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却不会一氧化碳中毒?

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却不会一氧化碳中毒?

2020-10-13 21:01阅读(60)

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却不会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因为你没见过。秦观就曾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在古代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炭毒”或“煤毒”。秦观

1

主要是因为你没见过。

秦观就曾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在古代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炭毒”或“煤毒”。

秦观中了炭毒,差点死掉。炭毒刚刚好一些,又中了疟疾,疟疾刚刚养好,就接连噩梦,梦见许多小鬼。秦观当时没直接被毒死,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呆的那个屋子是透气的,算是侥幸逃脱。若是密闭的,秦观必然得个英年早逝的称号,正应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了。

好吧,你也许会说这是特例,而且还没被毒死。那么再说另外一位仁兄,顺治六年(1649年)生人的冯廷樾,进士,山东德州人,为官正直,刚正不阿。他从朝廷当值下班以后,也没什么夜生活,直接就是回家吃饭、看书、睡觉。于康熙庚辰年(1700年)九月十六日凌晨,中煤炭毒死亡。冯廷樾是朝廷的中书省中书舍人,不是什么小人物,你要说当官的家里密闭得好,普通人家里透风,所以普通人不会一氧化碳中毒,那就是抬杠。

史料不会记载一个普通人中炭毒死亡,但你可以四处打听一下老一辈,原先用炭火和煤球取暖的时候,每年都会毒死一两个。古人认知一氧化碳中毒:“此证因卧火炕或炉火太旺,不通空气,致一时闷倒而死,尸体极软”,而“预防之法,室中宜贮清水一盆,并使窗户透空气,则煤毒可解”。

民国出版家李孤帆,在《西行杂记》中记录,他住宿某招待所,招待所为他生了央盆(炭盆),于是房中温暖如春。到第二天,头痛欲裂,中了炭毒,跑到外面吹风,才渐渐好起来。所以说,古人用炭火取暖,不注意通风,一氧化碳中毒是很常见的。现代人用炭火取暖,停车开暖,不注意通风,一氧化碳中毒也是很常见的,哪有什么例外?

所以,针对问题“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却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2

为何\"古人\"用炭火盆寒冬天取暖,却一个不会死,什么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会把人毒死。

还\"古人\",我们这批六七十人都还没死,倒成了古人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都不是冬寒在家,在单位烤火,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也每年人人有烤火费,有用木炭,也有用煤球,从未有人给毒死,这是实在事实。

先人,古人就从最高领导人皇帝在紫金城故宮烤火开始吧,他和妃子,大监在官殿上奏下榻在太和殿,养心殿…北京那么冷,又没空调,深秋一过,我想也要用木炭烤火,谁那朝那位皇帝,我也没从那夲历书中看到他身体岗岗的,不怕冷,或参加过\"冬奥会\"。

为什么故宫院内没有树草,全怕燕雀飞进殿内,古时民宅和宮殿都是南北通风,都是瓦盖房殿,全透气,象我在南昌市区,大街小巷五十年代住房,大都是清代民国初年木制砖墙,墙是防火墙,都为片泥瓦,还有玻璃明瓦,壁墙开着窗,晚上明月光,举头低头是故乡!一句话,房子不封堵气,瓦片屋上下通透气,小时叫通烟气,什么一氧,二氧,有营养不良,有饭有菜吃就够了。

那个年代人们特别怕过冬天,上学老师叫同学们跳跳蹦蹦,双手擦擦取暖,教室是不透风,但没有火盆,老师办公室有一只火盆,都穿棉鞋,穿着长纱袜,坐在桌旁改作业,老师又多,也暖不到那里去。

现在房子,人人都晓得,冬天把窗户一关,不透开点窗,一早起来玻璃上全是水雾,是人呼出呵气,人很难过,空气不新鲜,不要讲火盆烤火,在房内吸一根烟,烟不从窗户跑掉,人都要给熏得要命。好了,我到阳台吸烟去了。

3

不要说现在人,就是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只要方法得当,也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是题主经常看到“某地某人因用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这样的新闻,才会认为木炭取暖很危险,可能会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导致人中毒身亡。

木炭取暖,是很原始的一种取暖方式了,早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前,人们就学会了使用“火”。但是在我们现在人的常识里,用木炭取暖存在一定的危险,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这个常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木炭不完全燃烧

木炭只有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人体内会迅速结合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其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造成组织窒息,严重可导致死亡。

密闭的空间

在密闭的空间中,空气流通不畅,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聚集在室内。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只有符合了上述两个条件,才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古代人在取暖的时候,也遇到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历史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当时的人可能不知道中毒原理是什么,但是在长期生活经验中,他们肯定会行程这样的常识:在密闭的空间内,燃烧物质会导致人昏迷或者死亡。这样重要的生活经验肯定会一代传给一代。吃一堑长一智,有了惨痛的教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古人在冬天取暖时,肯定会非常的注意的。除此之外,古代时,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房屋建造水平,很多老百姓住的房间,其密闭性本身就不是很好,一氧化碳还聚集不到使人中毒的量,自然也不会产生一氧化碳中毒。

4

一样化碳中毒是要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由于炭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聚集,通风缺失导致人体肺部吸入而造成的中毒现象。而古人在建造房屋时,所用的村质是木料,木料本身能帮助吸附二氧化碳等物,建筑楼房大多两层,有条件的也只修三层,并且楼层几乎都设有通风口,楼板也不是全密封,留有条形烘烤农作物板口,加上所用盖瓦是小块瓦,在盖的过程中分勾瓦和赴(Pu)瓦,透气透风。还有窗户为花隔窗,每一格都只有拳头一般大小,头伸不进,用纸糊,有钱人家用白色绸布,为了透光。地上大多为原泥地,踏平整即可,有钱人家采用木地板,上猪肝色漆。木板和泥地都有透气和吸附二氧化碳的功效!故,古人使用炭火而不中毒,大多原于此。

5

因为你不知道呀。

自从人类老祖宗在大约50万年前开始用火,一氧化碳中毒,就成了一种新常态。从前在山洞里,也没个大门,还好一些。自从有了门和窗,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情就时有发生。尤其在北方,寒气浸骨,如果门窗有缝,那简直会冻死人,而门窗缝隙都被堵死,那中毒的风险也就大增。


想要知道,古人是否有过一氧化碳中毒的体验,甚至死人。除了查史料外,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查医书,如果医书上有记载如何解毒的办法,那古人就肯定中过相应的毒,只不过古人还不知道一氧化碳,他们使用了别的字词来表达此种中毒。


烧煤烧炭可能会让人不知不觉中丧命,这种情况被古人称为,中了煤毒或者煤熏毒。


中煤熏毒 一时运倒,不省人事,用萝卜捣汁,灌口鼻,移向风吹便能醒。(《唐瑶经验方》)
胡季堂云∶中煤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软而伤,与夜卧梦魇不能复觉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户有透气处,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矣。(《急救方》)


萝卜汁灌口鼻这东西不靠谱,甚至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但移向风吹是正确的举措。

房中置水一盆不靠谱,因为一氧化碳的水溶性很差,但窗户有透气处则靠谱。

另外,一氧化碳本身没有味道,煤臭是其他杂质引发的。不过,有臭味出来也算一个警告,至少烟囱或者土炕有问题,应该及时检修。


警告警告:不要看了这些古人的急救法当宝贝。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请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急救!


现在使用高压氧甚至换血疗法治疗患者,能极大降低死亡风险和并发症,比如脑水肿等。

这都是古人做不到想不到的!


吸入普通新鲜空气,需要4小时,才能让中毒者体内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一半。

吸入纯氧,则只需要30~40分钟,就能让中毒者体内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一半。

吸入三倍大气压的纯氧,还能将这个时间再缩短一半至20分钟。

高压氧治疗不但可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且可减少或防止迟发性脑病 的发生

至于重度甚至危重中毒者可以考虑换血疗法


现代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因为热水器的不当安装和使用。

6

你不知道,并不代表不存在。

古代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别多,你看古代医书就知道了。

明代的《景岳全书》中就说“夫京师地寒,房室用纸密糊,人睡火炕,煤多热于室内。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最善害人。其故何也?盖以水性流下,下而不泄,则自下满而上;火性炎上,上而不泄,则自上满而下。故凡煤毒中人者,多在夜半之后,其气渐满,下及人鼻,则闭绝呼吸,昧然长逝,良可慨悯。凡欲避其毒者,惟看房室最密之所,极为可虑。但于顶格开留一窍,或于窗纸揭开数楞,则其气自透去,不能下满,乃可无虑矣。然总之窗隙不如顶核,为其透气之速也。设有中其毒者,必气闭声挣,不能自醒,速当呼之,饮以凉水,立可解救。或速令仆地,使其鼻吸地气,亦可解救。然待其急而救疗,恐有迟误而无济于事。孰若预有以防之为愈也。此京师水火之害,举京师而言,则他处可以类推矣。凡宦游京国及客处异地者,不可不知此二说,以为自珍之本。”

大概意思就说北京那个地方太冷了,很多人把房间封的严严实实,还多用煤炭取暖。

其中小房间一氧化碳中毒死的人最多。所以张景岳建议要去年一定要留缝隙,因为火性炎上,缝隙最好留在屋顶。这个和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构思很像了。

还详细说了一氧化碳中毒者无法呼救,不能自己醒来。这些都是古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详细描述。

7

古人又不是神仙,怎么会没有中毒,古人因为一氧化碳死的人多了去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南宋时期,在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一段记载: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极软,与夜卧梦魔不能复觉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户有透气处,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饮冷水可解。或萝卜捣汁灌之,鼻移向风吹便醒。


你看,这如何救助一氧化碳中毒都已经编制成书了,这说明一氧化碳中毒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再看清皇帝溥仪的一段自述: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八时,仍旧上课读书,并读英文。三时下学,餐毕,至六时余寝。 (《我的前半生》“毓庆宫读书”)

皇帝也跑不了一氧化碳中毒。

再看明代宫中:

刘若愚《酌中志》: “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又宫中咸木做地平墙壁,多缺土气,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

按这个描述,一到冬天,皇子女要么供氧不足憋死,要么煤气(一氧化碳?)中毒熏死,所以明代皇宫里婴儿夭折率也会那么高。

所以怎么可能古人成天烧木炭,火炕的不中毒啊,只不过那时候没新闻传媒什么的,你不知道罢了。

8

谁说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就不会一氧化碳中毒了?难道古人的身体能抵挡一氧化碳?只要用炭火取暖时操作方法不当,一氧化碳中毒是照毒不误的!就连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都差点儿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他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

这段话是说他在某夜一点的时候被人叫醒,觉得身体很不舒服,下到地上的时候才知道煤气中毒了,有两个人扶着他走到了前面的房子里,结果他在那里晕倒了,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又醒了过来,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得没事了。同时,和他一起呆在房间内的两个太监也晕倒了,所以终于知道煤炭火中毒这个事儿很危险,需要谨记在心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也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曾经一氧化碳中毒过两次,而且到清朝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白萝卜汤来解一氧化碳中毒了。有一次一位宫中女官一氧化碳中毒,慈禧太后命人把她扶到外面,然后让她喝白萝卜汤解毒。

当然,古人并不知道有一氧化碳这种东西,但是古人清晰的知道是炭火或者是煤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导致人中毒的,所以称之为煤火毒、煤炭毒或者炭火毒,如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就讲到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中毒的原因,避免中毒以及解毒的方法。其中记载道: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极软,与夜卧梦魔不能复觉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并使窗户有透气处,则煤炭虽臭,不能为害,饮冷水可解。或萝卜捣汁灌之,鼻移向风吹便醒。


通过这段描述来看,古人对于氧化碳中毒已经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应对办法。

9

炭正常燃烧产生是二氧化碳,是不会中毒的。现在人烧炭中毒是因为阻隔炉子的正常通气(压煤,烟囱插板)使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屋子通风又不好,就中毒了。古时屋子没有现在严实,可能通风比现在好。再者,古时不懂这些道理,真的是一氧化碳中毒死的也未必记载了。

10

在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古人地位相差悬殊,取暖的方式也分三六九等。有条件的,大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和皇宫里的取暖方式则更为讲究,但都离不开木炭,不过后者的木炭品质更高;至于没条件的穷人,就只能使用灶灰取暖了,条件稍好的,则用泥制的火盆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但不管是何种方式,其实都是烧炭取暖,而烧炭取暖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容易发生火灾,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等等。

古代自然也存在一氧化碳中毒。

例如,北宋词人秦观就中过煤毒:

“寒威既替,热复方来,方毕煤毒,回禄嗣灾,躁外渴中,卧已复兴。”

古人并不知道所谓的煤毒,其实是因为烧炭取暖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但古人却知道为什么会中煤毒,甚至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古人认为,烧炭取暖之所以会中煤毒,是因为“卧火炕或炉火太旺,不通空气,致一时闷倒而死,尸体极软”

知道了原因,解决之法也就有了。

古人认为,解决之法是:“室中宜贮清水一盆,并使窗户透空气,则煤毒可解”

室内放清水,开窗通风透气,可以说,古人的方法很有科学依据,即便是现在,开窗通风透气也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方式。

那么,不幸中了煤毒怎么办?

古人的方法是:“急移至有风处,以新汲水或咸菜水或捣白萝卜汁灌之。”

可以看出,尽管古人并不知道一氧化碳是何物,但对一氧化碳中毒,古人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知道为什么会中毒,知道怎么预防,还知道中毒了该怎么办。但这是否意味着古代就很少出现一氧化碳中毒呢?

答案显然不是。古代的识字率不高,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正常情况下,一个村子里有十分之一的人识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有关煤毒的内容几乎都是通过长辈告诫后辈的方式口口相传的。古代的冬天十分寒冷,比现在更冷,特别是北方的冬天,冻死人几乎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把炭火搬到屋子里取暖是一种正常而强烈的需求。

一部分人会听从长辈的告诫,但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一氧化碳,不知道煤毒,或者是抱有侥幸心理,在密闭的屋子里烧炭取暖,所以历史上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史官不关注,也不会写进史书里。

没有记载,难道就没有发生?

即便到了近代,也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注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胡适有一个朋友,叫李孤帆,这是一个文人,曾多次拉胡适等人逛窑子,但他就差点一氧化碳中毒而死。李孤帆在《西行杂记》里这样写到:“招待所为我生了央盆,在房间中和暖如春……唯一宿到天明时,头痛欲裂,大概已中炭毒。幸次早在隼上吹风,到留坝时尖病已愈。”

可以看到,李孤帆是知道炭毒的,但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开窗通风透气,险些丧生。

也就是说,古人知道烧炭取暖可能中毒,但为了更好地取暖,一部分人不愿意开窗,所以古代一氧化碳中毒的人并不少,只是史书对此的记载并不多,这才给人一种“古代没有人一氧化碳中毒”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