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丰臣秀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德川家康?

答案就是: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丰臣秀吉不但想杀了德川家康,还曾经付诸于实践。

那就是发生在天正十二年(1584)三月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秀吉(那时候还叫羽柴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的一场大规模会战。

织田信长与其无可争辩的继承人织田信忠(为织田信长正室浓姬的养子,因此被视为嫡长子)、遭明智光秀叛变而葬身于京都本能寺中(本能寺之变,一说信忠死于二条城)。

作为攻略毛利家的总大将羽柴秀吉(丰臣秀吉)立刻与毛利方讲和,把姬路城里的所有物资分给手下,并把母亲阿仲和妻子宁宁送到长滨城,自己则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日夜兼程,在七日内赶回了畿内,史称“中国大回转”。

秀吉之后成功地利用为织田信长复仇的大义名分,取得了各方势力的支持,就连明智光秀的亲家细川幽斋(细川三斋之父,细川三斋是明智光秀的女婿)也表示光秀的谋反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于是秀吉迅速击溃了光秀,史称山崎之战,光秀在逃跑途中被乡民杀死。胜利之后的羽柴秀吉和其他几位织田家的宿老柴田胜家、丹羽长秀、前田利家在清州城会谈,商议织田家继承人的问题,秀吉又合纵连横,排挤了柴田胜家,立信长年仅三岁的嫡孙三法师(织田信忠的嫡子,元服后称秀信)为织田家的家督,而自己则作为三法师的监护人取得了织田家实质上的掌门人地位,之后又在贱岳之战击败柴田胜家,迫使柴田胜家切腹。

羽柴秀吉自此成为原织田家家臣中,最具有威望和实力的第一人,势力范围包括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志摩、近江、美浓、若狭、越前、加贺、能登、丹波、丹后、但马、因幡、播磨、美作、备前、淡路等20国,及伊贺、伊势、伯耆、备中之一部分,总计石高约630万石(石高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封地或份地面积,是大名和武士授受封地或禄米以及承担军役的基准),后来的德川幕府将军家也只有 398万石,可以说秀吉此时在实力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人。

(当上关白的丰臣秀吉画像)

而领有伊贺、伊势大部分及尾张三国的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日益感受到羽柴秀吉的威胁,担心落的和他弟弟织田信孝一样的下场,同时,由于他对羽柴秀吉拥立三法师为织田家家督有极大的不满,于是于天正十一年(1583),与德川家康联合,对抗羽柴秀吉。

织田信雄于开战之前,除了和德川家康结盟外,另外与纪伊国杂贺火枪佣兵队、根来寺僧侣火枪佣兵队、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和北陆的佐佐成政缔结盟约,形成了“秀吉包围网”,通过袭扰等各种方式对羽柴秀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天正十二年(1584)3月21日,秀吉点齐兵马号称约12万5000名大军自大阪城(今日本大阪)开拔至伊势(今日本三重县)、尾张(今日本爱知县西部)一带准备开战。当时德川家康大本营设在三河(今日本爱知县)冈崎城, 且手下全部兵力才35000左右(当时家康的势力范围为: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及信浓之一部分,总计约140万石),加上织田信雄兵力,总数约6万余人,与羽柴秀吉的整个武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时如果采取分兵守势策略,必然导致首尾无法兼顾,恐遭羽柴秀吉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于是德川家康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采用的军事策略是:

取内线集中优势兵力以主动攻势为原则,且视时机而机动出击。

长久手之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赘述了,总之秀吉方面遭到了失败,但由于家康的实力也不够强劲,最终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最后还是秀吉方面主动提出媾和,当年11月,秀吉与织田信雄达成了三条和谈条件;同年12月,德川家康基于政治及战略考虑下也做出妥协,将次子于义丸(即后来的结城秀康,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异母兄)送与秀吉作养子,臣服于羽柴秀吉。

小牧·长久手之战后,羽柴秀吉借此笼络了最大的反对势力德川家康,原本东国强大的联盟(德川-北条-伊达)基本宣告解散,这为桃山政权(桃山时代是日本丰臣秀吉统治的时期,上承战国时代,下启江户时代,因秀吉居住在伏见城,附近山上有桃树而得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注意到,德川家康的实力还依旧保存,同时因为此战是德川为援助织田信长后裔而战使得德川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和政治资本维护织田家的大义名分和相关同情者利益攸关者的支持成为其日后建立德川幕府出发点和基石。

(江户时代以关原之战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说到底当时日本处于典型的封建时代(并非五阶段论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的封建概念),从更严格的意义上,理论层面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天皇或者织田家的下属,德川家康是平等地位的同僚而非下属家臣,虽然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角度如果技术上可杀并非一定需要受到道义规则的拘束,但是一旦真杀的后顾之忧和隐患是相当严重的(比如激反其他潜在的敌人反叛)。

更何况,丰臣秀吉对在技术层面上能不能杀德川家康并无把握。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德川家康的出身是三河武士团,三河武士团是比较正统的封建武士(同样是上述的封建概念),三河地方在当时相对闭塞,保留旧制度旧传承较多,他周围的家臣也都是比较接受旧式的封建主义精神,丰臣秀吉来硬的不行,用他习惯的市民化的金钱收买笼络作用也不明显。

综合这几方面,就是上文回答的原因: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质言之,小牧·长久手之战之后,在丰臣秀吉心中确确实实埋下了对德川家康这位敌手的敬佩和猜忌的种子,但杀家康的天时地利人和,始终没有出现。

最佳贡献者
2

这属于历史上的政治问题。

首先,秀吉时代,德川家康是五大老之首,说白了就是诸侯之王,仅次于丰臣家。实力次之的是毛利家,毛利家还有个小早川隆景也位列五大老,不过隆景很快死了,就由上杉景胜递补。

最后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和上杉景胜。

但这五人并不是诸侯大名中实力前五排名,尤其是宇喜多秀家,实力估计前十五都没有。但秀家是秀吉的养子,是极度忠诚的,所以他入选。

小早川隆景与秀吉私人关系比较好,也很听话,能力也很强,可以说是毛利家最全能的人。但他死了。

前田利家不用说了,猴子的忠实伙伴。封地也不小,是前织田系的代表。实力与关系的不二人选,所以在利家活着的时候,家康都会与他商量后做决定。

家康与辉元都是实力最大而入选。

五大老外还有五奉行,不过战国看实力,五奉行也就依靠秀吉活着的时候能发号施令。秀吉一死,武将派就不鸟这些没实力的文官了。

其实从信长时代就已经在着手处理如何管理统一领地的问题。信长时代,以功勋封地,逐渐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信长直接放逐那些没能力的家臣,比如佐久间家,林家,多年的家中重臣直接从织田家内部消失,封地全没。据说明智光秀也是岌岌可危,因为害怕封地被没收所以铤而走险造反。

信长这种没收老臣领地的蛮横做法自然不是最恰当的,到了猴子的时代,就改为用文官奉行制度。秀吉的做法是没错的,这也让丰臣秀吉真正做到了统一日本后进行有效的统治。

然而猴子在进行削藩的时候,却刻意避开了毛利德川这些实力大名。这点也是德川幕府非常注意的。

秀吉活着的时候,家康是不敢反叛的。

但秀吉自负的认为,他死后凭借五大老五奉行制度可以安稳的传到他的儿子秀赖手里。

但秀吉建立的不是幕府,凝聚力也低得多。

所以秀吉还是判断错了。秀吉死后,利家也跟着死去,五大老没人是家康的对手。

秀吉不是个喜欢杀死对手的人,他更喜欢用外交的手段去搞定对手。这也让家康躲过一劫。

当然,家康寿命长,是关键。做乌龟才能笑到最后。

3

我的答案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丰臣秀吉是在自己主公织田信长的基础上统一日本的,而德川家康实际上并不是织田信长的部下,而是盟友。只不过由于织田信长的实力过于强大,在织田德川同盟中德川家康多少要屈从于织田信长的意志,甚至不惜为遵从信长的命令而杀妻灭子,但说到底德川家康毕竟是一方独立诸侯。

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家打下的基业理应由织田家的后人继承,身为家臣的秀吉却架空了信长的孩子,在织田家内部发号施令,这引起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的不满。信雄为对抗秀吉拉拢了家康作为后援。这引起了秀吉和家康之间的小牧山·长久手之战,在战场上秀吉的军队被家康歼灭。得知战败消息的秀吉长叹道:“家康此人名实兼备,真乃撒天罗地网都擒不住的名将啊!日本虽大,如此人者无二。真希望看到这样的人对我臣服,哪怕一次也好!”事实上这是秀吉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击败,之后在秀吉发动的统一日本的战争中也再未曾遭遇失败,也就是说在日本国内家康是唯一击败过秀吉的人物,秀吉的下次失败得等到朝鲜战役与明朝和朝鲜联军的战争了。

秀吉虽然无法在战争上打败家康,但却成功和家康的盟友信雄谈和了,之后秀吉又征服了关西地区的诸侯大名,基本上除德川家康和伊达政宗等关东诸侯外全日本都臣服于秀吉。这时的秀吉以几乎全日本的军力对家康进行压制,希望家康对自己表示臣服,不料连连遣使却屡遭拒绝。

锲而不舍的秀吉先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家康,又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家康那儿当人质。在秀吉的软磨硬泡之下家康提出:丰臣秀吉不得干预德川家族内部的继承人问题;不索取继承人作为人质;承认骏河、三河、远江、甲斐、信浓等地为德川家继承人所有三项条件,秀吉表示完全满足德川家的一切要求。终于在公元1586年的秋天家康前往大阪面见秀吉。据说在正式会见之前秀吉曾单独来到家康下榻的房间与之密会并以拜托请求的口吻直言:自己出身卑微,希望家康为天下安宁计向自己行臣服之礼。次日在正式会见时家康当着其他已归顺丰臣家族的诸侯大名的面向秀吉行臣服之礼。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秀吉其实并没真正臣服家康,只是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威慑而令家康在名义上归顺自己,实际上家康在秀吉手下仍和在信长手下一样是名义上归顺,实则维持半独立状态的一方诸侯,甚至比在信长手下具有更大的自主权。秀吉对他不可能像真正归顺自己的部下一样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家康自己也是老谋深算:他明确知道自己和秀吉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建立在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彻底灭掉对方,所以家康一直小心维持着这种平衡:秀吉只是凭借自身实力压服了地方诸侯,并没能成功在日本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所以只能更多运用权术谋略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具体到家康身上秀吉向其建议:用关东地区的领地置换德川家原有的三河地区的封地——表面上看秀吉给德川家新准备的关东地区比德川家原有的三河地区要大,但要开发经营新领地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不过家康权衡利弊后毅然前往关东。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关东地区的早期开发过程中德川家确实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当关东地区被开发出来后德川家羽翼更加丰满,秀吉这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德川家康在丰成秀吉在世时装乖一绝,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丰臣秀吉多疑,他不确定谁会造反,所以,他弄了个五大老,托孤给他们,给五个人权利,互相制衡,谁要有不轨,其余灭他。结果,前田利家死的早,毛利外强中干,上杉地远,德川家康利用出色的政治手腕,和绝对的军事实力,掌控政局。


5

看了这么多回答,没有一个回答到点子上的。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当时的政治体制是“幕藩体制”,或者叫“幕府体制”。即一个中央幕府,下边有很多小藩国,即大名。各藩国虽听命于中央幕府,但是各自为政,拥有土地和兵权。这种政治制度类似于我国周朝的诸侯分封制,或者唐朝后期的藩镇制。

再回到楼主所提问的问题上来,丰臣秀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德川家康?不是丰臣秀吉不想这么干,而是很难办!为什么?因为德川家康是大名,有自己的土地和兵力,而且是势力最为强大的大名之一!大家再想想康熙时代的吴三桂等三大藩,康熙何尝做梦不想铲除他们?但是,这不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授权的一个县令、一个巡抚、一个总督什么的,皇帝一道命令就能制他于死地!但是吴三桂等藩王可不行,他们能造反,他们有兵权,他们是国中国,必须要通过战争来打跨他的实力。

同样,丰臣秀吉要想干掉德川家康,可不是一道命令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战争来征服!天正十二年(1584)三月爆发的小牧·长久手之战,就是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的猴龟之争,这场战争并没有明显的胜负之分,判断的结果是,德川家康在名义上臣服于丰臣秀吉,但是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实力。这就有点像我国战国七雄一样,臣服与灭国之间相差很远!

6

这个问题问的好!秀吉不是不杀家康,而是想杀而不能杀

归集在一起就是“政治与传统”的问题,具体原因有四点:

一、丰臣与德川难定地位名份

日本的国家元首从古至今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战国前后因为大权旁落,政权掌握在了征夷大将军和太政大臣。就如同三国时期,汉献帝虽然贵为天子(国家元首),但是政权实际在宰相曹操掌握中。

征夷大将军或者太政大臣终究不是天皇。秀吉与家康之间也不是君臣关系,秀吉只能算是政府临时负责人,大家其实都是臣,没有根本性的地位差距。如果无缘无故杀了家康,只会使得其他大名人人自危,造成政权动荡。除非狗急跳墙,否则真的得不偿失。

二、战场上的失利,政治上受其牵制

小牧长久手之战是丰臣家与德川家之间一场重要的战役。结果以秀吉的全面失败告终。秀吉是动用朝廷的影响力逼迫家康降伏。完成了日本统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秀吉失去了以武力威压家康的权力,反而有种他的天下是家康让给他的一般,不自觉就在日常事务中处处照顾德川家的利益,政治上秀吉对于家康处于绝对的被动

三、丰臣政权的体系,先天不足

秀吉对于统一日本有些急不可耐。他在尚未消除隐患前建立了以“五大老”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五大老(出身其他独立大名)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制约保证丰臣政权的稳定。同时建立“五奉行”(全为秀吉家臣出身)制度,作为最高执行机关。用以牵制“五大老”受秀吉直接领导。这样的政权就像一个天平,秀吉就像天平中间的秤杆是天平平衡的关键点。当作为关键点的秀吉死后,这样的平衡便轰然倒塌

四、家康本人的隐忍

“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谁人知。”

德川家康从织田信长时期开始便表现的“忠厚老实”。所以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家康有多大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被其外表所欺骗,决定日本政权归属的“关原之战”变成了丰臣系内部文治派和武斗派的内乱。所以,丰臣秀吉在弥留之际意识不清才会认为忠厚老实的德川家康属于说到就能做到的人。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来可笑的“秀吉逼家康,俯首认幼君”

结语

原因我指出来了四条。细细品读,不过是“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罢了。

7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为缤纷的时代,关於该时期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也非常多。以致很多不怎么喜爱历史的人,也对该段时期的历史人物较为熟悉。在日本战国末期,有三位杰出的大名,为日本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三人被称为“日本战国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而在这三人中,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而德川家康却跟我国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虽最终得了天下,却都不受所在国的喜爱。在日本,如果将对方比作德川家康,对方会非常不开心。织田信长死於本能寺之变,以致其统一大业未成;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最终实现了日本的统一。然而,丰臣氏的江山却国祚不长,在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就谋夺了丰臣氏的天下。那么,为何丰臣秀吉不在有生之年将德川家康除掉呢?


丰臣秀吉是很清楚德川家康对丰臣氏的威胁的,故在丰臣秀吉灭掉关东后北条氏的不久,即将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尾张一带移封到关东地区。其初衷无非就是出于对德川家康的不信任,把这个祸害迁的离自己远远的,以便在自己领地的周围安插亲信的势力。但是,这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其时的关东之地虽还较为落后,但关东平原却是全日本最大、最为肥沃的一块平原。而使德川家康获得了关东八州二百五十多万石的领地,这比丰臣秀吉死后的丰臣家直属领地还略多。


领地的石高代表着实力,大约一万石的领地能供养300名左右的武士,这也是德川德康能夺得天下的原因所在。丰臣秀吉虽对德川家康不信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德川氏的实力,反而经过不恰当的徙封,使德川家康的实力有所加强,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日本的政治制度有关。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多山地、少平原,从而使得日本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日本的地形特征,就使得日本很难成为一个集权的国家。虽说丰臣秀吉统一了全日本,但是这种形式的统一却跟秦始皇平定六国的统一却不一样。


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的统一日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日本的状态,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藩的藩主。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实质上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像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大名割据的状态。


而这种封建制(中国秦朝以后,属集权帝制)的国家,有着多方面的制衡力量。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就会比较注重信用,因为违背信用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德川家康既已臣服於丰臣秀吉,只要德川家康没有重大把柄被丰臣秀吉抓住,丰臣秀吉是没有任何名分除掉德川家康的。而这种名分是号令大名、诸侯的道义与法理。在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上,也有许多国王就是违背这种名分而导致国家动乱,贵族们反叛。


如果丰臣秀吉也像刘邦除掉韩信那样的话,那么在日本的这种封建土壤上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


再则,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有过一次交手,让丰臣秀吉意识到德川家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果丰臣秀吉倾全力平定德川家康的话,丰臣氏也会损失惨重,彼时的丰臣氏将会羸弱不堪,不但有可能丧失“霸主”地位,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大名所消灭。


第三,丰臣秀吉晚年,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大明。试图通过征服大明,而奠定对其他大名的绝对优势。而征明的失败,不但使得丰臣秀吉这一想法得以落空,也极大的削弱了亲丰臣系大名们的实力。却为德川家康赢得关原之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8

这个问题说来复杂,但又很简单。最核心最共性的原因是:任何朝代过度到第二(三)代君王时,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要么二(三)代就亡国(如:秦,隋),要么在二代埋下灭亡的伏笔(如:曹魏)。即便大一统的王朝,在二代时也会有政治地震(汉,晋,唐,宋,明等)。原因很简单:1.臣民们还没习惯新政权的统治;2.残余的分裂势力还很强大;3.功臣尾大不掉。丰臣家灭亡的主要原因皆如此。

再说说丰臣家的特性。猴子不是不知道乌龟有野心,也不是不像杀他。关键是臣服与他的诸大名皆有野心,他总不能全杀光。杀了乌龟,很可能逼反其他大名。猴子统一日本,并不是真正的军事统一,而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获得的形式统一。其他大名势力非常强大,猴子直辖领土肯定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培植亲信,牵制大名。征伐朝鲜就是希望自己亲信势力强大,五大老就是希望大名们相互牵制。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杀了德川家康,也会有其他人取代德川家康位置,威胁丰臣政权。只有相互牵制,才能保持动态平衡,让权力顺利交接。另外,日本的权力制度和中国差别很大。中国是中央集权,而日本却有所谓的家臣。通常家臣只认可自己的家督,而不是最高领导,导致最高领导很难掌控名下所有武将。这是信长死后,猴子能凭借自己家臣夺取天下的原因。

9

很简单,因为杀不了。一是没有借口,丰臣统一日本后,家康一直都很乖,甚至与秀吉联姻,根本找不到合理的借口,比如像北条家公然违反秀吉规定入侵临近大名,秀吉就可以合理的发动全国大军灭掉北条家。如果不管借口强行要入侵德川家,那么只会导致国内其他众大名的疑惧,失去支援,甚至被全国围攻。二是,德川赢不了秀吉,可秀吉也打不过德川,他们二人实际上打过一仗,结果发现谁也吃不掉谁,德川虽然一辈子没打过什么特别精彩的仗,但为人谨慎老道,想从他头上占些便宜其实也很难,何况手下有大片领土,有打仗不要命的三河武士,有本多忠胜这样的良将,可以说,德川对于丰臣秀吉就是一个长在心脏边上的肿瘤,不切难受,要切的话可能会要命,对于丰臣秀吉,就只能祈祷这是个良性肿瘤吧。

10

一切的威胁,当时的当权者都是会想到的。

可是做不到就没有办法,信长死后,秀吉率军东征西讨干掉了几乎所有织田家重臣,坐拥六百万石以上的土地,几乎无敌,可依然不算统一了整个日本。

当时九州和四国尚未平定,西国的毛利家也还在观望,如果秀吉再能取得一次决定性胜利,以上三个地方的臣服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秀吉出手了,直接进攻了家康。

这就是小牧长久手之战,这一战秀吉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法继续推进。

这也表明了德川家的实力,德川家原本的松平家本就在东国发展了多年,到了德川家康手里更是吸收了今川家和武田家的土地,信长在时,也和德川家名义上并非君臣而是盟友。

秀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出现变数就立刻改变方针,不能和德川拖下去,一旦拖下去自己刚刚掌权的内部不稳,看戏的毛利和九州四国诸君估计也会不老实,虽然当时秀吉比较强,但是他打赢德川如果是惨胜的话对他来说也是失败了。

因为不光是后方西国的看戏大名们,关东的北条家实力强大,和德川是同盟,而且当时北条的老大摆明了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秀吉,而且北方的上杉景胜和伊达政宗两位是有实力而又优柔寡断的主,只要德川家臣服于自己这两位一定会乖乖来投奔,那时候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下人。

于是秀吉火速停止战争,之前秀吉让自己已婚的姐姐离婚嫁给家康表示诚意,够狠吧,然后让家康来会面的书信都发了无数封,最后秀吉居然把自己年迈的母亲送到家康那里去当人质,以求家康来会面臣服。

德川家康啊,在战国史和世界史上出了名的老乌龟,一向是韬光养晦,隐忍不发,本来就不打算刚到底,这一看,人家亲妈都来当人质了,这都不是给台阶下了,这简直是恐吓啊,于是家康亲自前往秀吉处拜见,日本基本臣服,不听话的北条家最后被秀吉灭掉。

秀吉执政的时候,德川家一直韬光养晦,听令听派,终于等到了秀吉老了脑袋坏掉了去进攻朝鲜。

本来秀吉是这么想的,打下朝鲜就分封给诸大名,当然是给战功高的了,于是把自己一派的大名部队全都派到前线抢地盘,德川家等人的军队守家。

结果,在皇宫里宅了十几年的大宅男万历皇帝受不了朝鲜王哭天抹泪的求救,决定派兵搞定。

然后日军就全被搞定了,日本军力元气大伤被赶回了国,这时候秀吉已经老的不行,后悔也没用了,战争中只有德川家的部队完好无损守家了,弄的无法压制的德川了,最后秀吉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设置了一个五大老制度,用五个大名一起辅佐只有几岁的丰臣秀赖,其中有德川家康,秀吉认为另外几个大名可以压制住他。

可惜,其中上杉景胜有些优柔寡断,资格最老的前田利家秀吉死后居然也去世了,毛利辉元又是个不怎么管事的,最后秀吉的老部下还内斗,关原之战,三成真的尽力了,从此德川家登上最高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