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孔子的“天命论”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什么区别?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意思及其对社会产生目的。分别来论述在下。
一,孔子的“天命论”。
儒家原本思想是以老子为代表创立的,并以其核心思想“仁”和“礼”为基础,制定《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在这一原则下来论人的天命观,以达到“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天命论”。
孔子以命观形成的背景,命观的特征与内函“修身矣命论”,所提出的“天命论”。是针对社会整体而言应要有的“天命观”思想,来指导处理人生问题,人生的态度和人生境界,立身于行事中自我行为规范。
“天命观”思想用来指导人们的生命价值观,也就是当今社会人们倡导的世界,人生,价值观。
有所不同的是,现在倡导的世界,人生,价值观是唯物状态的意识形态。而封建社会倡导的“生命价值观”是唯心状态的意识形态,都是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为此,对当今社会的人们同样有现实价值。
孔子的“天命论”很合乎封建社会人们思想意识并引入了“天”的作用于人,人的行为适应“天”。以达到天理和人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这个唯心观点来稳定人心,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当然很有迷信色彩成份,应去以糟粕,这就是孔子的“天命论”。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儒家新思想是以董仲舒为代表,逐步改造,完善,形成的。新的儒家核心思想,在原本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还注入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思想成份。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就是迎合“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加强,主观上更进一步显示皇帝就是上天选中的天子,代表了上天在人间行使君主的权力和职务,起到“天人感应”的效应。
“天人感应”就是要形成皇帝为真命天子,王道是天,可求于天。当然,同时也持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作基础,产生“天人合一”的效应。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
为此,董仲舒“天人感应”迷信色彩更浓,简洁明通,更加深入渗透进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去。这就使得封建社会故步自封越来越封闭,虽然社会相当稳定,但造成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效果,对当今社会来说,应“权衡”适而为是,才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的“天命论”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区别就一目了然。“天命论”是对整个社会的人们有着教育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而“天人感应”是在为皇权统治加油,而对整个社会人们,有着产生强制性的特点。这就是“天命论”和“天人感应”两种思想观点的区别。
总而言之,不管是孔子的“天命论”还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都是带有迷信很浓的色彩。
为此,都有着不同程度束缚了人的主观意识,人们主观能动性很有局限。但是,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应去以糟粕,吸取其精华并大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