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曹氏、夏侯氏同为沛国谯人,世为姻亲。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此说法可信度不高。曹氏自曹腾始,逐渐显赫。曹腾因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其养子曹嵩袭爵,官至太尉。曹腾的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其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另一个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反观夏侯氏,虽然三国志记载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曹氏也被记载为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均有附会之嫌),但并没有发达。
因两家世代联姻,故曹操在创业之初,响应他的均为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如果把曹操当做曹魏创业的第一代的话,宗亲中同为一代的较为出名的就是曹仁、曹纯、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第二代中较为出名的是曹真、曹休、夏侯尚。到了司马篡晋的时代,主要活跃的宗亲基本是他们的后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数曹爽和夏侯玄。
(1)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魏书曰: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黄初四年逝世,儿子曹泰继承爵位,官至镇东将军,假以符节,继而又封为宁陵侯。曹泰乃一职业军人,曾经参与过曹丕时代的三路讨吴,被吴国朱桓打的大败。曹泰逝世,儿子曹初继承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范为列侯。曹仁这一支,在曹泰之后默默无闻,史无详载。
(2)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虎豹骑统帅,死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无子,死后由曹演入嗣,官至领军将军,正元年间续封功臣后代,进封平乐乡侯。此时已经是司马师废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期间。很明显,在司马家篡汉过程中,曹演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曹演死后,曹亮入嗣。
(3)曹洪,是曹操的堂弟(魏书曰: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曹洪早年与曹丕结怨,曹丕找了个借口把曹洪的官位、爵号、封邑全部削夺。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虽然又封其为后将军,乐城侯,食邑千户,赐位特进,后又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但曹洪一支注定在曹魏不会显赫。曹洪死后,其子曹馥嗣侯。在司马代晋过程中毫无表现,司马炎篡位后,曹馥依然出仕西晋,官至尚书右仆射。
(4)夏侯惇,魏文帝登基后曹魏的首位大将军,但不久去世。其长子夏侯充继其爵位。文帝以夏侯惇功高,赐夏侯惇家眷封邑一千户,封夏侯惇七子二孙关内侯的爵位。夏侯充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以符节。夏侯充死后,子夏侯廙袭爵。夏侯廙死,夏侯劭袭爵。夏侯惇的次子即著名的驸马夏侯楙,因为和曹丕是小时候的好友,所以曹丕一登基就把他提拔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但夏侯楙没有一点武略,却喜好治办家业。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曹叡西征,将夏侯楙调回朝廷,任命他为尚书。总的来说,夏侯惇这一支在司马篡位时代前就已经碌碌无为了。
(5)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弟,他的后人最为复杂。长子,夏侯衡,娶了太祖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恩宠非同一般。夏侯衡继承了夏侯渊的爵位,不久又被封为安宁亭侯。他死后,儿子夏侯绩继承,官至虎贲中郎将。夏侯绩死后,孙子夏侯褒也依序继承。历史上没有这一支在司马篡晋时期的记载,想必也是碌碌无为。
夏侯渊的次子是著名的夏侯霸。夏侯霸是一名职业军人,也是少有的见证了司马家擅权的宗室二代。黄初年间就已经是偏将军,太和四年任曹真军先锋伐蜀。夏侯霸速来与曹真之子曹爽交好,正始年间,曹爽辅政后,其被曹爽重用。正始五年,夏侯霸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 。他屯军陇西,练军的同时安抚了少数民族。 同年,夏侯霸担任征蜀护军,隶属于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多次对抗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北伐。高平陵政变后,曹爽被诛杀,夏侯玄被司马懿调回京师,而郭淮继任征西将军。夏侯霸和郭淮不合,以前在对抗蜀汉军队北伐时就多次互相拆台。夏侯霸害怕自己被害,就叛逃到了蜀汉,受到了蜀汉皇帝刘禅的优待,官至蜀汉车骑将军。这里有个小插曲,在建安五年时,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外出打柴时“意外”(此处滑稽脸)被张飞发现,张飞后来娶其为妻。夏侯氏生下的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后来,夏侯霸追随姜维参与北伐,最后终老蜀汉。他留在魏国的后代,受到特赦,被迁徙到偏远的辽东乐浪郡。
夏侯渊三子夏侯称早死,四子是夏侯威,在曹魏历荆、兖二州刺史。这一家人,在西晋倒是极其显赫。长子夏侯骏,出仕西晋,历任豫州大中正、尚书、少府、安西将军、并州刺史。与西晋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为姻亲。在《晋书》中被陈淮评价为“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梁王是司马彤,可见夏侯骏在西晋的地位。次子夏侯庄,淮南太守。妻子羊氏是晋景献皇后羊徽瑜的堂妹。其子夏侯湛,以才博文章,是晋代著名文学家,亦是著名美男子,官至南阳相、散骑常侍。女儿夏侯光姬为西晋琅邪王司马觐的王妃,生了后来的东晋晋元帝司马睿。世语中记载,“由此一门侈盛於时”。
夏侯荣,夏侯渊五子,在夏侯渊与刘备的战争中阵亡。六子夏侯惠,历任散骑黄门侍郎、燕相 、乐安太守,三十七岁去世。七子夏侯和,魏元帝曹奂时任相国(相国是司马昭)左司马、侍郎。后出仕西晋,为光禄勋。
夏侯威、夏侯和一支在西晋如此昌盛,可见在司马篡晋过程中,必然没有维护曹魏,甚至像夏侯和投效司马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曹真、曹休、夏侯尚系后人:最为悲惨,几乎团灭
(1)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据魏略记载,曹真父亲本姓秦,叫秦邵,为救曹操而死,所以曹操把曹真收为养子。历任曹魏大将军、大司马,曹真死后,曹爽袭爵。魏明帝曹叡感念曹真的功劳,封其五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
曹爽,年少时因为自己是宗室而小心谨慎,与当时还是平原王的曹叡交好。曹叡即位,即任命曹爽为散骑侍郎,最终屡次升迁为武卫将军。明帝病重时,任命他为大将军,假之以符节、斧钺,都督内外的一切军务,总揽朝政,与太尉司马懿一起接受遗诏辅政。然而,有了权力后,曹爽就开始了擅权之路。
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升蒋济为太尉,解除二人兵权。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京师禁军。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
当时,曹爽的心腹,何晏、邓飏、李胜、丁谧,均为浮夸不实之人。尤其是何晏,乃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纳为妾,于是曹操收何晏为养子,后招为驸马。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一起架空了尚书台。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这些人贪污受贿,权倾朝野。同时,曹爽囚禁了郭太后。从而将郭太后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曹爽的行为,得罪了曹魏掌权的老臣。尤其是对蒋济的排挤,是极为致命的。本非铁板一块的曹魏士族,以蒋济、陈泰为首,逐渐团结在了司马懿的周围,暗中对抗曹爽。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蒋济受司马懿蒙骗,为司马懿担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轻信司马懿,交出了权力,结果曹爽兄弟被灭三族。曹魏从此进入了司马家时代。
讽刺的是,在司马篡晋的过程中,除了被王凌拥立的楚王曹彪、奋起反抗的高贵乡公曹髦、被动被密谋立为大将军的夏侯玄外,曹爽是仅有的主动和司马家正面交锋的曹魏宗室人员。
(2)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魏大司马。太和二年死后,其子曹肇袭爵。曹肇有当世才度,是一英俊少年。与明帝曹叡为少年玩伴,任散骑常侍、屯骑校尉。魏略记载: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在曹叡弥留之际,曹肇本是辅政大臣之一(原为燕王曹宇为大将军,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共同辅政)。夏侯献也是宗室,但是没有记载其具体出身。曹宇是曹操的小儿子,曹魏没有宗室辅政的先例,曹宇也自知没有辅政能力,就推辞掉了大将军之位。曹魏前三代,诏书多出自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之手。然而,这二人与夏侯献、曹肇是政敌。在得知自己即将辅政的消息后,夏侯献、曹肇准备逐渐干掉刘放、孙资。结果,刘放、孙资抓住机会,向弥留之际的曹叡建言。曹叡在最后听从刘、孙二人建议,辅政大臣变成了两人:曹爽、司马懿。曹肇正始年间去世,追赠卫将军,子曹兴嗣位。孙子曹摅后来出仕西晋,在西晋大司马齐王司马冏任记室督。后为襄阳太守、征南司马,最后战死。曹休一支,由于曹肇没有当成辅政大臣而没有显达,但是因祸得福,躲过了司马氏的打压。
(3)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丕建立魏国后,为平陵乡侯,迁升征南将军,领任荆州刺史,持朝廷符节都督南方军事。曾经和曹真一起讨伐过东吴。夏侯尚与曹丕关系很好,病重时,文帝数次去看望他,拉着他的手流下了眼泪。去世后,儿子夏侯玄继其爵位。
夏侯玄,是在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曹魏宗室。夏侯玄少时便有名声,在弱冠时便担任散骑黄门侍郎。他是夏侯氏由地方豪强向士族过度的典型人物。其人好文,颇有造诣,著有《乐毅论》。是著名的玄学家。后世东晋侨姓士族门阀均由儒学入玄,玄学昌盛。而玄学之风渐起的源头就是夏侯玄、何宴、王弼这些“正始名士”玄学家。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曹爽执政后,夏侯玄被委以重任,升任散骑常侍、中护军,掌握军官选拔权。夏侯玄,在朝堂上也很有政见。司马懿曾经与他谈及时事,夏侯玄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司马懿深表赞同。后升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为曹爽掌控西北兵权。但其并没有军事才华,与曹爽共同伐蜀失败,名望有所降低。这也是后期曹魏宗室们的特点,就是家风向“士族化”过度,再也没有纯粹的军事强人。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杀。夏侯霸逃向蜀汉前,曾经劝夏侯玄一起逃走。但是夏侯玄拒绝了,被司马懿调入中央,任大鸿胪、太常,受到压制,闷闷不乐。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后,夏侯玄叹息道:“司马懿尚且能够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马师字)、子上(司马昭字)是不会容忍我的。”果不其然,嘉平六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密谋杀司马师,拥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失败后,夏侯玄也被牵连,被灭三族。临斩时,仍然神色不变,举动自若,从容受刑,不愧名士之风。
夏侯玄,是个可惜又可恨的人。他的德行文化在曹魏第三代宗室里面是最出色的,有很高的威望,否则也不会被李丰密谋拥立为新的执政。然而,就像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的一样,夏侯玄以规划设计政治格局制度而留名于世,然而和曹爽内外纠扰厮缠在一起,地位如此荣耀,却从未听说他帮助改正曹爽的错误,为他引荐良才。可以看到,在司马代晋的过程中,夏侯玄也得过且过,从未主动的去反抗,最后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所以,夏侯玄虽然没有贵戚纨绔子弟之风,但是是个典型的“清谈型士族”,没有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这样的人,在曹魏第三代宗室中,居然是最被寄予希望的一个,可见,后期曹魏宗室确实后继无人。
三国志 评曰: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玄以规格局度,世称其名,然与曹爽中外缱绻;荣位如斯,曾未闻匡弼其非,援致良才。举兹以论,焉能免之乎!
三.引申:论一个家族在魏晋时代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士族化”
东汉以来,中央政权虽然把持在外戚、宦官手中,但是,帝国庞大的官僚系统选材标准是以“儒家经史学问”入仕。一些家族凭此崛起,世传著作,经史传家,渐渐地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就是士族。像“弘农杨氏”(家族世传欧阳尚书)、“汝南袁氏”(家族世传孟世易)这种“四世三公”的顶级名门望族,为天下人所敬仰。其时,还没有形成“士庶之隔",士族和庶族之间没有绝对界线,家族的门第名望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经常升降沉浮,没有达到后世南朝“士庶有别,国之章也”的地步。一旦成为士族,则功利官位便会接踵而至,士族子弟入仕不仅容易(名门之后),而且起点高。因此,庶族均想要成为士族,其途径一般有两条:
一、成为名士。汉末,士人愈发重“士名”。所谓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虽然属于民间行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但是士人一旦获得高品评,便会成为名士(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许劭给其的品评,不太好的品评)。成为名士后,其仕途就会顺畅。如果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士族,惠及家族子孙。
二、庶族之人偶然获得高位,比如立了军功,若其想把家族发展壮大,一般都会开启士族化的过程。即后代子孙,努力研习经史,然后凭借现在的高位萌荫子孙,几代间完成家族的文化底蕴积淀,逐渐把家族士族化。
如非乱世,以曹家的背景(太尉、太守),无论选择以上哪种方式,以曹操、曹丕、曹植的才华,曹家在这两代基本就会完成士族化,成为沛国曹氏。然而乱世开启后,军阀代替了外戚、宦官成了天下的实权派。曹操以武力统一北方,固曹家一代、二代出现了以曹仁、曹纯、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彰、曹休、曹真为代表的职业军人,主观上巩固了曹氏政权,客观上也延缓了曹家从武转文的“士族化”进程。魏代汉后,由于成为了贵族,宗室从第三代开始,再次出现了武转文的“士族化”倾向(夏侯玄、夏侯威一支、夏侯和一支),导致宗室逐渐没有军事强人。外加魏文帝曹丕抑制诸王的政策,曹魏藩王也集体被圈养,不会涌现出新的如曹彰般有强烈军方背景的人物。在面临本身就是士族领袖外加军事强人的司马懿及其继任者司马师、司马昭的情况下,曹氏、夏侯氏后继无人,自然无力扭转局面,任人宰割。这些曹氏宗亲士族化后,有的甚至出仕西晋,如曹馥、夏侯和,及夏侯威后人夏侯骏、夏侯庄,这也是其家族士族化的特点,不是宗室后,依旧可以凭借家族、经史入仕为官。
以上个人愚见,欢迎探讨进步。