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年终奖并非现在有,古代也有。略举几例:

宋朝时期,年终奖叫“腊赐”,即皇帝岁未对一年来各级官员辛苦工作的奖励。据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既有钱,也有物,如肉丶米等。腊赐也是分等级的,不同的官职多少也不一样,比如"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等等不一。如果折算成今天的价值,大将军、三公的年终奖励约10万元左右,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也要过万。

清朝,《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皇帝在年终也给王公大臣赏赐,名为“岁岁平安’荷包”。荷包里装有玉石丶金银丶钱币,福字等,所赐荷包的大小与多少也是根据职务不同而多少不同。

民国时期,这种官方发年终奖的风气也影响到民间,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金的多少是根据"单位"的效益和得奖人表现发放,就是没有工资的学徒工也多少给点年终奖。老板丶掌柜主要通过发年终奖与"职员”拢络感情,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最佳贡献者
2

每年到了十月份,“年终奖”又成了人们惦念在心中、记挂在嘴边的关键词。年终奖发多发少、何时发放,关系到年节的肥瘦、心情的好坏。那么,古代官员有没有年终奖,又怎么发放呢?

官员年终奖,本质上是一种奖励,是俸禄之余的额外收入。在官与爵不分的先秦时代,官员几乎都有封地,没有体禄,每年全占封地的税赋,自然没有年终奖了。秦汉之后,官爵分开,官员成了职业,和世袭的爵位剥离开了。官员们只拿俸禄,没有封地食邑了,可也有了年终奖。

也许是因为官爵剥离不久,秦汉朝廷给文武百官规定的俸禄较高,发放的年终奖也很可观。比如东汉定例,文武百官一入腊月就能领取年终奖: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牛肉200斤、大米200斗;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待中每人发钱2万枚。如此标准的年终奖,已经相当丰厚,皇帝还要在年节大宴百官,加以恩赏。

赏赐的物品虽然没有一定之规,但都不差,有真金白银,也有文物器玩,样样都是好东西。这也算是隐形的年终奖,是令人期待的福利,东汉之后,官员的年终奖日渐削减。其中的原因,一来是后起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板荡,政权频繁更迭,几百年中官员们的年终奖能按时发放的没几十年。当君王的,把钱财物资都投到打仗上去了,手头紧张,没多少钱物能发给大臣们。二来,东汉之后的君臣关系已经淡去了鱼水般的脉脉温情,比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要恶劣,纯粹恶化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官员成了供主子驱使的工具。如今的企业既怕员工跳槽,又要奖惩优劣,所以大搞年终奖,古代朝廷可不怕官员辞职。就算驱使得再厉害,挤破头往官场里冲的人依然比比皆是。既然君臣关系彻底的不平等了,完全不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王们就没必要提供丰厚的年终奖了。

宋朝的官员俸禄很高,年终奖却很少,而且只有高级官员オ有。每年冬至,皇帝给丞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发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和如今小企业的新年购物卡有一拼。

明清两代,官员俸禄微薄,也没听说有发放年终奖的制度。皇帝在元旦的宴会倒还在张罗,但赏不赏赐就完全看皇帝的心情而定了。即便皇帝高兴了,赏赐给大臣的福利也可能只是一块腊肉或者一个福字

明里的年关奖励没有了,暗里的福利一直存在。皇帝不给官员们发钱赏物了,官员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自谋福利,自己“奖励”自己政府公文是不能私拆的,同时怕纸张磨损,所以在传递过程中要封存装裱起来。

比如唐朝衙门用封套把公文装起来。每个衙门收纳公文,拆封后就把封套留下来,一年下来能攒不少的封套。这些套子都是布帛制成,有的还是丝绸,完全可以废物利用。所以,年关将近,衙门中的书吏就会搜集各个办公室的封套,出售给废品回收的商贩,得一笔钱。这笔钱见者有份,权当大家的“年终奖”了。

又比如清朝,官员士人到北京办事,乃至捐纳买官,都要由同乡官员提供担保。同乡京官出具保书,是要收钱的。虽是同乡,大家可能素昧平生,银子就成了最佳的联络工具。这事后来成了程式化的机械劳动,官员们一手收钱一手签格式文件。为免烦琐,同一个衙门的同省京官把印章集中到某个人手上,委托他来统一收钱、盖章、出保。大家到月底或者年底,平均分钱,称为“印结”或者“印子钱”。

如果来办事的同乡多,或者掌管印章的人会“经营”,清代京官们每月能分几十两印子钱,也是一笔横财废品回收的钱也好,印子钱也好,都是小钱,都不涉及以权谋私,还算来得干净。下面要说的古代官员的年终入账,多少滥用了公权力,要脏得多,也要丰厚得多。

比如翰林院是个冷衙门,可整日读圣贤书的翰林们也“生财有道些程序性的诏书,比如册封、恩赏、追诰、褒奖等,要的是辞藻华丽,词用得越文雅越正面越阳光越好。翰林们擅长写这样的文章。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由翰林起草任命书,皇帝过目一下就盖章颁发了。获得提拔或者褒奖的官员就要向翰林院送笔银子,表示感谢一毕竟人家搜索枯肠,好好把你夸了一番。

如果你不送,翰林院可会把你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隐去一些,让你的形象显得不那么“高大”,或者人家干脆认真起草、反复修改,迟迟不拿出诏书来,让你望穿秋水,终日生活在等待的煎熬之中。

如果是任命官爵的诏书,哪个官员不希望早日下达,免得夜长梦多。万一就在翰林院拖沓的那

几日,风云突起,横生枝节,一个人的前途可能就毁于一旦了。所以,你敢不向翰林院“表示”一下?有些皇帝则直接命令相关人等给翰林送钱,名日“谢礼”。到年底,翰林们就可以分这笔钱,权当做年终奖了。没有一个衙门是清水衙门。只要存在,它就有职责,也就掌握了一定的公权力。

衙门中人就可以据此谋利。翰林院如此,看似更加冷清的钦天监也如此。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每到年底都会出版一本新年历,包括新的一年的日历、节气和注意事项等等,类似于台历。钦天监向全国州县、衙门摊派购买。年历的制作成本极低,售价却高达每本数两银子。即便是偏远贫困的小县,也要购买几本,不然钦天监与你没完。

全国多少州县和衙门,仅就卖书一项就是一笔巨款。不消说,其中的巨额利润都进了本部门官员的腰包。

至于掌握生杀大权的刑部,过年筹钱的门道就更宽了。地方判处的所有死刑案件和许多重要案件,都要上报刑部,等待批复。刑部是核准判决,还是推翻原判,关系到地方经办官员的政绩乃至前途。同时,刑部把上报的案卷拖延不复,也会影响地方的“破案率”,间接影响一批官员的仕途。为了通畅案件的审核,清时各省都会在过年前后给刑部一笔“辛苦钱”,金额从几百两到上千两不等。到了年底,刑部有这样的进账,主持科举的礼部、手握财权的户部、主管人事的吏部等实权部门,哪个没有?

清代统称这种地方孝敬中央部委的辛苦钱为“部费”,虽由地方财政支出,却是法定收支之外的金钱往来。

古代官员的年关总会有额外的收入,他们所苦恼的只是“年终奖”的多寡而已。

为什么别的衙门发的钱就比我多呢?根据古代法律,只要不是皇帝发给官员的钱,就是“非法”的。官员的“年终奖”是以权谋私的脏钱,是公权力泛濫的结果。而決定金额多少的,自然是官员们手中实权的大小。

大诗人陆游曾记载了南宋的一句顺口溜: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

户度金仓,日夜穷忙;

礼祠主膳,不识判砚;

兵职驾库,典了祓裤。

吏部因为管人,实权最大,自然日子最好过。至于负责军政、军械和车驾的官员,既不管人又不直接管钱,到年终就只能出入当铺了。

3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官员是皇帝请来的打工仔,一年辛苦下来,皇帝老板会给“年终奖”对官员表示慰问和奖励。

据记载年终奖起源于东汉,历代皇帝对年终奖也都比较重视,为了自己的江山更稳固,给官员发“年终奖”自然毫不手软。

秦汉魏晋时期,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年终奖的,做“公务员”的才有

每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放年终奖。根据《汉官仪》的记载,朝廷官员的年终奖丰厚的叫人咂舌:大将军、三公各领钱二十万;卿大夫领钱十万;校尉领钱五万;尚书官员领钱三万;其他低级官员各领钱七千!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各只有17500钱,领一回年终奖已经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工资了!

在东汉时期,皇帝每年两次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

《汉官仪》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带吾、诸校尉各30匹。武官倍于文官”。腊赐则“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丞、郎各汉尚书令印万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腊月接近年关,腊赐就与现在的年终奖非常相似了,因此,汉代的腊赐又常常被视为最早的“年终奖”。为让官僚过肥年,腊赐明显厚于春赐。

东汉时,大将军、三公等的腊赐为“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万元左右,而他们的月薪仅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唐朝永徽元年,唐高宗上调了各级官员的俸禄,包括年终奖。

据《唐书.食货志》的记载,每到冬至唐高宗照例给官员们发放年终奖,年终奖为官员一年的俸禄,外加补助、过节费、差旅费,加起来最低级的官员也有两万钱。这数据看上去感觉还没汉朝的好,但是请注意,唐朝跟汉朝的物价不同,就拿房子来说吧,唐代的精装修豪宅值三千钱,这就意味着最低级的官员只要领一回年终奖就可以在全国各地豪购几处豪宅!

北宋高官的“年终奖”很少

宰相级别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和两坛子黄酒(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只有几千块钱)。但是北宋官员的平常薪资很高,是古代的“高薪时代”,名目也很多,令人眼花缭乱: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等。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工资和各种明目补贴加起来一年将近一万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万元以上)。

清朝皇帝年底赏赐大臣也是大手笔

《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年终奖”颇为丰厚的。

每当冬季降临,地方官员往往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炭敬就是取暖费,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地方上叫“节敬”,“炭敬”是“馈岁”(新年礼物)的意思。除了年终取暖费外,还有夏天的消暑费,是为“冰敬”。

民国时期,上海工商界成立“年奖问题处委会”

年终奖励不只是古代官员们的专利,一些供职于银柜票号、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或学徒,也会在春节来临时收到老板的过节奖励。一名员工能够得到多少年终奖,关键要看平日表现,也就是自我奋斗和付出,但也要考虑到店面效益,以及老板的人品秉性。

临近年末,又到了欢度春节的时候。有年终奖当然高兴,没有也不要灰心,最主要的是家人健康、心情舒畅、阖家团圆这才是给我们最宝贵的年终奖。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4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正好赶在年末,到了公司企业发放年终奖的时候,福利好的公司会发放不菲的金额作为一年的辛苦费,福利差的几乎什么都没有,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幸福失落各不同。当然,这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福利,在古代,一样会有年终奖,只是只有古代的公务员才有这种福利,而且朝代不同,年终奖的金额也相差巨大,年终奖比较多的是东汉,比较少的是北宋。

东汉的官员年终奖所得超过了他们一年的俸禄。到了腊月,东汉皇帝就开始给大臣发钱。

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牛肉100公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校尉每人发钱5万; 尚书每人发钱3万,侍中每人发钱2万。

一枚五铢钱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 16公斤。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10万元。而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17500 钱,折合成人民币7000 元。东汉的高级官员年终奖是他们薪酬的大头。

北宋的年终奖就少多了,宰相等重要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2石米、2坛子黄酒。但这不意味北宋的公务员薪酬低,相反,北宋官员挣得非常多,因为每月所发的俸禄额度超高,宋朝皇帝遵循“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对北宋官员非常优厚。举个例子,

包拯在开封府时,每月有月料、餐钱、茶汤钱、薪炭钱、 公使钱、添支钱,一年将近一万贯。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工资、饭补、饮料补贴、采暖费、公务招待费、岗位津贴。包拯是清官,但绝对不穷,而且很有钱,有点以俸养廉的味道。

以上说的都是高级官员,不是宰相就是三公将军,而底层小官都没这么好的待遇,但却都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年终奖也是照发不误,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翰林院。自古以来,翰林院就是最穷的衙门,没权没人过来送礼,只是负责起草个诰命文书什么的,被封册的官员一般会回谢礼物,翰林院就靠这各回谢礼来谋取福利,一般册封的官越大,回谢礼也就越重,起草的人得到的就越多。那么,让谁来写呢?翰林院的一众人商量后,大家一起写,你负责题纲,我写内容,他负责润色,再来个校对,一篇简单的册封书,硬是写成一篇佳作,文采盎然,让人读了心旷神怡,写的特别好,大官一高兴,回礼就更多了,翰林院的官员们把这些回礼统一存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这个就是年终奖了。

还有比翰林院更惨的,那就是卖废品,这种是小官中的小官,秦、汉、时期的公文都是刻在竹简上,所以公文需要用很多竹简,传递公文时,怕竹简丢失,也怕有人篡改,所以用口袋把竹简装好,再用胶泥给封上。这口袋一般用皮质、麻布制作,能卖钱,一年下来也能攒下不少口袋,对于那时的生产力来说,口袋的附加价值还是挺高的,年底把口袋买了,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这就成了官员们的年终奖。如果口袋比较少,将口袋改造成被单或者衣服发给官员,也就当成年终奖了。公文用的竹简,一旦过了保密期,也可以卖钱,又为年终奖增加一份资金来源。

所以,在古代,级别不同,性质不同的衙门,其年终奖的金额也是相差巨大,权力大,小金库就有钱,年终奖就多,权力小,清水衙门,那么年终奖就寒酸。

5

时下正是不少人盼望发年终奖的时候,有领豪车、麻袋扛钱,也有馒头、大白菜。其实年终奖作为每年年末老板给予手下员工的奖励,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只是在以农民自给自足为主的封建社会,古代的"年终奖"基本是官员的专利,为皇帝打工的官老爷才享有的。

古代"年终奖"始于东汉,那时它还叫腊赐

年终奖起源于东汉。在东汉时期,皇帝每年两次重要节日定期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据《汉官仪》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带吾、诸校尉各30匹。武官倍于文官"。腊赐则"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丞、郎各 汉尚书令印万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腊月接近年关,腊赐就与现在的年终奖非常相似了,因此,汉代的腊赐又常常被视为最早的"年终奖"。为让官僚过肥年,腊赐明显厚于春赐。

皇帝发"年终奖"毫不手软

?

古代有肥水衙门大发过年红包,亦有官员请下属吃一顿了事

历代君王都重视赏赐,为达到"邦典有叙"的目的,使自己的江山更稳固,给官员发"年终奖"自然毫不手软。东汉时,大将军、三公等的腊赐为"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万元左右,而他们的月薪仅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清朝皇帝年底赏赐大臣也是大手笔,《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年终奖"颇为丰厚的。

北宋高官的"年终奖"虽然少:宰相级别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和两坛子黄酒(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只有几千块钱)。但作为古代的"高薪时代",文武百官的工资很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工资和各种明目补贴加起来一年将近一万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万元以上)。

权力等级为标准

官员是皇帝请来的打工仔,一年辛苦下来,皇帝老板要给"年终奖"以资慰问和奖励,是皇帝对官员的赏赐(皇帝发东西不能叫发,得叫赏赐)。而赏赐按权力等级标准进行,宗室、外戚以及高级官僚获得赏赐的机会多,中下级官僚获赏的机会很少。换言之,高级官员的"年终奖",一般由朝廷发放,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掏腰包给宠臣发红包。而像汉朝这样,连边郡小吏都能获得皇帝发的年终将的情况是极少的。更多的时候,各级政府的中下级官吏,不可能获得皇帝的赏赐。他们的"年终奖"要靠各级政府自己想法办。而对于这些有办法搞额外收入的官吏来说,即使皇帝不给他们赏赐,他们自有法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过个肥年。

卖废品:穷衙门为凑年终红包卖办公用品作"年终奖"

当然,和现在一样,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单位","创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远的。没掌握实权的清水衙门创收能力相对弱一点,例如攒起公文卖废品。秦、汉、魏晋时期,公文是写在竹简上,而装竹简口袋,不管是皮质的、丝织的,还是麻布的,都能卖钱。便有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将攒的口袋在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一个部门的办事员就都有"年终奖"了。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装公文的封套装主要是布做的(史称"旁囊"),一些穷衙门将这些旁囊积攒起来,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者被单,过年时作为"年终奖"发给诸位同僚,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放高利贷:唐宋时期,高额利息一部分被官吏以"年终奖"私分

京官在天子脚下,不缺地方官员孝敬。地方的衙门发"年终奖"主要得靠创收了。唐朝和宋朝,曾允许各"机关单位"向民间放高利贷,以解决官员俸禄不足的问题。高利贷的本金,有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官吏们自己凑的集资款。由各衙门派专人放贷生息,进行创收。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辖区内的商人。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驴打滚"的利滚利。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官署留大头,变成"小金库",一部分拿来公款吃喝,一部分官吏私分,私分的形式就包括了发"年终奖"。

做生意:官员以集资款甚至公款作资金,权力为后盾,造酒造醋贩卖私盐或者投资房地产,惊人的利润便是年终红包

更有衙门嫌放高利贷来钱不够多不够快,直接拿集资款甚至公款来经商。包括造酒造醋、贩卖私盐、投资房地产。酒、醋、盐,在大多数朝代都是专卖品,垄断经营,利润惊人。而房地产生意,他们也有优势,动用职权在繁华地段低价购入甚至霸占一块地皮是小菜一碟,盖好的房子便对外出售或出租。晚唐的军阀、五代十国的将军、宋朝的王爷、明清两代的京官,许多都从事房地产开发。而不管是贩卖私盐、造酒造醋,还是投资房地产,赔了,用公款冲账,赚了,自个儿笑纳,再给同僚和下属发点儿红包。

?

收炭敬:明清时期京官收地方官员的春节费

有什么办法拿"年终奖"过肥年呢?最简单就是收礼。据《春明梦录》所记载,明清时期,地方官员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每当冬日降临,往往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便是描述这一现象。实际上,炭敬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地方上叫"节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京官拜年送礼。赠送所附的信里还不直接说数目,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

后来春节收礼不仅仅是"年终奖"了,使得买官卖官、构私枉法、结党营私等贪腐之风越演越烈。清朝康熙时代末,朝廷为整顿春节官场陈规陋习,九卿等衙门联合发布文告订立一纸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不接帖、不登门薄、不答拜的"六不"廉政措施,规定仍停留在纸上,礼照样送与收,贿照样行与受。

索部费:底层小吏的吃拿卡要

即便这样,底层的小吏(包括一些没有编制的胥吏、书吏、衙役等)所得的"年终奖"也是很少的。但这些小吏仍可以过肥年。以各衙门的书吏为例,虽然没有编制,不拿工资,位低权轻,但如果地方来办事,如果不向部院书吏输送利益,"则屡次驳回",或久拖不办。康熙年间名臣靳辅曾说:"各省销算钱粮,科抄部,承议司官,虽不乏从公议允之案,然遇值一事,或执己见,或信部胥,任意吹求,苛驳无已……经用钱粮之官,不得不行贿以求之,所谓部费也。"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以及其他中央部门,掌握着题升,调补,议叙,议处,报销,审理等权力,用手中的实权吃拿卡要,都有勒索部费的机会。


6

临近春节,各大平台,甚至亲朋聚会年终奖成了人们绕不开的话题。比起现在我们五花八门的年终奖古代人的年终奖是以哪种形式来发的呢,他们能发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来慢慢的品一品吧。 古代‘年终奖’始于东汉,那时候叫腊赐,在东汉时期皇帝每年两次重要节日定期赏赐百官,分春赐和腊赐。据《汉宫仪》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带吾诸校尉各30匹,武官倍于文官。’腊赐则‘大将军、三公、各30万钱,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候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丞、郎各汉尚书令一万,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因为腊赐是腊月发的基本到年底,所以就相当于现在的年终奖了。东汉时期的腊赐‘每人发钱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粗略估计一下大致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0万左右,而他们月薪才17500枚5铢钱,折合成人民币才7000元左右,这回‘年终奖’比他们全年工资还多,真的是好嗨呦!清朝对大臣的赏赐也不小,《啸亭续录》载:‘乾嘉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赏赐、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年终奖也是足够壕的,而北宋高官的年终奖虽然少,他们宰相级别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和两坛黄酒(换算成人民币只有几千块钱)但架不住人家平常薪金高啊,就以包拯‘倒坐开封府衙’为例、工资和各种补贴加起来一年将近一万贯(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0万元以上)。 当然在古代皇帝才是大BOss,所有官员都是打工仔,那么除了东汉朝廷土豪,基本各级官员雨露均沾,其他朝代都是按官员的权利,职级来发的。那一些地方各级的衙门的一些领导和公务员怎么办呢?这个我们不用替他们操心,他们有他们的办法:(1)卖废品,这指的是一些穷衙门,他们可以把他们一些竹简,麻布、丝绢,以及一些过了保密期的文书来信统统拉去卖钱。 (2)放高利贷、唐宋时期京官不缺地方效敬,而地方衙门主要靠创收,衙门可以向民间放高利贷用以解决官员俸禄不足的问题、他们放的高利贷都‘驴打滚’的利滚利,到时候一部分利息可以吃喝、一部分私分、而私分就包括发年终奖。 (3)做生意、官员以集资款甚至公款做资金、权力做后盾,可以造酒、造醋贩卖私盐或者投资房产,这些利润到最后都会以年终奖的形式分发下去。 (4)收碳敬、明清时期地方官一到年底都是会孝敬京官的、这就是炭敬。 (5)索部费、就是底层官员的吃拿卡要。 看了以上这些我们吃瓜群众是不是挺羡慕古人的、可仔细一梳理这些都没有普通群众什么事,不像现在我们只要就职个好点的单位、只要全年业绩足够好、是都能拿到不菲的年终奖的!










7

一年终了,对于过去的这一年来说,有收获、有感动,有遗憾、有悲欢,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对于过去的这一年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无论如何,到了年底,大家对于年终奖这个名词的重视度变得越来越高,它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数量,更代表了对于这一年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古代的年终奖

那么你今年发年终了吗?年终奖这个词由来已久,最初是在东汉时期,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奖品了。按照官职的大小来发放定量的奖品。 例如:大将军、三公,没人发放钱20万(五铢钱)、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侍中每人发钱2万枚。 这些东西折合成现代的物价来看:大将军和三公的年终奖大概有10万左右,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还高,所以这个皇帝的年终奖可谓是很大方了。

自食其力的官员

全国大大小小的官不计其数,由皇帝一人发放约等于天方夜谭了,那么除了能见到皇帝面的官员们,其他官员的

年终奖如何发放呢?这里面也是有门道的。

诗人陆游有一首打油诗:吏勋封考, 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

此诗何意呢?吏部是管理官员升迁的部门,户部呢是管理工资发放的部门,这两部门一个管理人事,意识管理财政,均为要害机关,所以年终奖十分的丰厚,而礼部主管宗庙祭祀等,不太重要,所以无人理会。而兵部的重要性只体现在有战争的时候,所以在太平时代也就无关紧要了。

礼部兵部尚且如此,县级官员、小吏这些人更是无人注意了,他们的年终奖一般都是各部门、衙门自掏腰包。这个腰包都是需要自谋出路的:一种呢就是用“公款”去做生意,得到的收成便在年终的时候发放一部分,或自己笑纳,还有一种呢是“卖废品”,没错,就是卖废品,秦、汉、魏晋时期的公文是写在竹简上的,通过驿站来相互传达,这个过程中为了防止磨损、泄露公文,一般都是用布袋装起来的,这些公文到了地点后,官员们便将布袋拆开取出公文查阅,这些布袋就失去了作用,积少成多,这些布袋的材质有皮质、丝制、麻布的都是可以卖钱的,到了年底,将这些布袋运到集市上卖掉,小吏们就可以多少分点薪水,“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这几天,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了“你发年终奖了吗”,这一转变让人猝不及防,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关注年终奖呢?个人觉得,年终奖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前文说的对于去年工作的总结评价,而是对于新的一年的激励。那么,你发年终奖了吗?今年的收获如何呢?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都可以写下来哦!记得点赞哦O(∩_∩)O

8

快过年了,孩子最期待的是压岁钱,大人最期待的是年终奖,而广东未婚大人,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年终奖。

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年终奖的概念,但是具体金额是多少?是否能抚慰当代“搬砖工”的心?带着这些疑问,今日为你倾情放送

东汉时期——典型性:别人家的公司,不要提到东汉,就

除了分三国,在分钱这件事上也不输后人,比如年终奖这一概念,最早就是从东汉时期开启,只是,那时候能参与年终奖分配的人,只有国家官员,普通百姓是无法参与的。

差不多每年刚进腊月的时候,皇帝就开始准备,给文武百官们发年终奖,根据职位的不同,得到的年终奖自然也不同,据记载大概是

*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汉官仪》

猜你们看不懂,按照现在的价值对比大概是,一枚五铢钱=人民币0.4元,牛肉20钱/斤=人民币4元,粳米400钱/斛=人民币160元,所以,他们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

*1斛=1石=10斗=120斤

忘了说,东汉不仅有年终奖,立春还有春赐,相当于一整年有两次年终奖,而且每次都比你多。

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汉官仪》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难过,以上都是高薪人才,对于一些普通官员来说,年终奖还是得靠部门自给自足,创收能力弱一点的部门,会指派一个“垃圾管理员”,积攒一整年的“文具废品”,到了年末的时候去回收市场卖了,给部门员工发年终奖。

宋朝时期——你的年终奖还没我月薪高

比起东汉时期的大手笔,来到宋朝,年终奖似乎就显得有些寒酸了,上至宰相级别的官员,年终奖也只有5只羊、5石面以及两石米和两坛子黄酒。

宋朝人年终奖低,是因为他们完全不需要靠年终奖获得快乐,为什么呢?

因为宋朝人的薪资水平是这样的,宰相年薪360万,这还仅仅只是基本工资,另外还会附加各种福利补贴,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厨料、薪炭等等,轻轻松松年入几百万不是梦。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宋朝虽然工资高,但房价更高,即便宋朝重文轻武,很多大文豪依旧是租房过日,欧阳修就曾是资深租客,穷到租房十几年,还写信给基友吐槽租房质量不行。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答梅圣俞大雨见寄》欧阳修

明朝时期——如果想当咸鱼,请谨慎穿越,明朝在去年的假期排行榜中,勇夺最后一名,在这一次的年终奖排名中,他是否能扳回扳回一城呢?

在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后,我们发现明朝,不仅假期少,还工资低,甚至连年终奖都没有,成功入选,上班族最不想穿越的朝代之一。

不过,没有年终奖没关系,穷虽然限制了人类的购买力,却不能限制人们的想象力,比如明朝人,就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种新型年终奖——碳敬

碳敬,从明面儿上看就是寒冬来临,各地官员向京城官员购买取暖用的木炭,但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每年寒冬下级官员可以借着买炭的名义,在冬季“孝敬”京城官员。

靠着单纯不做作的碳敬,在京城当官,拿着一手资料信息的明朝官员,在年终时候,过得应该也算是美滋滋。

清朝时期——即使贫穷,也要靠创意掩饰,而要说会玩,莫过于清朝时期的年终奖。

那时候的年终奖,就像现在店铺的福袋一样,皇帝将奖励装进不同的荷包里,再分发给各个官员,事先都不知道自己会拿到什么。

朕猜你一定很好奇,那荷包里面究竟会有什么呢?

有说法是大的荷包有一对是赐给亲王的,一般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分四对,一般装有金银八宝各一份,而再下面还有给小官的小小荷包,一般装有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

说完了这么多朝代,究竟该穿越到哪个朝代,想必大家心里也该有X数了吧,那就先把30000字的年终报告word、200页的年终总结ppt、8000项的年终数据excel,都先交上来,再好好穿越吧。










9

炭敬,还是下属发的。

以及高温补贴:冰敬。

10

有的,只不过名字不一样,比方说;

汉代的腊赐

汉代有“腊赐”之说。东汉的时候,一进腊月皇帝就会给文武百官发福利。大将军、三公的是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要知道,最高级的大将军和三公平日里月薪只有一万多钱,这年终奖金可是比一年的工资还要多呀!

宋朝的高薪养廉政策

宋朝实行高薪养廉政策,平日里官员的工资就很高,包括正俸、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差旅费、厨料、薪炭等各项。

所以,年终的时候皇帝也不想给他们那么多,撑死给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打发了事。

明清的炭敬

“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明清的时候不仅有皇帝赏赐的丰厚荷包,地方官员为了巴结京官还会孝敬“炭敬”,美其名曰购置一些木炭用以取暖。相对的,高官对底下人就吝啬多了,他们往往是请下属吃顿饭,感慨一下一年的朝政变化和人情世故,就算给了年终福利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