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三公三孤,在明清已经完全是虚职了,可是虽然是虚职,好处依然大大滴。

第一是光荣,不是一般的光荣,太师太傅太保是从周朝留下来的官职,是明明白白记载在周礼中的荣耀,获得这个称号是真正的位极人臣,正一品,正儿八经的辅佐天子。将此职位赐予文臣,是极高的荣耀。待遇优厚就不说了,将来后代说起来,我家先祖当年是当朝太师,那可不是一般的拉风。所以像太师这种顶级三公,几乎都是死人加封的,活着就封为太师的人只有一个:张居正——在他死前第三天加封的。

因为明清规定,无军功者不得封爵,相比于宋朝的宰相们动辄封公爵,明清的皇帝非常吝啬。哪怕像李鸿章曾国藩这种这种再造玄黄的大功臣都混不上公爵,所以三公几乎是文官的最高追求了。

除了光荣外,还有点现实意义。

对于文官来说,获得三公三孤,是入阁的标志。

明清的权力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因为没有了宰相,所以内阁大学士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可是内阁大学士在名义上四品官,当内阁大学士的人有可能是二品的尚书和三品的侍郎,这里就出现了一个bug。

内阁大学士可能是尚书侍郎,可是尚书侍郎并不一定是大学士。尚书还则罢了,要是侍郎当上了大学士,三品的侍郎兼任四品的殿阁大学士,却要领导正二品的尚书,这就有点尴尬了。

三公三孤横空出世。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正二品。

瞬间级别就提上来了。

哪怕你只是三品的副部长侍郎,一旦加封,瞬间提升为正部级乃至副国级干部,直接成为了你领导的领导。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真是无穷的呀~

最佳贡献者
2

类似于现代的名誉主席、终身名誉主席,这是一个虚职

或者说,在明朝三公三孤的称号一般来说是留给死人的

为何这么说呢?明朝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官至一品,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文官!

可能是老朱出身贫农,又被当官的欺负过,所以他觉得当官的人都很坏,虽然活儿还是要干的,但是无论是薪水还是官职都打了折扣

明朝官员薪水不多,而且官职一品更是遥不可及,当然死后追封还是不少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明朝历史上出了一个活太师,此人能量极大,水平极高,生前就混到了正一品太师头衔——千古名相张居正!


三公的头衔到了明朝,几乎成为死掉的优秀文官专用

鼎鼎大名的于谦(不是抽烟喝酒烫头那个),就是少保,而且还是活的少保。原因很简单,京城守卫战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天下的就是他,避免重蹈北宋覆辙、延续明朝大一统的功绩,封个少保实在不为过

所以,于谦后世人称于少保,这是对于他的敬称,也看的出少保这个职位的稀缺性和难以获得,除非什么天大的功绩,一般人是捞不到的!

明朝文官系统中,一般来说很少能有人活着得到此殊荣,比如四朝不倒的杨廷和,也只是死后追赠为太保;三边总制、内阁首辅杨一清,也是死后追赠太保

可以这么说,活着就拿到三公头衔的文官只有张居正一个人,是为太师。而于谦只能算是半个文官,毕竟因为保卫京城有功才封少保的,而且少保还是从一品

在明朝混,想要拿到这个名誉头衔,实在是太难了!!!把持朝政20年的奸相严嵩,也只是捞到了个少师兼太子太师(从一品)

武人出身的官员,能拿到三公头衔的,还真能数上一数

明朝最强锦衣卫、明朝唯一三公兼三孤拥有者,这就是陆炳,一个神秘的男人。他在历史上不怎么知名,却在某些戏剧中出现

作为帮助徐阶、张居正扳倒严嵩的最大帮手,陆炳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低调到骨子里的人,从小和嘉靖皇帝一起长大,算是光屁股的铁哥们

升官发财自然不在话下,荣升锦衣卫一把手自然是手到擒来。更为厉害的是,此人曾于一场宫廷大火中救出一个人,而此人就是嘉靖皇帝,啥也不说了,这关系算是铁到家了吧!

权势滔天的陆炳,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三公兼三孤,是为太保兼少傅,不由得让人感叹,当官当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

除了陆炳,还真不太好找了。就算是昔日名将洪承畴,崇祯一个劲儿的鼓励,也只是封了个从一品而已,是为太子太保

看来,武将想拿三公头衔,也是有点难的啊!可问题回来了,往上数一数呢?什么李善长啦、朱永啦、张辅啦,还都是位列三公,生前即封为太师!

所以文臣武将的PK结果,就是武将拿的比文臣要多

搞笑和奇葩是明朝的一大特点,在三公上也毫不含糊

生前便官至一品,位列三公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也就那几个猛人,还有就是跟着老朱打天下的那批人

可是,还有一个人值得我们注意,此人不仅生前便被封为太师,而且成为当时最爆炸的新闻,因为此人不仅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他只是一个人的侄子而已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此人啥也不会,算是个半文盲,可就因为他有个厉害的叔叔,于是乎天启年间,魏良卿被封为太师

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一句——权力真是个好东西,有了权力想干嘛就干嘛!就像当时的朱厚照,为了打仗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的封号,实在是拉风的紧

话说回来,明朝的三公基本都亮相了。有的很厉害,有的很传奇,有的很...

但是,至少我们能明白一点的是,但凡能位列三公的人,要么有突出卓越的贡献,要么有权倾天下的实力,总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是没资格去碰的

而自诩长得很帅能力很强的张全蛋、李铁柱之流也是没有机会的

只有像王尼玛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才能有机会触碰到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耀

或者说,某爸是李纲也行得通......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3

明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也称为三公,秩皆正一品。以少师、少傳、少保为三少,也称三孤,从一品。三公坐而论道,不任以职事,但却位望尊宠,礼冠群僚。明代文臣极难生授三师,三杨辅政时,综理邦国,极受皇帝亲任,也只授三杨三孤:杨士奇、杨荣为少师、杨溥为少保。其后内阁辅弼、部院重臣、封疆督抚,有功勋名望的也多加至三少、太子三师、三少,即宫保衔。而文臣生加三公的,则自于万历中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九年拜太傳,万历十年晋太师,并赐大红坐蟒蟒衣,赏赐无虚月,位望隆重,诏名元辅,中外视为帝师元臣。

4

感谢邀请,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没有实权,协助皇帝办理国家大事。但是在明朝的张居正是个例外,他是由于万历皇帝年幼,而掌握有实权。

5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但历代说法各异。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朝、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后世各朝“三公”所指职位各异。

明仁宗以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三公”主要指太师、太傅、太保,品秩是正一品。 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或者叫享受正国级待遇。

6

三公,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的最高官职,真正的位极人臣。

明代三公,以太师最尊,太傅次之、太保再次,都是正一品。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名义上三公三孤都是皇帝的辅佐之臣,但并没有实际职责,只是虚衔,用于授予重臣。活着授予称“加”,死后授予称“赠”。有明一代,获得死后赠送三公的还是很多的,活着得到的寥寥无几。

三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还真的找不出来非常贴切的,可简单理解为正国级。

很多文章说,张居正唯一的活太师,即生前授予。但这是不准确的。洪武三年,李善长即加太师。同时徐达加太傅、常遇春加太保。

后来各朝也都有活着授予三公的,但基本都是世袭的勋臣中的优秀。以太师为例:英国公张辅 永乐二十二年加、英国公张懋 弘治四年加、保国公朱永河 弘治四年加、定国公徐光祚 嘉靖五年加、武定侯郭勋 嘉靖十五年加、成国公朱希忠 嘉靖四十二年加。寿宁侯张鹤龄 嘉靖元年加,他是个特例,属于外戚,孝宗张皇后的哥哥。但这些太师并非都是善终!

各朝授予太傅和太保的数量更多,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普通文臣生加三公,即兴奋也惶恐。

7

明代的三公不值钱,荣誉职位,只要上了一定级别都能获得这么个称号。毛文龙这种二品总兵都是太子太保。明代值钱的是爵位,上了伯爵就是超品,一品大员见了都要跪拜的,多少文臣武将都拼死要捞个爵位出来,铁饭碗啊。

宋朝正好相反,爵位不值钱,文臣武将动则可以封王的,但三公很值钱,没超大的功劳封不到三公。

8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责,实为虚衔。明中期,为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公孤表序,较详细介绍了其历史沿革,公孤表仅为明代的公孤明细表。

官衔沿革

三公古官也,自周公制为一代经典。而系之曰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又曰官不必备惟其人,盖坐而论道者。其体诚重,而其选诚不易矣。汉承秦制,设丞相、大夫以至九卿,而罢三公,不复设。至安汉公莽窃政始,自为太傅,而以虚名崇故丞相孔光为太师。东汉以后,惟代置太傅一人,踞三公上,而隆其秩曰上公。至董卓窃政,自相国拜太师,踞诸侯王上,而几成鼎革矣。晋以避讳故,改太师为太宰,然犹在丞相下,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上。江左以后,自王导、谢安外,非宗属尊贵者亦不及。而北魏之季,太师与大丞相并加,以待执国之臣。北齐因之,太师与太宰并设,至太师而叙迁太宰,乃叙迁左右丞相,则又舛矣。宇文泰之执国,始仿周官,自为太师大冢宰,兼总五官之柄。而宇文护因之,其事虽美,其心则慝矣,乃欲与三代比隆,得哉。自隋迨唐,大抵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曰上公;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宋氏亦因之,然三公不时置,而所谓三师者,抑何寥寥也。太师重矣,乃有谓太尉次重,宁与太傅而不与太尉者。宋徽宗政和定官制,始以太宰易左仆射,少宰易右仆射,为真宰相,太师太傅太保为三上公,以少师少傅少保易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孤,无职而有秩,以隆宰执之资深绩崇者。南渡而后因之。元人得中土,置公孤皆如故,而益以太尉司徒司空环卫之微劳,与言色之昵合,朝拜暮加,不可胜纪。

明代设置

明兴,髙皇帝始厘正之,罢太尉以下官,而李韩公善长、徐魏公达,以旧徳元勲为太师太傅,然亦无职事,不置掾属防阁。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采御史言,欲特置三公府,竟不果。而仅设四辅官,位尚书上,聘耆儒自布衣径为之,赐坐倡和,分四时以寄燮理之任。而无何复罢师傅之官,自魏公薨韩公雉亦绝响矣。将下视博采,鲜所当意,所谓无其人则缺者耶。建文永乐代不置此官,仁宗初即位,谓群臣皇祖考神圣无所藉毗,师傅即眇末何敢,于是拜张英公辅太师,沐黔公晟太傅,陈宁阳侯懋太保,蹇吏部义自少保屡进少傅至少师,杨殿学士竒自少保进少傅,夏户部原吉进少保,于是公孤之官备矣。然以是寓美称耳,非必有燮理之实也。独宣徳三年,诏太师辅、少师义、少傅士竒、少保原吉、太子少傅荣,俱辍所领,从容谋议,以不时召对,凡所游幸必从,庶几若真授矣。而士竒荣理阁务如故,自是而后,三公仅公侯伯,而文臣限三孤,以为常。嘉靖二年,以大学士杨廷和一品满十二载,且有定册功,加太傅,四辞而止。万厯九年,大学士张居正,一品满十二载,遂拜太傅,其后病甚,以辽左功加太师,不及拜。缙绅聚而哗之,以为非故典然。而嘉靖中,加大同帅左都督周尚文,锦衣帅左都督陆炳武弁,也其非故典,尤甚而未有哗者何也?今上令勋臣各辞太师崇衔,可谓慎名器矣。夫谐理责之纨袴论道,以施乳臭即公侯伯,奚取焉然则文臣而加者,非徳媲则哗,非绩崇则哗,非齿宿而资重则哗,以哗江陵可也。夫四者备矣,而哗不必也,政和之制,又有以太尉冠武阶者,于义窃谓可采云。

9

好处就是享受崇高的威望,社会地位十分之高,是所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最高的追求,宰相如果没有三公头衔,一样不能服众,皇帝就是通过打压宰相,提高三公地位,实现国家几十位高层共同辅佐皇帝的局面,不至于威胁皇权。

10

谢邀。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责,实为虚衔。虽然没有实质意义,是皇帝对重视臣子加官的一种形式。

 公、孤为皇帝之辅佐官,职位崇高。三公三孤是辅导皇帝日常国家工作。而且文臣的三公都是死后追赠的。只有一个特例就是张居正文,万历年间,张居正为太师,实掌朝政,这是特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