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军算是蒋介石的嫡系,很受老蒋的信任,但就是中央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仍然有不少派系,最受老蒋信任的就是“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
这三派在抗日战争中顺利接过保定系的班,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宫,兵力超过百万,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人更是权势滔天。
三排主要军队的空间分布有很大不同,因此胡宗南被称为西北王,汤恩伯被称为中原王,但陈诚却没有被冠以区域,而是冠以字形。其派系被称为“土木系”,这源于陈诚的起家部队是原来的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民国通用书写方式是从右往左竖着写,“十一”就是“土”,“十八”就是“木”,因此就叫“土木系”。
陈诚,字辞修,号石叟。1919年,他以备取生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2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浙江第2师第6团任少尉排长。
这时候的陈诚,跟蒋介石没有半点关系,他的上司是邓演达。
1923年3月,陈诚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革命,在建国粤军第1师第3团(邓演达为团长)任上尉副官,随后成为连长。
同年5月,陈诚随军出征沈鸿英叛军,在作战中胸部负伤,被邓演达率部救回。后来他在肇庆医院养伤,蒋介石来院慰问伤员。这是陈诚第一次与蒋介石接触,匆匆而过。
伤愈归队后,陈诚任炮兵连连长,并于1924年9月参加东征。因为炮轰惠州城,完全压制对方火力,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同时也因表现突出获得了老蒋和何应钦的赏识。
黄埔军校建立后,陈诚担任教育副官之职,次年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
北伐开始后,陈诚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做起,因为老蒋的赏识和他自己的战功,步步高升到了六二十一师师长。
然而数月之后,老蒋第一次下野,何应钦借故将这个跟老蒋走得太近的新秀免职。
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陈诚就任后,大力扩充实力,甚至超过杂牌军的一个军。
1929年春,老蒋任命陈诚为十一师师长,中原大战后十一师扩充为十八军军长,陈诚因功升任军长。土木系正式发家,陈诚在蒋军中的地位也正式确立。
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后,陈诚很快就被蒋介石用到了刀刃上,即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点——江西。
从第三次“围剿”开始,陈诚的部队就作为进攻的主力,但相应的,围剿失败后,陈诚也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讦。不过在老蒋的庇佑下,陈诚不仅安然无恙,损失的部队也获得了补充,实力越来越大。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诚的土木系跟其他两系一样,在战争中迅速扩张,掌控巨量军队,麾下的将领也屡建战功,权势愈发壮大。
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诚的信心非常充足,扬言"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共产党解放区问题"。然而,全面进攻却没有进展。
1947年8月,陈诚被委任为东北行辕主任,派往危机四伏的东北战场,指挥国民党军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但均被击溃。
解放战争后期,陈诚起家的第18军及其隶属的第11师被编入黄维的第12兵团,结果在淮海战争中被解放军全歼于双堆集,这个地名特别有意思,拆分出来就是“十一难、十八难”,跟土木系犯冲。
战事连遭败绩,起家军队被打光,但陈诚并没有倒下,因为他还有老蒋的信任,在老蒋的支持下,陈诚于1948年10月出任“台湾省主席”和警备总司令,开始为国民党撤离大陆预做准备。
土木系重要将领大多随陈诚前往台湾,虽然第18军1949年在江西重建,但此时这个起家部队跟土木系的关系已然不大。
陈诚是土木系的首领,这个派系也是他一手拉拢起来的,除了他以外,还有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为“四大金刚”,以及下面更多将领。
这些人大部分都到了台湾,有的如周至柔、胡琏等人继续受到重用,有的赋闲在家,但土木系依旧是国民党的军事支柱,一直到陈诚因病辞职并去世后,土木系才渐渐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