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的我来回答一下。

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两个时期,战国七雄的国力和军力排名在各阶段都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四个关键的阶段,第一个是魏国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被齐国击败之后、第二个是五国伐齐之后、第三个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之后。

在战国的早期实际上七国的实力相差都不是很大,除了已经崛起的魏国和幅员辽阔的楚国为头等强国外,秦国、齐国、赵国和和韩国四个国家则都是半斤八两的,而燕国在那个时期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弱国。第一档:魏国、楚国。第二档:秦国、齐国、赵国和韩国。第三档:燕国。

魏国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被齐国击败之后 ,魏国的国力在连战连败后严重下降,魏国头等强国的地位已经失去。最为击败魏国主要力量的齐国一跃成为头号强国,与楚国并列为第一档国家,而秦国虽然已经变法,也从魏国那边获得了不少的领土,但是其实力还是很有效的,只能排在第二档的第一名,魏国则排在了秦国之后,其他国家的排序不变。

在公元前284的(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五国伐齐之战后,齐国在五国联军的打击下从此一蹶不振,燕国顺势逆袭而上成为了第二档的国家,秦国则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而韩国、魏国和楚国在之后的一段时期都被秦国胖揍了一顿,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灭掉中山国后默默地发展着。

到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战国形势已经更加的明朗了。秦国第一的位置无人能够撼动,赵国凭借击退秦军的战绩稳居第二,接下来的排名为楚国、魏国、齐国和燕国,四战之地的韩国则永远的沦为了最弱小的一个国家。

最佳贡献者
2

观点简单粗暴,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区斧正。

第一名,齐国、秦国

一个是经济超级大国,一个是军事超级大国。当然齐国是被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甚至于历史上有有“齐秦互帝”的说法。严格意义来说秦始皇都不是第一个皇帝,而是第三个。当年秦国齐国都互相承认对方的实力。

第二名,赵国

实力雄厚,民风彪悍,尤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实力大增,从三流国家一越成为一流强国。战国后期都可以和秦拜拜手腕。

第三名,楚国

地大物博,实力雄厚。但中后期被秦国爆锤,实力一再缩水。但也有为数不多侵占秦国领土的胜仗。排名第三。

第四,魏国

人才输出地,其他六国人才加在一起也没有魏国的人才出名。

第五,韩国

灭了郑国以后,再也没有多大作为。凭借着诸国核心的地理位置,依靠集市的互相交易转了不少钱。

还有冶炼技术先进,制造的兵器是战国后期一绝。

第六,燕国,除了千金买马骨和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以外,在无其他建树。

3

战国七雄人口、经济、军事历史对比,最强的一个毋庸置疑谈起战国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起七雄了.魏齐赵韩燕秦楚,这七个在200多年的战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时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卫,鲁,宋,郑,吴,越等国都以先后被灭,晋国则分为韩,赵,魏三国。

1,韩国,占据中原核心,还有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和冶炼技术,国土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吞并郑国后,人口也不足300万。

2,魏国,比韩国面积要大一些,而且领土基本上处在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也奠定了它第一个崛起的基础。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现在的浙江省大小。人口550万左右。

3,赵国,战国初期很是弱小,都被魏国、韩国欺负的不成样子,国土主要在北方,比较贫瘠。国土面积大概20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

4,燕国,当时最荒凉的国家,处于苦寒之地,但是领土面积不算小,整个战国就雄起了一次,差点灭了齐国,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150万上下。

5,齐国,一直是老牌的大国、强国,魏国的衰弱也跟他有关,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基本上消灭了魏国的魏武卒。国土面积大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左右。

6,秦国,战国最开始的丝,差点被魏国给灭亡了,矮矬穷,没有资本。但是最后奋发图强,统一世界。国土面子最开始25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70万上下。

7,楚国,最庞大的国家,但是都是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最具备统一条件的贵族,最后却没落了。国土面积50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左右。

军事实力对比

第一;秦国商鞅变法后经济发达 士兵勇猛强悍。

第二;楚国领土辽阔曾为六国联军首领

第三;齐国经济发达与秦国共称东西二帝,六国中最后被灭的国家

第四;赵国赵武灵王在位时胡服骑射北击匈奴

第五;魏国吴起变法压制秦国三十年

第六;燕国曾险些亡国,辛齐桓公率各国联军解救

第七;韩国领土匮乏人烟稀少,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4

历史上,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即秦、齐、楚、燕、韩、赵、魏。

战国七雄概图

战国七雄是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后形成的,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注:本排名是综合各个历史网站所得,如有疏漏,还请您谅解;排名包括经济,文化,军事,体制等多个方面,并非单一军事实力。

战国前期实力排名:魏国,齐国,赵国,楚国,韩国,燕国,秦国。

战国中后期实力排名:秦国,赵国,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

我们看到:战国初期,秦国整体实力最弱,商鞅变法导致了秦国的崛起。

秦国崛起 - 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

小知识:关于“中国”的英译名“China”的来源有几种不同说法,其中最为学者接受的说法是,它源出于“秦”的音译。作为有力的佐证,在一、二世纪的希腊、罗马著作中,已经将当时的中国称作“Thinai”或“Sinai”。

在曾经各自称雄一方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不仅没有值得夸耀的悠久历史,甚至长期处于被鄙视的境地。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等,都比中原地区要落后两三百年。

当初,商鞅和秦孝公讨论国家根本强大道路的时候,商鞅就列举了几个强国,魏国财货甲兵之强,齐国明君贤臣之强,楚国山河广袤之强,赵国弓马骑射之强。

在他认为:当时强大的就这几个国家,但是他说都不是根本之强,这几个强国遇明君则强,遇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秦国不能走他们的道路,秦国要走根本强大的道路,要行变法。

可以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变秦的戎狄之风。变法的基轴是爵制改革。商鞅在旧爵制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新爵制——二十等爵制,并围绕这一新爵制进行其他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商鞅的爵制改革达到了几重效果:第一,激励战士,提升士气,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第二,打击旧的宗法贵族势力。第三,从制度上为庶民打开通往爵位的大门,为建立官僚制新型国家铺平道路。

所以十数年后,河西一战,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国丢盔弃甲,从此一蹶不振。

0460生活圈认为:战国的格局自此开始以秦国为主导。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公元前260年的战国七雄地理图

下面,我们按战国前期实力排名顺序来看一看各国吧(注:各国存在时间指从建国开始算起)。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魏: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最先变法,人才济济,战国初期国家实力长期居于七雄之首。魏国更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才中心,战国时期几乎大多数知名政治家都与其有关,吴起、商鞅、乐毅都是从魏国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国实行变法。

不过可惜,其最大问题在于国家战略方向不明,强盛时四面出击,到处树敌,甚至把国家版图搞得个哑铃状,又失去地理上的优势,在六国联合打击下,终于没落!!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齐国(公元前386年—前221年)

齐:经济发达,以盐而利天下,民殷国富,也是终结魏国霸主地位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战国时期另一个人才中心(不过多与学术有关),稷下学宫几乎汇集了天下百家学说之大成者,学风极盛,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播做了极大的贡献。

齐国在战国时期前数十年内直接与战国时期几个强国同时开战,并将对手打得相当狼狈。齐王当时就有一匡天下自己做皇帝的念头,加上当时齐国富饶,国力雄厚,以及背面靠海,在战略上没有秦国那样的后顾之忧,齐统一天下不是没有可能。

只不过其最大问题在于国家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不成比列,除孙膑、田单外几乎与出色的将领绝缘,国家武风不盛,士兵骠捍不足,居然被北方燕国攻破国都,几乎亡国,导致国力大衰!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灭亡。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赵:战国后期唯一在军事上能抗衡强秦的国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造就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力量,赵国骑兵也是本人最为欣赏的一支军事力量,说秦国骑兵强于赵国骑兵简直就是屁话,赵国骑兵的战术思想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赵奢、李牧的指挥下,其最为看中骑兵的机动性,尤其善于突袭作战,在长平之战后也曾经数次挫败秦国,不夸张的说,赵国骑兵开创了骑兵作战的一个时代。

赵武灵王(?-前295年)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

春秋末年,吴国、越国相继崛起,并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楚国被迫放弃经略中原与压制秦国,将自身全部精力放到东方,与吴越开战。等楚国压制住越国,暂时松一口气后,秦国已经崛起,楚国已经无法压制秦国。为了挽回劣势,楚国开始渗透四川,妄图从侧翼包抄秦国。可惜,秦国下手更快。司马错统帅秦国大军,抢在楚国前面,完全攻占了整个四川盆地。秦国攻占四川后,对楚国高屋建瓴、取得绝对的战略优势。虽然楚国随后攻灭越国、取得大片战略纵深,可惜,已经无力回天。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亡。

楚怀王熊槐(约前355年―前296年)

芈姓,熊氏,名槐,出生地,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是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

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执政后期,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楚成王趁会盟之际扣留宋襄公,开了破坏邦交礼仪的先例。 楚怀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自以为无害于自己而不讨伐。楚怀王为国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国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签订盟约为借口攻打楚国。楚国暂得保。三年后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年)

三晋之中,韩国疆域面积最小,但是,地理位置最重要。韩国控制着太行山脉的主要出口,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韩国国土虽小,但是,因为没有像赵国、魏国那样被分成几块,所以,韩国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扩张。韩国先是独自灭亡郑国,使自身国力大增。然后,又与魏国联手,组成联军攻掠楚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不少领土。秦国崛起后,魏国节节败退,韩国被迫直面秦国。韩国的国力自然无法与秦国相抗衡。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

韩昭侯(?—公元前333年)

又称韩釐侯、韩昭釐侯、韩昭僖侯,姬姓,韩氏,名武,韩懿侯(一作韩共侯、韩庄侯)之子,战国时代韩国的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

韩国国势最强,便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韩昭侯前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公元前355年,韩昭侯实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燕国(公元前1046年—前222年)

燕国是七雄里最没存在感的国家。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春秋时期,燕国孤悬在北,和中原只有一次接触,还是向齐桓公求救。等到了战国,直到中期,燕国才再度登场,而且,还是以闹出禅让笑话、被齐国完全占领的悲剧面貌登场。燕昭王即位后,选贤任能,燕国终于强盛了一把。秦开北击东胡、攻占辽东,为燕国拓地千里。乐毅伐齐,大破之,占据齐国七十多城。至此,燕国达到鼎盛。不过,燕国的兴盛也到此为止。长平之战后,燕国以六十万大军攻赵,被李牧、廉颇用十余万后备军队就大破之,失地数百里。此后,燕国不再有任何动静。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灭亡。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秦国(公元前768年 ~ 公元前207年)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虽然经过春秋时期长达三百年的发展,国力有了不小的增长。但是,秦国依然落后于中原诸国。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进行了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有了质的增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攻占巴蜀,这不仅使秦国取得一个大粮仓,还使秦国取得对东方诸国高屋建瓴的战略优势。长平之战,秦国消灭赵国四十万精锐,使东方六国丧胆,秦国统一天下之势不可逆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一统王朝。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0460生活圈认为商鞅与秦孝公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

秦始皇

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