弹劾袁崇焕虽然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外大战,但前期关宁铁骑一直都尾随在八旗军后面游而不击,袁崇焕“本意”是通过八旗军对崇祯的“恐吓”,迫使他同意自己与皇太极议和的主张,这让崇祯打心底里感到很可恶。

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黑崇祯、或黑袁崇焕,都不是从明末整体局势作为出发点理性分析历史动态的正确做法。袁崇焕肯定是没勾结皇太极卖国的,不然清兵直接从山海关进来不是更加方便快捷吗?但袁崇焕也有性情上的缺陷,这也正是造成他个人悲剧的直接根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