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时候,处人之道在于恰到好处的离开,而不在于心存侥幸的守望。


越王勾践是古代励志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著名典故“卧薪尝胆”。

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

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勾践治理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是,功成名就后的范蠡选择远走他方,并写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建议文种也尽快离开。文种对范蠡的建议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那么,范蠡为何知道越王是这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从范蠡自身来探寻一下这个原因。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弃政从商成为一代“商圣”,应该说范蠡的智商情商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周景王九年(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的三户邑,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长大后,他前往越国,并将文种也邀请过来。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勾践,但并不是很受重用。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阖闾引兵进攻越国,结果战败身死。勾践趁着声势,发动大军攻打新继位不久的吴王夫差,没想到夫差将勾践击败,并将其围困于会稽山。硬碰硬,勾践已经失去了任何优势。

范蠡建议勾践议和。谁去?勾践和范蠡商议后派出了文种。

好汉不吃眼前亏,勾践最后把越国的土地、人口、钱粮拱手相让。为了保全性命,勾践夫妇沦为吴地奴隶,并且盟誓永不反叛。

正是这个屈辱的盟约,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赢得了空间和机遇。

而这正是范蠡的聪明之处。

性格就是命运,在范蠡看来,勾践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得意时目空一切,失意时才会寻求帮助。吴王阖闾主动攻打越国中箭身亡后,勾践大喜过望,连忙发动大军乘胜追击,要将吴国一举灭亡。这时,范蠡苦苦相劝,勾践却全然不顾。在得意之时,不思来路之苦,不谋去路之计,不顾守成之策,怎么能够和别人“共享乐”呢。

在夫差的鼻子底下,勾践一面俯首称臣,进贡大量珍宝、美女;另一面暗中发奋,提拔贤才,整顿兵士,不动声色地准备有朝一日发动反攻。在那段时间里,范蠡始终跟随左右,对勾践有着深刻的了解。范蠡坚定了对勾践的性格判断——在落魄的时候,勾践才会虚心听取意见,才对和自己一同受苦的人十分亲善。

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用品尝苦胆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不忘屈辱。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完善了这个故事的细节,从此,“卧薪尝胆”成为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我们有必要看看那时候的范蠡。他跟随着勾践,对勾践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勾践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待仇人是睚眦必报。而有朝一日,勾践消灭了夫差之后,他会如何对待当年的走膀右臂呢?范蠡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们可以猜想,范蠡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对勾践的偏执了如指掌,刻骨铭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范蠡明了勾践当时的处境,他同样也时刻警醒自己当思来路。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与晋、鲁等国会盟之计,发兵攻打吴国,大获全胜,吴国被迫与越讲和。

四年后,勾践不顾盟约再度攻吴。公元前476年,勾践第三次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彻底灭亡吴国,号称霸王。

越国称霸,最大的两位功臣范蠡、文种居功至伟,应该是好好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范蠡很快选择退隐,化名鸱夷子皮,四处游玩。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经商。走在自己喜欢的轨道上,范蠡富甲一方,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

在离开越王勾践之时,范蠡给文种遗书一封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飞鸟被捕尽,再好的弹弓也就没用了;狡兔被猎光,再勤勉忠心的猎犬也会被烹杀。况且勾践脖子长,嘴尖,只能和他一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却不能一同享乐。

知人莫若友,勾践的性格特征,行动特点,行为路径让范蠡感到不安,他选择了离开。

最佳贡献者
2

先简单说一下越王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交往。

吴、越争战,吴国大败,新任的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一雪前仇。越王勾践得到消息,决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

大臣范蠡劝他不要轻动,勾践不听,结果大败。勾践带着残余的五千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大臣文种代表他向吴王屈辱投降,勾践侥幸逃过大劫。

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描述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之下,勾践一步步恢复国家实力,经过二十年的准备,最终灭亡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一雪前耻。

胜利之后,范蠡和文种这两个重要的功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范蠡辞官不受,离开越国,北上到了齐国。而文种仍然留在越国。

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核心是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他的意思是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人世间的基本道理。而且从越王这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出来,他是那种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享乐的人。先生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在这里,范蠡对越王勾践的基本判断是:危难过后,他不会像从前那样善待大臣,所以继续留在他身边非常危险。

范蠡作出这种判断,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人性的常态。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猎人来说,良弓和猎犬都有工具的属性,任务完成了,工具也就没有了价值。

对于君主来说,大臣也是一种工具,在需要的时候,勾践才能“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成功之后,功臣们不但没有价值,反而成了累赘。

第二,就是勾践本身的性格。

范蠡在勾践身边几十年,当然清楚他的处事风格。在这里,范蠡特别提到了勾践的相貌,说他“长颈而鸟喙”,就是细长的脖子,唇吻向前突出,类似于鸟嘴。

相书上认为,这种人刻薄寡恩。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相术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太确切,但大体八九不离十。

文种收到范蠡的提醒,称病寻求隐退,可惜为时已晚。有传言说文种要造反,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柄利剑,暗示他自我了断。

文种别无选择,只能自杀,而范蠡已经为自己开创了另一番事业。

3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以命死士在阵前列队自杀的奇谋大败进犯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受伤身死。两年后,即位的吴王夫差攻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投降被带回吴国受辱三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任用范蠡和文种等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吞并了吴国,并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诸侯霸主。在越国攻破姑苏以后,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先是前往齐国,后来定居于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三致千金”,史称“陶朱公”,在今天的定陶还有范蠡湖和范蠡墓的遗迹。



自己远走高飞后,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自己的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说勾践此人脖子长且嘴巴类似于鸟,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劝告文种赶紧离开越国这个是非之地,不然就会有杀身之祸。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果然被勾践杀死。



范蠡之所以认为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享乐,当然不是简单地从勾践的相貌特征来做出判断。而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

一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人之天性。在消灭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大业,声名威望几乎达到了人生的鼎峰。在二十年的复仇过程中,越王勾践“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对范蠡、文种等大臣倍加信任,积蓄国力,默默地等待吴国犯下战略错误,终于君臣同心,消灭了世仇吴国。在大仇得报后,范蠡文种这样心腹大臣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好比是工具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在。

二是勾践隐藏在内的刻薄寡恩的性格决定他会对功臣开刀。当初勾践被迫投降于吴王夫差,夫妻二人被带回吴国,勾践服侍夫差为奴隶,勾践王后雅鱼在宫廷打扫卫生,勾践为了迷惑夫差,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尝其粪便以观察病情,自己的王后雅鱼也受尽屈辱,甚至被迫侍奉于前来拜访的晋国使臣,但这些勾践都忍了下来。但凡是能忍奇辱者必有大谋,原本战败前的勾践可不是谦谦君子,他在困难时期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等到形势逆转,就会本性暴露。在吴国被消灭后,勾践王后雅鱼深知丈夫刻薄寡恩,不愿意把知晓自己屈辱的人留在世上,自己主动自尽身亡。跟勾践共患难的王后都不敢不愿与勾践共享乐,文种的悲惨下场早就在意料之中了。

4

其实很简单的,勾践不想让知道底细的旧臣在新臣后面说那些引为耻辱的故事。这一点涉及到做帝王的尊严。想当初那是何等的失败,何等的无尊严。朱元璋也是如此,容不得人家说他出家当过和尚,讨过饭。帝王应有的尊严荡然无存。按理本来就应英雄不问出身,如曾卖过草鞋的刘备三次草庐请诸葛亮,才有三分天下。汉武帝曾用马奴卫青,奴隶霍去病攻打匈奴,国家才得以安定。象朱元璋,勾践之流,在取得成功之后,不思如何更好地治理天下,反而大杀有功之臣,不懂得使用这些人才,以为杀了他们,天下就可以长久,其实是把自己跟大众对立起来了。只有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党,才有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智慧,才能挖掘出治理国家的力量,才能治理好社会。

5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每个人都听过,这一种积极向上、刻苦努力、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态度,最终取得苦尽甘来、功成名就、事业有成、霸业已图的成功,勾践也成为忍辱负重和发愤图强的代名词。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帝王多薄情,我们都在关注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功成名就,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你,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只能说:勾践是一个变态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心黑、最薄情的一国之君,没有之一,勾践所做的一切,就是用一颗扭曲的心,用一种变态的方法,成就自已的功名和霸业,在勾践的这条成功之路上,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谁要阻止勾践,勾践就会“人挡杀人、佛挡灭佛”了

用范蠡话说勾践就是:勾践长得是长颈尖嘴,阴险毒辣,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



长颈尖嘴是一种面相,古人善相术,能够根据一个人的长相、气质等判断出一个的性格和将来,根据勾践的面相,范蠡断定勾践为小人

范蠡虽然不是职业相师,但也是博学多才之人,范蠡之所以这么说勾践,除了面相,还有勾践很多表现得非常阴险毒辣和薄情寡义的地方。



比如说勾践与吴王阖闾的战争,阖闾是吴王夫差的父亲,在听说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去世之后,率军攻打勾践,两军在今浙江嘉兴大战,勾践派出了一队越军敢死队,这一队敢死队与常规的敢死队不同,一般认为敢死队肯定是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决斗的勇士,但勾践的敢死队却是自杀。

勾践让敢死队员排成三队,冲到吴军阵前,然后再集体自刎而死,对,你没看错,就是自刎而死,不仅后人认为不可思议,就连当时的吴军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越军大部队就冲向吴军,把吴军打得大败,就连吴王阖闾也因重伤而死。



战争无可厚非,但是让士兵排成排在敌军阵前自杀的战术,闻所未闻,自杀的可都是越军勇士啊,靠自杀吸引敌军注意力,再攻打敌军,虽然赢了,但以已方士兵性命为代价,是否值得?况且在当时,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牺牲自已的士兵,真的值吗?

或者说,勾践是完全不在乎士兵的生死,他在乎的是战争的胜利,只要战争能胜利,死再多的士兵又如何?这就是薄情寡义



吴王阖闾去世之后,夫差即位吴王 ,日日操练兵马,随时准备发兵为父亲报仇,勾践听说后,决定先发制人先动手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时机不成熟,劝谏勾践不要伐吴,可勾践不听,结果被吴军打得大败,退到会稽,派出大臣文种向吴国求和。

第一次吴国拒绝了勾践的请求,勾践听说后,准备杀妻灭子视死决战,最后还是靠受吴国贿太宰伯嚭才求得免除一死,如果吴国不同意呢?我毫不怀疑:勾践真的会杀妻子灭子,与吴国绝一死战。



杀妻灭子这话可是从勾践口中说出的,在勾践眼中,如果事业受挫失败的话,妻子与儿子都是可以牺牲的,这不是薄情寡义又是什么呢

吴国答应勾践的求和后,让勾践在吴国为奴隶,侍奉吴王,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心中,一国之君的名节可是相当的重要,为了名节而死大有人在,比如商末周初的伯夷与叔齐,因为不食周粟而饿死,尤其还是周礼尚存的周朝,勾践不重名节 而重利益,在当时算是一种叛逆,这说明勾践的报仇之心是何等强烈。



范蠡与勾践在吴国为奴隶的两年时间里,朝夕相处,耳儒目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范蠡还不清楚吗?范蠡可是商人的祖先和商圣,是一个极其精明且成功的商人,一生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经商成功成为巨富,这种能力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在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的20年中,勾践为了报仇,每天尝尽苦胆,告诫自已时刻记得深仇大恨,勾践的忍辱负重20年,终于一举灭亡吴国,在勾践灭亡吴国成功的庆功宴会上,范蠡就已经看出勾践的狠毒之心。



范蠡以助勾践灭亡吴国之功弥补当年勾践的会稽之辱为由辞职隐退,但勾践却说出愿意分一半江山给范蠡的话来,这话连三岁小孩子都听得出来是虚假之言,范蠡会不明白,如果接收,范蠡就会直接被灭,这就是勾践开始猜忌功臣

飞鸟如果没有了,那么射飞鸟的良弓失去作用,也应该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死了之后,追击兔子的猎狗也失去了作用,也应该会被烹杀。



现在勾践已经完成了他的报仇大计,那么辅佐勾践成功的功臣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这就是典型的帝王之术,勾践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在乎士兵的性命,也不会在乎妻儿的性命,更不会在乎功臣的性命,勾践天生就是为了复仇而活着,以致于扭曲了一颗变态的心。

两个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功臣范蠡与文种,一个隐退,一个被勾践所杀,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出勾践的狠毒,但至少范蠡可以看出,范蠡与文种就像秦汉时期的张良与韩信一样,一个隐退,一个被杀。而范蠡就是张良,文种只能是韩信了。

6

原因很简单,勾践心理变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范蠡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大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变化中,洞悉人性,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也是成功学大师们口中的成功典范。


但是,实际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勾践这个人的心理极不正常,可能很扭曲,甚至有时会达到变态的地步。


比方说,勾践是如何打败吴王夫差的爸爸阖闾的?他先让死囚排在阵前,在吴兵面前自杀,把阖闾给吓懵了,结果吴军被打败。这种战术很残忍,你可以从中琢磨一下,勾践这人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又比方说,勾践在会稽山被吴王夫差逼到绝路,走投无路的勾践,像孙子一样向文种等大臣喊救命,还许诺以后要平分江山。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有一种小人嘴脸,今天他落难了装孙子,说不定他明天发达了就会把你一脚踹开。



还有,勾践为了活命,居然亲自尝夫差的粪便,为表忠心给夫差看病、当司机。


还有,为了打败夫差,送西施,搞离间,什么阴招都用上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可是等了整整三十年才终于如愿搞掉吴国。这种人,得多能隐忍呀?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勾践灭吴的故事,实际上给了我们两个血淋淋的教训:第一个是大家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二个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后患无穷。


这一点,伍子胥看得很明白。对于夫差来说,你都把勾践囚禁了,一刀就能结果了他,彻底灭亡越国,从此永绝后患。


可惜,夫差不听,结果让勾践死灰复燃,暗中复仇。


最后,轮到夫差了,勾践说,当初上天把越国送给你,你不要,现存上天又把吴国送给我,我不能违背天意。结果,把夫差逼自杀,把吴国彻底灭了。



范蠡看得也很明白,勾践这人,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能装能忍,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心理,真的好变态呀,想想都让人后怕。心理变态的人,往往都很敏感,报复心极强。今天他落难装孙子,度过难关之后,他会想起你之前的不好,你的功劳会被选择性遗忘。


果不其然,刚刚灭掉吴国,勾践就对头号功臣文种说,你献给我的灭吴七策,还有四策没用,你下去和我死鬼老爸用吧。


就这样,还没分到一点股份的文种,被逼自杀了。



所以,提醒各位,以后交朋友,一定不要盲目,要学会观察人心。有些人衣冠楚楚心理变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借口坑你。

7

越王勾践隐忍多年,最终灭掉吴王夫差,一是出了口恶气,二也为中国的成语做出巨大贡献。勾践之所以能灭吴,离不开两大智囊范蠡和文种。可是在勾践成功打败吴国之后,范蠡立刻逃离越国。在走之前,范蠡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书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给勾践看相,认为勾践可同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可如果仅是从面相下结论,也未免太草率了。范蠡其实还有别的依据,只不过没有详细告诉文种罢了。

勾践早年德行并不好,当初越国太平时,勾践做大王,是很荒唐的。范蠡应该意识到,勾践后来的忍辱负重,是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求生欲。反而是之前的越王勾践,因平安无事,其表现才是出自本性。勾践即位三年就想伐吴,当时范蠡进谏他时机不成熟,可是勾践不听,后来果然战败了。

在战败前,勾践骨子里刚愎自用,并不尊重范蠡、文种等贤臣。战败后,勾践没有办法,又拉下脸皮来求范、文二人为自己收拾残局,文种是老实人,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在意,但是范蠡多精明,自然不会忘记。

真的灭吴之后,越国举国欢庆,惟有勾践不悦,这些都被细心的范蠡发现了,范蠡当即猜到了勾践不悦的原因。在他辞行时曾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范蠡这段话不是无的放矢,应该是他察觉到勾践把从前失败所受到的屈辱,归在范蠡和文种的头上。勾践在吴国受辱,二人都是亲眼所在,这给勾践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事实证明,范蠡对勾践的人性看得很准确,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而不听他劝告的文种,最后果然被勾践逼死。

8

若要说谁最懂勾践,不是文种,不是范蠡,而是夫差。

不仅是范蠡看出了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其实最先是夫差知道的。




勾践卧薪尝胆后,发愤图强,最后灭了吴国,当时灭吴国的时候,吴王夫差被越国军队围住,夫差就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

“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其实这句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这句话最先由夫差说出来的。

夫差为什么这么懂勾践?

因为夫差就是勾践最大的受害者。当年勾践被夫差所败,勾践派文种去求和,跟夫差说:“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最后夫差放过了勾践。

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夫差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除粪、洒扫,甚至还为夫差尝大便。夫差为此深受感动,就放勾践回越国了。





没想到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攻打吴国,完全换了一副嘴脸。这时候夫差才真正认识到勾践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能屈能伸,为了目的可以毫无底线,当初为了活命,连妻子都能奉献、连大便都肯去尝的人,他的隐忍程度究竟到达了什么样的地步,而且他这样不光光为了活命,更主要是为了东山再起而报复。这种腹黑程度实在可怕,所以夫差才知道勾践这种人是个恨角色,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




而范蠡当时是跟勾践一起质于吴国的,他对勾践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也知道勾践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讲情份,不可共同富贵的。于是才主动要求离开。



他走的时候叫文种一起走,可能文种当时认识还没那么深刻,也可能是贪恋权势,最后果然被勾践赐死。

9

范蠡是个传奇。

他先在政界,辅佐勾践灭了吴国,而后急流勇退,转战商界,又创造了商业帝国,成了富可敌国的商业巨贾,死了之后,又转战神界,成了人人参拜的财神爷。


范蠡是楚国人,在楚国混的不如意,恰好当时越王勾践招贤纳士,求贤若渴,于是他拉着好友文种一起到了越国,他俩到了越国之后,立马得到了重用。

后来,范蠡和文种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可是在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选择了隐退,当时范蠡劝说文种一起退出,他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有尖酸刻薄之相,这种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咱们一起走吧!”

可是,文种觉得范蠡有些杞人忧天,于是选择留了下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果不出范蠡所料,没过几年,勾践就借故杀了文种,范蠡逃过一劫。



那么,范蠡是如何看出勾践不能同享乐,只能共患难的呢?

一是勾践面相刻薄。

勾践有“长颈鸟喙”之相,脖子长长的,嘴巴尖尖的,一看就像一个鸟人,这种面相的人,最是尖酸刻薄,阴险狡诈。

二是勾践心狠手辣。

勾践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当初他为了击败吴王阖闾,居然派了几百死囚冲在最前面,到了吴军几十米之时,这几百名死囚突然停止了前进,纷纷拿出利刃,向脖子抹去,刹那间鲜血喷涌,尸体一个个倒下,场面恐怖诡异。


吴军不明所以,一个个张大了嘴巴,惊得呆住了,就在这时,勾践大喊一声,冲啊,吴军猝不及防,四散奔逃,这一仗,勾践大获全胜。

再比如,勾践为了击败吴国,不惜将煮熟了的稻种免费送给吴国百姓,结果导致百姓颗粒无收海惨了吴国百姓,诸如此类阴招,不胜枚举。

范蠡与勾践相处久了,对阴险狡诈、自私无情的勾践越发忌惮,于是果断地离开了。

10

在古代,君心总是难测的。如果臣民稍微不如帝意,那么很可能就是大祸临头,这也验证了一句话“伴君如伴虎”。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枭雄崛起。他们都想要在天下中获得一席之地,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在这些枭雄中,当然有人生赢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人生赢家的背后,都会有着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毕竟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建立起一个新王朝的。那些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在君王成功开辟王朝后,往往都会被论功行赏。


但是我们却发现有好多的君王都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很多开国功臣在王朝建立之初,所享受的待遇都是极好的,毕竟统治者地位还未巩固,还需要他们的扶持。但等到江山稳定后,那些帝王们就开始给他们使绊子,有的甚至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他给处置了,实在令人寒心。越王勾践之所以最后能够复仇成功,绝对是离不开范蠡和文种二人的。按理说来,范蠡绝对算得上是越王勾践的大恩人,他们曾经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但是为什么大功告成后,范蠡认为他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的人?


他是如何知道越王勾践为人的?我觉得有3个途径。当初越王勾践为了保全自身的性命,将自己的国土和钱财都献给了夫差,然后甚至还自甘为奴。越王勾践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可见他确实性格有些极端。再加上,他没日没夜的为了提醒自己跑去卧薪尝胆。要知道苦胆是非常苦的,他没日没夜都要让自己去受这样的苦。这样的人确实是可以共患难的,但由于性格偏激,容易做出许多冲动的事情。他太狠了,这样的人如何适合共富贵?因此第1个途径就是:他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第2个途径便是:经验之谈。自古以来那些王们成功得到了江山后,有几个是善待功臣了的?没几个吧。我觉得稍微好点的,就是刘秀了。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可几乎是把功臣都给杀绝了的。最后一个途径便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经常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在那些相处的日子里,他当然能够看出一点猫腻。有句话说的极好,“知人莫若友”。身为越王勾践的好朋友,他当然还是比较了解其本人的。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