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2020-10-14 02:02阅读(65)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

1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火炮之后,遍地都是建夷残躯断肢,数不胜数”而大清则记载伤亡数百而已。

但不管怎么样,这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捷报传到京城,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天启皇帝下令封赏有功人员。阉党上下都得到了大量封赏,魏忠贤运筹帷幄功劳最大,就连魏忠贤尚在襁褓的孙子也得到封赏。而宁远官兵却仅得到朝庭加爵一级的嘉奖,而他们的最高长官袁崇焕却遭到了朝庭天启帝的斥责,指责他暮气沉重,在大胜的情况下不乘胜追击,非但无功,反而有罪,念其尚有苦劳,晋升二级。袁崇焕愤而辞官。

一年之后崇祯帝即位,魏忠贤服诛。崇祯帝大量起用东林党人的同时也想起了袁崇焕,并将袁崇焕召回北京。在平台召对时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军令状,年轻的皇帝欣喜万分,任命袁崇焕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官居二品,并赐尚方宝剑,可节制辽东,直隶等地军队。

这个任命无疑是超出了袁崇焕的能力水平。无可否认,袁崇焕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作为一方面将领是绰绰有余的。但蓟辽总督是明朝十分重要的职位,他总缆大明东北一切军政要务,具有很大的实权。这要求担任的人不仅要有极高的军事才华,而且具有总缆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远大的战略眼光。

崇祯帝将如此重任放在袁崇焕身上,说明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器重和信任,急切地想依靠袁崇焕迅速平定辽东。

然而,世事的发展超出了崇祯帝的设想。袁崇焕的上任并没有改变辽东局势。后金皇太极趁着与袁崇焕和谈之机出兵收拾了朝鲜,逼迫朝鲜签下兄弟之盟。而袁崇焕也是昏招谍出,受制于皇太极。更可怕的是,袁崇焕杀掉比他官职高的皮岛总兵毛文龙令满朝皆惊,使皇太极失去侧后翼的节制。

数月之后皇太极率兵南下,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攻打宁远山海关,而是绕道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大明腹地一路烧杀抢掠,直奔向北京城。闻此消息的袁崇焕大惊失色,一方面令赵率教率几千精兵去拦截皇太极,结果赵率教在遵化全军覆没,袁崇焕只好领兵追逐皇太极。此时袁崇焕又出一大昏招,在前往北京路上,逐点派兵驻收收复各城。他不顾部下劝告,在通州前拦截住皇太极大军,与皇太极在通州决战。而是带着不足一万的关宁铁骑几乎与皇太极同时到达北京城下。疲惫不堪的袁崇焕要求进入北京城修整,遭到了崇祯帝的拒绝。

此时的崇祯帝心情是比较复杂的,距上次蒙古鞑子逼进北京己经过去五十年了。年轻的皇帝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面对如此危机惊慌失措。下达的命令颠三倒四,相互矛盾,他急忙下令全国兵马进京勤王,任命袁崇焕负责指挥这场京城保卫城,没过多久又令自已的老师孙承宗全权负责;崇祯帝拒绝了袁崇焕进城休整的请求,却给另一个蒙古族大将满桂则给予了崇高的待遇,并允许满桂大军进入北京城休整。

此时的袁崇焕心情也是忐忑不安。“五年平辽”的承诺不足一年就让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事实在啪啪地打袁崇焕的脸。此时的袁崇焕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因为就明朝边防的问题袁崇焕就曾上疏给崇祯帝。袁崇焕在奏折里指出大明蒙古一带边防薄弱,应加强重点防守。而皇太极正是从这一带薄弱的喜峰口进入大明。袁崇焕至此还认为自已有功无过。

此时,北京城内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谣言已经满天飞。那些庄园家产在通州的大臣因为遭到皇太极洗劫而痛狠袁崇焕,在皇帝面前猛进馋言,令崇祯帝半信半疑。而两个被俘太监告密,和北京保卫战数次八旗军明明占优势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退兵,令年轻的崇祯帝下定了处置袁崇焕的决心。

最后的结果,皇太极带着抢掠的战利品心满意足地撤回关外老家。而大明则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袁崇焕也在一年后受到最严励的刑罚-磔刑。

行刑之时,饱受后金兵抢掠的京城百姓受到谣言的鼓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每割一刀,百姓就用一枚大钱将肉买下,边吃边骂袁崇焕。足足刮了一千多刀,行刑后刽子手神情惨淡地告诉旁人,“犯人呼喊呻呤之声从心肺传出,自行刑以来从未遇到之事”。

一代名将惨烈的下场预示着大明不会再有好的光景。







2

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无非是因为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而且据说在此战中,满清被打死数千人,甚至努尔哈赤也是在宁远城下被炮炸伤而死,最后逼退满清大军。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宁远战役,确实算得上是一场大捷。但问题是,据史书上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率军返回沈阳,其后两个月,他又率军征讨蒙古五部喀尔咯贝勒,并和蒙古科尔沁部奥巴台结盟,半年后,他才以病到清河温泉沐养,后来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病死。

换而言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一直还在进行正常的军政活动。更主要的是,一个被大炮炸成重伤的人,临死前到清河温泉沐养,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事实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努尔哈赤以68岁的高龄突然死亡,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所谓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重伤而死,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

至于所谓的打死满清数千人,在满清官方记载中不过是500人;当然,满清所说的伤亡数字不一定可信,但问题是,据《明史》中所说,明帝国死亡的将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其中还有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满清焚烧。

当时宁远战场,明军的人数两三万,满清五六万,双方兵力对比也就是是二比一,说到天上,也就是三比一而已。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指挥的明军困守孤城三天时间,眼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把距自己30里的后勤重地攻下,杀掉已方七千士兵、七千老百姓,烧掉上千堆粮食、两千艘船;却是连城门都不敢出一步。

如果以这种兵力对比,这种战役结果,都能称之大捷,那大捷也为免太廉价?因为,在中国战争史上,以三比一的兵力,困守孤城三天,实在说不上有太大的难度。甚至而言,以这种兵力,困守孤城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战役都多的去。

我无意说,换谁上去,以这种兵力对比,也能保证城池不被敌人攻破。我只是想说,如果说一个将领以这种兵力对比,能困守孤城三天,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只不过,宁远大捷出现于比较特殊的背景下,所以,满清才感觉比较失败;因为努尔哈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传说被打破;而明帝国呢?更感觉自己胜利了,因为一败涂地的惯例终于有了一点改变。

萨尔浒之战时,明军损失五万大军;开原、铁岭更是让敌人直接攻破了城池;辽沈之战,一举丢失了70多座城池;广宁之战一举丢失了40座城池。现在,敌人来攻打,虽然丢失了20万石左右的粮食;并且死了近万人,但是,宁远孤城保住了!你说,这值不值得庆贺?算不算是大捷?

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后百姓争相食其肉,表面上看,是老百姓愚昧无知,但事实上,换做任何人处于当时老百姓的位置上,都会恨不得食其肉的。

因为,在皇太极率领大军越过长城到底北京城的13天时间里,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队是一路追随,但袁崇焕却没有做过任何试图阻止满清前进的动作,并且等袁崇焕跑到北京城下时,满清的军队还没有到达。给当地军民的感觉就是,满清军队好像是由袁崇焕带过来的。

当然,大家对袁崇焕的行为也能理解,因为,袁崇焕当时只带了九千人,皇太极率领了五六万人。怎么个阻止法?想当年,关宁线驻扎十五万大军,袁崇焕都不敢与皇太极主力对决。现在,让袁崇焕率领九千人与皇太极正面打仗,那不是逼着袁崇焕率军自杀吗?

但问题是,当皇太极的大家抵达北京城下时,北京城的驻军和百姓都在和满清军队血战,但袁崇焕和他的关宁军却在旁边看热闹,这也是后来崇祯皇帝为什么让满桂的军队进瓮城休息,却不肯让袁崇焕的军队进城休息。

如果,袁崇焕的军队伤亡超过一千;若是砍下几百满清士兵的首级。皇帝没有理由不让关宁军队进城休整,因为,面对这种伤亡,谁也不会怀疑关宁军队的忠诚度。

但问题是,袁崇焕军队自始至终都没有加入战斗,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伤亡。袁崇焕从山海关出发,就是率军九千;祖大寿率军撤走时,还是率军九千。如果关宁军队哪怕只有几十人的伤亡,北京城附近的人,也不会认为关宁军队与满清有通敌嫌疑。

最后,满清军队在北京城附近肆虐了十多天,多少无辜百姓被抢被杀,袁崇焕就这样看着。当然,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问题是,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关宁军队竟然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祖大寿造成的。本来,大家都觉得袁崇焕像汉奸,祖大寿就更应该率领关宁军队,给袁崇焕争一口气。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崇焕及他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

但是,敌军正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时,祖大寿直接就率军撤走,面对这种结果,皇帝自然恨得发狂,而北京城附近的百姓,自然恨得发狂。

皇帝拘捕袁崇焕,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定会杀袁崇焕,也不意味老百姓一定会恨袁崇焕要死。但是,祖大寿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北京城的安危,什么皇帝的安危,什么百姓的安危,那都是浮云!

总而言之,你们老百姓敢说我们与满清军队不清不白,老子就不清不白,满清军队想折腾老百姓,就随便去折腾,既然皇帝敢作初一,我就敢作十五,你们又敢拿我们怎么办?

事情到了这一步,袁崇焕自然没有活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坐实袁崇焕就是大汉奸,而且还是个大军阀,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了,老百姓也争想生吃他的肉。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宁远大捷毫无疑问是大捷。

在宁远之前,满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根本就没有打过败仗。

此战,袁崇焕以自己的战略头脑冷静分析战局,正确的采用了扬长避短的守城,瓦解了满清骑兵的优势。

在满清步兵攻城中,又被明军弓弩和火器打击,抵消了满清骑射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大炮是满清无法对付的,因为满清没有对等的武器。

结果满清久攻不克,伤亡惨重,铩羽而归。

野猪皮努尔哈赤因此气死,一说是受了炮伤而死。

宁远大捷,并不仅仅是守住宁远城这么简单。

宁远是在山海关以北300公里的战略要隘,是山海关的战略屏障。

宁远不失,山海关就很安全。

在宁远战役之前,所有人都说宁远守不住,让袁崇焕退守山海关外几公里。

区区几公里的纵深,哪里对付得了满清,山海关是绝对守不住的。

一旦山海关被攻破,满清占据山海关和宁远,可以建立稳定的交通运输线。同时,山海关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满清骑兵几天就能杀到北京城下。北京城随时处于满清的威胁下,那么大明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宁远大捷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非常关键的胜利。

至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老百姓疯狂相食其肉,很简单,愚民而已。

愚民是没有脑子的,上面说什么他们都信。

现在皇上说满清入侵都怪袁崇焕,他们自然就相信了。

之前清军在河北省尤其是北京附近大屠杀,又将财物洗劫一空,放火烧光。无数愚民的财产和生命遭到损失,自然要发泄。

此时袁崇焕被朝廷杀了,用他发泄自然没有任何危险,自然相食其肉了。

说实在的,如果大明的愚民稍微不那么愚昧,明朝也绝对不会亡了。

4

宁远之战现在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是很大的,主要还是看自己怎么去理解了,还有当时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也没有人说的清楚了。

宁远之战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八旗军6万人,当时努尔哈赤是号称13万人。而当时宁远守军不过两万人,更关键的还是一座孤城,也没有援军可以来支援。还有宁远本来就是一座小城,城墙很矮,当时正值正月,最寒冷的时候,城墙外的护城河也结冰了。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从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城下,当时袁崇焕就用大炮轰立足未稳的后金军,二十四日凌晨后金军开始攻城,一直打到二十六日,还是没有攻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不得已只能是撤军,转而进攻当时在觉华岛上明军主要的后勤补给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岛屿,离陆地很近,最近的不过9公里左右,坐船最多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了。而且关键还是当时海面都结冰了,后金军直接登陆到岛上烧杀抢掠,抢夺了大量的粮草,还尽数屠杀了当地的额守军和老百姓。岛上差不多两万军民尽数被杀。后来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永宁,努尔哈赤只能是撤回沈阳了。努尔哈赤也因为这一仗悒郁疽发,八月就病逝了。

可以看到这场战役如果从支持袁崇焕的角度来看,袁崇焕打的确实可以,当时袁崇焕统领军队不久,依靠宁远这么一座小城,还是一座孤城,把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打退,坚持了几天几夜没有攻破,不得不佩服袁崇焕的军事能力。

但是如果是仔细去分析的话,这场战役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也就是网上很多人说的袁崇焕的阴谋论,当时后金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南下抢粮食,所以袁崇焕先是在锦州放了几十万石的粮草,后来又把觉华岛上放置了一些粮草,觉华岛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是当时冬天海面结冰,对于袁崇焕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点是让很多人怀疑袁崇焕的原因,目的就是把后金引到这些地方。然后让后金抢了就走。袁崇焕和努尔哈赤双赢的局面,当时袁崇焕刚刚领兵,需要战功来加官进爵,而努尔哈赤需要粮草,所以双方都需要一场戏。只是觉华岛上的两万军民就这么被后金尽数杀完了。

所以这个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黑袁崇焕的一点。这场战役本来怎么说都能说得过去。所以也很难说得清楚了。袁崇焕后来被杀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当时北京被围,袁崇焕解救了,不过马上就被杀了。袁崇焕被杀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和后金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很多人就认为袁崇焕就是私通后金,汉奸。北京的老百姓据说是分食了袁崇焕。

5

宁远大捷真实存在,而且算得上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虽然规模达不到萨尔浒那种水准,但是也算是明朝北方边关对后金作战取得的最有效的一次!而且十分长士气

作为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这场战斗中他成功击溃来势汹汹的后金大军,并有很大概率将其领袖努尔哈赤击伤(大炮轰的),只是清朝对此事讳莫如深,故而在其主导编纂的《明史》中,也少有该部分的记载。不过诸多史料佐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袁督师的成名之路,就从这次宁远大捷开始!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后金努尔哈赤率领精锐八旗子弟一路南下,试图突破明朝边关,到关内好好的烧杀掳掠一番,辽东这块肥肉努尔哈赤是啃定了!此时恰逢原蓟辽督师孙承宗已经辞官,阉党高第上台。作为新任辽东主帅,面对后金努尔哈赤高第二话不说就下令撤退,放弃关宁锦防线,全线退守山海关。此时仅为四品宁远道的袁崇焕,却不顾大军南撤退,独自向宁远进发。大军已经撤离,剩下的老弱残兵不足两万且士气极为低落。努尔哈赤知道,只要拿下宁远,整个辽东唾手可得,大明则危矣!袁崇焕也知道,一旦宁远北被破,大明在山海关外唯一的屏障将不复存在,努尔哈赤势必夺之而后快,袁崇焕则决定誓死守卫!

此次出征努尔哈赤带上了全部家当,整整六万精锐骑兵,对外号称十三万;而袁崇焕手底下仅有不到两万杂牌,人数比并不悬殊但实力差距却是巨大的。好在袁崇焕深得孙承宗真传,知道该如何打后金。此时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成为了后金的噩梦。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安营扎寨,连续打了N多天,自始至终都没能摸到城墙

袁崇焕用大炮对准后金阵营猛攻,后金军死伤惨重,但努尔哈赤仍坚持不退,死磕宁远。只是,突然在一次间歇性的炮攻之后,竟然退兵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已经多次进攻失败,都没下令退兵;却突然退兵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炮,的的确确伤到了某些重要的人物

一战成名却非天下知,却开启了一段亨通之路!

宁远大捷是毫无争议的一次大胜,虽然只是艰难的保卫战,却也是第一次对后金作战取得的胜利,并且在这场战争中,袁崇焕找到了应对后金的战略战术——防守反击。骑兵是其杀手锏,那么正面硬刚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配合坚城大炮打防守反击,却是伤亡最少,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他这次悟道,却也为之后将自己打入万劫不复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成为辽东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在崇祯即位后获得了赏识,即刻官升N级成为督师的袁崇焕可算是熬出了头,不仅深得崇祯的信任,而且拿到了大笔的支持。要知道崇祯年间财税问题严重,袁督师张口八十万两白银作军费,崇祯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也正是崇祯的支持,才让袁崇焕在辽东建立起明末最强铁军——关宁铁骑,这是一支战斗力和后金不相上下的骑兵,是一支机械化部队,配有三眼火铳等高端武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特种部队

奈何袁督师生性骄傲,个人性格很有问题,所以他上任后的一次次错误的抉择,导致他最后变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早在他为宁远道之时,便可不经上级同意直接斩杀二品总兵,等到了当督师的时候,更是嚣张至极,因为对皮岛总兵毛文龙不满,直接矫诏借尚方宝剑之名将其处死,此时的毛文龙已贵为一品武官,可他仍然敢这么干,也是胆大包天。除此以外他还忽悠崇祯“五年复辽”,当大臣询问其对策时,竟然回答一句“聊慰上意”灭亡的开始,就是膨胀

从忠心耿耿到最大汉奸,袁崇焕到底做了什么?

当初在宁远孤身一人独守一城的豪迈已经不复存在,袁崇焕在皇太极杀奔北京后的半年,都在牢里度过;最终他被判凌迟处死,百姓争相分食其肉并唾骂不止。这袁督师究竟是怎么了?当年的大英雄为何落得这般田地?是真的有心谋反还是为奸人所陷害?答案是,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绝非汉奸!

袁崇焕的罪名,大致有两个,第一就是擅杀朝廷大臣,且该大臣十分重要。虽然皮岛不大,但是毛岛主经营多年,在后金管辖的地区时不时的出来闹事儿搅局,不说给大明干了不少活儿吧,至少也算没给大明找事儿。就这么一号人物,那可是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啊,可到了袁督师这儿,二话不说就给咔嚓了。。。崇祯心里不发毛么?刚上任就把在后金腹地支撑了八年的毛岛主给做了,这是要作甚?

第二则是他“引狼入室”。由于皇太极大军绕过了宁锦防线一路直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二话不说撒丫子就来救援,但他想的并不是在路上阻击皇太极,而是准备将其引入腹地,以北京城作为防守阵地一举击溃后金,因为他知道红夷大炮在北京城上,足足有三十个!他已经计划好了,该如何将皇太极打败,然后利用其长驱直入导致的退守不及,一路上进行拦截打击,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其击溃甚至可以一举歼灭!毕竟深入敌后,撤退是个难题!

可是,袁督师太过盲目自信,他不知道崇祯已然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也不知道作为北京城来说,是万万不可以当阵地作战的!且不说他胜败与否,把都城变成战场,就足以判袁崇焕死罪!

加之他为了实现这一反击目标,一路上并未对皇太极进行拦截,直至其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已然怀疑袁崇焕的成分问题,可以说这场战争他是没有参与的,此时的他已经被缴了帅印,变成了囚犯。而京城周边乃至城中百姓,自然也认为袁崇焕为卖国汉奸

最终,经过长达半年的审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着实有些可惜,却一点都不可怜!自作孽不可活,但瑕不掩瑜,他始终是明末一代知名统帅,只是毁誉参半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6

宁远大捷也就是宁远之战,是发生在公元1626年,大明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大明击败了后金而告终,这时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败,而后金才刚刚崛起,指挥这场作战的明朝将领是袁崇焕,但是当时袁崇焕是在备受排挤,人手严重不足,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打赢的这场战争,可以说赢的很不容易。

当时明朝宁远城里的明朝军队不到两万人,努尔哈赤参与攻城的部队大约有6万人,但是他号称自己手下有二十万精兵,具体数字就不得而知了,明朝一边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政治上也没有优势,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就一心只想撤退逃跑,高第他是因为依附阉党才得到封疆大吏的职务,他不会打仗,也没啥能力,他的政策就是放弃关外领土,守好关就行,但是在这之前袁崇焕修建堡垒,兵营,开垦土地,他自然不愿意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关外土地,于是高第就把袁崇焕扔下了,让他守着孤城宁远,自己退回关内。

袁崇焕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积极采纳边关将士们意见,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袁崇焕严明的治理下,明军士兵斗志高涨,他也早为这一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宁远城布置了30门红衣大炮(葡萄牙制加农炮),这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也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1626年正月二十二,后金正式向宁远城发动了进攻,努尔哈赤还是按照惯例先放被俘的汉人回城劝降,但是被袁崇焕严词拒绝,后金正式开始攻城,从早上打到夜晚,尸体堆积成山,始终没能打下宁远,后金包围宁远城,想要困死宁远,但是由于准备充足,被明军不断用大炮轰击,努尔哈赤只得改攻明军储粮的觉华岛,但是由于伤亡惨重,后金不得不暂时撤兵,后金中有重要人物在此战中被大炮炸成重伤,据说就是努尔哈赤。

总的来说此战明朝和后金各有胜负,在主战场上明军重创了后金,但是明朝的粮仓觉华岛也陷落了,袁崇焕本来该由此战一战成名,但是这位大功臣却被魏忠贤排挤,愤然辞官回乡,直到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才被推荐重新启用,后来后金卷土重来,遵化、三屯营均被攻破,后金军队直逼京师,这时袁崇焕再次站了出来,率军阻击后金兵,后金败退,京师解围,这时朝廷里那群阉党的残余势力却陷害袁崇焕,说他故意放金兵入关,诬陷他和后金勾结,后金得到消息将计就计,传出了和袁崇焕有约定的消息,朱由检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百姓食其肉,因为这不过就是群没有大脑的愚民罢了。袁崇焕他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伟大英雄。

7

历史永远都是胜利都书写的,真实情况和细节后人谁敢乱说?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来说对一个手握兵权的边疆大吏不得不防,先前降后金的明朝将领大臣不是没有,这才让明王朝的统治者中了反间计,也许这是袁崇焕被杀的原因。当时明朝前要抵抗后金的侵犯。后要镇压农民起义,就是朝中又有一大帮的贪官污吏可想而知百姓的苛捐杂税有多重。突然杀了个“通敌叛将”就引爆了百姓心里的怒火,对于叛徒食其肉不过是发泄罢了。也许食其肉也存在民族气节吧,内部再怎么起义都是民族内部问题,通外族就不一样了。都是胡说乱讲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8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性格决定命运,浅论袁崇焕之死。

宁远大捷是袁崇焕崭露头角的一战,自此孙承宗的辽东战略有了传承,也让崇祯看到收复辽东的曙光。崇祯想做收复失地、重振朝纲的明君;袁崇焕想做保国安民、流芳千古的名将。

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使得崇祯龙颜大悦。双方一见如故、大有谈笑间强虏飞灰湮灭之快。然而袁崇焕和崇祯,两个性格各有致命弱点的人,最终演变为一场君臣相抗悲剧。

袁崇焕的长处是御将领兵,短处是不懂政治,孤傲专横,死不认错;崇祯有抱负想做事,却又刻薄寡恩,不敢担当。袁崇焕与崇祯的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蜜月期,崇祯命袁崇焕督师蓟辽,袁崇焕献5年平辽规划,这阶段崇祯对袁无比希望和信任,即使袁擅杀边帅毛文龙,崇祯也未追究。

第二阶段消退期,随着5年平辽无望,袁崇焕提出议和,崇祯虽然无奈,仍信任袁崇焕,内心是希望袁崇焕把事情做漂亮了。

第三阶段对抗期,随着清兵越过长城南下,京师被围,天下震动,此时崇祯明显对袁崇焕失望,直至下狱,但崇祯没有完全放弃袁崇焕:1方面是崇祯根本不信袁崇焕通敌,2是确实无人能取代袁崇焕位置。

但是帝皇有帝皇的尊严,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私下与金国议和、任由清兵南下、京师破碎,险将大明300年基业毁于一旦,再加上清人离间和满桂事件,这些举国议论之事,崇祯又是个要脸面的人,如果不做出姿态给百官看,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袁崇焕倔强的性格注定他不会向皇帝认错;崇祯脾气暴虐、不敢担当,注定要拿袁崇焕做替罪羊。

袁崇焕有没有罪?有!坐实的两条重罪:一是不可能完成五年平辽的任务,袁崇焕竟然随口许诺,是欺君之罪。二是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手握重兵,反被后金倾巢南下,有守土失职之罪。

袁崇焕下狱之后,能给皇帝台阶下,痛快向皇帝认错,为崇祯担当一些责任,君臣一体,结局完全可以翻转。

然而袁崇焕个性倔强,只怀着对皇帝的满肚子委屈,沉默相抗,实在与李靖、戚继光这些名将相去甚远,古来做大事之人,不计一时得失、一己之怨,皆以国事天下事为重。最后崇祯以边帅结交重臣为由,杀袁崇焕。

而清兵南下时,京郊百姓家园被毁,死伤无数,这笔账都被算在袁崇焕头上,古人愚昧,一代英雄尽被百姓争食。

岳飞与袁崇焕个性经历相同,同样擅长军事、不懂政治,岳飞冤死后百姓爱戴、不久即被平反,故事千古传诵,结局强过袁崇焕十倍。观中华历史,受此冤者仅袁崇焕一人。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9

老百姓受了朝廷的误导。被帝王忽悠了。

10

先说说这个所谓的宁远大捷。

宁远大捷,是明末的一场广为人知的战役,也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然而,如果告诉你这场战役只毙敌数百,一定很难符合你对这场“大捷”的心理预期。“大捷”在人们潜意识的观念之中,是指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对敌方兵力的重大歼灭与摧毁,通常也是决定敌我双方最终胜败的分水岭。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庚辰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蓟辽总督王之臣奏:其觉华岛败而死忠足录者姚与贤、李士登...与中千把诸人俱当录者也。计上首虏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与回乡所识认者……觉华岛之丧者七千有余,商民男妇杀戮最惨。

而后金一方的史料,据《满洲实录》记载: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其时,后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

从明军的斩首数以及后金的史料来看,后金在宁远一役中被毙数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认为是后金瞒报伤亡数量,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则,后金记载的伤亡数量,并不是用於双方政治的宣传,而是作为一种伤亡体恤的档案记录。二则,明军报捷的斩首数量,经确认只有二百六十九颗。三则,后金的兵力也并没经此役而大损。

事实上,后金军攻击宁远城仅有两天时间,后金见宁远城坚炮利而无机可乘,便转而进攻离宁远约30里的觉华岛。觉华岛为明军在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其时岛上有明军七千余、商民七千余,粮草8万余石,船2000余艘。而时值隆冬,海面结冰,无险可守,明军凿开冰濠却旋被冻结。最终,岛上一万四、五千军民悉遭后金屠戮,粮草及军、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更遑称是“大捷”。

后金军多骑兵,机动灵活,原本就善野战而不利攻城,遇坚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后金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宁远之战,乃被动防御,不掌握战争主动,并非野战围歼,故而,不可能给后金军队以致命的重创。再从后金此战之后,其军队的动员情况来看,也佐助了后金军队并没有因“宁远大捷”而大伤。

而那些所谓“(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等等之类含糊之语,不过是出於明军“谎报”战功的习惯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与想象,并不足为信。

综合来看,所谓的宁远大捷不过是为大明树立了“固守坚城”的典范,而就战绩而言,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甚至得不偿失。

简单笼统来说明末何为大捷,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何曾敢与八旗野战?根本就打不过。

以当时的种种来看,明朝唯一的办法确实就是稳扎稳打,依托坚城火炮步步为营,努力安定发展自身以求反攻,毕竟明朝人口基数众多,物产丰富。而对比大清,满洲人在能打,全族也不过三十多万人,一共才六万多的满洲八旗,虽然这六万多的满洲八旗打明朝,平蒙古,侵朝鲜,所向无敌。但毕竟人口基数太少并且当时的东北生存环境更是险恶,打消耗战肯定耗不过明朝。这也是孙承宗包括袁崇焕等明朝一系列有识之士的清醒认识,但对比而言大清极为优秀的领导阶层根本就不可能给明朝这个喘息发展的机会,所以才有了皇太极时期大清六次入关,极大的消耗了明朝国力,也导致了袁崇焕的死亡,甚至明朝的灭亡。

战争不光是士兵层面的较量,更关键的是领导阶层的决策,几位当家人心机谋略的较量。以当时明末各方势力看来,无论心机,手腕,谋略,无论是崇祯还是林丹汗何人可与皇太极相比?皇太极都是当世无能出其左右者。

袁崇焕死有很多理由,哪一条他都不冤枉。无论是他信口开河五年平辽的欺君之罪,还是他擅杀毛文龙,都足以论死。我认为最主要就是他的信口开河,本就疲弱的明朝为他用尽人力物力,崇祯对他不可谓不优待,然而还是眼睁睁看着清军入关,大肆劫掠,整个北方糜烂,崇祯明显感觉到被袁蛮子忽悠了,才导致了袁崇焕的死亡。

坦率的说明末被这些朱家职业混混儿皇帝玩了二百多年的朱明王朝,换谁来都是无解,早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

更何况碰到大清这么优秀的对手,无论领导还是士兵阶层都相差巨大,焉能不败?

天意如此,人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