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孔子的“天命论”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什么区别?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意思及其对社会产生目的。分别来论述在下。

一,孔子的“天命论”。

儒家原本思想是以老子为代表创立的,并以其核心思想“仁”和“礼”为基础,制定《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在这一原则下来论人的天命观,以达到“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天命论”。

孔子以命观形成的背景,命观的特征与内函“修身矣命论”,所提出的“天命论”。是针对社会整体而言应要有的“天命观”思想,来指导处理人生问题,人生的态度和人生境界,立身于行事中自我行为规范。

“天命观”思想用来指导人们的生命价值观,也就是当今社会人们倡导的世界,人生,价值观。

有所不同的是,现在倡导的世界,人生,价值观是唯物状态的意识形态。而封建社会倡导的“生命价值观”是唯心状态的意识形态,都是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为此,对当今社会的人们同样有现实价值。

孔子的“天命论”很合乎封建社会人们思想意识并引入了“天”的作用于人,人的行为适应“天”。以达到天理和人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这个唯心观点来稳定人心,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当然很有迷信色彩成份,应去以糟粕,这就是孔子的“天命论”。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儒家新思想是以董仲舒为代表,逐步改造,完善,形成的。新的儒家核心思想,在原本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还注入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思想成份。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就是迎合“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加强,主观上更进一步显示皇帝就是上天选中的天子,代表了上天在人间行使君主的权力和职务,起到“天人感应”的效应。

“天人感应”就是要形成皇帝为真命天子,王道是天,可求于天。当然,同时也持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作基础,产生“天人合一”的效应。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

为此,董仲舒“天人感应”迷信色彩更浓,简洁明通,更加深入渗透进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去。这就使得封建社会故步自封越来越封闭,虽然社会相当稳定,但造成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效果,对当今社会来说,应“权衡”适而为是,才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的“天命论”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区别就一目了然。“天命论”是对整个社会的人们有着教育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而“天人感应”是在为皇权统治加油,而对整个社会人们,有着产生强制性的特点。这就是“天命论”和“天人感应”两种思想观点的区别。

总而言之,不管是孔子的“天命论”还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都是带有迷信很浓的色彩。

为此,都有着不同程度束缚了人的主观意识,人们主观能动性很有局限。但是,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应去以糟粕,吸取其精华并大扬光大。

最佳贡献者
2

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3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这里天命并没有神秘主义色彩,而是指自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明白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也就是自己的责任。孔子生在春秋时代,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最想做的就是恢复周礼,也就是他说的克己复礼,因此把这个作为他的使命和理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他结合了儒家、阴阳家等学说建构的,意思是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如果天子(皇帝)违背了天意,施行暴政,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警告;如果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带有迷信色彩,不过对约束专制皇帝的行为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4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同时提出“五十知天命”,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是把知天命的时间提前了,即“天命”是可知的,不用等到五十岁。所以,董仲舒是更明确的“可知论”。

5

天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孔子哲学之中的“天”是“自然”的天,“命”指的是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的、人目前还不能理解的支配力量。因为“天”是自然,“命”是 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就有了 “知天命”的问题。他在按照传统的观念将天命看作最高主宰的同时,理性地将天命看成一种客观必然性或者某种神秘的因果联系。他曾经提出了“三畏”思想,第一条就是“畏天命”,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说明这种天命是神秘的、难知的,只有深入研究社会问题而且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大思想家才能了解天命。虽然他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奈,但 是却并不消极,也不迷信,他一生都非常繁忙,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 治抱负和主张,却根本无法实现。在对待命的问题之上,他告诫弟子必须要知命,否则就不是君子。“知天命”是孔子在认识上追求的较高理想。他知道天命的不可 违,所以就在态度上摆正了认识:不消极地接受天命的安排,而是乐观地,积极地 “顺命”、“乐天”,在内在心理上有了宽和康健的有力保证。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主要 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 董氏学说等。董氏学说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在其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作用。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

孔子的天命论是一种早期的唯心论哲学,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在孔子思想上修正而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自圆其说!

实际上,这两者都是错误的,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的!

7

这个问题很专业啊,从表面上理解孔子承认自然选择,董大师更着重了历史性和斗争性。有区别吗,都是一个样,古人更爱惜羽毛,人们隐隐会觉得高祖不堪,到了董先生时候只是找了个借口,粗糙啊,这个变数就大了,斗争频繁,胜者为王,不择手段,鲜血淋漓,各种小人堂而皇之站上历史舞台,原来人性本恶,这是第一次破除封建思想,对体制改革意义重大,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在往后千年更替轮换中,都是家族制度,公有制一直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才有所尝试,这时候已经晚了欧美太多。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你抢着修路,我争着修桥的热烈建设场面,后来开始了操作,这像极了从天命论到天人合一的新一轮的社会转变。今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中国则是另外一个局面,我们自己都觉得是奇迹,他们说是神话,他们还停留在看西游记,我们的文化产业真的很差。??

8

儒学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孔子是原始儒学时期,董仲舒是两汉经学时期。孔子的天命观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董仲舒的天命观主要讲的是军权神授,他是五德终始说。


9

五十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是上天的命令,而是一种自然的体验。所谓知天命只是水到渠成的明白了到这个年龄所应该明白的事理,不在有少的幻想,青年的愿望,中年的奋斗。一切都已经是最好的安排,无论赋予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欣然接受。因为经过年轻时的努力与运气,加之用青春的奋斗。这里的天命也是对“命里有始终需有”的无奈认可。这里的知天命是对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更多的是对命的狭义的看法。

天人感应是广义的带哲学意义的概念,所谓天人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比如“人在做天在看”也是天人感应的一个方面。这里的天不是看人的作为,而是当我们顺应了或者违背了社会的意志时,就会得到回报或者惩罚的结果视为天道伦理。这里的天道是哲学的善念与恶的本质。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天地之间本就已经存在了各种逻辑与矛盾。有正义的有邪恶的。当我们的内心与世间存在的这些各种逻辑对应的时候就会得到最终的结果。这个结果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对于这个结果就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就是说“天人感应”!

10

孔子部分文论,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