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羽22岁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八年后,年仅30岁自刎乌江!

当年反秦起义军遭到秦军残酷镇压,陈胜吴广失败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围困复辟的赵国,各路诸侯领军作壁上观。 年轻的项羽不顾安危,帅军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此后一路征战,挺近咸阳,被各路诸侯,尊为“西楚霸王”。



鸿门宴项羽放走了刘邦,之后爆发楚汉战争,并相持四年,连年征战,社会疲弊。经过交涉,楚汉两军达成了以鸿沟为界分而治之的盟约。

谁知项羽刚刚撤兵,刘邦就在张良的谋划下,猝不及防地从后掩杀过来,以封侯裂土为利诱,吸引韩信、彭越等加入,六十万大军,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

正面掩杀,两翼夹击,三番车轮战下来,楚军大败。夜晚,楚军军营四周响起楚地的《鸡鸣歌》唤起了许多楚人的思乡之情。



的确,战打得太久了,生灵涂炭,战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听到家乡的歌曲,登时军心涣散,好多人都逃了。

韩信十面埋伏,却网开一面,将近两万士兵逃亡,项羽的五虎上将之一钟离昧就是其中一个

项羽以为楚地已经沦丧,孤军被包围,颓废和死亡气息在弥漫。为不拖累项羽,虞姬自杀了。 项羽带着随从垓下突围。千里奔袭,一路冲杀,辗转到乌江古渡。



乌江亭长要开船度项羽过河,希望项羽回江东,东山再起。项羽长叹,追随自己起兵反秦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殉情了,他哪有脸面再回江东。

于是,拔剑自刎!

千百年来多少人慨叹,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而已

你看,刘邦一生,打过什么胜战 ,就靠着那股死磕劲,打败了跑,跑过去缓过劲又来撕咬。 可项羽为什么不能?

千百年来许多人在惋惜,有人说,只要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人说,大势已去,即便回到江东,再不会有江东子弟追随了。

千年之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诗,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会觉得项羽很蠢,没有政治远见,就是一个蛮夫。他活埋二十万秦军,火烧咸阳城,屠杀秦始皇的宗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的这些举措的确愚蠢。

但是,作为一个楚人,一个楚国贵族,这些举动却情有可原。 为什么?

因为楚国与秦国仇深似海。 当年白起攻下楚国郢都,烧了楚国的宫殿,挖了楚国王室的祖坟。试想,楚国立国近八百年,历代先君的亡灵,被掘墓抛尸,这是国恨;还有家仇,项羽的爷爷项燕,与王翦六十万大军激战,兵败自杀;叔父项梁,在反秦中被杀。

国恨家仇,背负在身。作为楚国的贵族,当时不过二十几岁的项羽,正是血气方刚,快意恩仇的时候,经过九死一生 ,攻下咸阳,怎么能平心静气地对待。

刘邦与项羽之争,在现在看来,项羽太嫩了。 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个老成持重的老者,比拼气力,刘邦自然不如。

但是比拼城府,项羽确实差远了,何况身边又缺少可以倚重的智者出谋划策。



我相信,项羽在乌江自刎的那一刻。他一定会是想:大势已去,与其狼狈地苟且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也不枉一世豪杰。

楚国历来有败军之将,自杀谢罪的传统。

公元前699年,屈瑕举全国之兵伐罗国兵败,自缢山谷,其他将领自囚冶父,听后国君治罪。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中战败,子玉自杀。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时期,楚晋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大将子反自杀谢国;

公元前519年,吴楚战争,令尹子暇抱病携司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军中,楚军士气不振,惨遭失败,司马蒍越引咎自杀。……

公元前223年,项燕自杀。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古楚王国也是一个充满血性的民族,这是为什么秦末会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

当然如果项羽肯过江东,愿意经受挫折的磨练,养成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胸怀与韬略,东山再起,不是没有机会。

项羽死后,当时鲁地还表示誓死效忠项王,刘邦令人拿去项羽的人头,他们才投降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项羽宁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一事,常为后人引为惋惜甚而唏嘘不已。甚至宋时女诗人李清照,引用项羽的悲壮事例,憤怒嘲笑偏据江南一隅,不思北进恢复的南宋小朝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起项羽,史称其“力能扛(此处念gang,两手举重物。)鼎,才气过人”。观其一生,曾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叱咤风云,轰动一时。那么又怎么会最后困于垓下,自刎于乌江?死前为何不肯过江呢?简而言之——

一,先简言其败:逐渐失去民心

项羽初从季父项梁起兵反秦时,用范增计,立困窘于民间的楚王孙为王起事——楚为秦灭后,楚民皆仇恨憤怒,传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项立楚王孙为王,大大鼓舞了楚地民众,深得民心和拥戴。所以民皆助从,兵势大增,属下八千子弟兵皆为死勇之士。然而项羽大势已成,率大军进入秦都后,却“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所望”!相反的是,刘邦先攻入咸阳时,却是“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所过秋毫无犯,尽得民心。所以“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当时刘邦先受降入城,惧项羽势大,退出让于项军。)尤其是项羽得势后,放逐并谋杀了所立之“楚王”,自号“西楚霸王”,又尽失楚地民心!

二,猜忌贤者,失去唯一独当一面的主要谋士范增,使己成为匹夫之勇的“孤家寡人”

项羽先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与谋士范增的奇谋划策及忠心辅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敌方的反间下,引起项羽的猜忌,并“稍夺其权”,令范增大怒而去,并在路上因盛怒之下发病而死。当时有人就评之:项羽空有“妇人之仁”,但是“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令将士寒心——刘邦的开国大将韩信和著名谋士陈平等,不都曾在其麾下不被重用而转投刘邦的吗!此后项羽自恃武力,却不知此是“匹夫之勇”无济于大事。后来尽得民心的刘邦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焉得不胜!

三,再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项羽被韩信“十面埋伏”困于垓下后,用计迷惑项羽:让围楚之兵于夜大唱楚歌,令项羽大惊:“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惊的是,难道自己的老“根据地”——楚地已经被汉兵夺得?怎么降于刘邦的楚人如此之多?——连退路都断了吗?于是情绪低落到极点,继而败退突围到乌江。此时乌江亭长正待船江边,劝项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有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然而项羽却归咎于“天意亡我”!他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江东八千人(子弟兵)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然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我独不愧心乎?”——后遂自刎于乌江。虽然后人叹其死之悲壮,然《史记》作者司马迁评其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謂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大意是说,项羽自矜其功,独用一己之力而不学古人之法,以为以匹夫之勇就可以赢得天下,所以仅仅五年就亡其国。死而不悟其因,不责己过,太过份了!反而归咎为天亡我,并非我用兵不当——真是荒谬啊!

3

项羽兵败垓下,处于四面楚歌声中,不肯过江东,重振齐鼓继续战斗下去,处于绝望,感到大势已去,是项羽年青气盛好面子,没衣锦还乡,项羽的性格,确定了他的气节,缺乏战略视野,最后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他这一举措感到惋惜。

4

一.年轻好面子

项羽怕自己这个落魄的样子被江东父老看到,颜面扫地!这是他一惯的作风。

他还有一句比较知名的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典型的年轻好面子的表现。

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贵族虚荣心。

刘邦为什么就不在意这些虚名?

打不过你可以装孙子,可以跑,等我有了实力,再回来干你。

而且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信心受挫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以为刘邦已攻取了楚地。信心受挫~ 其实是教将士故意唱的楚歌。

无独有偶,有一次两对对峙,项羽引弓射中刘邦,刘邦转身取下箭簇。强忍着疼痛,转身笑对,说,项王老了啊,不行了啊,只射中了我脚。

项羽有所失望,对自己饱满的信心产生了怀疑。

这都是在一次次的攻心中,消磨掉的!


所以才有了《垓下歌》里的无奈: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不想再厮杀了!

即使项羽有机会渡过乌江,重新再来,只要能回去,江东父老也是支持他的,重新再来也不难。即便自己重新壮大了,还要面对刘邦这个劲敌,自己的势力也小于刘邦,刘邦既然都能撕毁条约,恐怕也是敢发兵江东,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自己的江东百姓了,江东就会陷入战争,自己更心里过不去了。

从哪里看出项羽真的不想打仗厮杀了。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不在苦了天下父子人民”

但是,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总的来说,项羽不愧是霸王,他虽然爱面子,好虚荣,年轻气盛,但还是重情重义,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刘邦利用。自刎于乌江!


所以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里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

这个话题比较沉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一柔弱女子,手中的笔却力挺千钧。

多数人并不希望项羽死,因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选择自刎,有些窝囊。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不能卷土重来?

一、司马迁的观点

项羽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这种说法影响力最大。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着回答道:“天子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此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之后项羽与刘邦军队作了最后一拼,后自刎而死。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不失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

二、项羽怕上当受骗

项羽怀疑亭长使诈,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邑万户侯购项羽的性命,而项羽身处险境,难免亭长说谎。“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尔”。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诓骗而陷入大泽,因而知道“人心不与己”,所以不敢相信亭长的话。于是选择与汉军死战到底。

三、项羽为天下苍生计

项羽想结束战乱,还天下百姓太平,因此放弃了亭长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但有人认为项羽秉性残暴,惜命如金,不可能牺牲自己成全天下百姓。

四、项羽的生存哲学

项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当他胜利时,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乌江自刎,是这种品性的最后一次迸发,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这也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楚国人的传统

项羽是楚国人,而楚人素有兵败自杀的传统。如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败得一塌糊涂,对于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计不肯过江东。

总结:项羽究竟是不能过长东,还是不肯过江东,至今没有定论。个人觉得,按照项羽“锦衣夜行”的虚荣思想,应该是羞见江东父老。

感谢朋友们战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6

项羽不过江,最大的原因就是自恋,说的文绉绉一点,就是太过于自我崇拜了。

大义凛然却智谋不足

其实大家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项羽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不听劝、妇人之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自恋了,为什么说他自恋呢?大家可以看,当项羽被围在垓下的时候,四面想起了楚歌,项羽一听楚歌,心想坏了,自己老家的人都去刘邦那里当兵打自己了,这可咋办啊?顿时觉得心灰意冷,斗志低迷了,其实当时他有十万大军,根本不至于溃败至此。话说回来,韩信这一招“四面楚歌”也是够损的,骗的项羽直接武力值减半。这么轻易的中计,主要就是因为项羽自身的不足,俗话说也就是脑子不够用,跟不上刘邦这帮“坏小子”集团的思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本纪》

项羽此时毫无斗志,就半夜起来悲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意思就是说:“我毁天灭地这么牛,可惜天时不利于我,没有天时再好的千里马也跑不起来啊,虞姬虞姬咋办呢!”这里可以看出项羽认为走到今天的局面,是因为老天没选择他,而不是他无能,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扭不过老天,但是实际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老天不选择他吗?并不是,项羽的个性就如同一位少年游侠,鸿门宴他妇人之仁,让他的一生宿敌逃出生天,项羽又个性使然,不称帝,偏偏当什么楚霸王。难道这也是老天为他选择的吗?项羽的一生就是桀骜不驯的一生,空有盖世之力,却无盖世之命。使得如今的人提及楚霸王,都只有空叹一声的结局。其实项羽也没输,刘邦赢得了天下,项羽赢得了名声。可能项羽在历史之中是最配得上那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吧。

单纯自大的项羽

项羽唱完歌,虞姬一听,这是怕我落入敌手而对霸王有所掣肘啊,于是为了霸王能再次燃起战意,就自杀了。项羽悲痛欲绝,决定突围。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既然他决定突围,那么突围去哪呢?肯定是突围回江东,东山再起啊!不然突围干什么?如果真不想活直接带领十万楚军与刘邦决战就可以了啊,那么为什么项羽后来自刎了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项羽带领800精兵,夜间突围成功。(这里有网友说,为什么十万大军,只带800士兵突围?额,这就涉及的一个物理知识了,想突破包裹,越尖锐越容易刺破,这样说能理解吗?)突围成功后,项羽带着残部100多人就往江东那边跑,遇到个路口,正好有一个农民,就问农民,怎么走去乌江近,农民随手一指左边告诉他,往那边走,那边老宽敞了。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就这样项羽被汉军追上了,项羽一看被包围了,就和属下说:“你们信不信?别看他们人多,我照样能收拾他们,一会他们过来,我就斩他们一将,砍他们一杆旗子,再带你们突围。”众将都点头称是。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这样做就是为了证明,别看他现在这种境况,他是有能力的,收拾汉军还是跟玩一样,只不过老天要他亡,他怎么努力都没用。也就是在逃避责任,今天的境地都是老天造成的,我再牛有啥用。于是他斩将、刈旗、又跑掉了。

项羽到了乌江边,正好乌江的亭长在那儿等他呢,只有一艘船,亭长一看霸王来了,非常高兴,就说:“走吧,回江东,咱们江东地方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好几十万人呢,以后咱们卷土重来,再打回去。”项羽一听,叛逆心上来了,说:“我带8000江东子弟征战天下,如今就我一人回来,我不好意思,我没脸见父老。”就这样项羽战死了。如果你说他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他为什么要突围跑到乌江边上呢?到了乌江边上为什么又不渡呢?因为他不好意思见江东父老啊,为什么不好意思见呢?因为项羽认为自己无敌盖世啊,他如今惨败而归肯定自尊心受不了啊,他太看重自己了,自恋到份了,临死还在证明他是有实力的,就是老天亡他。试想,换成刘邦的话,就算没船他都得游过去,哪怕一丝希望他也不会放弃吧!

后人眼中的项羽

最后把代表后人如何看待项羽的两首诗分享给大家,不知道你们更赞同那种看法呢?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7

项羽的失败很彻底。从表面上看,他失去了爱人、子弟兵和地盘,使得他万念俱灰,选择自杀。深层次看,项羽的斗志被击垮,他认为这是所谓天命,他选择认命。其实项羽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没有找准自己的使命和位置。他既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也没有可行的战略战术,更没建立成熟的政权架构和治理模式,他其实至始至终只是一个军阀。他没有做好的,刘邦却做的很好。

8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宋朝时期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诗句。讲的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最后在垓下之战兵败,但是他却不肯过江东,而是自刎而亡。

项羽是秦朝末年起义军中重要的人物。他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不仅让秦朝名存实亡,更加奠定了项羽在当时诸侯间的霸主地位。

可以说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项羽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大封诸侯,但是他这次分封诸侯没有考虑原有诸侯的利益,从而为他自己埋下了隐患。

后来楚汉相争时,虽然在前期项羽屡次大败刘邦,但是刘邦的后方在萧何的治理下非常稳固,所以每当刘邦被打败时,萧何都会及时的给刘邦送去粮草和军士。从而解决了刘邦当时的危机。故而刘邦虽然屡败于项羽,但是他却能很快东山再起。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韩信用兵如神,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楚汉相争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重重包围,以至于项羽兵败。但是项羽在兵败逃到乌江边时,有人劝他渡江,但是项羽却没有渡江,而是自刎身亡。

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首先,项羽曾经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他霸主地位的同时,楚军名动一时,特别是较早追随项羽的江东子弟。这些江东子弟随项羽东征西讨,可谓是战功赫赫。本来项羽应该带他们回到江东荣归故里的。

但是在垓下之战后,江东子弟兵损失惨重、所剩无几,此时这些跟随他的子弟兵不仅没有荣归故里,而且都战死沙场,项羽心里肯定是很悲痛的。就算项羽过江了,江东父老不会对项羽有所怨言,但是项羽自己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其次,曾经在楚汉相争时,项羽屡次打败刘邦,但是刘邦却能东山再起,这才给刘邦以后打败项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刘邦深知其中重要的关系。

此次刘邦既然打败了项羽,那刘邦就绝不会给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不然就是给他自己留下隐患。所以就算项羽过了江,刘邦不见到项羽被杀,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会一直捉拿项羽的。那时项羽只能东躲西藏,哪有机会东山再起。

同时项羽是勇猛无比,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若到时再被擒住,岂不更加受辱,与其如此,不如自刎而死。

最后,项羽勇猛无比,被后世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在当时可谓是一个战神的人物。作为战神的项羽,只有战死的项羽,又怎么会有逃走的项羽呢!

所以项羽在垓下之战兵败后,不肯过江东,而且自刎身亡了。而李清照写这《夏日绝句》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时当金兵入侵中原,宋徽宗、宋钦宗也被掳走,朝廷也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路过乌江时,有感项羽的悲壮,写出了此诗。

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首先,我觉得:项羽,作为一个霸王的存在,已经足够了!

至于他当年为何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呢?理由如下:

(一)大势已去,胜败已分,过与不过已经意义不大了,只是多苟活些时日,做些徒劳的抗争罢了。

(二)爱惜羽毛,无脸面见江东父老,带出去的近万的子弟兵死个精光,身为统帅,有何脸面回去?

(三)爱已去,心已死,活着徒留笑柄,还不如自我了结,也不负与虞姬那一世之情缘。

(四)心理落差太大,一时无从接受,从昔日的西楚霸王到沦落成孤家寡人,若渡江而去,犹如丧家之犬,对于英雄而言,那肯定不是他所能接受的!

(五)出于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热爱之情,即使他能逃回去,战火会因他而重燃,当初的雄心壮志终究是败了,且败得一塌糊涂,如今孤身逃命,先不论父老乡亲们如何看待他,即使江东子弟仍有许多才俊愿意跟随其身后,但这一次的失败犹如魔咒般将他内心的自尊击个粉碎。战火若重燃,开启的只会是徒增杀戮再加一次失败。

(六)走投无路的抉择,犹如他当年的破釜沉舟的抉择一般,视死如归方能保全其英雄名节,逃亡那是懦夫的行为,更何况西楚霸王的名号千古无二!与其做一个逃亡的昔日霸王,还不如杀身成就这一世的霸王之美誉。

就这样,项羽走上了魂归故土之路。也正是因为他的不肯过江东,他成就了霸王之名,更成就了英雄之实!他永远的活在了人们心中!

10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酉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英雄气节的颂扬;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在《题乌江亭 》诗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是不应该自刎的,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可见后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收场是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今天,小编就给小伙伴们聊聊这个话题吧。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项羽自刎乌江时的情景。对此,司马迁在《垓下之围》有详细记载。

一是军心涣散,兵无斗志。项羽的楚军被围困垓下,兵少将寡,粮草断尽,而刘邦及各路诸侯的大军则是重重包围。更可怕的是从四面汉营传来的阵阵楚歌,令全军将士内心惶恐不安,认为自己的老家楚国已经被汉军占领,亲人的生死岂能不心生挂念?


二是霸王别姬,意绝赴死。项羽一生有两个最爱,一是美人虞姬,二是乌骓宝马。司马迁曾道: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可以说虞姬是项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陪伴。生离死别之吋,项羽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宛如一首诀别的悲歌。

三是性情刚烈,命中定数。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自然视荣誉胜过一切。乌江边,亭长劝项羽速速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可以想见,项羽自刎乌江是他霸气一生的必然归宿,也是他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完美收场,这更是后人景仰推崇他的根本所在。

假如项羽一骑一人过了江,别说是不是能够东山再起,就算可以卷土重来,那才真的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霸王项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