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古人吃肉少,所以偶尔吃一顿很厉害

古代的中国人其实很少吃肉,副食严重不足。

人不吃肉,肚子里面油水不足,吃主食就会特别多。

以朝鲜为例,人民军战士一天定量为800克,也就是1.6斤。

这1.6斤的米,给看这篇文章的人来吃,10个有9个怕是吃不下。

但朝鲜人民军战士,几乎人人都不够吃。

为什么?

解放军战士的主食定量,其实一天也有650克,但肉类有200克以上,这才能够适应训练的消耗。

相反,人民军战士没有这200克肉,只有800克粮食,自然觉得不够吃了。

萨沙的1个亲戚,在丹东做边贸,90年代曾经接待过1个朝鲜的科长。

这个科长第一次出国,亲戚知道他在那边没油水,不敢请他吃大鱼大肉怕肠胃受不了,就请吃面条。谁知道,这个30岁左右的科长,一次竟然吃了1个大铁锅的面条。

平时早饭,能吃10几个包子或者10块烧饼。他最厉害的一次,曾经吃下了16个小笼包!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

道理也是这样,古人平时吃主食是很厉害的,酷似今天的大胃王。

如果偶尔让他们吃一顿主食夹肉,自然能吃多少吃多少,就像我们今天吃自助餐一样。

第二,古代的计量单位不同。

古代的斤两要比今天小得多。

古代的一斗,也分大斗小斗,大概是今天的1到2公斤,也就是2到4斤米。

2到4斤米虽然夸张,但古代的米多少还有壳子的,舂米以后剩下的也就1到3斤多。对于体力劳动者,一顿还是能够吃的下的。

至于肉,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而不是今天的500克。

10斤肉也就是2580克,2.5公斤。

一顿吃下5斤肉,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是带骨头的肉,除去骨头肉也就是3斤多,还是吃得下的。

话虽如此,如果一次吃1到3斤米加上3斤多肉,一般人恐怕还真不行。

得要大胃王来了。

第三,这是夸张的表现,一般展示这个人身体好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能吃的大汉一般都能干活。

在俄罗斯,地主雇佣临时工时,一般先请他们吃一顿,然后选择吃的最多的。

一般认为,吃得多,说明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好,身体肯定壮,体力也好。

所以,这些古人的数据,不可避免又夸张的成分,主要是赞扬这个人身体多么的好。

其实古书很多数字都是靠不住的,习惯就好。

最佳贡献者
2

先说喝酒!

一斛酒,注意,是一斛,不是一壶,

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斛和石通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宋代1市斤是640克,一石即59.2公斤。

59.2公斤酒,就是可口可乐也喝不下去这么多。

当然,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就是9到18度那样,主要在于古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蒸馏,元朝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挺进中原,由于北方天气寒冷,需要借助更加强烈的酒劲御寒,在学习的汉人的酿酒方法以后,经过改良,烧酒就被发明出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四·烧酒》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所以古人的酒整体来说大于啤酒,小于现在白酒的一半,喝个几瓶是有可能的,武松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要是十八碗二锅头,估计就被老虎干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个稍微靠谱点。一斛酒,绝对是吹牛,就是一桌子人也喝不下。

至于斗米十斤肉,这事有点来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这个牛吹的也有点大。当时的度量衡和宋朝是有差别的,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战国时期的一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千毫升,也就是说一顿吃了3斤多米,5斤多肉。

这个分量,估计姚明饿三天一顿也吃不下。有点夸张!


我是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3

谢邀。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这样在今人看来惊人的食量,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有的记载本身就比较夸张,未必完全可信。

其次,即使现在,也存在一些大胃王。事实上,就是早些时代的体力劳动者们,他们的胃口都是很大的。据记载,功德林管理所的国民党将领们,在参加体力劳动后,一个个胃口都很好。早上吃十几个包子,晚上吃半脸盆汤面条的不在少数。农民们干了活之后,一顿吃几斤米也不奇怪。

其三,古代度量衡与今天不同。比如说一斗米,按照现代有些地方,相当于50-60斤。谁要能一顿吃这么多米煮成的饭,那必然是疯了。但在民国制度中,一斗米是12斤,这个量就要小得多了。

当然,12斤米煮成饭也是不可能吃下的。不过历史上,一斗连12斤也没有。以现在出土的先秦时期秦国、楚国等度量来看,那时候的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一斗就相当于现在的2公升左右。按照大米的密度,2公升大米,大致质量是3斤多。一顿吃3斤多大米,当然还是一个很大的胃口,不过相对就合理多了。就算现在,从农民工兄弟里面找一顿吃这么多的人,也并不是找不到的。

再说10斤肉。古代的斤和现在斤也不同。以秦始皇统一时候的标准,一斤大约相当于半斤,那么10斤肉也就是5斤肉。这个重量的肉,并不算特别夸张。新疆卖清蒸羔羊的,有的食客一个人就能吃光一头七八斤重的。

而一斛酒,古代一斛相当于5斗。如前面说的,按照1斗=2公升算,一斛相当于10公升。也就是5大瓶可乐,或者15瓶啤酒。古代的酒是米酒,和现在的醪糟水差不多,酒精含量并不那么高。而且,喝一斛酒,往往并不是一气灌下去,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慢慢喝,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4

我西安的,我身边有个目前我见过的最能吃的人。一顿饭如果只吃馒头,一般要25个。早餐吃肉夹馍10个还要一碗丸子汤。午饭羊肉泡馍15个饼,一般过三个饼,泡馍师傅已经不好烩了,他只能点机器掰的馍。吃饺子没吃饱过,家里没法包!我上高中那年,家里搬家,让他帮忙。搬完我爸带这几个人去吃烤鸭,总共5个人吃七只烤鸭,他一个人包了5只!开始我们周围都认为他肯定是有什么内分泌的病,最后去四医大查了一切正常!当年我爸单位年底分大米,一人一袋200斤那种麻包的,他左右手各一包提起就走,身高一米九几,真是没白吃!两千年那会和我爸单位的人去宝鸡蔡家坡办公事,路上有碰瓷抢钱的,他下车直接抓住一个脖领子一下扔旁边路基沟里了,旁边三个人吓得跑的比兔子快!这位老叔现在也六十多岁了,泡馍一顿仍能吃十个饼!这放到古代绝对是个英雄。

5

说个我自己的事,本人山东农村的,零四年时因为打架在看守所呆了40天,出来的当天我爸和我四大爷去接我,出门之后就找了个羊汤馆去吃饭,应该是上午九点左右,每人一碗30块钱的羊肉汤(半斤肉),加一块锅盔(山东人叫锅饼半斤左右)然后开吃,他们俩刚开始吃我的那份就吃的差不多了,我爸估计看我没吃饱,又给我叫了半斤肉加一碗汤,还有一块锅盔,我也没说啥,狼吞虎咽的就吃了,半小时之后去买衣服理发,路上买了两个大甜瓜(2斤左右)也被我吃了,11点开始坐车回家,车站有卖小笼包的,买了一笼,回家路上就吃完了,半小时后到家,妈已经做好饭了,又吃了两个馒头加一碗面条,吃完大概中午1点多了,之后开始煮栗子吃,吃了30个左右,然后晚饭之前没吃东西,晚饭吃的少,20几个水饺,半夜12点左右饿醒了,起来泡了个大碗面,吃了俩鸡蛋,总之肚子撑的难受,但还是觉得很饿,第二天也差不多吃了那么多,两天没上厕所,第三天熬不住了吃了点泻药,两小时之后……小树林里两个狗撑死了

6

这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哈: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一个一个说。

古人为何能吃一斗米?

你说的这个古人,是特定指的廉颇,不是说别人。廉颇从小饭量就大如牛,他吃一斗米很奇怪吗?最近有个视频很火,是一个年轻女孩上节目,她的饭量是常人的十倍。家里都被她吃穷了,她去相亲,与相亲对象见面,本来这个饭店两人的正常消费就一百多,结果那男子很绅士,她自己又想吃,就放开胆子吃,结果一结账,花了一千多。廉颇一顿饭吃一斗米,不奇怪。在演义小说中,薛仁贵也是一顿饭吃一斗。

汉朝及以前,一斗是多少?

是现在的两斤。

正常人一顿饭吃多少米?

五两。

也就是说,单论米饭,不算菜肴,廉颇即便是老了,一顿也能吃常人四倍的量。古代的普通人,饭量与当今并无太大不同,只是菜肴很少,米饭也是三两到半斤。

古人为何能吃十斤肉?

你按照现代的斤两换算,十斤肉当然很多很重。但是你得按汉代及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算,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显然就是汉以前的人士。那时候的一斤是现在的250g,这个重量定制的金饼、马蹄金,都叫做“一金”,刚好也是250g。

十斤肉,按照重量算,是现在的2.5千克,也就是现在的5斤。

普通人吃肉,吃火锅、烧烤,做多也就吃个一两斤。人家廉颇是能吃,到老了,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就着十斤肉。相当于这老头,一顿饭吃四大碗米饭,三大摞肉块。那么,古代的普通人能吃多少肉呢?

答案是,一般吃不上。能吃上的,也就是几两到两三斤不等。

古人为何能喝一斛酒?

说自己喝一斛酒的这家伙是刘伶,众所周知的海量酒鬼,也不是普通人。刘伶说自己一饮一斛,应不是吹牛。古的一百升,等于一斛,那时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200ml,也就是一斛为现在的两万毫升。一瓶啤酒600ml,酒鬼刘伶蹲在酒缸里,说他一口气能喝一斛,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有个海量的人,说自己一回能喝30瓶。(古代酒度数虽然低,但只是与白酒相比,比啤酒是要高)

这很恐怖么?

对普通人来说,是有点恐怖。但对刘伶来说,可能真的没有问题。宋代有个叫张齐贤的,人家是宰相,以能吃能喝垂名青史,一顿饭能吃一桌。有人为了看他到底有多能喝,抬了一大桶酒让他喝,人家喝完以后,他们就看张齐贤的肚子,结果并没发现有多大变化。可是那个桶是和张齐贤的腰一般粗的,中途他还没上厕所。

你说为啥?

但是,这依然是特例。你不能因为有些人,一个人一次能喝一两箱子酒,就说“现在人为什么都能喝一两箱?”所谓“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前两个是廉颇干出来的,后者是刘伶干出来的,都不是普通人。古人还三碗不过岗呢,饥荒过后还吃二两米就撑死呢,拎出特例当常态,然后一阵感慨,不是傻是什么?

7

同时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加一斛酒的人,未见记载,但的确有一个人一顿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的记录,也有一个人干翻一斛酒的记录,前者是廉颇,后者是刘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廉颇在赵国被责令退休后,跑到魏国发挥余热,但不受重视。赵国后来老被秦人打,赵王想起了老将廉颇,想让他返聘上岗,于是派使者去找他。廉颇对老单位有感情,跃跃欲试,马上拍着胸脯说:别看我年纪大了些,饭量一点没减!当下守着使者的面,面不改色的干翻一斗米加十斤肉。

厉害了我的爷!先不说使者回报赵王说的廉颇撑得接连拉了三泡的故事真实性,单说老将军能吃掉这些,已经很@密子君了好不好!老将军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战国时期的“”,相当于现在的两千毫升,单粒大米的密度与水接近,都是1000kg/m3,但大米是松散的,中间有空隙,宽松率大概在75%左右,所以每一千毫升的重量应该是750克左右,两千毫升(每斗)大概是1500克,折合现在的三斤

战国时期的“斤”只相当于现代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五斤肉。

一个人能不能一顿饭吃掉三斤米加五斤肉?

就说个人,本人高三到大学这五年期间,米饭或馒头可以轻松干掉2斤,没准这有食堂的虚张声势,但谁说廉老将军去了三次厕所就没抠嗓子眼?

五斤肉,个人表示,绝对没问题,我肯定吃不掉。

但考虑到我的运动消耗量比起廉老将军的运动消耗量,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老将军求战心切,产生的旺盛表现欲,就好像期末大考,不会答,含泪也必须答完.....

结论就是,个人体质有异,我选择相信老将军的食量。

再来说刘伶:

西晋时的一斛就是一百升,那时候的一升,是现在的一升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四两酒,一斛就是四十斤,和扎啤桶正好一个重量。
重量说完了,再看酒精度,现代的蒸馏型白酒一般认为是始自元代,西晋时的酒应该是自然发酵型米酒或黄酒、果酒之类,只有压榨程序,没有蒸馏一说,酒精度只能达到4、5%,跟现代啤酒差不太多。

40斤啤酒,马上快青岛国际啤酒节了,你去现场看看,每天能喝到这个程度的爷们能装满一整个醒酒室!

客观说来,只要喝完10斤之后允许不停走肾,我见过不止一位青岛爷们,只要给他留足时间,几十斤以上属于无限量。

不然你真的以为武松能敬不甘平凡的自己十八碗老白干后还能愉快的与老虎玩耍?

8

可知的近代饭量记录:

穆铁柱的姐姐穆桂兰曾言:“我们一家大小五口人一年吃960斤面粉,铁柱一人一年就吃了1050斤面粉,这还不算吃的牛羊肉和蔬菜。

穆铁柱这样的壮汉,每天要吃大约1.5公斤的面粉,尚不算其他。而廉颇是赵人,当时1斤约250克(秦略大,253~256克),十斤一斗则“斗米”等于今日5斤。可若是考虑到去壳去皮,就可能只有1.25~1.5公斤左右,至多三斤,因此“斗米十斤肉”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历代可见的大肚汉:

《梁书·江革传》中曾记载了江革被俘后遭受的虐待是:“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脱壳的粟米每天给三升,就饿到只剩口气的地步了。由此可见当时军人,或者说大将的饭量多么可怕。并且当时已有了脱壳区分,反而是《廉颇传》中并未提到这点。那一斗米该怎样计算就不太好说了。
《魏书·阚骃传》中敦煌人阚骃“性能多食,一饭至三斗乃饱”,这个饭量比廉颇还吓人。如果是脱壳粟米,按今日看这阚骃每天就要吃掉三四十斤的粮食,这是闻所未闻的,更可能是未去壳的粟米。

关于“醉与撑”的问题。

饮“一斛酒”会不会醉:

在《晋书》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晋代名士周顗(yǐ)的奇闻,大致是说此人过江前能饮一斛酒,但过江后没这么喝过,因为没对手。某次遇到江北来人后,高兴地地拿出二斛酒一起喝,结果都喝醉了。事后周顗醒后派人去看客人时,发现人已经胸部腐烂而死。由此可见,这一斛酒饮是饮了,可是不仅没说有无喝完,更直言饮后会醉会死。

《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九》:顗在中朝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对。偶有旧对从北来,顗遇之欣然,乃出酒二石共饮,各大醉。及顗醒,使视客,已腐胁而死。

食“斗米十斤肉”的结果:

赵使对廉颇的描述中有“顷之三遗矢”之言。这里“顷之”类如俄而、未几、少时、顷刻等词汇,显然廉颇是肠胃消化不好才会急需“遗矢”,才会被赵王认为廉颇老矣。

一些侧证和另类思路:

  • 在大胃王记录中,香港的蒋咏雯曾于上海“久光亚洲食王争霸赛”决赛中吃掉四公斤咖喱饭,也即八斤。

  • 《汉书·律历志·上》有记:“千两百‘子谷秬黍’的实粒为龠(yuè),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史记》中并未提到廉颇吃的是什么粮食,更未谈去皮去粉。
  • 旧时肉类计量方法不同。如酱牛肉有按生肉计重后制做,拳头大一块就是几斤。

斛之重令人咂舌:

按照“斛”的实际重量看,换算至今日真的很重。举个例子:

1981年润镇乡西坡村砖瓦窑曾出土“淳化圭撮龠”(4进制)(见《淳化县馆藏铜器文物》或《历代度量衡》),其中龠等于今日的6.8毫升。之后十进制“合升斗斛”之后,这一斛即今日的68升。这个数字不要说喝,就是看也会令人生畏,因此“一斛酒”更可能类如“千杯不醉”这样的夸词。

可证的反而是“斗酒”,比如“斗酒学士””,直言三升不够,一斗才行(见《新唐书·王绩传》)。其他也可见有“双柑斗酒”、“彘肩斗酒”、“斗酒只鸡”这样的话,更不要说“斗酒诗百篇”了。

关于酒的种类和度数:

在2010年拍摄的《赵氏孤儿》中,可见葛优有以手榨浆的动作,在今天可认为是酒糟那样的存在。再如“箪食壶浆”中的“酢浆”(小麦粉发酵),可见当时古人的饮料来源非常多样化,甚至出现了阶级地位意识。比如说:

  • 秬鬯(jù chàng):以黑黍米擣(dǎo)郁金草取汁而煮之和酿其酒,其气芬芳调畅,故谓之秬鬯。(至隋唐时都是历代帝王的专用国酒。)

  • 冻醪(láo):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祈寿专用酒,见《七月》)

  • 稗酒:《齐民要术》曾记载用稗子做酒的方法,并称味道胜于黍秫(shú),魏时还命专人种植,得两千斛稗,实收米三到四斗。

酒不同,度数也可能不同,今日甜酒常见3~5度,格瓦斯这种更是只有1度左右。如果是这种“酒”,喝到撑死也很难会醉,所以也有如“微醺”这样的描述。

大致结论:

今日虽然能食“斗米十斤肉”的人并不多,可在部队里的大肚汉并不太少见。再说到酒……比起酒量,其实更应称之为肚量才对。

9

古人的计量单位各代不尽相同,基本架构差不多,但是重量却各有不同,就以宋代的一斛33公斤算,就算是水再大的肚子也喝不下的。十斤肉只合现在的七斤,还能吃得下,而一斗米是十二斤多,以古人的饭量,也是比较勉强的。

这样的描述一般多见于古人的演义性质的小说上,多有夸张的成份。比如北宋生活气息描述得比较真实的水浒传,施耐庵老先生为了描写梁山好汉的豪气,用了不少的夸张手法,但也没有写谁能一餐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连最能喝的武松也只不过吃了四斤牛肉和十八碗度数十度左右的醪糟酒。

这种说法最可能成立的就是隋朝大业年间了,当时一斗只有现在的4斤,而一斛只有二十公斤,遇到一个特能喝的估计也要一天才能把四十斤酒喝完。

古人崇拜英雄,都会给英雄赋予某种异能,比如出生时必有异象,不是红光满天就是香气满屋。能吃当然也算是对于英雄人物天生神力的一种解释,比如薛仁贵一顿能吃斗米斗面,不然不足以解释他的天生神力了。

古人比现在的人能吃,这是肯定的,那是由于古代普遍靠体力肩挑背驼,大量的体力劳动,再加上没什么油水,饭量大很自然。不说古人,就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也有一餐吃两三斤米饭面食的,吃饱了要不了多久就又饿了。

&饥荒时剥树皮吃的人们,要是有一锅米饭,估计他们一个人能吃完。

不过像上面说的一餐十二斤米、七八斤肉、六十多斤酒,想必还是古人神化某位英雄所作的夸张的描述,就算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估计也难有这么大的饭量。

10

康熙年间,有个刑部尚书徐乾学,此人每天上早朝,都要用一大堆点心把肚子填饱.都有哪些点心呢?馒头50个,鸡蛋50颗,烤黄雀50只,另加10壶小酒.

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弗拉市25岁男子萨利姆·哈伊尼被当地人称作“大胃王”,因为他能在3小时内吃下1500只煮熟的鸡蛋!

木下佑香是一名日本女子,2015年6月2日,该女子因为狂吃3公斤炒面的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


所以不要低估人体的潜力,在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能吃 “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的,用普通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纯重体力的非凡人物,是说不通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