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宋一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文强武弱!

虽然“武弱”,但也涌现出一批名将:岳飞,曹彬,杨业,范仲淹,狄青,王韶,种世衡,韩世忠,虞允文,辛弃疾,孟珙等等。鉴于题主已经给出了王韶、虞允文等答案,我们聊聊“文正公”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春闱考中进士,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军事家。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延州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冲,因此成为元昊对宋战争的第一个目标。1040年宋夏在此爆发“三川口大战”,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关辅震动。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改编军队,淘汰老弱残兵,加强训练,治军严谨,赏罚分明,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宋史·范仲淹列传》载:“范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二、选贤任能,破格提拔。任用了狄青、种世衡,杨文广等名将。推荐种世衡知环州,推荐滕宗谅任庆州知州,荐举姚嗣宗充学官,举荐高敏为邠宁环庆都监主管蕃部事务,又有张亢、庞籍等骁将兴角崭露,这些名将屡建奇功,为抵御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筑城修寨、坚壁清野。先后修筑清涧城、大顺城,修复了承平,永平等军事要塞,巩固边防。

四、发展军屯,增强实力。借鉴历朝屯田之策,在庆州实行军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增强经济收入以足军需。发展了商业,增强了收入,减轻了平民负担。

在此期间,范仲淹曾作名词《渔家傲·秋思》,我们欣赏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最终扭转了宋对夏的颓势,逼迫西夏李元昊议和。

范仲淹后来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级别谥号。总的来说范仲淹堪称“出将入相”的全才。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是进士出身的武将仍不在少数,比较著名者如范仲淹、宗泽、文天祥,堪为其中之代表。虽然宋朝进士出身的文人将领不少,但拥有状元头衔的文人武将,应该只有文天祥一人而已。接下来,且听碧落晓蓝讲讲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道号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当时宋理宗在位已久,朝政渐渐怠惰,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时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多至万字,却不做草稿,一气呵成,深得理宗欣赏,亲赐第一。后来,文天祥的父亲逝世,按照惯例,文天祥便回家丁忧守丧。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丧期满,年初陪弟弟进京应试。到临安后,文天祥被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坎坷艰难的仕途。从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在这十五年中,文天祥因为不依附权贵,多次直言进谏,因而屡遭权臣的打击排挤。

忽必烈夺取汗位后,统一了蒙古各部,开始腾出手来收拾南宋。1274年6月,忽必烈派大将伯颜率大军南下伐宋。形势危急之下,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御蒙古铁骑。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后,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还捐出全部家产充作军饷,准备赶往临安勤王。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去抵抗,岂不是以卵击石,又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道:“这个道理我何尝不懂。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效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虽然组织各地义军与元军进行了激烈抵抗,无奈虽然义军英勇奋战,却仍然挡不住元军铁骑。元军兵临临安时,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伯颜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元军占领临安时,南宋还有部分地区未被元军控制,伯颜企图通过文天祥来收拾这个残局,因而对文天祥百般威逼利诱。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继续指挥各地义军收复失地,却在一次战斗中被元军主力打得妻离子散。

文天祥没有气馁,重整旗鼓后重新备战。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包围后服毒求死,未遂,后被元军俘获。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军水陆并举,扑向位于海岛的南宋王朝。文天祥随元舰被押前往。元军统帅张弘范令人给文天祥送去纸笔,要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心潮起伏,抄录了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月六日,元军与南宋军队进行了决战。文天祥被押在元舰观战。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心中“痛苦酷罚,无以胜堪”。当日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小皇帝赵昺(bǐng)跳海而死;几天后已经突围出去的杨太后、张世杰等闻讯也纷纷投海殉国,至此宋朝最终灭亡。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后前来监狱劝降,可是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公元1282年12月9日,47岁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处死。

3

首先谢谢邀请,宋代的国策虽然是“重文轻武”,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有文武双全的人出现,他们在大宋的历史书卷中,闪耀着灼灼光华。

1、宗泽

宗泽,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代抗金名将,元佑六年进士,原先历任各县、州文官,政绩卓著。

宗泽在年幼之时,从家人迁居,在这段时间,他目睹了宋朝吏治腐败和外敌频仍的现象,立志拯救万民。

不到二十岁的宗泽外出游学,他不到努力学习,还学以致用,考察社会,了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国之道。

在任磁州知府时,他击败金军,同年十一月,金军包围宋都汴梁,被任命为兵马副元帅赴京勤王。

后来因为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前三呼“过河”而卒。死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为忠简。

2、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及第,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提起范仲淹,大家一定首先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是的,没错,就是这位心忧天下的人,曾经戍边西北,立下了赫赫战功。

范仲淹作为将领,爱护士兵,治军有方,对于前来归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进士第一。

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并令他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他,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心中的呐喊,也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文天祥念下诗句后,本来要从容赴死,张弘范感念其品格美好,派人把文天祥送到京师, 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南宋官员。

有人推荐了文天祥,而文天祥至死不渝的心念南宋,他对忽必烈说只求一死,当他被处斩前,他面朝南方而跪,始终心向南宋。

当然这只是一些文武双全之人,宋代的历史上还有很多,他们就如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

4

宋朝进士出身的名将有很多,但名气大的,流芳后世的,我认为北宋的范仲淹和南宋的虞允文是其中代表。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自幼丧父,母亲带他改嫁朱家,改名朱说。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兵法论著等他都研心苦读。公元1015年,他考取进士。范仲淹被任命为九品官的参军。为官期间,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关心百姓疾苦。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他在朝中声誉渐隆。仁宗当政后,开始重用他,但他因看不惯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把持朝政,培植党羽的行径屡次上书仁宗。虽屡次被吕党打击报复,他不为强权屈服。好友梅尧臣作《灵乌赋》劝他自保,他回作《灵乌赋》,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凌然气节。

杰出的军事家,在西夏李元昊入侵宋朝时,宋仁宗启用范仲淹为招抚副使,在主帅夏竦进攻西夏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时,提出了招抚流民和羌人的谋略,并筑城″以守代攻″的战略方针。并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一批优秀将领,并断绝西夏的贸易来往。使宋朝在西北边境一度处于优势,李元昊无计可施,只好乞和称臣。“胸中藏有数万雄兵”,是世人对范仲淹的军事才能评价。

范仲淹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在担任参知政事时进行了“庆历新政”,改革朝廷蔽端,但新政触犯了一部分地主资产阶级利益,只施行了一年多,被废止。之后,范仲淹再次被贬,多处任职地方官。《岳阳楼记》这篇传世佳作是他在邓州时所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君子胸襟。

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和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晏殊,蔡襄等都是当时的文坛大家,但范仲淹在诗词歌赋上也能拥有一席之地!

1052年范仲淹在颍州任上病逝,年六十四。朝廷赠中书令兼尚书令,太师等职,谥号文正,后世人尊称范文正公。

虞允文,南宋初年进士。后人称“书生大将”。虞允文是官宦之家,四川眉州仁寿县人,自小学文习射。早年因父亲为官缘故,担任小吏。父母双故后,辞官重新报取功名。公元1154年,虞允文进士及第。当时奸相秦桧当权,虞允文等四川才子不受重用排斥。秦桧死后,高宗在臣子举荐下开始重用虞允文。公元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国,发现金国正在运输粮草,打造战船。辞行时,完颜亮毫不避讳地说出了来年赏花洛阳的话。虞允文回朝后,马上上奏朝廷,让朝廷加强戒备。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引大军南侵,过淮河,迫长江,宋军节节败退,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被皇帝派去犒劳三军。当时,金兵数十万众,宋军在人数上战斗力上处于劣势。完颜亮亲率十五万金军欲渡过采石矶,虞允文正在此地督师,他见宋军萎靡不振,情急之下向宋军演说:众将士,金军苦渡河,尔等逃往何处?朝廷养兵数十年,诸君应齐心携力报效国家!他的演讲振奋了宋军,他组织了一万八千人主力与金军十五万决战,大获全胜!完颜亮逃往镇江,欲从此继续渡江,虞允文又去阻截,完颜亮只好退往扬州。完颜亮平时残暴不仁,部下多对他不满。他下令孤注一掷,三天内必须渡江,否则领军的处死。此举激化了矛盾,部下联合起来,杀死了完颜亮,并与宋朝仪和。“采石矶”大战,挽救了宋朝,否则失去长江天险的宋朝肯定被灭亡。此战后虞允文声名鹊起。虞允文之后又领军在川陕战场抵御金军,战功卓著。虞允文后来为相时,也是任用贤能,提拔新进。公元1174年,虞允文病逝,终年65岁。谥号”忠肃”。

虞允文在文学上也是颇多成就,他的散文与诗作后人评价甚高。虞允文还是位大书法家,他的《钧堂贴》《适造贴》乃传世佳作。

以上所述,虞允文也是宋朝文能入相武能出将的大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5

感谢邀请 我认为宋朝进士出身的名将有范仲淹,王韶,此二人无论在品德,还是能力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为北宋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汉马功劳,在军事方面,也多有建树,范仲淹在西北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成功抵制住元昊馋食北宋西北领土的计谋,而王韶为北宋收复河湟之地。

范仲淹 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政治家,曾于公元1043年,发起“庆历革新”,在军事方面,戍边西北,宋仁宗时期,西北党项脱离北宋,边患日益严重,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迫使元昊称臣

王韶 公元1030年——公元1081年,在嘉祐年间进士,其人在军事方面而著名,上表的《平戎策》而受到神宗皇帝重用,取 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由于《平戎策》既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张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并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复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总结 综合上述可知,范仲淹 王韶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 都是当时的治世之能臣。





6

宋朝的国策重文抑武,武将的地位低下,士兵的社会地位就更微贱,要想从士兵升迁为将官,是十分困难的,不是从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能够统帅军队擢升为将官的就更难了,不过,时势造英雄,这也造成宋朝只有国难当头时,涌现出了许多以进士出身的临危受命的将帅。

寇准,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在宋真宗朝,辽国契丹人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开封城内也是人心慌慌风声鹤唳,皇帝身边有的投降派主张向南逃跑;危急关头,寇准则大义凛然主张抗辽,理直言正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宋军六郎杨延昭等人紧急部署严守,把城中全部居民集中起来,披甲执锐,使辽军连战皆败,最后迫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范仲淹,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宋仁宗时期,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元昊公开称帝脱离北宋,并不断派西夏兵侵挠宋朝的西北部边境,边患日益严重,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将他召回京师,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出知永兴军,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经过几番战斗,迫使元昊称臣,宋夏两朝签订“庆历和议”,西北边疆才得以转危为安。而他训练的军队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王韶,嘉祐年间进士,其人因在军事方面而著名,曾上表的《平戎策》受到神宗皇帝重用,他建议“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由于《平戎策》既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后王韶率兵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复熙、河、洮、岷、宕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宗泽,元祐年进士,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交中,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包围开封,宗泽临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泽到任后,积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率军击退来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师。宗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以轻兵夜袭大破之。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十三战皆胜。后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恰此时岳飞因越职言事犯法将被处刑,宗泽见到岳飞感到惊奇,说:“这是一个将才。”又正碰上金人攻打汜水,宗泽将五百骑兵交给岳飞,让他立功赎罪。岳飞大败金人而回,宗泽于是升岳飞为统制,岳飞由此知名,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败金兵。

宗泽留守开封期间,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可每每都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赵构也只想苟且偷安,均未采纳。宗泽见中原难以收复,民众遭受金军蹂躏,忧愤成疾,但仍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后悲愤而逝,享年七十岁。开封官民闻知后都痛哭不已。后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上。

虞允文,宋高宗绍兴年间登进士第,他乃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金军南侵,虞允文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危难之际,虞允文临危不惧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完颜亮激起金国兵变,被金军射杀,金军无功退却,虞允文再次使南宋转危为安。

7

一、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南宋大臣。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宋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



二、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绍兴年间进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军入侵,前线不断溃败,虞允文被派往采石犒赏军队,刚好金军想从采石渡江,而原来的主将被罢职,新的主将还没到,见形势危急,虞允文亲自指挥军队,与金军决战于采石矶,大败金军。乾道八年,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淳熙元年病卒,追赠为太傅,谥号为忠肃。

三、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8月1日),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嘉祐二年进士,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王韶是那里人有两说:

  1. 一说“王韶(1030-1081) 北宋名将。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嘉祐进士。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
  2. 一说“王韶,字子纯,生于1029年,卒于1081年,罗田大河岸人,进士出身。宋熙宁元年(1068)因上《平戌策》三篇,帮助宋神宗收复西夏河洮、熙河等地,受到神宗重用,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与王安石并列为皇帝的左臣右相。《今古奇观》卷六第三十六回,“五岁朝天子,礼严虎拜,智伏枭徒”。写的即是王韶的第十三子王采之事,采妻汪氏,一品夫人。王韶葬于大河岸,王采及夫人汪氏葬白庙河,有王氏家谱、墓志可查。”(罗田十大历史名人)

四、陈遘(1090~1127),字亨伯,零陵人,文武才,登进士第。初为莘县、雍丘县令,以政绩升广西转运判官,因忤蔡京罢归。旋知商州、兴元府,擢给事中,又外任河北、淮南转运使。宣和二年(1120)升龙图阁直学士,创"经制钱",并在杭州兴修水利。宋徽宗时历知中山(今河北定县)、直定、河间府。其间金兵大举攻河间(河北地),陈遘全力拒守。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陈遘任中山知府、兵马元帅,驻守中山。是年冬,金兵南下破东京(今开封),围困中山。朝廷命陈适(陈遘弟)宣旨,要陈遘放弃中山。但陈遘决心与中山共存亡,坚壁清野,困守待援半年之久。靖康二年(1127)夏,金兵三面进攻中山,军心离异,他命总管率兵出城迎战,总管以辞职来拒绝,他即当堂斩之;接着又命步将沙振迎战,但是沙振也惧怕出城,并怀恨陈遘,率兵闯入陈遘家中将其一家老小17口人全部杀害,中山失守。

金兵人城后,见陈遘尸首肃然敬立,并誉之为:"南朝忠臣也",将他葬在铁柱寺。陈遘忠心为国,《宋史》有传。

8

一、李继隆

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著名将领。是北宋开国名将李处耘的长子,宋太宗明德皇后的长兄。曾经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的战役,立下战功无数。参与第一次幽州战役时率军大破辽军,打败耶律休哥。雍熙二年,率军大破李继迁。后来又参与第二次幽州战役。端拱元年,率军再次打败辽国大将耶律休哥的大举入侵。淳化四年,率军再次大破李继迁,生擒党项族首领李继捧。景德二年去世,宋真宗为他辍朝五日,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追赠中书令,谥号为忠武。

主要成就:参与灭后蜀、南唐、北汉,打败耶律休哥,大破李继迁,生擒李继捧。

二、曹玮

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著名将领,出身将门,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第四子。少年时便在曹彬军中任牙内都虞候,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伏破李继迁。景德元年,曹玮上奏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得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接着和秦翰在武延川打败章埋族,大中祥符九年,率军在三都谷大破吐蕃李立遵。天禧四年,遭宰相丁谓诬陷,接连降职。天圣元年,复职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此后历知天雄军、永兴军、河阳军,官终彰武军节度使,封为武威郡开国公。天圣八年去世,宋仁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为武穆。

主要成就: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李立遵。

三、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出身贫寒,早期是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来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每次作战都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后来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狄青因此精通兵法。因为战功无数,被升为枢密副使。皇祐年间,率军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被任命为枢密使。后来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号为武襄。

主要成就:大破西夏,平定侬智高之乱。

四、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乾德二年,参与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为宣徽南院使。乾德六年,参与征讨北汉。开宝七年,参与讨伐南唐。雍熙三年,宋军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为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导致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来复职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复任枢密使。咸平二年去世,死后谥号为武惠。

主要成就:参与灭后蜀、平南唐,征北汉。

五、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开国名将。后周时,柴荣任开封府尹,潘美是柴荣的侍从。柴荣即帝位后,参与高平之战,后来统率永兴的屯兵,管理西部战事。陈桥兵变后,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累计升迁为潭州防御使。开宝三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来又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立下战功无数,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因为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被削三级,降为检校太保。淳化二年,加官为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中书令,谥号为武惠。

主要成就:灭南汉,参与灭南唐、北汉。

六、种师道

种师道(1051年—1126年),字彝叔,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著名将领。被尊称为“老种经略相公”。他是北宋名将、种家军第一代种世衡第七子种记的长子。幼年拜思想家张载为师,原来是文官,因为被蔡京一伙诬告,屏废十年后,改任武官,抗击西夏有功,升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被任命为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击金兵,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后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追赠少保,谥号为忠宪。

主要成就:抵御西夏,抗击金兵。

七、宗泽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抗金名将。进士出身,原先历任各县、州文官,政绩卓著。靖康元年,任磁州知府,击败金军,同年十一月,金军包围宋都汴梁,被任命为兵马副元帅,赴京勤王。多次率军击败金兵。因为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前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

八、郭守文

郭守文(935年—989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将领。十四岁时随父从军,父亲阵亡后,被郭威收留其帐下。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任护卫军、左雄殿直、东第二雄副都知等。陈桥兵变后,为西头供奉官,讨伐后蜀之战时,跟随大将王全斌参与平蜀之役,后来跟随潘美征讨南汉,开宝七年再跟随大将曹彬征讨南唐,太平兴国元年,跟随大将党进北伐北汉。后来率军大破辽军,雍熙二年率军大破党项人。雍熙三年参与收复燕云十六州,兵败被降职。端拱元年,官复原职,又率军重创辽军。端拱二年去世,追赠侍中,追封谯王,谥号为忠武。

主要成就:参与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大破辽军、党项人。

九、王韶

王韶(1030年—1081年8月1日),字子纯,江州德安人,北宋著名将领。进士出身,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元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等地,招抚沿边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被宋神宗采纳,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后率军击溃羌人和西夏的军队,置熙州,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的之势。熙宁六年,率军又打败了瞎征,收复了河州。接着又攻下了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的羌人首领开城投降。熙宁七年,为解河州之围,率军直扑定羌城,大败羌人,不久升为枢密副使,后来被贬职,元丰二年复职,晋封太原郡开国侯。元丰四年去世,谥号为襄敏。

十、杨业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绰号“杨无敌”,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将领。父亲杨信,曾任麟州刺史。杨业原来是北汉将领,多次立了战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后来北汉投降宋朝,得到宋太宗赏识,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跟随军队北伐契丹,知道此行必败,但是因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始终无人支援,杨业再率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兵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绝食三天而死。后来被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9

有人说:“宋朝只有治世能臣而无开世名将。”也有人说:“两宋王朝,自始自终能没能出现过霍去病、李靖、常遇春之类的名将,否则也不会饱受外族欺凌,偏安于一隅。”

两宋王朝的国策自始自终都贯穿了四个字“重文轻武”,所以文强武弱是必然。但要说宋朝无名将可就大错特错了。

宋辽之战、宋金之战、宋蒙之战以及宋与西夏之战的失败,并非是因为没有名将,而是缺少秦皇汉武那样的一代雄主,以及未能组建一支真正强大的骑兵(没有控制河西走廊是根本)。

“重文轻武”的局面下,宋朝一直实行的是“文官掌兵”的政策。这样一来确实让两宋名将看起来有些不够豪气、威武,却也形成了一个特色:从文官中走出了许多当世名将,颇有儒将之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老爷子不仅文章写得好,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公元1039年,西夏皇帝李元昊兵犯北宋西北边陲,在三江口之战大败宋军之后,陈兵延州,大有觊觎中原之心。

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委派到陕西一带经营军事,抵御西夏入侵。范仲淹到达延州后励精图治、整军备战,以西北多山地的崎岖地形为主体,建立了一套“积极防御”的戍边策略,从而使得西夏人未能再进中原半步。

范仲淹在军事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守,而不在于攻。他所亲自训练的“西北军”向来以战斗力强悍而著称,像狄青、种世衡等名将便是出自范仲淹帐下。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可以说是对范仲淹一生的最好概括。

10

赵方(?-1221年8月20日),字彦直。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原籍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南宋名臣、学者。

赵方少年时曾师从于张栻、刘光祖。淳熙八年(1181年),赵方进士及第,历任蒲圻县尉、知青阳县、知随州等职。宋金议和后,各地武备松弛,只有赵方招兵择将,积极备战。累迁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他力主抗金,数解枣阳之围。又败金军名将仆散安贞于淮西。以功进太中大夫、权刑部尚书,累封长沙县男。病重时仍致书宰相,商论疆场大计。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方逝世。累赠太师,谥号“忠肃”。《全宋诗》录其诗十首。

赵方帅边十年,以战为守,使京西一境免遭金人蹂躏。金人不敢犯边,呼其为“赵爷爷”。《宋史》称其“许国之忠,应变之略,隐然有尊俎折冲之风”。他能拔识人才,擢名士陈赅、游九功及名将扈再兴、孟宗政等人,使其藩屏一方。其子赵范、赵葵亦为南宋名将。

人物生平

早有声名

赵方年轻时曾随从理学家张栻学习。辛弃疾为荆湖南路安抚使时,曾见其文,誉为“议论慷慨”。

淳熙八年(1181年),赵方登进士第,调为蒲圻县尉,有疑问的案件多被他解决。后任大宁监教授。大宁监风俗鄙陋,赵方选出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感染勉励,从此才有进士。后知青阳县,他对知州史弥远说:“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催租不扰民,便是催租合乎‘抚’这一个字;刑罚没有差错,便是刑罚符合教化)。”人们把这话作为名言。

赵方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京湖帅李大性召他知随州。宋金达成“嘉定和议”后,边境各地都逐渐放松警备,唯独赵方招兵选将,提拔土豪孟宗政等补授官职。其后任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又以金部员外郎之职被召用,再加官直秘阁,改为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

后来,赵方升任直焕章阁兼权知江陵府。他在江陵府增修了“三海八匮”,“以壮形势”。又升为秘阁修撰、知江陵,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

开阃荆襄

主词条:枣阳之战、金军三道攻宋之战

正在南宋执政者碌碌无为时,金宣宗完颜珣为新兴的蒙古兵势所逼,节节败退。赵方料想金国必定南迁,于是日夜做准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处,赵方在上面修筑堡垒,增加守兵以扼守要冲。又进官为右文殿修撰。

金将樊快明谋求归宋,金国派出的追兵到达襄阳,赵方派孟宗政、扈再兴率一百骑兵去截击,杀敌一千多人,金人逃走。赵方升任权工部侍郎、宝谟阁待制、京湖制置使兼襄阳知府。他侦知金国决意南侵的消息后,就下达警戒(防夏)的命令。

嘉定十年(1217年),金国权臣术虎高琪及枢密乌古伦庆寿举办南征,进犯陈州、随州、均州及枣阳、光化、信阳等军。赵方闻讯后,半夜叫起两个儿子赵范、赵葵说:“朝廷是和是战的态度尚不明朗,静观这种情况只会更加扰乱我的想法。我已决定,只有率军去边境和金人决战来报效国家了。”于是上疏朝廷,力主抗敌,并亲自前往襄阳指挥。

金军加紧围攻枣阳,赵方派孟宗政、扈再兴等救援枣阳,仍增派光化军、信阳军、均州等地的守军,以便联成声势。不久枣阳守将赵观在城外打败金军,孟宗政、扈再兴及时赶到,与赵观合军夹击,又打败金军,枣阳之围解除。赵方告诫众将,应该把金军阻挡在边境上,不能只顾城守而放任其入境。当时麦子正熟,赵方派兵保护百姓收割,下令坚壁清野,静待金军到来。他又极力疏述不能和金国讲和的七条理由,朝廷遂决意对金作战。

金将完颜赛不入境,号称十万大军。赵方部署众将,进犯枣阳的金军,被孟宗政在尚家川打败;进犯随州的金军,被刘世兴在磨子平打败。两军相持一年多,赵方调刘世兴移兵,和许国、扈再兴救援枣阳;张兴、李雄韬救援随州。随州解围后,扈再兴等转战进入枣阳。当时是孟宗政守枣阳,他在城东设伏兵,金人遇到伏击败走。不久,金军又来进攻,扈再兴又将其击败,双方自此连日交战。金人从三面来进攻,孟宗政从东门出战,扈再兴从南门出战,刘世兴从北门出战,三路合兵打败金人。金军及早进攻,至晚上力竭而退;宋众将里外策应,许国从南山进攻,张威从瀼河进攻,刘世兴、李琪出城同许国会合。扈再兴出城和张威会合,他们形成犄角之势,追击金军,金军溃败。光化守将潘景伯也设伏兵在赵家桥打败金人,孟宗德又在随州的鸭儿山攻破金人,活捉完颜赛不的内弟王丑汉。赵方因功升为龙图阁待制,封长沙县男,获赐食邑。

金军又大举进攻,金将完颜讹可包围枣阳,在城外挖堑壕,围上土城。赵方预料金军会倾巢而来,如果直捣其后方空虚之地,那么自然就能解除枣阳之围。他于是下令,命许国东攻唐州、扈再兴西袭邓州,赵范任监军,赵葵殿后。当时孟宗政在枣阳城中,同金军日夜鏖战,焚烧金军的攻城器具,使其不敢近城。西路宋军从光化出发,在三尖山扎营,攻破顺阳县,金军仰攻失败。扈再兴和许国两路并进,攻掠唐、邓二州,焚毁金国的城栅和粮草。枣阳城颇为坚固,金军在城下停留八十多天,赵方明白其士气已竭,就召回许国、扈再兴,并让东路军隶属扈再兴,限期合兵作战。扈再兴在瀼河及城南共两次击败金军,孟宗政从城中出兵夹击金军,杀敌三万,金军大败,完颜讹可单骑逃跑,宋军缴获的粮草、器甲不可胜计。战后,赵方因功进升为焕章阁直学士。赵方上奏请求政府给官军和民兵的粮食要平均,对自备马发放的粮食加倍。又上奏说:“让民兵夏季归农,来节省每月的费用,秋季再来驻屯守御。”朝廷允许。

赵方料想金国在枣阳多次不得志,必将同时进攻各城,应该先发制人。他命令许国、孟宗政向唐州出兵,扈再兴向邓州发兵,告诫他们说:“不要深入,不要攻城,只要击溃他的保甲兵,烧毁他的城寨,使他的粮草空乏就行。”孟宗政攻破湖阳县,擒获金国千户赵兴儿;许国派部将耶律均和金军在比阳交战,杀死金将李提控;扈再兴攻破高头城,大败金军,趁胜逼近邓州。唐州金军来援,被扈再兴打败,投降的金军接踵而至。不久,金军到樊城,赵方命令扈再兴严阵以待,赵方前往视师;金人停驻三天后,主动撤离。

金国驸马都尉仆散安贞进犯淮西,金枢密完颜小驴驻屯在唐州,作为后援。赵方先进攻唐州破坏金军的计划,并派扈再兴率枣阳兵攻唐州西侧,许国率桐柏兵攻唐州东侧。扈再兴在唐州城下打败金军,杀死完颜小驴,对唐州形成了五层包围圈,差点攻下唐州。适逢蕲、黄二州相继陷没,朝廷诏命赵方派兵救援,赵方立即命令许国保卫鄂城,扈再兴救援淮西。许国回鄂州保卫长江;扈再兴率军到蕲州的灵山,趁金军撤回的机会予以攻击,土豪祝文蔚冲入敌阵,金军大败。许国携张宝带兵来会合,红袄军将领李全等也率兵赶到,金军溃败,扈再兴追击六十里,生擒金国监军合答。此战后,赵方因功进升为显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权刑部尚书。

死仍忧国

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方患病。七月,被升拜为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回师后,抱病犒劳军士,按照他们的功劳依次排列,再上奏朝廷。赵方身虽病重,忧国之心仍不减。他说:“一日不死,就应该立一日的纪纲。”赵方把扈再兴叫到内卧,勉励其忠心报国。他不顾病体,仍给宰相写信,论述边疆大计。

同年八月初二日(1221年8月20日),赵方在襄阳逝世。当晚,有颗大星于襄阳陨落。朝廷视其以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致仕,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后累赠为太师。

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追赐谥号“忠肃”。

主要成就

藩屏京西

赵方以儒生起家,统帅边防十年,以战为守,将官、民、军合为一体,使经制司、总制司通为一家。他接纳大臣刘清之“留意人才”的建议,招揽了陈晐、游九功等名士,扈再兴、孟宗政等名将。

赵方不但治军严谨,且对众将推诚布公,使他们为国效死力,守卫一方,“使朝廷无北顾之忧”。淮、蜀沿边屡遭金军摧残,而京西地区却能独自保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