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明史》中曾记载,说解缙“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意思是说,解缙此人是个人才,但他在为人做事上却表现出“直男”性格,太过张扬,一点不懂得收敛。他之所以“醉死”于朱棣之手,也是因为他的“祸从口出”。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此事。

一、解缙,三大才子之一。

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

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征越南,扩大了大明的版图。另外,在大明朝发生的一些壮举也让今人为之侧目,例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治黄等等。相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举措而言,在文化领域发生的一些大事也令人叫绝。比如在明永乐年间,解缙担任首席,负责主编《永乐大典》这一历史大事件,就为世人所瞩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永乐大典》是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

解缙因一部《永乐大典》而让人们开始了解他,并进入他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这位才子不但在编修文献上独树一帜,他在文章、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此人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却会死于“非命”呢。

二、埋雪“醉杀”浑不知。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在时政、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但由于此人不善弄权,不懂得官场潜规则,最终锋芒毕露,四周树敌,终死于朱棣之手。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早在朱元璋时期,他深得太祖赏识,命其常侍御前、听命晨昏。一段时间以来,君臣之间关系甚密。

朱元璋:“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老朱的意思是说,在朝堂上,你解缙跟我是君臣,私下里我俩犹如父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解缙非常垂青。解缙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恩遇,随即上奏《万言书》和《太平十策》,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主张简明律法、赏褒善政。众所周知,解缙为人清高、恃才傲物,因此在朝廷上也得罪了不少权贵,这一点朱元璋心里也清楚,为了惜才,也为了让“小秘书”避祸,1391年,他让解缙回老家待一段时间,让他闭门修性、著述文献。在此期间,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对《礼记》进行了删定。

朱元璋:“缙以冗散自恣耶。”

朱元璋退位以后,随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成功取代侄子之位而黄袍加身。解缙从建文帝那里平稳过度,又被举荐升任翰林侍读,不久又升任内阁首辅。朱棣了解解缙的才华,对于解缙也是爱护有加、关怀备至。

朱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在此期间,朱棣命解缙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其编纂时间之早、内容之广、规模之大,在当时让人叹为观止。此文献涵盖了至明以前数千年的历史,《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

这等功绩、这等人才,最后反被朱棣“醉杀”。解缙的死缘于一场“皇储之争”,即朱棣立太子一事。

朱棣夺取自家江山以后,立储成了他的头疼事。长子朱高炽号称吃货皇帝,他宅心仁厚,但却身有残疾而且身材比较矮胖,不太受朱棣待见。相比较而言,次子朱高煦跟自己比较像,而且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还救过自己的性命,朱棣甚至在战场上已经默许将太子之位传与他。

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际,他想到了解缙,想听听他的意见。解缙说:“陛下有好圣孙。”解缙在说这话的时候,也是实话实说,他并不知道朱棣偏向朱高煦。“好圣孙”意思是指,朱棣只有你嫡长子朱高炽当皇帝,那么他的儿子您的好长孙朱瞻基日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当皇帝。朱棣听解缙这么一说,豁然开朗,再加上文武百官比较看重朱高炽,所以朱棣最后拍板,太子还是由长子来当,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自朱高煦知道解缙的谏言之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解缙便被记在心头。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解缙,说他有谋反篡逆之嫌,经常与太子勾结,意图不轨等等,一来二去,朱棣便信以为真,加上解缙自己的性格在朝廷上树敌很多,所以朱棣最后将解缙贬谪,但此时朱棣并不想要解缙死,毕竟没有证据显示解缙篡位、犯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混迹官场多年的解缙,如果自此能“识相”一点,或者能反省思过也不至于命丧黄泉,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解缙之死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他的性格之弊。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正巧赶上朱棣不在,于是解缙就私自去拜见太子朱高炽。在外人看来,这算是私下勾结吗,还是私下汇报工作呢,总之,解缙在没等到朱棣回来之后,就匆匆回去了。要知道,这在当时,解缙已经是犯了大忌的。朱高煦耳目众多,将此事报告给父亲,朱棣龙颜大怒,于是降罪诏于解缙。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苦挨了五年,期间朱高炽也没有替解缙出面辩解此事,这不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五年之后,朱棣发现锦衣卫上报监狱罪犯名单时,居然还有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朱棣觉得很不可思议。

朱棣:“解缙还活着?”

锦衣卫“心领神会”,于是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没成想,他们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

三、宦海沉浮记。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突然想到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自古英雄醉卧沙场,笑傲群雄,为国、为民即便血洒疆场,又何妨?同为“醉”,可却有千差万别。

不同于壮士扼腕一去疆场的霸气,也不同于皇室为勇士壮行的豪情万丈,我们的解缙虽然宦海沉浮一世,但始终与权贵世族格格不入,一生忠良刚直的性格,却也落得醉卧雪地,只是解缙的死不是为国、为民,而是充当了皇家立储之争的牺牲品。也许到最后,在朱棣眼里,解缙甚至已经变得毫无价值,死与不死都一样了。

宦海沉浮记犹新,不枉旧人换新生。在封建君王的眼里,也许他在独自忧愁曲高和寡的同时,也在毫无头绪地看谁是谁。

朱高炽:“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明通鉴》:“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缙以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

(对于解缙埋雪“醉杀”,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皇帝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锦衣卫灌醉解缙,埋进入雪堆,活活冻死,既凶残,又狡猾,这就是明朝大臣惧怕锦衣卫的原因。解晋这个政治白痴死在了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上,还连累了妻子儿女。

年少气盛喜欢掺和朝廷大事

解缙文采出众,19岁中进士,朱元璋看中他年轻有思想,曾经对解缙说:"从道义上我们是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解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挥毫奋笔,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杨。解缙一鼓作气,再次呈上《太平十策》,大臣们对他另眼相看 。

涉世不深的解缙有点膨胀了,在没有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开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在朝中犯了众怒。朱元璋也觉得他管的出格了,就贬他当江西道监察御史。但解缙迂腐的文人气严重阻碍了政治嗅觉,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后,当出头鸟为其鸣冤。

最要命的是解缙还掺和皇家立太子的事,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被惯坏了,玩的出格了,不修理一下难成大器,直接叫家长,告诉解缙他爸:“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朱元璋是为了他好,让他离开朝廷这个大染缸找清静之所修身养性。

因支持过朱棣再次被重用

朱棣把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整蒸发后,当了皇帝。因为解缙当年因太子之争支持过朱棣,也看重他的文采,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再次栽太子之争

如果解缙经过10年的静心修养,聚心于他的长处文化领域,会大展宏图,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政治素养仍然停留在懵懂状态,对一些朝廷大事总是过于固执。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是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外表不敢恭维,身体肥胖,而且是个瘸子,按迷信说法他没有天子相。次子朱高煦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想让他当太子。解缙又跑去干预立太子的事,他口无遮拦:"当然是立老大了,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还是对朱高炽没信心。解缙猜出他的心思,说:"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很厉害,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不爽,知道立太子的事是被解缙搅黄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他为汉王,不让他去封地,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法标准。解缙知道后又屁颠屁颠跑去劝朱棣:"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本来对立太子的事不太满意,看到解缙又来搅和,大怒:“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因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丢了命

永乐八年(1410),朱棣带兵打仗去了。随性惯了的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皇太子,应该拜访一次,就私下跑到太子府。这在朝廷可是大忌,为了防止串通造反,没有公事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添油加醋地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下和太子会面不知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一转眼解缙已经入大狱五年了,永乐十三年严冬,朱棣翻阅囚犯名册时,看到好好久没提起的解缙的名字,就随口对锦衣卫统帅纪纲说:“解缙还在啊?”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着话中话,却又猜不准是什么意思。杀,还是不杀?于是纪纲想出一个让解缙自我了断的阴招,他拎了大壶酒去监房,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拖到院子里,埋在雪里做成了雪人,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就是一个迂腐文人,把朝政当儿戏,不避政治风险,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妻子儿女流放辽东,真是悲哀!

3

【不唯上,不媚俗,我是闵不克,我来回答】

解缙的被杀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具体来说,他恃才傲物,好品评人物,说话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同僚,遇事的时候没有人替他说话。外因是他参与了太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之家的皇储之争,被朱高煦陷害,同时也引起了明成祖朱棣的不满,被下狱,后来在皇帝的授意下,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将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冻死。

那么解缙到底什么样的人呢?

01.解缙虽有才华但是不会做人,做官不久被朱元璋被撵回家了。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文学家。

解缙在洪武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庶吉士。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他,曾对解缙说:我们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我把你看做儿子一般,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年轻的解缙书生意气,先后《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建议朱元璋要实仁政,开垦荒田,减轻刑罚等等措施。他还对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当时朱元璋并没有介意他尖锐的言辞,认为都是书生之见。但是后来解缙的言行引起了太祖的不满。

解缙曾经去兵部索要差役,出言不逊。尚书沈潜在朱元璋面前高了他一状。朱元璋认为,解缙玩世不恭。把他降为御史。后来解缙又上书为李善长鸣冤,得罪了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在解缙的父亲解开觐见时说,你这个儿子还应该读书、学习,10年之后再回来吧。

缙父开至,帝谓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缙传》

解缙很有眼力见的主动请辞,回老家读书去了。

02.在建文帝时期,解缙的言行毫无气节可言。

太祖驾崩时,在家读书只有8年的解缙,迫不及待地赶到南京,重新出山的愿望很强烈。结果事与愿违,有人弹劾他,说他母亲去世后还没下葬就离家远行,违背了孝道。不孝在古代是最大的污点,结果他被贬到河州卫(今甘肃临夏)做了一个小吏。由“京官”被贬到了外地为“吏”,这个处罚可是够重的。

后来解缙走了礼部侍郎董伦的关系才被召回,任命为翰林待诏,这只是一个掌应对的从九品小官。从他的年谱可知,在建文帝时期解缙并没有得到重用,干一些杂活,如建文2年(1400年),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只是受卷官,负责试卷的收发,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监考老师。

有人说“建文帝继位,解缙通过关系重新进入朝廷中枢,并升任内阁首辅。”请问这个内阁首辅是从哪里来的?谁见过从九品的首辅?再说了,内阁在成祖朱棣时期才初步成型,官职仅仅是五品,职责也限于皇帝的顾问,远没有嘉靖以后阁臣的权力与地位

因为没有受到重用,解缙对建文帝的归属感并不强,所以在朱棣进入南京时解缙没有表现出方孝孺的宁死不降气节。

在《明史·王艮传》里记载,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是邻居。在南京被朱棣攻陷前的那天晚上,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家中。解缙陈说大义,胡靖慷慨激扬,只有王艮默默流泪。三人离去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感慨道:“胡叔叔能死节,让人佩服。”吴溥却说:“你错了,三人里只有王叔叔会死。”话音未落,就听到传来隔壁胡靖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猪。”吴溥回头对儿子说“: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一会,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成祖朱棣。第二天,解缙推荐胡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

从解缙的这一举动看,他不具备儒家死节的坚守与勇气,给方孝孺提鞋都不配。

03.永乐时期解缙卷入了皇储之争,被诬陷致死。

明成祖因为解缙是第一个归附的文臣,大加重用,在永乐二年被升为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永乐时期的翰林院学士正五品。掌制诰、修史、文翰之事,参议政事、礼制,备皇帝顾问。

右春坊大学士也是正五品,与左春坊大学士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

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在文渊阁当值,参与机要事务。内阁参与重要事务自此而始。此时内阁的大臣的品阶都是五品,无论职位和权力均不能和当时的各部尚书比,例如当时的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特别受到朱棣的倚重,军国大事常常交给他俩去办。此时阁臣的权力小于部权,称内阁的首位大臣为首辅是不合适的。

回归正题,解缙被诬陷是因为他参与了皇储之争。

永乐2年(1404),朱棣与大臣讨论立谁为太子时,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毫不避讳地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强调“好圣孙!”借此打动喜爱孙子的朱棣。

有一次,明成祖要群臣为《虎顾众彪图》提诗,解缙见画中一只大老虎在回头看几只可爱的小老虎,便题诗曰: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棣知其题意,最终下定决心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2月,朱棣册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确立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解缙引起朱棣的反感是因为他多次劝说朱棣,称朱棣宠爱二儿子朱高煦这个做法不恰当,容易引起兄弟之间的争端。加之对解缙怀恨在心的朱高煦,抓住机会就说他的坏话。永乐5年(1407)朱棣借口解缙廷试阅卷不公将他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第二年改任交趾右参议,发配到刚纳入明朝版图的越南北部地区任职。

永乐八年(1410),解缙回京述职,当时朱棣正在北征鞑靼,解缙于是向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汇报后返还交趾。朱高煦知道此事后向朱棣诬告,说解缙借皇帝离京之际私见太子,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第二年六月解缙被逮捕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上报犯人名单,朱棣见到解缙的名字后说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纪纲遂将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冻死。时年四十七,其家族流放辽东。

04.结束语

率真、坦荡本是明清文人中难得的一种操守和品格,但是如果遇见流氓皇帝,这种操守和品格通常会给自身带来伤害,解缙就是如此。

4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影视中的朱高煦形象)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因口无遮拦而被贬

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因政治投机而飞黄腾达,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结束语

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

5

解缙虽才华横溢,却根本未参透世事,说得直白些,他就是个满脑袋学问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如果著书立说,必将名传千古,但要掺和到政治之中,早晚会被玩死。这一点其实朱元璋早就看出来了,出于对解缙的爱护,老朱打发他回家继续修炼,可惜解缙实在是朽木不可雕,最后被扔进雪堆中冻死,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解缙出身于书香门第,老爸学问好却不愿意当官,老妈琴棋书画也玩得贼溜,在他们联袂加持之下,解缙自然从小就是神童兼学霸,并很顺利地就考中了进士,而且排名还相当靠前,被选任为庶吉士。庶吉士这个职位,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一般都是在进士中选择带主角光环的人担任,他们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件,皇帝读书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也负责答疑解问。

解缙做了庶吉士,就意味他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朱元璋的秘书处(内阁)了,这是个多么让人羡慕的起点啊!

解缙也没有辜负神童和学霸的美名,来到朱元璋身边之后,很快就用自己的学识博得了朱元璋的重视,当年就从庶吉士升官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没事就找这个年轻人摆龙门阵,两人之间的私交日渐亲厚,以致于有一天两人喝小酒的时候,朱元璋居然对解缙说:“咱们名义上是君臣,但感情上我是把你当儿子啊!”

老朱说这话不知道是不是喝高了,但解缙听了这话绝对地飘了,回家连夜就写了个“万言书”,对朝政发表意见,不久又热情高涨地上了《太平十策》,后来又弹劾其他人贪赃枉法。朱元璋对于解缙的谏言,嘴上是不停地表扬,但也清楚了解缙的本质问题: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早晚会把自己玩死。

朱元璋无奈之下,把解缙的老爸解开找来,让他把解缙领回家继续修炼。朱元璋说:“人家都说大器晚成,解缙年纪还很轻,让他回家继续修炼吧,十年后再来也不晚。”解缙当时就懵圈了:才说过咱们情同父子,咋这么快就翻脸了捏?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不过朱元璋决定的事,解缙自然反抗不得,只能乖乖回家了。朱元璋这个做法是出于对解缙的爱护,但解缙却根本没有领悟到朱元璋的深意,回家之后一门心思著书立说,根本没琢磨为官之道和政治的本质问题,还是单纯地和白纸一样。

解缙在家耗费了八年的光阴,在政治手腕上没有丝毫的进步,老朱也没有践行他和解缙的十年之约,在解缙回家的第八年就病逝了。消息传来,解缙因为失去了知己而悲痛不已,赶忙进京为朱元璋吊丧。朱元璋的接班人是朱允炆,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主儿。解缙到京之后,他原来弹劾过的人对皇帝说:“先帝驾崩,皇帝你也没有召解缙来奔丧啊,况且他自己的老妈病逝后还没下葬,他老爸已经九十多了,他就这么来了京城,这居心很有问题啊!”


朱允炆一想,解缙这肯定是迫不及待地要官复原职啊,心里就有些看不起解缙,随便给他个小官打发掉了。不过解缙必定是才子,过了两年之后,又凭借着自己的文字功底,被建文帝召回了北京,并且又重新进入了内阁,最后还混到了内阁首辅。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明朝内阁,也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后来的权重,解缙也顶多就是皇帝的秘书长。

朱允炆不久就被朱棣给做掉了,但解缙有才华傍身,在朱棣手下依然混得风生水起,朱棣甚至把编纂《永乐大典》的重任交给了解缙,解缙也用他的才华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于是更被朱棣所赏识,就如同朱元璋当年赏识解缙一样。解缙也再一次飘了。


朱棣当时对于选择继承人十分犹豫,在他的眼中老大朱高炽蠢笨如猪,老二朱高煦神勇类己,但老大是嫡长子,具有天然的优势。于是朱棣就去问解缙,解缙回答得十分干脆:“这还有什么犹豫的,必须选嫡长子啊!”他看朱棣还是犹豫,就又追加了一个理由:“嫡长孙也很好啊!”嫡长孙就是朱瞻基,一向很得朱棣的欢心,解缙这样说自然也就打动了朱棣的心,最后决定了让朱高炽做继承人。

解缙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公义,但却狠狠地得罪了朱高煦,从此他就成为这位二皇子的眼中钉,时刻寻找机会准备坑死解缙。后来皇宫中发生了泄密事件,朱高煦就把这个屎盆子扣到了解缙头上,说是他泄漏了皇帝说的话,同时还诬陷解缙在当考官的时候阅卷作弊,朱棣大怒之下把解缙贬官到了越南。

被贬只是解缙噩运的开始。他在越南(当时名为交趾)当了几年官后回京公干,但当时朱棣正亲自带着部队打蒙古人呢,解缙见不到皇帝就去见了太子,然后回了交趾。这个举动又被朱高煦大做文章,向朱棣进谗言说:“解缙就是趁着父皇你不在北京,才偷摸地来见太子密谋,然后趁着父皇没回京就赶紧回交趾了,这还是臣子做的事吗?”


朱棣本来看着太子就心烦,解缙的举动再次挑战了他的底线,当即就把解缙下了锦衣卫的大狱,并且不审讯不释放,大有让他把牢底坐穿的意思,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待了五年。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特务头子、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把监狱里犯人的名单呈送给了朱棣,朱棣看到里面有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话:“缙犹在耶!(?)”,纪纲当天晚上回去,就给解缙灌了很多酒,然后趁着他酒醉,把他埋进雪堆之中冻死了!

朱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惊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纪纲的暗示,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纪纲是利用这个漏洞,替朱高煦干掉了解缙。

其实解缙之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了皇储之争,同时又无自保之道,行为举止又唐突冒失(私会太子),这绝对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换一个政治老手,很可能会既达成政治目的,又保住自己的性命。例如和解缙同时期的杨士奇、金幼孜、杨荣等人,既保举太子做到政治正确,又能够证明自己是效忠于朱棣的,这才是圆滑异常的政治高手。

事实证明,在太子朱高炽的眼中,解缙也同样是个政治白痴,没有丝毫的价值。解缙从入狱到被杀,我们没看到这个所谓的仁厚之人为他出头,即便是他当了皇帝,也没有为解缙平反(解缙被抄家,妻儿族人被流放),直到他孙子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才给解缙平反昭雪,还送了个谥号“文毅”。

纵观解缙,可谓是成也其才败也其才,遭遇的确令人同情。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6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解缙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个人对解缙的才学佩服万分,但是对于解缙的为人处事方式极不认同。解缙最终被“醉杀”完全是由于他缺乏政治智慧、为人处事过于高调所导致的。

不忠不义

建文四年(1402年),在燕王朱棣的靖难军队即将攻破南京之际,解缙与胡广、王艮两位老乡兼好友聚会,商议未来的出路。解缙满口君臣大义,一副视死如归的做派,胡广也附和解缙,只有王艮沉默不语,暗自流泪。结果三人回家后,解缙、胡广二人便收拾行装争先恐后出城向燕王朱棣投诚,只有闭口不言的王艮回家后服毒自尽,以身报国。

人常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自由,但是解缙的言行不一让人看透他的虚伪,他就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于公他背叛建文帝是为不忠;于私他欺骗好友是为不义。因此无论解缙在文学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

恃才傲物

解缙是个天才,从小就是一个“学霸”,洪武二十一年(此时解缙20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但是刚刚入仕的解缙就锋芒毕露,因得罪同事而被贬官,但是他仍然不知收敛,依旧口无遮拦,朱元璋不得不通知解缙的父亲将其带回,让他回家读书十年以修身养性。

朱元璋的一番好意似乎并没有让解缙有所转变。朱棣登上皇位后,解缙获得重用,成为内阁首辅和《永乐大典》的主编,春风得意的解缙变得更加忘乎所以,做人做事益发高调,得罪了一堆同僚而不自知。

站队太子

朱棣得位不正,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尤其慎重:大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性格文弱、靖难时一直坐镇后方;二儿子朱高煦英明神武、作战勇猛、靖难时一直追随在朱棣身边,战功赫赫,朱棣更加偏向于朱高煦。犹豫不定的朱棣就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认为朱高炽仁孝,应当被立为太子,见朱棣不为所动,甚至搬出了朱高炽的儿子,朱棣最喜欢的长孙朱瞻基,最终促使朱棣下定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从此便以太子党自居,知情后的朱高煦从此与解缙结仇,多次在朱棣面前给解缙挖坑,而解缙根本不把朱高煦放在眼中,多次提醒朱棣要疏远朱高煦,以免后患。挑拨父子感情的解缙因此被朱棣厌恶而被贬去广西,后又改为贬去交趾。

醉卧雪地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远征在外,解缙就直接拜见了太子朱高炽后离开京城。朱高煦向朱棣打小报告说解缙私下与太子图谋不轨,朱棣以“以无人臣礼”将解缙关入诏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看到锦衣卫上报的名单中就问到:“缙犹在耶?”锦衣卫头目纪纲充分领会领导意图,将解缙灌醉后埋在雪中,解缙被“醉杀”。

结语

不可否认解缙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但是他的死亡完全属于咎由自取,原因有三:

一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喜欢不忠的臣子,朱棣之所以在登基之初重用解缙,其根本出发点只是为了中和诛杀方孝孺十族的恶劣影响,以解缙为榜样,告诉天下读书人什么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缙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皇帝器重,但是他为人张扬,目空一切,往往得罪人而不自知,这就是他在遭遇困境时总有人落井下石,而没有人雪中伸出援手的原由。

三是不知进退,不识时务。解缙过早的站队太子朱高炽,完全没有明白朱棣的制衡之道。朱棣在位期间多次领兵远征蒙古,期间全部是由朱高炽监国。为防止朱高炽借机掌权,朱棣必须扶持朱高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权不会旁落。但是解缙的所作所为与朱棣的谋划背道而驰,被朱棣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以上插图均来自网络。

7

解缙之死,固然是朱棣父子刻薄寡恩所致,但其口无遮拦、抨击时政,藏否人物的性格也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


解缙与洪武帝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他自幼素有才名,在母亲高妙莹的教育下,解缙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终把他教育为大明第一才子。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乡试,便勇夺魁首,成为年轻的解元,第二年又在会试中夺第七名,被选为最年轻的翰林院庶吉士,他的仕途就此展开。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升为翰林学士,朱元璋曾拍着解缙的肩膀说了一句话:“与尔义则君臣,恩则父子,当知无不言”。这句话让解缙深受感动,回家之后连夜写下著名的万言书《大庖西室封事》,这封万言书笔锋犀利,内容尖刻,对朱元璋使用严刑峻法提出了批评。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尝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始终如一者也!

如此尖刻的批评,朱元璋反而很反常的夸克一句:“帝称其才”。为什么呢?这万言书中还有一句画龙点睛之笔:“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陛下之乏忠良也”!言下之意,大家都在怪皇帝杀人,岂不知皇帝也有自己的苦衷,苦于身边没有良臣啊。一下子就把锅甩在了在座大臣们身上,这反转让大臣们万分气恼却又无话可说。

得到皇帝的认可后,解缙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继续上书了《太平十策》,每日谏书不断,甚至还与兵部尚书起了争执。朱元璋觉得这个解缙恃才放旷,狂妄好斗,决定把他下放到地方上锻炼一下,于是把他打发到江西做了监察道御史。

到了地方,解缙还不吸取教训,他借王国用之名写下奏书呼吁给李善长平反,这件事拨动了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千叟宴”时,对解缙父亲解开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的政治生命就此在洪武朝得到终结。


解缙与永乐帝

靖难之变后,朱棣要自立为帝,需要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草拟“登基诏”,方孝孺回答了他四个字“燕贼篡位”后被诛十族,接下来解缙踏着方孝孺之血出场了,作为大明第一才子,干这种事手到擒来。他的登基诏书拟定的干脆漂亮,首先证明了朱棣靖难的理由,其次说明了朱棣的正统性,最后说描述了朱棣带领下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文帝入汉,尚资恭俭之风,武王绍周,愿广至仁之化。布告天下,其体朕怀。

言下之意告诉大家,你们摊上这个周文王、武王一样的皇帝,你们享福啦。朱棣对此很满意,遂把解缙加为翰林侍读,取方孝孺而代之。

就连永乐的年号甚至都是解缙起的,朱棣在征集年号时,众臣皆诺诺不敢言,而此时解缙颂诗一首:“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骏马今日照天子,大明永乐万万年”,朱棣连连叫好,遂定了“永乐”为年号,于是永乐二年,朱棣创立内阁,解缙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内阁首辅,从此也成为永乐帝最宠信的大臣。

解缙开启了他的首辅之路。一上来便是修书,他有四部书不得不提。一、《太祖实录》把建文帝的痕迹抹去。二、《正义论》为朱棣的正统性正名。三、《牌坊记》建立永乐纲常。四、《永乐大典》为永乐朝修文化面子工程。从此后,君臣二人关系密切,朱棣甚至在大朝会公开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一日不可少解缙。

既然君臣二人,关系密切到如此地步,为何后来落得个悲惨结局呢?


解缙之死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千古绕不过的死理!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如此,更何况是残忍著称的朱棣与放荡不羁的解缙,随着解缙达到了人生巅峰,他又一次好了伤疤忘了疼。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悲惨的命运,但解缙失宠到死,是有一个过程的。

藏否人物,树敌太多。朱棣曾把朝廷重臣让他指出长短,这本是得罪人的事,但解缙却口直心快,指出:“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良,不远小人”等等,尤其对李至刚的评价,让他真正树立起一个政坛上的大敌。

卷入争储,插手皇家内事。朱棣本意想立更像自己的朱高煦为储君,但是以解缙为首的文官集团短短十余字就打消了朱棣这个念头。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解缙又顿首曰:“好圣孙”,帝颔之。太子遂定。

虽然最终为皇长子保住了储君之位,但被汉王深深的所记恨,“高煦由此深恨缙”。于是朱高煦与邱褔先是设计了“泄密事件”,又紧接着构陷了“科场私授状元事件”,二计不成,虽对解缙打击不大,但朱棣却有了厌烦之心。在立储后,朱棣给汉王的待遇与太子一般无二,解缙又一次跳出来反对,这次却是让朱棣大怒不止。史载:“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

私会太子,“无人臣礼”。由于在征讨安南时,解缙提出了反对意见,被朱棣打发到交趾做了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后有事回京,没见到皇帝,就违背礼制直接去见了太子。“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见皇太子而还”。此事被朱高煦得知,在朱棣面前打了小报告,朱棣的反应自然可想而知,他认为解缙的行为“无人臣礼,乃大不敬”,但这次朱棣还是没有对解缙出手,必定还要靠这个才子收天下文人之心。次年,解缙上书要求朱棣拨款凿通赣江,引水灌田,这是一项天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完成,朱棣看到解缙上了如此荒唐的奏折,于是再也忍受不了心头的怒火,将其革职押入诏狱。

如果说解缙的性格狂悖还不至于引起朱棣的杀心,朱棣杀解缙首先是为了打压所谓的“太子党”,解缙居首。其次,解缙此人功利心重,在忠心问题上有所欠缺。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解缙编撰的《太祖实录》所有关于建文帝的真相都被抹杀,而真正的《太祖实录》是在解缙脑袋中的,对于朱棣而言,这才是要杀解缙的主要原因。

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在向朱棣禀报大赦名单时,解缙的名字就在名单内,朱棣看到后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缙犹在耶”?纪纲听到后,马上明白了主子的意思。

大雪之夜,纪纲请解缙喝了顿好酒,大概解缙也意识到自己大期将至,遂喝了个酩酊大醉。“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这就是解缙被“醉杀”的经过。



结语:从法理上讲,解缙私会太子,“无人臣礼”,治大不敬罪杀之是完全可以说过去的,解缙所为,无一不是为了重返大明中枢而作努力,在性格上也有巨大的缺陷。再遇到朱棣这么一位刻薄寡恩的皇帝,死是注定的,生则是一种奢望而已。最后用解缙一首打油诗来结束本文。

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8

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其才学贯顶,堪称第一。洪武21年,19岁的他中得进士,同年就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曾说道义上你我为君臣,恩情上犹如父子,尽可知无不言。解缙即呈上万言书。

有了老朱撑腰,他真的是太敢说了,指责兵部玩忽职守,为李善长辨冤,又革疏御史袁泰。与上不揣圣意,与下树敌太多,失了尺寸。最后连朱元璋都认为他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

如果从此开始他长点记性,后果也许不会太坏。毕竟他满腹经纶,做好份内事就完全能站稳脚跟。

可是他依然刚愎自用,说话口无遮拦。太过恃才傲物,做人没准则,为自己的死埋下祸根。

解缙本是建文帝的内阁首辅,这也是他春风得意时,可是朱棣的靖难军打来时,他却乖乖开门纳降。他曾给好友胡广和王艮表现出誓死不降的决心。王艮自杀成仁,而他的表里不一,少了文人气节。

起初在朱棣手里依然得到重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进文渊阁。奉命总裁《太祖实录》。

尤其主编《永乐大典》让他功成名就。升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朱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虽然评价甚高,但一个降臣却不懂低调行事。站队没站明白,居然还指手画脚参与皇家内部事务,挑拨朱棣与朱高煦父子关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见解缙磋商立太子之事。朱棣原意想立次子朱高煦,解缙直言,“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

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解缙直戳朱棣的软肋,又言“皇圣孙”,朱棣恩忖再三,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虽然立了朱高炽,但朱棣心里并不满意。而且汉王朱高煦对解缙也是心怀恨意,给他左右使绊子,被贬成了广西布政史司参议。如果此时还能有点眼力见,也许都能活命。

可他居然去挑拨人家父子关系,让朱棣疏远朱高煦,你算干嘛的?人家父子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于是朱棣也开始厌恶解缙。

永乐8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他就直接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这是犯大忌的。让朱高煦参了一本,“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为此甚怒,将其下了诏狱。过了5年,朱棣在锦衣卫上报的囚藉名单里又看到了解缙,便问到:“缙犹在耶?”听话听音,锦衣卫知道朱棣啥意思。

连夜就将解缙灌醉,埋入积雪,活活冻死。家中全部财产抄没,妻儿全部流放辽东。

9

明朝三大才子为:解缙、徐渭、杨慎。解缙既是出生最早的一个,又是公认的最博学的一位,所以他的“第一才子”之名实至名归!

解缙不仅博学,仕途也曾一度青云直上——他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这么看来,解缙无论从文从政,均有过人成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解缙出生于洪武二年,江西吉安人,自幼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盛名,学贯古今。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急于恩科取士,招揽天下人才以为己用。在洪武二十一年的考试中,解缙脱颖而出,一举考中进士,并得到朱元璋的亲自接见。



初登天子堂的解缙以为大显身手的时刻已经来到,他恃才傲物,常常对政务品头论足,像个“二愣子”:

一、针砭时弊:对朱元璋的为政举措进行分析,批评了朱元璋爱杀功臣的行为,并上书《太平十策》,为朱元璋勾勒未来;

二、为李善长申辩:李善长权势滔天,朱元璋欲将其连根拔起,解缙这个时候站出来替李善长说话,当真不识时务!

然后完成这一系列壮举的解缙就被朱元璋撤职,赶回老家呆着。“报国无门”的解缙,只好专心治学,等待时机复出。

建文四年,解缙回京复职,并于同年十一月当上了内阁首辅。



这一年,燕王朱棣的“靖难”大获全胜。北军攻占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解缙与杨士奇等人重组内阁,并总管编撰《永乐大典》事务,风头一时无两!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一生虽杀伐果断,却对立太子之事非常纠结,所以朱高炽和朱高煦各自的拥护者们你来我往,争斗得不可开交。



如此形势之下,解缙这枚耿直boy自然不甘屈于人后,他入宫面圣,最终以“好圣孙(朱瞻基)”说服皇帝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解缙与朱高煦的梁子就此结下!

朱高煦一直深得朱棣喜爱,所以他虽然在博弈太子之位中落了下风,但整倒几个对方的大臣还是没有难度的,于是乎眼中钉解缙就成为了牺牲品锒铛入狱!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会朱棣圣意,将解缙从牢中带出灌醉后丢到雪地里冻死。



解缙博览群书,却未将“疏不间亲”学以致用!

10

解缙被“醉杀”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的自保,完全属于自己把自己玩死的。首先,解缙太早表明站队立场,被人当了靶子;其次,解缙身为人臣却总和皇帝唱反调;最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代的士大夫可能被宋明理学荼毒太久,以至于他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总想做魏征,但是他们却没想过,这世上不会出现第二个唐太宗,所以魏征常有而唐太宗则不多见,因此明朝因言获罪的大臣有很多,而其中和皇帝对着干的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棣虽然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但如果你当真那么你就输了,在古代尤其是在明代,臣子们在皇帝的眼中就是工具,皇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皇帝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总之你是不服不行,所以认清自己的位置是臣子们的必修课,可惜从古至今为此命丧黄泉的人太多了。

原本朱棣是很看好解缙的,要不然以朱棣那样性格的人,怎么可能说出不可一日少解缙的话那,可惜解缙开始有点骄傲了,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解缙就开始有点飘了,事情也自然而然的开始起变化了:

首先就是朱棣就立储问题向解缙咨询,一般的聪明人肯定会说,陛下尚在壮年等等也无妨之类不痛不痒的话,可解缙就比较直接了,他全程站在朱高炽的这一边,对于朱棣来说虽然不太喜欢朱高炽,但自己百年之后只要能守住大明基业,立谁都一样。但是参与储君之争的朱高煦可就不这么认为了,毕竟在没有解缙“挑拨”之前,他可是有99.99%的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所以从此之后,朱高煦看解缙那就是仇人呀。

其次是解缙总是和朱棣唱反调,第一件事是朱棣要征讨安南,解缙上书反对,朱棣没听讨伐成功,啪啪打解缙的脸;第二件事朱棣讨伐安南期间,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不满意朱高炽的表现,解缙又上书为太子说话,朱棣有点不高兴;第三件事征讨安南朱高煦随军作战有功,朱棣想要给与其丰厚的奖赏,解缙上书反对说:“启争也,不可。”朱棣很生气,认为他离间朱棣和儿子们的父子亲情,从此之后解缙算是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

老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管是敌是友都不要把是做的太绝,得罪人太多自己以后的路就越走越窄了,解缙就是很好的反例,他先是得罪了朱棣的宠儿朱高煦,紧接着又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而他所依附的主公朱高炽,又是个不被待见的主,所以解缙的结局便是两次被朱高煦陷害,并最终在一个雪夜被朱棣下令“醉杀”在大雪中。


可惜呀,一代神童解缙竟落得如此下场。有明一代像解缙这样的直言之臣不在少数,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少有善终,而这一切都要怪他们太过于坚持忠君了,他们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地直言进谏、冒死进谏,殊不知这样只会给他们落得个愚忠的称呼,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谈忠君爱国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