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战争的胜负,首先就是国力之争。国力的强弱在有些时候会直接影响战争最后的结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统帅没有军事能力只凭借国力就可以取胜。后来李广利战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分析

  • 从战绩来看实力

作为大汉的双子星,卫青是大汉王朝第一个统领大规模兵团对匈奴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军事统帅。

卫青的出现,让汉武帝捡了一个宝。没有卫青,大汉王朝对阵匈奴,就不会由防守转为进攻。可以说,汉武帝的武功有一半是卫青给他赚下的。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只能通过他的战功来评判他的实力。而卫青的战功,莫说是大汉王朝,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也是数得上的。

1、卫青首次领兵就脱颖而出

卫青的运气与汉武帝的运气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小舅子,地地道道的自家亲戚。

而汉武帝这个人在用人的方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喜欢用年轻人,激进的汉武帝用人第一原则就是“年轻就是宝”。另一个原则就是爱用亲戚,这个有点撞大运的意思了。亲戚要是有能力、有忠心那结果自然好,譬如卫青、霍去病;可要是能力不足再担当大任就会把国家托人旋涡,比如李广利。

在汉武帝两大用人标准下,卫青走进了汉武帝的眼中。元光六年,汉武帝派遣四路大军出兵匈奴。这四路中,只有一路获得了胜利,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卫青: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这是卫青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王朝的第一次胜利,汉武帝大喜,封卫青为关内侯。

2、拿下河南地,让大汉王朝进可攻退可守

这里的河南地指的是现在的河套地区。对匈奴而言,这里是侵扰大汉的最佳切入点,因为这里距离大汉国都只有一天一夜的路程。

所以,大汉王朝对这里是势在必得。元朔二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领兵出征,最终夺取河南地:

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得到了河南地,大汉王朝对阵匈奴就占据了主动。既可以经略此地,防守匈奴;也可以把河南地当做桥头堡出兵作战。

汉朝进攻匈奴的作战,有五次是从河南地出发。这里,在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中,承担着防守、调兵、出兵、提供补给等多种重要职能。

司马迁在《史记》种,对卫青的一生有一个总结性概括: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

七次出兵进攻匈奴,斩首五万余,这个战绩绝对不是靠国力就可以打胜的。而卫青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终卫青一生作战,除了漠北战役之外,几乎都是全甲兵而还。至于说漠北战役,那是大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终极战役,一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十几年无力南下。纵使是有大的折损,也是值得的。

  • 卫青的军事特点

每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就拿与卫青同时代的将领来说,李广是以勇武见长,而霍去病则是以骑兵突袭见长,程不识是以军纪严明,善于防守见长,那么卫青的军事特点是什么呢?

1、卫青军事第一特点“稳”

李广、霍去病的军事特点是激进。只要给了兵马,就敢冲锋陷阵,就敢冲入敌营。但这种作战风格值得敬仰,却不值得效仿。

霍去病能够连战连捷,一是因为他的天纵奇才,对战机的把握,还有一点那就是上天赐予他的运气。

与他同一风格的李广,没有他这样的运气。虽然勇武,虽然爱兵如子,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他常常把自己和将士带入险地。激进成就了李广,也摧毁了李广。

而卫青则与他们不同,卫青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龙城之战,到拿下河南地,再到漠北之战,卫青就是教科书式的打法。

如何排兵,如何调配,卫青对自己和他手下的将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打法看起来成效不大,没有那种酣畅之感。

可它的优势就在于,即便不会取得胜利,也不会把自己和士卒陷入险地。在我看来这种战法才是最正确的战法。

2、卫青的另一个军事特点就军事地理

据《史记》记载: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因为身份的原因,他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认可。他早年间,基本上都是在放牧中渡过的: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这个看似平常的经历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信息,那就是卫青早年有过在平阳生活的经历。那时的平阳是今天山西的临汾一代,当时属河东郡,接近边疆。

牧羊也不是说专门提供一片草原,让你去放牧的。而是同很多人一起放牧,在卫青放牧的经历中,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匈奴的地理方位。

这也是他在后来军事生涯里,即便同行将领都找不到敌人在哪,而他却每次都能准确找到敌人的原因所在。

  •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卫青军事能力不强

卫青的军事能力之强,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同霍去病相比,卫青却不像霍去病那样有存在感。这究竟是为何呢?

1、战法不同,让霍去病更容易受到人们瞩目

卫青、霍去病两人的战法差异很大。虽然霍去病的兵法是由卫青所指导,但作战风格却截然不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霍去病,那就是侵略如火。霍去病的军事风格就是进攻,永远都在进攻中。

从率领800轻骑杀入敌军,到封狼居胥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霍去病从未停止过进攻的步伐。这种战法与风格更被人们所喜欢。

但卫青不同,卫青相对霍去病要谨慎很多。他的身上缺少霍去病那种激进,龙城之战虽然也是孤军,但不知为何,史家记录只有八个字,后来人在读起来远没有读霍去病率800人轻骑突进那种酣畅淋漓。

2、卫青个性厚重,容易被忽略

作为汉武帝时期,荣极一时的大将军,卫青从来没有以此而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他的封赏都是汉武帝强行封赏的(很多时候赏赐卫青,卫青都是拒绝的)。无论是因为出身问题,还是个性本身如此,卫青的“不争”让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像大将军。

面对汉武帝封赏自己儿子的时候,卫青给出的回答是:

臣青子在唡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而当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的时候,卫青依然是泰然处之。

即便是李广之子李敢,因为李广自杀一事而迁怒卫青时,卫青还是选择了宽和: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司马迁对卫青有过这样一番评价: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

卫青到底是本性仁善宽和,还是以此来自媚于汉武帝,只有卫青自己知道。但卫青这种平和、宽仁的性格,确实会使他不像霍去病那样容易吸引人。

结语

卫青的军事能力自不必说。他是开启了大汉战胜匈奴序幕之人,而且他终身作战未尝一败。

但他的作战风格稳健,为人处世谨慎,这两个特点容易让他被人们所忽视。这是性格所导致的,绝非能力的问题。

最佳贡献者
2

卫青的能力不容小觑,但为人太过谨慎谦卑,给人循规蹈矩的感觉。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可能同其低下的出身有关。卫青原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骑奴,只是由于同在平阳公主家做婢女的姐姐卫子夫得幸于汉武帝,因此才有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从表面上看,卫青的晋升之路可能是裙带助推,恰汉武帝又有好用“内人”的风格。而实际上,卫青最终位高权重,赫列三公,同他自身的努力,即在对匈奴作战中的卓越表现是分不开的。所以,细数分析,卫青同后来完全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截然不同。

(卫青剧照)

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卫青在对匈战争中的能力一般呢?其实这是一个历历没有被“折射”的现象,好比是一束阳光,如果不放在三棱镜下,永远看不到是由七种颜色组成。

历史背景掩盖、忽视了事实

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一直存在,而到了秦汉时期犹为突出。原因就是从战国末到西汉初,匈奴也发展到了鼎盛。而在这个时间段,中原大地正好经历了两个因战乱而无暇北顾之期,一个就是秦并六国的收官之战(前231~前221年);另一个为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前209~前202年)。因此,匈奴以上述两点为契机,将势力范围先后、渐次南扩。

而当中原王朝局势稳定后,必会扼制匈奴侵吞边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及公子扶苏将匈奴赶出河套平原,并修筑长城,屯兵驻守。因而,迫使匈奴对于中原的滋扰暂告一个段落。

但是当秦朝陷入内乱后,长城军团悉数撤回内地平乱,而匈奴又开始跃马扬鞭于中原边境。到了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已经完全控制了河南地(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一带,并且还有随时南下的意图。

公元前202底年,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汉。前200秋,匈奴便大举进攻马邑(今山西朔州)。汉高祖为于国内诸侯王面前立威,同时也想一展当年蒙恬雄风,所以率30万大军北上迎战。众所周知,战争的结果差强人意,高祖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突围后,刘邦遂改变对匈奴策略,由军事对抗变为“和亲”开道的和平共处。此后,历经惠帝刘盈、吕后临朝、文景治世直到汉武帝亲政后的公元前133年,整整67年时间,汉朝多以示弱,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匈奴。

那么,汉朝在这67年里在做什么?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即用黄老学说“清静无为”地攒钱。攒了多少呢?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沤蚀断了,以致于一提即散。而且不光是钱,还有粮食、战马等战略物质更是多的无以言表。因此,当时汉朝的富庶似乎使人产生了攻打匈奴的“强迫症”,好像不反击匈奴倒成了一种浪费。

而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汉匈战争暂进尾声,双方甚至一度出现妥协。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匈奴遭受重创,实力衰减,遁形于漠北深处;二、汉朝耗废甚巨,国库几近空虚,现入不敷出,民生现疲弊端倪。

(汉武帝剧照)

到此为止,题目问题已经趋于明朗,即汉朝拼尽67 年积淀去打了匈奴,同时秦朝只休整6年就将匈奴赶跑。两个现象映衬出部分人的一个观点:汉朝靠国力碾压,才打败匈奴,而做为统帅的卫青,却作用平平。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并不是。

卫青在汉朝对匈奴作战中的作用

汉武帝一直有对匈奴使用武力的决心,但是质疑声此起彼伏,阻拦的力量也是四面而来。因为没有人认为汉朝能击败匈奴,反而还会激怒对方,引火烧身。

公元135年,汉武帝的祖母窦漪房去世,这于他来说等于是对匈奴作战最大的障碍消失。因此,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策划了著名的“马邑之谋”。但是,汉武帝的牛刀小试,不仅没有复制战国大将李牧围歼匈奴的成功,反而给予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打击。

沉寂四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分四路出击匈奴。此战,汉武帝寄予厚望。结果,公孙贺旅游一圈儿,完好无损归来;李广损兵折将,还被活捉,最后靠装死麻痹匈奴得已逃脱;公孙敖折陨七千人马,狼狈败归;卫青直扑龙城,斩首俘虏七百余名匈奴士兵。

因此,正是卫青的突出表面,让一度陷入失望的汉武帝重振信心。因为卫青的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堵住了朝野上下那帮反战大臣们的悠悠之口。更为重要的是,汉武帝从这次失败中总结教训,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即由“漫无目标”的寻歼匈奴到针对性的围歼。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发动河南之战,卫青、李广、李息三路大军出击盘居于河南地(河套平原)的匈奴。卫青同样表现抢眼,斩杀匈奴数千人。最终匈奴白羊王与楼烦王遁逃,俘虏匈奴士兵数千人,夺牛羊等牲畜百万余头,收复河南地。汉武帝龙颜大悦,卫青授封长平侯。

接下来,汉朝对匈奴的战争顺风顺水,逢战必胜,而卫青总能独挡一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完胜匈奴后,汉武帝开始布局漠北之战,有望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公元前119年,依旧是卫青挂帅,统领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于漠北围歼匈奴单于主力。结果虽大胜匈奴,但李广、赵食其没有进入既定作战位置,因此汉武帝的收官之战遗憾收场。但责任并不在卫青,因为他的略布署并没有失误,只能归咎于一些偶发因素。

漠北之战过后,汉、匈双方不再针锋相对,而汉武帝又将关注点放在了年轻有为的霍去病身上,因此卫青回归平淡。再加上他低调的处世风格,以致于一直以“默默无闻”示人。公元106年,卫青去世,谥号忠烈,陪葬茂陵。

(卫青剧照)

总结:战争虽然拼的是国力,但仅靠国力不可能碾压对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三国时期有三场著名的战争,即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战争全部是以弱胜强。如果靠势力碾压,那么袁绍必吞并曹操;曹操必横扫孙、刘联军;而刘备必摧毁东吴,为关羽复仇成功。然而,结果恰好相反,强者反被弱者打的满地找牙、一蹶不振。

所以,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也不是单纯的国力碾压,而是汉武帝运筹帷幄,卫青临战发挥,双方共同缔造“决胜千里”的局面。而卫青发挥的是“定海神针”的作用。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3

谢谢您的提问。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待的,不论哪个朝代的将军,他的战胜和战败不可否认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很有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三国的魏国、蜀国、吴国,蜀国的国力最弱,人口最少,同样一个将军分别在这个三个国家带兵打战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国家的军事装备、兵力和战斗力是不一样的。撇开这些客观的限制,单纯来谈军事能力的话,卫青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堪称“战神”,且看他一生打的几次战役。


图:卫青剧照


龙城之战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出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每位将领各率10000骑兵。出兵的结果是,公孙敖损失7000骑兵;公孙贺一无所得;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本次出征唯独卫青斩首700余人,独获全胜。


图:卫青参加战役


关于本次战役的分析:龙城之战意义非常重大,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也是卫青首次出征,却获此佳绩。因为四大将帅都是率领10000兵力出发,攻击的对象都是匈奴,在当时的汉朝来说,匈奴人是凶悍是强敌,在同样的条件下,大家都输了,卫青却赢了,这次战役就不是国力的问题了,可以说卫青的军事能力高人一等,否则怎会第一次在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情况下就获胜呢。卫青把功劳都分给了将士,说明他是一个高情商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士兵很愿意为他卖命,可能也是战斗力很强的一个原因。通过这次战役,汉武帝封卫青为关内侯。接着公元前128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3000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收复河套

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2000多人。汉武帝命令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控制了河套地区,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区,汉军全甲兵而还,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


图:卫青凯旋而归


本次战役分析:在本次战役中,卫青就用3000骑兵就击败了敌人,全甲兵而还,因为卫青采取“迂回侧击”战术,出奇制胜,这也是他的军事能力的体现。打战就是要脑子灵活,想敌人想不到的战略。“迂回侧击”战术简单来说就是不从正面发起攻势,换个角度或从侧面发动攻势,敌人把优势兵力都调配到正面战场,后方空虚,就是敌人的弱点,卫青从西边快速杀入敌人后方,捣毁敌人后方,敌人就乱了分寸,调配兵力到后方,再开展正面供给,敌人的兵力就分散了。


突袭高阙

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000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


二出定襄

公元前123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出击匈奴。歼灭匈奴军过万。


漠北大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漠北之战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渐向西北迁徙,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


战役分析:这几场战役可以看得出来,卫青延续了之前的作战风格,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图:漠北大战


综述

  • 卫青的一生七战七捷,战果丰硕,这是有目共睹的,从龙城之战首战可以看得出来,匈奴的实力不弱,因为其他几位大将军实力都不差,但是都打不过他们,卫青打得过,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突出,而且他可以跟士兵荣辱与共,跟他一起打战的将士们也愿意为他效力,出生入死,团结一心,他采取了“迂回侧击”等战术,出奇制胜,打战讲究的就是战略和战术。
  • 卫青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进行灵活的进攻和突围;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距离的包围供给,精准突袭、快速突袭、包围歼敌。在此之前,汉朝的将领中没有先人在沙漠草原地带开展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开拓创新,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能极高。

4

古代封建王朝对抗强大的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是王朝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展开反击,汉朝如此,唐朝也基本上符合,可以说这个时候都是依靠国力去碾压对手,因为决定军队战斗力强弱的因素,综合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后勤粮草的问题更是如此,但是除了国力的因素,当然还包括军队战斗力以及将帅的因素,可以说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只凭借着国力,如果军队士兵战斗力不行,又缺少名将的话,想要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卫青能够获得攻打匈奴的胜利完全是靠着国力,这绝对是卫青的贬低,是对卫青军事能力的忽视,可以说真个汉朝反攻匈奴的战争,能够取得卫青一样战绩的名将,也就只有霍去病一个,那么在汉朝国力基本上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其他名将怎么没有打出来呢?而这恰好说明了问题,如果说卫青能力一般,打仗全靠国力的话,那么李靖打败东突厥,李绩打败高句丽,甚至徐达打败蒙古,这些人的实力也完全登不上大雅之堂,也全都是依靠国力在打仗了?

可以说卫青绝对是古代的名将,而且是顶级名将,能够入选武庙六十四名将,就说明他的能力和成就是得到了官方认可的,甚至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评价李靖的时候,就是拿出了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和霍去病做比较的,也就是他认为韩白卫霍是一个等级的名将,当然李靖要超过他们四个人,不过这是明显的太高李靖,可以说他们都是古代的顶级名将了。

那么卫青打仗的水平真的不行吗?真的只是依靠汉朝的强大国力碾压匈奴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回到卫青差不多的时代去,通过比较其他名将的战绩,也就能够明白卫青的重要性了,因为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汉朝国力最鼎盛的时候,除了武帝晚年时期的国力因为长期的“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退的话,其他时期的国力水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也就是说这些名将都是在基本相同的国力的情况下作战,那么去看一看他们的战绩也就能够明白名将们的水平了!

那么汉武帝时期的武将都有谁呢?最被大家熟悉的武将也许就是霍去病了,可以说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汉双壁”,两个人的战绩不分高低,这里也就不做比较了,除此之外还有“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及“飞将军”李广,而在卫青从军队中脱颖而出的时候,还有武将备受重用的,比如公孙敖和公孙贺了,我们通过比较这四个人与卫青的战绩,也就明白卫青是不是徒有虚名了!

四个人中,除了贰师将军,其他三个人与卫青做过同事,并且还同时统兵出征过,当然很多时候李广、公孙敖和公孙贺三个人都是跟随卫青出征,成为他的手下,也可以说是跟随着卫青收割战绩去了,不过李广这个人确实有点背,好处没拿到反而因为迷路自杀了,但是卫青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四个人并没有高低之分,那就是在公元前130年,因为匈奴侵犯上谷郡,于是汉武帝派出了四支大军,分别由骑将军公孙敖、车骑将军卫青、轻车将军公孙贺和骁骑将军李广各自统帅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可以说四个人没有统属关系,汉武帝也不偏不倚,在国力相同的情况下,最能够看出四个人的能力强弱。

通过这一次出征匈奴,四个人的水平高下立判,首先公孙敖从代郡出发,结果公孙敖与匈奴交战,阵亡7000名骑兵,因此被判死罪,因为缴纳赎金贬为平民;而轻车将军公孙贺没有斩获一名匈奴,所以没有功劳;至于李广最惨,不但兵败更是被匈奴俘虏,因为匈奴知道李广的威名,想要活捉李广,这就为李广采用假死的方法得以逃脱,按照《汉书》的记载: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

而卫青呢?带领一万骑兵深入敌境,直接打到了匈奴祭天的圣地龙城,并且在龙城取得大捷,斩首700人,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但使龙城飞将在”里面说的人并不是李广,而是卫青的原因了,可以说四个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卫青一个人获得胜利,只能够说明统帅的能力问题了,后面卫青陆续出征匈奴,从无败绩,公元前128年,统帅3万出雁门攻击匈奴,斩敌数千;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以南地区,汉武帝设置朔方和五原郡;公元前124年,统帅3万骑兵攻打匈奴右贤王,俘虏15000人;公元前119年,与霍去病各自统帅5万骑兵进行漠北之战,与匈奴单于主力会战,一战打败匈奴单于,从此匈奴漠南无王庭,而卫青在这场决战中因为迷路没有到达预定位置,最后自杀。按照《汉书》记载: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斩首虏万余人。

至于李广利,是卫青和霍去病之后,汉武帝又选拔的外戚武将,可能就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让他对李广利寄予厚望,虽然在攻打西域大宛的时候依靠强大的国力战胜对手,不过在后面统兵攻打匈奴的战斗中,除了失败还是失败,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匈奴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的打击,早已经实力大降,可是李广利依旧不能够取胜,最终的战绩就是公元前99年统兵3万攻打匈奴右贤王,结果被匈奴围困,脱困后军队损失六七成,李陵就是在这次行动中被匈奴俘虏了;公元前97年,汉武帝再一次给他机会,统兵13万,与匈奴交战十多天,竟然无功而返,要知道这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没有达到的统兵数量,而在公元前90年的时候,再次统兵7万出征,总算是击破了左贤王部,但是在归途中被匈奴单于击败,最终投降了匈奴。

这样对比下来,我们就能够看得出都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四个人与卫青的战绩差别如此之大,除了个人军事能力的因素之外,还会有其他解释吗?难道说卫青获胜全是运气,李广等人失败全是运气不好,如果只是一次获胜的话,运气的解释还说的过去,可是卫青一生7次出征匈奴,全部取得胜利,而李广几乎没有成功,公孙敖后面跟随卫青和霍去病收获了一波军功,但是最后还是因为统兵与李广利攻打匈奴,最后因为士兵损失太多,被判了死罪;而公孙贺跟随卫青收获过战功,后面三次追随卫青出击匈奴,依旧是毫无斩获,可以说四个人的经历,与卫青有了比较的话,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可以说卫青军事作战的特点就是稳,不同于霍去病的勇猛,一生七次出击匈奴,除了最后一次漠北之战,几乎全都能够做到全甲兵而还,排兵布阵对手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仔细研究他与匈奴的作战,都是极其经典的打法,那么为什么人们会绝对卫青军事能力不强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和他作战的特点有关,卫青虽然是擅长奔袭战,但是与霍去病的闪电战术还是有些差别的,往往能够出其不意采用速决战术,至于霍去病用兵灵活,不按常理出牌,能够做到闪击制胜,早就造就了人们对于霍去病的战法和风格更喜欢,霍去病的漠北之战追击匈奴几千里,最后“封狼居胥”就能够明白了,再加上卫青为人低调,自然经常被人们忽视,比如李敢因为李广自杀去质问卫青,卫青知道李敢因为父亲的死有些冲动,也就不予追究,但是后面霍去病知道了去敢于做出直接射杀的举动,也就能够看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了,自然霍去病这种性格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了,当然这里面还有汉朝国力强大的原因,也就让人们容易忽视卫青的军事能力了。

综上所述,卫青与同时代的名将比较,除了霍去病之外,其他人的战绩与他有着天然之别,这在汉武帝时期国力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不是武将的个人的能力问题,还能够有其他的解释吗?而且卫青得到了后世君王的肯定,入选了唐朝的武庙六十四名将,以及宋朝的武庙七十二名将,这不就是一种肯定吗,而且还是来自于官方的认可,另外无论是唐朝的李靖消灭东突厥,李绩消灭高句丽以及徐达赶跑蒙古统治,数次北伐北元,不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上吗?难道这些人不是名将吗?相反这些人不但是名将,还是古代的顶级名将,能够与这几个人比拼战功的人一只手都能够数过来的。

5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汉朝“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可谓是所向霹雳,他们在对付匈奴的战斗中,都表现出极高的军事能力。卫青采用骑兵大规模奔袭,而他本人是注重战略位置掌控;霍去病则不同,霍去病是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以“闪电战”的模式,长途奔袭,常常是出其不意,所以收益颇多。


卫青更像是一位帅才,他打赢匈奴不仅仅是依靠汉朝的经济能力,还有其高超的指挥艺术。

初出茅庐,奔袭龙城,汉军深入匈奴腹地第一次;

大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由于轻敌冒进,被围困于白登山。此战之后汉朝对匈奴可谓“谈虎色变”,长期以来汉朝与匈奴想军事状态都是匈奴进攻、扰边,汉朝防守。李广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中积攒名声,但在“马邑之谋”之后i,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模式就发生动乱改变。



公元前129年] ,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大军最终的结果是:

“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只有卫青斩杀数百人,其他几位将军则要么没有功劳,要么兵败,尤其是李广,他可谓被名声所累。四路将军为什么会胜败各异呢?主要在于战法应有的不同,除卫青外,其它几位对起兵很显然很陌生,没有发挥骑兵长途奔袭的优点,而卫青则直接奔袭龙城。

龙城是匈奴的境内的匈奴祭天圣地,距离卫青的出发点有400里,卫青此举长途奔袭,开启了汉军骑兵长途奔袭的先河。


迂回侧击,占领河套,解除了汉朝长期被动的局面;

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而此时镇守渔阳的是名臣韩安国,韩安国被称为“国士无双”,但是此战却由于事先疏忽,没有及时分防范,结果渔阳也被匈奴攻破。

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听说渔阳被攻破,除了对韩安国进行谴责,就是立即派卫青率领大军进行讨伐。此战卫青从云中出军,但是他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黄河以南的整片河套地区。



大汉建立之后,由于河套地区长期为匈奴所控制,这就造成匈奴只要想南下,随时可以通过河套地区长驱直入,一直威胁长安。河套地区归宿匈奴,就像一把长剑悬在大汉的头上,故而夺回河套,势在必行。

此战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而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此战卫青率领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最厉害的是控制了河套地区。


汉武帝得知卫青控制河套地区,那可谓高兴的不得已,他立即给卫青宣召嘉奖:

“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汉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五原郡,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可以说卫青此战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汉朝处于防守的局势。


河套一战,从战略上卫青控制河套,使汉朝长安解除了危险,也使汉匈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可谓及其重要;战术上,卫青采用分而歼之的方法,对白羊王、楼烦王实行包围,这也是汉朝骑兵大规模包围匈奴骑兵的开端。可以说卫青此战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非常高超。

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围歼匈奴右贤王部,斩断匈奴右臂。

公元前124春,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进攻匈奴右贤王。匈奴右贤王是匈奴贵族封号,在右部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在匈奴帝国时代,由单于子弟担任,右贤王与左贤王是匈奴单于的左膀右臂,虽然不是主力,但是依旧是匈奴中数得上的力量。



卫青与右贤王的对战开始,由于卫青与匈奴右贤王相距很远,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此战卫青抓住右贤王麻痹轻敌的思想,采用骑兵的机动性,迅速插入右贤王部所在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右贤王。而右贤王由于毫无准备,被卫青杀的落荒而逃,最后只身逃走。


卫青此战不仅仅发挥了骑兵的优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发扬的“闪电战”,后来霍去病就常常采用这种战法。

决战匈奴,以弱抗强,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崛起之后,卫青就受到了汉武帝的有意打压,这是汉武帝做为帝王的平衡手段。在日常的军队安排上,霍去病也都是先挑选勇武之士,之下的才给其它将士,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汉武帝决心与匈奴进行大决战,此战他启用被冷落许久的卫青,而此战汉武帝在军民分配时候依旧是将“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所以说卫青与霍去病虽然都是领五万人,但是主力绝对是霍去病。


汉武帝为人让霍去病的主力对战匈奴主力,一开始计划让霍去病定襄,卫青出代君;后来探子来报说匈奴主力在北方,汉武帝又改为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可能是霍去病与主力无缘,最终还是由卫青遇到了匈奴主力。

卫青豫东匈奴主力后,首先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带领五千骑在正面挡住匈奴,而匈奴也出兵一万多人在正面想抗衡。此时突然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都相互看不见,卫青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左右两翼包抄单于。

双方决战到下午,太阳都快下山了,匈奴单于眼看自己的部队打不赢,开始撤退,卫青发现后,指挥汉军轻骑连夜夜追击,自己率领大军军因随其后,可惜追了两百多里,依旧没有抓到单于。


此战卫青以偏师对阵单于的主力,从实力上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卫青正面吸引,两侧围攻,很快冲垮了匈奴的阵型,逼迫匈奴单于逃跑,确定了漠北大战的胜利。此战对卫青部的伤亡也大,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总体而言,卫青是一位难得帅才。他在骑兵领域开创了汉军长须直入的先河,运用闪电战出其不意,为后来霍去病的打法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卫青通过几次有战略目的进攻,扭转了汉朝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使汉朝在汉匈决战之间占据了主动。

6

来,和我学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什么?你居然不知道草木皆兵的典故是什么?那你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呢?

历史上面站着大优势,最后活活丧失好局,然后把整个天下拱手相让的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不少见!可是呢,某些人在议论这种综合国力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当然或者说就是那种狂热信徒就认为综合国力强,这场战争必然就赢,为什么我资源比你多,我人数比你多,所以我肯定会赢得这场战争!

战争是一个神奇的项目,这个项目不是蠢货可以支配的!即便是放到一场小小的比赛里面,也有可能出现翻盘的情况,更何况是战争这个巨大的命题呢?任何一点犯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惨败!

不说其他的,我们就说一个特殊的人叫做飞将军李广,后人对于他的称颂流很多,但事实上你去看他与匈奴人的对战。大的战役里面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为啥这就是当时大汉王朝大多数将军面对匈奴人作战的时候所遇到的一个典型?根本就没办法跟匈奴人在草原上面进行作战!

草原上面作战可不比在中原补给地形,生存条件等等方面的因素都需要去考量!

有一个数据啊,当时霍去病和匈奴北伐匈奴王廷的时候所在的人吗?有多少呢?10万!这还没算在中途迷路,还有运送粮草的那些兵力!这些人如果再扣去的话,实际上卫青和霍去病在前线跟匈奴主力作战的时候,人数可能只有8万左右!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不多拍一些军队呢?我们中原的人数不是挺多的吗?

先翻你一个白眼,然后再告诉你人数多,你不可能稀里哗啦全扔到草原上面去。补给跟不上,这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指挥方面你没有无线电呐。你没有扩声器呀,你要去传个命令,人数太多了,命令传达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打仗那是战争天才的主场,在这个领域里面,就算你握进优势,最后被人活活玩到翻盘的不在少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不要最后事后诸葛亮,人云亦云,想当然这东西都是兵家大忌。你就比如说那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当初不就是人云亦云,觉得可以打,觉得能够打,觉得能够打得赢回过头来呢。40万人死的不明不白!你只要会打一点炸,你都不可能把部队拉出去进了人家的包围圈,人家的包围圈难道还是凭空变出了一座大山,把你这40万人给围起来的。那就是一个口袋阵,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你偏偏上当了!

当然话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在说到卫青和霍去病卫星和霍去病,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帮汉武帝击败匈奴城。这个东西不是一般人能够挑得起的担子,我已经和霍去病死了之后汉武帝对于匈奴人的作战,那简直就是败多胜少。你不说其他的,你看看李广利!你就明白!这场战争本身就是强者的舞台,强你才能够事儿,否则你连失败喊救命的机会都没有!

匈奴作为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曾经以40万人逼着刘邦喊投降的强大势力,他所拥有的实力和草原之上。能征惯战的那种狼性是其它的草原部落无法望其项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原民族呢抛弃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兵法,抛弃了自己曾经的步兵战车跨上战马。意义能够和草原部落一决雌雄!别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我中原部队,我大汉王朝的铁骑,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没有不是出的卫霍,你靠什么去打?吹牛吗?

7

卫青打仗有个很大的特点是用兵太正,很少打奇兵险仗,也就是正面攻击,对打匈奴就必须要有足够地骑兵和补给,这样打仗其实事慢性自杀,灭敌八百自损一千,不能长期,观看汉武帝时期地北伐,基本都是用正兵,而且还是动辄抢十万以上,这是个不小的负担,太消耗国力了!

而反观霍去病用兵,皆是奇兵,而且是闪电战,不需要后勤供给,全程自己解决,这种打法适合对付匈奴,也对国家伤害比较小,对国力的依靠比较小,主要靠主将的能力,但缺点是没有常态化的办法,其他皇帝也不敢让其他的将领去这么干,因为霍去病是外戚加汉武帝的半个儿子,所以汉武帝才回放手让他去闯,换个人,想都别想,所以霍去病地成功,别人很难复制!

回归正题,卫青地打法是再正常不过的,后来的李广利也是这么打,但他完全不具备军事家的素养,否则也不会接连败于大宛和匈奴,正好说明,在总正兵方面,卫青是难得的将才,所以卫青是难得的大军事家,没有了他,汉武帝地功业则不健全!

8

那要看和谁比,如果比吴起、白起、项羽、韩信确实不足,但是也是仅次于吧

9

我对军事不懂,但我会比较,纵比:卫青自汉建朝后第一个向匈奴进攻取胜的人,横比:四路出击是最年轻、资历最低唯一获胜的人,我想说:事实胜于雄辩,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胜为涛涛洪口!

10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未战而庙算胜者,胜…

意思都是说:能正面碾压的,就尽量正面碾压过去…

哪个打仗的将军士兵不想碾压对手?当你上战场用命去拼的时候,你会喜欢走钢丝?二战我们不想有美军那么多飞机大炮?日本不想有美军那么多军舰飞机?德国不想有坦克海?

用奇谋的,成功了确实很浪漫,很牛逼,但翻船的时候就惨了…而且这种情况翻船其实才是大多数正常情况…

而且正面碾压也是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的。韩信称之为兵仙,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一场背水一战,而且因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换个人去组织一下六十万大军试试?就在几年前,刘邦的五十万就翻船了…

不喜欢卫青这种正面碾压,或者贬低正面碾压并且能从来不翻船能力的,都是不懂军事的二愣子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