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天桥随着旧城改造,一栋栋现代化的写字楼和剧院正在拔地而起,老天桥早已成为逝去的风景,但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有关中国大力士的故事依然让人们百谈不厌,他们杂技,就是外界评论的,有祖国、有祖宗,所以他们有民族性,这就是他们大刀从“弹弓张",到他爷爷“大刀张”第一代,到张少杰他父亲“大刀张"第二代,就是延续了这个,到张少杰这儿四代人没离开天桥,四代人一直延续这一项工作,他们都有自己的很光彩的一段故事。《举刀拉弓》这是张少杰表演的“大刀张"的传统节目,在他手里,重达一百八十斤的大刀上下翻飞,八张大弓也能够同时拉开,他在舞台上神情淡若,丝毫看不出费力,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了“举刀拉弓"的节目后,将这个节目命名为“中国大力士"表演,为什么叫“中国大力士",它象征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了,它从一个谋生手段的撂地摊节目,它象征着一个中国的精神了,后来一直延续到在国外演出,民族性、中华民族的精神,一招一式,所以简单的在台上十分钟,累,他这个连膝盖、腿、脚指头都是累的,一点儿不松驰,不松懈。
“大刀张"的名号来源于张少杰的爷爷张宝忠,是张宝忠首创了“举大刀丶拉硬弓”的节目,赢得了“大刀张”的美誉,张少杰从小跟随在爷爷身边,从爷爷那里他知道了旧时的天桥,知道了张家与天桥上百年的渊源。而这一切都还要从张少杰的曾祖父张玉山说起。他曾祖当时在天桥卖艺的时候,天桥还没形成市场,拿炉灰渣子在垫地,他曾祖就在那儿,因为他在前清当官差,皇上退位以后,他没有官差了,他就到天桥卖艺,天桥卖艺,但是他最擅长的就是打弹弓,他弹弓打到什么程度,打到夜里可以闻声而打,谁、我,就打上了或者听到耗子叫就打上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路灯,就是很暗,完全凭直觉,但是久而久之,他花费的工夫很长,有张弹弓,就是张少杰他曾祖他的弹弓,久而久之,在天桥上形成他的以打弹弓为主,人称“神弹弓”,遗憾的是,当年的“神弹弓”张玉山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但可以肯定的是张玉山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观众,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设车站于永定门外,往来客商必经天桥,自此,天桥开始走向繁荣,永定门这一块,十里八村的菜农包括南方来的这些客商都到天桥来交易,尤其早上的菜农,到先农坛那儿来交易,这儿完了,菜贩子分完了以后,再推着小车到城里去卖,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当中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有,但是有很多早上你在这儿卸完车以后,他不能马上出城,所以就养育了一批艺人,艺人就利用这个有茶馆,他要休息,休息当中他要看玩意儿,所以每天的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这是天桥最兴旺的时候。各种的文艺形式说书、唱戏、打把式、卖艺都要活动起来,随着天桥的繁荣发展,这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艺人,他们各有师承,各有特色,张玉山也将自己的一身本事传授给了儿子张宝忠,为了让张宝忠有更全面的发展,父亲张玉山就上演了一出“激将戏"。
张少杰的父亲叫张英杰,话说朝鲜战争结束后,张英杰继续参与全国各地的慰问演出,1956年,长春杂技团成立,张英杰任团长。后来张英杰带着那把祖传宝刀出访过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力士的风采,对于下一步的传承,张英杰把自己的殷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张少杰身上。张少杰他从小就在家里就这环境,你练也不成,你不练也不成,不想练也没辙,后来他想走他爸爸的路上学,他不想搞这个,因为他知道这行太苦,1960年正式进入杂技团,但是在此之前有基础,一直在他爸爸手底下,他爸爸对他要求严,别人好比说做八个,你就得做十个,他老认为你是团长儿子不能特殊,因为这方面他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那时候他就一直想跳槽,后来他想当兵搞体育去,因为那时候有的举重队想收他,体质好,摔跤队也想收他,但是这边又知道,他要接他爸爸这摊儿的,肯定不能放他。虽然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份苦差事,但责任使然,即使是在下乡,或者在当工人的时候,张少杰也从未放弃举刀拉弓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