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被称为″千古一帝"。但话又说回来了,康熙并非圣人,他也有缺点,人无完人吗,人是高智商的动物,同时也是最护短的动物,尤其对待康熙这样的伟人,谁也不爱提及缺点,全爱听如何如何优秀好之类的话题,所以有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事就被历史埋漠了。现在就.说一下康熙是如何对待平定三藩功臣图海的事吧。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认为自已羽翼丰满,翅膀已硬,政治根基稳固,就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毅然的下诏撤藩,引发了三藩之乱。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家l势力联合起来起兵造反,瞬间,大清半臂江山被三藩所控制,同时屋漏偏缝连雨天,陕西提督王辅臣从前是吴三桂部下,王看眼前时局混乱,也随之起兵反清,北方察哈尔部也趁机叛乱。这时的康熙帝看到事态的严重性,大清到了摇之欲坠的时刻。此时的皇帝头脑冷静了,听从了太皇太后孝庄的意见,启用了图海。这位图将军上任后动作迅速,先平定了北方察哈尔部叛乱继而又招安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又利用三藩心不齐的缺点,对三藩实施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三藩进行进攻,很快三藩集团就土崩瓦解了。在平定三藩叛乱不久,康熙将图海诏进京师,没有多长时曰,图海的死讯就传出来了。有传言图海是被迫自杀,图海在王辅臣被招安后,跟王辅臣说如若王投降,圣上不会怪罪的,朝野上下都知道当今的皇帝爱翻老帐,这王辅臣也知道,于是王辅臣便畏罪自杀了,这位康熙爷得知图海说的话后便训斥了图海一顿,对图海说:″你们都是一类人"。于是这位平定三藩的大攻臣就这样被逼自杀了。在那封建帝制的年代,君叫臣死,臣就必须死,否则就是抗命。所以怎么死图海都得死。

最佳贡献者
2

更正一下:图海并没有被康熙逼死,而是在平定三藩之乱后,长期的征战使得图海积劳成疾,班师回朝后向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康熙再三挽留,也没有留住。次年图海病逝,康熙予祭葬并特御制碑文,赞扬图海一生功绩。这些足以见得康熙对这位功臣的优待,何来逼死之说。

马佳·图海原为费莫氏,隶满洲正黄旗。身份低微,原为低级的文书官员(自笔帖式历国史院侍读),后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恪尽职守得到了顺治帝的赏识,从内秘书院学士逐渐晋升为太子太保。管理刑部期间,为满清历法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自古帝王都是多变的,顺治帝逐渐开始冷漠图海,贬职并且连降三级,后因江南乡试作弊一案,顺治大怒把并无牵扯的图海也革职查办,差点丧命。直到顺治临死前,说出了对图海的愧疚,并让康熙为他官复原职。

图海在顺治帝在位的18年里大起大落,尝遍人生百味,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官复原职以后又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执意撤藩,引起了三藩之乱,天下为之暴动,满清政府倾尽全部兵力誓要平定叛乱,这时蒙古的察哈尔王布尔尼乘机兴兵作乱,军情紧急。此时大清的主要兵力全用去平定“藩乱”,国防空虚,康熙又想平定察哈尔之乱盛为焦急,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指引下任用图海去平定叛乱。

当时能用兵力不超过千人,于是图海上书:请求任用八旗家中健壮的奴隶参军。康熙欣然同意了,一时间图海就组建了数万人前往平叛。在图海的指挥在,奴隶们以一敌百,奋勇杀敌很快就平定叛乱。康熙知道后高兴至极,并且图海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在后方稳定以后,康熙又任命图海为扶远大将军奔赴“藩乱”战场。图海先对叛军施以仁义,只要他们投降,保证不杀,并以天子之威令叛军感到惧怕。城中的叛军也因恩威并重之下,开始人心动摇,很快就纷纷缴械投降了,不得不说图海的战略是十分凑效的。清军逐渐平定陕西,奠定了大好的局势,叛军也溃不成军,只有平西王吴三桂在苦苦支撑着,最终经过八年的不断努力,图海等将领平定了著名的“三藩之乱”,为满清的百年基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图海也因长年的征战积劳成疾,领兵回朝以后请求告疾还乡,康熙帝惜才,再三挽留他都没有成功。图海回乡几个月后就病逝了,康熙给予厚葬并命大臣侍卫往祭茶酒,赐银三千两及蟒缎鞍马。

可以说马佳·图海为清朝初期的稳定立下了不世之功,为后人所铭记。康熙堪称一代明君,自不会做出那些卸磨杀驴之事,望后人以史为鉴,不要妄想。

作者:大话历史君。

3

马佳-图海是清初文韬武略兼备的良将平察哈尔,定三藩立下汗马功劳。因长年征战鞍马劳泛积劳成疾,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下诏图海回京师。图海回京后申请退休,不久病逝。康熙皇帝隆重表章,谥文襄。故不存在什么御磨杀驴说法。

马佳-图海满清正黄旗人,世居绥芬河。图海出身低微,有文才受顺治皇帝重视,提拨为弘文院大学士,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务成股肱大臣。但图海仕国不顺,仕途坷坎,几起几下。.因江南考试作蔽案降职,又因家奴在街上与人斗殴遭撤职查办,家产没收,差点丢了身家性命。

顺治临死前反省自己,认为图海是冤枉的,留下遗属,如有都统空缺可由图海补上。康熙皇帝继位后尊遗属提拨图海为正黄旗都统一职。图海在平定大顺军余部战斗中立下大功,授予弘文院大学士,世职一等轻车都尉,礼部尚书,太孑太傅等职,重新回到人生巅峰权势显赫。

三藩之乱后,清朝精兵良将尽出,察哈尔王布尔尼举兵作乱,军情万分危急,京城告急。孝庄太后向康熙建议“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于是,康熙拜多罗信郡王鄂扎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北京城中已无兵可派,图海把八旗贵族府中的奴才征集几万人开赴察哈尔前线。

这些清兵沿途抢掠民财无数,等到达前线时,图海召集部下训话,你们以前抢老百姓的算不上宝物,察哈尔王是元朝后裔,数百年基业,珠宝无数,打败他们可享荣华富贵。士兵们群情激愤打起仗来以一当十,取得平叛胜利。班师回朝时,康熙皇帝亲率文武大臣迎接。

康熙皇帝问图海为何纵兵抢劫,把群臣参他的折子给他看。图海说,令一群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去打强悍的蒙古骑兵,如果不用财皂引诱去壮大他们的胆量,如何去让他们效死力。康熙皇帝认可图海不拘一格带兵方法。图海任征西大将军和周昌恩威并用成功招降陕西提督王辅臣,消灭吴三桂羽翼。

图海又拜定西将军到氐湖广前线,定汉中,都四川诸军屡败叛军。图海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康熙皇帝认为平定吴三桂已成定局,下诏图海回京养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图海十月伤请求退休,十二月份病逝。康熙皇帝二次祭拜,谥号文襄。“根本不存在什么康熙皇帝御磨杀驴的说法。


4

首先,吴三桂这头驴,不是康熙皇帝绑到磨上的,而是他爹顺治,或者准确说是他后爷爷多尔衮干的事。还有可能就是,吴三桂迫于形式,自己主动去拉的磨。

不管吴三桂这头驴是如何开始拉磨的,这都不重要了。

打个比方,大清有限责任公司,下设有保安部,聘请吴三桂出任保安部经理。我承认吴经理之前工作一直很积极,很卖力,但我也没亏待他啊。我每月都给他开工资,而且待遇一直都在涨,由原来的保安部经理,提升为集团副总兼任保安部经理。

当玄烨同学接任董事长时,年轻人嘛,有魄力,有干劲,可以理解的。他提出来要进行机构改革,不光你保安部,其他好多部门都涉及到了。

作为企业的老员工和高管,你吴副总应该支持新董事长的决策才对。可是,你带头表态反对,嘴上抗议也就罢了。你居然率领好多保安围攻总部大楼,这就不对了!

因而,新董事长收拾你,可以理解,根本谈不上什么卸磨杀驴!

回答完毕。

5

身份不同,待遇不同

很多年前,有家牙膏厂濒临倒闭,厂长很着急,但没办法。后来召开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谁要能解决工厂问题,奖励十万。听到重奖,下面递上来一张纸条,厂长看后立马让财务准备十万块……

前几年,这家牙膏厂又要倒闭了,老板很着急,这时,从中科院来了一个博士,不是翟天临,叫什么忘记了,和老板关门谈了一天。事后不久工厂股权变更,这个博士得到了工厂的三成份子……

几年后,这家牙膏厂又又要倒闭了……这次过来帮忙的是宝洁……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得到多少关键在于身份背景

康熙处理三藩事宜,项目不一样,道理相通

早期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包括孔友德,要人有人,要技术有技术,在大清还是危难时机举兵来投,为大清打下半壁江山

对这些大将功臣,皇太极又或者是多尔衮,不得不封王以待

等到大清稳定,诸多王爷尾大不掉需要解决时,康熙愿意付出的,其实不多,难不成也要封王么?

如果帮康熙平定三藩是台湾的郑老大,估计免不了封王……

周培公和图海,是平定三藩叛乱功臣

不谈图海,周培公本是军中小官,大约七品左右,图海见他脑袋灵活,又有文化,召他做幕僚师爷,大约在1676年左右,周培公跟随图海平叛王辅臣

在平叛期间,周培公提出招抚王辅臣,事关重大,图海就把事情报道了康熙那里。康熙知道后召周培公进京详谈,具体谈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但事后老康给了周培公穿黄马褂和一品官衔待遇

猜测,对于三藩叛乱,重点打击吴三桂,招抚尚可喜耿精忠等,这样的分化战略就是周培公提出来的

对于周培公来说,已经得到他想要的了,比如自身官衔,比如追封追封其父、其母孙氏……对于康熙来说,周培公的功劳奖励确实有些低了,并没有封爵或者入旗。但周培公的出身背景,只够得这么多的……

是不是卸磨杀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6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对其一代雄才伟略的帝王形象予以了充分展示。然而,在整部剧中,却也不乏对康熙皇帝“腹黑”一面的展现。

关于这一点,在周培公以及图海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康熙的内心之中,对于这二人始终没有绝对的信任,在将其价值予以充分利用之后,康熙皇帝便开始“卸磨杀驴”。

周培公被调至盛京,在冰天雪地中是疾病交加,最终是郁郁而终。至于图海,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再无图海的出场,其也从此在剧中“销声匿迹”了。

然而,这样的演绎并不符合历史史实,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并且都是以善终收场。特别是图海,其不仅成为清朝上,仅有的几位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的高级将领,之后更是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供后人祭奠。


历史上的周培公,走过了从一介幕僚到封疆大吏的“逆袭”之路。

《康熙王朝》中,对于周培公的形象设定可以说是过于的“神化”了,其在正史中的级别与地位远没有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

“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的旧将王辅臣杀掉经略陕西的莫洛,占据陕甘及四川部分地区,并且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成为了朝廷的巨大隐患,于是康熙皇帝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此时的周培公便在图海的帐下,跟随图海一同前往平叛。

而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劝降王辅臣。

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王辅臣决定归顺清朝,从而使得西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康熙也能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后因与同僚不相和睦,辞职返乡。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培公才选择“重回朝堂”。

当时,康熙皇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御驾亲征噶尔丹。此时的周培公,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并且为康熙所采纳,于是康熙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之中,周培公是主将,图还是副将,这明显是错误的,至于周培公因为受到康熙的猜忌,最终郁郁而终,也是“无稽之谈”。相反,康熙皇帝不仅对其非常的赏识与信任,并且对其委以了重用,而周培公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最终得以寿终正寝。


至于历史上的图海,更是得到了极高的封赏与推崇。

早年间的图海,其仕途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

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图海就已经被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位高权重。然而,随后的几年之中,图海接连遭遇人生“滑铁卢”,或是自己因事被惩处,或是因为受到属下或者家丁的牵连,图海最终落得一个革职查办,罚没家产的处罚。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才对图海网开一面。

“原任都统图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满洲都统缺补用。著图海补授都统。”

至此,图海开始重新担任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

伴随着顺治皇帝的去世,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其对图海可谓是信任有加。特别是在其智擒鳌拜,掌握大权后,对于图海更是极为器重,图海也被康熙晋封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太傅衔,在当时,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索尼之子索额图,位列百官第二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三藩之乱”就此拉开了帷幕。就在吴三桂的大军一路乘胜进攻,已经与清军在长江形成对峙的时候,福建的耿精忠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开始向清朝发难。紧随而至的,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王辅臣在西北的叛乱,以及早已归降清朝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

此时的大清王朝俨然的叛乱四起,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尤其是察哈尔的叛军,距离北京城太近了,而此时的康熙皇帝手中的军队几乎全部南下抵挡吴三桂,根本无力回援。

于是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以及孝庄太后想到了图海。图海随即选拔并且统领着一支由八旗贵族的家丁组成的“非正规杂牌军”去抵挡察哈尔的进攻。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令人堪忧的武装力量,在图海的带领下是组织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特别是图海假借“察哈尔宝库”的骗局,极大的激励了士气。最终这支同《康熙王朝》中一样,由家丁组成的“虎狼之师”真的打败了训练有素的察哈尔起兵,不仅帮助康熙皇帝解决了北京的危局,同时更是帮助清朝彻底解决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察哈尔问题。

就这样,康熙皇帝将图海封为“抚远大将军”,让其领兵平叛,而这个职务在清朝历史上仅有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能担任的,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图海的喜爱与器重。而图海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这份重托,在西北他利用周培公招降了王辅臣,随后又在王辅臣的配合下,给予了吴三桂以有力打击,在此期间还成功擒获了假冒“朱三太子”身份发动起义的杨起隆。

可以说,图海对于康熙皇帝能够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的彻底平定,图海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兵部下谕:

“大将军图海年老有疾,今四川云南渐次平定,可令携大将军敕印还京师。”

回到京城后的图海,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隆重接见,而图海也自知年老体衰,无法再继续被委以重任,于是主动向康熙皇帝请辞,但却遭到了挽留。可即便如此,图海还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去世了。

图海去世后,康熙皇帝将其厚葬,并且为其上谥号为“文襄”,这在古代文臣的谥号之中,已经是非常的显赫了。

到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又将其追封为一等公,并且赠予其配享太庙的荣誉,为后世所朝拜祭奠。

至于图海的后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过登场,即在“山西藩库弊案”中,遭到田文镜弹劾与查处的山西巡抚诺敏。只不过历史上的诺敏,并不是因为沽名钓誉、贪赃枉法被雍正皇帝处死,而是寿终正寝的,并且其曾历任礼部以及刑部的尚书,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也绝非仅仅是以一省之巡抚而终。

这就是周培公与图海的一生。

至于《康熙王朝》中,康熙极为“腹黑”的防备并且打压着这二人,历史上并没有此事,相反,康熙皇帝还是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与器重,而周培公与图海也就这样带着满身的功名与荣耀,寿终正寝。

7

图海的能力毋庸置疑,强。

选八旗家奴之健勇者,得数万人,拿着数万杂牌军和三藩精锐干架,还把人干趴下了,平定三藩,一时风头无两。

但是你要明白,图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康熙可不会眼看着功高震主的人,高调的存活啊,历史证明,能活下来的大功之臣都告老还乡才得以保全性命。

举例:宋朝有杯酒释兵权,明朝有四大冤案等等,功高盖主,权力过大的人注定不能活的太久啊。

最后康熙一句“汝与王辅臣一路人也”,而王辅臣已经自尽,图海明白了,这是要他死,回京不出两个月,吞金自杀。


8

(图海平定蒙古察哈尔胜利后回来再平定三藩)。文字多,只说平定察哈尔叛乱。孝庄正用小铲为几株月桂花培土,忽见皇上面带焦虑,急匆匆而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来,惊异地问道:皇上,发生了什么事?康熙见祖母如此惊恐,努力强压着恐慌,强装笑颜道:没什么,蒙古草原上出了点事,孙儿想来给皇祖母说一声。蒙古草原?出了什么事?庄太后一惊!康熙那比哭还难看的脸已告诉她:察哈尔首领布尔尼反了!孝庄猛一惊,正在出兵平三藩闹得不可开交,后院再失火,更是雪上加霜。差点没站稳,康熙急忙伸手去搀扶祖母,明显感到祖母浑身在颤抖。其实来讲,察哈尔根本没有多少兵力,但他叛乱的时机对大清极为不利。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清正集全力在南方平三藩之乱,呀呀!他却在背后扎一刀。察哈尔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倘若布尔尼举兵南下,兵锋直指京师,朝发夕至,瞬间可达,与南方的三藩形成北夹击之势,京师的安危,千钧一发,危如倾巢之卵。伟人就是伟人,孝庄则是孝庄。她很快便控制住了惊恐,与康熙一块儿进了宫,落座之后,孝庄十分镇定地对康熙道:皇上,越是危急之时,越要保持冷静,慌乱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会加剧混乱,为帝者若遇事惊恐,只能消弭自身士气。汉人有句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定要沉着应战,左右兼顾。祖母的一番安抚,康熙渐渐平静下来,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与果敢。他用感激的目光望望祖母,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皇上对布尔尼有何打算?孝庄十分镇定地问道,她的目光充满了期待和鼓励。康熙显然受了祖母感染:孙儿前来正想听听皇祖母的教诲。察哈尔叛乱可信也不可全信。对布尔尼作乱,宜先派一人前去招抚,一则可安定军心,再则也可探其虚实,以图对策。孝庄发挥了政治见解与思想智慧火花:明珠留在朝中很有用场,率兵征讨察哈尔,哀家倒有一个人选,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康熙深知皇祖母多年来从没看错过人,今日所荐定可胜任。康熙急问:不知是哪一位?图海。孝庄坚定地说。图海?康熙有些吃惊,他从没听说过这个人,祖母推荐他能行吗?孝庄见康熙迟疑,笑笑道:皇上当然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个人,他阿,他原来是多尔衮手下的一名战将。作战勇猛,屡立奇功,后授大学士衔。你父皇亲政后,尽废睿王所属,图海流放北国,现在太平川任把总,此人才略出众,可当其用。康熙立刻点头道:孙儿马上下诏,召图海进京。圣旨传出!使者北去,图海南来。五日后图海在乾清宫康熙面前跪下:罪臣图海叩见皇上。康熙看看下面的图海身材魁梧,声若洪钟,虽跪在地上,仍能从身影中看出一般轩昂之气。平身吧。康熙尽量放缓语气,看着图海垂立一旁,继续道:朕对卿(你)不熟悉,近得太皇太后所荐,说卿昔日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因睿王多尔衮而受牵连,外放江湖,今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际,朕特召卿回京。为国效力。图海低着头,上前一步道:能得太皇太后和皇上器重,奴才虽死犹荣,原为国家效犬马之劳,以报皇恩信任。三日后,一支由家奴组成的的军队由图海率领悄悄离开了京城。(注:由于军队去平三藩,京师没有太多军队,只能招王公贵族的家丁,家奴了)。

9

按目前史料,图海是病死的。但如果说史料是按照皇室要求写的,并非病死,而是被逼死的话,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康熙还是其他皇帝,都是不允许“功高盖主”的,“功高盖主”必是当朝皇帝的最大威胁!可以接受几种势力鼎立,互相制衡,但决不能接受势力失衡!

10

感谢邀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向来如此概莫能外康熙身为一代圣主自然也怕有人会功高震主,不管是周培公,还是姚启圣,抑或是其他人,只要帝王觉得他的权利,他的威望已经有能力超过自己或者盖过自己的时候,他自然想到的就是将这个人赐死,因为到那个时候他已经功高盖世,作为君主已经赏无可赏,那对等待他的只有能是赏赐的反面,也就是赐死,所以有人说一样事物的极致,往往是一样事物的反面,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