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这个皇帝,个性奇特,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护短,爱面子。因为多疑,又相信“二龙不得相见”的传言,所以嘉靖皇帝不许百官跟跟裕王和景王走得太近;因为护短,嘉靖帝爱护自己的面子的同时,也不允许别人过于攻击,甚至话语中捎带上裕王和景王。
所以,终嘉靖朝,裕王也好,景王也罢,除非嘉靖帝亲自的任命,否则一般大臣跟这两个藩王是不敢走得太近的。严嵩自然很明白这个道理。
嘉靖帝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早夭,活下来的有三个,也就是次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四子朱载圳。
朱载壑因为齿序最长,嘉靖十八年封为太子,然而,嘉靖二十八年,这位庄敬太子就死了。因为他的死,让嘉靖帝产生了忌讳,听信道士的言语,相信二龙不得相见,嘉靖帝是大龙,庄敬太子是小龙,二龙想见,必有一死,嘉靖帝从此以后不愿再立太子,也不愿意见活下来的两个儿子。
朱载壑就是裕王,太子死后,按照齿序,他应该被立为太子,然而,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的说法,他也就没有当上太子,即便如此,文武百官知道,裕王就是未来的储君。
朱载圳就是景王,虽然大家都认为裕王是储君,然而既然嘉靖帝没有立太子,景王仍旧抱着夺嫡的希望。
裕王和景王二人都很平庸,再加上文武百官碍于嘉靖帝的奇怪个性,不敢主动投靠,所以这场夺嫡之争很是平静,不要说跟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相比了,就是跟万历皇帝时期的“国本之争”比,这场夺嫡之争都显得像小儿过家家。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离开了京城,接着,四年后,景王病死,裕王的皇位总算是稳固了。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斗死前任首辅夏言,然后,次一年,庄敬太子死。一直到严嵩死,这二十年间,正好是严嵩柄政,裕王和景王夺嫡的二十年。可是,严嵩却不敢站在任何一方。
由于嘉靖帝的个性被严嵩父子吃得很透彻,所以严嵩对裕王和景王都是很冷漠,甚至刻意地制造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以让深宫中的嘉靖帝对他放心,内阁首辅没有跟皇储勾结在一起。
严嵩既然不能跟藩王走得太近,以打消嘉靖帝的疑心,当然也不能跟藩王制造太大的矛盾,否则就会触及嘉靖帝另一个护短的个性。
嘉靖帝的护短个性,有多强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嘉靖朝有个名臣,叫杨继盛,当时做了兵部员外郎,看到严嵩父子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为,于是上《请诛贼臣疏》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
对于这类参劾严嵩的奏疏,本来已经很常见了,一般人也只是被严嵩父子打压,或向嘉靖帝进谗言,要么贬官,要么去职,至少能留下一条性命。然而,杨继盛此人千不该,万不该,他在奏疏里提到了裕王和景王。
“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重则置之宪典,以正国法;轻则论令致仕,以全国体。内贼去,而后外贼可除也。”嘉靖帝看到他的奏疏里竟然牵扯裕王和景王,小宇宙爆发了:
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系锦衣狱,诘讯主使者,继盛曰:「尽忠在已,岂必人主使乎!」又问引用二王故,继盛大言曰:「奸臣误国,非二王谁不畏嵩者。」狱具,杖百,送刑部。在明朝,锦衣卫的诏狱是出了名的有去无回,酷刑惨烈,有很多人,宁愿去刑部,去都察院,甚至去军牢,也不愿意去诏狱。
杨继盛先被嘉靖帝打到诏狱受了一番折磨,从诏狱出来,又被送到刑部审核,刑部尚书何鳌得到严嵩的授意,给杨继盛安上了一个“诈传亲王令旨”的罪名。意思是,杨继盛参劾严嵩是假借裕王和景王二人的旨意。
严嵩以此向嘉靖帝进谗言,嘉靖帝更加愤怒,诘问他为什么要牵引二王。杨继盛辩解说:“不是二王谁不慑怕严嵩呢?”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后来受尽各种酷刑。
在严嵩父子及其党羽的一再谗言下,嘉靖帝最终下令杀死杨继盛,弃尸于市。
在嘉靖那里,谁敢攀扯或者跟裕王景王走得太近,就会遭到打击。
严嵩当然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动嘉靖另立太子?”这绝对是一个自寻死路的选择。不说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这种传言,单单是提出太子这个话题,恐怕就会被嘉靖帝怀疑居心不良。
严嵩为了打消嘉靖帝的疑虑,甚至有时候刻意制造跟裕王这个皇储的小矛盾。
比如,严嵩让严世蕃拖欠裕王应得的岁赐,而且一拖就是三年,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龙不得相见”,所以裕王见不到嘉靖,自然无处诉说,只好派家丁携带者一千两银子贿赂严世蕃,严世蕃才给补发了。
有一次,严世蕃还对裕王府的两个讲官高拱和陈以勤说:
“听说裕王殿下对于家大人有些不愿意,是怎样一回事呀?”
明显是向裕王发难,靠着高拱陈以勤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严嵩面对嘉靖这么一个雄猜护短的君主,怎么会傻到主动捅马蜂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