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如此聪慧的女孩,怎么可能没意识到贾府的衰落呢!

她从小看惯了府内的人吃穿用度: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从来不知道节俭,林黛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林黛玉虽然没管理过贾府,但是经常跟在贾母身边也学会了很多管理家庭内务的方法。

贾家的女孩琴棋书画学得挺好,管理家务来,也有一套,尤其是三姑娘贾探春就很有魄力,管理能力并不输王熙凤,但是三姑娘终究是要出嫁的。

贾宝玉过生日那天,黛玉和宝玉站在花下聊天。黛玉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也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林黛玉虽然年龄小,但是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时刻刻观关注着贾府每日的开支与付出。说明林黛玉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每每看到这些,她都要替贾府感到担忧。

而贾宝玉呢?

用他母亲的话来说,就是个祸根孽胎,混世魔王,他对贾府的衰败没有前瞻性,也没有半点忧患意识的概念。

林黛玉作为贾母嫡亲的外甥女外甥女,也不想看到贾府这样挥赫无度、一掷千金,林黛玉帮着贾府盘算着,已经入不敷出。

长此以往,贾府如果再这样不知节俭,离衰败的日子不久了。

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哥,林黛玉把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她多么希望贾宝玉能勇挑重担,改变这一切,林黛玉把自己对贾府的观察实事求是地告诉了贾宝玉。

贾宝玉却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林黛玉觉得贾宝玉太没危机感,只想到他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好就行了。宝玉有没想过贾府一旦垮掉了,他俩的日子焉能过得好?

难道贾宝玉不了解一个家族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道理?还是他假装不知道?

林黛玉听了宝玉的回答,真是无语,只好懒得理他,找薛宝钗她们玩去了。

林黛玉即使意识到贾府的衰败,也无能为力,只有空着急而已,这是她无法改变的现状。




最佳贡献者
2

【原创问答】我认为,如果解答这个话题,单单就事论事,就林黛玉这个弱女子本身而论这么宽泛的问题,是很难找到客观答案的。

这就需要把题扯开,分析前因而得后果。那我们就从林黛玉的出身说起,林黛玉是林如海的女儿,林如海是贾府的女婿,是贾母的宝贝女儿贾敏的丈夫。

《红楼梦》中说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林如海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连网枝节。

林如海被康熙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可是一年以后康熙驾鹤西去,雍正登基帝位。这里面的这段历史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当时朝野上下拥护八王爷的呼声很高,雍正是老四,康熙帝刚开始定的太子是老大胤礽。康熙爷二十多个儿子,最后乱起萧墙。我们且不去说这些王子之间的争斗,只说这雍正皇帝一上台,肯定首先会剪除异己,稳定皇位和政权。

贾母的原型是康熙帝的奶娘孙氏,孙氏的儿子是跟康熙一起长大的,在康熙早期夺宫的斗争中出了很大的力。康熙立第一个太子时,是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因难产将要断气的时候,而这个孩子就是皇长子胤礽。当时康熙帝才十几岁,作为康熙最忠实的拥护者,孙氏的儿子肯定对大太子胤礽也寄予厚望。康熙除鳌拜、平三藩之后不久,就让孙氏的儿子去了南方,做了江宁织造。

贾府的原型就是江宁织造府,皇帝是他们的坚实靠山。他们肯定不会去投靠笼络朝野的八王爷,但是对太子胤礽的感情还在。无论如何,作为新皇帝的雍正己经不是他们的靠山了。贾府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衰败的,可是贾府的衰败跟林黛玉的一家有直接关系吗?为什么林如海要把女儿林黛玉托付给贾府呢?

下面就说一说的林如海失势。

雍正皇帝刚登基就开始了追缴国库亏空。贾府那么有钱,都是挣来的吗?再者,康熙六下江南,五次都是他们家担任接待(书中写的是元妃省亲),这些花销费用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国库里借的。这也是贾府喜欢大排场,以为国家的钱用在康熙身上没事,顺便他们家也能从中捞到不少油水。可是一改朝换代,他们一失宠,麻烦事就来了。

贾府权力那么大,关系网又那么复杂,雍正帝正要挖出这个毒疮而找突破口,林如海就是这个突破口了,身为巡盐御史权大、钱多,又有贾府后面的大后台,肯定是不干净的。从林如海开始,雍正帝就让他们一家接一家地败落了。

林如海在失势后,眼看大势己去,知道已经朝不保夕,妻子贾敏己死,儿子也殁了,只剩下女儿林黛玉该何处呢?其实,林如海混迹官场,料知世事,也心知肚明,他是贾府的“先行者”,贾府一干人也会在他之后而败落。但舍此一条路,女儿无处可安,所以只有将林黛玉送托贾府而听天由命了。

从林如海将林黛玉送进贾府就说明朝廷己经开始在削弱贾府的权势了,危险即将来临。

这就要说“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败”的正题了,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形看,黛玉才是一个十几岁的黄花少女,对朝局和大人们的事是不会太清楚的,但她也是识文断字的女孩,不会对身边的事一无所察,然而只能是一种不太好的感觉而已。所以,我认为:客观的讲,林黛玉只知自已家的连连不幸,对贾府的衰败大势她是意识不到的。

因为,林黛玉在贾府是常处在“安尊富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的歌舞升平之中的。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3

林黛玉是从七岁便进驻到贾府的,她在贾府住了十年左右,以她的敏感与聪明,自然早就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的。

4

林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他其实能够一眼看清楚贾家在经济方面的现状的,但是那确实也不是她考虑,或者说她在意的事情。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有一段写道,黛玉和宝玉站着闲聊,聊起了探春,黛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宝玉说你不知道你病着的时候,她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这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林黛玉虽然不管事,就她个人的生活来说应该是衣食无忧,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人替她安排好的,这一点上贾母不会不作安排,凤姐也不会有疏漏,就像宝玉说的,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可是黛玉心里还是有惦记的。他是虽然身处深府大院,却一眼看到了贾家是出的多进的少,当一个家庭出的多进的少的时候,谁都能算出来结果会怎样,就像蓄水池蓄水,流出的水多,流入的水少,那么蓄水池总有一天会干的时候,不管这个蓄水池曾经有多大。

待遇尽管看清了这一些,但是于他而言,这不是她生活中的重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她心中只有宝哥哥那么一个人,他看出问题并不代表她要去解决问题,作为客居贾家的人,她也无能力解决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红楼梦》的作者在贾家被抄家之前,让黛玉死去,是对黛玉最好的悲悯,黛玉是真正实现的,那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不像妙玉最后落得不知所终的结局,悲哀至极。

5

黛玉肯定是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的。在《红楼梦》里,大部分男人都醉生梦死,包括宝玉也是如此,他知道这是个幻梦,但是就是不肯清醒过来。相反,贾府的女子,多半还能意识到大厦将倾。

这其中,秦可卿、王熙凤、平儿、贾探春、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已经看到了内囊上来的女子,她们或者是贾家的媳妇,或者是贾家的管事奴才,或者是贾家的女孩,或者是亲戚家的女孩。身份都不同,但是她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贾府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优秀的人,无论是在哪儿,放在哪方面,他都是优秀的。以上所说的几个女子,就是例证。而黛玉进贾府住了几年之后,观察了几年,也曾经私下对宝玉说,我闲下来的时候也对你们的花销算了一下,出的多进的少,如果再不省俭,肯定后手不接了。

就这一句话,说明黛玉虽然是寄住在贾府,但是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只管作诗吟句。她和探春一样,事事心里都清楚,只是亲戚的身份和女孩的本分,决定了她即使知道,也不能说什么、做什么。

其实,黛玉、探春、宝钗等闺中女孩的高智商和高情商,放到现在来说都是世界级名牌高校的顶级学霸,文史知识不用多说,就是经济、管理、财务等领域的知识,她们也是能够自己悟懂,或者一点就通的。正是如此,所以曹雪芹才有意要记述当年这几个异样女子,为女子写传记的。

我是红楼夜思,希望我能为您讲述更多红楼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6

林黛玉是从七岁便进驻到贾府的,她在贾府住了十年左右,以她的敏感与聪明,自然是早就意识到贾府的衰落的。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曾是贾府里的嫡小姐,风华绝代,金尊玉贵,她在临死之前,为了林黛玉能很快适应贾府里的事情,曾把贾府里的点点滴滴都讲给林黛玉听,当然也包括贾府当初的奢华,如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见到贾府里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就想起了母亲曾经对她所描绘的贾府的场面。



但是,在此后的日子,林黛玉也见证了贾府的另一种局面。如王夫人的半新不旧的家居摆设,主管者王熙凤挪用公款进行高利盘剥,史候府的节俭等,甚至贾琏后来借当等事情都有可能走进林黛玉的耳朵。因而,第62回,当黛玉和宝玉闲聊,宝玉说探春干了好几件事,是个心里有算计的人,黛玉道:

“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可见,黛玉对贾府的经济现状非常了解,不是那些只懂得风花雪月,勾心斗角的后宅女子可比。当然明白贾府现状的人不只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都是深深了然。后来贾探春通过看账本儿,也对贾府的现状有所了解。知道贾府世寅吃卯粮,青黄不接。

7

别为难人家姑娘啦,好不好?

一个家族的兴衰,是意识到或否意识到,是一个设身处地相关密切的人才会才能去思索和探求的。林妹妹对这个近乎哲学的问题,免疫。

8

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是目无下尘,成天只顾着伤春悲秋,不问世事。只管自己吃穿不愁,哪管贾府后手不继。

实际上,林黛玉懂家族财务管理,懂运筹谋划,也懂人情世故。林黛玉敏锐地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黛玉支持探春管家,希望解决贾府的财政危机。

林黛玉赞成探春管家,她对宝玉说过 :“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句话证明黛玉闲暇时间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写诗填词,弹琴做女红。她还算计贾府的收支,计算收支是否平衡。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宝玉觉得短不了咱们两个人就成,其余的事情就不顾及了。宝玉没有危机意识。但是黛玉有。黛玉觉得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她觉得贾府应该想办法解决当前的财政困难问题。因此她赞成探春改革,说探春是个乖人。

林黛玉没有为贾府出力,不是黛玉自私,也不是黛玉无能,而是因为她没有资格管贾府的家事。

贾府已经衰落,但是她没有站出来为挽救贾府做什么。不是黛玉自私,而是黛玉懂世故,认清当前的形势。

王夫人生怕管家大权旁落,王熙凤都不完全信任,更不会让其他人插手管家事务。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就夺取了她的管家权,让李纨,探春和宝钗管家。王夫人这是摆明了给宝钗的实习机会。

黛玉的身份约束她不能多说话,不能管贾府的内政,否则人们会认为黛玉多管闲事。会认为她别有用心。这是林黛玉的世故,也是林黛玉的无奈。

李纨身为贾府的大少奶奶,她都不多管闲事,宁可在屋里歪着,也不管王熙凤在那边忙得团团转。王夫人和王熙凤也不希望李纨为王熙凤分担家务。李纨尚且如此,何况寄居贾府的林黛玉!

即使管家期间,李纨都不多管家事,任凭探春和宝钗改革。黛玉明白贾府的经济状况,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她虽然不管事,但是她希望贾府能省俭,或者寻找新的出路,解决危机。因此看到探春改革,黛玉持赞赏态度,表示支持。

林黛玉写诗填词,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

林黛玉看到贾府【生齿日繁,事务日盛】,内囊已经空虚,衰落不可避免。可是贾府主仆上下,都安富尊荣,没有一个人没有运筹帷幄,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为了满足虚荣心,还要维持着外面的架子。

面对这种情况,贾母都无能为力。每日里只和孙子、孙女玩笑一阵子罢了。其余的事也就不操心了。因为操心了,还遭人烦,何苦来吃力不讨好呢。贾母都想明白了,黛玉一个寄居贾府的客人,有能怎么样?

林黛玉明知贾府败落在即,又不能有所作为,所以经常写写诗词,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担忧与悲伤。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黛玉的诗何尝不是对贾府这座香巢的担忧。贾府终有一日“人去梁空巢也倾”。

《葬花词》是黛玉对花的礼赞,也是对自己葬歌,更是为贾府败落命运唱的挽歌。

《葬花词》与其说是对自己爱情的不确定,不如说是对贾府兴衰的不确定。

林黛玉没有那么狭隘,她不是单纯为自己和宝玉的爱情而悲悲戚戚,黛玉也是为贾府不可逆的败落而伤心落泪。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9

贾府是四大家族之首,它是钟鸣鼎食之家,也是翰墨诗书之族,贾府的生活到底有多富贵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贾府几乎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宴,贾府餐桌上的美食每天都有新的式样;贾府的大观园美轮美奂,几乎集合了众家园林之所长;贾府的衣裳,贾母和宝玉的都是针线活灵巧的丫头们的手工定制,有些衣裳上用内造都比不上;贾府出行车马都可以占满整条街道。

贾府的富贵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贾府的败落也是慢慢而来的,贾府的管家人们自然是最先预料到贾府的败落的,可是其他人却都高枕无忧的生活。那么“不食人间烟火”的黛玉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贾府的败落呢?

第一,在探春管家期间,林黛玉和宝玉谈起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


黛玉是在贾母的调教下长大的,从鸳鸯和袭人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就可以知道贾母教育女孩子是很厉害的,黛玉是贾母的最喜欢的孙女,贾母对她教育自然不会差。琴棋书画是黛玉要学的,可是当家理政和针黹女红也是闺阁女儿必备的技能,这些方面黛玉自然都不会差。

所以黛玉即便没有参加贾府的管家事宜,她对贾府的现状也是略知一二点。

黛玉对宝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只是闲暇的时候一计算就能够知道贾府此时已经出去入不敷出的状况,这是黛玉学习当家理政比较好的效果。黛玉不管事并不代表她不懂事。黛玉这样身份的姑娘日后都是要嫁给别人家做管家大娘子,所以当家理政只是必备的技能。

第二,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每况愈下


黛玉从进贾府的那天恰就保持着小心翼翼,不肯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虽然后期黛玉变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这份小心从来都没有放下过。黛玉对贾府的人情世故都熟悉了之后,她才能稍微流露自己真性情和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因为是寄人篱下,特别是在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在贾府生活就是格外的小心。黛玉为了不给贾母添麻烦,宝钗建议她吃一点燕窝来调养身体,黛玉都不去对贾母说。燕窝在贾府只是平常,王熙凤的生病之后就会吃这个,可是黛玉此时却连这么小的要求都在顾忌。

因为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待遇都和贾府的小姐一样,所以她已经感到很不安了,燕窝虽然不贵重但是却容易被下人们抱怨“她轻狂”,其实黛玉不能说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已经慢慢败落,黛玉的生活状况在变差,所以她不能再给贾府添麻烦了。

第三,贾府的衰落,黛玉的聪慧如何会看不透


贾府的衰败其实是不太明显的,如果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是很难知道其中的真实情况的。贾府在外边的体面一直都保持得很好,也许不乏“死要面子活受罪”,可是贾府外边的体面却是一直都保持得很好。

黛玉是一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聪慧姑娘,她在贾府事事都看得很通透,如何会看不懂贾府的败落,只是大家都知道却都不说,于是黛玉有何必谈及呢?

黛玉并不介意平凡的生活,因为林家向来就不像贾府这般奢靡和浪费,黛玉喜欢的清减平淡的生活,所以贾府不管废与兴黛玉都不会特别在意。“无为而治,保持我心”这是黛玉的特色,也是黛玉的生活的常态,有此心黛玉的生活就会在贾府的波澜壮阔中保持自我的平静。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10

元春省亲时,让贾宝玉作诗,林黛玉曾代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最后四句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林黛玉虽才高自傲,目下无尘,但孤身寄居在贾府,她不可能完全不通世事的。她明白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道理,对来送东西的丫头、婆子,她从不吝于打赏;她知道在贾府只有贾母的疼爱是不够的,便跟王熙凤交好。林黛玉在贾府住了十多年,看着贾府从元妃省亲时的烈火烹油,到后来的节衣缩食,她当然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对贾府财政的入不敷出了然于心

贾宝玉过生日时,和林黛玉一起站在花开说话: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对于贾府的现状,林黛玉看得很清楚,她清楚地感爱到贾府众人豪奢的生活,也知道贾府当下的收入不多,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家里庄子上的收入和贾政几人的俸禄。而这些收入跟贾府的日常开支相比较,远远不足以支付日常开支。不管贾府先祖留下了多少财产,也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林黛玉能看得出如今的贾府子孙并不善筹谋,只知挥霍。但说到底她也只是寄居于此的表姑娘,并不好多说什么。



林黛玉的聪明,以及对世事的洞察

林黛玉无疑是聪明的,敏感的性格和坎坷的命运,让她对世事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洞察。薛宝钗劝她吃燕窝时,她会说: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三言四语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第六十九回,王熙凤将尤二姐骗进了大观园,“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奶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

在人情事故上,林黛玉聪明而剔透,她能看清楚贾府仆人捧高踩低的嘴脸,也能看明白王熙凤满脸带笑之下的精明算计和险恶用心。

因此,林黛玉从小住在贾府,在贾母身边长大,切身感受着贾府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化,她当然也能感受到贾府的衰败。



林黛玉性子的转变,也说明了她对贾府衰落的感受

林黛玉在整个《红楼梦》中,性格的转变是最大的。她初进府时,小心翼翼地应对,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再到熟悉之后,变得有些小娇纵,在周瑞家送宫花时,她会说:不是挑剩下的,也不会送给我;再到后来开始跟薛宝钗和薛姨妈交好,跟一众姐妹交好;到最后抄检大观园时,她已经从那个爱打趣人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异常沉默的人。

林黛玉性格的转变,正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府衰落感受的体现。从一开始那个被贾母宠得有些娇纵,敢跟贾宝玉吵架,让贾母来劝架的小姑娘,到生病要吃燕窝,却害怕被说三道四,说明当时贾府的财政已经开始紧缩。燕窝虽不是普通的东西,但是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女人吃燕窝滋养,也算日常事,可是林黛玉生病,却并没有送燕窝给她吃。连薛宝钗一个小姑娘都知道林黛玉吃燕窝滋补更好,贾母等人会不知道吗?如果知道,却并没有安排,这又是为什么呢?

抄栓大观园时,园里一众姐妹都有反应,唯有林黛玉,是那个最沉默的。一方面是因为抄检大观园是王夫人发起的,而她一直不得王夫人喜爱;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内心的悲凉了,探春都能看明白此举的荒唐,林黛玉又怎么能看不明白。只是一方面,她没有立场去说什么。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贾府的衰落已是必然,人力已经难以对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